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W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在地勢獨特、風景優美的績溪坑口村有一座古祠,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有關專家讚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9篇)

據歷史記載,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爲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爲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臺、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採用中軸線東西對稱佈局的建築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爲壯觀之感。

對於胡姓兒孫來說,績溪是他們非常輝煌的一塊家園。唐代,績溪出了個散騎大將軍胡宓;宋代,出了個以兩劾秦檜而名垂青史的監察御史胡舜陟;明代出過奕世尚書胡富、胡宗憲;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巖;近代出了著名學者胡適;當代,出了國家副主席胡進 濤……這一個個名字,使青史留芳,爲胡姓生色。清末光是胡姓祠堂績溪全縣就有30座。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統宗,維護宗族的建宗法制的產物。對現今說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的木雕藝術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爲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風格,可謂木雕藝術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的含義也就在其中。宗祠的木雕基本分佈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樑勾樑託和後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爲立意構圖。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爲主體的圖案構成。門樓22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門樓前後兩間各有6根石柱、5根月樑和方樑,結構嚴密,佈局勻稱。方樑樑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緻圖案;兩旁則是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沙場的畫面展現眼前,儀門上彩繪蔚遲恭、秦叔寶兩門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正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釐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採用棗木刻成蓮花瓣託、架着大小54根冬瓜樑,結構爲擡樑和穿鬥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樑託,樑託上雕刻着彩雲、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樑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緻。正廳兩側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爲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盪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羣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羣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這裏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登上臺階,來到古祠後進,這裏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的邊房,其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爲什麼要建這座副祠呢?據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如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當了。更奇怪事的是,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單傳,是何緣故,還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後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隻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說,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絡,花雕更顯風采。

大概是們對徽派木雕藝術的喜愛,又是人傑地靈的寶地,不少國內外人士和遊客,出差皖南或遊覽黃山,都要趕到此村遊覽一番,加之品味。這座古祠的木雕藝術,每年吸引萬多名觀賞者。反過來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風采。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龍窯寨觀光遊覽!

龍窯寨地處太平湖中心湖區,是一個融陶瓷文化、原始風貌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新景點。寨中三面環水,山青林幽,龍窯臥坡,陶具香古,門內的情侶鬆、三姊妹鬆,輕搖綠意,時刻歡迎中外賓朋光臨。

大家看,這是龍窯寨的標誌物—陶輪,左邊是陶坊,上面長如巨龍、張開巨口的就是龍窯,龍窯寨名便由此而來。在講解這些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的陶瓷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是,除四大發明之外,瓷器也是我國的偉大發明,而且比國外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瑰寶。陶器出現在距今約8020_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逐漸發現泥土與適量的水混和後,就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隨意把它塑成各種形狀,在太陽下曬乾,泥坯變硬,可盛幹東西。當先民們把打來的野獸、山雞用泥包裹好放在火中燒烤,等燒好後再把泥敲開,發現泥經過火燒後變得堅硬,再燒到一定溫度後,不僅能盛水,而且耐火,能用以燒煮食物。這樣,人類創造的第一個新物質——陶器就誕生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人類學會製陶術標誌着人類矇昧時代的結束。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雖有塑料及金屬容器和飲具,仍無法代替陶器的位置。所以,陶器從誕生之日起,便永遠陪伴着人類。

太平湖水域內燒製陶器的歷史可上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太平湖在商周時期就有硬陶,秦漢時出現釉陶,晉宋時已有完整的陶器可考。如果你們有興致沿湖漫遊,隨手就可拾各類古陶片,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在被湖水洗出的古墓邊拾撿到完整的古陶器。

好,說到這裏,讓我們先仔細看一下作爲龍窯寨標誌物的陶輪。陶輪是製陶最原始的也是最主要的工具。是人類製造的最早的簡單機械裝置,是現代車牀的雛形。遠在七千年前,人類就利用慣性原理製造了陶輪。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在製陶上已廣泛採用了輪制技術。今天,我們要使一個輪盤轉動已是輕而易舉的事了。但在六、七千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裏完成這一動作,那可算是一個創舉了。我這麼說,大家只知道一個抽象的概念,還是隨我到陶坊看看吧。

這就是陶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車間。裏面不大,也很簡陋,但它能把你帶回遠古時代,領略我國古人制陶的技藝和情趣。大家看這牆壁上的陶器,有罐、盆、碗、壺等,共有七、八十個,這都是來我們龍窯寨的四方遊客的作品。雖做得很簡單,但難得那份製陶的樂趣。大家再看這位製陶的師傅,他把泥放在陶輪上,用力轉動陶輪,在轉動中又利用同心圓的原理,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一邊轉動,一邊手捏、提、拉成型,成型後一邊轉動陶輪,一邊用竹刀等工具整型修坯,使內外形狀規整,以後再去燒成,這是除選淘泥、練陶泥後的第一套工序。(製陶師傅邊操作,邊作適當講解)。用這種輪製法做成的陶器,器形規整,器體厚薄均勻,器壁表裏大多遺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也往往遺留線割的偏心紋。大家看清楚了,呆一會每個人都可以試試。不論做得好壞,貴在參與。

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外面看龍窯。製造陶器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燒成。新石器時代初期,陶器曾有一個平地堆燒的過程,後來人們發明了窯,有蛋形窯、龍窯、饅頭窯等,聞名於世的景德鎮瓷器,就是在蛋形窯中燒成的,而龍泉青瓷就是在龍窯中燒成的。我們眼前的這座窯,就是龍窯。這座龍窯有40多米長,兩邊各有48個煙孔,(取事事發之意)是燒窯過程中調節火候用的。除窯頭窯尾兩大進出門外,靠兩邊還開有兩道小門,供裝窯出窯之用。龍窯是在饅頭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東漢晚期就出現了龍窯雛型,到了五代和北宋時期,龍窯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很多龍窯都像這座一樣,多依山勢或土堆傾斜而築,由於窯身細長,高寬不過2米左右,而長度卻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宛如一條巨龍躺臥在山坡上,因而被叫做龍窯。龍窯大多建在南方,因爲燒陶需要燃燒的火焰,而發揮長火焰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窯的長度。南方多山,在山坡上砌建長形窯,使在窯頭燒的火焰順着山勢由下向上,升至窯尾出去,這種窯的本身也起了煙囪作用,燒陶的效果很好。1961年,在太平湖北岸發現了三座明清古龍窯址,另有一座清末時期古龍窯,窯內有許多陶器,據說是因戰爭丟棄的。遺憾的是這幾座古龍窯都被湖水淹沒了。

