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41K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通用17篇)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爲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着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鉅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難怪20xx年APEC會議也特別青睞周莊,把她定爲上海以外的舉辦地之一。

若要選中國最熱門的水鄉古鎮,周莊想必名列前茅。周莊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獨特的生活形態和風味。那絕不是一兩幢古建築、三四座老石橋,就能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氣息。你可憑個人的觀察力去發覺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駁岸和穿竹石欄;鑲嵌在岸邊,變化多端的纜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婦女;圍坐一起繡花聊天的老婦;街角的裁縫店;享受日光浴的馬桶;甚至民居洗滌後的流水聲……。畢竟,它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成爲攝影師最愛捕捉的鏡頭。很難想象這麼一個小鎮,旺季一天內的最高遊覽人次竟可以達一萬以上。難怪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莊)。

周莊舊名貞體裏。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爲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裏該名爲周莊。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餘年曆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澱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於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鎮建築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爲明清建築;如元末明初鉅富沈萬三後裔所建的沈廳、明國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範。

周莊四面環水,爲澤國,南北市河、後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築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爲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

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2

俗語說:“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從總體上說,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爲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緻,沿阜壘山,窪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佈局自然,秀麗莊重。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築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爲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爲著名,被譽爲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婁門內,爲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爲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並改建成宅園,取名爲“拙政園”。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歸田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餘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餘畝,以水面爲主,建築羣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爲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爲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緻的四面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臺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臺臨水而建,臺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蔥鬱,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迴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爲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爲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最值得說的是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爲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築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爲“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隻小耳的格局,爲我國古建築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爲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爲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範。

滄浪亭,在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後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闢爲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並加以擴建,到了明清兩代又加以修整,成爲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走過小橋後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爲勝,建築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迴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蔥鬱,滄浪亭就屹立於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獅子林,在蘇州市的園林路,爲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爲紀念其師中峯禪師,在這裏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後更名爲獅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改名爲畫禪寺,獅子林就成爲寺後的大花園。因爲中峯禪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爲獅子林。該園幾經興廢,後爲清代的貝氏花園,並進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現在的規模。

獅子林以假山爲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轉,曲折盤桓,猶如迷陣,有桃園十八景之稱;洞頂的高度雖不算太高,但奇峯林立,山峯的形狀奇特,有的形如獅獸,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獅子峯爲羣峯之首。全園佈局自然,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繞,長廊迂迴,樓臺時隱時現,別有風趣。園內許多建築依山傍水,參差錯落,如真趣亭、指柏軒、問梅閣、湖心亭、五鬆園、臥雲室、燕譽堂等,水山景物,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3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長,稱“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

湖面迂迴曲折,迤邐伸展,彷彿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

揚州瘦西湖全長4.3公里,遊覽面積30多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臺、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湖區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兩岸,綴以熔南秀北雄於一爐的揚州古典園林羣,形成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長軸;名寺古剎和古城牆垣綿延相屬,名勝古蹟和歷史遺存散佈其間。風韻獨具的自然風光和含蘊豐厚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是鑲嵌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御碼頭

乾隆十八年(1753),清高宗南巡時,在天寧寺西園建行宮,宮前築0頭,是乾隆在此登舟遊湖之處,故稱"御碼頭",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駕。曹寅也曾在西園奉命刊刻《全唐詩》。建國後,碼頭青石平臺和坡道基本保持原貌,增立了"御碼頭"碑亭一座,現今是"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御碼頭修得如此壯觀是在乾隆年間。而不知當時曹大人是否有個外孫女就是從此碼頭乘船離開揚州進京的?

冶春園

地處御碼頭以西的豐樂下街。爲清乾隆間"豐市層樓"一景所在地。內有兩組飛檐鬥角之草榭,東榭水繪閣,西端依水築朱欄曲廊連西榭香影廊。園內小徑高阜之上花木扶疏。景點有:餐英別墅、問月山房、引暉館、餘香花舍等,今設"乾隆水上游覽線"畫舫碼頭於此。清詩人王漁洋曾在此結社吟詩。

位於冶春花園內的冶春花園茶樓,是由國家旅遊局投資,在清代揚州八大名園之一的冶春園的舊址上修建而成的集餐飲、遊覽、娛樂於一體的開放式園林,是揚州市政府的重點建設工程和對外窗口。目前,這裏各類大、中、小型餐廳可同時容納八百人用餐,傳統點心、冶春蒸餃自清代起延賣至今盛名不衰,輔以各式揚派茶點,使這裏成爲揚州人早上"皮包水"(喝早茶、吃早點的傳統飲食文化習慣)的首選之地。花園內的夜市美食休閒廣場每天提供上百種地方風味小吃,特色鮮明的冶春茶點、正宗地道的淮揚佳餚。這裏已成爲廣大中外賓領略揚州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旅遊勝地。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周莊遊覽。

在我們進入古鎮主要景點之前,我先把周莊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周莊地處蘇州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縣三縣市交界之處,東面不遠就是有名的澱山湖,從這裏乘汽車到上海的大觀園只需要十幾分鍾。所以有人說:“周莊是澱山湖畔的一顆明珠。”

周莊,是一個有着九百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它以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澄的河水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成爲一片極有誘惑力的旅遊勝地。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說;“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臺灣經緯雜誌盛讚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還有不少人在遊覽了周莊之後,這樣說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大家爲周莊保存着如此衆多的明清建築而讚歎,爲“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爲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覺得周莊是無法重造的美麗水鄉。

走到貞豐澤國牌坊前〕這裏是石牌樓,巍然矗峙在這新老鎮區的交界處,是古鎮周莊的象徵,上面鐫刻有“貞豐澤國”四個字,爲著名書法家沈鵬所寫。“貞豐”是指周莊的原名爲貞豐裏,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奉佛教,將兩百畝莊田捐給當地的全福寺作爲廟田,老百姓感其恩德,把貞豐裏改爲周莊。“澤國”是指四周環水的地方。坊柱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貞堅不貳攀日康莊有道路”,下聯是“豐衣足食向陽桃李自逢時”,意思是說我們周莊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上了康莊大道,生活越來越富裕了。

大家跨過石牌樓就進入古鎮區了,請回頭再看,這裏還有一幅對聯:“萬頃碧波水光瀲灩晴方好;百尺臨雲塔影橫斜景亦奇。”這是著名記者馮英子題寫的。橫額上書“唐風孑遺”。意思是在周莊,古代優秀的民族文化、古風遺韻還能看到一些。這是著名書法家費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齡的時候用左手題寫的,左下角還有他的落款呢!大家可以仔細辨認一下,是“新我左筆”四個字。這石牌樓和馬路兩旁飛檐翹角、黛瓦粉牆的房屋,以及高高聳立的古塔,構成了一個古建築羣,許多人都喜歡在這裏留影,回頭大家也可以在這裏留個影。

〔邊走邊導遊〕前面呢,有一座醒目的漢白玉照壁,它是爲紀念古鎮九百週年而建立的。它藝術地勾勒出了周莊悠久的歷史。擡頭看去,拱橋駁岸,風火牆和蠡窗黛瓦,無不給人以濃重的歷史感。

周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有人把它比作“威尼斯”。四條河道交叉形成“井”字型將古鎮分割,形成8條街道,15座各式小橋彩虹般橫跨在“井”字型的河道上,給周莊增添了風采。鎮上大部分居民住宅都臨港背河。過街騎樓、臨河水閣、水牆門、長駁岸、河埠廊坊、穿竹石欄、水巷幽弄、深宅大院,處處顯露出古樸幽雅,是中國水鄉古鎮風貌的“活化石”。吳冠中教授遊覽了周莊後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橋,叫太平橋,建於清代。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動人的江南風情畫,在沈廳的展覽室裏,可以看到日本著名女畫家橋本心泉以它爲主要背景的一幅名爲《周莊的某一天》的油畫。

