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8W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宜昌秭歸,位於長江三峽之西陵峽畔,歷史上有歸鄉、歸州之稱,其中以歸州沿用時間最久。它是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家鄉,歸州改爲秭歸也與其有關,《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三峽工程後,這裏又興起告別三峽旅遊熱,位於西陵峽畔的秭歸也因旅遊再次揚名海內外,盛久不衰。

三峽工程1994年開始興建,20xx年全線完工,三峽水位因此擡高175米,在改善了航運、發展了水電的同時,也面臨原峽江古蹟文物被水淹沒的問題,爲保護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組織多方文物保護機構和專家進駐工地,開展了對峽江文物的保護、搬遷和復建工作。其中,大量的文物古蹟搬遷和復建都放在了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即現在的屈原故里。

秭歸,作爲屈原的誕生地,其實也是少量爭議,但自東晉、北魏以來,歷代史學、文學家以及近代屈學家都以各種形式對秭歸作爲屈原故里進行了明確肯定。儘管如此,還是有極少量聲音對此提出質疑,但這並不影響世人對秭歸的認可與支持,秭歸也以大包容心態對待這些雜音,這也正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秭歸深深植根的結果。那麼,就讓我們也以這種平和的心態、沿着屈原故里觀光路來感受這裏的屈原文化和峽江文化大餐吧。

屈原故里,位於秭歸新城鳳凰山上,與三峽大壩隔江而望,直線距離不過600米,是觀賞這座偉大工程距離最短、視角最全面的地方。爲了發揚屈原文化,增加秭歸文化底蘊,這裏不僅收集發展了大端午、薅草鑼鼓等反映巴楚風韻的各類地方民俗,還集中了從三峽庫區中搶救搬遷過來的屈原祠、江瀆廟、青灘古民居羣等爲代表的原峽江文化古蹟,被國務院認定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原祠是秭歸文物古蹟中的重中之重,爲保護這座堪稱屈原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上有三次建遷過程,它首建於唐代,原址位於秭歸歸州城東的“屈原沱”,元豐三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建葛洲壩時遷到歸州,正式改名爲“屈原祠”,1994三峽大壩開建後,又在現鳳凰山上按照原建築格局進行了改擴建,新建的屈原祠面江而立,雄偉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這裏指導視察。

新屈原祠分爲山門、東西碑廊、屈原文化館、屈原衣冠冢等幾個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高20米、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的大山門,色彩鮮豔,雄偉壯觀,牌坊正中上方是詩人郭老手書的“屈原祠”三個大字,左右和下方的“孤忠”、“流芳”、“光爭日月”幾個字也是光彩奪目,光這山門,就能在遊客心中產生極大的文化觸動。

屈原祠內,東西碑廊的青石碑上,鐫刻的是反映詩人屈原強烈愛國情懷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宏偉鉅著,還有歷代著名文人頌讚屈原的詩作名篇;原來矗立在院內的屈原銅像雖現已移至正殿內,仍不失原有的清風兩袖、孤忠流芳的悲憤愛國情懷。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於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築,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爲重檐木結構建築,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築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後,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屈原故里牌坊,原存於老縣城歸州迎和門外,是秭歸老城的地標建築,也是湖北省少有的木結構牌坊,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牌坊爲重檐木結構建築,四柱三間三樓,琉璃瓦蓋頂,在封建禮制非常嚴格的時代,這種重檐帶琉璃頂的建築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可見當時對屈原的尊崇程度。原牌坊位置海拔116米,三峽庫區水位上漲以後,由文物保護專家將其整體編號搬遷到了鳳凰山現在的位置。

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有建造祭祀河神的廟宇,以保佑河流兩岸天地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作爲華夏民族母親河的長江自然更爲重視,有祭祀“江淮河濟”四瀆水神的傳統,據考證,秭歸在北宋時期就有了江瀆廟,原址在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長峽工程水位上漲以後,整體搬遷到了屈原故里景區內(即今鳳凰山)。

這裏的江瀆廟是全國爲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建構四瀆廟之一,建築結構爲硬山四合院式,門廳前有小院,配有規範標準的正廳、廂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門楣和窗櫺,繪有各種花草鳥獸,栩栩如生,精彩絕倫,展示了當時民間精湛的建築水平和藝術水平。爲了保護好這些文物,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其進行整體搬遷過程中,所有的房屋構件全部編號拍照、繪圖記錄,儘可能保證原貌移動,達到移舊如舊的效果。