這龍窯的上面,是太上老君廟。太上老君就是道家學說之祖老子的仙稱。大家都知道,先有道家學說後生道教,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經》爲教義精髓。老子主張“天道自然、天人合人”的哲學業思想,認爲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循環反覆、物極必反,提倡世人應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知足常樂、與世無爭。說到這裏,大家可能要問:製陶史與道教相差幾千年,如何會尊太上老君爲陶神呢?其實,陶文化歸根結底是人類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順應了自然法則的產物,在製陶過程中,又充分了體現了老子倡導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驗證了老子所說的世間萬物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道理,陶文化與道教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關於尊太上老君爲陶神,還有另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造出過很多煉丹的爐子,當他雲遊到人間時,發現沒有燒製陶器的窯爐,於是他點化了窯師,便誕生了窯爐。後來,陶工們每砌建一座窯爐,每燒一窯陶器,之前都要祭拜太上老君。每年的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陶工們都舉行祭神儀式,對太上老君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大家請隨我上去,到陶瓷展廳去看看。先看看展廳門前的這個木輪子。打眼一看,它像古老的水車,實則是練陶泥的木碾子。將經過選採、粉碎、淘洗、配料的陶泥堆放在這個圓型的石板上,或人或牛推着碾子轉磨,直到將陶泥轉磨得勻細、潤滑,可以放陶輪上製陶爲止。

好了,我們去看陶瓷展廳。

這是一間土木結構的土房子。大家可能會說,展廳一般都是寬亮、明淨、高雅的,而這裏也未免太土氣了些。其實,我們認爲,中國的陶瓷文化本源於原始和古拙中。泥土是製陶的最基本的原料,所以,我們沒有刻意打造這間展廳,原汁原味,更能貼進這些陶瓷。大家看,這牆壁上陳列着70多件古陶瓷品,其出土年代、品種、色彩、大小都不相同。我國的陶瓷分九個時期的產品,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陶瓷、戰國秦漢陶瓷、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隋唐五代陶瓷、宋遼金西夏陶瓷、元代陶瓷和明清陶瓷。看,這是……(簡要介紹主要陶瓷的年代、出土地及陶瓷特徵)。各位,這些陶器還是歷史學家劃分人類史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社會到了商代才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階段。在此之前,比較能說明當時社會現狀的就是陶器。在浙江餘姚縣距今7020_年的地下堆積層中出土了一隻陶型小豬,這隻小豬與現代家豬的體態十分相似,無疑是當時所飼養的真實豬的縮影。由此可見在7020_年前,我國就已開始飼養家豬了。

這是製陶工藝流程的介紹。陶瓷生產的工序是繁多的,主要包括瓷土的選採、粉碎、淘洗、配料、練泥、成形、乾燥、修坯、素燒、上釉、燒成、選瓷、包裝等十多道工序。大家再看這展廳的邊上,堆放着零零散散的製陶工具,這是木杵,是粉碎瓷土礦用的;這是獨輪車,是拉運陶泥用的……這些木船等是窯工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也堆放在這裏。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了陶坊,看了龍窯,看了陶瓷展廳,但還有一樣重要的東西沒看呢,那就是陶泥。不是什麼樣的泥土都能製陶的,不然,古代的那些陶器在外觀上、斷面上和器形上就不會那麼光滑、勻稱和規整。那麼,什麼樣的泥土才能製陶泥,大家還是隨我到上面去看一下。

我們腳下的這條羊腸小路,就是這裏的窯工用獨輪車拉運陶泥的通道。箇中辛勞,可想而知。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選用的陶土,就是現在稱之爲含有高嶺石、雲母、長石和其他粘土礦物的粘土。高嶺石是製造白陶的泥土,出產於景德鎮東西45公里的高嶺村。它的使用不僅對由陶過渡到瓷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對後世我國瓷器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位,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龍窯寨的陶土產地。這裏土質紅軟,樹葉搖翠,空氣清新、寧靜幽美。這兒的陶土雖不是道地的高嶺土,但土質同樣優良。不要以爲這是粗糙的砂粒土,這種砂粒經水一泡,便會變得十分粘軟。粘性大,氧化鐵含量很低。氧化鐵含量低,陶器的胎骨顏色就趨向潔白,可以用更高的溫度燒成。我國原始社會的陶器含鐵量有時竟高達百分之九,而到了周代已降低到了百分之二。選擇陶土不僅要除去泥土中的砂粒和草根等雜質,而且要降低它的含鐵量。這在製陶技術上是第一個重大突破。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遊覽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對古老龍窯、對中國傳統的製陶工藝、對太平湖流域的陶文化和風俗,都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

我們已在遠古的陶瓷文化中暢遊了一番。很高興能有機會給大家服務,但願龍窯寨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謝謝大家!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旅遊!

安徽位於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作爲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在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深厚的歷史積澱,孕育了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蘊。安徽是中國道家文化、北宋理學等重要文化的發源之地。明清處於鼎盛時期的徽文化與敦煌文化、藏文化並稱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徽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建安文學、桐城文派等燦若星河,熠熠生輝。

享譽世界的中國京劇起源於安徽徽劇。安徽的黃梅戲,不僅唱響中國,也深受世界人民喜愛。中國歷史上的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莊子,東漢的神醫華佗,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包括近代新文化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等,都出自安徽。

瑰麗的自然景觀,濃縮了中國山水的精華。黃山以雄偉瑰麗、險幻清幽而著稱於世,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桂冠於一身。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於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蓮花佛國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佛教信徒心中的聖地。禪宗勝地天柱山,以雄奇靈秀著稱。盛名道教之地齊雲山,秀甲江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在安徽穿境400公里,稱之爲800裏皖江,也是中國資源富集、經濟發達的重要區域。穿境安徽中部的淮河,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徽文化交匯之地。

獨特的區位優勢,實現了國家戰略規劃的全覆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皖北地區、大別山片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均被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安徽的礦產儲量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淮南、淮北已建成億噸級煤炭基地,銅陵有色銅加工產量居中國第一,海螺水泥產量居亞洲第一;安徽作爲全國爲數不多的糧食淨調出省之一,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

安徽是首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份之一,科教資源豐富,人才薈萃,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明顯的科教優勢;安徽的製造業比較發達,具有鮮明的產業優勢,優質材料、汽車、家電、裝備製造、化工等產業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奇瑞、江汽、科大訊飛等企業已成行業排頭兵,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安徽正在成爲國際戰略投資者開展跨國合作的首選之地。

20xx年,6900萬安徽人民穩中求進,開拓創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17212.1億元,增長12.1%;財政收入3026億元,增長14.9%。安徽正處於大有可爲的黃金髮展期。