這一條古街俗稱一步街,因爲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過,街道兩旁開店的店主不用走出店門,就可以互相握手或遞東西表示友誼,所以又稱友誼街。上面還有一線天,中間是過街樓、這種建築在大城市裏是很少見的,在周莊卻有許多。

〔在雙橋前停下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雙橋,遊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這橋面一橫一堅,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所以當地人便稱之爲“鑰匙橋”。這兩座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xx年)。這座石拱橋叫世德橋,橫跨南北市河,長16米、寬3米、跨度5.9米。這座石樑橋叫永安橋,平架在銀子浜口,長13.3米、寬2.4米、跨度3.5米。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等一會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雙橋爲什麼會這麼出名呢?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於是,就以雙橋爲背景,創作了一幅題名爲《故鄉的回憶》的油畫。後來這幅油畫連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畫廊中展出。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爲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勝過鑰匙,因爲它開啓了周莊與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過雙橋〕各位遊客,大家看,我們對面的一角,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景色,是我們周莊建築內涵最豐富的一角。所以啊,不管是雨雪霏霏,還是赤日炎炎,喜歡畫畫的人都會在這裏鋪開畫板,描繪着對岸的一景一物。我國的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都把周莊作爲最佳的外景地,先後在這裏拍攝了《共和國不會忘記》、《聊齋志異》、《楊乃武與小白菜》、《濟公遊記》、《江南鉅富沈萬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數十部電影和電視劇。著名導演張藝謀說:“在周莊拍片子,很令人滿意。”他追求的就是這種古宅的建

築和幽深的水巷組成的文化氛圍,這不是一時一日能製作出來的。

走到張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張廳,張廳是周莊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廳爲明朝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按理說徐家建的應叫徐廳,爲什麼叫張廳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才被改名爲張廳。讓我們到張廳的正廳去看看。這兒是張廳的正廳“玉燕堂”。玉燕堂原名怡順堂,早先門前有兩棵玉蘭樹,春天一到,玉蘭花開放,引來了許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築巢繁殖後代,被張廳的主人看見了,認爲燕子和玉蘭樹給張廳帶來了勃勃生機,於是就將怡順堂改爲玉燕堂。張廳的特點是“轎從門前進,船從家中過”。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備弄,它的作用好像是現在大賓館裏的員工通道。請隨我進去。

這兒就是“船自家中過”的地方。你們別看它窄窄的,可是它能通向外面的大湖。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張廳是一戶大戶人家,每天要消耗許多吃的、用的、穿的,都靠小船從這裏運進運出。二是封建社會,時時會打仗,主人萬一遇到什麼不測,就可以坐着小船從這裏逃生。我想各位一定想了解一些我們周莊風俗習慣吧!這兒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周莊的“阿婆茶”。“阿婆茶”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吃過午飯後閒在家沒事幹,就帶上自己的小孫孫和一些自家醃製的醬瓜、菜莧等聚到一塊兒,泡上一杯清淡的茶,一邊品嚐醬瓜什麼的,一邊談天說地。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品嚐一下。

〔出張廳,邊走邊講〕各位遊客,自從周莊的旅遊事業發展以後,小商店日益增多,特別是旅遊工藝品店,在這些商店裏,有刺繡、雕刻、編織、字畫、旅遊食品等,繁榮了周莊的旅遊市場,大家等會兒可以選購一些留作紀念。

(走到沈廳〕這裏就是沈廳,爲江南民居之最。沈廳是“七進五門樓”,它的七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進是第一部分,是迎接客人的地方;第二、三、四進是沈廳的第二部分,是接待賓客的地方;第五、六、七進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總之,這三部分可以用四個字來歸納:“前廳後堂”。好,下面我們進去看看沈廳。

這就是沈廳的第一進“水牆門”,以前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這裏是沈家的船碼頭,也是沈廳主人接送賓客的地方。

我們現在走進的沈廳的第二進“牆門樓”,又稱旱牆門。是沈家辦理婚喪大事、張燈結綵的地方,過路的人一看,不必進去,就知道今天沈家又有什麼大事了。這裏有一塊沈廳的簡介石碑,請大家先看一看吧!石碑旁有一段文字介紹,沈廳又名敬業堂。1995年,被列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就是沈廳的第三進了,叫茶廳。是船伕和轎伕喝茶的地方。因爲在那時,船伕和轎伕是不能跟主人一塊兒到裏邊去的。所以啊,這裏的傢俱都很簡陋。

我們已經來到了沈廳的第四進也就是沈廳的正廳鬆茂堂了。我們看這塊匾上的“鬆茂堂”這三個字,是清末狀元張謇寫的。這裏是沈家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所以這裏的傢俱很講究。沈廳一共有三幫建築風格,在這裏我們都能看見。請大家擡頭看,屋樑上精美的雕刻有鳳凰、仙鶴等。特別是這個圖案,你們一定會說這是龍吧,嘿,這回你們可錯了!龍,那時候就是天子的象徵,沈廳是民居,所以就只能把它稱作爲“蟒”。這種雕刻屬於“蘇幫”藝術。這一進的屋頂有兩層,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下面一層,上面還有一個屋頂,這樣的結構,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我們再來看這個磚雕門樓,這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上面的磚雕有《紅樓夢》、《西廂記》中的情景。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精美的磚雕都被破壞了,專家說已經很難修復,這些磚雕屬於“徽幫”藝術。還有一幫是“紹幫”,那屋頂兩旁的封火牆就是。鬆茂堂裏邊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照以前的規矩我們是不能隨便進去的。今天我們就破一次例,進去參觀一下吧!沈廳是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我們已經來到了後堂,這裏是大堂樓,現在是陳列室。請大家隨便參觀。

這就是沈廳的第六進,小堂樓。這尊塑像就是沈萬三。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號稱江南第一大富豪。關於沈萬三的富有,民間流傳着很多說法。有人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金銀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有人說:“沈萬三左腳是金,右腳是銀,凡是他走過的地方,都能挖到銀子。”還有人說;“沈萬三有點石成金的特殊本領。”這些呀,只不過是傳說罷了。據專家考證:沈萬三的富有有三個原因。一是靠躬耕起家的,院子裏的這頭牛就表明他是靠種田發財的。二是沈萬三繼承了人家的財產。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沈萬三靠鎮北邊的那一條急水江和外國人做生意。他把江南一帶的刺繡、絲綢賣給外國人,賺了大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做外貿。沈萬三的富有不僅在我們江南一帶數一數二的,而且在全國也很有名氣。那時候朱元璋剛做上皇帝。由於連年打仗,沒有多少錢,但是他又想在南京修城牆,怎麼辦呢?有一個大臣提議:“讓富豪來承擔這筆鉅款。”於是,沈萬三分到了建三分之一城牆的任務。當時沈萬三想借這個機會來討好朱元璋,便很爽快地拿出了許多錢。不久城牆修好了,而且修得很漂亮,沈萬三心裏很高興,於是他想縞勞一下修城牆的士兵。誰知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本來就很眼紅沈萬三,這麼一來他就找到藉口了。朱元璋把沈萬三抓了起來,說:“你要和我比富,還想收買軍心,要奪我江山,這怎麼了得。”於是就要把沈萬三判死罪。多虧了那些文武百官出面求情,沈萬三才免了一死,被髮配到雲南充軍。沈萬三的家人,殺頭的殺頭,坐牢的坐牢,家破人亡。他的家產也全部充公了。只有一個小孫子逃了出來,沈家才留下了一條根。我們現在看到的沈廳就是沈萬三的後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時建造的。這塑像兩旁的對聯,上聯是:甲萬戶起南潯周莊江南聚寶;下聯是:稱三秀居東宅客金陵浜東藏銀。概括了沈萬三的一生。

