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6W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 篇1

各位朋友,早上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遊覽位於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的武侯詞。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瞻仰和祭把諸葛亮的地方。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通用5篇)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幼年喪父,後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着弟弟諸葛均在南陽臥龍崗結廬躬耕,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廣交天下名士,滿腹經綸,腹藏良謀,隱居求志,寧靜致遠。當時的大名士龐德公把他比爲一條待時騰飛的“臥龍”。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載的臥龍崗,參加了劉備的政治集團,後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死後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爲“武侯祠”。

據清康熙《龍崗志》記載,武侯祠始建於魏晉後期,經歷代的不斷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佔地200餘畝,殿房150多間,檢聯70多副,碑刻300餘塊,是我國紀念諸葛亮最大的古建築羣。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爲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臥龍。院內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武侯祠的人口,大家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佈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大家看這第二道坊爲“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爲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爲知己者死”,正是由於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臥龍崗,輔佐劉備,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口頭上,這個優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領導學習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頌揚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大家看石坊北邊的臥龍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繫馬的樹,現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大家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爲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裏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我們轉過來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和《三略》,後世用來指用兵的謀略,這裏也是讚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各位團友,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築。大拜殿正門懸掛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陽知府廖文錦行書“隱居求志”匾額,殿內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綸巾羽扇,風度莊嚴,正是東漢末年隱居儒士的典型裝束。左邊是他的長子諸葛瞻,右邊是長孫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掛滿了歷代名人騷客的對聯和匾額,這些碑額和對聯無不充滿世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請看這副:“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經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聖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能舉豪傑奮興”。這副對聯歌頌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能夠幫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讚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刻,給人以啓迪。

請看這副:“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勳業驚司馬,結廬在紫峯白水以側曲吟樑父千載風雲起臥龍。”這裏,品指的是等級、品位。

莘野渭濱,代指隱居時的伊尹、呂尚。兩朝指的是先主劉備,後主劉禪。驚司馬指的是諸葛亮死後用木像就使得司馬懿喪膽落魄。下聯中紫峯白水指的是南陽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樑父,即吟詠《梁父吟》,《梁父吟》寫的是齊相曼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相傳爲諸葛亮所作。這副對聯充分讚頌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和豐功偉績。他當年躬耕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完全可與前賢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爲相比美;他把茅廬建在紫山腳下,白河之濱,自比管仲、樂毅,人比爲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正恰似臥虎藏龍;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廬對”縱論天下風雲,戰略決策成竹在胸,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曠世奇才;他的前後《出師表》是多麼的壯懷激烈,感人淚下!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嘔心瀝血,輔佐兩代君主建立了蜀漢偉業。

試想正是有了劉、關、張到此地三顧茅廬,纔有了諸葛亮的出仕,也纔有了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三國戰爭風雲歷史。儘管歷經千百年來的風雨變幻,世事滄桑,但諸葛大名垂宇宙,三國佳話天下揚,諸葛亮留下來的政治、軍事、治國方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遠值得人們懷念。此時此刻,站在武侯祠裏,緬懷孔明一生偉業,怎不使我們神遊往古,浮想聯翩?想當初諸葛亮隱居南陽臥龍崗頭,苦讀史書,放眼天下,立下雄心大志,關心社會民生,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一旦時來運轉,皇叔三顧,草廬一對,臥龍騰飛,火燒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漢末年,攤上個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國力不濟,諸葛亮雖壯心不已,爲統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難鳴,更可嘆積勞成疾,5丈原病死在軍旅之中。後人思之,無不扼腕感慨。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詩中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着名對聯。上聯是說,諸葛亮一心爲國,並不分君主是賢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半鬥;下聯說諸葛亮名垂千古,爲天下傳誦讚揚,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南陽呢?這是說的一樁歷史”公案”。原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湖北襄陽境內。

於是,南陽人和襄陽人都說諸葛亮是隱居在自己的家鄉,文人學者是紛紛引經據典,互不相讓,明清時期即打起了筆墨官司。顧嘉衡是湖北人,當時又任河南南陽知府,爲了既不得罪故鄉人,又不刺傷爲官地,只好來個“和稀泥”,寫下了這副騎牆的折中對聯,要大家不再分南陽襄陽,從而緩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因此這副對聯名噪一時,爲人們競相傳誦。1959年,當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__來南陽視察工作,對這副對聯頗爲欣賞,還據此聯改了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國家,何必爭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聯的舊形式而賦予革命的新內容,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__同志的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

