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6W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塔爾寺佔地六百餘畝,它的數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蓮花山坳裏依山勢起伏,交相輝映。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頂輝煌,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塔爾寺的主建築。它與明柱素潔、氣象壯嚴的大經堂,以及各具特色、錯落排列的彌勒佛殿、金剛殿、釋迦殿、文殊殿、長壽殿,以及四大扎倉等,吸取了青海同仁熱貢木刻藝術的精華和甘肅河州磚,雕藝術的特點,並採用了青海居民建築佈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傳統風格,成爲形式獨特、佈局嚴謹、漢藏相結合的宏大藝術建築羣。寺內寶塔林立,古樹參天,景色十分壯麗。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裏稱爲“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源於古印度佛教傳入地區之後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於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爲“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格魯”是藏語譯音,意思是“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到最後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纔出現的藏傳佛教的一支派別,因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爲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於管理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最着名的6座是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的拉卜楞寺以及我們現在參觀的塔爾寺。塔爾寺的着名完全在於它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們,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爲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爲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爲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祁連山的四季從來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謂“祁連六月雪”,就是祁連山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寫照。

祁連山的原始森林景區更是風光迷人,立夏之後,山林之中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祁連山的原始森林區內,有15.7萬公頃,2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資源。是青海省較大的林區之一。這 裏有云杉、圓柏、楊樹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連山的密林雪嶺之中,還有許多遊蕩的鹿羣或奔跑,或徘徊其間,野趣濃烈,生態優美。

祁連山中的河谷和窪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連山浪峯般的高山頂則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風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盡情觀賞的大自然之美。祁連山的每一個山峯本來就顯得氣勢雄偉,人稱是“石骨崢嶸,鳥道盤錯”。這些由冰雪和石頭凝成的奇形怪狀、棱角分明的脈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於因高山上終年積雪而形成寬闊碩長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絕!冰川是長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掛在雪山衆神身上的條條潔白的“哈達”。它們千姿百態,躺臥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銀蛇盤繞;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有如鑽石發出萬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 ,冰川則有無法描摹的瑰麗!

祁連山中多河,這是因爲在着終年覆蓋的雪山,數不盡的冰川;每當暖季來到,陽光總會融化掉上面的一層冰雪;再加上森林帶的降雨,水源之沛,無疑是衆河不盡之源。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每年舉行的 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塔爾寺位於湟中縣城魯少爾鎮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爲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爲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爲大家介紹中國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日月山。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抒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抒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倒淌河地處青藏、青康公路交會點,爲通往德令哈市、格爾木市和青南地區的交通要衝。鄉境北部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城子古城、察汗城遺址。倒淌河東距西寧102公里,原是一條東流入黃河的外流河,後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因衆河皆東流,唯此河獨向西淌,故名倒淌河。

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着,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見滔滔,不聞嘩嘩,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這便是倒淌河,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

關於倒淌河的傳說,人們衆說不一。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王李世民爲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在赴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傳的則是另一個神話:龍王派他的四個兒女造南北東西四河,最小的女兒造西海時,需108條河水,她找到了107條河,最後一條河怎麼也找不到。聰明、狡黠的小龍女從日月山倒着牽來了一條河,這條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種說法是,這河是龍王一根倒須變的……

倒淌河兩岸氣候多變,乍冷乍熱,時晴時雨,有着極大的落差。有時烈日當頭,雨突然噼裏啪啦砸了下來,可未等地皮溼透,又轉眼不見了;有時天色蔚藍蔚藍的,卻有細細的雨絲,帶着青草的香味,在太陽的微笑中飄來飄去,擦你的臉,,使你得到一點撫慰;有時河北岸晴空萬里,河南岸卻下着如注的暴雨;有時半夜裏雷電交加,清晨卻陽媚,只是到處散發着一種溼潤的芳香。就象一個任性的妻子或嬌嗔姑娘多變的情緒!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朋友們,離開了倒淌河,離開了文成公主的傳說.我們前方將要到達的是我們美麗富饒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稱"西海",藏語稱爲"錯溫布",蒙古語稱爲"庫庫若爾".大家知道爲什麼稱爲"庫庫若爾"嗎 相傳,古時的青海湖美麗而寬廣,但這裏一寫部落頭人卻肆意地欺壓百姓.有一個叫庫庫卓爾的英雄解仇釋怨,使羣衆團結和睦,親如一家,並幫助鄰里部落解決危難,度過饑荒.他死後,被天帝封爲團結之神,保護善良.從此,蒙古族稱青海湖爲"庫庫卓爾",即我們所說的"庫哭若爾".對於青海湖的形成原因,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大約在兩千多派萬年以前,如今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大陸板塊擠壓,地殼運動,海底漸漸向上隆起,逐漸形成了被稱爲"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而青海湖則是在地殼隆起過程中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關於它的形成,還有着一些非常有趣的傳說.如有的說,這是水晶宮老龍王最小的兒子,引來108條江河的水匯成的.還有的說,當年孫悟空大鬧天空時,與二郎神大戰.二郎神被追趕到這裏,覺得又飢又渴,發現了此處被石板蓋住的神泉.他跑過去大喝一通後,忘了蓋上石板,神泉滾滾涌出,匯成了大湖.而此時,孫悟空也已經追上來了.二郎神急忙順手抓了五塊石頭,壓住泉水.後來這五塊石頭就變成了湖中的五座小島.二郎神連做的飯都顧不上吃,拔腿跑時不小心,一腳踢翻了鍋.鍋裏有鹽,倒在湖中,從此湖水就變鹹了.不止如此,他的鹽口袋被扯了個口子,邊套邊撒,一路漏鹽.於是青海湖畔就有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鹽湖和鹽澤.

