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3K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爲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爲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5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6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爲清代刻建,一通爲明代刻建,一通爲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狀況;明碑着重說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爲“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認爲他是歷史上唯一兼有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的歷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爲“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着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冕冠,身着黃袍,手捧玉圭,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之後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0xx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部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壁,懸掛着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麪,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關羽(?—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陽,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爲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爲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那裏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 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爲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爲嘔心瀝血的歲月。爲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 武侯墓修於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於寢殿之後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35年。位於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 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後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戶,號稱 “陝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於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爲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爲“臥龍先生”。劉備爲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託,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着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爲什麼叫“武侯墓”?是因爲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爲 “武鄉侯”,死後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爲“武侯墓”。 現在的武侯墓區,總佔地面積片萬平方米,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進入陵園大門,便可以看到山門內側的兩幅壁畫,分別是“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臨終託付遺言”時的場景,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 經過拜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額上書“功蓋三分”四個大字。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座雄偉寬敞、莊嚴肅穆的大殿。 殿內正中神拿上端坐的便是集忠誠和智慧於一體的諸葛武侯,他左手持 《六稻》書卷,右手按膝,羽扇綸巾,氣定神閒,伊然一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態。兩書童侍立左右,一持寶劍,一棒印緩,拿下關興、張苞各持令箭、鋼鞭衛護兩側。威武雄壯、生動逼真的塑像,再現了當年的場景。武侯坐像後,還繪有屏風式壁畫四幅,內容都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例如:定軍山下老黃忠刀劈夏侯淵;諸葛亮三氣周喻等。這些短小精悍的畫面,突現了當年曆史歲月裏最爲精彩的瞬間。 大殿後這一形如“覆鬥”的墳冢,就是諸葛武侯的長眠之所,家高5-6米,方圓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牆,刻有很多的三國故事,以紀念這段歷史。墓向頭西腳東,暗示着“永懷西蜀,不忘北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鳳願,這也是孔明遺表中提出的,由費禕, 呈奏後主:“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吉日,親自送靈樞至定軍山安葬。墓家選在定軍山下,除了北伐曹魏八年之久而不忘統一大業外,更有喻意的是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是吸引着諸葛亮的又一根據。他一生研練着周易八卦,死後爲自己算一清靜之所也是情理之中。當您登上定軍山,領略諸葛墓冢,只見九條山岡如巨龍騰伏,從四周翻滾而來匯聚於武侯墓,猶如壘起的屏障降服在周圍,故有 “九龍捧聖”之美譽。凡來拜謁者,無不興嘆於此。在廟院之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古樸、通天的古柏,柏樹向來是“壽與天齊”的通靈、吉祥之物,而在諸葛墳冢一週分散着當時種植的翠柏54株,象徵着孔明的在生之年。這就是人們所稱的“護墓雙桂”。高30米以上,直徑1米以上,枝千四伸,猶如車蓋般遮護着墓冢。北京林學院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 。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0xx年劉備入葬於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於惠陵後,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爲先主廟。)(因爲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築,劉備死後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爲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爲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爲“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爲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儘管官方一向把那裏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那裏爲武侯祠。爲什麼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就應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爲清代刻建,一通爲明代刻建,一通爲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狀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

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爲“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認爲他是歷史上唯一兼有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的歷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爲“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着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冕冠,身着黃袍,手捧玉圭,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之後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

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0xx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

正殿的兩壁,懸掛着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麪,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關羽(?—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陽,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

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爲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爲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那裏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遊客們那裏是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功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之後治蜀要深思”。聯文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讚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後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啓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着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羣,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建立蜀漢;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於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於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爲忠臣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衆,爲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之後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稱爲諸葛鼓。

在殿外的兩側廂房內,陳列着木刻詩文。西廂有毛澤東、董必武、張愛萍、方毅、周谷成、楚圖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寶共12幅,東廂爲木刻的《隆中對》和《出師表》。

三義廟:

出諸葛亮殿往後,就是三義廟。三義廟因祭祀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而得名。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有四進五殿,規模宏大。現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佈局。三義廟本在市區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設的需要,1997年遷建於此。遷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將原建築構件編號拆下,運至新址按編號搭建,恢復原貌。

恢復重建的三義廟巍峨聳立,其建築形制與劉備殿一致。屋頂爲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結構爲木石結構,擡樑式木構架,立柱及柱礎均爲石質。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畫稿取自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資料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張飛鞭打督郵、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

劉備墓:

出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土冢高12米,墓上綠蔭覆蓋。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寢殿。

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於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時下葬的還有後主劉禪的母親甘夫人。20xx年後,劉備的另一位夫人吳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於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沒有發現被盜,墓中狀況不詳。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陽雜俎》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劉備惠陵,當他們進入墓室後,看見裏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粘住了嘴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

出劉備墓照壁,就來到新建的“三國文化陳列”展區。該展區由展廳和外環境兩部分組成。外環境神獸天祿、辟邪、漢宮殘柱、兵爭社稷、殘壁石刻明楊慎《臨江仙》、石刻序言等組成。展廳內分五個展區,分別是戰爭風雲、農桑一瞥、民俗採風、藝林擷英、流風遺韻等。共展出文物、資料、圖片數百件。資料豐富多彩,藝術手法形象直觀,集知識性、觀賞性爲一體,很值得細觀。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途中: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從酒店出發,經過短短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的車現在已經行駛在通祠路上了,距離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武侯祠還有大約5分鐘。

剛剛我們經過的那條河就是成都的母親河——府南河了。府南河是府河和南河的合稱,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後繞城北、東而流,南河繞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處匯合。匯合後稱府南河。它的前身是成都地區古老的自然河道。先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時,將其疏浚治理,成爲岷江水系在成都城下的主要河流,是都江堰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叫郫江和檢江,這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郫江和檢江,就是今天府河和南河的前身。

而李冰時代的二江都從城南流過的格局,到唐代有了很大的變化。唐末時期,爲防備吐蕃和南詔的侵犯,西川節度使高駢決定將城牆的範圍擴大。爲便於守城,他又決定將原來的郫江改道,讓郫江從西北角直接向西流再轉向南流,到合江亭地區與檢江匯合。這樣,成都的北面和東面有郫江,南面有檢江,三面都有了大江。西面則利用原來郫江的故道,使成都城外四面都有流水,形成天然的護城河。

KK從此之後,成都的二江也就從“雙過郡下”變成了“二江抱城”,繞城三面。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府南河是成都文化的搖籃,成都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離不開它的滋潤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稱她爲母親河。《華陽國志.蜀志》這樣記述成都:“山林澤漁,園囿瓜果,百穀蕃廡,四節代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其《諫雅洲討生羌書》中稱“蜀爲西南—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李白的: “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句,即是當時成都府南河的真實寫照。意大利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則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成都府》中如是寫道:“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衆,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商人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

可是這條母親河也曾受到過嚴重的污染和破壞,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府南河地區也一度成爲成都最貧瘠的地區。不過經過政府整合工程之後呢,現在我們面前的府南河又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公園了。所以如今的府南河也有了另外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錦江。

好了,朋友們,我們這一路說說看看,馬上就要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武侯祠了。請大家稍作休息,我們一會兒再一起遊覽君臣合祀的武侯祠。

景點: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聯文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讚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後來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啓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着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羣,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創建蜀漢;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

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於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於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爲忠臣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衆,爲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後來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稱爲諸葛鼓。

在殿外的兩側廂房內,陳列着木刻詩文。西廂有毛澤東、董必武、張愛萍、方毅、周谷成、楚圖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寶共12幅,東廂爲木刻的《隆中對》和《出師表》。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爲珍貴的歷史文物。

您好!成都武侯祠內古建中的屋頂建築符號以靜遠堂(諸葛亮殿)最具有代表性,根據現有資料看,其時代爲清道光年間初塑,民國早期重塑,在內容上是典型的儒、釋、道三家合一。

中坐者爲笑口彌勒,彌勒左手邊還有一小橋,從其造型看,可能是傳說中的“奈何橋”; 彌勒東邊爲道教人物赤松子,赤松子是道教中的雨神,能化爲一條赤龍,故造像頭上仍有兩角;他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執瓶若散水狀。

彌勒的西邊是陳天君。陳天君也是雨神,與雷公江天君、電母秀天君、風伯方天君同爲明清時期流傳很廣的“天君”。陳天君左手執瓶,右手執圓形閃電盤。

這一組塑像的主要功能爲防火辟邪。

在靜遠堂屋頂南脊兩邊,還分別有鐵柺李和漢鍾離的造型。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們就要到達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來人們便尊稱他爲武侯,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三國時代雖然比較短暫,但卻一直被公認爲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認爲三國就是公元220xx年——265年。三國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爲當時中原大地上並存着魏、蜀、吳三個地方政權。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現在已經沒有資料可以考證了,但是從大詩人杜甫《蜀相》這首詩中的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經存在了。爲什麼這麼說,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從“丞相祠堂何處尋”這句詩我們可以推斷,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要晚於武侯祠修建的時間,也就是說,杜甫寫詩的時候武侯祠已經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會辛辛苦苦的去尋找不存在的東西,除非他瘋了;其二,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像柏樹這樣的樹種生長是比較緩慢的,要長成森森的翠柏,起碼要一百多年的時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59年,我們用759減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開國時間是公元620xx年,所以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時期,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朝初年的時候,祠廟合二爲一,明朝末年又因爲戰爭被毀,今天我們將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侯祠,請隨我一同去遊覽。首先,請大家擡頭看看大門懸掛的匾額“漢昭烈廟”,漢是指當年劉備蜀漢政權的稱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裏是祭祀蜀漢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稱它爲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嗎?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所以大家都稱爲武侯祠。

現在請大家一起跟隨我進入景區,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圖是景區的導遊圖,等一下我們依次遊覽大門、三絕碑、二門、前後出師表、文臣武將廊,劉備殿,諸葛亮殿,然後經過桂和樓到劉備墓。願意聽我講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遊覽的朋友可以自由參觀,我們11點30分在這個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兩邊,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塊是清代刻建的,一塊爲明代刻建,一塊爲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我們右手邊的這塊唐碑是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唐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到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因爲歷來治理四川比治理國家更難,而武元衡在任職期間對治理蜀地採取了許多有效的辦法,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肯定,他以諸葛亮自詡(就是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想要樹碑立功。他的27個幕僚中的書記官(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祕書長)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極力的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蕭何、張良。這篇文章表面上是稱頌諸葛亮,實則吹捧武元衡是堪與諸葛亮媲美的謀略大師、經緯之才。文章立意新穎,比喻十分精妙,評價也很中肯。後來,裴度還受到唐僖宗的賞識,成爲三朝宰相,輔佐了四個皇帝。另一個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長)柳公綽爲文章書寫撰文,他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漂亮,當時許多有錢人家都想買柳公綽撰寫的墓誌銘。外國使臣也爭相購買。所以讓柳公綽來撰寫裴度的文章實在是相得益彰。所以,這塊碑以其文章傳世,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偉大功績而被譽爲“三絕碑”。文化大革命時期,爲了保護這塊碑不被破壞,我們將參與這項工程的工農代表,魯建的鐫刻工藝,也算進了三絕,所以我們有時候聽到的三絕也指精妙絕倫的文章、書法和鐫刻工藝。

對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石碑下面這個東西,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烏龜?不過它並不是烏龜,二是龍生九子的第六子,贔屓。明間有句俗語啊,說:摸摸贔屓頭,一生不用愁,摸摸贔屓背,旅途不疲憊。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現在我們來到了二門,大家擡頭看看門上的匾額,不妨一起讀一讀這四個字。不錯,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額,匾額的意思是說劉備慧眼識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做了軍師,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發現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中的千里馬可以算一個好伯樂了。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明”字左邊的“日”字中間怎麼多了一橫成了一個“目”字,會不會是寫錯了。其實,這個字並沒有寫錯,大家看看匾額的落款寫的是:大清康熙年間,如果大家對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有了解的話,應該就明白,多一橫是爲了避諱明朝的“明”。