潮涌江淮、千帆競發,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當前,全省上下正致力於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開放的安徽,廣迎四海來賓;發展的安徽,蘊含無限商機;美好的安徽,充滿生機活力。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要代表_旅行社歡迎各位的到來!我是大家的導遊,我叫__,可以叫我__。我右手邊的這位是司機趙師傅。今天將由我們爲大家服務,這一路上,如果你們有什麼需要或要求請儘管提出,我們會竭盡所能的幫您解決,願我們的服務能過讓你們渡過一段愉快美好的旅程。話說歷史上有劉鄧挺進大別山,在大別山譜寫了血與火的壯麗史詩。那今天就讓我帶領各位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抒發我們對這片土壤的情懷。說到大別山,我就想問問大家,知不知道它爲什麼叫大別山呢?其實呀這裏面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在洪荒之世,天地渾然一體,億萬生靈被擠壓在昏暗的天地之間。後來有一座山訇然升起,用他的的脊樑把蒼天高高撐起,萬物生靈也得以獲得光明。由於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別,便取名爲大別山。當然它只是一個傳說,其實從地理位置上看是因爲它分開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隔開了吳國、楚國兩地,使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民俗風情有別,所以才叫做大別山。

大別山除了是中國紅色革命的發源地和根據地外,其實它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爲“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1996年5月大別山被正式批准爲國家森林公園。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分設天堂寨大別雄風自然風光遊覽區、青臺關古關名剎遊覽區、薄刀峯避暑休閒遊覽區、九資河田園風光遊覽區和天堂湖水上樂園五個景區。這些景區各具特色,又渾然一體,盡顯大別山的獨特神韻。

天堂湖山水環繞,風景秀麗,並隨風雲變幻而各得其妙,深得“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境。青苔關風景區地處大別山主峯之北的鄂皖交界處,佔地106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訪古覽勝、觀光休閒爲主的風景區。薄刀峯風景區位於天堂寨西側,佔地面積30平方公里,植被蓊鬱,並且歷史文化悠久。九資河田園風光遊覽區則是以古國遺風和農藝景觀爲主。

今天我們遊覽的是天堂寨大別雄風自然風光遊覽區。景區內最神奇的景觀便是山!行於天堂山中,層巒疊嶂,彷彿溶於萬山懷抱之中。或見孤峯獨秀,拔地而起;或見雙峯對峙,一爭高下;或見羣峯林立,遮天蔽日。攀援而上,遙見羣山爭雄競秀。有的如同猛虎長嘯,有的神似雄獅怒吼,有的仿似靜坐彌勒,有的如臥佛天堂。形態逼真,令人歎爲觀止。天堂睡佛、哲人觀海(徐公崖)、大別神龜被人們譽爲“天堂三絕”,更是蔚爲奇觀。天堂寨溝壑縱橫,曲折幽長,澗中泉石錯落。溪畔林木聳翠,鳥語花香,盡顯自然本色。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神仙谷,神仙谷長約1500米,寬30—40米,以壑幽、水秀爲主要特點。它美景如畫,充滿了神奇色彩。神仙谷傳說是太上老君所鍾愛的地方。大家看這塊巨石,巨石上天然生成似平臺,叫做天台。巨石下有以深洞,洞前有一水池。水池上有一個兩級相連的瀑布,相傳池中有一對鯉魚被太上老君的仙氣所感染,遊入不遠處的雙龍潭,聽老君誦經傳道。雙龍潭實爲天堂九井中最大的兩口井,且兩井相連,兩潭之間有一巨大平臺,即”誦經臺”.此即太上老君誦經佈道之道臺。每當老君潛心佈道時,兩鯉魚也潛心聆聽,日久皆羽化成龍。修成正果,所以後人稱此二井爲“雙龍潭’。

大家眼前的這個洞,相傳是太上老君的起居飲食的地方,所以人們稱之爲仙人洞。仙人洞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洞內有10平方米左右的空處,靠洞內有一牀狀的巨石,相傳是太上老君下榻之處。不遠之處有傳說太上老君下棋的“仙弈洞”。洞的前面有一壯麗景觀——‘雙龍出谷’,神仙谷河水自此被一巨石一分爲二,從其兩側潺潺流下,似兩條銀龍歡快地奔出山谷而去,氣勢格外宏偉。

大別山主峯旅遊線一帶或孤峯獨立,或雙峯對峙,氣勢非凡。主要景點有小華山、哲人峯、佛光崖等。現在我們所到之地就是哲人峯。哲人峯海拔1518米。大家請細看,這個峭壁高約100米,酷似一個大頭顱,闊額濃眉,高高隆起的鼻樑,肉質豐厚的嘴脣,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你看它凝思北望,彷彿在思索着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這就是天堂三絕之一的‘哲人觀海’。這朋友們,山路崎嶇,請大家小心路滑,注意安全。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佛光崖,佛光崖海拔1609米,因偶爾能看到神奇的佛光而得名。這裏自古就是佛教聖地,有“老寺廟”、“彌勒佛寺”等遺址。眼前羣山形態各異,千姿百態,像一個個仙人在這裏碰頭聚會,因此叫做“羣仙聚會”。這裏呀,有座山非常特別,形狀就是一山三佛,有睡佛、彌勒佛、和尚三個石佛,其中“天堂睡佛”被譽爲天堂三絕之一。

我們沿着鄂皖兩省邊界處的山脊繼續爬,就可以到達大別山的主峯,山脊一起一伏,長而平緩,山脊上有一石形如一隻龜,遂命名爲“大別神龜”,它也是天堂三絕之一。好了,各位遊客,經過我們的長途跋涉,我們就來到了大別山的主峯——天堂寨的山頂。天堂寨海拔1729.13米,素有“中原第一峯”的美稱。

在這兒,環視天下,則可見十萬大山擁拜於下。向北可望吳地安徽的千山萬水,南眺荊楚大地的無限風光。凌晨觀日出好似置身於九天之外,傍晚看日落則如在仙宮信步。每當雨過天晴,早晨登峯觀雲海更是氣象萬千,可惜呀,我們沒有好的時機,不能一同欣賞這種美景了,如果下次您有機會再來大別山,一定不要錯過這美景哦!

好了,遊客們,時間已經不早了,請大家和我一起下山吧,下山的時候還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安徽九華山甘露寺導遊詞

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位於安徽省九華山北路的半山定心石下,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朝禮九華,認爲如果在這裏建立寺廟,肯定會有高僧出現。禪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聽到這句話,立即募化建寺。傳說在開工前夕,滿山松針盡掛甘露,故命名爲甘露寺。清朝乾隆時擴建,咸豐時毀於兵燹,同治三年(1864)修復。全寺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主要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祖師殿、玉佛樓、禪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周圍樹林蔥蘢,雨露雲霧,幽靜宜人。寺的正門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後即見後牆,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須從兩旁山牆小門進去。整座寺廟依山佈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背倚青山,淙涼泉水從殿角流來。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當年歇息之處。現爲全國重點寺院。著名的九華山佛學院,也設在甘露寺內。