看來直到現在,顧嘉衡這副對聯還在給我們以有益的啓迪。另外,武候祠還有很多名聯,其內容大都是歌頌諸葛亮的才華與德政,若把這些對聯拼湊起來,加以縱橫分析,可以說是一部三國史詩。如這一副: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還有一副妙聯: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恩三顧;取西蜀,徵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聯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個數字,下聯靈活運用了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個字,全聯共54個字,簡練地闡述了諸葛亮出茅廬後輔佐劉備父子戎馬倥傯的戰鬥一生,真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筆筆傳神。

請大家隨我到這邊來,參觀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這一共由2l塊石碑組成,刻工精良,十分壯觀,不可不看。《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給後主劉禪上的奏章,暢述了自已爲復興漢室要“鞠躬盡瘁”的忠貞思想,成爲“字字中間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極強。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途中路過南陽,“遇雨,隨宿於詞內”,觀看了《出師表》之後,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萬千,後經道人請求,揮涕走筆,把1300餘字的前後《出師表》一氣呵成,背誦寫出,以抒胸臆。其字鐵畫銀勾,龍飛鳳舞,瀟灑飄逸,奔放淋漓,表現了高超的書法藝術。我們今天遊武侯祠,觀《出師表》,遠相撰詞,名將手書,既能見孔明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實爲今生一大幸事。

現在我們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着這座八角攢尖式建築,就是聞名於世的諸葛草廬。草廬爲磚木結構,茅草蓋頂,迴廊相通,古樸簡陋。廬內豎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漢諸葛孔明舊廬”七個大字,廬內及門額上懸掛着郭沫若先生及__元老於右任所書的匾額。草廬八角挑起,懸掛八隻風鈴,以八封陣勢別具風格。每當清風輕吹,風鈴叮噹作響,好像在娓娓敘說着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我們坐廬中小憩,可近觀四周景緻,古人曾有“身居一廬八面景”之說,臥龍崗十景中的八景在這裏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雲底、半月臺、躬耕亭、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等繞廬而建,成衆星拱月之勢。這些景點雖同置一院,但毫無擁塞侷促之感,碑廊相連,錯落相間,互爲對景,形成績麗恬靜的園林風光,步移則景導,表現出古人高超的造園藝術。

於茅廬右後側,爲臺式建築磚石結構,平面爲正方形,高約數丈,沿梯道可盤旋而上,上有磚牆花樣平臺,憑欄可望遠觀天。半月臺上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善於利用風、雨、霧等自然現象爲戰爭服務,草船借箭、祭東風等民間故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清人有詩讚之:“漢月鏤空昭碧天,憑高一望盡寒煙,1U圍水匝林梢見,待酌流霞候月圓。”臺正面爲半圓形磚券門,上嵌顧嘉衡所書“半月臺”三字,旁飾半月圖案,兩側刻有聯“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蓋由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來。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寧遠樓,又名清風樓。它坐在中軸線的末端,爲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爲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萬古雲霄”匾額,源自杜甫《詠懷古蹟》詩:“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高,三分割據纖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門柱上懸掛清四川鹽茶使趙藩在成都武侯祠書寫的一副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