“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纔是鬼門關”,長江三峽由於江水湍急,船隻航行時有很多危險,古代人們就在險要位置留下石刻提醒,同時,爲了方便縴夫逆水拉船,還修建了棧道和纖道,這些都是古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原始記錄,庫區水位提高後,這些遺蹟大部分被淹沒,屈原故里就根據當時的情形複製了縴夫拉縴的場景,供遊客參觀瞭解當時三峽人民的生活實景。

三峽庫區曾經有很多帶有巴楚特色的民居建築,尤以青灘民居爲代表,它們大多是帶有二層閣樓的穿鬥式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建築,也有一些土家特色的吊腳樓式建築,古香古色、品味悠長,讓人感覺穿越了歷史。後來,很多人以爲這些古建築再難見天日,發出過很多感慨,其實,這些古民居中的一些典型代表早已隨着文物保護方案落戶在了屈原故里的鳳凰山。

其實屈原故里不僅僅有這些從三峽庫區搶救回來文物古蹟,還有很多帶有屈原和巴楚特色的非遺文化在這裏各個角落向遊客展示着。《禮魂》、《民間記憶》、《縣太爺斷案》、《大端午》四出文化大戲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每天都會在景區裏輪流上演,以滿足大家對屈原文化和巴楚遺韻的探祕瞭解。

那些新搬遷到屈原故里的青灘古民居,現在也成了非遺文化的展示舞臺之一。湖北省非遺傳承人、一人能同時操作15種樂器演奏的老藝人王正雙和他的家人們,每天都會在這裏爲遊客奉獻幾場《薅草鑼鼓》、《民間打擊樂》的精彩絕活表演;還有即將面臨失傳的巫術表演等等,讓大家大開眼界,不得不真心佩服高手在民間哪。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4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擡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爲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 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 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爲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爲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裏,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爲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裏是5A級旅遊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爲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進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一座座巍峨的建築——屈原祠。大家跟着我走到第一層,這裏刻着“梅蘭竹菊”四君子,這是爲了紀念他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上面還刻着他寫的詩:《離騷》、《九哥》、《天問》……大家緊跟着我來到第二層。左邊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譜和他相關的故事。右邊有講述屈原勵精圖治、忠肝義膽的故事。現在大家跟着我的腳步來到第三層。左邊有《屈子遠遊圖》、《端午祭掃圖》、《九哥》的圖片;右邊有拋灑糉子、賽龍舟等照片。

大家跟着我繼續參觀,我們現在去往皮影戲館。皮影是我國文化遺產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請大家休息片刻,欣賞一下皮影戲,再繼續出發。

怎麼樣?皮影戲是不是很有趣?請繼續跟着我往裏面走,這裏就是讀書洞。這是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種頑強學習、虛心的習慣而建成的一個石洞。

據說以前屈原看自己家族快滅亡,就投江自盡了,人們爲了不讓魚吃了他的屍體,就把飯糰丟進江裏,所以現在五月初五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而成的一種習俗。

好了,朋友們,屈原故里遊玩就此結束了,謝謝您的支持與配合,下次再見!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平裏是宜昌市秭歸縣的一個四面青山綠水迴環的村莊,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誕生在這裏,這裏是詩祖的根脈。 秭歸爲屈原的誕生地,最早源於東晉袁山鬆《宜都山川記》:“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也引用了袁山鬆秭歸說。唐代文學家沈亞之在《屈原外傳》引《江陵志》說:“屈原故宅在秭歸鄉,北有女須廟,至今搗衣石尚存”。晉庾仲雍《荊州記》及唐王茂元《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中都明確指出屈原是秭歸人。歷代大詩人杜甫、蘇軾、蘇轍、王十朋、陸游、范成大、王士禎經過秭歸後,都留下了謳歌屈原的詩作。現、當代屈學大家郭沫若、遊國恩、詹安泰、郭維森、聶石樵、湯炳正都認爲秭歸爲屈原的出生地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郭沫若還爲秭歸親筆題寫了“屈原故里”四個字。

