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K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重慶市萬盛石林風景區位於重慶市南部的萬盛區,距重慶市區89公里(全高速),景區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其成巖年代距今約4.6 億年,比雲南路南石林成巖期早2億年,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林。其主要景觀有蘆花湖、情侶石、萬成奔騰、蓮花爭妍、香爐勝景、千塔雄矗、化石長廊、水上石林、天下第一石扇、地縫一線天等。還有多姿多彩、秀麗壯觀的天門溶洞與地表石林交相輝映。濃郁、純樸的苗家風情及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使石林更添情趣。經過多年系統的開發建設,萬盛石林全面實現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統一,顯示出巨大的綜合旅遊觀光價值和科考價值,連續兩屆被評爲“重慶十佳旅遊景區”。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3篇)

漫步石林,可以在許多石頭上發現一個個形似蝦類、通體呈黃褐色的彩色化石——珠角石,它由6億年前的海洋生物演變而成。其鮮豔的顏色來源於演變過程中體外外含鐵物質的置換作用。據考證,世界上化石的顏色多呈灰白色或沒有顏色,象這樣顏色鮮豔、保存完好的化石實屬珍寶。

神奇的地下藝術宮殿天門洞,全長726米,因溶洞頂部有一“天窗之門”而得名。該溶洞內有各種石筍、石幕、石鐘乳、石瀑布及蓮臺水池等,造型精巧、千姿百態、其“寶蓮燈”及“天山雪源”堪稱洞景一絕。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山谷景區位於重慶市萬盛區黑山鎮境內,距萬盛城區20公里,距離重慶主城區110公里。 被專家譽爲“渝黔生物基因庫”,是目前重慶地區最大的、原始生態保護最爲完好的自然生態風景區。 黑山谷風景區原始生態風景由峻嶺、峯林、幽峽、峭壁、森林、竹海、飛瀑、碧水、溶洞、仿古棧道、浮橋、雲海、田園、原始植被、珍稀動植物等各具特色的景觀組成。

從景區大門進入,沿河而下至響水村一段,河谷寬約40--50米,沿河有平緩地,上面是森林和山地,呈階梯狀地形河谷斷面呈“V”字形,河面狹窄。以下河段寬度一般約20米,有的河段僅幾米,其中,魚跳峽、野豬峽、猴跳峽,最寬不足10米,最窄處僅兩米,採取浮橋、吊橋方式通行,極負挑戰性。黑山谷頂底高度在400-600米之間,河谷兩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70-80度,部分坡岸直立在90度以上,高在1200米左右,其形象奇妙無比。

漫步景區,黑山大佛、夜郎公主峯、九曲畫屏、白玉觀音、石劍峯,石皇傘、隱佛崖、駱駝西行、黑猴迎賓、飛雲瀑、神龍瀑等數十個迷人的景點景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黑山谷風景區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而各顯奇妙佳景。春天,高山杜鵑、野生大茶花、珙桐花競相綻放,百鳥爭鳴,使景區充滿無限生機,如詩如畫,是迴歸自然,探奇攬勝的良好去處;夏天,萬山疊翠,山靜水幽,是遠離喧囂,休閒避暑的勝地;秋天,這裏山色如黛,層林盡染;冬天,雲霧迷漫,素湍綠潭,一如嫺靜羞澀的神女。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爲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巖鎮”改名爲“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爲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爲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爲“小重慶”。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20xx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逝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衆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其中以古鎮陳麻花最有名,早在清朝末年,古鎮陳麻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從此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 [編輯本段]瓷器口文化 磁器口文化底蘊豐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被譽爲“古鎮三寶”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特色飲食享譽四方。“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濃郁的民俗風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磁器口古鎮 [編輯本段]瓷器口發展 中共沙坪壩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磁器口古鎮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按照“雲南有麗江、江蘇有周莊、重慶有磁器口”的定位,努力將磁器口打造成世界級旅遊品牌,吸引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編輯本段]瓷器口榮譽 1998年瓷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爲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爲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爲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爲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爲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爲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爲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着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爲主;以岩溶景觀爲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羣生,潭潭相 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 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爲“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說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爲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岩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 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張昆對此深爲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爲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衆嘍羅便推張昆爲首 領。張昆帶領衆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 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爲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 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爲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着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涌 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勳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爲“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爲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驚魂臺  進了山門,步行約五分鐘便可看到一平臺,長約5米,寬3米,站在臺上往山崖下望去,確有觸目驚魂之感,有恐高症的遊客萬不要走過去。相傳解放戰爭時期,雙老太婆派她隊下十餘人去解救被捕的共產黨人,結果失敗,被敵人圍追至此,彈盡糧絕,他們一行十餘人手挽手肩並肩跳下山崖,英勇救義,嚇得敵人魂飛魄散,由此得名驚魂臺。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 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爲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 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着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說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涌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爲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溼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岩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 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 走進幹回谷,爲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爲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爲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 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纔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爲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縉雲山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爲縉”,故名縉雲山。