過了二門,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氣勢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劉備殿。兩邊是文成武將廊,這些我們待會兒再說。先來欣賞一下這面牆上的文字,這就是着名的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給皇帝劉禪獻上的奏章。這面牆上的文字並不是諸葛亮所題寫的,相傳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路過南陽武侯祠的時候題寫的。這些拓片都是從南陽武侯祠搬運到成都來的,那大家看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誠危機存亡之秋”就開始寫成了行書,後面又是草書。爲什麼會這樣呢?據說當時岳飛喝了酒,略有幾分酒意。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的拘謹,字體也很工整,後來酒精發作加上文章的才華橫溢,只好用龍飛鳳舞的草書表達滿腔的豪情。大家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出嶽元帥當時的心情嗎?一般人可能都認爲武將不大會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飛的字就寫的非常的棒,《出師表》全文共13個“帝”字,但是每一個帝字的寫法都不相同。大家看,這裏、這裏、這裏。(而事實上這並非是岳飛的真跡,這是明朝時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題寫的。據說當時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幾分醉意以後,跑到武侯祠來想弄個名垂青史的驚世之舉。想來想去,想到借題發揮,選擇了題寫《出師表》。這位仁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拘謹,寫着寫着就豪放了起來。文章的才華橫溢再加酒精發作,只好用龍飛鳳舞來表達滿腔豪情。寫完之後,想到自己人微言輕,便翻了幾下眼珠子,題上“岳飛”的名字。從此魚目混珠,讓人真假難辨。因爲諸葛亮和岳飛二人英名與功業都爲千古傳奇。後人敬愛他倆,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經變成了真的。白麟的書法、孔明的文章、岳飛的落款,雖然是欺世盜名,表裏不一。但是書法確實寫的好,飽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們視爲上上品。)接下來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後出師表,在中學的課文當中,我們只要求背誦了《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只作爲課外閱讀的文章,所以大家對後出師表可能相對要陌生一些。與前出師表相比較,後出師表更像一篇分析戰爭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訴了我們出師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師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該怎麼用人,講國家怎樣才能強盛等等。後出師表當中也有9個帝字,每個字的寫法也是不一樣的。1958年,毛主席參觀武侯祠時,對岳飛的書法大加的讚揚,用了“龍騰虎躍,氣象萬千”八個字來評價。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臣廊,廊內一共有14尊塑像,這14位蜀國官吏都很有才華、爲官清正廉潔。其中董允直言敢諫,後主劉禪也怕他三分。鄧芝不僅在“東聯孫吳北巨曹魏”的戰略上立下功勞,而且一輩子都沒有貪污過,在臨死的時候家裏沒有半點錢財,非常的清正廉潔。蔣琬、費禕,是諸葛亮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兩位丞相繼承人。蔣琬、費禕的才幹雖然沒有諸葛亮高,不過他們能夠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的政策,在執政期間,都能夠保住蜀國的安定和繁榮。那居於文臣之首的就是我們面前的這位龐統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覺得龐統又醜又黑,龐統也的確長得有點影響市容,對不起觀衆。但是龐統才思敏捷,博學多智,年輕的時候被稱爲“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最開始劉備並不看好龐統,就是因爲他長得其貌不揚的。後來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多次推薦,劉備又親自與他談論了軍國大事之後,才受到重用。但是龐統卻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現廣漢市)的戰役中被亂箭射死,年僅36歲,非常的年輕。說到龐統的死,瞭解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點冤枉。當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幫忙抗擊漢中的張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策,準備趁機佔領蜀地,爲自己多爭取一塊地盤。於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難攻的城池,只有一條大道可以到達,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地形從正面進攻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勝。在得到張鬆敬獻的蜀地地圖之後,才發現有果真一條小道也可以到達雒城,於是劉備打算兵分兩路,由自己率騎兵走小道,龐統率大軍走大道。大軍主要負責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制勝的關鍵在於劉備率領的騎兵。龐統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擔心劉備。再三請示了劉備之後,決定率騎兵走小道,進攻雒城。在出徵的當天,軍士們三更起牀、四更做飯、五更天出發。出發時龐統騎上自己的戰馬,結果戰馬不知道受到了驚嚇,突然不受控制,把龐統摔了下來,經過三番五次的努力,龐統始終不能馴服戰馬。大家都知道劉備愛才心切,害怕自己的軍師受到傷害,於是將自己的戰馬的盧馬讓給了龐統,的盧馬是一匹白色的駿馬,曾經還救過劉備一命。龐統推遲了一番,最後擋不住劉備的熱情,還是接受了。於是,龐統率軍出征了,當軍隊行軍到落鳳坡的時候,龐統突然觀察到兩邊懸崖陡峭,山林間樹木茂盛,作爲優秀的軍事,他馬上產生了條件發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嗎?在問了探路兵後得知此地叫叫落鳳坡,當時龐統全身汗毛豎起,不禁打了個寒戰。心裏嘀咕:我號稱“鳳雛”,而這裏是落鳳坡,難道我要死在這裏。一番調整後,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謂無巧不成書,落鳳坡確實有張任的軍隊埋伏,張任曾經就聽聞劉備騎的是白馬。於是對士兵說:騎白馬的定是劉備,給我朝騎白馬的放箭!頃刻間萬箭齊發,龐統當場被萬千穿心而死。成了劉備的替死鬼,確實是死的冤枉。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死的也不冤枉。話說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龐統收到了諸葛亮的信件,這信件還是從荊州八百里快遞過來的。意思是說,我近日夜觀星象,發現你的守護星昏暗無色,隱隱有墜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會很順利,建議不要攻打雒城。當時龐統卻想,我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立功,諸葛亮肯定是想搶我的功勞,於是沒有接受建議。就這樣,龐統不幸中箭而死。

這個東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以及他的兒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和趙累的塑像。大家看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那有沒有朋友知道人們爲什麼會把關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關羽的臉又爲什麼是紅的呢?先說爲什麼是帝王打扮,關羽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情同手足,因此纔有了“桃花三結義”故事。當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關羽曾經被曹操俘獲,曹操三天兩頭給關羽送美酒美肉美人,還給他加官進爵,但是關羽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得到了荊州,並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關羽曾經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爲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設計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的《三國志》中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簡單來說就是看不起當官的,對下屬士兵卻很好。傲慢和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來的統治者對關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現在的明間企業家,尤其廣東沿海一帶也多半都會拜關公,甚至香港地區的社團、內地的這些組織也都拜關公,就是因爲他的忠義。在宋朝時,他被追封爲王,到了明清時期,加封爲關聖大帝,全國各地都修廟祭祀。因此,這裏的關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關羽的臉爲什麼又是紅色的呢?明間傳說,以前關羽的臉是很白的,之所以後來成了紅臉,是因爲一次戰敗後,關羽逃到一個寡婦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來。家裏又是家徒四壁,還有一張牀,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沒地方可藏。關羽和寡婦都急了。最後,寡婦將自己的頭髮剪了一縷下來貼在關羽的下巴和兩腮上,又將自己家的公雞宰殺,將雞血均勻的塗抹到關羽的臉上。霎時間,關羽又白臉變成了紅臉,還滿臉的鬍鬚。然後兩人一起睡到牀上。當官兵趕到,搜查了一番之後,並沒有發現眼前趟在牀上的人就是關羽,官兵離開之後。關羽向寡婦到了謝之後,也離開了寡婦家。但是後來,不管他怎麼洗,臉都是紅的。有人說關羽的臉是羞紅的。因爲古時候對女人尤其是寡婦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金銀珠寶或者嫁個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貞潔。關羽覺得自己會影響寡婦的名聲,所以被羞紅了臉。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時關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婦也不會冒着犧牲自己的貞潔的危險來救關羽的命。據說明清時期,在全國數孔夫子的廟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關帝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現在大家看到的匾額“業紹高光”是後人對劉備的評價。“業”是指劉備的所創立的基業,就是蜀漢政權,紹有繼承發揚光大的意思,“高”指漢高祖劉邦,“光”指光武帝劉秀,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劉備的功業繼承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殿門口還有一口圓鼎,圓象徵天。等會兒我們還會在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長方形的鼎。象徵地,天圓地方嘛,在這裏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這個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當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劉備頭戴天平冕冠,身穿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的。《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時,說他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大家想想什麼動物是兩耳垂肩啊?對,就是豬;那什麼動物又是雙手過膝呢?咦!又對了,就是猴子。豬猴,諸侯,所以說劉備天生就有諸侯相,會獨霸一方。傳說劉備出身的時候也是天有異象,一縷紅光射入劉備家中。24歲的時候,劉備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的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次挫敗,先後投靠了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後來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後來佔據益州。於公元220xx年在成都稱帝。不久後,爲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劉備率水陸70萬大軍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不久死於白帝城(重慶奉節)。其實,劉備從小到大都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小時候的劉備並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樣,他不愛學習,最大的愛好是交朋友,喜歡大俠似的人物,很會籠絡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調。唯一的一次衝動,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陸遜所殺後。劉備和關羽張飛兄弟情深,興師伐吳,結果遭到慘敗,所以說啊,衝動是魔鬼,這也印證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衝動的懲罰啊。上天對劉備這一次衝動的懲罰實在有點重了。呵呵!希望我們的朋友們以後不要衝動啊!

在劉備像的東側,是劉備的孫子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個兒子,被封爲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的時候,他苦苦勸諫父親劉禪,同鄧艾等來犯的敵人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是劉禪不聽,劉諶非常的傷心,去祖廟哭訴了以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先殺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然後自殺。他這種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了後人的頌揚。劉備像的西側,原本是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親的基業,投降了魏國,後來被安排到漢中。當上了安樂公,魏國皇帝問他覺得在這裏過的怎麼樣?他居然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裏。在宋代的時候,他的塑像就被毀掉,從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面牆壁上,懸掛着木刻的《先祖傳》、《後祖傳》,文章都是從陳壽《三國志》當中摘抄下來的。蜀國的興亡,可以從劉備、劉禪的傳中瞭解始末。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偏殿,裏面供奉的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大家對張飛都很熟悉,他長得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氣。大家平時可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覺得張飛長得非常的醜,有點影響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訴各位,其實張飛有可能長得很帥的。不是開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張飛有兩個女兒,後來這兩個女子都嫁給了後主劉禪。一般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女孩子都長得更像父親,男孩子更像母親。劉禪是什麼人,他可是整天鬥蛐蛐,愛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張飛的兩個女兒很醜的話,劉禪怎麼可能會娶啊。就算是你張飛是劉禪老爸的哥們兒,拜把兄弟,劉禪也不一定會娶。所以我們推測張飛的兩個女兒是很漂亮的。當然張飛長得很帥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除了長相,還有很多朋友認爲張飛是個莽夫,這個說法有點偏激,其實張飛啊,我們的飛哥也有心細的一面,而且武藝高強。大家都知道飛哥長阪坡橋頭的一聲大吼吧?當時劉備帶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萬追兵緊隨其後,劉備讓張飛率幾十個士兵斷後。而張飛並沒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後有一片樹林,於是心生一計,讓士兵在樹林外邊到處插上戰旗,馬尾上綁上樹枝,在樹林中來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塵土,而他卻一個人單槍匹馬立於橋頭。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們飛哥一個人立於在橋頭,後面樹林中又是漫天塵土,懷疑有埋伏,纔沒有貿然進攻。這樣劉備軍團才逃過一劫。由此可見張飛還是比較心細、是有謀略的。不過,據我分析,當時曹操沒有進攻應該是另有原因。當年關羽溫酒斬華雄後,在慶功宴上,曹操稱讚關羽說:關將軍武藝高強,恐怕當世數一數二。關羽卻說:我算什麼,我三弟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今天從口袋裏拿手機一樣輕鬆。這句話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劉備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派人來斷後就等於送死。而劉關張三兄弟情深意重,劉備不可能會讓自己的三弟來送死。那就只剩下兩種情況,一是劉備這傢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張飛來殺我的,二是,後面的樹林塵土漫天,又到處是戰旗,肯定有埋伏。於是曹操下令軍隊後撤。這只是我的推測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現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將廊,武將廊內也有14塑像。他們或因戰功卓着,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趙雲居於武將之首,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領。在當陽長阪坡,他一個人從曹操的百萬大軍中,救回了幼主劉禪,威震一時。在漢中爭奪戰中,他憑藉膽識,殺退曹軍,劉備稱他“一身都是膽”。趙雲是蜀國五虎上將中唯一一個壽終正寢的。但是對於他的死,明間有有另一個版本,傳說他是死於老婆之手。話說,趙雲身經百戰,但是身上卻沒有受過一點傷,等到他年老的之後,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脫了衣服,給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體,對他老婆說:老婆你看,我很強壯吧,肌肉很發達吧,很厲害吧,身上一點傷都沒有。他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說,他老婆甚至連他丫鬟的耳朵都聽起繭了,他老婆實在是受不了了,於是想了個辦法。某天晚上,她趁趙雲熟睡的時候,用繡花針在他的腳底板上紮了一個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還說自己身上沒有一點傷,我就指出你腳板上有一一個洞,看你還這麼炫耀。結果,第二天早上,太陽都升到半空了,趙雲還沒有醒來,這個時候他老婆才發現他已經死了。當然這個只是民間的一個傳說而已,並不可信。在武將廊內,除了趙雲以外,其他着名將領還有馬超、姜維、黃忠等。馬超武藝高強,當他還是一支獨立勢力時,曾在潼關大敗曹操,弄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後來馬超被曹操打敗,歸降張魯,又中諸葛亮之計,歸降了劉備,被封爲五虎上將。姜維本是魏國一名小將,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時將他收降。因其忠於蜀漢,文武雙全,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爲諸葛亮的軍事繼承人。諸葛亮死後,他擔負起蜀國的軍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圖完成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遺願。黃忠,也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他老當益壯,征戰中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出了劉備殿就是過廳,過廳比劉備殿低一個臺階。這是當時封建社會君尊臣卑等級觀念的體現。過廳當中懸掛着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舒同等人撰寫的匾額對聯。武侯祠三個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題寫的。

