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桃花江導遊詞(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1W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 篇1

桃花江舊名陽江,屬灕江主要支流,發源於桂林市靈川縣境內的中央嶺東南側,由北至南流經桂林城西側,流經城區18.4千米,往東南匯入灕江。溯江北上,宋代時可與西湖、清塘相通,直抵今蘆笛巖前的芳蓮池。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通用5篇)

桃花江江流平緩,清幽恬靜,沿岸山峯倒映如畫,一派田園風光,具有另外一種情調,歷代舟遊很盛。桂林市兩江四湖二期工程就是要開通桃花江至芳蓮池的水道,進一步開發桃花江。

現在已經完成桃花江下游清淤疏浚及兩岸景觀建設工程,從環城西路桃花江大橋至象山桃花江與灕江匯合處,全長2.07千米,清淤3萬立方米,使河道行洪瓶頸段面擴大了15%,這一河段的正常水深達到1.6米。同時將原來的堤岸改建爲生態護岸,種植了大量的喬木、地被植物,設置了疊石、人工瀑布、涌泉、小橋、棧道、步行道、浮雕,再配以燈光,更顯婀娜多姿,絢麗如畫.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 篇2

桂林的桃花江,古名義江、陽江或稱潦塘河發源於公平鄉沿口村(原名孔裏村)北,海拔756米,幹流長65公里,流域面積298平方公里。桃花江流經臨桂、靈川和桂林市城區,在象山區面門橋下游分別從象山和蘿蔔洲尾匯入灕江。桃花江,是湖南省桃江縣境內的一條小河流,河流雖小,名氣很大。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就使桃花江名揚神州大地,譽滿日本和南洋。此外有同名電影、人名等。

南流經界底至中間江納大勒裏水, 西流受山口水,轉南流經田洞至案底村出臨桂縣板屋;續南流,經江背底,下西山,途受寨底、巖山、湯家、下空、新寨、馬安諸水後,經新建,潮田納留村水,折樂流經白因、莫邊、受木葉寨水續東流經潦塘,龍頭納金陵水,至橋頭村變入靈川境。沿塘東、日、欖頭,納南村水,出桂林市,經財貿幹校,折北流至庭江洞,又入靈川境石巷村,至般埠頭納法源河水,再流入桂林市水南村,受社塘水折東流至燕水 ,受道光水,折南流經白塘、穿工農村至敦睦村北彎向東流,穿湘桂鐵路,西門橋南門橋,一支向象鼻山流入灕江,另一支南下 山麓流入灕江。

流域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高程255米,幹流平均坡降0.92%。流域年平均降雨裏1900~20xx毫米,調查最大流量840立方米每秒(1885年),實測最小流量0.66立方米每秒(1972年),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有水庫6處,總庫容2.48億立方米。沿河谷兩側多爲石山,除局部爲砂岩外,大部地區屬灰巖。地面標高在148.0~151.0米之間,洪水時易受淹沒,河寬一般在50~60米之間,河牀深5~6米,河牀坡降五仙壩至飛鸞橋爲0.5%,飛鸞橋至面門橋爲0.4%,洪水水面比降爲0.22 ~0.33 。歷年來沿江河牀上築壩攔水,僅在城區河段上就有堆砌石壩28處,成爲桃花江上一種特殊景觀。明代以前,江水是流過寧遠橋(今南門橋)後折而南流,在雉山下匯入灕江的,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南拓至西門橋、象鼻山一帶,爲導陽江水爲南城壕,在江水南流轉折處築虹橋壩,從而在桃花江距離最近的南門橋處開鑿了至象山一段的城壕。該段人

桃花江景觀(17張)工河道現長1200米,最大寬度30餘米,最窄處爲23米,成爲桃花江水匯入灕江的常年河道。而南流陽江故道易名寧遠河。沿河橋壩甚多,共20餘桃花江沿岸風景優美,蘊藏着極大的開發前景。桃花江河道彎曲迂迴,在城區地段形成一個大“S”形和兩個小“S”形共3個明顯的彎曲,從而形成了幾段景緻佳美的地方,尤以城區勝利橋(白巖山)至飛鸞橋(蘆笛巖)地段景緻最美。 桃花江

宋時陽江因其景色秀美而成爲水路遊覽的一個主要航道。明清時期,江上畫舫彩舟來往穿梭,集一時之盛。近10餘年來在桃花江沿岸建設有蘆笛公園、獅子園巖公園、桃灑賓館、甲山飯店、華僑賓館、桂林市政府住宅、篦子園住宅區、西山公園、九崗嶺住宅區、丹桂飯店及安新洲住宅區等。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夾岸峯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孰勝。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秀、甲山矗立。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實非虛妄。

明代詩人俞安期的《泛舟陽江》詩云:

放舸遵陽水,牽江上石樑。氣衝微雨白,影入衆山蒼。

雁急弦移柱,龍閒笛臥牀。還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

陽江在象鼻山處匯入灕江,每當明月高掛,山中嵐氣蒸騰,月色如銀瀉於江上,清代桂林畫家朱樹德敘其“秋夜,月明江流,照澈大橋。閒步一望,秋光如畫,月色皎潔,波影澄清,兼之灕江特起水濱,若瞻蓬島。極目風景,爽氣撲人眉宇之間,此景題爲陽江秋月。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 篇3

桂林的桃花江,古名義江、陽江或稱潦塘河,發源於公平鄉沿口村(原名孔裏村)北,海撥756米,南流經界底至中間江納大勒裏水,西流受山口水,轉南流經田洞至案底村出臨桂縣板屋;續南流,經江背底,下西山,途受寨底、巖山、湯家、下空、新寨、馬安諸水後,經新建,潮田納留村水,折樂流經白因、莫邊、受木葉寨水續東流經潦塘,龍頭納金陵水,至橋頭村變入靈川境。沿塘東、日、欖頭,納南村水,出桂林市,經財貿幹校,折北流至庭江洞,又入靈川境石巷村,至般埠頭納法源河水,再流入桂林市水南村,受社塘水折東流至燕水 ,受道光水,折南流經白塘、穿工農村至敦睦村北彎向東流,穿湘桂鐵路,西門橋南門橋,一支向象鼻山流入灕江,另一支南下 山麓流入灕江。

桃花江流經臨桂、靈川和桂林市城區,在象山區面門橋下游分別從象山和蘿蔔洲尾匯入灕江。宋時陽江因其景色秀美而成爲水路遊覽的一個主要航道。明清時期,江上畫舫彩舟來往穿梭,集一時之盛。近10餘年來在桃花江沿岸建設有蘆笛公園、獅子園巖公園、桃灑賓館、甲山飯店、華僑賓館、桂林市政府住宅、篦子園住宅區、西山公園、九崗嶺住宅區、丹桂飯店及安新洲住宅區等。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夾岸峯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孰勝。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秀、甲山矗立。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實非虛妄。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 篇4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唐睿琪。今天,就讓我帶領你們一起去遊覽桂林的山水吧!

大家一定聽說過“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它出自清代詩人金武祥之手。另外還有許多詩人曾經爲桂林題過詞,可見桂林的山水多麼出名。

下面讓我們乘船一起盪漾在灕江上吧!

灕江的水有三個特點,分別是靜、清、綠。它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在流動,它清的能看見活蹦亂跳的小魚,它綠的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山水,山水,有了水就不能沒有山。大家請往這邊看,這就是象鼻山。象鼻山又叫象山,它的山形酷像一頭巨象,像伸着長鼻子,這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一隻母象生了一隻小象,一天小象在河邊喝水,不小心滾了下去,象媽媽知道了不停地在呼喚,日長天久象媽媽一個姿勢不動,最後象媽媽變成了象鼻山。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這又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啊,也是一個偉大的母愛,讓我們小象早日和象媽媽能早日團圓。

桂林的山即奇又秀還險。北面的山連綿不斷,南面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桂林的山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還很險,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心就會摔倒下來。

這樣的山和這樣的水加起來怎麼能不使人流連忘返?今天導遊就講到這裏,希望大家下次還來桂林玩,我在這裏等着你們,再見!

桂林桃花江導遊詞 篇5

靈渠位於桂林市北部的興安縣境內,古稱秦鑿渠、興安運河。它是與"都江堰"齊名的秦代水利工程,秦始皇用這幾十公里的水路,開始了將南越併入中國的征途。如今漫步在靈渠河邊,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雄心與智慧。

步入景區後,可以先去展覽廳去聽一聽對靈渠歷史和工程構造的講解。這能更好的幫助你瞭解靈渠,越是瞭解越是能感慨這項工程的偉大。

靈渠全長37.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而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的南北兩岸,因此興安縣城修了條訪古的街道叫做水街。大小天平、鏵嘴及水街是靈渠最主要的看點。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靈渠的精華工程,無論上游水流是大是小,經過分流後的水位總是穩定均衡。而鏵嘴是建在大小天平的前端,形擬犁鏵的建築,它保護着大小天平壩的安全和分導南北渠的流水,你可以坐擺渡船登鏵嘴,但更多的人選擇拎着鞋從大天平壩上走過。

水街是有些秦風和江南水鄉混搭的建築,慄家古橋、三將軍墓、雕塑長廊、馬嘶橋、湖廣會館和民俗風情街錯落分佈於水街兩側。你也可以看見休閒的人們,在洗河邊洗菜、洗衣服、聊天,很寧靜的生活。這裏也是靈渠的後門。

建議的遊覽方式是順着清澈的河流從景區後門進入,拎着鞋經“大小天平”走到“鏵嘴”,最後登上臨源樓俯瞰梳水利工程全貌,臨源樓的觀景閣是俯瞰整個水利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所在,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湘漓二水由此分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