關於青海湖的傳說,我們就講到這裏了.大家請看前面那平嵌在皚皚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原之間,熠熠發光的寶鏡,那就是青海湖了.青海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3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9米,湖面海拔3260多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如今,青海湖已經成爲青海省四大旅遊區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觀光爲主,娛樂,休閒,度假爲一體的環湖旅遊帶.

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青海湖的湖濱地區.此處地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氣候溫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不僅如此,這裏還是青海省重要的牧業基地,豐美的牧草,肥沃的土地,養育着這裏成羣的牛羊.沒到夏秋季節,遼闊的草原像披上了一層碧綠的絨毯,各種野花五彩繽紛,將綠色絨毯點綴得如錦似緞.四周大片整齊的農田麥浪翻滾,油菜花一片金黃,散發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上碧波萬傾,白色海鷗追逐着魚帆在空中翱翔,牧民的帳篷星羅棋佈,日出日落的景色更是充滿着詩情畫意,使人心曠神怡.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五峯寺,因爲這裏的山峯很像五個手指,所以叫五峯山。過去是湟中“八景”之一,現在仍是青海省有名的風景區。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其建築主要有菩薩殿、龍王閣、玉皇宮、香公樓、岷生亭、同樂亭等。十年內亂中曾遭破壞。1979年以來,當地政府重新修繕油漆,使之煥然一新,還將它列爲重要的旅遊區,

亭臺樓閣、繪飾新彩,更加引起遊人注目。有詩云:“五峯如掌列雲端,瀑布飛流似激湍。六月炎天來避暑,鬆聲颯颯水聲寒。”《西寧府新志》稱其“五峯林立,形如舉掌,山脅左右有大泉二,餘泉不計焉,林壑之美,最爲湟中勝地。”這裏山境幽雅,泉水衆多,細流飛灑,好像瀑布高掛。

五峯山的主要景色是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樹林、楊樹林和樺樹林,夏季三林鬱鬱蔥蔥,繁茂遍野,到了秋季松青、楊黃、樺葉紅,層林盡染,各具特色。三洞是東洞、西洞、北洞。東洞深8米、高3米、寬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寬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寬4米。洞內露冷苔蒼,別有韻味。三泉是澄華泉、隱泉、裂口泉。三泉水以澄華泉水質最好,泉水清如醇露,細如噴珠,甘如瓊液。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濺山徑,在泉石周圍刻有“山幽林更靜,人間歌不盡,鳥語花香地,泉中水長流”等詩句。據說,若在六月六日這天喝了澄華泉的水,能在一年之內消災滅病,萬事如意,故又稱“龍宮泉”。隱泉位於澄華泉北,周圍蔽以蓬蒿,故名。泉水清冽可掬,鬚髮可鑑。每年六月六日,五峯寺廟會時,各地遊人香客,常以香花祭泉,許多人爭先恐後汲水暢飲。裂口泉在五峯寺門外不遠處,自出崖滾出,沿石壁跌下,噴珠濺玉,涓涓不竭,汩汩有聲。

