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導遊詞(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1W

西夏王陵導遊詞(通用16篇)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夏王陵,很高興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見到大家。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我呢,恰好就姓“無”,不過是口天吳,我叫吳娜,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大家叫我小吳就可以了。那麼現在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這個被遺忘的王朝——西夏王朝的陵墓——西夏王陵吧。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9座帝王陵大氣磅礴,253座陪葬墓錯落有序,其規模與河南鞏縣之宋陵、首都明十三陵相當,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海內外遊客譽爲“神祕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西夏陵襲用唐宋時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擺列,父左子右形成東西兩行。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陵區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的建築遺址,爲陵壁,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爲陵區窯房。在蒙古滅亡西夏的戰爭中,西夏陵地面建築摧毀殆盡,殘垣斷壁和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像,成爲西夏陵的象徵。而在西夏陵區最南端,相距最近的兩座陵墓,是西夏國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的嘉陵和其祖父李繼遷的裕陵,俗稱"雙子陵"。

大家也都看到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西夏陵園內最爲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爲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的旅程馬上就要結束了,小吳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常言道:“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總有一別”,在此,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對我工作的支持,小吳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裏說聲對不起了。最後,我衷心的祝願各位在以後日子裏身體健康,事事順心,生活美滿,財源滾滾!謝謝大家!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2

西夏是我國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爲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0xx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最鼎盛 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國的建立對中世紀我國西北地區的局部統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約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中段。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九座帝陵佈列有序, 253 座陪葬墓星羅棋佈,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爲“神祕的奇蹟”、“東方金字塔”。

爲了讓海內外人士瞭解西夏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奧祕,在不斷加強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着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爲中心的遊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 神祕的西夏陵是銀川西部賀蘭山下的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們領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遊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蹟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3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佈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座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着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佈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的規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佈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爲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爲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佔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緻,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着、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裏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4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奇絕的荒漠草原上,進入陵區,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多座王公貴戚的陪葬墓一覽無餘。這片博大雄渾的陵園建築遺蹟不僅被日本遊客稱爲“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西夏陵園內最爲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爲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爲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拒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西夏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奇葩中最爲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陵殘碑是蒙古軍隊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牀,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可以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進入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5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奇絕的荒漠草原上,進入陵區,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多座王公貴戚的陪葬墓一覽無餘。這片博大雄渾的陵園建築遺蹟不僅被日本遊客稱爲“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西夏陵園內最爲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爲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爲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拒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西夏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奇葩中最爲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陵殘碑是蒙古軍隊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牀,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可以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進入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6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着的鐘錘,人稱“鍾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7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佈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座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着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佈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的規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佈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爲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爲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佔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緻,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裏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8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奇絕的荒漠草原上,進入陵區,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多座王公貴戚的陪葬墓一覽無餘,這片博大雄渾的陵園建築遺蹟不僅被日本遊客稱爲“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西夏陵園內最爲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爲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爲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拒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西夏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奇葩中最爲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陵殘碑是蒙古軍隊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牀,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可以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進入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9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着的鐘錘,人稱“鍾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0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佈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座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着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佈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的規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佈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爲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爲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佔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緻,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裏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1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佈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座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隨着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佈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的規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築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築單元組成,平面總體佈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爲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爲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佔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緻,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裏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2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偶絕的荒漠草本上,入進陵區,九座西夏帝王陵園以及兩百多座王公貴休的伴葬墓一目瞭然。這片專大雄渾的陵園修建遺蹟沒有僅被日原遊客稱爲“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仄坦,被山洪沖刷出的敘敘溝坎縱橫交錯。這些沒有太深也沒有很嚴的山洪溝裏,進展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沒有大,但富薄油明的綠葉卻非常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穿插在方圓53仄方千米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偶的是,紛歧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以及伴葬墓園中穿過。西夏修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收沒有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唯一西夏陵區這片土地不遭受山洪襲擊。本因安在?至古是“謎”。西夏陵園內亂爭最爲高大醒目的修建,是一座餕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細口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餕餘瓦堆砌,多爲五層。因而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口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但塔式修建緣何立於陵園之內亂爭,其成效、做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分明。至於這座“陵塔”又爲甚麼修在陵園的西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拒理爭論了十多年沒有見分曉。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西夏在我國汗青上曾經造制過光輝的業績以及光耀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偶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偶葩中最爲閃明奪目的亮珠西夏陵餕餘碑是蒙今戎行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今朝發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餕餘碑看,一處出土的餕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餕餘碑綴開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分外,其他餕餘碑沒能湊開出一塊完整的碑文去。另有陵區出土的_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單乳歉腴做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牀,至古不定論,依舊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可以或許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入進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3

首先,無論是省級、市級旅遊地還是具體旅遊區,人們在做出旅遊決策時,都會一般首先感知到旅遊地的空間位置,進而認知相關的出遊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遊地存在形象替代現象。由於地理位置上的臨近性或是旅遊地類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遊地很容易被旅遊者尤其是遠程旅遊者所混淆併產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遊地的感知都遵循距離衰減規律,即隨距離增加,旅遊地形象逐漸模糊。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是,對不同尺度的旅遊地,信息的高密度傳播和滲透都有利於提高知名度,從而克服距離長短和空間大小的制約,這一點對小尺度的旅遊地或旅遊區的形象傳播尤其具有實際意義。