這後邊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我們進去看看。

這裏,就是沈廳的最後一進,第七進。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桌子上擺的都是一些家常小菜,這中間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叫萬三蹄,它還是我們周莊的特產呢!現在商店裏可以買到,大家可以買一隻回去閤家品嚐品嚐。人們都說:“萬三蹄肥而不膩,酥而不爛”,真是席上珍品。隔壁是沈家的廚房。看,這個東西曾在《正大綜藝》節目中登過場。大家也來猜猜,它是派什麼用場的呢!不知道吧!這是擠甘蔗汁用的。這裏還有許多以前用的器具。大家可以隨意看看。

接下來請到樓上去看看。這裏陳列有老爺房和小姐房。我們來看這隻牀,它叫千功牀,它分三進有三個門簾。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讓人看上去很複雜,可是整隻牀沒有用一根釘子。到夏天時,天氣炎熱,可以把那些雕花板拆下來,裏面就通風了。到了冬天,再可以裝上去。那爲什麼叫它千功牀呢?有二種說法:一說上面,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唐代李世民手下的開國功臣,爲了緬懷那些大臣,就把他們刻在牀上,所以稱千功牀。二說上面的精美圖案,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刻成,功夫太深,故稱爲千功牀。其他的陳列物品,請大家隨意看看。

這是沈廳的走馬樓,所謂走馬樓,就是樓道,繞着沈廳兜一圈。大家看,這兒有一塊木板。我們從這裏望下去,是我們剛纔走過的鬆茂堂。平時,木板都是關着的。封建社會,女的是不能隨便見客人的,所以就設計這麼一個可以開、關的窗,逢到有客人來,女的就可以掀開一條縫偷偷地看了。古代小姐就是在這裏看自己的未來丈夫的。好,請大家跟我走。這裏呢,就是沈家逢年過節請戲班子唱戲的地方,這兩邊可以坐人。如果好好裝飾一下的話,那可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舞臺。到了此處,沈廳我們已參觀完了。那麼,沈廳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呢?對!沈廳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官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這麼大的規模,而且保存了二百多年,這在江南一帶是極罕見的。

〔出沈廳,到富安橋〕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富安橋。它始建於公元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兩次重修,爲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3.8米,跨度6.6米。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修,橋面改成花崗石,東西有級梯,中間爲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願重蹈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髮配充軍的覆轍,主動捐錢爲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富安橋的名字,就是表達了他富了以後祈求安康的心願。

〔邊走邊導遊〕各位遊客,這兒還有穿竹石欄,很有特色,所以許多電影導演也都喜歡在這裏拍鏡頭,像電視劇《柳亞子》、《江南鉅富沈萬三》等,一些片斷都是在這兒拍的。

看,這條市河以前是我們周莊的菜市場。水鄉人家,買菜也是在水上進行的。每天早晨,河道上擠滿了小船,船上裝着鮮魚、蔬菜等。小販們一邊搖船,一邊叫賣,兩岸的居民聽到以後,紛紛到河埠上來買菜,有些住在樓上的人,懶得下來,就直接從樓上放下一隻籃子,籃子裏面放着錢,小販只要把菜放到籃子裏,這樣一筆生意就成交了。

〔葉楚傖故居門前〕這裏面是 元老葉楚傖的故居。葉楚傖小名小鳳,是著名的南社詩人,曾經擔任過 江蘇省政府祕書長,我們周莊有一段時間曾被改名爲楚傖鎮!

葉楚傖出生貧寒,長大後雖然做了“大官”,可仍然處處注意節約。一次他到老朋友沈仲眉家去,沈仲眉問他吃什麼?他只點了一隻糟燒螺螄頭肉,螺螄在水鄉是極便宜的,這也是他童年時代家裏最好的菜了,他認爲這菜有鄉土風味,且價廉物美。吃完飯,沈家的女傭王媽給他絞上一把毛巾,他連忙說:“不敢當,不敢當!您老人家替我絞毛巾,真是過意不去,應該讓我們年輕人給您絞毛巾纔對。”王媽很受感動,她說:“這個‘葉老爺’雖然官做得大,卻沒有一點官架子,真是少有的好人。”葉楚傖的作品很多,有《楚傖詩存》、《世微堂文集》等。1946年葉楚傖在上海病逝。故居陳列了葉楚傖的生平家世、著作和有關他的照片、回憶文章。請大家進去參觀一下。

〔全福講寺〕各位遊客,這裏是全福講寺,矗立在南湖園中,殿宇軒昂,飛檐高翹,歡迎四方遊人。相傳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邊功郎舍宅爲寺,在白蜆湖畔建全福寺。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成爲江南一帶以經懺爲主的名寺。寺內有一口巨鍾,重三千斤,懸於大雄寶殿左側。每當破曉時分,寺內有和尚撞鐘,鐘聲宏亮,傳到數十里外。人們把它當作報曉的雞啼,聞聲紛紛起牀,下田耕作。久而久之,“全福曉鍾”成爲周莊人景中的重要一景。

昔日的全福講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殿宇雄偉軒敞。高達三丈徐的如來大佛巍然盤漆而坐,寬闊的巨佛手掌心中足可臥伏一人,這樣高大的佛身,在江南一帶的各大寺院中絕無僅有。據《周莊鎮志》記載,如來大佛本蘇州虎丘海涌峯雲巖寺世尊像,清順治五年(1648年),都督楊承祖兵駐白蜆湖邊,迎於寺內,如來大佛的左右,仁立着文殊、普賢佛像,同樣十分高大。兩側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清初,書法家李仙根尋訪全福講寺,見寺院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揮毫寫“水中佛國”四個大字,製成匾額懸于山門之上,給全福講寺增添了光彩。

全福講寺九百年來香火鼎盛,成爲周莊繁榮發展的一個象徵。然而,這座堪與杭州靈隱寺媲美的寺院,卻在50年代初期被迫改作糧庫,寺內所有的佛像、經卷和珍藏不知去向,歷史悠久的古寺毀於一旦,這不能不說是周莊的一大損失。

90年代後,周莊鎮建造南湖園。作爲主體工程的全福講寺,也於1995年3月18日破土動工。經過三百個日夜的緊張施工,移址在南湖的全福講寺,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新建的全福講寺,主要建築包括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

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門前湖光瀲灩,水埠碼頭平臥碧波,遊人和香客可以乘船進南湖沿石階登岸,別有情趣。進入山門,只見一座五孔石拱橋飛跨在荷花池上,橋上石欄相扶。駐足橋上,可以欣賞荷池中的紅嶂翠蓋,也可以回眸南湖,盡情地觀看旖旎的湖景。

過拱橋,前面就是重檐復宇、氣勢莊嚴的指歸閣。在此登樓,居高臨下,遠近的景色盡收眼底。南湖中養魚的網箱籪欄,以鉛灰色的線條,分割着萬頃波光。寺院內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鐘樓、鼓樓矗立兩側,互爲映襯,使寺院愈加氣象雄偉。

第三進,即是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雄偉而不失精美。“佛光普照”四個大字在高達18米的屋脊間熠熠閃光。鑲嵌於兩邊的梅、蘭、竹、菊磚雕構圖別緻,精細秀逸。緩步進人殿堂,只見大殿中央供着佛祖釋迦牟尼的銅坐像,高5米重3噸。釋迦牟尼兩側,是騎跨在雄獅上的文殊和騎跨在大象上的普賢。殿後塑有飄海觀音像,屹立在鰲魚之背,衣袂飄動。大殿兩旁的十八尊羅漢像,也各具神態,栩栩如生。整座大雄寶殿,神光閃耀,祥雲繚繞,置身其間,足以感受到佛教文化氛圍。

