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2W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我們要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對於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篇1

回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讓我感慨萬千,其中,與自己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的各個時期的“考試”讓我記憶猶新。

1977年的最後幾天,“文革”後的第一次大學聯考開考了,廢止了十一年的全國統一大學聯考終於恢復了!一時間,十多年的歷屆中學生紛紛奔向考場,一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歷史畫卷展開了。而我卻因“父親政審問題”過不了關,與准考證無緣,被一紙通知召回大隊,繼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參加改田勞動,被熱火朝天的大學聯考拋棄了。

1978年的大學聯考,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讓人們感受到陣陣春風,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答記者問,有限度地放寬了“可教育好的子女”報考條件,幾經周折,我和弟弟(應屆生)領到了夢寐以求的准考證。我臨陣磨槍,考了個全縣中專第六名,但仍然錄取榜上無名;弟弟成績優秀,奪得全縣大學聯考第二名,超出重點院校錄取線,但還是因爲“政審問題”,僅被南平師專錄取,入學一個月後,乘“擴招”東風,進入本科院校學習,逐步成長爲碩士、博士。我在茫然的等待之後,次年3月被擴招到新開辦的中專學校,結束了五年插隊生活。或許是因爲有過准考證失而復得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十分珍惜每一次的考試機會。

參加工作後,我參加過首批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福建省青年幹部初級英語考試、方向盤拖拉機駕駛證考試、技術職稱考試、行政執法資格考試等各類學習考試,均獲得相應的證書;我還通過成人教育入學考試被錄取到地委黨校大專培訓班脫產學習兩年,獲大專畢業證;最讓自己欣慰的是,1997年,我以“優秀學員”的資格取得了中央黨校函授本科的畢業證書,不過,拿到畢業證書時我已經40歲了。

近20xx年來,中共南平市委曾兩次面向全省、全國“公開選拔縣(處)級領導幹部”,兩次公開選拔我都“勇敢地站出來,讓組織挑選”。首次公開選拔是1997年,我報考分管工業副縣長職位,筆試入圍,面試第二,嚐到了“脫穎而出”的甜頭;很幸運的是,20xx年第二次公開選拔,我報考市直機關副處級領導崗位,筆試入圍,面試第一 ,又一次進入“副處級後備幹部”前列 ,按照公開選拔應該“發現培養一批幹部”的思路,20xx年初,我走上了副處級領導崗位。我除了參加各類學習考試之外,也曾擔任過幾回監考、考官,直到現在,我仍是“國家公務員錄用面試考官”。原來以爲參加考試最累,擔任考官一定很瀟灑,沒想到,擔任考官一點也不輕鬆,初任考官的興奮半天不到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同樣題目的無數次重複,即使某位考生答題毫無創意,考官也要打起精神認真傾聽、細心評分,否則就很難做到公正、公平了。

近些年來,“大學聯考指揮棒”與“素質教育”的潛在矛盾,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成爲一個產業等焦點問題衆說紛紜,近期難有答案,但每一年的大學聯考、會考還是牽動着中國人的心 .回首往事,禁不住還是想說一句老話:珍惜時光學習充電,把握機遇展示人生!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篇2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中華大地一片欣欣向榮,鶯歌燕語鳥語花香,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 ,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息,生命的輪迴也永不停止,但我們心中對三十個春天的追憶永遠也不會淡忘。

三十年前偉大的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震驚世界的改革開放,從此打開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從那一刻開始,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樣變化。

改革開放成爲中國發展新時期的最鮮明特點。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的展開了;從沿海到內陸,從東部到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到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此,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但是,改革開發作爲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需要的是中華民族思想上的真正解放和各方面的創新。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當代中國大學生以成爲最活躍的閃光點,不僅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輕鬆愉快,自由浪漫,更時刻思考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朝氣蓬勃,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羣體,所具有的年齡,知識,創新等優勢及這個羣體對自身弱點的認識和克服,使這個羣體能夠成爲順應歷史發展的,最具有潛力和活力的,推動社會進步的新生力量,在當代,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爲國家,民族前進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大學生羣體接受最高層次的教育,因而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創新精神和能力等各個方面都達到相應水平,在這會使各個羣體的特殊重要地位顯現出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信息革命的飛速前進,經濟政治的競爭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信息更加豐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對的矛盾和鬥爭更加複雜,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加重大。