佛教淵源:

縉雲山是四川境內的佛教勝地之一,原有寺廟十多座,現存縉雲寺、溫泉寺。縉雲寺坐落在“獅子”、“聚雲”兩峯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它始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0xx年),歷代修葺擴建;盛極於宋,明末毀於兵火。現存廟宇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山上還有很多六朝和宋、明、清時代的古建築和歷史文物。1930年,佛門長者太虛上人得到川督劉湘的支持,在縉雲寺內創辦了“漢藏教理院”。次年正式定名爲“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由大虛上人任院長,並從拉薩、康定等延請羅桑呼克圖、滿智、超一等來此主教。一時“喇嘛來渝者,前後絡繹不絕……”縉雲山因此成爲當時宏揚佛學的淨土,而獲得“小峨眉”美稱。

名勝古蹟:

"山如碧玉水如黛,雲在青大月在鬆",它雄峙於嘉陵江小三峽之溫湯峽之西岸,與北溫泉相鄰,山上奇峯聳翠、林海蒼茫、古木參大、古剎林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素有川東小峨嵋之稱,爲全國首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緒雲山風景秀麗、名勝古蹟衆多。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避暑勝地:

重慶與武漢、南京齊名,並稱長江邊的三座火城,每年夏季酷暑難當。令人望而生畏。位於重慶市北的縉雲山,九峯挺立,雄秀不凡,因山高林密,雲濃霧重,常溫比市區約低5-7度,滿山蒼翠,清雅怡人,是重慶著名的避暑勝地。此外,這裏還特產極具地方特色的縉雲甜茶。

概述:

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爲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北碚境內,距渝中區約60公里。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海拔900多米,最高處1030米。景區之內現有獅子、香爐、日照、猿嘯、夕照、蓮花、玉尖、寶塔、聚雲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丰姿。獅子峯是縉雲山的主峯,峯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岩石上,用鐵欄杆圍起一個覽勝臺。在這裏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峯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在獅子峯觀日出、賞雲海,其壯麗不讓東嶽泰山。縉雲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四川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雄峙北碚區嘉陵江溫塘峽畔,是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造就的“背斜”山嶺,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爲縉”,故名縉雲山。縉雲山與嘉陵江小三峽、合川釣魚城一併被定爲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

縉雲山從北到南有朝日峯、香爐峯、獅子峯、聚雲峯、猿嘯峯、蓮花峯、寶塔峯、玉尖峯和夕照峯等九峯。其中玉尖峯最高,海拔1050米;獅子峯最險峻壯觀,其餘各峯亦各具風姿。

縉雲山系全國自然保護區。該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森林1300餘公頃,生長着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雲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萬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素有“小峨嵋”之稱的縉雲山,堪稱觀日出,覽雲海,夏避暑,冬賞霧,以及觀賞常綠闊葉林自然景觀的絕佳去處。

縉雲山又是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佛教勝地。山中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0xx年),後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寺中自古辦學,名爲“縉雲書院”。寺內現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寺外石照壁上“豬化龍”浮雕,爲六朝文物。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傳是樑或北周作品.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爲主,以岩溶地貌爲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羣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爲“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裏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蔥鬱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徵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裏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着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於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捨得就此別過,那麼徒步探幽則讓你的遊興向着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着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爲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熱線。

這裏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沿線有“川東第一牌坊”這美譽的灘口清代御賜節孝牌坊;“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的萬畝花圃;融“寺”、“塔”景爲一體的宋代古剎塔坪寺;頗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韻的偏巖古鎮,構成了一道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君山,古稱洞庭山,洞庭湖由此而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用“白銀盤裏一青螺”來形容君山。君山上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傳書的傳書亭和柳毅井,呂洞賓的朗吟亭,漢武帝的酒香亭等。

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于山頂”。這浪漫神話傳說,不足爲信。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爲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爲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峯組成,峯峯靈秀,“煙波不動景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這靈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傳說,更引人遐想。棄舟登山,可先謁“舜帝二妃之墓。”墓兩邊的石刻對聯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這“淚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於蒼梧,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尋夫來到洞府山,忽聞噩耗,悲痛萬分,遂攀竹痛哭,淚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慟而死於君山並葬此。

從二妃墓翻過一道山樑,走不遠。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寫的《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西山有楊麼寨,相傳是南宋初年洞庭湖農民起義軍領袖楊麼兵營的遺址。從此出走,便到酒香山。傳說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長生不老的漢武帝聽說後,便派文士欒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後,便被東方朔俞喝了,後來鬧出一場笑話。

