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的導遊詞(通用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成都武侯祠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溢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武侯祠的導遊詞(通用14篇)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詩的描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推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時代,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爲一;明末,祠廟毀於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大門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溢號。匾額說明,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稱之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國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三絕碑

三絕碑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爲清代刻建,一通爲明代刻建,一通爲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這通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爲“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_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工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爲“三絕碑”。

劉備殿

劉備殿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着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天平冕冠,身着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羞憤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的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了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2

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園林區和錦裏三部分,面積230畝(15萬平方米)。根據武侯祠新的規劃內容,武侯祠將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區劃,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錦里民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爲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廟現存主體建築(除惠陵)均爲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爲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遷建的三義廟和新建的結義樓,共七重。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餘尊,唐及後代碑刻50餘通,匾額、楹聯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爲著名。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3

大家好,相信大家對於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都不會陌生吧,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一個紀念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爲武鄉侯,死後諡號武侯,所以後人便稱他爲武侯。可能會有人問,武侯祠建於何時?恩,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但從杜甫《蜀相》中描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判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武侯祠。而在唐宋時代,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爲一體。明末,祠廟毀於戰亂,現在大家要是去成都的話,看到的是清代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上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匾額說明,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叫它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過這樣一首“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蜀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過劉備,人們就不顧君臣尊卑的禮儀和這座廟本來的名稱。

好,我們就一起進去領會諸葛亮的魅力吧。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4

現在,讓我們到三顧祠看一看。三顧祠門柱懸掛“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對聯,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圍牆嵌滿碑刻,有“碑牆”之稱。祠內有關張殿,殿內立關羽、張飛貼金塑像。關羽赤面鳳眼,美髯垂胸,神安氣閒,雄姿威風,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頜虎鬚,急不可耐。要說起這個張飛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沒象劉備這樣有政治家的遠見,看不到諸葛亮這個人才的價值。一顧茅廬時沒有見到孔明,他說“既不見,自歸去便了。”也沒有發什麼牢騷,表現還算一般,說得過去。到劉備準備二顧時,張飛說:“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遭到劉備的呵斥,差點不讓他去。沒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閉門羹,到第三次劉備還要去時,他再也忍不住了,說“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繩把諸葛亮綁來見劉備,那會是什麼結果!

“三顧堂”.位於關張殿後,相傳達裏就是劉備三次求訪孔明的地方。殿內有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塑像,二人分賓主而坐,書童侍立側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備亮當時縱論天下時的情景。你看那神機妙算的諳葛亮,面目清秀,衣着古雅,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帶有幾分笑意,給人一種溫文爾雅,謀略在胸,穩操勝券的感覺,他正意氣風發,侃侃而談;再看劉備,正在畢恭畢敬地洗耳恭聽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飢似渴,謙遜恭敬的內心世界。

當時的劉備,以自己是漢室後裔,打着正統的旗號,請求國家統一,他四海飄零,奔走了二十多年,先後投曹操,奔袁紹,附劉表,終因勢單力薄,一事無成,敗居新野,難籌大志,但仍雄心勃勃,四處訪賢。後來,經徐庶舉薦,得知諸葛亮的大名之後,就冒着嚴寒,詞謙禮恭,親自由新野到南陽支產三次恭請,大有商湯請伊尹、文王栽太公的誠心與胸懷,迫切而又熱情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見他求賢若渴,志向遠大,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詩中寫的那樣:“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壯志吞鹹京。”明陳正倫《臥龍崗》詩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雄”。三顧晤對真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能夠建立西蜀霸業,關鍵是得到了諸葛亮這個智囊人物。大家看三顧堂裏的這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聖主,求賢用能”的讚歌嗎?我們今天參觀的諸葛草廬,不僅是諸葛亮隱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諸葛亮政治、軍事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劉備、諸葛亮三顧而合,如魚得水的場所,因此歷朝歷代,這裏也就成了人們紀念諸葛亮的重要場所。武侯祠裏的人物塑像,個個性格鮮明,惟妙惟肖,內心世界,各具其妙。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們那裏是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了前人留下的匾聯。其中最有名的是懸掛在諸葛亮殿正中的一聯,即“能功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之後治蜀要深思”。聯文是清末雲南劍川人趙藩撰書。