安徽彩虹瀑布導遊詞

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位於嶽西縣黃尾鎮境內,距嶽西縣城和霍山縣城均爲34公里,離濟廣高速六潛段黃尾出口1.5公里。景區內羣峯迭起,山巒從翠,奇峯錯列,峽谷幽深,河谷縱橫,蜿蜒曲折,著名的佛子嶺水庫的源頭之一猴河就在此與黃尾河交匯。相傳牛郎在大別山中牛草山放牛時,就在猴河峽谷中巧遇織女,併成就了一段令人嗟嘆的神話傳說,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彩虹也成爲人們心中無限美好的嚮往,猴河上大別山彩虹瀑布因此出名。

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方圓4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景區特色景點爲:夢幻彩虹瀑布和原生態猴河峽谷,還有歷經猴河與黃尾河交匯後洪水沖刷而形成的許多河心洲、小島,從而組成了數千米的山水畫廊,因此大別山彩虹瀑布風景區可謂集峽谷、瀑布、麗水、文化爲一體的山水景區。

黃山西遞導遊詞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爲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爲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爲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佈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被世人稱爲明、清古建博物館,是“徽州經典”。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爲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着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着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爲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大家好:

大家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來天柱山旅遊觀光!天柱山景區因爲你們的到來而倍添光彩!我是來自安徽旅行社的導遊,我叫王萍,三橫一豎王,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導.坐在我們旁邊的着位呢,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可是一位有着多年駕駛經驗的老司機了,所以大家坐他的車可以儘管放心!在今天的遊程中呢,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將盡可能爲大家解決.好了,最後,我提前預祝大家本次天柱山之旅愉快!

現在時間還早,先讓我來介紹下天柱山的大致概況吧!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因其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而得名。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臺祭嶽,敕封皖山爲“南嶽”,在祭嶽時,人羣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爲萬歲山。隋唐以後,南嶽改爲衡山,天柱山被列爲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着讚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峯山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絕稱人意......”

車過旌駕橋,我們就進入了天柱山的南哨——三祖寺景區.三祖寺景區是天柱山人文景點最集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個文化精品景區。我們將在這裏感受到天柱山神祕的宗教文化和帝王文化,觀賞到具有歷代書法藝術長廊之稱的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摩崖石刻羣。

(進入其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這是天柱山最著名的景點。相傳,寺始建於南朝,現僅存藏經樓、偏房數間和屹立於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陡巖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爲“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並自號“山谷道人”。在這裏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於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仍清晰可見。)

話不多說,我們現在就出發吧 。很快我們就到野人寨景區了!野寨是“野人寨”的簡稱。這樣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地方怎麼取名“野人寨”呢?這裏有兩個動人的傳說:一說是很早以前,這一帶常有野人出沒,傷害人畜。當時的一位縣令決心犧牲自己,解救民衆。他帶上好酒好菜,深入野人洞中,陪野人喝酒,命人用生鐵水將洞口凝住,和野人同歸於盡。其二,說是在南宋末年,本地土豪劉源率十萬義兵在天柱山抗元。他自號“劉野人”,在谷口扎的第一寨命名“野人寨”。劉源抗元前後十八年,最後被內奸出賣壯烈犧牲。後人爲紀念他,野人寨的名字延用至今。

現在我給大家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大家可以隨意拍照,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那我們一個小時後見吧!

一個小時的時間過的可真快啊,不知道大家玩的開心與否!好吧,現在我們繼續我們的遊程吧!。我們現在來到了三祖寺前的廣場了。擡眼望去,紅牆黛瓦的寺院建築,被綠樹翠竹包圍着。整個山形宛如一隻振翅欲飛的綵鳳,覺寂塔就建在鳳冠上,東西兩側逶迤的山崗呈環圍合抱之勢,恰如鳳翼護衛着莊嚴佛地。常言道:“遠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三祖寺,全稱“三祖山谷乾元禪寺”,是中國禪宗三祖傳經布法的場所,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3年,國務院批准公佈爲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

三祖寺的建築羣,沿着鳳形山的山勢自下而上依次架造。從山門一直通向祖師殿,全都處在一道中軸線上。燒香禮佛,應從山門進入。三祖寺的山門,也叫三門殿。正門名“般若門”,即“智慧之門”;東邊門名“解脫門”,意爲擺脫煩惱業障的束縛而獲得自由,也稱“自由之門”;西邊門名“精進門”,意指在去染濾淨的修行過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稱“勤修之門”。門楣上,懸掛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乾元禪寺”匾額。

進了山門,大家看到殿堂兩邊,站立着5.5米高的“金剛力士”各一尊。佛教漢化後,這兩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將的形象來塑造的。

穿過山門殿,步上“通天階”。三祖寺因山勢陡峭,一路上去,有360級臺階。大家不妨從現在開始數一數,“通天階”高差15米(60級)。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爲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臺、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臺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爲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岩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岩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爲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說在此廣爲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祝朋友們,旅遊快樂。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蓮花佛國——九華山旅遊!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我們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我們安徽省“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臺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爲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們的九華山呢其實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過此地,先後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華山之名因此而得並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華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華山發展,佛教更加興盛。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最後選在了我們的九華山修行。夜間露宿在山上的山洞裏。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餓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黃精。最後在他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爲他生前苦行,圓寂後與佛經裏所記載的地藏菩薩相合,尊爲地藏菩薩應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時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稱爲金地藏。九華山也就自此被闢爲地藏菩薩的道場。唐代後,九華山佛教聲明漸著,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經有150多座了。祗圓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四大叢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開放以後,古老的佛山舊貌重輝。現有寺院90多座,僧侶600多人。是一個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下面我們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門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聖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坊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是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在這裏呢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裏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叢林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啊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呢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寶殿琉璃碧瓦,飛檐翹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石刻”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看這是做什麼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來那我就公佈謎底啦,這個呢是我們祗園寺獨有的,是用來辟邪鎮妖的,大家記住了嗎?好,現在我們遊覽下一個景點。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9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裏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衆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xx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峯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大家好,今天由我來擔任導遊,你們可以叫我燕子姐姐,今天,我們一起在黃山開始我們的旅程。

黃山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遊覽黃山推崇備至,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又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

黃山鬆是黃山景區的一絕,最爲人稱道的是崖鬆和山頂。看,在玉屏左側,懸崖峭壁邊長着一顆松樹,你們說這是什麼鬆呢?對了,這就是有八百年樹齡的迎客鬆。他一側的枝椏伸出,好像黃山人伸出臂膀歡迎山的標誌性景觀。遊客們,在放眼看看其他的松樹,許多是在懸崖峭壁上縱橫堆疊,形成各和絕妙的組合。且不說那展翅欲飛的鳳凰鬆,玉麒騰躍的麒麟鬆,也不說輕歌低吟的豎琴鬆,纏綿親暱的連理鬆,但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無名鬆,就足以把黃山裝點得妙不可言,男的古人說:”黃山之美始於。“

快看,那些千奇百怪的石頭就環繞在我們的身邊,有的像報曉的雄雞,有的像步履蹣跚的老人,還有的像龜魚對望……山峯也千姿百態。筆架峯,飛來峯,仙人指路……數不勝數,最具特色的還屬海拔在1864米之上的黃山第一最高峯——蓮花峯,相傳當年觀音菩薩自己乘坐的蓮花寶座點化成黃山一座雄起秀麗的山峯。哈哈,蓮花峯的來歷神奇吧!