前面這個長方形的鼎,就是我剛纔所說到的天圓地方。大家可以擡頭看看,房頂上有幾尊塑像,中間的大家應該都認識,是我們佛教的彌勒佛,兩邊的是道教的風神和雨神。大家可能會問了,把他們放在房頂上有什麼作用呢?其實,作用很簡單,就是震災的。古時候這種大殿的房頂都是很高的,發生火災什麼的,當時又沒有先進的消防工具,水是潑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災。

我們眼前的這種大殿就是諸葛亮殿,也是傳說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額“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個兒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題寫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名滿天下,宇宙在這裏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宇宙這個詞語。當時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爲宙。指的是時間和空間。

門額上的這幅對聯,是我國十大名聯之一,叫攻心聯,深得毛主席的讚賞。武侯祠的匾額、對聯很多,我們沒那麼多時間一一研讀,主要來欣賞一下這一副。先說說對聯的來歷,這幅對聯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寫的,當時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學生遍佈全國,有個學生在四川做西川節度使,但是這個人的做法有點不太妥當,對百姓實行高壓政策,激起民憤。於是就寫了這幅對聯來提醒他的學生。先看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攻心是來自馬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的建議,這個反側是來自於《詩經》輾轉反側,夢寐思伏。就是翻來覆去睡不着覺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話,那些讓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會自動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覺了。能攻心出自諸葛亮的一個典故,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的時候有一個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說第一次就可以把孟獲殺了,但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爲了使其真心的歸順。如果當時殺了一個孟獲,那以後再出來一個什麼李獲,張獲什麼的就麻煩了,所以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的上策。從古知兵非好戰也,意思是說自古懂戰爭懂軍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戰的人。這也出自一個典故,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在今天的宜賓一代有一個部族叫藤甲兵。他們穿的藤甲很輕,這藤甲刀砍不動,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樹林間的霧氣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諸葛亮還真搞不過,後來纔想到了一條妙計,反利於水者,不利於火嘛。於是將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當時山谷中兩萬藤甲兵燒得是呼天喊地的。從一個軍事家的角度來說,把敵人打敗了,應該高興該哈哈大笑纔對。而當時的諸葛亮是什麼表情大家知道嗎?當時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長嘆,掩面而泣啊!他爲什麼哭,因爲他不單單是一個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覺得自己爲了一場戰爭,滅掉了別人整整一個民族的人。所以說從古知兵非好戰。下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說如果不審時度勢,就算制定了合適的法度也都是錯的。提醒後來治蜀的官員要多思考。這下聯也是有來歷的。當年攻下四川,諸葛亮審時度勢,還是用了劉璋的一些舊臣來治理四川。因爲如果把官員全部換成荊州集團的人的話,可能會影響四川的穩定。畢竟強龍難壓地頭蛇嘛。當時劉璋的舊臣法正就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但後來法正就有點囂張了,飛揚跋扈還收受賄賂。按照諸葛亮的治蜀規定,這樣的錯誤該殺頭的了。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殺法正,而是約法正吃了一頓飯,聊了聊。響鼓不用重錘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該收斂點了。諸葛亮饒了法正一條命。諸葛亮爲什麼不殺法正,因爲不能殺呀,當時法正算是劉璋舊臣的高級官員,如果殺了法正,其他舊臣還不人心惶惶。誰還會認認真真爲國效力。而不殺法正的話,潛臺詞就是告訴各位舊臣,你們如果認真建設國家的話,我不僅不會殺你們。還會提拔你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審時度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諸葛亮的貼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風采。諸葛亮的一身,我們可以將其分爲兩個階段,前20xx年和後20xx年。前20xx年,他隱居在襄樊的隆中,隱居起來幹嘛呢,我們推測他應該是在努力的學習,所以纔有經天緯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樂毅、蕭何等名臣。他在隆中雖然足不出戶,卻對天下形勢瞭若指掌。水鏡先生司馬徽當年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當時劉備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加上徐庶臨別前的極力推薦,他覺得自己需要得到這樣一個能安天下的人。於是馬上和關羽張飛找諸葛亮去了,這纔有了着名的三顧茅廬。後20xx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用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幫助劉備燒出了一個蜀漢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他在四川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把蜀漢王朝治理得僅僅有條。後來他又平定南方叛亂,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個字。最後累死在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軍中,被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前後20xx年加起來正好是54,諸葛亮也剛好活了54歲。那縱觀諸葛亮的一身,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爲什麼這麼說,諸葛亮一生髮明瞭很多東西流傳後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燈、八陣圖、木牛流馬、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們前方的這個東西,知道這是什麼嗎?其實啊,這也是諸葛亮的發明,在平定南方孟獲叛亂的時候發明的。這是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期的文物,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爲諸葛鼓。這鼓有三個作用:一是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可以當鍋用來做飯;二是在戰場上可以當做鑼鼓,用來報信;三是晚上可以當枕頭睡,可以防止敵人偷襲。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鼓的兩頭大,中間小,成啞鈴的形狀,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將地上稍微挖個坑,把鼓的兩頭放到土裏面。如果地面有什麼響動的話,聲音可以通過鼓的作用擴大了之後傳到人的耳朵裏,這樣就可以防止敵人偷襲。真可謂是一鼓多用了。除了這個鼓之外,號稱中國麪包的“饅頭”也是我們諸葛先生髮明的。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於是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衆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南蠻軍士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突然心生一計,命令廚師以米麪爲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顆人頭的形狀。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蠻頭與饅頭同音。從此,在民間就有了“饅頭”這一說法,諸葛亮也被尊奉爲麪塑行的祖師爺。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裏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爲包子。由此可見,我們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偉大。那殿左右兩邊分別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在蜀國面臨存亡的時候,他們率部隊與魏軍奮戰,最後寡不敵衆,爲國捐軀。

接下來我們到三義廟去參觀。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三義廟,後人爲了紀念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於清朝康熙年間修建這座廟宇來紀念他們三兄弟。三義廟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後來爲了支持市政建設,於1997年遷建到武侯祠。遷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規定,將原建築構件一一編號拆下。運到武侯祠後按編號搭建,恢復原貌。

原來的三義廟有五個殿,規模很大,現在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佈局。整個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支撐,每根柱子的直徑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邊有10副三國故事的線描石刻畫。畫的原稿取自於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說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家知道爲什麼是劉備做了大哥嗎?民間傳說,當年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位都爭着做大哥,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張飛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樹,於是出了個鬼點子,規定誰在樹上爬得最高,誰就是老大。話一說完,關羽張飛就一溜煙的爬到書尖上去了。劉備缺沒有行動,他走到樹下讓關羽張飛二人下來。隨後用斧頭把樹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後對他們說:把樹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樹尖上去,我纔是爬得最高的。我應該做老大。這下,關羽張飛當然不服了,於是劉備又在院子裏抓了一隻雞。規定誰要是把雞毛扔到房頂上,誰就當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雞毛扔到房頂上的難度。三人說定以後,由張飛先扔,只見他在雞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長又相對較重的雞毛,後退了十來步,然後往前一衝,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將雞毛往屋頂扔。結果,當然是沒有成功,接下來是關羽。關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細的雞毛,他沒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這有。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最後輪到劉備,只見劉備把整隻雞抓在手裏,連雞帶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頂上。這下,沒有辦法了,關羽張飛都承認他是老大了。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傳說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這裏講給大家聽聽,純粹是調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來到劉備墓去看看。我們現在經過的是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的盡頭就是劉備墓。紅牆夾道,就是指兩邊的紅牆夾着中間的石板道路。牆的兩邊種的都是竹子,這種竹叫大葉綿竹,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徵,長得高大茂密,葉子比較寬闊,同時比較有韌性,生長期也比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長到這麼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時用的竹筐竹簍都是用這種竹子編成的。說到竹子,四川可以說是竹子的故鄉,全世界共有竹子種類400多種,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種。也因此四川的大熊貓比較多,主要是因爲食物比較豐富。當然大熊貓吃的不是大葉綿竹,它們主要食用箭竹,以後有機會到熊貓基地,我們再細說。好了,來欣賞一下我們面前的這幅對聯:一抷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劉備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無人損毀。銅雀臺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個地名,在洛陽城外。現今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上。曹操一生殺人無數,怕死後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讓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個假墓葬。上聯拿劉備和曹操做了一對比,吹捧了劉備,貶低了曹操。下聯就很簡單了,是對歷史的和過去的一種感嘆。

我們來看一下這塊碑,漢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風化掉的,陵在咱們古代專指帝王的墳墓,老百姓的墳墓那是不能夠叫着陵的。漢是劉備政權的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們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們把一個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們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這通碑是清代立的,漢代的墓是沒有立碑這種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後人立的。

前面我們這個土堆就是劉備墓,墓高12米,周長180米。這個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大家發現是什麼了嗎?對,一是劉備的墓太小了,顯得沒有帝王之氣。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劉備墓之所以這麼小,我們推測是由於修建陵墓的時間太短太倉促所致。《三國志》記載,劉備於公元220xx年稱帝,220xx年出兵攻打吳國。戰敗後,退居白帝城,於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也就是說公元220xx年劉備陵墓開始建設,但公元220xx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運回成都,爲什麼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還沒有修好。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說,短短一年的時間很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劉備四月病逝的時候,諸葛亮應該是快馬告知了劉禪,可能將修建大規模陵墓的計劃改變了,改成現在這種規模。這是第一個不同點,第二個不同點,劉備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爲什麼會修成地上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成都屬於平原地帶,地下水十分的豐富,按照當年的說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話不利於墓葬的保護。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關於劉備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懷疑,說這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節。但是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這個墓是真的。在漢朝,有一個規定,皇帝死後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須葬在都城。加上當時諸葛亮對劉備十分忠心,不可能讓把劉備葬在外地。還有一點,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的三綱五常規定。劉禪剛剛即位,爲了穩定人心,給大臣們老百姓有個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給人留下罵名。所以這個墓應該是真的。

劉備墓距今1700多年,雖然是地上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被盜過。傳說唐代時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裏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站立在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黏住了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這只是傳說,據我分析,劉備墓沒有被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當時劉備下葬時倡導簡葬、薄葬,可能確實沒什麼陪葬品,其二、當時劉備墓外面設有護陵官,戒備森嚴,其三、劉備墓稱爲“惠陵”,惠是說劉備仁義施恩惠的意思。劉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人們很敬重他。其四、劉備的二弟是誰,大家都知道吧。關羽是個講義氣,重信義人!全國人民都知道,連老大都拜他。盜賊也要講信用嘛,俗話說盜亦有道嘛。估計盜賊們看在關羽的面上,就沒有盜劉備的墓了。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正殿的兩壁,懸掛着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漢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白麪,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關羽(?—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陽,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

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爲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爲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那裏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歡迎大家來到襄陽武侯祠!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歷史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建築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漢中參觀旅遊,我叫王博麗,是你們的導遊,這兩天我們會一起度過,好了,閒話不多說,今天呢,我先帶大家去的地方是武侯祠了。

諸葛亮一生去過的地方很多,所以後人爲他修建的祠廟也很多。風景最美最秀麗的是湖北襄陽的武侯祠,規模最大最宏偉的是四川成都的武侯祠,而修建時間最早的就是我們漢中的武侯祠了。比大名鼎鼎的成都武侯祠還要早41年,因此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武侯祠地處於勉縣城西3公里處,位於川陝公路以南,漢江以北,佔地80多畝,有明清風格的古建築30餘座、150餘間。西與古陽平關,諸葛亮讀書檯,蓮花池相接,東與馬超墓,劉備設壇立王處等古蹟連成一線,北有古戰場天蕩山,南與定軍山古戰場和武侯墓遙遙相對。