上聯說,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戰術,如南征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以此稱讚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

下聯稱頌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後治理四川的人從中汲取教益。這幅對聯對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啓發性的問題,是武侯祠匾聯中的上品,也是我國名聯之一。

諸葛亮殿內,供奉着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東沂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隱居於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羣,刻苦好學,胸懷大志,得“臥龍”的美稱。經劉備三顧之請,出山鋪佐劉備,建立蜀漢;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其子劉禪,執掌朝政,治蜀達20多年;他施行教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貞、勤勉、廉潔和才智,換來了蜀地的安定和繁榮。史學家陳壽評論說,當時的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正,田野開闢,倉廩充實,到處是昇平景象。由於過度辛勞,他54歲時,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墳墓至今尚存。

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愛民和有益於社會進步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於是,人們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還把他作爲忠臣賢相的典範,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漢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在綿竹決戰,終因寡不敵衆,爲國捐軀。

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少數民族古代的炊具,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之後銅鼓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稱爲諸葛鼓。

在殿外的兩側廂房內,陳列着木刻詩文。西廂有董必武、張愛萍、方毅、周谷成、楚圖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寶共12幅,東廂爲木刻的《隆中對》和《出師表》。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6

武侯祠是三國聖地,位於成都市區,它主要爲弘揚三國文化而出名,始建於一千七百多年前。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義廟等部分組成。因爲諸葛亮死後人們封他爲武侯所以叫武侯祠。

一進入武侯祠經過一段小道,映入眼簾的就是蜀國的國君劉備的雕像,在他右邊是他的孫子劉諶的雕像,而他的左邊是空的,那是因爲劉備死後,劉禪因爲怕死投降給了曹操,像劉禪這樣胸無大志、貪生怕死還沒有骨氣的人真是冤枉了趙子龍把他從亂戰之中救出來,像這樣的人武侯祠中是不會有地方供奉他的雕像的。劉備的雕像的東、西兩側分別爲武將廊、文臣廊。,這些武將中我印像最深的一個是趙子龍,蜀國中所有武將都是戰死的,只有趙子龍是老死的,這證明趙子龍的武藝很高超。蜀國最有名的文臣是諸葛亮和龐統,分別號稱臥龍、鳳雛,但是龐統因爲在一次戰鬥中被流箭射死因而英年早逝。

供奉諸葛亮的殿堂武侯祠又叫靜遠堂,是因爲諸葛亮有一句話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最引人們注目的是一副對聯寫的是“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萬古雲霄一羽毛”。這副對聯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性情、對蜀國所作的貢獻、聰明才智對後人的影響的總結。他的右邊供奉的是他的兒子諸葛瞻,左邊是他的孫子諸葛尚,他們都是戰死沙場爲國捐軀,靜遠堂的外面的走廊上有諸葛亮寫的'由岳飛提筆的《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兩個出師表中的的“帝”字很奇特,岳飛在出師表中寫了很多“帝”字,每個都有不一樣的寫法

再往裏走就到了三義廟,它分別由紅、白、黑三塊巨石刻成的石雕組成,中間白色的劉備,左邊是紅色的關羽,右邊是黑色的張飛,劉備張飛關羽當時桃園三個人結成兄弟的時候的場面

惠陵就是劉備的墓,它是一個夫妻墓,還有世界上有很多墓都被盜了,可劉備的墓卻完好無損,聽導遊說有兩種說法,一是劉備的墓裏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所以沒人來盜他的墓。二是之前有兩個盜墓者來盜劉備的墓,可一進門看到劉備還在和諸葛亮一起下棋,而張飛和關羽在旁邊看,兩個盜墓者嚇得半死,馬上跪下了,劉備不但沒有殺他們,還給他們每個人一個青色的錦帶和一杯酒,他們一口喝下酒,馬上跑了出去,門也自動關上了,跑出來之後綁在腰間的錦帶變成了一條青蛇,而喝下去的酒就成了膠水,把他們的嘴粘的永遠打不開了。

通過這次遊武侯祠我更瞭解三國的歷史了。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7

武侯祠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爲武鄉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爲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爲“武鄉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諡爲“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爲“武侯祠”。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沔縣),但目前最有影響的是成都武侯祠。

