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8K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以下本站小編爲你帶來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篇1

4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命運。這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爲之驚歎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4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40多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最有說服力。4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作爲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作爲一名21世紀的當代大學生,由於年齡限制,我無法確切知道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具體是什麼樣子,只能憑着長輩的回憶和書中的描述去盡力體悟,但這阻礙不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巨大沖擊和幸福生活。巨龍騰飛的過程中,我們再也看不到一毛錢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裝訂死板的連環畫,看不到笨重的黑白電視佔據一隅。我們趕跑了霸據香港、澳門幾百年的歐洲列強,在霸權主義的重重阻撓下我們擠進了世貿組織,我們也用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強有力的回擊了反華勢力。中國近幾年來出口貿易逐年加大,GDP穩居世界第二,無不體現出來改革開放的巨大魅力。改革開放的40年,是教育事業發展的40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當年,全國有570萬人參加大學聯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超過了1010萬,錄取新生逾570萬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xx同志爲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努力學習,提升素質,不爲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爲廣闊的發展前景,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篇2

回顧40年曆史,可以說,沒有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突破,就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40年來,我們黨形成並確立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就其邏輯演進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爲起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並且隨着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實踐性是其最鮮明特徵。實踐的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邏輯主線,是中國改革開放理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改革方法論的堅實基礎。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以科學的方法論做支撐的。這個方法論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深入黨心、民心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雖然沒有產生新的思想,但是,卻使人們的思想撥亂反正,重新迴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實踐方法論有了深刻的認識。大討論使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用實踐的觀點分析問題,用實踐的標準衡量是非。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不爭論”、“摸着石頭過河”以及後來的“抓大放小”、“有所爲,有所不爲”等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形成,不僅依據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羣衆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集中全黨智慧、正確地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產物。40年的歷程證明,只有立足於歷史的實踐,着眼於新的實踐,才能產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巨大理論勇氣,才能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40年奮鬥,40年拼搏,我們黨和人民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在探求真理,認識真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方面,也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一: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只有思想大解放,生產力才能大發展。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於衝破陳舊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創新精神,就是敢於解放思想的大無畏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繼續推進改革,就必須發揚真理標準大討論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衝破所有束縛。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終點,舊的思想僵化解決了,新的思想僵化還會出現,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體制、機制的解放。可以說,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進步,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我們只有不斷適應實踐的深化,敢想、敢試、敢冒、敢闖、敢幹,勇於衝破思想、體制、機制的束縛,才能不斷解放生產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二:深刻認識國情,牢牢把握國情,堅持一切從國情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形成的共識。這一共識對於我們今天的現實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經過40年的改革,我國發展雖然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是,如何科學地認識國情,依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課題。事物是不斷髮展的,國情也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不僅要立足於當今的國情,也要考慮以往的國情和未來的國情;不僅要洞悉國內,也要放眼世界。就國內而言,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國力日益強盛,矛盾日益突出。從國際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日益緊密,突發事件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xx大報告做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定位,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我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宏觀定位前提下,我們還必須從中觀和微觀層面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國情,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登高立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三:羣衆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羣衆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羣衆是改革的真正主體。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像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樣的思想解放運動,絕不是理論家或政治家們主觀隨意的行爲,也不是單純的兩種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是客觀社會矛盾運動的外部反映。這場大討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反之,失黨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權,最後還是要被歷史淘汰。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羣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主體,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主體,也是社會需求的主體,因此,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堅持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基本原則。過去,我們黨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今後,我們黨要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還必須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一條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

優秀教師學習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篇3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是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中國農業的發展影響着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總結農村改革經驗,特別是發現農村改革與國民經濟整體改革之間的關係,對於開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動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從經濟特區到土地承包責任制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從經濟到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到“三農”決策到關係千家萬戶的教育問題,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帶給我們的是翻天覆地切切實實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的幾乎家家戶戶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改革開放40年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樓房了,就連平房也逐漸變少了。以前勞作耕田全都是用牛;而現在,先進的耕田機器代替了簡單的勞作。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變成了“水泥路”。現在變成了真正寬闊的水泥馬路,中間三四輛車可以並排通行,在街道上暢通無阻,路兩邊的人行道栽滿了高大的樹。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現在國家又給農民減免了農業費,延續了2620xx年的“皇糧”——農業稅,被徹底取消。現在農民孩子上學的學雜費也免了,義務教育徹底落實了,父老鄉親們得到了實惠心裏美滋滋的。