五峯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勝地,俗稱“花兒會”,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峯山風光最美的季節,五峯山六月六“花兒會”也就聞名遐耳。屆時西北各路歌手雲集五峯山上,引吭高歌,聲震四野,從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峯六月歌仙會,八鄉四野覓知音。”如此大規模的羣衆藝術盛會,爲五峯盛景增添了異彩。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青海吐蕃墓葬羣屬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羣,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吐蕃墓葬。分佈在長約7千米的熱水、扎瑪日、沙爾塘、斜歪4個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發掘與清理,大部分已被盜掘,1986年公佈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圓形兩種;以夯土或堆以礫石後再覆蓋夯土,夯層間鋪有沙柳枝條,夯土下方均築平面爲等腰梯形的石牆,邊緣砌有土坯或泥球,並在其外側塗以紅色石粉;墓室爲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側室和後室組成;封土堆前有規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車、木牘、玻璃器皿和金銀器具。絲織品上有佛像、飛馬及各種不重複圖案130餘種;部分文物及圖案具有較濃郁的中亞風格特點。

大小墓葬共計200餘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熱水大山,面臨察汗烏蘇何,高出地面約30多米,遠望猶如城闕一般雄偉壯觀。墓葬墓高11米,東西長55米,南北寬37米,墓堆下還有3層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圍牆,高1米、寬3米。墓冢從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橫穿冢丘的穿木,計有9層之多,一律爲粗細一般的柏木。這種封土堆構築形式和風格,爲我國以往考古發掘中所僅見。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遺蹟。

經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飾品、木碗、木碟、木鳥獸、陶罐、古藏文木牘、彩檜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絢麗多彩的絲綢織品,其絲綢質料良好,圖案清晰,色彩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絲綢品種有綿、綾、絹、刺繡等。圖案中有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車馬人物狩獵、西域人圖像、織綿襪等爲我國首次發現。

經有關方面專家研究認定,墓主人是唐代早期吐蕃貴族。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這一吐蕃墓葬羣的發掘,對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藏族族源的探討均有重要價值,因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被文化部列爲我國1983年六大重要發現之一。近幾年的考古發掘又有新的成果,成爲1996年全國十大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沙湖,金沙碧水,葦叢如畫,魚肥鳥集,風景宜人。它位於寧夏銀川市南56千米。沙湖的總面積爲80.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爲45平方千米,沙漠面積爲22.52平方千米,是一處融江南水鄉與塞上大漠於一體的,中國絕無僅有的“塞上明珠”。

我國南方多水而少沙,北方多沙而少水。沙湖的神奇之處,就體現在那沙和水的完美結合上。但沙和水卻是從何方而來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不過迄今爲止,最具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沙湖這裏原本是一塊蝶形低窪地帶,它旁邊的賀蘭山在夏季經常會爆發山洪,洶涌的山洪順着山腳下的六條自然形成的大溝流入了這片窪地,並在這裏長期滯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個湖泊,但到底是何時形成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沙湖的沙子就更加撲朔迷離了。因爲它雖然被三個大沙漠圍着,卻距離他們都很遠,那麼沙湖的沙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現在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沙湖地處一個季風的低窪地帶,強勁的季風帶着從賀蘭山北面,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刮來的沙塵落在了這裏,天長日久便形成了沙山。

沙湖是集沙、水、葦、鳥、山爲一體的美麗自然景觀。漫步在沙丘上,立刻,一種麻麻的、酥酥的感覺傳遍了全身上下,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享受。赤着腳登上一座沙丘,俯瞰沙湖,在中午的烈日照耀下,沙湖真如一塊從天而降的瑪瑙,碧的是湖,翠的是葦,上面偶爾有一、兩隻不知是被什麼嚇着的水鳥騰空飛起。看到這兒,你是不是也想下去和水鳥們暢遊一番呢?如果不能,我們還可以去坐快艇。登上快艇,任由它加足馬力在蘆葦叢中穿梭,雪白的浪花不停地拍打着船舷,奏出了一曲歡迎遊客的高歌,船行其中,時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擔心,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沙湖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在已經是國家5A級景區了。可以觀鳥、玩沙、衝浪、滑沙、跑馬、騎駱駝等等。暑假的時候我去沙湖玩,還目睹了一場“大埋活人”的“慘案”。哈哈,不用緊張,這只是一個玩沙的小遊戲。把人埋到沙子裏面,不但不會難受,反而能舒筋活血,消除疲勞,真是神奇呀!