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於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後,靈柩運回成都,下葬於此,史稱惠陵。而按照漢制,有陵必有廟,所以在同時期,就有了漢昭烈廟誕生。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與惠陵、漢昭烈廟合併一處。

公元223年始修建劉備陵寢。

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

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三國曆史遺蹟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裏(錦里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

20xx年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8

昨天帶大家參觀杜甫草堂,錦裏等,那麼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而比較有意義的地方,那就是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3年劉備入葬於惠陵。

現在我們來到武侯祠的門口,門口旁邊有一個景點的簡介,大家可以先看一看,解解,然後我們就一起進去參觀,還是重複一下我每天都在說的,注意安全,文明參觀,謝謝大家的配合,好,大家跟着我一起進去吧。

現在看到的就是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

現在我們到諸葛亮殿。殿的門楣楹柱上掛滿前人留下的匾聯。諸葛亮殿內,供奉着諸葛亮和他的兒子、孫子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像在正中的龕臺上,他羽扇綸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

武侯祠裏面還有很多值得觀賞的地方,大家可以自由觀賞一下,現在是10點半,我們11點半在門口集合,然後去吃午飯。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9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 。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o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o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o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o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o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o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o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o ,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o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o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o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o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o ,

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爲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1

中國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國時代是其中很短卻又很精彩的一段。歷史學家認爲,三國時代僅45年,是從曹魏取代漢朝到司馬氏取代魏建立晉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則認爲應從漢末黃巾農民起義至三家歸晉(公元184—280年),前後近百年。

三國時代的得名,是因當時神州大地上並存着三個地方政權。這三個政權是: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佔據黃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陽;孫權建立的吳國,佔據長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劉備建立的蜀國,佔據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溢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詩的描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推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時代,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爲一;明末,祠廟毀於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

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溢號。匾額說明,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稱之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國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三絕碑"

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爲清代刻建,一通爲明代刻建,一通爲唐代刻建。清碑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這通唐碑最負盛名,被稱爲“三絕碑”,高3.67米,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嬰、蕭何、張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名工匠魯建鐫刻。因此,自明代中葉,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蓋世功德而被譽爲“三絕碑”。

"劉備殿"

二門內是蜀漢皇帝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兩側偏殿,分別供奉着關羽、張飛等人,與殿相接的東西兩廊,是蜀國的28位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像。劉備像高3米,頭戴天平冕冠,身着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

劉備(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歲時,他召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後來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壯大了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混戰中屢遭挫敗,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爲軍師,赤壁大戰後,勢力纔得到發展。劉備胸懷大志,注重信義,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征戰,最後佔據益州,於公元220xx年在成都稱帝。不久,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他興師伐吳。結果,劉備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遭到慘敗,羞憤病死於白帝城(奉節)。臨終前,他把幼子劉禪(小名阿斗)和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託孤”。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訴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他的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了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毀掉,自此沒有再塑。正殿的兩壁,懸掛着木刻的《先主傳》、《後主傳》,傳文錄自陳壽史書《三國志》。蜀國的興亡,可從劉備、劉禪傳中瞭解始末。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 關羽(?一219),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三國志》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傲慢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代統治者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爲王,到了明清時代,加封爲關聖大帝,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這裏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相信大家對於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都不會陌生吧,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一個紀念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爲武鄉侯,死後諡號武侯,所以後人便稱他爲武侯。可能會有人問,武侯祠建於何時?恩,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蜀相》中描寫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判斷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武侯祠了。而在唐宋時代,這裏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爲一體。明末,祠廟毀於戰亂,現在大家要是去成都的話,看到的是清代在舊址上重建的。

大門上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匾額說明,這裏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爲什麼又叫它爲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過這樣一首“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蜀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臣尊卑的禮儀和這座廟本來的名稱了。

好了,我們就一起進去領會諸葛亮的魅力吧。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3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0xx年劉備入葬於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所以在劉備下葬於惠陵後,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爲先主廟。)

(因爲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築,劉備死後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爲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爲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

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爲“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爲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儘管官方一向把那裏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那裏爲武侯祠。爲什麼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爲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就應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

武侯祠的導遊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xx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0xx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