武侯祠是陝西省重點保護單位,是國家3A級景區,關於武侯祠我就先講這麼多了,等到了武侯祠之後我再給大家詳細講解。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員小周,希望。。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幅平面圖,成都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區南面,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約210多畝,這裏是最富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只美譽。1961年被國務院評爲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館,於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4A級景區,20xx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呢,現在將武侯祠分爲三個區域,分別是三國曆史遺蹟區,錦里民俗區,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今天帶大家參觀的部分是三國曆史遺蹟區,我們的遊覽順序是:從大門進入後,依次參觀遊覽二門,漢昭烈廟,過第一文庫網廳,武侯祠,以及近幾年遷建的進來的三義廟,最後,通過紅牆夾道到達惠陵,遊覽時間大約1個小時。

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距今已經有1788年的歷史了,當時因爲蜀漢皇帝劉備去世,下葬於惠陵,按照漢朝的陵寢制度,有陵必有廟,所以在惠陵旁邊修建了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由於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如魚和水,密不可分,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又將成都少城內紀念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遷建到了漢昭烈廟旁邊。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爲了突出君權,下令拆掉武侯祠,將武侯祠併入於漢昭烈廟內,使兩廟合二爲一。明朝末年,張獻忠兵敗四川,對四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武侯祠祠廟荒廢,但惟獨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祠廟,是在清康熙20xx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爲紀念劉備及蜀漢文臣武將的漢昭烈廟,後殿纔是真正意義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爲這樣的建築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爲了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

初遊武侯祠的朋友常常會問小周這樣一個問題,這剛纔進來時,大門上明明懸掛着“漢昭烈廟”的牌匾,漢,是劉備見過時的國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溢號。顧名思義,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稱之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對諸葛亮爲國爲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是習慣了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

從唐代開始,碑刻藝術就成爲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現存碑碣50餘通,分別鐫刻於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現代,其中以我們前方的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選用石質較爲堅硬細膩的硤石所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寬0.95米,全名爲《蜀臣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爲銘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約50個字。

唐碑立於唐憲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園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到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寫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先後輔佐了唐代的四個皇帝也是唐代中後期的中興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開始便寫到:度常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意思是說我裴度讀前代的史書,詳盡的蒐羅了前賢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備臣子對待君主的氣節,但是沒有開創國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但是沒有治理民衆管理官吏的辦法,如果說有誰兼備這四種美德,並能運用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麼就只有蜀國丞相諸葛亮了,

序文部分還提到了“隆中對”“結吳抗曹,擁蜀稱漢”以及“南征”“北伐”等和諸葛亮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稱讚了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強調了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治國才能可以與管仲、樂毅、姜尚、伊尹,蕭何等人相媲美,最後銘文描寫了“古柏森森,遺廟沈沈”的武侯祠,以及蜀人懷念祭祀諸葛亮的場景。

文章寫好以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柳公綽書寫,從他書寫時那種端正的字體結構和凝重的筆意變化就可以看出,他在書寫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觀其字,則如見其人,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柳公綽的名氣和成就,都不如弟弟柳公權,但是在燦若羣星的唐代書法家中,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堪稱一絕的。

石碑左下角這裏,鐫字人魯建,五個大字。魯建是當時蜀中最著名的刻工,我們說,好的刻工要懂得書法,才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書法作品的精髓,從魯建的刻技來看,下刀剛勁有力,技法精湛,準確的再現了書法作品的原貌。

正是因爲唐碑的文章、書法、鐫刻都非常精彩,所以被世人稱爲“三絕碑”它是四川迄今爲止保存完好的少數幾通石碑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已經有1220xx年的歷史了。由於它的歷史悠久,再加上四川氣候潮溼等諸多原因,導致了唐碑下面的字體沒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據《潛研堂金石跋尾》及民國《華陽縣誌 古蹟四》記載這通在明憲宗時期,由當時的四川官員騰嵩進行過修補,現存碑文與《文苑英華》《唐文萃》上的內容略有出入。 唐碑周圍的這些小字,是歷代文人墨客來武侯祠拜謁時,提的跋語(“跋”與“序”相對,是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後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於評價、鑑定、考釋之類。一般認爲,在書畫、文集等後的題詞稱爲“跋語”。)

在唐碑右下角,這裏有明弘治20xx年,由四川巡按榮華在碑上提的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於不朽也”在這裏讚美了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綽的書法。

清代布政使宋可發 還在這裏寫到“讀唐碑,文瑰麗,書端嚴,堪稱雙絕”

碑陰部分還刻有武元衡及其27位僚屬的姓名和爵祿。

明碑

唐碑對面的這通呢就是明碑了 ,全名爲《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立於明嘉靖20xx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由當時的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紹了武侯祠的歷史沿革。碑身下面是贔屓(碧戲)碑座,相傳贔屓是龍的兒子,形如龜而有齒,力大能馱,所以常常被用作爲碑趺(一聲)出現在中國的建築當中。

二門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二門,匾額上“明良千古”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明君良臣,千古垂範,這是由清人吳英撰書。

門楣上這幅長聯: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幅對聯是由近代人劉鹹滎所書。上聯意思是:漢昭烈廟裏供奉這蜀漢君臣的塑像,其中有祖孫、父子、兄弟、君臣關係,臣子輔佐君王,維護人倫綱常,自古以來王侯將相的生死存亡鬥爭,都是爲了給自己的國家爭得正統地位,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來之不易,經歷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等地方,艱難立國,受到後人景仰,建廟逢祀,君臣一堂,千秋永在。

外面這幅對聯、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意思是說 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夠使人信服,劉備三顧茅廬可謂頻繁,才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就如同魚得到了水一樣,這樣的君臣關係成爲千古典範,昭示後人,上下一堂享受着人們的祭祀,此聯爲清嘉慶7月由四川總督蔣攸銛題,在1982年時由魏傳統補書

漢昭烈廟

川過二門以後,我們就進入了漢昭烈廟,根據《史記 正義 諡法》所記載:昭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昭烈就是劉備的諡號,漢昭烈皇帝就是指的劉備,正前方的這座殿就是劉備殿了 ,大殿爲單檐歇山式建築,石柱磚牆,雕樑畫棟,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殿前置一雙龍抱口九龍鉄鼎,爲明朝時期的遺物,鑄工精細。

殿中匾額所寫“業紹高光”四個大字,業即基業,紹是繼承發揚的意思,高乃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光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整個匾額的意思是:劉備繼承併發揚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這幅匾額強調了劉備爲漢室後裔,蜀漢是三國中的正統地位,並把他與漢高祖和光武帝相提並論,給予了劉備極高的評價。

使君爲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移民猶在,霸圖餘古柏祠堂。這幅對聯和橫匾,都是又完顏崇實所撰書的,意爲:劉備是天下的英雄,漢王朝的正統地位,理應屬於他,聚集在他家鄉高大桑樹頂端的帝王之氣,就是明證。巴蜀是漢朝開始和終端的地方,後裔尚在,雄圖霸業已成過去,只留下這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瞻念祭拜。 大殿正中的這位便是劉備的塑像了 ,它塑於清康熙20xx年,公元1672年,他身高3米,是武侯祠47尊塑像中最大的一尊,全身貼金,頭戴冕冠,身着黃袍,耳大臂長,面目慈祥,手執玉圭。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生於公元161年,自稱爲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少時隨母親以“織蓆販履”爲生,雖讀書不多,但是在社會中不斷的磨練自己。年輕時“好結交豪俠”“喜怒不形於色”。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曾說:“備有雄才,而甚得衆心”所以說劉備是一位深得人心,受人擁戴的英雄式人物。

公園184年,黃巾起義爆發,24歲的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等人,投入到了正壓農民軍的行列當中,先後依附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初露頭角。爲了興復漢室,公元220xx年,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得隆中對,公元220xx年經過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勢力迅速得到發展,

公元220xx年,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兩年之後拿下成都,自領益州牧,公元220xx年,奪取漢中,稱漢中王,劉備經過了30多年的艱苦奮戰,於公元220xx年4月再成都登基,國號漢,史稱蜀漢,季漢,時年60歲。由於孫權派兵襲殺了關羽,奪去了荊州,劉備爲之盛怒,稱帝不久後,他不聽羣臣勸阻,即率大軍伐吳,史稱夷陵之戰,被東吳年輕將領陸遜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餘里,劉備打敗,逃回白帝城,羞愧惱怒,一病不起,於220xx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將兒子和國事託付於諸葛亮,史稱 白帝城託孤 享年63歲,5月靈柩運回成都,8月下葬於成都南郊惠陵。

劉備的成功之處,除了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禮賢下士,善待部下,謀臣大將都心甘情願的爲他效力,論計謀,他比不上諸葛亮,龐統。論指揮作戰,他比不上關羽張飛,但是他們都對劉備心悅誠服,真心擁戴,始終追隨劉備。所以說,劉備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在臨終前,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絕對不能因爲壞事小而就去做,也不能因爲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用自己的賢良美德,才能使人信服,這一點就充分表現出了“仁義之君劉備”一生追求完美品質的集中體現,而劉備的42年國祚,也確實是實至名歸的業紹高光。

在這個殿裏,我們會發現沒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塑像,劉備一生艱苦創業,兒子劉禪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守不住江山。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打蜀國,劉阿斗爲了保全性命採取謀臣譙周的建議獻國投降,還樂不思蜀,北宋成都武侯祠也曾出現過劉禪的塑像,明代以後人們在祠中只塑有劉諶像,而不在塑劉禪的像了。

張飛殿

前面這位就是張飛的塑像了,塑於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

張飛字益德,和劉備一樣,也是河北涿州人

很多遊客看到張飛塑像時,都會說,這個張飛塑得真像,他面目漆黑,豹眼環睜,炯炯有神,但其實史書中兵沒有對張飛的外貌進行記載,只是提到了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了後主劉禪。照理來說皇后的父親不應該長得太難看的 ,這裏之所以把張飛塑造成這樣,是爲了表現他戲劇化的人物形象,配合他勇猛善戰的武將身份。

張飛的一生是以行事忠誠,作戰勇猛而著稱的。最有名的事蹟當數當年長阪坡之戰了。張飛率領二十餘騎橫矛立馬於當陽橋頭怒吼:“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進者,故遂得免。”他說:“我是張翼德,來和我決一死戰”據說他的吼聲喝退了曹操的千軍萬馬,使曹軍聞風喪膽,據當地傳說,他的喝聲把當陽橋都喝斷了,連河水都爲之倒流。

然而,世之虎將 ,只是張飛性格的一個側面,其實他還是一位精通翰墨的書法家,寫得一手好字,這個說法呢 ,也許您不相信,但是不少記載都證實了他的真實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張飛寫的《八蒙山銘》了,今天仍刻在四川閬中的八蒙山上,是一件摩崖石刻。據《三國志 張飛傳》記載: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曹操命大將張郃率軍進攻巴西郡,巴西太守張飛與張郃對峙五十餘日,爲了打破僵局,張飛率領精兵萬名繞道迂迴,大破張郃。張郃只率十幾名部將從小路逃脫,領殘兵回漢中,這場戰役的勝利對蜀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遏制了曹操妄圖進取益州的勢頭,穩定了益州局勢。

張飛大獲全勝,意氣風發,用他的丈八蛇矛在八蒙山壁上刺鑿出兩行隸書:“漢將軍飛,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立馬勒銘。”這就是歷代所傳的“八蒙山銘”,又叫“張飛立馬銘”,因爲張飛諡號桓候,故又稱“桓候戈書”。

張飛一生追隨劉備,不離不棄,開疆闢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史冊。公元220xx年,劉備伐吳前夕,張飛被兩個部將殺害了,最終身首異處,據說,今天重慶雲陽張飛廟葬着他的頭,他的身軀則是葬在四川閬中,一代英雄就此謝世,讓人惋惜。張飛的形象較多了反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勤勞,質樸,耿直的性格特徵,又融入了任命羣衆的藝術想象,故而歷來爲人民羣衆所喜愛。張飛像兩側分別是張飛之子張苞,張飛之孫張遵的塑像,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史書記載張苞早夭,英年早逝《三國演義中》描寫張苞英勇善戰,多有戰功。張遵,就是張飛之孫 張苞之子,官至尚書,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前,隨諸葛瞻到綿竹抵禦鄧艾所率魏軍,軍敗,戰死。

武將廊

武侯祠內現有塑像47尊,爲清康熙至道光年間泥塑彩繪而成,其中40尊塑的是見於史書記載的蜀漢歷史人物,前面這條走廊就是武將廊,塑有武將14尊,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其中以當陽一役單騎救幼主,智勇雙全的趙雲領先,(有“雄烈過人”的馬超;還有定軍山急啥曹操名將夏侯淵的老將黃忠,以及在諸葛亮身後,多次領兵伐魏的姜維等等。每位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蹟的石碑,您可以慢慢品味。)