經臺由婉蜒曲折的花廊環抱,經臺中央矗立着三層寶殿,終日香菸繚繞。四周的荷花座石雕欄杆上,鐫刻着吉祥雲紋。經臺下的池水與曲徑花廊下的流水相連,有錦鱗嬉遊,富有詩情畫意。

大雄寶殿後,是三層高的藏經樓。殿堂寬敞,裝飾精美。樓內薈萃諸多佛教文化的精品。藏經樓兩側是大齋堂和方丈室,遙相呼應。

周莊修復全福講寺,借水佈景,巧奪天工,融佛教文化、建築藝術和園林景色於一體,既爲佛教文化愛好者和宗教信仰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也爲旅遊者提供了一個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出全福講寺〕大家看對面的那座小茶樓就是三毛茶樓,它是爲了紀念臺灣女作家三毛而建的。1989年,三毛在煙雨朦朧之中來到了我們周莊,她看到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風光,不禁感慨地說道:“啊!這不正是我魂牽夢繞的故土嗎?”三毛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三毛回到臺灣後還經常來信,說還要嚐嚐周莊的大閘蟹,很可惜她再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周莊人民爲了紀念她,將這座古宅改稱三毛茶樓。茶樓中除了陳列了三毛的照片、手跡、書信外,還陳列了中外大批文人學者遊訪周莊的照片。

〔邊走邊導遊〕前面就是迷樓了。大家看,這兒有一座古橋,它叫“貞豐橋”。“貞豐橋”這個名字,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它是因爲周莊的原名而起的。橋邊的那座小樓就是有名的“迷樓”。迷樓以前是一家小酒樓,叫“德記”酒樓。它怎麼會出名呢?原來清朝末年,有一些進步的文化青年成立了一個團體,叫《南社》。那時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等人都喜歡在這酒樓裏喝酒吟詩,他們還以酒樓爲題,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後這些詩篇被編成了《迷樓集》,隨即迷樓的名氣也就傳開了。

那“迷樓”爲什麼被稱爲“迷樓”呢?原來南社成員們在酒樓上飲酒作詩,他們覺得小酒樓的一切都非常迷人,菜很迷人,酒很迷人,周圍的環境也很迷人。因此,他們就風趣地把酒樓稱爲“迷樓”。他們把酒樓叫作“迷樓”還有一個用意,就是轉移反動派的視線。

好,我們就到迷樓裏面去看看。迷樓爲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樓內陳列着南社成員的照片、手跡、著作和書畫作品,以及當代書法家書寫的《迷樓集》中的詩句。二樓的東側,是一組人物蠟像,展現的正是“小樓暫飲夜傳杯”的情景,可謂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迷樓向遊客開放以後,接待了許多南社成員的後裔,他們熱情地向迷樓提供圖片資料和實物,還積極參加南社研究,小小的迷樓,引起國內外諸多人士的注目。

〔繼續向前走〕這裏是澄虛道院,又稱“聖堂”,創建於宋元佑年間(1086~1096年),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曆史。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玉壁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道士胡天羽化緣募捐建玉皇閣。五年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道士蔣南記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面臨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羣,氣宇軒昂,佔地1500平方米,成爲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澄虛道院不但保存着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而且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鄉風光,也使道院的遊人香客流連忘返。

各位遊客,我的導遊到此結束了。如果有時間,各位可以在古鎮裏隨便走走看看。在這臨別之際,讓我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同時,還請您把周莊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和朋友。祝大家在周莊旅遊愉快,吉祥如意!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江蘇靈山參觀遊覽。靈山自然風景區距京城122公里,其頂峯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的第一峯。西與龍門森林公園毗鄰;東與龍門澗景區相連;南與109國道相通,由於其海拔高度所致,使靈山在方圓25平方公里內形成北京地區集斷層山、褶皺山爲一體,奇峯峻俏、花卉無垠的自然風景區。靈山自然風景區位於京西門頭溝的西北部,距京城122公里,奇頂303米,是北京的第一高峯,北京的屋脊。北接河北的涿鹿縣;西與龍門森林公園毗鄰;東與龍門澗景區相連;南與109國道相通。由於海拔高度所致,使靈山在方圓25平方公里範圍內形成北京地區集斷層山、褶皺山奇峯峻峭、花卉無限的風光爲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這裏天然景觀獨特,夏季氣候變幻莫測,山間雲霧繚繞,既有暖溫帶植被又有西伯利亞寒冷地帶親緣植被,生長着杜鵑、丁香、白樺林和榛子、黃花、玫瑰等植物,尤以高山草甸最爲著名,是新疆細毛羊、伊犁馬、青藏犛牛在北京唯一的天然繁衍養殖場。靈山無霜期短,四季氣候變化與京城出現極大的變異,呈現春秋短、冬夏長的獨特氣候,日溫與京城的差值是10-12攝氏度。

靈山的植被也是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變化。這裏既有暖溫帶植被,又有西伯利亞寒冷地帶親緣植被。其中19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最爲出名,他是新疆細毛羊、伊梨馬、青藏犛牛在北京生活的唯一天然繁殖養殖場。這裏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山林裏活躍着松鼠、野兔、山豬、狍子等野生動物,還有可能見到稀世珍禽褐馬雞。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6

珍珠的英文名稱爲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海邊覓食時,就發現了具有彩色暈光的潔白珍珠,並被它的晶瑩瑰麗所吸引,從那時起珍珠就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並流傳至今。珍珠是一種古老的有機寶石,產在珍珠貝類和珠母貝類軟體動物體內,由於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鈣的礦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體集合而成的。珍珠的化學組成爲: CaCO391.6%、H2O和有機質各4%、其它0.4%。珍珠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梨形、蛋形、淚滴形、鈕釦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圓形爲佳。非均質體。

顏色有白色、 粉紅色、淡黃色、淡綠色、淡藍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色爲主。白色條痕。具典型的珍珠光澤,光澤柔和且帶有虹暈色彩。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0-1.686,雙折射率0.156。無色散現象。硬度2.5-4.5。天然淡水珍珠的密度一般爲2.66-2.78g/cm3,因產地不同而有差異。無解理。韌性較好。在短波紫外光下珍珠顯白色、淡黃色、淡綠色、藍色熒光,黑色珍珠發淡紅 色熒光;_射線下有淡黃白色的熒光。遇鹽酸起泡。

珍珠以它的溫馨,雅潔,瑰麗,一向爲人們鍾愛,被譽爲珠寶皇后。珍珠的成分是含 有機制的碳酸鈣, 化學穩定性差,可溶於酸,鹼中,日常生活中不適宜接觸香水,油,鹽,酒精,髮乳,醋和髒物; 更不能接觸香蕉水等有機溶劑;夏天人體流汗多,也不宜戴珍珠項鍊,不用時要用高級中性肥皂或洗潔精輕輕洗滌清潔,然後晾乾,不可在太陽下暴曬或烘烤;收藏時不能與樟腦丸放在一起,也不要長期 放在銀行的保險庫內。珍珠的硬度較低。佩戴久了的白色珍珠會泛黃,使光澤變差,可用1%-1.5%雙 氧水漂白,要注意不可漂過了頭,否則會失去光澤。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7

俗語說:“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從總體上說,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爲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緻,沿阜壘山,窪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佈局自然,秀麗莊重。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築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爲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爲著名,被譽爲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婁門內,爲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爲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並改建成宅園,取名爲“拙政園”。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歸田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餘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餘畝,以水面爲主,建築羣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爲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爲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緻的四面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臺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臺臨水而建,臺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蔥鬱,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迴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爲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爲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最值得說的是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爲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築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爲“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隻小耳的格局,爲我國古建築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爲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爲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範。

滄浪亭,在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後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闢爲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並加以擴建,到了明清兩代又加以修整,成爲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走過小橋後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爲勝,建築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迴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蔥鬱,滄浪亭就屹立於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獅子林,在蘇州市的園林路,爲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爲紀念其師中峯禪師,在這裏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後更名爲獅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改名爲畫禪寺,獅子林就成爲寺後的大花園。因爲中峯禪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爲獅子林。該園幾經興廢,後爲清代的貝氏花園,並進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現在的規模。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遊,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爲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爲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_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爲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爲“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爲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爲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塔基上刻着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爲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歡迎來到無錫梅園!