君山地形獨特,爲洞庭湖中最大島嶼,島上歷有36亭,48廟、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臺”等珍貴文物遺址。君山銀針荼葉譽滿中外,唐代以來就列爲貢品。汨羅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區還有慈氏塔、襟代文廟、魯錄墓、黃蓋湖、三國古戰場等名勝古蹟。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各爲遊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們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首先我先把丹霞山的概況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爲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爲紅色砂礫岩,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爲“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岩層是由碎屑紅巖,礫石巖和粉狀沙岩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岩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巖憩息,至南寧時期,有僧伽構造堂室,供奉佛像。明代末年(公元1645年),虔州巡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建造房舍,作爲隱居之所,並更名爲丹霞山。

丹霞山主峯海拔409米,它與衆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爲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爲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峯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爲主體;下層以錦石巖爲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闢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臺爽氣、傑閣晨鐘、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馬蹄寺這裏有數不清的石塔和鑿於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馬蹄殿、藥王殿、格薩爾王殿等,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傑作。此外,開闊寬敞的蘭花坪,如五朵蓮花盛開的蓮花峯,飛流直下的臨鬆瀑布,蔥蘢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試騎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連忘返。馬蹄寺距張掖市區62公里。

屬國家4A級景區。張掖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有山,其名爲馬蹄,傳說天馬降至人間,留馬蹄印於此山之巔,遂有馬蹄山之稱,而山下寺廟也因山得名。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然而令人痛惜的是,由於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多被毀於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衆多石窟等。

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爲漢傳佛教寺院,後來逐漸成爲藏傳佛教寺院,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寺院自建寺以來,香火就極爲鼎盛,最盛時的僧衆可達1000餘人,而建國初期僧衆也尚有50餘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時期,馬蹄寺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就連石窟外的建築都蕩然無存。現在的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爲改革開放之後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築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爲明萬曆年間舊跡,實爲不幸中之大幸。

這些殿閣雖經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於百丈懸崖之上,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衆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44元(包含風景區內所有景點)西關車站和汽車南站每天定時有班車開往馬蹄寺。或者全程包車,費用120元左右。可以在馬蹄寺裕固民族帳篷內欣賞到裕固民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並品嚐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西安碑林建設於公元1087年,是保藏我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富厚,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蒐集了古代的文獻文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成長的部門成績,反應了中外文化交換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生涯唐代石經的基本上成長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羅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謄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爲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身謄寫的。孝經是孔子的門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門是李隆基爲孝經作的序。玄宗爲孝經寫序的目標是暗示本身要以“孝”管理全國。後頭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爲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構成,上刻有活躍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較量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構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首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常識分子必讀之書。由於其時印刷術不很發家,爲了停止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呈現錯誤,並能永世生涯,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今朝僅存的一套完備的石刻經書。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雲南麗江的束河古鎮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古鎮。

束河古鎮處於麗江所有景區的核心部位,是遊覽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長江第一灣和三江並流風景區的樞紐點。從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程行約四公里,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爲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 。當年徐霞客遊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爲十和院"。"十和"即今 束河古鎮之古稱。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後山林爲玉龍山南下之餘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爲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爲“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爲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爲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於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爲滇、藏、川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起於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於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並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

《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並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

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瞭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的建築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爲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現在,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爲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誌。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精選重慶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中國明西安府城牆。在陝西省西安市。建於明洪武三 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本上擴建而成。原爲夯土城牆,明隆慶年間(1567 ~1572) 巡撫張祉在夯土城牆外初次包磚。清乾隆年間 (1736 ~1795)陝西巡撫畢沅舉辦大侷限的維修和加固, 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宇牆垛口等。城 牆周長 13.75公里,爲中國現存完備、侷限最大的城牆。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爲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據文獻記實,明代建築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 操作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的,東牆和北牆是擴 大新建的。西牆和南牆內均發明有唐代城牆和城門的遺蹟。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明代建築的城牆用黃土加石 灰、細沙並摻麥秸、草渣混淆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10~12釐米。城牆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 牆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華南地區,還有6處馬道。城牆內沿牆附近築女牆,外沿牆有垛口5984個。城牆外壁附近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牆面11米,寬 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 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 之內。

城的四角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臺(樓),除西 南城角臺爲圓形外,其他 3個爲方形。據掘客得知,這 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角未動而保存下來。城牆每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 名安寧,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築甕城,門上建樓, 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牆已在民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 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 洞外 (門洞分從甕城閣下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 門洞高寬6米,深19.5米。正樓爲重樓,面寬七間,進 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迴廊,樓下及平 座均施鬥□,箭樓以青磚爲主佈局,面寬十一間,進深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 12孔,總共48孔,閣下各3層,總共9孔。樓的不和有兩 層房檐,均施鬥□,下有檐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10米。1983年開始對城牆舉辦全面整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