趙雲,字子龍,智勇雙全,公元220xx年,在當陽長阪,趙雲單騎殺入敵陣,救護了甘夫人與劉禪,劉備曾稱讚說:“趙子龍一身都是膽哪”。趙雲晚年,仍從諸葛亮南征北戰,屢建戰功。不過成都武侯祠裏的趙雲塑像卻是文官打扮而且還是老者的形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爲趙雲的死在《三國志》中只記載到“是七年卒(zu)”就是說他的死可能是屬於正常死亡或者是病故,不同於關羽 張飛都有着詳細的記載,古代以長者、老者爲尊,塑以老者形象,也是對趙雲一種尊崇的體現,另外將他打造爲文官形象呢,原因有二,第一,各朝各代在太平盛世都比較重文輕武,第二,也是突出了趙雲他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個性色彩,趙雲逝世於公元220xx年,追逝爲“順平候”

孫乾,旁邊這位是孫乾,劉備早期的重要謀士之一,始終追隨劉備,不因劉備的處境困難而背棄他,有句話說“孫乾出使,皆如意指”說明他每次奉命初試,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張翼,隨姜維多次伐魏,263年,劉禪獻國投降後,他隨姜維共同進行了復國計劃,沒有成功,後來爲亂軍所殺。

馬超,三國時期著名猛將之一,人稱 有“韓信,英布之勇”,小說中潼關一役,嚇的曹操割須棄袍人,就是他了,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他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後裔,其祖母是羌族人,深受西北一帶湖人和羌族擁戴,馬超因不容張魯,建安20xx年逃歸劉備,劉備稱帝后升任他爲驃騎(qi)將軍, 領涼州牧,220xx年馬超病逝,追逝爲“威候”

王平,馬謖的手下將領,著名的街亭之戰中,馬謖不聽諸葛亮的部署,把大軍按紮在離水源較遠的山上,王平上前勸阻,遭到拒絕,結果蜀軍痛失街亭,王平帶領剩下的部隊退了回去,使蜀軍減少損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破格提拔了王平。蜀漢後期,馬忠鎮守蜀漢南面,鄧芝鎮守東邊,王平坐鎮背面的漢中,都因獨擋一面而聲名遠著。

姜維,是諸葛亮悉心培養的一員大將,文武兼備,智勇雙全,有“小諸葛”之稱,他主管蜀漢後期的軍政大事,諸葛亮 是“六出祁山”而他呢 ,也是“九伐中原”公元264年,姜維策動了魏將鍾會叛魏,企圖趁亂回覆蜀漢政權,事敗,被殺。

老將黃忠,作戰非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公元220xx年漢中爭奪戰中,殺死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就是他了,同年,劉備稱漢中王,黃忠升任後將軍,第二年,皇宮去世,諡號爲 剛候 ,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同時被後人稱爲五虎上將,今天在成都的西門還有以他命名的 黃忠小區。

廖化,關於守荊州時任主簿,劉備去世後,人丞相的參軍,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但我們查遍史書,也沒有發現廖化做過先鋒的記載,由此可見在蜀漢中後期,人才的匱乏,蜀漢滅後,廖化被強制遷往於洛陽,病死途中。

向寵,是在後主登機後任中部督,總管宮廷衛隊,220xx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前,寫給後主的《出師表》中也特別推薦向寵,稱他治軍有方,善於團結人,希望劉禪能倚重他解決後方軍事方面的事務,升任中領獎,240年在鎮壓少數民族的叛亂中,戰死沙場

傅僉,蜀將傅肜(róng)之子,蜀漢後期的將領,263年魏滅蜀,傅僉堅決抵抗,因寡不敵衆,陽安關口被攻,英勇戰死,與他父親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他父親的塑像呢,則立於對面的文臣廊,呆會我們會參觀到。

馬忠,忠實的執行了諸葛亮主張的“和撫”各族,安定南中的任務,保持了南中的安定,在少數民族心中威望很大,後來南中各族還休假了祭祀馬忠的廟,把他看做南中各族的保護神。

張嶷(怡),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績就是爲蜀漢政權有效的控制了越巂地區的安定,越巂指今天四川西昌一代,後來戰死沙場,他任越巂太守多年,長期鎮守南方。 張南,馮習

後面這兩位,張南馮習都曾220xx年隨劉備伐吳, 於220xx年在猇亭戰死。

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率軍北伐出征前,向後主劉禪上的一份奏章。表,是城下爲了陳述自己的意見,表白自己的忠心,兒呈給天子的文書,公元220xx年,諸葛亮南中平叛告捷,解除了蜀國的後顧之憂,於是統帥大軍北駐漢中準備投入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北伐戰爭當中。臨行前諸葛亮像後主劉禪呈上奏章,表示自己受劉備三顧之恩,

託孤之重,一定要爲興復漢室 竭盡忠貞,至死不渝。同時他勸說後主劉禪,要奮發自勵,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應當執法公允,開言納諫,親賢遠佞。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矢志收復中原的報復。

文章中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告誡劉禪要任人唯賢,吸取漢朝興衰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在古代有讀出師表不落淚者,視爲不忠的說法。

文章最後還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他說,現在就要離開您去遠征了,面對寫給您這通奏表,禁不住淚流滿面,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了。(通覽此表,諸葛亮將自己對國家興亡的種種憂心表現的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表現出了在國家危難之際,以爲政治家興邦建業,頑強進取,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

這篇出師表的書法,相傳是由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書寫的,書法藝術的精湛,引人注目,有行書,有草書,行書字體秀麗,中規中矩,草書圓轉自如,運筆流暢,彷彿一氣呵成。

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是諸葛亮220xx年,第2次北伐前,給後主劉禪上奏的表,諸葛亮在表中,堅定了北伐的決心,開篇第一句“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蜀漢政權繼承的是漢室正統,而曹魏卻爲竄漢而立,所以與道義上講,討伐曹魏名正言順,而從國家實力上考慮,蜀漢以一州之地與佔據大半個天下的曹魏相抗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更有取勝的機會,所以北伐是勢在必行。而廣爲流傳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出自於後出師表。

在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岳飛的跋語:“紹興戊午年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抒胸中抑鬱而。岳飛並識”跋語的意思是,岳飛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8月14日經過武侯祠拜謁,遇雨,於是當晚就宿於武侯祠內,當晚,他秉燭自習的觀看了祠內稱讚諸葛亮的文詞詩賦,以及前後出師表等碑碣,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慨不已,更爲其出師未捷身先死,感到惋惜,聯想到自己,多年率軍抗金,屢遭掣肘,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不禁涕淚滿襟,當晚竟睡不着覺,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早上道士請他喝完茶後,便拿出紙來,請他題字,岳飛在盛情邀請下,一

邊流着淚,一邊揮毫些了前後出師表,心情激動,也沒有在意自己寫的好不好,反正就是一次來緩解一下胸中的抑鬱罷了

文臣廊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文臣廊,共塑有文官14尊,或有才有識,或爲官清廉,以人稱鳳雛,才智可與諸葛亮相比的龐統爲首,其中還有繼諸葛亮之後主持蜀漢軍政的蔣琬,有擅長外交、聯吳抗魏的費禕,還有敢於向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的董和,董允父子等,沒尊塑像前也都立有石碑,記錄其生平事蹟。

程畿,夷陵之戰中,於戰船上執乾和敵人奮勇作戰中陣亡。

馬良,是馬謖的哥哥,馬家五兄弟都以才幹優異聞名,他眉中有一白毛,順口溜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就是說他最光明磊落,德才兼備

楊洪,建議諸葛亮增援漢中,他對公事極爲忠誠,被譽爲是 憂公如家的蜀郡太守。諸葛亮在決定重大問題時,時常徵求楊洪的意見

秦宓,劉備徵吳時,秦宓極力勸諫,因而坐牢,但是他仍然忠於蜀漢政權。既有辯才,又誨人不倦,對後輩循循善誘,悉心指點。

關羽殿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關羽殿,正中間這位就是關羽像了,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今山西運城人,是劉備集團的主要戰將,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武將之一,年輕時,因犯法,而亡命到涿縣,自此追隨劉備,爲了創建蜀漢王朝,南征北戰30多年,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斬顏良誅文丑,臨江亭單刀赴會,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平時大家所熟悉的關羽形象大多是描寫他紅臉關公,臥蠶眉,丹鳳眼,手裏拿大刀的一個武將模樣,而這裏我們所看到的關羽塑像卻是全身貼金,頭戴冕旒,作帝王打扮。這個呢,是因爲關羽的忠義,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被歷朝歷代 朝野上下所尊崇,不斷的給他加封,從“候”,到“王",再到帝,在清代時,還有人把關羽推崇到了孔子的高度,孔子爲文聖人,關羽爲武聖人,人們也習慣的稱關羽爲關聖大帝,所以在這裏,有這樣的穿戴,也是不足爲奇的。當然如果您仔細觀察,會發現,關羽雙手執笏,笏,是臣子朝見君主時所用的禮器,而這樣的一個細節就表現了在漢昭烈廟當中關羽身份再高,但在劉備旁邊永遠是臣子,君臣之分也由此體現。

侍立在關羽左側的是關羽的兒子關興和糧官趙累,右側是部將周倉和兒子關平。其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周倉的記載,他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他的塑像也是武侯祠內唯一的一座虛構人物的塑像,小說中說他力大無比,終日替關羽抗着青龍偃月刀,而實際上,所謂的青龍偃月刀,也並沒有在史冊中有記載,是後人爲了擡高

關羽的地位,而虛構出來的一種既美觀又實用的兵器(關羽死後,諡號爲壯繆候,他的忠義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代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他,不斷的給他加封,封侯封王,將其視爲忠臣的典範,以鼓勵臣下效忠王室。在宋代時期,朝廷加封爲關羽爲“武安王”明朝萬曆42年,封關羽爲降魔大帝,人稱“關帝”清代時,關羽更加受到特別的尊崇,被尊爲與文聖孔子相對應的“武聖”民間百姓更是以關羽忠義爲榜樣,封他爲“武財神”所以在清代時期,四川各地都建有關帝廟,把關羽塑造成一個帝王的打扮)可以說從古自今,也沒有哪一位武將,能夠像關羽那樣,成爲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了。從時間上來講,關羽崇拜自宋代起綿延到現在,從空間上來講關羽崇拜,不僅存在於蜀漢,早已經遍及華夏大地並遠播於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了。

前面這位是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公元263年冬,曹魏鄧艾所率魏軍攻打蜀國,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直入成都平原,劉禪準備採納譙周的建議投降曹魏,兒子劉諶卻是力勸父親要與國家共存亡,但是劉禪不聽勸阻,仍要投降,於是劉諶覺得無顏見先主,跑到昭烈廟中哭訴一番之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爲涕泣者。”劉諶的這種誓與國家共存亡的剛烈受到了後人的推崇和景仰,於是後世把他的塑像塑在劉備殿中以示尊敬,京劇,川劇中的《哭祖廟》《殺家告廟》等劇目就是歌頌了劉諶,爲國犧牲的精神

從昭烈廟往後,我們就進入了武侯祠,諸葛亮生前被封 武鄉侯,死後諡號 忠武侯,後人尊稱他爲武侯,所以紀念他的祠堂,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 是由過廳,靜遠堂,東西廂房組成,四合院制,規模很小,而且地基低於剛纔我們參觀的漢昭烈廟,這也是中國建築中君尊臣卑的一種體現,諸葛亮功績雖高,但也是劉備的臣子,所以武侯祠不僅在劉備殿之後,而且臺基也明顯的低於劉備殿,正前方是“武侯祠”的匾額,這是由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所撰寫,一般遊客都會在這個地方合影留戀。這個過廳懸掛着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舒同等大家所撰書的匾額對聯,

主要的對聯有“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引自杜甫《蜀相》的語句,下聯由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撰寫,意爲:劉備三顧茅廬,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他們二人會晤後結下的情誼,古今傳爲美談。

“志見出師表,好爲梁父吟”上聯是由郭沫若所撰書,下聯是出自於《三國志 諸葛亮傳》的原句,意思是:諸葛亮的志向抱負,體現在出師表當中,隱居隆中時的他就喜歡吟誦梁父吟,梁父吟是是古樂府的一種曲調,屬於喪葬樂,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喜歡根據梁父吟的曲調來填詞,借而抒發自己的抱負。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並書,這副聯語出自於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四,意思是諸葛亮的才幹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他指揮調度時胸有韜略,鎮定從容,使蕭何,曹參都爲之遜色。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尚相比,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尚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勳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於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

定,則比漢初相繼爲相的名臣蕭何、曹參,更高一着(P173)。

“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是摘自於杜甫詩《古柏行》的詩句,由清人完顏崇實所撰書,閟宮是指清淨幽深的祠廟,意爲 昭烈帝與武侯合祀一廟,君臣合祀,這也是武侯祠有別於全國任何一處其他祠堂的一大特點。