梅園位於無錫西郊的東山和滸山南坡,距市區7公里,距太湖1.5公里,園內遍植梅樹,是江南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公園。園林設計者根據地勢高低,結合梅園特點,以梅飾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別具特色。園內植梅5500多株,品種繁多。園內還有天心臺、洗心泉、清芬軒、招鶴亭等步步登高的觀賞景點。

無錫梅園,全名無錫榮氏梅園,以老藤、古梅、新桂、奇石來顯示出它的高雅古樸風格。主要景點有:梅園刻石、洗心泉、米襄陽拜石、天心臺、揖蠡亭、清芬軒、香海、誦豳堂、招鶴亭、小羅浮、念劬塔、豁然洞、開原寺、松鶴園、小金谷、吟風閣。梅園,距市區7公里,位於無錫市西郊東山、滸山和橫山。面臨太湖萬頃,背靠龍山九峯,以梅花馳名,是久享盛譽的江南賞梅勝地。

解放前曾是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的私家花園梅園以梅花兒馳名,現有面積812畝,其中梅林佔56畝。梅樹5000多株,梅樁20xx多盆植梅數千,多爲果梅.花梅有銀紅、假硃砂、骨裏紅、素白臺閣、小綠萼等。至今植梅已有七十多年曆史。建國後,梅樹的數量和品種均逐漸增多.園中有梅樹4000多株,盆梅20xx多盆,品種近40個,不少是從蘇州、常熟、揚州、杭州、成都、武漢、安徽引進的。

着名的有素白潔淨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綠萼梅,有紅顏淡妝的宮粉梅,有胭脂滴滴的硃砂梅,有濃豔如墨的墨梅,有枝杆盤曲矯若遊龍的龍遊梅等。還有造型幽雅、虯枝倒懸、枯樹老幹、疏影橫斜的梅樁藝術盆景。

主要景點有:梅園刻石、洗心泉、米襄陽拜石、天心臺、揖蠡亭、清芬軒、香海、誦豳堂、招鶴亭、小羅浮、念劬塔、豁然洞、開原寺、松鶴園、小金谷、吟風閣。

念劬塔是梅園的點睛之筆,也是梅園的標誌性建築。該塔八角三層,高18米,建於1930年,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爲母親石太夫人而建的紀念性建築,以懷念父母的養育之恩。

當年,榮宗敬、榮德生先生的母親石氏80冥壽,特地建造這塔,以示紀念。初次擬名爲“念慈塔”,恰巧錢振鍠先生來梅園賞梅,榮先生請錢先生作文書寫塔記。錢先生向榮德生先生提出建議,改塔名爲“念劬”。他說:取《詩經小雅》“哀哀母心,生我劬勞”之句,以示對父母的懷念。又取《詩經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之句,又包含紀念母親之意。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0

北固山位於江蘇鎮江,由於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於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蹟。遊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爲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蹟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爲了抗倭守城,將前峯與中峯鑿斷。

北固山由前峯、中峯和後峯三部分組成,主峯即後峯,是風景最佳處。前峯原爲東吳古宮殿遺址,現已闢爲鎮江烈士陵園;中峯上原有氣象樓,現改爲國畫館;後峯爲北固山主峯,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蹟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後峯是北固山的主峯,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過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讚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

從北固山中峯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於寶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爲石塔,後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爲七級,高約13米。後經海嘯、雷擊、戰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經修整爲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爲宋代原物,三、四層爲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爲“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爲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 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 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說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說他94年來到 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 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爲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 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 “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 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衆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爲利益一切衆生,積極主張開 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 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爲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爲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爲廣大遊客配備有 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 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戶。

通過“靈 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 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 ”,“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一定的 因緣。據說, “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 將馬山賜名爲“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爲“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 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說“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 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爲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 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 複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 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 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 足跡。據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爲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衆便以佛足 作爲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 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 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說,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說明大家的福 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 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 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岩建造而成, 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 氣勢,並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爲準則。 “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爲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爲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 苦”,多爲別人着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說,佈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 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爲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爲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 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衆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 涅盤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說:“以戒爲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 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 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爲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 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纔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七、 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爲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爲 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爲“覺悟之 道”。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 以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 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希望要爲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 命。

八、 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 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爲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啓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 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天定時開啓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 16:30),開啓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 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說話,不用旁人扶 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涌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爲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 九條龍噴出淨水爲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爲獅子 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爲“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爲“八功德水”,據說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纔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 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 義是讀誦佛經,然而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 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 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爲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 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 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爲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得道成 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爲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纔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現在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爲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說起。 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 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爲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 法。所以如果說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這根整料雕刻 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 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 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爲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 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文明承前啓後的 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 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說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爲“施無畏印”,寓意驅除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令衆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 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說“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爲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爲“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 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 點也不爲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爲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說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爲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爲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 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爲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爲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 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爲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 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說“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說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 “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 江蘇着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 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爲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說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 尼的說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爲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 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 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說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說,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 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爲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爲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說每到白果豐收之時, 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說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爲“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爲他們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臺, 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爲“六角井”,據說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爲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爲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 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 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爲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 大……這是爲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說 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說,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爲“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爲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 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爲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爲什麼?”

第一個“爲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爲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爲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 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爲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爲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 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爲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爲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 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爲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 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 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爲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 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 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 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 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爲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臺何芒艦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爲“寄嘯山莊”,又因爲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爲“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爲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爲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爲“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臺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爲四壁船爲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嘆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說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臺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爲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爲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爲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臺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爲“蝴蝶廳”。這裏原爲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爲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爲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爲“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爲適宜,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敘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敘》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臺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爲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說、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爲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3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

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是位於南京城西的一處名勝古蹟——莫愁湖。莫愁湖位於南京西郊的水西門外,總面積約700多畝,其中陸地面積爲200多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全國碧水盈盈、柳樹成行,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古代的莫愁湖曾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以“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雲外拍天飛”的詩句,對莫愁湖大加讚美。

現在的莫愁湖園內主要有勝棋樓、鬱金堂、賞荷亭、水謝、露天舞臺等勝蹟,及新塑造的莫愁女塑像,湖的南岸還有粵軍殉難烈士墓。

莫愁湖,原名“石城湖”。六朝以前,這裏是長江和秦淮河下游的匯合處,兩水相聚,逐漸積成沙灘。隨着長江西移,沙灘逐漸擴展,秦淮河出口處也隨着向西北方即今三漢河一帶推移,於是在這裏就留下了一些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處於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交匯處廢河道上的一處小湖泊,因當年緊挨石頭城,所以稱作石城湖。