這裏的“攻心”的是諸葛亮在南征時,馬設曾建議“用兵之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以攻心收到了安撫的效果。寬嚴,是諸葛亮《答法正書》論述的中心。諸葛亮幫助劉備在蜀建立政權後,根據“劉璋闇弱,威刑不肅”,“使蜀土人士-,專權自態”的局面,實行了嚴峻的法治,進行了種.種改革。時的四川太守法正認爲諸葛亮“刑法峻急”並以劉邦進川時的寬刑,來建議諸葛亮“刑弛禁”諸葛亮剖析歷史,針形勢,寫出了《答法正書》,指出根據實際情況,不能照搬邦人川時的寬刑,主張針對當時益州的狀況,厲行法治。聯文在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同時,又強調了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諸葛亮治國安邦的經驗,極富哲理性和生命力,這副炙人口、言簡意賅的楹聯耐人尋味,充溢着深刻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文治與武功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因而,__極力推崇這副對聯,譽爲發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現在,讓我們到三顧祠看一看。三顧祠門柱懸掛“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對聯,祠院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圍牆嵌滿碑刻,有“碑牆”之稱。祠內有關張殿,殿內立關羽、張飛貼金塑像。關羽赤面鳳眼,美髯垂胸,神安氣閒,雄姿威風,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頜虎鬚,急不可耐。要說起這個張飛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沒象劉備這樣有政治家的遠見,看不到諸葛亮這個人才的價值。一顧茅廬時沒有見到孔明,他說“既不見,自歸去便了。”也沒有發什麼牢騷,表現還算一般,說得過去。到劉備準備二顧時,張飛說:“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遭到劉備的呵斥,差點不讓他去。沒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閉門羹,到第三次劉備還要去時,他再也忍不住了,說“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繩把諸葛亮綁來見劉備,那會是什麼結果!

“三顧堂”.位於關張殿後,相傳達裏就是劉備三次求訪孔明的地方。殿內有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塑像,二人分賓主而坐,書童侍立側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備亮當時縱論天下時的情景。你看那神機妙算的諳葛亮,面目清秀,衣着古雅,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帶有幾分笑意,給人一種溫文爾雅,謀略在胸,穩操勝券的感覺,他正意氣風發,侃侃而談;再看劉備,正在畢恭畢敬地洗耳恭聽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飢似渴,謙遜恭敬的內心世界。

當時的劉備,以自己是漢室後裔,打着正統的旗號,請求國家統一,他四海飄零,奔走了二十多年,先後投曹操,奔袁紹,附劉表,終因勢單力薄,一事無成,敗居新野,難籌大志,但仍雄心勃勃,四處訪賢。後來,經徐庶舉薦,得知諸葛亮的大名之後,就冒着嚴寒,詞謙禮恭,親自由新野到南陽支產三次恭請,大有商湯請伊尹、文王栽太公的誠心與胸懷,迫切而又熱情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見他求賢若渴,志向遠大,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詩中寫的那樣:“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壯志吞鹹京。”明陳正倫《臥龍崗》詩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雄”。三顧晤對真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能夠建立西蜀霸業,關鍵是得到了諸葛亮這個智囊人物。大家看三顧堂裏的這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聖主,求賢用能”的讚歌嗎?我們今天參觀的諸葛草廬,不僅是諸葛亮隱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諸葛亮政治、軍事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劉備、諸葛亮三顧而合,如魚得水的場所,因此歷朝歷代,這裏也就成了人們紀念諸葛亮的重要場所。武侯祠裏的人物塑像,個個性格鮮明,惟妙惟肖,內心世界,各具其妙。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有廊壁間鑲嵌的300餘通碑刻和殿堂上數不清的匾額楹聯,這些碑刻刀法細膩,很多匠額楹聯在書法上也有相當深的造詣。像嶽少保書寫的《出師表》、“還我河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等,筆體蒼勁,灑脫俊逸,歷來受到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稱讚和推祟。楹聯中還有不少佳作耐人尋味。所有這些,使南陽武侯祠成爲全國現存祠廟中規模較大,文物價值較高、文化內涵極爲豐富的一處人文景觀,處處都閃耀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龍崗之遊,若僅流連於松柏奇花之間,陶醉於亭臺樓閣之中,而忘了欣賞武侯祠中的碑、聯、匠,那就像入寶山空手而歸,真是一大憾事。風和日麗,漫步武侯詞中,“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生舊馬蹄”,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構成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在這長河中出現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淹沒在歷史河牀中的,也同樣數不清,道不盡,而極少有像諸葛亮這樣不僅能沿着歷史的長河從中古走到現代,而且還能走向千家萬戶,走進千千萬萬人的心裏。