“時艱每念出師表,日暮如聞梁父吟”這幅對聯由清人趙藩撰書,由舒同書寫,時局的艱難困苦,每每使人誦唸諸葛亮的《出師表》,日暮黃昏,彷彿聽見吟唱的梁父吟。 “萬古雲霄一羽毛”意爲諸葛亮名望高入雲天,萬古莫及,羽毛,使鳥獸富於文采,此處比喻人的聲望,這句話出自於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由徐悲鴻所撰書。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報答了劉備的三顧之恩,一副《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這幅對聯是由遊俊所撰書

靜遠堂

正前方就是紀念諸葛亮的靜遠堂了,爲單檐歇山式建築,屋頂上的這一組雕塑非常有趣,中間位笑口彌勒,東邊爲道教人物赤松子,是道教傳說中的雨神,能幻化爲赤龍,所以頭頂上有兩個角。西邊的爲陳天君,也是雨神,這組塑像設計的含義是“防火辟邪”。殿前是明代的鳳鳥紋四足香爐,爐口是一雙抱才童子,大殿左右分別是鐘樓和鼓樓,殿前高懸 “名垂宇宙”的匾額,語出杜甫的詩句“諸葛大名垂宇宙 ”我們說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爲宙,意思是 諸葛亮的大名永留於天地之間。此匾爲清康熙第17子,果親王愛新覺羅 允禮寫與雍正20xx年。

攻心聯

武侯祠有很多精美的楹聯,今天特別要爲大家介紹的是門楣上的這幅最富盛名的攻心聯,它是全國最著名的治世名聯之一。上聯寫“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要理解上聯的意義,首先要理解兩個詞組“攻心”攻心二字,出自於《三國志 馬謖傳》諸葛亮南征前,馬謖曾獻策說:“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站爲下”。如果能做到用兵不血刃,不動一兵一卒就能使地方臣服於自己,這纔是用兵的上上之策。他的意思呢,和《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是相近的。第二個詞組“反側”這裏反側是指懷有二心,疑慮不安的人,懂得這兩個詞組,上聯就更好的理解了。意思是: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則心懷二心,疑慮不安的對立者,自然就會消失,從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並非好戰之人,當年諸葛亮就是用七擒七縱孟獲的攻心戰術,平定了南中一代,使孟獲深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消除了他的反叛之心,反而感激諸葛亮的不殺之恩。上聯的精髓,就是在“攻心”二字。

下聯爲:“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意思是:如果不懂得審時度勢,政策或寬或嚴都會有差錯,後來治理蜀國要深思其中的道理。下聯的關鍵字在於“審勢”既是對形勢的準確把握。經驗證明,只有對形式的特點有了準確的判斷之後,才能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政策,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如果不明形勢,就隨意施政,無論是寬還是嚴都註定了要失敗。下聯中也是含射了諸葛亮治理蜀軍的兩個經典故事,據《三國志 蜀書 法正傳》記載,法正,

他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當蜀漢建國後,法正利用職權打擊報復了過去的仇人,有人私下向諸葛亮告發了他,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重臣,即使稟報,劉備也一定會袒護他,因此在這件事上放寬了政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樣是蜀國的臣子,馬謖卻沒有法正那麼幸運了,因爲馬謖他所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蜀漢第一次北伐,因爲他不聽從部署,而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大家常常談到的諸葛亮從嚴治軍的一個例子。其實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孩子,如何在寬與嚴中找到一個治理的平衡點,把握一個度,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好好來思考和學習的。

這幅對聯是一副治世名聯,

我們現在看見的手執羽扇,一副儒相打扮就是諸葛亮的塑像了。它塑於公元1672年。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偉,按今天的比例,八尺在就是1.92米,可以說是典型的山東大漢的身材了。非常高大,

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羣,得“臥龍”的美稱。公元220xx年,劉備爲了興復漢室,以左將軍的身份三顧茅廬,拜訪年僅27歲的諸葛亮,向他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非常感動,就當時的天下形勢作出了精闢的分析, 首先提出了要奪取荊州和益州作爲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再喃撫夷越,西和諸戎。憑藉他獨到的政治眼光,他當時就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必將形成,併爲劉備制定了聯吳抗曹的正確策略,他的這一番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他先鋪佐劉備,創建蜀國;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傑出的發明家。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一次能射十隻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最爲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木牛與流馬了,《三國演義》中形容木牛流馬能自動行走,上臺階,用齒輪原理前進,現在沒有得到證實。有人認爲木牛就是川西地區的獨輪車,流馬是一種窄而長的船。不管如何,木牛流馬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蜀軍軍糧運輸速度,使蜀軍在前方打仗再也不會爲軍糧問題而擔憂了。象旁邊的一件文物,這叫銅鼓。以前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樂器,在祭祀的時候使用,表示家中的富有。相傳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用過,白天做飯,晚上蒙上牛皮當鼓報警,一物兩用,所以又叫諸葛鼓。

諸葛亮雖然身居臣相之職,但一生卻很清政謙潔,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中《誡子書》中提到。意思是說要人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一定要排除雜念,恬靜寡慾。其實這也正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寫照。這一名言對後備的影響很大 ,成爲了千百年來無數後人的座右銘,所以孔明殿,也被稱爲 靜遠堂。而這八個字就刻在大殿上方的烏木樑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左的是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他們都是在263年,魏軍攻蜀時戰死沙場,諸葛瞻享年37歲,而諸葛尚,還不到20歲,所以諸葛亮一家可謂是三代忠貞。

三義廟

恢復重建的三義廟巍峨聳立,其建築形制與劉備殿一致。屋頂爲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結構爲木石結構,擡樑式木構架,立柱及柱礎均爲石質。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畫稿取自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張飛鞭打督郵、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

劉備墓

出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土冢高12米,墓上綠蔭覆蓋。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寢殿。

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於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沒有發現被盜,墓中情況不詳。 傳說唐代時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裏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侍立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粘住了咀。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佳佳,歡迎大家到武侯祠觀光遊覽!

武侯祠位於南陽市西郊臥龍崗,南陽武侯祠,有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瞻仰和祭拜諸葛亮的地方。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佈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它綸巾羽扇,風度莊嚴。左邊是他的長子諸葛瞻,右邊是它的長孫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碑額,這些碑額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好了,下面是遊客們自由參觀時間,請大家注意,不要亂刻亂畫,亂扔垃圾,妥善保管好自己攜帶的物品,集合的時間是十一時,集合的地點是武侯祠門前。祝大家參觀愉快。

陝西武侯祠的導遊詞範文 篇20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員小周,希望。。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幅平面圖,成都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區南面,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約210多畝,這裏是最富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只美譽。1961年被國務院評爲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館,於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4A級景區,20xx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呢,現在將武侯祠分爲三個區域,分別是三國曆史遺蹟區,錦里民俗區,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今天帶大家參觀的部分是三國曆史遺蹟區,我們的遊覽順序是:從大門進入後,依次參觀遊覽二門,漢昭烈廟,過第一文庫網廳,武侯祠,以及近幾年遷建的進來的三義廟,最後,通過紅牆夾道到達惠陵,遊覽時間大約1個小時。

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距今已經有1788年的歷史了,當時因爲蜀漢皇帝劉備去世,下葬於惠陵,按照漢朝的陵寢制度,有陵必有廟,所以在惠陵旁邊修建了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由於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如魚和水,密不可分,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又將成都少城內紀念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遷建到了漢昭烈廟旁邊。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爲了突出君權,下令拆掉武侯祠,將武侯祠併入於漢昭烈廟內,使兩廟合二爲一。明朝末年,張獻忠兵敗四川,對四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武侯祠祠廟荒廢,但惟獨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祠廟,是在清康熙20xx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爲紀念劉備及蜀漢文臣武將的漢昭烈廟,後殿纔是真正意義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爲這樣的建築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爲了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

初遊武侯祠的朋友常常會問小周這樣一個問題,這剛纔進來時,大門上明明懸掛着“漢昭烈廟”的牌匾,漢,是劉備見過時的國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溢號。顧名思義,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稱之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對諸葛亮爲國爲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是習慣了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

從唐代開始,碑刻藝術就成爲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現存碑碣50餘通,分別鐫刻於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現代,其中以我們前方的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選用石質較爲堅硬細膩的硤石所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寬0.95米,全名爲《蜀臣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爲銘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約50個字。

唐碑立於唐憲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園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到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寫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先後輔佐了唐代的四個皇帝也是唐代中後期的中興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開始便寫到:度常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意思是說我裴度讀前代的史書,詳盡的蒐羅了前賢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備臣子對待君主的氣節,但是沒有開創國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但是沒有治理民衆管理官吏的辦法,如果說有誰兼備這四種美德,並能運用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麼就只有蜀國丞相諸葛亮了,

序文部分還提到了“隆中對”“結吳抗曹,擁蜀稱漢”以及“南征”“北伐”等和諸葛亮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稱讚了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強調了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治國才能可以與管仲、樂毅、姜尚、伊尹,蕭何等人相媲美,最後銘文描寫了“古柏森森,遺廟沈沈”的武侯祠,以及蜀人懷念祭祀諸葛亮的場景。

文章寫好以後,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柳公綽書寫,從他書寫時那種端正的字體結構和凝重的筆意變化就可以看出,他在書寫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觀其字,則如見其人,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柳公綽的名氣和成就,都不如弟弟柳公權,但是在燦若羣星的唐代書法家中,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堪稱一絕的。

石碑左下角這裏,鐫字人魯建,五個大字。魯建是當時蜀中最著名的刻工,我們說,好的刻工要懂得書法,才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書法作品的精髓,從魯建的刻技來看,下刀剛勁有力,技法精湛,準確的再現了書法作品的原貌。

正是因爲唐碑的文章、書法、鐫刻都非常精彩,所以被世人稱爲“三絕碑”它是四川迄今爲止保存完好的少數幾通石碑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已經有1220xx年的歷史了。由於它的歷史悠久,再加上四川氣候潮溼等諸多原因,導致了唐碑下面的字體沒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據《潛研堂金石跋尾》及民國《華陽縣誌 古蹟四》記載這通在明憲宗時期,由當時的四川官員騰嵩進行過修補,現存碑文與《文苑英華》《唐文萃》上的內容略有出入。 唐碑周圍的這些小字,是歷代文人墨客來武侯祠拜謁時,提的跋語(“跋”與“序”相對,是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後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於評價、鑑定、考釋之類。一般認爲,在書畫、文集等後的題詞稱爲“跋語”。)

在唐碑右下角,這裏有明弘治20xx年,由四川巡按榮華在碑上提的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於不朽也”在這裏讚美了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綽的書法。

清代布政使宋可發 還在這裏寫到“讀唐碑,文瑰麗,書端嚴,堪稱雙絕”

碑陰部分還刻有武元衡及其27位僚屬的姓名和爵祿。

明碑

唐碑對面的這通呢就是明碑了 ,全名爲《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立於明嘉靖20xx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由當時的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紹了武侯祠的歷史沿革。碑身下面是贔屓(碧戲)碑座,相傳贔屓是龍的兒子,形如龜而有齒,力大能馱,所以常常被用作爲碑趺(一聲)出現在中國的建築當中。

二門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二門,匾額上“明良千古”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明君良臣,千古垂範,這是由清人吳英撰書。

門楣上這幅長聯: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幅對聯是由近代人劉鹹滎所書。上聯意思是:漢昭烈廟裏供奉這蜀漢君臣的塑像,其中有祖孫、父子、兄弟、君臣關係,臣子輔佐君王,維護人倫綱常,自古以來王侯將相的生死存亡鬥爭,都是爲了給自己的國家爭得正統地位,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來之不易,經歷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等地方,艱難立國,受到後人景仰,建廟逢祀,君臣一堂,千秋永在。

外面這幅對聯、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意思是說 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夠使人信服,劉備三顧茅廬可謂頻繁,才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就如同魚得到了水一樣,這樣的君臣關係成爲千古典範,昭示後人,上下一堂享受着人們的祭祀,此聯爲清嘉慶7月由四川總督蔣攸銛題,在1982年時由魏傳統補書

漢昭烈廟

川過二門以後,我們就進入了漢昭烈廟,根據《史記 正義 諡法》所記載:昭德有勞曰昭,有功安民曰烈,昭烈就是劉備的諡號,漢昭烈皇帝就是指的劉備,正前方的這座殿就是劉備殿了 ,大殿爲單檐歇山式建築,石柱磚牆,雕樑畫棟,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殿前置一雙龍抱口九龍鉄鼎,爲明朝時期的遺物,鑄工精細。