莫愁湖名稱的出現始於北宋。據當時的記載:“莫愁湖在三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相傳南朝宋、齊時,有一名叫莫愁的洛陽女子,生得美麗、聰慧、善良,與父親相依爲命。幾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因家境貧困,無錢葬父,爲換取葬父費用,賣身給建康(今南京)的一生意人盧員外作了兒媳,居住在石城湖畔。莫愁女好施樂善,長得又標緻。有一次,梁武帝路過盧員外的家門口見到莫愁女,便起了邪念,先把其夫徵去當兵,再下旨選莫愁女進宮。莫愁女寧死不從,投江自盡。人們爲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莫愁女,就將石城湖改名爲“莫愁湖”。庭院水池中的莫愁女雕像就是根據這一美麗的傳說來塑造的,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那“莫愁”不能愁的時代對“莫愁女”的同情和讚美,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尚湖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姜太公首釣處——尚湖

尚湖位於常熟古城西郊,是國家級城市溼地、國家 AAAA 級旅遊區,因商末姜太公 爲尋訪仲雍來常,在此垂釣而得名。尚湖風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 800公頃,水質一直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水質之優居蘇南各湖之首。被汪道涵譽爲“天下常熟、世上湖山”。湖區寬廣的湖面,與十里虞山山水相映。環湖綠樹成林,拂水長堤橫臥湖中,荷香洲、鳴禽洲、桃花島等七個洲島形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獨特景觀。通過近年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荷香洲、釣魚渚、山水文化園、環湖觀光線和拂水堤景觀帶。姜尚養身休閒文化、牡丹自然和諧文化、錢謙益柳如是詩意文化、3320_年的常熟城鎮民生文化成爲觀景寄情的幾大看點。曲廊、外湖碼頭曲廊以晚清古建爲主調,古樸淡雅,曲廊外看遠山之青黛,湖光之瀲灩,內觀荷葉之田田,內外山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楓葉倚欄,香樟蔥綠,荷香陣陣,沁人心脾。

遊船碼頭處、平臺、過道、花池、高低錯落有致,配以四艘古式外飾的遊船,“公望號”、“如是舫”、“唐寅舟”、“子牙舟”。乘船觀曲廊遊船全景效果更佳,是尚湖景觀的亮點,與對面拂水堤,遙相呼應的夜景更是壯觀。乘遊船觀湖光山色絕佳,尚湖美美在其變幻無常,一日景不同,四季色各異,初春水平如境,湖水靜謐讓人稱奇,是水還是冰,三五成羣的野鴨嬉水弄出的波紋,解開了這個疑惑,原來春天伴着啁啾的鳥鳴來到了;夏季的湖水就不那麼斯文,金波閃爍,碧水盈盈,綠樹環抱,鬱鬱蔥蔥,映日荷花別樣紅,自然的色彩,生命的活力在這裏得到張揚。乘上馬達轟鳴的摩托艇劈波斬浪,勁風襲面,山嶽馳騁,浪擊飛舟。

不品秋水不算識尚湖,淡藍的湖水起着漣漪,薄薄的迷霧漂浮水面,象害羞的少女隔着面紗正向你暗送秋波。那隨着搖曳的蘆花,讓你忍不住吟唱“蕺葭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宋代詩人孫應時詩云“晨暉的野樹,晚思渺煙波”,清代詩人陳祖茂寫道“中秋半篙月,初日一湖煙”,道出了意境。水上森林 尚湖有近二十萬平方米溼地,水上森林遍佈池杉,蘆葦、莆草、荷花給景區的生態提供了無限生機。岸邊水杉、柳樹、玉蘭、香樟、楓樹組成人工林。

良好的生態環境使絕跡多年的鳥禽紛紛迴歸,據專家測定,目前湖中鳥禽已達6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禽,有中華秋沙鴨、白鸛、黑鸛,有二類保護的天鵝、鴛鴦等,更有成千上萬的紅嘴鷗,白鷺盤旋於湖洲上空,所有泛舟湖上,往往能見到“鷹擊長空、鳥翔淺底”,“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的美景。湖橋串月湖橋串月虞山十八景之一,尚湖西北有一座石橋,名湖橋,橋有三拱門。此橋構造特殊,系由兩橋合成,湖底亦同樣倒建一橋。橋洞適成正園形,月圓時候,橋身方向和月亮運行軌道相垂直,當月亮升至一定的高度,拱橋和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別有奇觀。

相傳在中國畫壇上的地位有如書法史上王羲之地位的元大畫家黃公望遠離仕途,隱居虞山腳下,湖橋之畔。他常孤舟行至湖橋孔下,吟詩獨酌,飲罷將酒瓶投擲水中,日積月累湖橋洞孔下堆滿了酒瓶。他晚年力作《富春山居圖》在我國畫壇的地位可與書法史上《蘭亭序》相媲美。尚湖山水文化園中的橋山水文化園中有七座橋,七橋有七巧之寓。七橋分別稱爲浮碧、來青、饒景、拾詩、觀荷、渡芳和曲橋,七座橋呈現不同的風格,浮碧爲木拱橋;來青的木花架橋;兩橋取意明代

詩人孫樓的詩句“浮碧三千傾,來青十二峯”。饒景爲單孔石拱橋,拾詩橋爲竹廊橋,兩橋取意清代著名女詩人席佩蘭的詩句“篷窗饒暮景,收拾到詩情”。拾詩橋兩端有兩首名詩句,分別是明代沈周的“鸕鶿羣棲竹葉暗,蜻蜓特立荷花秋”。明代楊儀的“箬笠多情能戀我,釣絲遺興不須歸”。觀荷橋爲三孔石拱橋。橋上觀小荷尖尖,荷葉田田,荷花映日,位置頗佳,故名觀荷橋,渡芳橋把荷香洲的牡丹園與文化園連在一起,花香隨橋飄來,故名渡芳橋。

虞山海拔263米,森林面積1260公頃,位於常熟城區的西北部,與尚湖相依,山水相連。4億多年的地質形成,3500多年的歷史積澱,96%的森林植被覆蓋,30000多個/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含量,使虞山成爲聞名遐邇的文化大山,市民遊客健身養生的綠色天堂,是全國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分辛峯、興福、劍門、寶巖、三峯等遊覽區。

虞山,既有江南山川渾厚柔美的共性,又有石骨嶙峋險峻偉岸的大山之勢,又因3000多年的文化滋養而靈光四射,盡得風流,成爲一座巍峨的文化大山。常熟的人文積澱大部分能在虞山上尋根溯源,仲雍墓、言子墓、虞山畫派、虞山詩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以及歷代涌現的狀元、宰相、進士等,同虞山有着很深的淵源。

興福寺

深山藏古寺。從虞山北麓車水馬龍的現代化馬路折入古墓蔥鬱、溪水潺潺的山澗小道,行一里許,便見綠蔭深處有黃牆蜿蜒——原來是興福寺到了!幽雅的環境,恢宏的屋宇,悠揚的鐘聲,繚繞的香火,使來訪者一下子進入了“別有洞天”,頃刻少了幾分浮躁。對自然恩澤的感激,對神靈敬畏的虔誠,不由人不放輕腳步,放低話語。此時此刻,唐代詩人常建那首膾炙人口的《題破山寺後禪院》五律便會脫口而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詩中的破山寺即是眼前的興福寺。在唐代詩人筆下,破山寺已是古寺,屈指算來,興福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 興福寺的寺名有來歷。

據地方文獻記載,早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南齊時代,曾任郴州刺史的倪德光,爲了順從母親信佛心願,“舍宅爲寺”,將自家的花園捐贈並改建爲寺院,初名大慈寺。又因此寺建於破山澗畔,故亦名破山寺。樑大同三年(537年),破山寺拓建時在大雄寶殿後殿挖出一突兀石塊。高僧慧眼識寶,看出此石筋紋暗合“興福”兩字。從此此石成爲鎮寺之寶。興福石名聲遠揚,衆多善男信女和四方遊客來寺拜謁,爭相撫摸此石祈求事業興與和合家幸福。大慈寺因此改名興福寺。