然而由於史書記載較少和西夏當時在歷史上的影響相對較弱,人們對西夏曆史文化的本身瞭解甚少,這就使得今天旅遊者對西夏旅遊資源的感知形象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時期,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意境地圖”較明晰。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祕來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則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自公元1038年建國至公元1227年爲蒙古軍所滅,西夏政權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時期達到極盛“方二萬餘里”,領州22[2],先後同北宋遼,南宋、金相抗爭,其力不可小覷;而立國之王李元昊採取“改姓鬼名氏、下禿髮令、異衣冠、制蕃書”等一系列強調異於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則爲這個新興的王國增添異彩。循着易代修史的傳統,應當有一部“西夏史”供後人瞭解當時之事,然而這個傳統對西夏政權卻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許有意避開這段歷史,總之,西夏王朝成了“無史之朝”。雖《宋史》有“夏國傳”、《遼史》有“西夏外紀”、《金史》有“西夏紀”,卻也不盡滿足後世對其的研究,而19世紀之後一種形似漢字卻無人可識的“天書”—西夏文字的出現,更爲其增添了幾分神祕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4

在寧夏回族自亂區苜府銀川市的西郊,賀蘭山東麓,有一座規模宏大的今代陵園修建羣,這等於西夏王陵安葬西陰曆代帝王之處。

它是我國今代陵園修建羣中的一顆亮珠,雖歷經千年的戰火以及風雨腐蝕,角摟、門闕、碑亭等地面修建都已被毀壞,但觀光後,仍能使人想象出當年陵園的壯觀景象。

整個陵園南起泉交溝,北達銀巴公路。共有8座帝陵以及70佘座妃嬪皇休的伴葬墓,佈列在40多仄方千米內亂爭的土地上。每座帝陵自成系統,但都是坐南朝北呈縱向長方形,修建面積均在10萬仄方米以上。每座陵園4個角間的距離相等,各築有臺榭。

主陵的北部有角樓,角樓外另有碑亭以及門闕,香港導遊詞,佈局公敘同一。假如能把整個西夏王陵按修成時的模樣複本,那麼它宏偉的規模、藝術上的作風以及價格都大概與南京十三陵相媲美。

現在,倘使您去到西夏王陵,只管只能看到一些頭頂利劍雲、腳踏黃土的偉大陵臺,然而,當陵園中所特有的瀰漫着汗青氣息的激風吹過時,您是否認爲這些金黃色的大陵臺是一種獨持的標記呢?!它以特殊的結構以及方式印記了西夏王國即日的光輝。

西夏王的陵臺與中國日常傳統陵墓的陵臺沒有同:

首先,陵臺並沒有起封土作冢的做用。它日常修在墓室來後10多米之處。

其次,據考今事情者開成,在未遭到破壞從前,陵臺就有幾座,非常講究對稱。而西夏王帝陵的碑亭,多數爲西一座,東兩座,突破了對稱格局。

致使,在統一帝陵內亂爭,假如西邊建成了殿宇式,那麼東邊沒有雷同,恰恰去個其它式樣。

似卜,西夏陵園另有一個在其餘的陵園十分難見到的修建^角臺。每一個帝陵有四座,散佈於陵園四角,並以此爲陵園的邊界。這種角臺,在中國今代陵園修建中,也是少有的。現在,我們所掌握的陵園文物,次要是西夏時期的磚瓦等修建材料構成的。此中有制型生動的綠色琉璃鴟鴞,最大的高達1.5米。另有許多精雕細琢的獸頭、獸面、雕龍柱、碑碣等。從現在可見的“一斑”傍邊,我們足以了獬當年整個西夏王凌的豪華以及宏偉。

西夏王陵沒有愧爲今代劣秀的陵園傑做。當人們談起寧夏時,總會想到西夏王陵,想到它的雄偉、它的神祕。它是何等令人神來。

因爲,同長鄉、戎馬俑、秦王陵同樣,被譽爲“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也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創舉!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5

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築羣爲主體的小型園林――寧園,於1987年國慶節期間落成。

寧園位於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主要區由“興慶殿"、“沁茗"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壁畫“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我國曆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興慶殿"左側是捲棚式仿古建築“沁茗"閣,右側則是一個四角由重檐亭和一個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澤東、董必武及區內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遊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爲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寶藏,自治區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於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爲“元故寺"。對於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於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其他景點:寧夏概況導遊詞 ·西夏王陵導遊詞 ·沙湖導遊詞

石空寺石窟,明清時代成爲遠近聞名的風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燈"之稱。當時有詩讚曰:“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僧閒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

西夏王陵導遊詞 篇16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奇絕的荒漠草原上,進入陵區,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多座王公貴戚的陪葬墓一覽無餘。這片博大雄渾的陵園建築遺蹟不僅被日本遊客稱爲“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着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裏,網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西夏陵園內最爲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爲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爲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爲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拒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

風雨西夏,党項悲歌。西夏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則是這簇奇葩中最爲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陵殘碑是蒙部隊破壞西夏陵的見證。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牀,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可以說,遊覽西夏王陵,宛如進入一座迷宮,直惹得中外學者爭說西夏嘆興衰,指點九陵論長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