看着白茫茫的雲海,大家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原來啊,雲海的形成,是由於黃山高谷底,樹木繁茂,日照短,水分不易蒸發,因而溼度大,水汽多,雨後常見縷縷輕霧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霧達250日左右,真可謂”雲霧之鄉“

遊客們,今天的”遊程“即將結束了,大家一定腰痠背痛吧,可以享受一下我們黃山的最後一絕——山腳下的溫泉。溫泉的水溫常年保持在42℃,屬於高溫碳酸鹽型,既可以飲用,又可淋浴。游完黃山後,洗個溫泉浴該是多大的享受啊。

好,朋友們,黃山迎客鬆天天歡迎您,再見!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手牽着手,緩緩地向山上移動。路邊草葉上的露水將褲腳和鞋子打溼了。清晨的空氣清新涼爽。這裏沒有城裏的鳴叫的汽笛;沒有嘲雜的人羣;沒有渾濁的空氣;沒有高聳的磚瓦房。這裏有的只是鳥兒的脆鳴,清爽的空氣,舒心的清風和無際無涯的綠……

我們這支小隊伍稀疏的分佈在羊腸小道上,終於,在半坡上有一段水泥臺階路。我埋頭細數臺階,路上不時有從山上取水的大人挑着裝滿山泉水的瓶子向坡下走去,瓶子的周圍還冒着淡淡的水霧,爬到觀風亭,共有二百八十八級臺階。觀風亭裏有人在小憩,有人在亭外草坪上練太極,有人在練嗓,有人在……我放眼四望,腳下一片綠,那座熟悉的城已經變得不再熟悉了,看不清地點,薄薄的霧像天宮的舞娘,在那座城的上空舞動着衣袖裙襬。沿着小道走,沒走幾步便見到一面潔白的瓷瓦牆,牆上有三幅圖,我最喜歡的就是荷花圖了,它顯得非常的清麗脫俗。

它的右側有一塊石碑,石碑上注有簡介。原來這裏便是有名的"天柱第一泉",怪不得在瓷壁上有好幾個水龍頭呢!水龍頭裏流出清泉,手一捧,清涼的感覺沁入了心間,清泉帶着許些岩石和青草的清香,喝一口,那種透心涼的感覺真的舒服極了.第一泉位於兩峯的夾谷之間,兩峯雜草甚多,多得叫不名兒了,它們綠得剎是可愛.順着小道橫穿山坡,草逐漸變少,而坡上卻未褪去那一層綠.因爲西瓜代替了它,大大小小的瓜在葉子下探出一個個腦袋,像天真的孩童在玩捉迷藏;像不經世事的小姑娘睜眼望着外面的世界;像一個飽經人事的老者在呼吸清新的空氣,張望着寧靜的山河……翻了一座山,眼前又是一片綠,黃綠的嫩草佈滿了整個坡,密密麻麻的墨綠,給人一種密不透風的感覺,走近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原來以爲只有人表裏不一,沒想到着松樹也表裏不一.外面看起來密不透風,其實裏面空蕩蕩的.枝幹非常少,只有樹尖的幾米處有幾根枝椏而已,其下側是筆直的主幹,健壯挺拔。

風吹過,發出沙沙的巨響,似在向風咆哮抗議。四季花不同。原以爲相同的樹其樣式必也相同,今天才知道這個想法錯了。停下步伐,不覺愣住了,眼前的松樹雖然與剛纔的高度顏色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枝椏卻非常地密集,與剛纔的鬆成了明顯的對比,着到讓我們吃驚不小。望着眼前的綠,感慨萬千。人也應該是如此吧,只有進入了他的世界纔會理解他的爲人,不是嗎?

望着手裏牽着的這位朋友,啊人也是如此,怪不得古人說人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本質的牽連。謝謝你,讓我進 你的世界,朋友。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開心日假日的旅行社的團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紅色革命聖地大別山,我是大家大別山之旅的導遊吳蝶,大家可以叫我小蝶。在此次旅途中,小蝶一定會盡心盡力的爲大家服務。有人說相逢就是緣分,能和大家相逢在美麗的紅色土地,併爲即將能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小蝶感到非常的榮幸。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可以儘管來找小蝶。這位便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這段時間就有我們倆共同爲大家服務。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便是神仙谷、仙人洞、哲人峯、摘星峯。好了,我們的紅色之旅即將開始在此預祝各位在此次旅途中玩得開心,玩得盡興。來到大別山大家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些什麼呢?對,“紅色的土壤”“革命根據地”“黃麻起義”“將軍縣—紅安”“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這些了。

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事物的名字由來也是有緣由的,大別山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她得名於李白,相傳當年李白登上了大別山主峯白馬尖,觀賞了南北兩側的景色,發現山南山北兩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讚歎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得名。另外一個說法是大別山由於它分開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也分開了吳國、楚國兩地,從而使得南北兩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民情截然有別,所以叫做大別山。還有一個說法傳說在洪荒時,億萬生靈被擠壓在昏暗的天地之間,大別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別,便取名爲大別山。大別山是神聖的。她雄踞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北挽淮河,南瀕長江,地理位置很特殊,當年實在是與敵人周旋,堅持游擊戰的好地方。因而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大別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還有無數革命先輩們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其實,大別山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爲“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

大別山是美麗的。遊客朋友們現在是否感覺到了一路走來陣陣飄香,瞧!那邊有着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我們的大別山山清水秀,可與桂林比奇,與黃山爭秀,與天下名峯論險。尤其是天堂寨,是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更是大別山一顆璀璨的明珠。1996年5月正式批准爲國家森林公園。大別山是團結的。大別山使鄂豫皖三省、五市、二十多個縣共一個家鄉,同一種文化,講一種鄉音。興衰相依,榮辱與共,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心心相息,一脈相連。黃梅之音綿綿不絕於耳。大別山是富饒的。大別山山上長金,土中埋銀。茶葉,板栗、竹筍、天麻、長江河魚等特產無奇不有。雲母、石英石等礦石無寶不生。近千種野生動物,豐富的中藥材的寶庫世界聞名。大別山是英雄的。當年,這裏誕生了兩位_,四百多位將軍,走出了三支紅軍主力,有五十萬大別山兒女爲國捐軀。

