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 篇1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精選5篇)

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爲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爲羣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爲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複雜。這裏有直插雲天的皚皚雪峯、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鬱鬱蔥蔥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風景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爲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衆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衆們的聚禮之地,這裏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爲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衆多的革命遺蹟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爲民間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又叫馬踏飛燕)就出土於此(武威)。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裏熠熠生輝。

甘肅是一個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的省份。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爲主的工業體系,成爲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糧食實現了省內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教育、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現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屬的科研機構22個。文化事業不斷進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飲譽全球,《讀者》雜誌成爲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

20xx年,省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物價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省完成生產總值5020億元,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00億元,增長40%;大口徑財政收入933.6億元,增長25.3%;地方財政收入450.4億元,增長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8.7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3909.4元,增長14.2%。

當前,甘肅正處在負重爬坡期。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別是爲甘肅量身定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等政策機遇,使甘肅面臨着難得的政策疊加期和黃金髮展期,步入了奮力趕超、轉型跨越的歷史階段。20xx年,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省委提出了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繼續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人力資源開發的“四抓三支撐”總體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目標,更加註重開發開放,更加註重轉型轉移,更加註重創新創業,更加註重民族民生,更加註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的各項工作,推動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20xx年1月3日,甘肅省林業部門表示,甘肅兩處有大熊貓分佈的省級保護區,通過專家評審後晉升爲國家級保護區,此舉將有利於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連片保護。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 篇2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在這裏推八卦、授漁獵,馬可·波羅東遊中國時也曾在此停留。甘肅以古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之西,古代曾有隴西郡和隴右道的設置,故又稱隴。現全省設11市(蘭州、天水、嘉峪關、白銀、金昌、武威、酒泉、張掖、定西、平涼、慶陽)、1地區(隴南)和兩個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作爲我國東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甘肅大地上,散佈着上千處人文景觀,其中有堪稱世界石窟壁畫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以泥塑著稱於世的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茫茫的戈壁、淳樸的黃土高原、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瑩潤的冰川共同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鳴沙山、月牙泉的奇異組合,給神祕沉重的絲路古道增添了一絲輕鬆愜意。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獨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肅南裕固族民俗,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

甘肅的石窟分佈於河西走廊兩側,這裏原是絲綢之路的要衝,當年那些遠走漠漠塞外絲路的人爲保平安, 紛紛在這個艱辛跋涉之地開窟造像,這些歷千年而不毀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於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縣的榆林窟、玉門的昌馬石窟、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殊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武山縣的水濂洞石窟、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慶陽縣的北石窟寺等,簡直是一條石窟走廊。

這裏除有蘭新鐵路貫通之外,縣、市、城、鄉均有公交車可達,交通相當便利。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 篇3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等。

甘肅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於此,並造文字、創曆法、開創了人類文明之先河。三千多年前,涇、渭河谷地出現的原始農業成爲黃河流域燦爛農業文明的開端。甘肅曾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戰、驪可·波羅探險遊歷的經由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蜿蜒1600餘公里,沿途撒滿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寶。甘肅是古代東西方聯繫的紐帶,記載着中外友好往來、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朽歷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學者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甘肅省設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業爲主,有色冶金、機電、輕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甘肅,在解放五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工農業生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xx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3元。全省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和科學研究事業有着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甘肅人口分佈極不均勻,20xx年末全省總人口爲2592.5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萬人,人口出生率爲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萬人,人口死亡率爲6.45‰;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爲甘肅的獨有民族。

甘肅旅遊資源以絲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三國文化、長城文化、政治文化爲代表,文物古蹟有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遺址、歷史文物等多種類型。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坡、丹霞奇觀、冰川雪山。漢、藏、回、裕固、保安、東鄉等十多個民族風情濃郁,魅力獨具。甘肅之旅,可以漫遊絲綢古道,重返歷史長河。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 篇4

牛城(邢臺市)向西約三十華里進入太行山脈,有一個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好去處 ——天梯山。由於此景離市區較近,春夏時節這裏經常遊人如織,好似鬧市一般無二,那些人們來此全然不像是登山瀏覽景色,倒像是需要穿越一個個密集的人羣去完成一項艱鉅的爬山任務。回想過去曾經何嘗不是這支登山大軍中的一員在這秋冬交替,萬物行將休眠與衰亡的十月裏,尋着曾經失落在此的蹤跡,攀緣而上,登高望遠,找尋那些已經從身邊逝去的歷史遺蹟,感受着山野間每一寸土地仍隱含着的靈動和情感。

天梯山寧靜地矗立在峯巒起伏的羣山之中,一條孤獨的小河悠然地環繞着山腳。悄然無聲地流淌着。秋後大片收割過的青紗帳裸露出它們最真實最原始甚至有些醜陋的模樣來,期間仍有一些比較堅強的叫不上名來的小野花們在冷風中掙扎着開放,彰顯着微小生命不屈不撓的精神。不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落裏,童叟在秋陽裏嬉戲、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再現出一幅亙古不變的山水田園圖畫。

天梯山雖算不上巍峨雄偉,但登臨其上,越見其奇、秀、險、俊,尤其在這毫無綠色掩映到處是一片蒼黃的秋冬之際。但見一條石階攀沿而上,陡且窄,直達山頂,不見盡頭。倒像是自天上垂掛而下,謂之天梯,果真名不虛傳。

天梯山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羣,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喲暗和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峯,但見羣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特別難得的是,這裏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裏依山憑險,率衆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衆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總之,這裏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裏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臺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甘肅的概況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爲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爲“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爲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爲“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爲“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爲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_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_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爲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_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_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_年清政府纔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爲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爲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爲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爲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爲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爲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爲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爲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爲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爲“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爲“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爲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爲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爲一體,爲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爲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爲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爲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爲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爲了供奉神、佛和作爲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