沙湖神祕、美麗又好玩,它又爲我們祖國的西部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滕王閣,爲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他既有黃鶴樓的氣勢,又有岳陽樓之景觀,更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這座歷史名樓坐落在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臨江。始建於唐永徽4年,也就是公元653年爲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實爲歌舞之地。後因初唐四傑王勃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得於名貫古今,譽滿天下。滕王閣自創建以來,迭廢迭興28次,最後一次毀於1920_年10月的兵火,現閣爲第29次興建,1983年奠基,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主閣竣工並對外開放,新閣是根據古建大師樑思成1942年所繪草圖,參照天籟閣舊藏宋畫《滕王閣》及李誡《營造法一書》重新設計而成的仿宋式建築。

閣樓的主體下部爲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臺座,臺座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共九層,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兩翼爲對稱的一級高臺,上爲遊廊,遊廊兩端爲“壓江”、“挹翠”二亭,組成一個“山”字形。主閣碧瓦丹柱,斗拱重檐,色彩絢爛而華麗,保存了唐閣“層巒疊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天地”的氣勢。

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於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部爲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爲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圖採用時空合成的現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雕塑手法,並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衆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樑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製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臺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製,“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 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曆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曆史上衆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1.5米× 4.5米。 東爲“江山入座” , 西爲“水天空霽”,南爲“棟宿浦雲”,北爲“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 仗,有朝天鐙、月牙戟、 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由蘇州製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爲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劇本寫成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齣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臺逐漸演變成戲曲舞臺。畫面以灰藍色爲基調,採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通過夢幻來體現湯公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出強烈的愛憎。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 峯、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製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複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選此題材,乃是根據滕王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據傳李元嬰擅畫蝶,自成一派,畫界稱爲“滕派蝶畫”。滕王的蝶畫當時非常珍貴,有詩云:“騰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這幅磨漆畫寄託了今人對“滕王閣”創始人李元嬰的懷念。其製作工藝非常精妙:以三合板爲底,貼金箔紙爲底色,蝴蝶乃是用細銅絲勾勒線條,將貝殼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畫面下部盛開的白色花叢是南昌市市花金邊瑞香,花瓣用蛋殼拼成。磨漆畫有東方油畫之譽。

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遊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着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由臺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爲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對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氣。斗拱採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採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鐘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製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彷彿在不斷旋轉,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計者的匠心獨具之處。藻並中央,懸掛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

西廳稱爲“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型戲臺,戲臺上陳列有極爲珍貴的古樂器複製件,深寓歌舞興閣之意。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仿製件。編鐘爲24件,可進行演奏,曾獲得1985年的“百花獎”。編磬爲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音各異。此外,還有土樂“壎”、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行小型的樂舞演奏。20_年後,文娛隊移至北園(俯暢園)進行文藝演出。

大廳南北東三面牆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南面爲“龍牆”,以男性歌舞樂伎爲主,畫面以《破陣樂舞》爲大框架。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爲秦王時,征伐四方,破叛將劉武周,軍中遂有《奏王破陣樂舞》之曲流傳,歌頌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後,親制《破陣樂舞》,其舞形及音樂“發揚蹈厲,聲韻慷慨。”壁畫中舞蹈者披甲執戟,作戰武士打扮,具有濃厚的戰鬥氣息和粗獷雄偉氣勢。《破陣樂舞》的隊列當中,有兩組舞蹈的表演者。右邊,兩名胡人表演以跳躍動作爲主的《胡騰舞》,這種舞蹈爲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出自石國,也就是唐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舞蹈者頭戴珠帽,穿長衫,腰繫寬帶,足登軟靴(多爲黑色),有詩曰:“揚眉動目踏花毯,紅汗交流珠帽偏”。左邊,兩名舞者執劍跳起,表演的是《劍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藝人公孫大娘善舞劍器,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繪道:“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畫面中後部,舞者身披獅皮表演《五方獅子舞》。五名舞者裝扮成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子,各立一方,表演獅子“俯、仰、馴、狎”等各種情態,有二人扮成“崑崙像”,就是戲獅的人,牽着繩,拿着拂塵綵球逗弄獅子,場面雄偉壯觀,與前面的《破陣樂舞》隊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畫面後部是樂臺上下的伴奏樂伎。

北面爲“鳳牆”,以女性歌舞樂伎爲主,畫面以唐代著名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爲主體(在三樓已對其進行簡要介紹)。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其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着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帳步搖冠、細瓔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裾雲欲生”。左邊,兩名女童踩蓮對舞,表演的是《柘枝舞》。