今天,又有無數大別山精英,他們在四面八方,成就事業,施展才華,爲家鄉爭光。咦!遊客朋友們不知不覺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天堂寨景區快到了,請隨小陳下車,讓小陳爲您打開這幅神祕的畫卷,一頁一頁地領略欣賞“天堂寨”的神奇風光。“花的海洋,動植物的天堂”,山以云爲衣、雲以山爲體、煙雲繚繞、氣象萬千,說的就是被譽爲“人間天堂”的天堂寨。天堂寨因“晴日飛空,雲亦不斷”而得名多雲山,自元以後義軍聚寨屯兵,改名爲天堂寨。主峯天堂寨海拔1729米,是大別山的第二主峯,有“吳楚東南第一關”之稱。遊客朋友們我們登上了主峯,環視下面,不知你們是否感覺到有“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呢。我們還將遊覽"天堂三絕"天堂睡佛、哲人觀海(徐公崖)、大別神龜。我們沿天堂寨風景區管理處往西走,就進入神仙谷。

遊客可挽起褲腳踩河中岩石一跳而過和沿岸邊崎嶇小道緩緩而行;傳說是這兒是太上老君所鍾愛的和活動頻繁的地方。大家看,神仙谷入口處有一塊巨石,巨石上天然生成一平臺,叫做天台太上老君常來此臺上誦經佈道。巨石下有一深洞,洞前有一水池,相傳池中有一對鯉魚被太上老君的仙氣所感染,遊入不遠處的雙龍潭,終於修成正果,羽化成龍。雙龍潭是天堂九井中最大的兩口“井”,而且兩井相連,兩潭之間有一巨大平臺即“誦經臺”。此即太上老君誦經佈道之道臺。每當老君潛心佈道時,兩鯉魚也潛心聆聽,日久皆羽化成龍,修成正果,所以後人稱此二井爲“雙龍潭”。欣賞完了神仙谷,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仙人洞!相傳這裏是太上老君的起居飲食的地方,所以人們爲它取名叫仙人洞。仙人洞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洞內有10平方米左右的空處,靠洞底還有太上老君下榻的石牀,這是太上老君的仙人竈,在不遠處還有太上老君下棋的“仙奕洞”,在仙人洞旁邊還有“雙龍出谷”。神仙谷河水至此被一巨石一分爲二,從其兩側潺潺流下,似兩條銀龍歡快地奔出山谷而去。大家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便是被人們譽爲"天堂三絕"之一的哲人峯。

大家請細看,這個峭壁像什麼?酷像不像一個碩大頭顱,闊額濃眉,高高隆起的鼻樑,肉質豐厚的嘴脣,凝思北望,彷彿在思索着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這裏的建築,統一爲明清式。大多都是依山就勢掩映佈局。相當具有山寨特色。山路崎嶇,請大家小心腳下,注意安全。這裏看似不起眼,其實呀它具有相當有利的軍事條件。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歷史轉折點。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劉鄧大軍,依照黨中央的戰略方針,以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人魯西南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勝利的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功的序幕。到10月中旬,劉鄧大軍已控制了長江北岸江防150多公里。這邊就是摘星峯,它兩面都是萬丈深淵,只有一條石徑攀援而上,其險境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山脊上長滿了千年古鬆,松樹的根皆攀崖而生,向人們展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摘星峯頂上的幾塊巨石,獨立於峯頂之上,彷彿天外飛來之物。如果站在摘星峯上向東北方向遠眺,還有一險景會躍入你的眼簾。一支山脈至此戛然中斷而成萬丈懸崖,與其他處不同的是,此處每逢春夏之時,便有無數石燕結伴飛來,棲身於懸崖壁縫之間,飛翔于山野叢林之上,人稱石燕崖。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今天的大別山之旅到此就要結束了,我們也即將面臨着分離。在這段快樂的時光裏我們看到了大別山的自然風光,瞭解到了它的歷史和神話傳說,小蝶在旅途中有什麼做的周到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多多原諒。古語有云相逢便是緣分,我們在這裏相逢又相知,這便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啊,小蝶我呀期盼着在不久的將來還能和大家相會。在此祝願各位旅途順利、生活幸福美滿,工作順順當當。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去秀麗的黃山遊覽風景。黃山的風景主要體現在奇鬆、怪石、雲海、溫泉這四大風光上,等回上了山大家可以細細的觀賞。

下面,我先把黃山風景簡單的給大家作個介紹,等會每到一處再詳細講解。首先說說黃山的松樹。一般說,凡有土的地方就能長出草木和莊稼,而黃山的松樹則是從堅硬的黃崗岩石里長出來的。黃山上到處都生長着松樹,它們長在峯頂,長在懸崖峭壁,長在深壑幽谷,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千百年來,它們就是這樣把根兒深深扎進岩石縫裏,不怕貧瘠乾旱,不怕風雷雨雪,頑強的生長着。黃山鬆還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上。黃山鬆的針葉短粗稠密,葉色濃綠,枝幹麴生,樹冠扁平,顯出一種樸實、穩健、雄渾的氣勢,而每一處松樹,每一株松樹,在長相、姿容、氣韻上,又各有不同,都有一種奇特的美。

黃山的怪石,是構成黃山勝景的又一“絕”。在黃山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奇形怪異的`岩石,這些怪石的模樣兒千差萬別,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都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在121處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飛來石”、“仙人下棋”、“喜鵲登梅”、“猴子觀海”、“仙人曬靴等,等會大家就能看到了,當然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來給這些怪石取名字。

啊!車到了,現在大家跟我一起上山去仔細觀賞美麗的風景吧。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大家好,我是屯溪老街的導遊___,希望我們一路合作愉快!

請允許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坐落在黃山市中心地段,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北依四季蔥蘢的華山,南伴終年如藍的新安綠水。老街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全長832米,寬5~8米,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細心地朋友一定發現了,這裏全是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磚木結構的鋪面,精巧玲瓏的樓閣、鏤刻精美的花紋圖案,加上小門、大堂、天井、屋與屋之間的深窄小巷,錯落別緻,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築格局的古樸典雅,真是別有情趣啊。當我們踏着青石路漫步屯溪老街,是不是彷彿突然間置身於明清徽州呢?古意盎然的茶樓酒肆、店鋪字號、書場墨莊迎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大家一定有種感覺:屯溪老街猶如一幅精巧典雅、古樸徽韻的“清明上河圖”。 老街的當鋪也是一絕。如 “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開設的藥店,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開闢了古董一條街、文房四寶一條街。

這家名爲“萬粹樓”的博物館,位於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面積20_多平方米,糅合了徽派民居、園林、府第、商鋪的風格。館內陳列着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以及500多件當代名人字畫、900方珍貴硯臺。其中一方號稱“歙硯之最”的硯臺,重達25000多斤;而一般的硯石最重只不過六七百斤,這塊硯石出自婺源的龍尾山。萬粹樓是國內少有的古建築形式的私人博物館。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購物了,我們一個小時候見,祝大家逛的愉快!”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安徽文博園!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遊覽位於縣城人民東路工業園區附近的五千年文博園。來到目的地,一排青磚黑瓦粉牆的徽派建築映入眼簾,牌坊似的門樓上寫着幾個雋秀的大字——“五千年文博園”。