各位團友,諸葛亮淡泊明志,正直廉潔的美德千古傳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誠感天動地,化作了歷史的永恆。他是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心目中智慧、忠誠、仁勇的化身,史學家稱他爲政治、軍事、經濟的三絕,在中華文明史上獨領風騷,被後世譽作“千古第一完人”。

讓人仰慕不已的諸葛亮,叫人說不完道不盡的武侯傳奇……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 篇2

現在我們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張衡。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爲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爲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爲清光緒年間所立。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爲“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爲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爲他後來成爲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00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檯郎中,三年後升爲尚侍郎,次年改爲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爲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爲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6年之久。在這26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臺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臺,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爲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臺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爲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 篇3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爲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着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臥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

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裏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着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爲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戶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爲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爲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爲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臺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南陽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社會史、美術史的重要材料,它數量多,內容豐富,屬於墓門及桅楹的居多。漢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衆多的藝術形象。無論是車馬的奔馳,宴樂的喧譁,授經時的肅穆,歌舞時的歡樂,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別是表現人物、動物的力與速度方面獲得極大的成功。漢代人民的生產勞動、建築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畫像石刻中有充分的體現,這是反映耕作場面的,這是在捕魚,這是漢代的獨輪車。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漢代封建貴族階層的生活情景,這也是南陽漢畫像石刻的主要表現對象。不盡的高樓重閣,對稱豎立的漢闕;駢駕飛馳的戰車;看,在長長的導騎射田獵.......這副鼓樂宴饗圖還採用了上部直視,下部俯視的表現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窩狀來體現,構思可謂奇特。看這些車騎出行圖、田獵圖、鬥雞圖,無一不是他們生前驕奢生活的寫照。作爲供墓主人死後繼續奴役的對象,畫像中還刻繪有成羣的奴婢侍從,楊柳細腰的高髻侍女,__操戈執盾,守衛在殿堂門闕之外,女婢端燈執奩,侍奉在貴族身邊。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們步入漢畫館,有一日夢迴千年之感。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象與神話廳。該廳是南陽漢畫館的重要主題內容。南陽漢畫像石中有不少以神話傳說和天文圖像爲題材的畫幅,這些畫像石,爲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圖像資料。西漢時期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時人們對天象的觀察較之前代更爲細緻準確,並且掌握了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對日食、月食、太陽黑子這些現象,人們已逐步認識了形成的原因。

這些在古代文獻記錄中已很詳盡,漢畫像石則是用圖像的方法記錄了天文現象,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圖文並茂的漢代天文學資料。大家看這副日月同輝圖,畫像一端刻圓腹烏鴉,圓腹爲太陽,另一瑞刻月輪,月中有蟾蜍,畫像空白處刻飾星宿。烏鴉又叫金烏,金烏揹負日輪又叫陽烏,《漢書·五行志》和《晉書·天文志》都有太陽黑子的記錄,這幅圖記錄的其實是古人早已觀察到的太陽黑子,至於“月裏有蟾蜍,”則是古人對月中暗影的形象說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幅日月合壁圖,古人用高超的手法,紀實與藝術的處理十分巧妙,象徵月亮的蟾蜍遮住了表示太陽的金烏腹部中心,使人一望即知反映的是日食現象,說明漢代人們對日食產生的原因已有了正確的理解。天文圖像是南陽漢畫像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佔各地古代石刻天文圖像之首。這裏反映的有準確的北斗星、鉤陳星、雷公車,牛郎織女星及罕見的慧星圖等,是我國漢代天文科學方面的珍貴遺產和實物見證。其中,後奔射日、嫦娥奔月、陽烏巡天、月中蟾蜍、羲和逐日、常羲捧月等遠古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舞樂百戲和角抵廳。舞樂百戲在漢畫像石刻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大家看,畫中的歌舞演員藉助美妙的樂聲,舒展長袖,輕足點踏在覆盤之上,盡情表演,這時我們似乎置身於數千觀衆之中,觀看那高大舞臺上演出的優美古代舞蹈《七盤舞》,我們看得目不轉睛,如癡如醉,完全沉浸在金鼓管絃齊鳴,鏗鏘和諧有聲的一派歌舞昇平景象之中了。這些舞蹈中有威風凜凜、激奮人心的健鼓舞(鼓舞人心成語的來歷);長袖飄拂、姿態妙漫的折腰舞;婉轉鼓側、逶迤丹庭的踏柑舞;飄飄欲仙、巾蕩若虹的長巾舞;躡屐歷盤的七盤舞等。雜技畫像中有驚心動魄的衝狹、鬥牛、角抵;有顯示技巧的飛劍、跳丸、耍壺、蹴鞠、倒立頂碗、幻術吐火等。請看這副衝狹女子,頭上髻鬟高束,身着束腰長袖緊身衣,引頸側身,像一隻矯健的飛燕,急速躍過插有利刃的狹圈,她的衣帶隨風飄搖揚拂,可見動作之疾。觀此畫,不由得令人平息呼吸,依然汗出,爲演員驚險優美的藝術表演而捏了一把汗,最後又長出了一口氣。這些名目繁多的舞樂百戲,從音樂、舞蹈、戲劇、體育諸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我國兩漢時期文化藝術的輝煌成就。請看這幅“許阿霍”畫像,左側還有難得一見的漢隸文字記載,圖文並茂,是南陽漢畫館的鎮館之寶。