殿中匾額所寫“業紹高光”四個大字,業即基業,紹是繼承發揚的意思,高乃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光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整個匾額的意思是:劉備繼承併發揚了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基業,這幅匾額強調了劉備爲漢室後裔,蜀漢是三國中的正統地位,並把他與漢高祖和光武帝相提並論,給予了劉備極高的評價。

使君爲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移民猶在,霸圖餘古柏祠堂。這幅對聯和橫匾,都是又完顏崇實所撰書的,意爲:劉備是天下的英雄,漢王朝的正統地位,理應屬於他,聚集在他家鄉高大桑樹頂端的帝王之氣,就是明證。巴蜀是漢朝開始和終端的地方,後裔尚在,雄圖霸業已成過去,只留下這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瞻念祭拜。 大殿正中的這位便是劉備的塑像了 ,它塑於清康熙20xx年,公元1672年,他身高3米,是武侯祠47尊塑像中最大的一尊,全身貼金,頭戴冕冠,身着黃袍,耳大臂長,面目慈祥,手執玉圭。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生於公元161年,自稱爲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少時隨母親以“織蓆販履”爲生,雖讀書不多,但是在社會中不斷的磨練自己。年輕時“好結交豪俠”“喜怒不形於色”。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曾說:“備有雄才,而甚得衆心”所以說劉備是一位深得人心,受人擁戴的英雄式人物。

公園184年,黃巾起義爆發,24歲的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等人,投入到了正壓農民軍的行列當中,先後依附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初露頭角。爲了興復漢室,公元220xx年,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得隆中對,公元220xx年經過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勢力迅速得到發展,

公元220xx年,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兩年之後拿下成都,自領益州牧,公元220xx年,奪取漢中,稱漢中王,劉備經過了30多年的艱苦奮戰,於公元220xx年4月再成都登基,國號漢,史稱蜀漢,季漢,時年60歲。由於孫權派兵襲殺了關羽,奪去了荊州,劉備爲之盛怒,稱帝不久後,他不聽羣臣勸阻,即率大軍伐吳,史稱夷陵之戰,被東吳年輕將領陸遜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餘里,劉備打敗,逃回白帝城,羞愧惱怒,一病不起,於220xx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將兒子和國事託付於諸葛亮,史稱 白帝城託孤 享年63歲,5月靈柩運回成都,8月下葬於成都南郊惠陵。

劉備的成功之處,除了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他禮賢下士,善待部下,謀臣大將都心甘情願的爲他效力,論計謀,他比不上諸葛亮,龐統。論指揮作戰,他比不上關羽張飛,但是他們都對劉備心悅誠服,真心擁戴,始終追隨劉備。所以說,劉備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在臨終前,他還告誡自己的兒子,“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絕對不能因爲壞事小而就去做,也不能因爲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用自己的賢良美德,才能使人信服,這一點就充分表現出了“仁義之君劉備”一生追求完美品質的集中體現,而劉備的42年國祚,也確實是實至名歸的業紹高光。

在這個殿裏,我們會發現沒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塑像,劉備一生艱苦創業,兒子劉禪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守不住江山。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打蜀國,劉阿斗爲了保全性命採取謀臣譙周的建議獻國投降,還樂不思蜀,北宋成都武侯祠也曾出現過劉禪的塑像,明代以後人們在祠中只塑有劉諶像,而不在塑劉禪的像了。

張飛殿

前面這位就是張飛的塑像了,塑於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

張飛字益德,和劉備一樣,也是河北涿州人

很多遊客看到張飛塑像時,都會說,這個張飛塑得真像,他面目漆黑,豹眼環睜,炯炯有神,但其實史書中兵沒有對張飛的外貌進行記載,只是提到了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了後主劉禪。照理來說皇后的父親不應該長得太難看的 ,這裏之所以把張飛塑造成這樣,是爲了表現他戲劇化的人物形象,配合他勇猛善戰的武將身份。

張飛的一生是以行事忠誠,作戰勇猛而著稱的。最有名的事蹟當數當年長阪坡之戰了。張飛率領二十餘騎橫矛立馬於當陽橋頭怒吼:“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進者,故遂得免。”他說:“我是張翼德,來和我決一死戰”據說他的吼聲喝退了曹操的千軍萬馬,使曹軍聞風喪膽,據當地傳說,他的喝聲把當陽橋都喝斷了,連河水都爲之倒流。

然而,世之虎將 ,只是張飛性格的一個側面,其實他還是一位精通翰墨的書法家,寫得一手好字,這個說法呢 ,也許您不相信,但是不少記載都證實了他的真實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張飛寫的《八蒙山銘》了,今天仍刻在四川閬中的八蒙山上,是一件摩崖石刻。據《三國志 張飛傳》記載: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曹操命大將張郃率軍進攻巴西郡,巴西太守張飛與張郃對峙五十餘日,爲了打破僵局,張飛率領精兵萬名繞道迂迴,大破張郃。張郃只率十幾名部將從小路逃脫,領殘兵回漢中,這場戰役的勝利對蜀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遏制了曹操妄圖進取益州的勢頭,穩定了益州局勢。

張飛大獲全勝,意氣風發,用他的丈八蛇矛在八蒙山壁上刺鑿出兩行隸書:“漢將軍飛,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立馬勒銘。”這就是歷代所傳的“八蒙山銘”,又叫“張飛立馬銘”,因爲張飛諡號桓候,故又稱“桓候戈書”。

張飛一生追隨劉備,不離不棄,開疆闢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史冊。公元220xx年,劉備伐吳前夕,張飛被兩個部將殺害了,最終身首異處,據說,今天重慶雲陽張飛廟葬着他的頭,他的身軀則是葬在四川閬中,一代英雄就此謝世,讓人惋惜。張飛的形象較多了反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勤勞,質樸,耿直的性格特徵,又融入了任命羣衆的藝術想象,故而歷來爲人民羣衆所喜愛。張飛像兩側分別是張飛之子張苞,張飛之孫張遵的塑像,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史書記載張苞早夭,英年早逝《三國演義中》描寫張苞英勇善戰,多有戰功。張遵,就是張飛之孫 張苞之子,官至尚書,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前,隨諸葛瞻到綿竹抵禦鄧艾所率魏軍,軍敗,戰死。

武將廊

武侯祠內現有塑像47尊,爲清康熙至道光年間泥塑彩繪而成,其中40尊塑的是見於史書記載的蜀漢歷史人物,前面這條走廊就是武將廊,塑有武將14尊,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其中以當陽一役單騎救幼主,智勇雙全的趙雲領先,(有“雄烈過人”的馬超;還有定軍山急啥曹操名將夏侯淵的老將黃忠,以及在諸葛亮身後,多次領兵伐魏的姜維等等。每位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蹟的石碑,您可以慢慢品味。)

趙雲,字子龍,智勇雙全,公元220xx年,在當陽長阪,趙雲單騎殺入敵陣,救護了甘夫人與劉禪,劉備曾稱讚說:“趙子龍一身都是膽哪”。趙雲晚年,仍從諸葛亮南征北戰,屢建戰功。不過成都武侯祠裏的趙雲塑像卻是文官打扮而且還是老者的形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爲趙雲的死在《三國志》中只記載到“是七年卒(zu)”就是說他的死可能是屬於正常死亡或者是病故,不同於關羽 張飛都有着詳細的記載,古代以長者、老者爲尊,塑以老者形象,也是對趙雲一種尊崇的體現,另外將他打造爲文官形象呢,原因有二,第一,各朝各代在太平盛世都比較重文輕武,第二,也是突出了趙雲他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個性色彩,趙雲逝世於公元220xx年,追逝爲“順平候”

孫乾,旁邊這位是孫乾,劉備早期的重要謀士之一,始終追隨劉備,不因劉備的處境困難而背棄他,有句話說“孫乾出使,皆如意指”說明他每次奉命初試,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張翼,隨姜維多次伐魏,263年,劉禪獻國投降後,他隨姜維共同進行了復國計劃,沒有成功,後來爲亂軍所殺。

馬超,三國時期著名猛將之一,人稱 有“韓信,英布之勇”,小說中潼關一役,嚇的曹操割須棄袍人,就是他了,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他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後裔,其祖母是羌族人,深受西北一帶湖人和羌族擁戴,馬超因不容張魯,建安20xx年逃歸劉備,劉備稱帝后升任他爲驃騎(qi)將軍, 領涼州牧,220xx年馬超病逝,追逝爲“威候”

王平,馬謖的手下將領,著名的街亭之戰中,馬謖不聽諸葛亮的部署,把大軍按紮在離水源較遠的山上,王平上前勸阻,遭到拒絕,結果蜀軍痛失街亭,王平帶領剩下的部隊退了回去,使蜀軍減少損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破格提拔了王平。蜀漢後期,馬忠鎮守蜀漢南面,鄧芝鎮守東邊,王平坐鎮背面的漢中,都因獨擋一面而聲名遠著。

姜維,是諸葛亮悉心培養的一員大將,文武兼備,智勇雙全,有“小諸葛”之稱,他主管蜀漢後期的軍政大事,諸葛亮 是“六出祁山”而他呢 ,也是“九伐中原”公元264年,姜維策動了魏將鍾會叛魏,企圖趁亂回覆蜀漢政權,事敗,被殺。

老將黃忠,作戰非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公元220xx年漢中爭奪戰中,殺死魏國大將夏侯淵的,就是他了,同年,劉備稱漢中王,黃忠升任後將軍,第二年,皇宮去世,諡號爲 剛候 ,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同時被後人稱爲五虎上將,今天在成都的西門還有以他命名的 黃忠小區。

廖化,關於守荊州時任主簿,劉備去世後,人丞相的參軍,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但我們查遍史書,也沒有發現廖化做過先鋒的記載,由此可見在蜀漢中後期,人才的匱乏,蜀漢滅後,廖化被強制遷往於洛陽,病死途中。

向寵,是在後主登機後任中部督,總管宮廷衛隊,220xx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前,寫給後主的《出師表》中也特別推薦向寵,稱他治軍有方,善於團結人,希望劉禪能倚重他解決後方軍事方面的事務,升任中領獎,240年在鎮壓少數民族的叛亂中,戰死沙場

傅僉,蜀將傅肜(róng)之子,蜀漢後期的將領,263年魏滅蜀,傅僉堅決抵抗,因寡不敵衆,陽安關口被攻,英勇戰死,與他父親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他父親的塑像呢,則立於對面的文臣廊,呆會我們會參觀到。

馬忠,忠實的執行了諸葛亮主張的“和撫”各族,安定南中的任務,保持了南中的安定,在少數民族心中威望很大,後來南中各族還休假了祭祀馬忠的廟,把他看做南中各族的保護神。

張嶷(怡),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績就是爲蜀漢政權有效的控制了越巂地區的安定,越巂指今天四川西昌一代,後來戰死沙場,他任越巂太守多年,長期鎮守南方。 張南,馮習

後面這兩位,張南馮習都曾220xx年隨劉備伐吳, 於220xx年在猇亭戰死。

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率軍北伐出征前,向後主劉禪上的一份奏章。表,是城下爲了陳述自己的意見,表白自己的忠心,兒呈給天子的文書,公元220xx年,諸葛亮南中平叛告捷,解除了蜀國的後顧之憂,於是統帥大軍北駐漢中準備投入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北伐戰爭當中。臨行前諸葛亮像後主劉禪呈上奏章,表示自己受劉備三顧之恩,

託孤之重,一定要爲興復漢室 竭盡忠貞,至死不渝。同時他勸說後主劉禪,要奮發自勵,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應當執法公允,開言納諫,親賢遠佞。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矢志收復中原的報復。

文章中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告誡劉禪要任人唯賢,吸取漢朝興衰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在古代有讀出師表不落淚者,視爲不忠的說法。

文章最後還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他說,現在就要離開您去遠征了,面對寫給您這通奏表,禁不住淚流滿面,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了。(通覽此表,諸葛亮將自己對國家興亡的種種憂心表現的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表現出了在國家危難之際,以爲政治家興邦建業,頑強進取,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

這篇出師表的書法,相傳是由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書寫的,書法藝術的精湛,引人注目,有行書,有草書,行書字體秀麗,中規中矩,草書圓轉自如,運筆流暢,彷彿一氣呵成。

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是諸葛亮220xx年,第2次北伐前,給後主劉禪上奏的表,諸葛亮在表中,堅定了北伐的決心,開篇第一句“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蜀漢政權繼承的是漢室正統,而曹魏卻爲竄漢而立,所以與道義上講,討伐曹魏名正言順,而從國家實力上考慮,蜀漢以一州之地與佔據大半個天下的曹魏相抗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更有取勝的機會,所以北伐是勢在必行。而廣爲流傳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出自於後出師表。