進門的左邊也是一排徽派房子,但全部是玻璃門,大概是展覽室吧,我們沒有進去。右邊一塊巨石上寫着“太湖往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只見巨石前方建着一排房子,木門、木窗、黑瓦,門口擺放着農家常用的手搖風扇、稻籮、犁、耙等物件,斑駁陸離的牆壁上還掛着玉米、大蒜,刷着醒目的標語,巴着漆黑的牛糞耙呢!這些農村都很難見到的舊房子,很不美觀,爲什麼要建在這裏?爸爸告訴我們,這是按照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面貌仿建的,建在這裏是爲了教育孩子們幸福來之不易啊!我想:眼前的這些,一定勾起了爸爸對於小時候鄉下生活的回憶吧。

步入左側的根雕園,只見一排大大小小的根雕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走廊內,吸引着許多遊人駐足觀看。這些根雕一個個造型逼真,形態各異:那含情脈脈的少女、長鬚飄逸的老者、振翅欲飛的蝴蝶、搖頭擺尾的水牛……無一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瞧,那尊彌勒佛張開大嘴,開懷大笑,似乎有什麼高興事能使他笑上一輩子;呀,鱷魚!尖尖的嘴、翹着長長的尾巴,威風凜凜地趴在一塊石頭上,似乎在向我們;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那位慈眉善目的“壽星老者”,額前皺紋深鎖,目光炯炯有神,長鬚垂胸,神態安祥,令人叫絕!誰說朽木不可雕也?一個個普通的樹根,在雕刻師的精心雕刻下,竟成爲如此美妙絕倫的藝術品!

接着,我們拾級而上,先後遊覽了奇石園、盆景園、“文化安慶”等景點。奇石園中,那靈璧石上天然形成的紋理讓人浮想聯翩;盆景園裏,擺放了幾千種盆景,妙趣橫生、婀娜多姿,惹得遊客們流連忘返。走入“文化安慶”景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爸爸一邊走一邊向我們解說,“文化安慶”原來是將我們安慶的文化、歷史濃縮呈現出來。在這裏,我認識了懷寧的陳獨秀、潛山的張恨水、太湖的趙樸初,知道了桐城有“六尺巷”、潛山有“孔雀東南飛”的動人故事等等。移步換景,我們彷彿走進了一幅歷史文化的長卷,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文博園裏真是風景無限!爸爸告訴我,文博園還在建設當中,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聽着爸爸的介紹,看着“給我一天,還你千年”的廣告語,我不禁對文博園產生了更大的期待!文博園,再見了,等到你完全竣工時,我一定再來細細觀賞!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合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鴻章故居——李府,參觀遊覽。李府,建於19世紀末。由於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蓋了繁華的淮河路半邊,從而被老合肥們稱爲“李府半條街”。可惜現在保存下來的李鴻章故居僅僅只有當年的十二分之一了。

進入故居,穿過門廳,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便是前廳,廳內陳列了與李鴻章有關的各種圖片、資料和實物;那麼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近這位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李鴻章,字子黼,號少荃。安徽合肥人,24歲考取進士,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編練淮軍,倡導洋務運動,建立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軍事和民用工業。

但是李鴻章也代表清庭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其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我們泱泱中華正式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李鴻章也在這樣的憂憤交加中病逝於北京賢良寺……在其臨終之際曾著有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去世後,榮葬故里,清庭賜諡號“文忠”。在其逝後,著名維新派人物梁啓超曾說到:“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而李鴻章在其自傳中是這樣自我評價的:“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中日甲午風雲卻讓其一生事業掃地無餘……他形象的將自己比作晚清這座大破屋子的裱糊匠,只能將其外表裝飾的光鮮一些,但是這座破屋又怎麼能經得起暴風驟雨的侵襲呢?

簡單的瞭解了李鴻章的生平,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到中廳“福壽堂”去看看。這座“福壽堂”是現存江淮地區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廳堂。其堂高9米,每扇槅門上的圓形“壽”字,皆由五個蝙蝠圖案拼出,寓意“福壽雙全”。中間掛的是《松鶴延年圖》,寓意“延年益壽”。在福壽堂的後面還有走馬樓,因爲此樓是李府女眷居用的,故又稱“小姐樓”。

在參觀完了李鴻章故居後,請大家乘車,我們再一同前往李鴻章享堂去看一看。現在我們便已經來到了李鴻章享堂。大家請看這座牌坊,上面刻有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這是李鴻章70壽辰時,光緒皇帝御筆所賜。享堂內還有一件見證着我們民族屈辱的血衣,這件血衣便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赴日談判遇刺時身穿的黃馬褂…………悲哉!痛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天柱山坐落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屬於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文明森林公園。三百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既有雄、奇、靈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可謂:“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我們四點起牀,經過七個半小時纔到安徽,途經好幾個服務區和收費站,還上了兩次高速公路。小憩一會兒後,我們三人恢復了體力。第一站,我們打算去“天柱大峽谷”。聽導遊介紹,天柱大峽谷有許多瀑布:彩虹瀑、游龍瀑、通天瀑,瀑布成羣。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趕快出發。

在“天柱大峽谷”,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瀑布,禁不住下水洗洗腳、玩玩水,一路玩到了游龍瀑。和我們一行的小胖墩居然掉下了水,全身溼透,我們哈哈大笑,緊接着王周杰跳下水,於是,大家紛紛跳下。我大聲說:“看我游龍戲水!”我活像一條嬌龍,一頭扎進水中,在水中自由嬉戲,大家都樂了。

我們一路走着,沿途溪流淙淙,潭水盈盈,伴有翠竹幽徑、楓林桃園、山野人家,風景如畫。盪舟桃源湖,令人心曠神怡;峽谷探險漂流,讓我們蕩氣迴腸。大佛聽濤、猿人戲水、雄獅回首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

就這樣,令人心情暢快而又開心的一天過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喜出望外地開車出發,前往天柱山主峯。天柱山有峯四十五、嶺十七、崗十七、崖十八、巖十四、關七、洞二十二、河十三、泉十七、井十六以及佛教禪教宗三祖寺、摩崖石刻羣牛古洞等等,還是很久以前漢武帝立南嶽時留下的!(現在是衡山,天柱山是古南嶽)

天柱山主峯天柱景區有:晶瑩透亮六月雪,惟妙惟肖大象石,天外飛仙飛來峯,耐人尋味男子背姑,鬼斧神工皖公石像,幽深莫測神祕谷,天柱鬆,渡仙橋,王母洗浴池峯,天柱主峯(海拔一千四百八十米),漢武帝拜岳臺,御史夜宿仙八洞,驚險絕倫青龍仙境,中國三大高山平湖——煉丹湖……

