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導遊詞(通用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9W

南寧導遊詞(通用4篇)

南寧導遊詞 篇1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位於廣西南部,地處亞熱帶,北迴歸線以南,介於東經107°45′-108°51′,北緯22°13′-23°32′之間,。土地面積2211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647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90平方公里。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環北部灣沿岸重要經濟中心。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鄰粵港澳瓊、西接印度半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是華南沿海和西南腹地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及東南亞經濟圈的連接點,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市區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別爲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分別爲204公里和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幹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後,1000噸級內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南寧市對廣西沿海城市發揮着中心城市的依託作用,對華南、西南經濟圈發揮着樞紐城市的連接作用,對東南亞各國發揮着中國前沿城市的開放作用。

南寧市名稱來源: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20xx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爲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20xx年),中央政府爲取南疆安寧而定名,廣西境內由“邕”改爲“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設南寧爲自治區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南寧市行政區劃爲7區5縣: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西鄉塘區、武鳴區,其中下轄高新經濟開發區、東盟經濟開發區、五象新區、橫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共84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22個街道。

興寧區:總面積751平方千米。總人口29.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7萬人;壯族人口18.14萬人。轄2個街道、3個鎮:民生街道、朝陽街道、三塘鎮、五塘鎮、崑崙鎮。共有38個社區、37個行政村,330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廂竹大道。

青秀區:總面積872平方千米。總人口58.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05萬人;壯族人口15.56萬人。轄5個街道、4個鎮: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頭街道、劉圩鎮、南陽鎮、伶俐鎮、長塘鎮。共有58個社區、46個行政村,276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東葛路。

江南區:總面積1154平方千米。總人口44.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19萬人;壯族人口21.83萬人。轄4個街道、4個鎮:福建園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那洪街道、吳圩鎮、蘇圩鎮、延安鎮、江西鎮。共有28個社區、68個行政村,780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壯錦大道19號。其中,那洪街道由南寧經濟開發區託管。

西鄉塘區:總面積1298平方千米。總人口77.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21萬人;壯族人口28.89萬人。轄10個街道、3個鎮:衡陽街道、北湖街道、西鄉塘街道、安吉街道、華強街道、新陽街道、上堯街道、安寧街道、石埠街道、心圩街道、金陵鎮、雙定鎮、壇洛鎮。共有76個社區、69個行政村,372個自然村(坡、屯)。區政府駐衡陽西路11號。其中,心圩街道由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託管。

良慶區:總面積1379平方千米。總人口23.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13萬人;壯族人口20.97萬人。轄1個街道、5個鎮:大沙田街道、良慶鎮、那馬鎮、那陳鎮、大塘鎮、南曉鎮。共有12個社區、57個行政村,436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德政路。

邕寧區總面積1255平方千米。總人口33.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50萬人;壯族人口30.66萬人。轄3個鎮、2個鄉:蒲廟鎮、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鄉、中和鄉。共有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55個自然村(屯)。區政府駐蒲廟鎮紅星路18號。

武鳴區:總面積3378.36平方千米。總人口68.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74萬人;壯族人口59.46萬人。轄13個鎮:城廂鎮、太平鎮、雙橋鎮、寧武鎮、鑼圩鎮、仙湖鎮、府城鎮、陸斡鎮、兩江鎮、羅波鎮、靈馬鎮、甘圩鎮、馬頭鎮。共有20個社區、198個行政村,1796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城廂鎮。

隆安縣:總面積2277平方千米。總人口39.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36萬人;壯族人口37.95萬人。轄6個鎮、4個鄉:城廂鎮、南圩鎮、雁江鎮、那桐鎮、喬建鎮、丁當鎮、古潭鄉、都結鄉、布泉鄉、屏山鄉。共有13個社區、118個行政村,1240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城廂鎮。

馬山縣: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總人口53.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17萬人;壯族人口40.02萬人。轄7個鎮、4個鄉(其中2個瑤族鄉):白山鎮、百龍灘鎮、林圩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永州鎮、喬利鄉、加方鄉、古寨瑤族鄉、裏當瑤族鄉。共有6個社區、145個行政村,3001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白山鎮。

