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長城導遊詞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W

虎山長城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位於鴨綠江畔,愛河之濱與朝鮮隔江相望。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虎山長城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虎山長城導遊詞3篇
虎山長城導遊詞範文1:

虎山環境優美,是早年安東八大名景之一,這裏有長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個景點,是丹東城郊絕好的旅遊勝地。

虎山長城虎山長城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位於鴨綠江畔,愛河之濱與朝鮮隔江相望。上世紀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門發掘出虎山南北連綿不斷的長城牆體和牆基,經過羅哲文等一大批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爲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使教科書中的傳統說法得以改寫,政府部門也隨即組織展開了大規模的修復工作。我們看到的虎山長城,就是依據1992年通過的《虎山長城修復設計方案》,在明長城遺址上修復起來的。虎山長城現已修復1250延長米,過街城樓、烽火臺、敵臺、戰臺、馬面等十二景。修復後的明長城依山就勢,蜿蜒北去,與丹東市區近在咫尺,和朝鮮民主主義虎山長城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

這裏山川秀麗、江河清碧、氣候宜人、風景優美。臨江峭立的虎耳山,於沿江丘陵中異峯突起、險峻挺拔、怪石嶙峋。沿長城拾級而上到達峯頂,可一覽兩國風光,舉目看去,江城丹東的高樓大廈及鴨綠江大橋映入眼中,放眼遠眺,煙波浩渺的黃海依稀可見。回首北望,阡陌縱橫,屋舍儼然,丹大公路繞過虎山腳下沿江而過,已修復的長城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鴨綠江畔,成爲鴨綠江風景名勝中一個旅遊勝地。明代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山上。

山下濱江路與201國道相連,江邊的幫山臺是萬里長城虎山長城的東部起點。 虎山附近有漢代城池西安平縣遺址和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戰場遺址。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峯高146.3m。峯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峯火臺。站在峯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規劃中的虎山綠水縈繞,山上長城起伏,環山湖遊艇穿梭直通鴨綠江,綠樹山花與湖水相映,風景如面。這裏會建設民俗村、邊貿市場、長城博物館、美食街等。經國家批准正在修復的虎山長城已俊工730多延長米。不久沿江遊覽路直通虎山景區,從市區到虎山只需十幾分鍾就能到達。

未來的虎山是集遊覽、娛樂、度假、科研於一體的深受遊客睛睞的旅遊區。

虎山長城導遊詞範文2:

虎山長城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明朝萬里長城東端的起點。其名因其建於寬甸縣虎山鄉的虎山南麓而得之。現存200餘米,敵臺3個。向北十餘里還有6座牆臺。

虎山狀如臥虎,面積約四平方公里,主峯高146.3米。南臨鴨綠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洲隔江相望;西瀕?ズ櫻?地勢險要,爲關隘重地。虎山南距丹東市區20公里。

明代修築的萬里長城,是我國長城修築史上規模最大、工程質量最好的一次,全長12700多裏。《明史》上記載其"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然而由於一些遺蹟已經坍塌,僅存基垣,多年來人們只找到了山海關以西的長城,因而一直有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誤說。1989年,通過飛機航拍和實地調查考證,在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隨後,一批著名文物專家在丹東召開論證會後認定: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在寬甸縣的虎山地段,它橫越虎山向北向西經遼寧省的撫順、瀋陽、遼陽、鞍山、錦州與河北境內的山海關長城相連接。明長城東端起點的認定,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和收穫。

虎山長城發現後,中國政府開始對它展開保護和修復。1992年曾投資380萬元人民幣,修復了600多米虎山長城,初現了長城最東端的面貌。20xx年又總投資2230萬元人民幣,完成了1000多米的長城主體修復。

虎山長城導遊詞範文3:

位遊客,我們現在經過的是九連城鎮,在我給您介紹它之前我先給大家朗誦一首詩。“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津頭生暮煙。對岸鳥鳴分異域,隔江人語戴同天。皇仁本自無私覆,海國從來奉朔虔。分付邊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擾東田。”這是明朝嘉靖年間,遼東巡撫王之誥巡查邊地來到虎山長城。他觸景生情,書寫七律詩一首:這首詩氣勢平穩,抒寫了虎山一帶遼東邊地和平寧靜的氣氛。詩裏面所提到的九連城就是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九連城始建於金代,元朝時是婆娑府巡檢司治所。明朝始稱九聯城,後改稱九連城,並增建鎮江城。九連城位於美麗江城丹東市東北二十五里的鴨綠江畔,因爲當地有相連的九座古代城址,所以從明代開始,就叫它爲“九連城”了。九連城的歷史很久,與它隔靉河相望中江島上靉河上尖村漢“西安平縣”故城,不到五里,這裏很早就被開發起來了。到了金代,九連城有了行政建置,成爲婆娑府路的治所;元代,是婆娑府路巡檢司的駐地;明代,於此地增築鎮江城,並將長奠堡遊擊移來這裏,是遼東東南部邊境上的軍事要地,也是明、清兩代中國與朝鮮通商的要道,同時,還是兩國使節往來的必經之地。

九連城古城址,在九連城村北與村西,大小九城相連,東面有靉河與鴨綠江,後面有鎮東山,形勢十分險要。清代光緒年間,陳本植曾對古城址進行過調查,描繪九連城的情狀:“細辨圍壕界址,其勢乃長短方圓相環,共計營圍有九,與貢道旁之土城三面分峙”。現在城址尚存四處、瞭望臺五處。一座在九連城村西,城址近方形,有東西兩門,南牆長二百二十五米,夯土牆存高約四米。在城內出土遼、金、元時期的各類瓷片、琉璃珠、殘碎磚瓦和大石臼與宋“崇寧重寶”錢等,說明此城是經歷了遼、金、元三個時期的古城址。

自元代以來,九連城和朝鮮進行通商貿易往來,成爲“互市”之所。清代貿易在中江島上進行。島上的馬市臺,也稱“中江臺”,即今馬市臺村。當時貿易是在每年春二月和秋八月十五以後,雙方都到馬市臺進行物資交流。清代博明在《鳳城瑣錄》中記載了貿易情況:每年“春秋仲月望後,朝鮮役以牛貨濟,陳於江干,駐防兵於臺役夫以布七千五百十四段,易牛二百、鹽二百九十九包、海菜萬五千八百斤、海蔘二千二百斤、大小紙十萬八千張、綿麻布四百九十九段、鐵犁二百具。以京畿、平壤、黃海三道商各一人承辦,義州知州率員役領之”。清末,又將“互市”地點遷往九連城。明朝時期,日本倭寇屢次侵犯朝鮮,也不斷侵擾中國,明政府給以堅決回擊,同時爲了援助朝鮮抗擊倭寇,明朝將士多次渡過鴨綠江,協助高麗,擊退倭寇的侵犯。1894年10月26日,日軍入侵中國九連城和安東。這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次戰役。10月20日,日軍攻陷朝鮮義州。24日,渡鴨綠江。25日,進犯九連城東北之虎山。清軍前路總兵馬金敘率部與敵鏖戰,無援而敗;26日後路總兵聶士成繼起抗擊,亦敗。26日,日軍入侵中朝交通要道九連城,陷安東等城,進逼遼陽。當時,主將宋慶總統70餘營清軍駐防東北,但諸將不服節制,散漫無紀,戰鬥力差,又未作周密佈置,故遭失利。關於九連城的歷史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前面就是我們的目的地虎山景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