我們打算上山坐覽車,下山步行。第一次坐覽車,沒啥經驗。還沒坐,屁股先撞到了,不過坐在覽車上感覺真不錯、迎面陣陣微風猶如夏姑娘的手,拂過羣山。古鬆的樹枝被風吹得上下襬動,好像在向我打招呼。由於,上山不能全坐覽車,要小走一段路。而這一段路便是天柱山大有名氣的“百步雲梯”。這一串石梯共有一百步,調皮的我們都用上了“狗爬式”。因爲天柱山主峯太高太陡,遊客不準上去,我們只好在對面觀看。飛來峯十分險峻,上面還有一塊兩米高的飛來石,據說是人放上去的。我們在對面的山峯上休息、拍照……

之後,我們又去了“頂天立地石”,我們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還上了“雲涌青龍背”。在一條只能一個人通過的長石上走很可怕,腳下是萬丈深淵。但我心裏想着“頂天立地”四個字,鼓起勇氣,第一個走過去,碰到了龍頭,摸了發財石,還拍了一張快照。

傍晚,我們下山,繼續前往中國第一個煉丹師住過的地方——煉丹湖……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唐模村,原爲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920xx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裏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爲在這裏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爲越國公,死後諡“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爲興旺,成爲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製。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檀幹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遊覽,苦於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緻,修築亭臺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並報答鄉鄰相助之恩。田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之意而名曰“檀幹園”。現修葺一新的園林,由94歲高齡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顧廷龍老先生於1997年4月題寫了“檀幹園”三字,古樸蒼勁,題字數月,顧老先生即飄然仙逝,令人扼腕長嘆。

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以“玉帶橋”分外湖、內湖,形成“外西湖”、“內西湖”格局。過橋便是園內的中心“小瀛洲”(鏡亭),3塘相連,寬亙10畝,灌田60畝,把“36典”也巧妙地隱喻進去了。

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臺。亭柱有楹聯曰:“春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全聯格律謹嚴,意境高遠,恰如其份地寫出了“小西湖”的四時美景、山形地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18塊。當中6石較短,刻朱熹、蘇軾、倪雲路、趙孟頫、文徵明、查士標6人的行草。旁12石較長,刻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允明、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書和陸嶽的篆刻等,石質細膩,石刻精美,鐵畫銀鉤,龍蛇隱壁,氣勢恢宏。一室之內竟珍藏曆代書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簡直像一個書法珍品的博物館,可見徽商經濟的繁榮和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據悉十年動亂時期,此亭發作了牛欄,才使這些無價之寶倖免於難。

檀幹園邊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樹。樹端下部中空,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電視劇《天仙配》中爲七仙女和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就是在此拍攝的。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亭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噹作響。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爲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爲紀念清康熙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被譽爲唐模的門戶和象徵。

高陽橋連同建於其上的廊房現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橋上,衝一盅黃山毛峯,邊細細品茗,邊瀏覽水街的景色,邊欣賞旅遊部門組織的歌舞或戲曲演唱,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水街兩岸分佈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雜貨店、百貨店、油坊一應俱全,杏旗飄揚,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色彩。沿街築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供人來往歇息聊天。映入眼簾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關於安徽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嚴子陵釣臺,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風景點。在富春江鎮西2500米富春山。因東漢嚴子陵隱居於此得名。嚴子陵,名光,會稽餘姚人,東漢初年隱士。少時曾與劉秀同遊學。劉秀即位後,但不願出仕,遂更名隱居,“披羊裘釣澤中”。劉秀再三盛禮相邀,授諫議大夫,仍“不屈,乃耕於富春山”。老死於家,年八十。嚴子陵釣臺由東臺、西臺、嚴先生祠、石坊、碑園、釣魚島、謝翱墓組成。

清文學家嚴懋功言:“自古名勝以釣臺命名繁多:陝西寶雞縣渭河南岸之周呂尚釣臺;山東濮州之莊周釣臺;江

蘇淮安漢韓信釣臺;福建閩縣之東越王王餘善釣臺;

湖北武昌縣江濱之吳孫權釣臺……呂尚、韓信、任昉三釣臺較爲著稱,然均不及桐廬富春山嚴子陵釣臺。”嚴子陵釣臺在全國10多處“釣臺”古蹟中名列第一位,聞名於世。乘船經過富春江上風光最美麗的一段--七裏瀧,可見富春山麓,沿江高閣連亙、粉牆黛瓦、飛檐翅角,一片古樸的建築,這就是嚴子陵釣臺。於桐廬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宮春山上。相傳是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隱居垂釣之地,故亦稱嚴陵山。史載,嚴子陵,浙江會稽餘姚人。

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劉即帝位,徵召其爲諫議大臣,拒之,歸隱富春江釁,耕釣以終。相傳劉秀稱帝后,曾3次遣使才訪得嚴子陵入京,與之暢敘友情井同榻而臥。睡間,嚴以足壓在劉秀腹上,劉亦不以爲然。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劉秀笑道: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耳。自漢以來,嚴甘願貧苦,淡泊名利的品質一直爲後世所景仰,全國稱其釣臺處有10餘處,以此最爲著名。釣臺分爲東西兩處,均爲高約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餘米,在登山石徑岔道上有"雙清亭",民國年間所建,亭聯爲:"登釣臺南望,神怡心曠;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東臺爲嚴垂釣處,有巨石如筍,傳爲嚴以此支撐垂竿,石亭爲乾隆年建,甚古樸。側有平臺如礬,在此遠眺,青山擁春江,儼如畫卷。

1961年冬,郭沫若曾遊此地,作詩提出"嶺上投竿殊費解"的疑問,並發表"由來勝蹟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見解。西臺亦稱謝翱臺,南宋遺民謝翱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在此面北痛哭,奠祭愛國英雄文天祥。繼之泛舟江上,以竹如意擊石,唱《楚辭》爲文招魂,並撰《西臺慟哭記》以述其事。謝死後,葬於釣臺之南。後人對謝義舉相當敬佩,因稱"東西釣臺,名垂千古"。釣臺碼頭上有石坊,正額:"嚴子陵釣臺";背額:"山高水長",爲趙樸初、沙孟海所書。西側沿江新建嚴先生祠堂,祠內東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嚴先生祠堂記》石碑,文中"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名句流傳至今。東西"富春江詩文碑林"長廊,薈萃歷朝詩文,雲集全國書家揮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觀;並有李白、白居易、陸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餘座錯落存於山麓密林之間。

由釣臺上溯25公里許,至梅城,江水平闊、奇峯對峙,絕多險灘,爲著名的七裏瀧,亦稱七裏瀨。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即詠此。

嚴子陵釣臺是東漢古蹟之一。因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