上林縣: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總人口48.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01萬人;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85%。轄7個鎮、4個鄉(其中1個瑤族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裏鎮、喬賢鎮、西燕鎮、澄泰鄉、木山鄉、塘紅鄉、鎮圩瑤族鄉。共有16個社區、131個行政村,1355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大豐鎮。

賓陽縣:總面積2308平方千米。總人口103.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8.28萬人;壯族人口20.12萬人。轄15個鎮、1個鄉:賓州鎮、黎塘鎮、甘棠鎮、思隴鎮、新橋鎮、新圩鎮、鄒圩鎮、大橋鎮、武陵鎮、中華鎮、古辣鎮、露圩鎮、王靈鎮、和吉鎮、洋橋鎮、陳平鄉。共有40個社區、193個行政村,1892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賓州鎮(20xx年10月13日蘆圩鎮更名爲賓州鎮)。

橫縣:總面積3464平方千米。總人口1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4.22萬人;壯族人口44.07萬人。轄14個鎮、3個鄉:橫州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巒城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雲表鎮、馬嶺鎮、馬山鄉、平朗鄉、鎮龍鄉。共有26個社區、276個行政村,1404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橫州鎮。

【歷史沿革】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

漢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爲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鬱林郡領方縣地。

三國時,屬吳國轄地,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地,一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大興元年(318),從鬱林郡析出晉興郡,隸屬廣州,治所晉興縣,晉興縣成爲南寧的第一個地名。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晉興縣爲宣化縣,治所宣化城(今南寧市區)。

唐武德四年(621),以宣化縣地設南晉州,領宣化一縣;五年,宣化縣分出宣化、武緣(今武鳴縣)、朗寧、晉興、橫山5個縣,隸屬南晉州;

貞觀六年(632),南晉州改稱邕州,爲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成爲桂西南地區行政中心的開始,也是南寧簡稱“邕”之始(“邕”字來自唐《元和郡縣誌》“因州西南邕溪水爲名”的記述);

天寶元年(742)改邕州爲朗寧郡;

乾元元年(758)復爲邕州,撤銷朗寧郡建制,由州領縣;

鹹通三年(862),邕州屬嶺南西道,治所宣化縣,這是南寧相當於今省級政權治所開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爲邕州路,轄宣化縣、武緣縣,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泰定元年(1324)九月,爲慶南疆綏服,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宣化縣隸屬南寧路,南寧得名始於此;

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中書省,南寧路隸屬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廢南寧路,置南寧府,宣化縣隸屬南寧府,治所在今南寧城。

清朝承襲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寧府隸屬廣西,宣化縣隸屬南寧府,府、縣治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元年(1912)7月,廢宣化縣並南寧府,同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至南寧,南寧成爲廣西省會。

民國2年6月,廢府留縣,南寧府改爲南寧縣,同時置邕南道,領邕寧、武鳴、扶南(今屬扶綏縣)、那馬(今屬馬山縣)、上思、橫、賓陽、永淳(今屬橫縣)、上林、隆安10個縣,歸德(今屬柳江縣)、果化(今屬平果縣)、土忠(今屬扶綏縣)3個土州,都陽(今屬都安縣)、安定(今屬都安縣)、白山(今屬馬山縣)、古零(今屬馬山縣)、興隆(今屬東蘭縣)、舊城(今屬平果縣)、定羅(今屬馬山縣)、遷隆峒(今屬寧明縣)8個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3年6月,爲避雲南省的南寧縣同名而改名邕寧縣。同年置南寧道,領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今屬馬山縣)、那馬、都安、果德(今屬平果縣)、隆安、扶南、綏淥(今屬扶綏縣)、上思14個縣和定羅土司。

民國20xx年廢道,由省直接領縣。

民國20xx年7月設南寧市政府,與邕寧縣合署辦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

民國20xx年置南寧民團區。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

民國20xx年置第九區,均領邕寧、賓陽、橫、永淳、扶南、綏淥、同正(今屬扶綏縣)、隆安、上思9個縣。

民國20xx年10月,廣西省會從南寧遷至桂林。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督區(又叫第九區)。