此舞爲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烏茲別克境內的江布爾)。其舞姿節奏明快,旋轉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畫面中後部,兩名舞伎在圓型地毯上快速輕盈地旋轉,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數民族舞蹈,出自康國(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即今烏茲別克境內撒馬爾罕)。其舞姿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主要以鼓伴奏。白居易 《新樂府·胡旋女》詩云:“絃歌一聲雙袖舉,迴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巳時”。畫面後部是伴奏樂伎。整個舞蹈場面設置在滿塘春水、綠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兩隻仙鶴,一左一右,上下翩飛,烘托了輕歌曼舞、飄飄欲仙的氣氛。

滕王閣的陳列,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體現和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精粹,同時也反映了豫章古代文明的特色。滕王閣,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高雅的文化殿堂。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爲主,以岩溶地貌爲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羣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爲“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裏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蔥鬱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徵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裏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着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於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捨得就此別過,那麼徒步探幽則讓你的遊興向着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着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爲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熱線。

這裏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沿線有“川東第一牌坊”這美譽的灘口清代御賜節孝牌坊;“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的萬畝花圃;融“寺”、“塔”景爲一體的宋代古剎塔坪寺;頗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韻的偏巖古鎮,構成了一道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陝西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距西安30公里,是秦嶺終南山的一條支脈。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爲山崩地質遺蹟。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爲20_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_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

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變質雜巖組成,受混合巖化作用強烈影響,山崩顆粒大,呈多種形狀斷裂,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巖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秦嶺北麓大斷層從翠華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從而引起山體崩落。這裏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秦嶺北坡的兩個堰塞湖——水湫池和甘湫池就是山崩形成的。翠華山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爲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及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位於天津市外環線七號橋,華北地區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曹莊花卉市場內,總投資2.6億元,佔地面積500畝,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爲鋼結構全透明大聯體式建築,集觀賞娛樂、休閒購物、科普教育於一體,堪稱亞洲最大的室內植物園,可以與英國著名的伊甸園相媲美,爲天津市增加一處特色旅遊景點。

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是國內行業首家採用的進口先進環保節能型燃氣輻射供暖系統、智能化的通風、遮陽、降溫技術設備,在北方地區利用現代化溫室營造熱帶景觀,開發植物觀光旅遊,被列入天津市20_年度改善城鄉人民生活二十件實事之一,也是天津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園內是由綜合服務廳、精晶花卉廳、科普教育廳和熱帶雨林廳四部分構成的,力求布展設施既有藝術的外貌又有科學的內涵,各展廳之間的銜接做到自然、和諧、流暢,寓教於樂,使遊人如身臨其境般地接近自然、瞭解自然、熱愛自然,滿足遊客的多層次需求、給遊人以美的享受。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成都(Chengdu),簡稱蓉,四川省會,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最多、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20_年由國務院批覆並升格爲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位於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東與德陽、資陽毗鄰,西與雅安、阿壩接壤,南與眉山相連。成都市下轄錦江區等10區5縣,代管4個縣級市。20_年末,成都市轄區建成區面積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萬人。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承載着三千餘年的歷史,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宮等衆多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將於20_年、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將於20_年在成都舉辦。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5

泉城明珠大明湖位於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頃,約佔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湖水來源於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源充足,有“衆泉匯流”之說,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約四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

大明湖歷史悠久,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記載:“濼水北流爲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其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里,平吞濟濼。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唐時又名“歷水波”,宋代稱“西湖”。宋時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爲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年水位恆定,並在沿湖修建了亭、臺、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大明湖兩大獨特之處。

大明湖自然景色秀美,名勝古蹟爭輝。沿湖垂柳環繞,曲徑虹橋,花木拂疏,成片的草坪碧綠如茵,蓮花怒放,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畫舫穿行,小舟蕩波,快艇疾馳,遊客雲集,歡聲笑語,儼若北國江南。綠蔭之間,曲廊秀亭、橋臺樓閣時隱時現,似仙境一般。

海右古亭--歷下亭位於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島子上,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垂檐,亭內嵌有杜甫絕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園中之園--鐵翁祠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園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院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其中小滄浪亭更是獨具秀色。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鑲嵌在這裏。

道教廟宇--北極閣高聳於七米臺基之上,建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廟中供奉道教中的真武大帝等二十三尊神像,並繪有真武大帝傳奇故事和樂伎獻壽圖等壁畫。