以歷史故事爲題材的畫像,在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不少。如“晏子見齊景公”、“二桃殺三士”、“荊軻刺秦王”、“聶政自居”、“門宴”“雎受袍”“樂相馬”。

可以說,南陽漢畫像石刻,藝術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形成了漢代藝術史上獨特的畫像石刻藝術流朗,在中國美術史冊上佔胡重要的篇章。它主題突出,佈局疏朗,藝術表現雄渾,內容言簡意賅,概括性強。如歷史故事畫,既未採用連環畫法,也未嚴格按照史料記載中的細枝末節去全盤繪畫,僅根據故事的主題,抓住主要戲劇性衝突的代表人物或特點加以刻畫,一個長篇歷史故事,只用寥寥數筆,便使人一目瞭然,回味無窮。這種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度概括的藝術表現力,充分顯示出漢代藝術家卓越藝術創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南陽漢畫像石對人物、動物的刻畫強調氣勢,誇張動態,注意以形出神,不拘細微修飾,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後世難以相比的深沉雄大、古樸豪放的氣勢美。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董作賓、張中孚、孫文清等國內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掀起了蒐集、整理、研究南陽漢畫像石的熱潮,特別是魯迅,不顧病魔纏身,對南陽漢畫像石的蒐集和喜愛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他說,未來的光明前景將一定證明,我們是文學藝術遺產的繼承者,也是開拓者、建設者。魯迅先生說得對。建國後,黨和政府明顯加強了對南陽漢畫像石刻的蒐集和保護,新建的南陽漢畫館,就像一座巨大的漢代歷史文化藝術寶庫,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土前來探訪尋寶。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 篇4

各位朋友,早上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遊覽位於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的武侯詞。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瞻仰和祭把諸葛亮的地方。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他幼年喪父,後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牧劉表。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着弟弟諸葛均在南陽臥龍崗結廬躬耕,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但他廣交天下名士,滿腹經綸,腹藏良謀,隱居求志,寧靜致遠。當時的大名士龐德公把他比爲一條待時騰飛的“臥龍”。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載的臥龍崗,參加了劉備的政治集團,後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死後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爲“武侯祠”。

據清康熙《龍崗志》記載,武侯祠始建於魏晉後期,經歷代的不斷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佔地200餘畝,殿房150多間,檢聯70多副,碑刻300餘塊,是我國紀念諸葛亮最大的古建築羣。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基本上是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爲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臥龍。院內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武侯祠的人口,大家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佈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大家看這第二道坊爲“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爲了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爲知己者死”,正是由於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臥龍崗,輔佐劉備,戎馬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業,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口頭上,這個優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領導學習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頌揚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大家看石坊北邊的臥龍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繫馬的樹,現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大家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山門。山門爲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鐫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題。過了山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庭院寬敞,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相對應。這裏是讚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我們轉過來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書《六韜》和《三略》,後世用來指用兵的謀略,這裏也是讚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南陽沿途講解導遊詞2022 篇5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爲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着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臥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裏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__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裏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爲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戶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爲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爲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爲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臺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衆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