民國31年4月,將第八區(武鳴)、第九區合併稱第四行政區,治所南寧,領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都安、那馬、平治(治今平果縣)、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綏淥、上思16個縣;

民國38年10月,廣西省會再次從桂林遷至南寧。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

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年2月8日,廣西人民政府成立,確定南寧市爲省會。

1952年12月,南寧亦爲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改爲桂西壯族自治州)駐地。

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市爲首府。

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憧族爲壯族。

1958年-20xx年,作爲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地區並存。

20xx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寧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北部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20xx年2月16日,撤銷武鳴縣,設立南寧市武鳴區。

南寧市氣候概況

南寧位於廣西南部,北迴歸線以南,座落在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內,屬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氣候溫暖,夏長冬短。 南寧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在22℃左右,冬季中的1月溫度最低,平均溫度近13℃,平均最低溫度也有10℃左右,因而並不感到冷;夏季中的7、8月最熱,平均溫度在29℃左右,平均最高氣溫33℃左右,也不算太高。特點是高溫的時間比較長,從2月到10月均有極端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的記錄。南寧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達1300毫米以上,平均相對溼度爲79%,因而常使人感到炎熱潮溼。相對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溼,而冬季稍顯乾燥,乾溼季節分明。夏天比冬天長得多。春秋兩季氣候溫和,集中的降雨是在夏天。

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南寧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繁華似錦,物產更是豐富。如此,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說也是名符其實,從而獲得"青城"之美譽。

南寧導遊詞 篇2

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簡稱“邕”,別稱“邕城”,歷史上的南寧屬百越領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20xx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

地理條件: 南寧位於中國廣西南部,地處低緯度(22.49°N,108.21°E),地形平坦,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四面山丘環繞,面向東南亞,毗鄰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西接印支半島。邕江穿城而過,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支流。

面 積 全市總面積2211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52平方公里。

氣 候 南寧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高溫多雨,冬短溫暖乾燥,無霜期長。年太陽總輻射量爲每平方釐米111.9千卡,年平均日照時數爲1827小時,日照百分率39%。年平均氣溫21.6℃,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2.1℃。霜期短,年平均有霜日數僅4.3天。年降水量爲1304.2毫米。風向隨季節發生變化。但由於地形的影響,全年盛行東風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爲1.8米/秒,極大風速34.4米/秒。風速的季節變化不明顯,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

行政區劃 南寧現轄興寧區、良慶區、邕寧區、青秀區、江南區、西鄉塘區6個城區和武鳴縣、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6縣。

人口民族 全市總人口爲648.85萬人,其中城區人口爲150.06萬人。聚居着壯、漢、苗、瑤等36個民族,各民族和睦相處,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統習俗。

土地和礦產 南寧地處嶺南有色金屬地帶,現已勘查發現有錳、鋅、鋁、金、銀、煤、石英砂、水晶、重晶石、白雲石、花崗岩等41種,爲全國已知礦種的三分之一。

首府南寧市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旖旎、充滿詩情畫意的南國名城,可謂是“半城綠樹半城樓”,有花園城市的盛譽。她處處綠葉婆娑,滿目青翠,檳榔、棕櫚等亞熱帶風景樹,遍植街頭、公園、城裏和城外。這些喬木的果實與菠蘿、香蕉、荔枝、龍眼等南國佳果,給南寧帶來了芳馨的四季。山、河、湖、溪、綠樹鮮花與林立的高樓、繁華的街景交相輝映,構成了富有南亞熱帶風光的園林風貌特色,被中外遊人盛譽爲中國的“綠都”。

山、水、人、情構織成了南寧多層次的旅遊景觀,展現出撩人的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強烈地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踏上南寧之旅。