在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岳飛的跋語:“紹興戊午年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抒胸中抑鬱而。岳飛並識”跋語的意思是,岳飛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8月14日經過武侯祠拜謁,遇雨,於是當晚就宿於武侯祠內,當晚,他秉燭自習的觀看了祠內稱讚諸葛亮的文詞詩賦,以及前後出師表等碑碣,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慨不已,更爲其出師未捷身先死,感到惋惜,聯想到自己,多年率軍抗金,屢遭掣肘,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不禁涕淚滿襟,當晚竟睡不着覺,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早上道士請他喝完茶後,便拿出紙來,請他題字,岳飛在盛情邀請下,一

邊流着淚,一邊揮毫些了前後出師表,心情激動,也沒有在意自己寫的好不好,反正就是一次來緩解一下胸中的抑鬱罷了

文臣廊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文臣廊,共塑有文官14尊,或有才有識,或爲官清廉,以人稱鳳雛,才智可與諸葛亮相比的龐統爲首,其中還有繼諸葛亮之後主持蜀漢軍政的蔣琬,有擅長外交、聯吳抗魏的費禕,還有敢於向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的董和,董允父子等,沒尊塑像前也都立有石碑,記錄其生平事蹟。

程畿,夷陵之戰中,於戰船上執乾和敵人奮勇作戰中陣亡。

馬良,是馬謖的哥哥,馬家五兄弟都以才幹優異聞名,他眉中有一白毛,順口溜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就是說他最光明磊落,德才兼備

楊洪,建議諸葛亮增援漢中,他對公事極爲忠誠,被譽爲是 憂公如家的蜀郡太守。諸葛亮在決定重大問題時,時常徵求楊洪的意見

秦宓,劉備徵吳時,秦宓極力勸諫,因而坐牢,但是他仍然忠於蜀漢政權。既有辯才,又誨人不倦,對後輩循循善誘,悉心指點。

關羽殿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關羽殿,正中間這位就是關羽像了,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今山西運城人,是劉備集團的主要戰將,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武將之一,年輕時,因犯法,而亡命到涿縣,自此追隨劉備,爲了創建蜀漢王朝,南征北戰30多年,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斬顏良誅文丑,臨江亭單刀赴會,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平時大家所熟悉的關羽形象大多是描寫他紅臉關公,臥蠶眉,丹鳳眼,手裏拿大刀的一個武將模樣,而這裏我們所看到的關羽塑像卻是全身貼金,頭戴冕旒,作帝王打扮。這個呢,是因爲關羽的忠義,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被歷朝歷代 朝野上下所尊崇,不斷的給他加封,從“候”,到“王",再到帝,在清代時,還有人把關羽推崇到了孔子的高度,孔子爲文聖人,關羽爲武聖人,人們也習慣的稱關羽爲關聖大帝,所以在這裏,有這樣的穿戴,也是不足爲奇的。當然如果您仔細觀察,會發現,關羽雙手執笏,笏,是臣子朝見君主時所用的禮器,而這樣的一個細節就表現了在漢昭烈廟當中關羽身份再高,但在劉備旁邊永遠是臣子,君臣之分也由此體現。

侍立在關羽左側的是關羽的兒子關興和糧官趙累,右側是部將周倉和兒子關平。其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周倉的記載,他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他的塑像也是武侯祠內唯一的一座虛構人物的塑像,小說中說他力大無比,終日替關羽抗着青龍偃月刀,而實際上,所謂的青龍偃月刀,也並沒有在史冊中有記載,是後人爲了擡高

關羽的地位,而虛構出來的一種既美觀又實用的兵器(關羽死後,諡號爲壯繆候,他的忠義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代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他,不斷的給他加封,封侯封王,將其視爲忠臣的典範,以鼓勵臣下效忠王室。在宋代時期,朝廷加封爲關羽爲“武安王”明朝萬曆42年,封關羽爲降魔大帝,人稱“關帝”清代時,關羽更加受到特別的尊崇,被尊爲與文聖孔子相對應的“武聖”民間百姓更是以關羽忠義爲榜樣,封他爲“武財神”所以在清代時期,四川各地都建有關帝廟,把關羽塑造成一個帝王的打扮)可以說從古自今,也沒有哪一位武將,能夠像關羽那樣,成爲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了。從時間上來講,關羽崇拜自宋代起綿延到現在,從空間上來講關羽崇拜,不僅存在於蜀漢,早已經遍及華夏大地並遠播於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了。

前面這位是劉備之孫,後主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公元263年冬,曹魏鄧艾所率魏軍攻打蜀國,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直入成都平原,劉禪準備採納譙周的建議投降曹魏,兒子劉諶卻是力勸父親要與國家共存亡,但是劉禪不聽勸阻,仍要投降,於是劉諶覺得無顏見先主,跑到昭烈廟中哭訴一番之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爲涕泣者。”劉諶的這種誓與國家共存亡的剛烈受到了後人的推崇和景仰,於是後世把他的塑像塑在劉備殿中以示尊敬,京劇,川劇中的《哭祖廟》《殺家告廟》等劇目就是歌頌了劉諶,爲國犧牲的精神

從昭烈廟往後,我們就進入了武侯祠,諸葛亮生前被封 武鄉侯,死後諡號 忠武侯,後人尊稱他爲武侯,所以紀念他的祠堂,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 是由過廳,靜遠堂,東西廂房組成,四合院制,規模很小,而且地基低於剛纔我們參觀的漢昭烈廟,這也是中國建築中君尊臣卑的一種體現,諸葛亮功績雖高,但也是劉備的臣子,所以武侯祠不僅在劉備殿之後,而且臺基也明顯的低於劉備殿,正前方是“武侯祠”的匾額,這是由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所撰寫,一般遊客都會在這個地方合影留戀。這個過廳懸掛着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舒同等大家所撰書的匾額對聯,

主要的對聯有“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引自杜甫《蜀相》的語句,下聯由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撰寫,意爲:劉備三顧茅廬,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他們二人會晤後結下的情誼,古今傳爲美談。

“志見出師表,好爲梁父吟”上聯是由郭沫若所撰書,下聯是出自於《三國志 諸葛亮傳》的原句,意思是:諸葛亮的志向抱負,體現在出師表當中,隱居隆中時的他就喜歡吟誦梁父吟,梁父吟是是古樂府的一種曲調,屬於喪葬樂,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喜歡根據梁父吟的曲調來填詞,借而抒發自己的抱負。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並書,這副聯語出自於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四,意思是諸葛亮的才幹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他指揮調度時胸有韜略,鎮定從容,使蕭何,曹參都爲之遜色。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尚相比,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尚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勳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於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

定,則比漢初相繼爲相的名臣蕭何、曹參,更高一着(P173)。

“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是摘自於杜甫詩《古柏行》的詩句,由清人完顏崇實所撰書,閟宮是指清淨幽深的祠廟,意爲 昭烈帝與武侯合祀一廟,君臣合祀,這也是武侯祠有別於全國任何一處其他祠堂的一大特點。

“時艱每念出師表,日暮如聞梁父吟”這幅對聯由清人趙藩撰書,由舒同書寫,時局的艱難困苦,每每使人誦唸諸葛亮的《出師表》,日暮黃昏,彷彿聽見吟唱的梁父吟。 “萬古雲霄一羽毛”意爲諸葛亮名望高入雲天,萬古莫及,羽毛,使鳥獸富於文采,此處比喻人的聲望,這句話出自於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由徐悲鴻所撰書。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報答了劉備的三顧之恩,一副《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這幅對聯是由遊俊所撰書

靜遠堂

正前方就是紀念諸葛亮的靜遠堂了,爲單檐歇山式建築,屋頂上的這一組雕塑非常有趣,中間位笑口彌勒,東邊爲道教人物赤松子,是道教傳說中的雨神,能幻化爲赤龍,所以頭頂上有兩個角。西邊的爲陳天君,也是雨神,這組塑像設計的含義是“防火辟邪”。殿前是明代的鳳鳥紋四足香爐,爐口是一雙抱才童子,大殿左右分別是鐘樓和鼓樓,殿前高懸 “名垂宇宙”的匾額,語出杜甫的詩句“諸葛大名垂宇宙 ”我們說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爲宙,意思是 諸葛亮的大名永留於天地之間。此匾爲清康熙第17子,果親王愛新覺羅 允禮寫與雍正20xx年。

攻心聯

武侯祠有很多精美的楹聯,今天特別要爲大家介紹的是門楣上的這幅最富盛名的攻心聯,它是全國最著名的治世名聯之一。上聯寫“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要理解上聯的意義,首先要理解兩個詞組“攻心”攻心二字,出自於《三國志 馬謖傳》諸葛亮南征前,馬謖曾獻策說:“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站爲下”。如果能做到用兵不血刃,不動一兵一卒就能使地方臣服於自己,這纔是用兵的上上之策。他的意思呢,和《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是相近的。第二個詞組“反側”這裏反側是指懷有二心,疑慮不安的人,懂得這兩個詞組,上聯就更好的理解了。意思是: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則心懷二心,疑慮不安的對立者,自然就會消失,從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並非好戰之人,當年諸葛亮就是用七擒七縱孟獲的攻心戰術,平定了南中一代,使孟獲深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消除了他的反叛之心,反而感激諸葛亮的不殺之恩。上聯的精髓,就是在“攻心”二字。

下聯爲:“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意思是:如果不懂得審時度勢,政策或寬或嚴都會有差錯,後來治理蜀國要深思其中的道理。下聯的關鍵字在於“審勢”既是對形勢的準確把握。經驗證明,只有對形式的特點有了準確的判斷之後,才能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政策,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如果不明形勢,就隨意施政,無論是寬還是嚴都註定了要失敗。下聯中也是含射了諸葛亮治理蜀軍的兩個經典故事,據《三國志 蜀書 法正傳》記載,法正,

他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當蜀漢建國後,法正利用職權打擊報復了過去的仇人,有人私下向諸葛亮告發了他,而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重臣,即使稟報,劉備也一定會袒護他,因此在這件事上放寬了政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樣是蜀國的臣子,馬謖卻沒有法正那麼幸運了,因爲馬謖他所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蜀漢第一次北伐,因爲他不聽從部署,而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大家常常談到的諸葛亮從嚴治軍的一個例子。其實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孩子,如何在寬與嚴中找到一個治理的平衡點,把握一個度,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好好來思考和學習的。

這幅對聯是一副治世名聯,

我們現在看見的手執羽扇,一副儒相打扮就是諸葛亮的塑像了。它塑於公元1672年。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偉,按今天的比例,八尺在就是1.92米,可以說是典型的山東大漢的身材了。非常高大,

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羣,得“臥龍”的美稱。公元220xx年,劉備爲了興復漢室,以左將軍的身份三顧茅廬,拜訪年僅27歲的諸葛亮,向他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非常感動,就當時的天下形勢作出了精闢的分析, 首先提出了要奪取荊州和益州作爲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再喃撫夷越,西和諸戎。憑藉他獨到的政治眼光,他當時就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必將形成,併爲劉備制定了聯吳抗曹的正確策略,他的這一番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他先鋪佐劉備,創建蜀國;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至滇池,北伐出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傑出的發明家。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一次能射十隻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最爲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木牛與流馬了,《三國演義》中形容木牛流馬能自動行走,上臺階,用齒輪原理前進,現在沒有得到證實。有人認爲木牛就是川西地區的獨輪車,流馬是一種窄而長的船。不管如何,木牛流馬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蜀軍軍糧運輸速度,使蜀軍在前方打仗再也不會爲軍糧問題而擔憂了。象旁邊的一件文物,這叫銅鼓。以前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樂器,在祭祀的時候使用,表示家中的富有。相傳諸葛亮在南征的時候用過,白天做飯,晚上蒙上牛皮當鼓報警,一物兩用,所以又叫諸葛鼓。

諸葛亮雖然身居臣相之職,但一生卻很清政謙潔,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中《誡子書》中提到。意思是說要人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一定要排除雜念,恬靜寡慾。其實這也正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寫照。這一名言對後備的影響很大 ,成爲了千百年來無數後人的座右銘,所以孔明殿,也被稱爲 靜遠堂。而這八個字就刻在大殿上方的烏木樑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左的是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他們都是在263年,魏軍攻蜀時戰死沙場,諸葛瞻享年37歲,而諸葛尚,還不到20歲,所以諸葛亮一家可謂是三代忠貞。

三義廟

恢復重建的三義廟巍峨聳立,其建築形制與劉備殿一致。屋頂爲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結構爲木石結構,擡樑式木構架,立柱及柱礎均爲石質。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十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畫稿取自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張飛鞭打督郵、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

劉備墓

出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土冢高12米,墓上綠蔭覆蓋。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寢殿。

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於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沒有發現被盜,墓中情況不詳。 傳說唐代時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裏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侍立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粘住了咀。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