濟南第一標準庭院--遐園建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20xx年),其佈局設計均仿照浙江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格式,四周曲廊相連。園內假山突兀,山石奇異。西北角長廊壁上嵌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還有稼軒詞、南豐祠、匯波樓、秋柳園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周匝公園各處,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遊樂無窮。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明湖勝景,古往今來,贏得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詠贊篇章。“冬冷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揚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清波,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晚清大文學家劉鶚對“佛山倒影”的描寫,更是引人入勝:“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里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行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大明湖便隨着這佳句文章廣爲流傳,聞名遐邇。加之解放後的多次修繕擴建,疏浚清淤,姿容更加秀麗,成爲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每年客流量約在二百萬人次左右,位居濟南衆公園之首。據有關資料統計,解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萬里、徐特立、郭沫若、李鵬等先後泛舟湖上,對大明湖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爲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遊人的要求,自八十年代開始,公園在湖西岸建成了總面積約9200平方米的遊樂場。場內設有海盜船、Disco健身車、電子遊戲、五爪章魚、摩天輪、碰碰車、直升飛機、電瓶車、天使轉椅、蹦蹦牀等各種遊樂設施,驚險刺激,新穎有趣,既滿足成年人的需求,又令孩子們開心。

大明湖不僅是遊覽觀光的極好場所,湖北岸還有數處茶社和明湖樓、荷香村兩處飯店,供遊客休息就餐。明湖樓建於1983年,是一座“外古內今”的中國傳統式仿古建築,樓高二層,總面積約2735平方米。明湖樓的飯菜講究色、香、味、型和營養,以魯菜系中濟南菜的“歷下風味”爲主,尤擅長魚的烹製,製做的全魚宴令人叫絕。荷香村飯店位於鐵公祠院內,爲一古典式二層樓建築。該店除烹製魯菜系中的“歷下風味”菜餚外,還擅長鍋貼製作。其配料和加工技術均引進濟南鍋貼老店便宜坊,所制鍋貼令遊客一飽口福。

近年來,隨着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旅遊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大明湖公園的領導者們團結務實,開拓進取,利用自身優勢,舉辦多種活動,提高知名度,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並逐步形成傳統。

荷花展是公園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自86年開始,已舉辦九屆了,其中有兩屆是全國規模的。荷花是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市的市花,舉辦荷花展覽,旨在宣傳市花,突出荷花的君子品質。荷展一般在7、8月份舉辦,此時荷花長勢最旺,花繁葉茂,最宜觀賞,是賞荷納涼的好去處。

龍舟賽也是公園大型的活動。大明湖水域遼闊,條件得天獨厚,自93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參賽單位均來自我市各大企業,規模逐步增大,是一項羣衆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對於促進全民健身和增強企業向心力、凝聚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民族風情藝術節是最火爆、最熱烈的活動。大明湖是歷史的湖、人民的湖,在此舉辦民族風情藝術節,可謂珠聯壁合。今年4、5月份,我們與北京海淀區文化局聯合邀請了全國9個省市自治區40個少數民族200餘名演員來公園表演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轟動了整個泉城,這樣的活動要形成傳統,一年一度地搞下去。

迎春花展、蘭花展及盆景展,在我園也是傳統的活動。公園有全省最大規模的蘭花基地天香園,有一支技術比較過硬的花卉隊,他們日日辛苦勞作,將美和溫馨奉獻給遊客。

青海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6

萬里長城——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爲完好、規模最爲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古老長城的丰姿:登上雄偉的嘉峪關,領略古老長城的丰姿,感受“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壯、奇、美。關上,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樓聳峙,雄偉壯觀;關內,遊擊府肅穆典雅,陳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戲臺、關帝廟雕樑畫棟,飛檐凌空,城垣佈局精巧合理;關外,瀚海空寂,長風獵獵,千年古道清晰可辨;關下,九眼神泉,碧波盪漾,景色宜人。極目遠望,西面是廣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連雪山,東面是優美靚麗的嘉峪關市區。

雄壯非凡: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硃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着祁連山如玉的雪峯,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遊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長城就是從這裏起步,宛若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直達遼東。長城第一墩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裏、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裏曾經伴隨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極目南眺,山峯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是清新如畫。景區面積3.22平方公里,包括長城第一墩、觀景平臺、地下谷服務區、討賴河滑索、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羣等遊覽區。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一部分,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上長城750米,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景區內長城蜿蜒於黑山之巔,陡峭險峻,委曲迴旋。張騫、霍去病、玄奘、馬可·波羅這些或是和平使者,或是開疆拓野的將軍,都曾在這裏駐足。刻鑿於黑山崖壁之上的古代史書“巖畫”是人類文明的印跡,蘊含的是一種永恆的古老與神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