轄6個市轄區、6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青秀區。

南寧導遊詞 篇3

青秀山,又名青山,被譽爲“南寧市的綠肺”。位於市郊東南十里,南臨邕江,山勢雄奇秀拔,林木青翠,風景宜人,詩人賦詩《青秀松濤》,爲古代南寧八景之一。據史載,宋明時曾先後在山上建有白雲寺、萬壽寺、獨孤寺、青山寺、董泉亭、洞虛亭、龍象塔等,後均毀於兵燙火災。

青秀山頂上矗立的寶塔叫龍象塔,俗稱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徵,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共有九層,後被雷電擊塌了兩層,抗日戰爭期間政府認爲此塔是日機轟炸南寧的“航標”,就把它炸掉了。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修建。它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青磚碧瓦,八角疊檐,塔有九層,高60米,塔基直徑12米,有207級旋梯,爲廣西最高最大的塔。登上塔頂,可眺望遠近一二十里的風光,南寧城景色更是一覽無餘。

與滿山青翠的樹木相映襯的是山腰上天池和瑤池這兩個巨大的人工湖。天池,池水波光粼粼,青松翠柏、藍天白雲倒影水中。池中小島建有宜棲亭和盼鵲亭,微風輕拂,正是上得山來的遊人歇息的好去處。天池和瑤池,加上滿山翠木,使青秀山成爲一個巨大的天然空氣調節器,成爲南寧市區呼吸新鮮空氣的“巨肺”。

青秀山是南寧市重點開發的風景區,除保護和修復原有的古蹟如董泉、擷青巖崖刻,石香竈等外,還新建不少景點。如泰國園就是南寧市與泰國孔敬市政府文化交流項目中互建的園林旅遊景點,它由泰國建築師設計,園內完全是泰國風貌,遊人到此可親身體驗到異國風情。青秀山新修建的大門氣勢不凡,風格獨特,爲風景區增添不少亮色。

南寧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南寧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一個以壯族爲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20xx年,南寧市重新劃分行政區劃。全市轄五城區和七個縣,分別是城北、新城、興寧、永新、江南五城區,武鳴、邕寧、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七個縣,總面積22626。95平方公里,居住着壯、苗、回、瑤等36個少數民族,總人口爲620。1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爲140。39萬人。

南寧,地理位置優越的中心之城。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之際,具有承東啓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區域和外商投資的新熱點。

南寧,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開放之城。積極抓住機遇,不斷提高開放意識,合理利用有效資源。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1。5%。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呈現全面發展態勢;工業經濟堅持以市場爲導向,積極轉換經營機制,經濟運行質量提高;三產發展日益活躍,產生了以旅遊、房產、會展、餐飲等爲主的新經濟增長點;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來自美國、德國、泰國、臺灣、香港等近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商到南寧投資發展,外資投向範圍涉及製造業、房地產業、建築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南寧,環境優美適合人類居住的綠色之城。南寧市十分重視環境建設,全面啓動城市建設“136”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強完善區域綜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到20xx年底,城市空氣質量位於國內省會城市前列,南寧市建成區園林綠地總面積爲3580公頃,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爲38。78%和9。51平方米。

南寧,民族歡樂活力動感的文化之城。南寧是以壯族爲主,聚居着壯、漢、苗、瑤等36個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交流,民族文化繽紛燦爛,民俗活動多姿多彩。每年一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吸引世界各國衆多的藝術家、表演團體和商賈名流參加,壯鄉人民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充分展示歌的海洋,舞的故鄉的無限魅力。南寧旅遊資源豐富,北連桂林,南接北海,構成了廣西的黃金旅遊帶。壯麗的邊關風采、浪漫的海灘風貌、迷人的異國情調,星羅棋佈的靈山秀水,古樸悠遠的古蹟故址……山、水、人、情構成南寧多層次的旅遊景觀。

爲創造良好的投資、生活環境,南寧市依託資源和環境優勢,加強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增強城市競爭能力和聚集力,努力把南寧建成爲西南地區最具經濟活力和開發潛能的中心城市。

綠城南寧是美麗的,南寧人是勤勞勇敢的,南寧和南寧人將以大膽創新、開拓務實的行動告訴世界她的年輕和開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