大學生們擁有了理想,更承當了民族發展命運的責任。這就不僅要求大學生們要從根本上解放思想,積極提高自身素質,大膽的嘗試各方面的創新,還應該懂得愛國的方式——理智,實質。

我感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和父母比我們沒有經歷戰爭,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也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只要我們肯努力,我們就能有機會上大學,而父母也很注重給我們營造這樣的好的環境,讓我們更好地成長。和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們的社會變得更有活力,人們的行爲也在隨着社會的發展發生着變化。現在每個人都更加渴望成功,渴望與衆不同,這一切反應出來的也許就是我們社會的競爭更加激烈,而這正是一個社會不斷進步的永動力。從個人層面上來講,我的感覺就是,改革開放,引入新的體制,激發了人的積極性,增加了人們對成功的渴望,從而推進了整個社會以更快的腳步在前進。我們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爲改革開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覺得,我們80後的大學生在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中成長。在成長過程中享受着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我們的學習、生活環境與條件可以說是非常優越的。從小到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年都在見證着改革開放的發展,也在感受着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當然也有挑戰,作爲80後的大學生我們更應抓住機遇,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們80後的大學生應抓住歷史提供給我們的這樣好的機遇,提高自身能力,在改革開放前進的浪潮中能夠有所作爲。

當前,國家在喜迎“百年奧運”這一歡慶時刻,也面臨着“xx”,“xx”,破壞祖國統一,“雪災”,“地震”,“洪災”,天災不斷的艱難深刻,想讓中國在世界上繼續發展,大學生們不再需要沉默,擔負起歷史責任,放飛理想,實現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大學生心得體會篇3

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髮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爲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着。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說,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實踐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昇華爲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脫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改革的華彩樂章。

任何改革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三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國航線,駕駛着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鉅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動亂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脫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具有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的制度。

三十年前,中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個深層次的背景,就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和熟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實現中國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制度、道路和模式。難道還有一種不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模式?!

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艱難的挑戰還在後頭。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多變的歷史階段。

歷史有多長,改革開放就有多長;發展要多久,改革開放就要搞多久;歷史沒有終結,發展沒有終結,改革開放就沒有終結。發展和改革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鉅,是前無古人的,有多少未知的東西待我們研究、探索。不懂、沒有經驗,是我們今天碰到的大課題!

歷史和未來不是主觀臆想。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進行實踐和理論的探索,在這種探索中前進。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發展,尤其是長期發展;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穩定,尤其是長期穩定。改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只能一步一步走!沒有既定的目標模式,只有不斷隨着發展而不斷改變。

過程、度數、一步一步,是改革的歷史,漸進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不是改革自己決定自己的歷史過程。這裏要非凡強調,改革是方法,是社會歷史進步、發展的方法。假如說改革有目的,那就是由改革對象自身的規律、目的所決定的。如上層建築是服務於經濟基礎、以服從經濟基礎爲前提的,它的性質就是如此。而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二者相適應。假如對象自身沒有這個目的,改革又如何實現?!改革脫離了實際、國情,就是災難性的,就是把改革本身當做目的了!

改革和開放都不是目的。我們絕不能爲改革而改革,爲開放而開放。

改革的成敗,不是以快慢、大小、深淺來檢驗的,而是以社會的進步、發展作爲實踐標準的。改革不能自身檢驗自己,而是由改革的對象,即上層建築能否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能否不斷得到發展爲檢驗標準的。今天的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更復雜、更非凡。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與不斷髮展的社會情況相適應。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時勢不容我們逡巡不前。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需要中華民族的偉大聰明和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