秭歸紀念屈原遺蹟甚多,自唐以來,屈原的誕生地樂平裏(現屈原村)就建有屈原廟,朝代更迭,修廟建廟沒有停止,現仍保留三閭八景遺蹟,紀念屈原的最古老的詩社--三閭騷壇有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在活動,存有紀念屈原的詩作一萬多首。州府、縣城代代都建有屈原祠。秭歸有全國最大的屈原廟和屈原祠。保留明代屈原石像一座,保留清代與屈原相關的石碑多座。全縣豎立有屈原銅像、塑像近10座。民間流傳屈原傳說48個。全縣以屈命名的地名18處,以屈原命名的行政村、鎮、國小、中學、紀念館、藝術團、研究會等約10個,與屈原作品相關命名的詩社14家,以屈原命名的橋樑、街道、建築、船舶、食品、酒20多個。

殷商時期秭歸爲“歸”國所在地,“歸”,郭沫若認爲“當即蜀鄂交界之處夔國”,“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歸縣”。西周時期,周成王封熊繹以子男之田,居丹陽,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爲夔子國。今香溪有古夔國城遺址。丹陽,是楚國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從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着龐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時至今日,熊屈兩姓還有近萬人伴隨居住於兩岸。這兩姓的起源與楚國的歷史是有緊密關係的。香溪岸邊萬古寺村現仍保留有清代維修過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銘文記載系屈原後裔。傳承民國《屈氏家譜》一部。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爲中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__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華北地區,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胡,你們可以叫我胡導,在這一天裏,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我會竭誠爲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屈原故里。這裏是5A級旅遊景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爲了紀念屈原而建成的。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進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一座座巍峨的建築——屈原祠。大家跟着我走到第一層,這裏刻着“梅蘭竹菊”四君子,這是爲了紀念他愛國主義的精神。這上面還刻着他寫的詩:《離騷》、《九哥》、《天問》……大家緊跟着我來到第二層。左邊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譜和他相關的故事。右邊有講述屈原勵精圖治、忠肝義膽的故事。現在大家跟着我的腳步來到第三層。左邊有《屈子遠遊圖》、《端午祭掃圖》、《九哥》的圖片;右邊有拋灑糉子、賽龍舟等照片。

大家跟着我繼續參觀,我們現在去往皮影戲館。皮影是我國文化遺產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請大家休息片刻,欣賞一下皮影戲,再繼續出發。

怎麼樣?皮影戲是不是很有趣?請繼續跟着我往裏面走,這裏就是讀書洞。這是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種頑強學習、虛心的習慣而建成的一個石洞。

據說以前屈原看自己家族快滅亡,就投江自盡了,人們爲了不讓魚吃了他的屍體,就把飯糰丟進江裏,所以現在五月初五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而成的一種習俗。

好了,朋友們,屈原故里遊玩就此結束了,謝謝您的支持與配合,下次再見!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載:“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爲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溼地。高山溼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爲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擡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說,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說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爲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說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說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說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爲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爲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爲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爲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臺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臺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個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爲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爲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 年10 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爲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我們祝願大九湖變得更美!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爲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溼地。高山溼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爲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擡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說,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說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爲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說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說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說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爲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爲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爲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爲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臺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臺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個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爲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爲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天門導遊詞 ·大水井導遊詞 紅樓導遊詞 ·木蘭天池導遊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遊詞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 年10 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爲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我們祝願大九湖變得更美!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爲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爲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xx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爲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爲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里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爲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內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爲“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爲“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樑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里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歷史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

介紹湖北屈原故里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說,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說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爲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爲“姊歸”,後來“姊”演變爲“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說特別多,古人曾集爲“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爲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爲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爲詩人節。

龍舟竟渡

龍舟競渡的習俗,過去傳說是爲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實,在屈原未跳汩羅江之前,我國各地就有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了,但大多不在端午節舉行的。《舊唐書·杜亞傳 》載:“江南風俗 ,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後來爲了記念屈原,競渡的風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節的。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爲了要到楊州一遊,着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自已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可以說這是當時最大的龍舟了。北宋時建造的龍舟,無論從大小和結構方面比隋代又有發展。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泄爭標圖》,便描繪了當時皇家乘坐的龍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還記載了金明池龍舟競渡的盛況:皇帝與羣臣在大龍舟上觀看,錦標則插在皇帝的大龍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擰舞旗子,華北地區,指揮幾十艘小龍舟在水面擺出各種船陣。隨後,這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向“標杆”划來,奪得標的便向大龍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個爭標過程氣氛十分熱烈。

明代時,龍舟競渡這種水上運動已經相當普遍。當時出版的一本《武陵競渡》的書,對這項比賽的規則,諸如競渡所用的船式,人數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現在,龍舟競渡已發展成爲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好,現在我們已經到岸了,請大家隨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偉人和美人的故鄉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