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W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精選17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__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華北地區,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擡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爲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爲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爲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於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羣峯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妝檯、望月樓等遺蹟;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弔這位以國事爲重、富於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請行,遠嫁匈奴,爲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後,被稱爲寧胡門氏(皇后)。後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係,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蹟》中寫道:“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之美,在於既有沉魚落雁之貌,更具悽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則是對命運的無奈的怨艾——鎖在深宮人不識;嚮往像尋常女子那樣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遠嫁異邦;思念故土卻欲歸不能……。當你來到昭君臺前憑弔時,便會被這千頭萬緒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圍,滿心悽楚抑鬱難平。

這裏就是昭君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圖重建的。

從昭君宅出來,東行百餘步,便到了“楠木井”。這是當年昭君姑娘汲水之處。井約一米來深,清澈見底,井水從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據說還是當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請看這條溪水,它叫做香溪。

傳說當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將一顆珍珠遺落在水中,從此溪水變得碧清透明,香氣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將它叫做“昭君溪”。

從秭歸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閭鄉,再過七裏峽,即屈原誕生地樂平裏。這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說很多,如香爐平、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送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據說,現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僅有兩壩:葛洲壩、三峽大壩;而且還有三人:猿人(長陽)、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兩壩,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會認同你。你們知道嗎?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遊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的再次光臨!再見!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6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 》載:“江南風俗 ,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7

宜昌秭歸,位於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歸鄉、歸州之稱,其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爲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後,這裏又興起告別三峽旅遊熱,位於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遊再次揚名海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20xx年全線完工,三峽水位因此擡高175米,在改善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臨原峽江古蹟文物被水淹沒的問題,爲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駐工地,開展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遷和復建工作。其中,大量的文物古蹟搬遷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現在的屈原故里。

秭歸,作爲屈原的誕生地,其實也是少量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種形式對秭歸作爲屈原故里進行了明確肯定。儘管如此,還是有極少量聲音對此提出質疑,但這並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可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容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麼,就讓我們也以這種平和的心態、沿着屈原故里觀光路來感受這裏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里,位於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不過600米,是觀賞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爲了發揚屈原文化,增加秭歸文化底蘊,這裏不僅收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映巴楚風韻的各類地方民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搶救搬遷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羣等爲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蹟,被國務院認定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蹟中的重中之重,爲保護這座堪稱屈原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於唐代,原址位於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改名爲“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後,又在現鳳凰山上按照原建築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雄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這裏指導視察。

新屈原祠分爲山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山門,色彩鮮豔,雄偉壯觀,牌坊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奪目,光這山門,就能在遊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映詩人屈原強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宏偉鉅著,還有歷代著名文人頌讚屈原的詩作名篇;原來矗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憤愛國情懷。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於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築,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爲重檐木結構建築,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築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後,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於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築,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爲重檐木結構建築,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築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後,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造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作爲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爲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證,秭歸在北宋時期就有了江瀆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漲以後,整體搬遷到了屈原故里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裏的江瀆廟是全國爲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築結構爲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範標準的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櫺,繪有各種花草鳥獸,栩栩如生,精彩絕倫,展示了當時民間精湛的建築水平和藝術水平。爲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其進行整體搬遷過程中,所有的房屋構件全部編號拍照、繪圖記錄,儘可能保證原貌移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效果。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纔是鬼門關”,長江三峽由於江水湍急,船隻航行時有很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要位置留下石刻提醒,同時,爲了方便縴夫逆水拉船,還修建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古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高後,這些遺蹟大部分被淹沒,屈原故里就根據當時的情形複製了縴夫拉縴的場景,供遊客參觀瞭解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曾經有很多帶有巴楚特色的民居建築,尤以青灘民居爲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鬥式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建築,也有一些土家特色的吊腳樓式建築,古香古色、品味悠長,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後來,很多人以爲這些古建築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很多感慨,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隨着文物保護方案落戶在了屈原故里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里不僅僅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搶救回來文物古蹟,還有很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色的非遺文化在這裏各個角落向遊客展示着。《禮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每天都會在景區裏輪流上演,以滿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祕瞭解。

那些新搬遷到屈原故里的青灘古民居,現在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示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天都會在這裏爲遊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精彩絕活表演;還有即將面臨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真心佩服高手在民間哪。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8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9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 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 《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於楚天遼闊 《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縣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爲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爲“姊歸”,後演變爲今“秭歸”。

子規鳥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爲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糉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0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__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1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擡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爲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爲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爲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2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XX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 》載:“江南風俗 ,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華北地區,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3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4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擡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爲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 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 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爲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爲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5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6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 《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陳運和詩稱“《九章》曲調源於楚天遼闊《九歌》節奏來自泛黃史冊”。縣名由來: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爲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爲“姊歸”,後演變爲今“秭歸”。

子規鳥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爲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糉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屈原故里的導遊詞 篇17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擡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爲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 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 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爲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爲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