唐鹹通元年(862年),唐懿宗特賜興福寺大鐘一口;九年,又賜額“破山興福寺”。興福寺聲名日隆,成爲江南名剎。天巖是一座粗獷的黃石假山,用一萬二千多噸黃石壘積而成,是江南第一大黃石假山,被譽爲“江南第一山”。整個假山構思匠新、手法獨特,在遠處觀賞山體走勢自然流暢,紋理清晰,層次分明,高低錯落有致。主峯、側峯、拖腳、餘脈氣勢雄偉、有力。近視迂迴曲折,山路上下一貫通,真可謂移步換景、動感豐富,山腳下是瀑布深潭、與自然水系相連,山體掩映於綠樹花草之間,倒映在湖水之中,是一幅唯美的自然山水畫卷。

天巖飛瀑、卵石灘、石刻

正面瀑布自上一瀉而下,水落深潭、與磯石相碰,發出轟鳴聲與飛霧。聲色俱美、撼人心魄,令人歎爲觀止。同時在假山飛瀑之間開合石洞,使洞中之人亦可觀瀑、嬉瀑,別有情趣。山上、山下、洞中皆有路,置與山中又是別有一番意味。如果外觀寫成意,那麼內外就是寫真了。山溝、山谷、山澗、水磯、水岫、涉水汀步,跌水、樹池,水平臺、水灘石、石橋、石凳、石桌、石柱、石鍾應有盡有。所有元素以石洞串連,不臃腫、不做作,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平面的迂迴,有立體的盤曲,其堆疊之精,構築之妙,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壘石不用一根鋼筋,匠人採用“無法皆爲法”的手法,被譽爲第三代黃石假山的代表作。觀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得其然,可謂“心中山水篇,只在百步間”。天巖飛瀑下游是將近1600平方米的卵石灘,淺灘卵石星羅棋佈,灘塗池杉相間、水草相連,銀魚穿梭,卵石一直延伸至岸邊翁翁鬱郁的樹林,灌木之中,晨霧襲來,若隱若現,尚父巨石巍然中立,欲演一場坐壇封神的好戲。坐在卵石上細細品位,石上刻有當代政要、名人遊尚湖的書法,墨跡(內容另附),有李強的“風光這邊好、尚湖賽西湖”,周太炎的“山青水秀荷香”,言恭邊的“琴韻”,周文在的“梅雨初晴、山色翠柳、波微漾鳥銜紅”等。

虞山印派代表做也篆刻卵石上,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虞山印派主要師承吳門派,吸取微派之長,形成了蒼老古樸而又不失清新秀麗,穩沉凝重而又不失氣象萬千的藝術風格。從而堪與海內外渚派爭雄,到了晚清,虞山派傳人中最有成就的數趙古泥,他師從印壇北斗吳昌碩,他的作品古樸茁茂,恢宏宕落,寓奇於正,能自出心意,表現出渾穆從容,博大奇情,神采飛動的面貌。卵石灘刻趙古泥的“煙村”,林皋的“杏花春雨江南”,吳偉的“近市澄湖似掌平”。

當年于右任聽說趙古泥書法神似翁同和,篆刻頡頡吳昌碩,長與已酷似,愛才曲駕,兩人握手相對大笑,同遊尚湖留下首屈一指的詩篇,“尚父湖波盪夕陽,徵誅漁釣兩難忘”。文化園入口照碧、詩柱、絃歌臺文化園入口內廣場3500平方米區域,濃縮了尚湖文化內涵。照壁由底座、壁身、臺帽構成長24米高2.5米,呈圓弧形,是華東各大景點中最大的照壁。正面貼白色花崗岩大理石,刻《尚湖賦》全文,背面貼雨點青石。

《尚湖賦》全文共890餘字,由明代進士丁奉所作,文中介紹了尚湖的歷史由來,描寫了尚湖不同季節、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景色。其所謂“闡勝彌繁,描幽罔鞠”。詳細介紹了尚湖魚類、鳥類、多種植物,還說明了尚湖交通、地理等。作者描寫景觀或比喻或誇張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尚湖的熾愛,抒情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則知滹沱之所以克濟乎王霸,而江湖之所以見憂於範公”,說尚湖“蓋不特供騷人之嘯弄,而實以濟百千萬之蒼生”。作者雖然被貶,仍心繫蒼生,不忘黎民。詩柱呈圓柱形,用大理石加工打磨而成,十二隻石柱,刻有于右任、翁同和、康有爲、黃公望等人遊尚湖的詩句。(詩詞另附)絃歌檯面積450平方米,圓形親水平臺,可爲文藝表演的舞臺,南面設看臺。湖山堂親水平臺,卵石灘、雙亭也可觀賞。與演員步道構成酷似樂器阮的形狀,本已是凝固的音樂。平時遊客至此遠可觀山,近可嬉水,左有古樸的湖上堂,右有植物造景彩虹坡,與太公石、卵石灘隔水相望,雲崖飛瀑、跌水、小橋、雙亭、漁家櫓船盡收眼底。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5

朋友,靈山嗎?如果你想了解靈山,那你聽我給你介吧。六峯山是靈山的一大風景區,它有很多地方可以遊玩。如情人洞、龍頭洞、一炮臺、二炮臺等,還可以拜菩薩、觀音、佛祖等保佑你一生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六峯山上就會亮起許多五顏六色的彩燈,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各種顏色錯落有致,交相輝映,非常漂亮。山頂上矗立的高高的電視塔。但在山頂上,靈山的秀麗風景盡收眼底,我的家鄉美極了。

雙鶴公園是靈山二大風景區。公園裏有噴泉、假山。假山可好玩了,可以捉迷藏、做遊戲,我非常喜歡。如果這時是春天,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桃花,還沒上山就可以聞到一股清香的桃花味了,呀!這種香味兒簡直令人陶醉,我都有些飄飄然了。

登上半腰山,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朵朵、一束束怒放着的桃花,春風吹來,陣陣花香引來了一羣羣小蜜蜂,真美呀!我們彷彿走進了花的世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流連忘返的神情,雙鶴公園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步行街是靈山的又一獨特風景,去靈山一定要到步行街去。超市、商鋪林立,商品繁多,品種齊全,什麼都可以買到,書籍、衣服、精品應有盡有。步行街的中央有個噴泉,噴泉中有個古董,青銅色的,名字叫司母辛方鼎,也可以叫司母戊鼎,它有兩個名字,至於來歷,那就要自己到步行街看了。以上就是靈山比較有名的地方,朋友們靈山永遠歡迎您!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爲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何園概況—何園的佈局】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臺何芷舠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xx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爲“寄嘯山莊”,又因爲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爲“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東園:牡丹廳—船廳】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爲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爲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爲“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築羣中,最精緻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臺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徵着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爲四壁船爲家。”遊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後,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彷彿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讚嘆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餘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牆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麼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

【兩園:水心亭—蝴蝶廳—桂花廳—太湖石假山—複道迴廊—漏窗】

遊客們:如果說東園是何園的序幕,那麼西園就是何國的主體。樓臺的豪華,層次的深密,復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靈,在中國園林中也的確是獨樹一幟。西園以水地居中,空間開闊,四面設景,都以申樓爲主體,並有石板曲橋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麼意思呢?“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顧名思義,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爲了巧用水面和環園走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夏日招涼”之用。這種水心方亭,在揚州園林中稱作“小方壺”,“方壺”即海中仙山。電影《紅樓夢》、《畢昇》,電視連續劇《青青河邊草》等影視劇都把它作爲拍攝的場景。