國家政策好了,農村人的日子活絡起來了,文化教育也跟着前進了,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也越來越多,科技日益更新了,農村人致富的門路也越來越多了,路越走越寬了,全民奔小康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

改革開放40年發生的變化世人矚目,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麼大、這麼深刻的變化。舉幾個簡單的數據來說明,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包括農民的溫飽和整個國家過去都是實行配給制,要糧票、油票、豆腐票,現在都沒有了,不用拿票了,說明農產品供給極大豐富。從供給方面,比如說糧食,糧食在1978年改革之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在6000億斤多一點,到了去年糧食總產量是10040億斤,40年內糧食增產60%以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解決了溫飽問題。

而且從20xx年開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共同努力,已經在全國普遍建立了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概去年年底全國農村3400萬農民納入低保,從這一點上來講解決了農民,同時也是整個國家的溫飽問題。因此後來在城裏頭,工業、商業其他方面的改革開放,相當重要的基礎就是提供了足夠的食品,使得市場極大地豐富起來了。

但是總體來講,城鄉之間,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本來講是先進的城市經濟和落後的農村經濟,這是技術方面的,但是這兩種結果帶來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和城裏相比,農民的收入相對於城裏來說,每個人的收入僅僅相當於城裏人的1/3左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40年的改革開放給農業、農村帶來很大的變化,給農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也使得整個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發展有了比較雄厚的基礎。但是由於過去農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太多,40年的改革還僅僅是解決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從當前的城鄉發展差距來看,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更快發展的任務還是相當艱鉅的。

這幾年,特別是黨的xx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之後,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個就是要求把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去。現在中國有34000多個鄉鎮,64萬多個村。從目前來看,每個鄉鎮都通水泥路是不成問題的。另外,就是85%以上的行政村都有了公交班車,農民出行比較方便,這都是最近幾年實現的。1998年以後,國家加大投入,大概一共投入2千多億,幫助農村改造電網。所以現在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都有了電,一部分特別邊遠的,大電網拉過去經濟效益不好。國家想辦法在當地開發小水利,給他們進行太陽能、風能的發電等等,來解決照明問題。考試大網站整理所以,我想再往前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以逐漸向城市靠近,當然差距還會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住房。農村居民很少在經濟生活的指標上能超過城裏人的,但是住房是超過城裏人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沒有農村大。當然農民自己的房子是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大一點是有道理的。很重要的一條,過去是茅草房,現在逐步改造成磚房,再進一步是改造成水泥,有的改造成兩三層小樓房。在一些發達地區,大概農民的房屋改造有三四次,後來經濟又富裕了,看到人家有更好的,又去學人家,拆了重蓋。

還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講的最多是農村的義務教育,農民的合作醫療,這些方面最近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到20xx年,全國農村縣以下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九年制的一共有1。48億,從去年開始已經完全免交學雜費,讀書不用交錢。從去年9月份秋季開學開始,對將近1。5孩子,政府提供免費的教科書,這其中還有700-800萬由於家庭比較遠,需要寄宿,對這些孩子政府還給他們提供一些補助,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

從醫療來說,目前有7億多農民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水平雖然不高,去年以前的水平每個農民自己出10塊錢,中央政府貼20塊錢,地方政府再貼20塊錢,就是50塊錢,但少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從20xx年開始,中央決定提高這個水平,大家都發一份,農民出20元,地方政府出40元,中央政府也出40元,就是一百塊錢。另外剛纔講農村覆蓋最低生活保障,屬於社保網,對農民來說公共服務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

最近這幾年中國宏觀經濟態勢比較好,經濟增長比較快,居民收入增長也比較快,和這個是直接有關的。所以講城市經濟或者講宏觀經濟和農村經濟是緊密相連了,農村經濟發展得好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就提供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而宏觀經濟發展好,又使得國家有更多財力解決農村的基礎建設,爲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再一次證明xx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是非常具有針對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