西園樓臺極富層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突,兩側兩間稍斂,歇山頂式建築四角昂翹,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們稱之爲“蝴蝶廳”。這裏原爲園主人接待宴請賓客之處,所以也稱“宴廳”。這些廳堂一個個都裝扮得極爲富麗,廳內術壁上雕刻有歷代名碑字畫。如蘇東坡的竹,鄭板橋的蘭,唐寅的花鳥,曹操的詩等,雕刻面積達140平方米,從這些書畫作品美術工藝中,可以看出畫家飛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暢的線條,都得到了極爲細緻的體現。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綠意盈野,花叢中矗立三門廳房,這就是桂花廳。廳前種有大量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每當中秋佳節,桂子月中落,花香雲外飄,此廳是賞桂的最佳處,因此稱之爲“桂花廳”。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峯高約14米,是全園的最高處,有險壁,懸崖,奇峯,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羣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底部還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聯,碧水貫注其中,遠遠望去,顯得幽深清冷。此處構山極爲適宜,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是何園的邊緣,僅一牆之隔就是園外,而遊客們看着眼前高聳的假山邊緣,定會產生“正人萬山圈子裏,一山過後一山攔”的感覺,這就增加了景深,開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盤山曲道,直達山頂,又與山腳空谷相連通。園主人在工作之餘,來此散步之際,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頂俯視全園美景,還可來到山谷品味納涼,敘談話舊。

另外,在水池西牆壁上刻有王羲之的《十七帖石碑》,顏真卿的《三表真跡》,蘇武的《海市並敘》等石刻文物,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一展開講解了。

各位遊客:西花園的樓臺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富層次,雖爲單體建築,卻也渾然一體。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復廊了。廊是中國園林中最富有可塑性與靈活性的建築,在園林中不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觀賞的作用,對於我們旅遊者來說、廊是一條生動活潑的旅遊線路。複道迴廊是何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全長430米,並把整個後花園的主要景點和玉繡樓貫穿起來。它分上下兩層,形成立體面,起到分離客流的作用。可見,3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建造立體交通的思維。漫步復廊裏欣賞全國美景,還可以觀賞到水心亭上的戲曲表演。即使在下雨天,也能免遭淋雨之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構園者用心良苦,獨具匠心。

遊客們:請看廊的東南兩面都開有漏窗,有的用水磨花花窗作爲分隔,有的直接開成空心窗洞,置兩排平行12個什錦花盆,有摺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這樣我們在廊上走,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加深了園林的層次,使花園與住宅相互關照,增加了園林內部環境氣氛的曲折變化,各景之間相互呼應。從復廊曲折南行,我們看到的這幢重檐歇山頂建築便是“賞月樓”,這裏是主人母親居住的地方,廊旁鐵欄花案刻有“延年益壽”的字樣。

【住宅區:煦春堂—玉繡樓】

住宅區主要由一座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煦春堂和兩座七開間的西洋樓組成,是一幢單檐歇山頂建築,整座煦春堂大廳分正廳、耳廳,是目前揚州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築方法,選用整塊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於採光。在朝南一面走廊上有13個西式木雕月牙門,上面雕有折枝、牡丹花和牡丹花籃,象徵着主人對如意、美好、吉祥、富貴生活的神往。

在楠木廳後面有兩進具有異國風格的雙層樓房,叫玉繡樓,共有28間,中西合壁,新穎別緻。這裏曾是小姐閨房,是園主人女兒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會,小姐是不可以輕易與人見面的,因此園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遊客們:請擡頭往上看,頂上廊板中有個方孔,配有滑輪升降,這是專爲小姐輸送食物和茶水之用的。

遊客們:剛纔我們遊覽了庭院區的各棟住宅,不知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帶有西方建築特色,這是因爲國主人從小留學過歐洲,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

【片石山房:石濤的疊石—楠木廳—不繫舟】

在何園東端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片石山房”。何園自古就有大花園、小花園之說,如果把何園比作大花園,那麼小花園就是園中之園片石山房了。

片石山房,原名“雙愧園”,是清朝初期畫壇巨匠石濤疊石造園的惟一遺蹟。後因年久荒廢,僅有假山主峯殘石倚牆而立。1989年底進行了修復,使勝景得以再現。石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明朝宗室的後裔,明朝滅亡之後,爲避免清統治者的迫害,出家爲僧,亡國之痛使之寄情山水,並在疊石時將胸中鬱憤轉化爲佳山秀水。石濤死後葬在揚州蜀岡。

古人云:“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揚州無山,園林中常採用平地疊石之法,而疊石增山是很講究的,必須運用高度技巧,那麼它究竟有哪些奧祕呢?請遊客們繼續跟我往前走。請看前面片石山房門廳處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觀瀑”之景。水池前一廳爲復建的水謝,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一邊爲書屋,另一邊爲棋室,中間是涌的泉,並配置琴臺,琴棋書畫合爲一體。在池的南面有三間水村,與假山主峯遙遙面對,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

在園中之園的東面那幢楠木廳,是整個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在經過裝修重新對外開放。它結構嚴謹,典雅端莊。在楠木廳西側有一“不繫舟”,臨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視池中游魚,就像遊船正從外面野航回來,其樂無窮。楠木廳東院牆上嵌有磚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後人臨摹石濤真跡而放大的。

遊客們:分峯疊石當爲揚州造園的一大特色,而何園現存的湖石假山保持了基本原貌,今天我們有機會領略它的風采。請看.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的半亭,名爲“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通過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在西廊壁上新刻了碑文,選用石濤詩文等九篇。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面,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雖佔地不廣,卻使廊、廳、亭、假山與水達到有機的統一,給人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境,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限的通思。

各位:假如在皓月當空之際來到何園,水心亭籤歌悠揚,湖心亭上身着長袖舞衣的少女撥動琴絃,倩影映入湖水之中,湖中游魚自由暢遊,置身其中,您哪裏會以爲這是何園,分明是瑤臺仙境。著名造園家陳從周教授遊園後曾賦詩一首:“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水心亭上看波綠,覽勝來登一片樓。”

何園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但願何園這輪揚州的難保的明月,永遠留在您的心裏。

江蘇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7

位遊客:說起古典園林,大家都會想起蘇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揚州的園林卻要勝過蘇州。早在清朝時曾有人對江南名勝作出過這樣的評價:“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國亭勝。”可見當時江南一帶,揚州是以園林之美而著稱的。早在漢代,揚州就有規模較大的園林式建築,以後又有創新,到清代時,由於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鹽業都十分發達,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揚州園林迅速興盛。但歷史上多次遭到兵災戰禍,園林毀壞甚多,現在倖存的僅個園、何國、小盤谷和後冶春園等爲數不多的園林了。

遊客們:今天我們遊覽的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個園。個園位於揚州市內東關街318號宅後,清嘉慶二十三年(1820_年),兩淮鹽總黃玉鶴在明代壽藝園的舊址上重建。黃玉筠認爲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句意命名“個園”。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道出了園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就是以竹石爲主體,以分峯用石爲特色的城市山林。個園的假山採取分峯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爲國內國林惟一孤例。個園的植物以竹爲主,與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種奇峯異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峯,瘦削嶙嶙的石筍等。竹與石組合在一起,形成園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遊客們,現在我們可看到在個園的人口處,造園者就別具匠心地設置了一組竹石小景,開宗明義地點出了這座園林以竹、石爲中心的主題。

個園就在黃家邸宅的後面,從住宅中間的小夾弄進入,往左一轉,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花臺。臺上翠竹亭亭,竹間疊放了參差的鬆布石筍,遠遠看去,就像剛破土的春筍,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牆上,形成“個”字形的花紋圖案,烘托着國門正中的“個園”匾額。那在微風中搖曳的新算又象徵着春日山林,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牆一襯,立於園門兩邊,很有“春山是開篇”的意味。不知遊客們是否領略到了春回大地,氣象萬千的感覺。這就是個國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