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導遊詞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56K

西安導遊詞 篇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爲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牆。

西安導遊詞十篇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爲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爲西安,意爲“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6至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遊覽的西安城牆,它是世世代代陝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徵。

西安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爲“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於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後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於那裏地勢低窪,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於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裏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於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佈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爲“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羣。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曆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爲碑林爲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爲“禮門”東門稱爲“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氣坊”。它是明代的建築,是由華山西嶽廟移過來的,採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這些彩畫是和璽彩畫。中國古代制度森嚴,彩畫也是有等級的。最高的是和璽彩畫,另外還有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它是孔廟特有的建築。按照古代制度,國家級孔廟內的水池爲圓形,叫“辟雍”;地方級孔廟內的水池爲半圓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爲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當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邊的這個石牌坊也是孔廟特有的建築,稱爲“櫺星門”。傳說“櫺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當年,進出櫺星門有嚴格規定:祭孔大典時,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員才能由中門出入;一般官員由西門出入;其他人員由東門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語“旁門左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櫺星門內。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講究中軸對稱的。那麼,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個陳列室以櫺星門的中門爲中軸線,自南向北對稱排列。兩邊的房間爲臨時陳列室。大家請注意看,中央道路兩旁有許多的石柱,它是我國古代民間石刻的瑰寶—渭北栓馬樁。這些栓馬樁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種紋飾,造型豐富。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一望無垠的渭北高原上,出於交通與軍事的需要,在驛站旁邊設立了大批的栓馬樁。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懾牲畜這個目的外,還具有震邪、吉祥和裝飾的意義。在解放前,渭北地區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門外兩側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馬樁。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着“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爲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爲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爲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全書共分18章,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並且把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繫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係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認爲“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視爲基本統治策略。《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爲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爲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後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爲孝經作的註釋。

在當時,此碑立在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爲“御碑”。又因爲此碑建在三層石臺之上,所以叫做《石臺孝經》。這塊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碑頂雕有捲雲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塊巨石組成,是整個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層石臺,形制特殊。“風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長書法,這塊碑刻書法工整,字跡清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這塊碑林中的超級巨碑因爲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被稱爲“迎客第一碑”。

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這裏展出由艾由晦等楷書的《開成石經》。“開成”是因爲它刻於唐文宗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經”,是指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開成石經》包括12部著作,除《孝經》外,《周易》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資料;《詩經》是編成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詩歌總集;《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先秦典章制度與社會禮俗的彙集;《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從史料和儒家義理角度闡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論語》是技記述孔子言行的專集;《爾雅》是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士的必讀之書。因爲當時雕版印刷還不普遍,爲避免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把它們刻在石碑上,立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內,供人們校對。《開成石經》由114塊碑石雙面組成,共計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補刻了《孟子》一書9石,合稱十三經。中國歷史上曾經組織過7次經籍石刻,只有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時代又早,史料價值極高,人們讚歎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書籍“。

西安導遊詞 篇3

哈嘍!歡迎大家來到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遊劉琳,我和大家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下面我們就前往清華池吧!

朋友們,我們正在走廊,請大家往前看,那就是黃河母親,她一身雪白,還抱着不到一歲的孩子,用乳汁哺育這他,這黃河母親大概有兩米多高。我們聯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媽媽肯定也這麼愛你吧!

黃河母親大家已經看過了,我們就去對面那座山吧!它叫作鳥山,必須坐纜車去。請大家做好準備,纜車要出發了!請大家往下看,這就是清華池,很美麗吧!

好了!大家該下纜車了,我們已經到達鳥山了。請大家往裏面走,看!那是八哥!多麼可愛呀!大家自己看吧!可不要掉隊哦!好了!大家應該看完了,我們下山吧!

look!那是青春泉!聽說只要用哪裏的泉水洗臉,臉上永遠不會有皺紋哦!青春泉的左面是皇上和他的妃子洗澡地方,只要往裏面頭一兩個硬幣,就會來年有好運!

好了!今天的清華池一日遊結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請大家不要忘記今天哦!

西安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西安秦兵馬俑旅行社的導遊,我姓林,大家可以叫我小林。我很高興能成爲大家的導遊,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遊玩之前 ,我要給大家一個溫馨的提示 :請大家跟着我走,不要掉隊,有孩子的大人請看好孩子。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今天我就要帶領大家遊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古代歷史文物。

大家快看,將軍俑身材魁梧,頭上戴着鶡冠,身披鎧甲,手裏握着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威風凜凜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大家看,這就是武士俑,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瞧,武士俑身後站着的騎兵俑比武士俑還要威風。它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繮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鐵騎俑的戰馬肌肉豐滿,形體健壯的陶馬跟一般大小。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請大家盡情的玩耍,有要拍照的,我可以幫忙。

謝謝!

西安導遊詞 篇5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們好!

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名字叫。今天,就由我來爲大家介紹驪山。

驪山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毗鄰華清池,如今兩個景點已經合併。驪山樹木茂盛,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山中分爲東,西繡嶺,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其中包括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和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

驪山不高,從東大門(昭陽門)進入景區後,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步行到山上的最高景點“烽火臺”。大門附近有索道(另收費),索道上站就是“老母殿”,但一般遊客都是步行上山,體驗在林中穿行的登山樂趣。

驪山分爲東、西繡嶺兩個區域,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有烽火臺、長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

兵諫亭(以前稱“捉蔣亭”),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躲藏及被發現的地方;老母殿供奉着“驪山老母”(也稱“女媧娘娘”),傳說老母曾經在驪山煉石補天;而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就發生在山頂的烽火臺。過了烽火臺後往東就到東繡嶺,主要景點有“石甕寺”、遇仙橋等,據傳寺和橋都建於唐代。

驪山腳下就是著名的“華清池”。傍晚夕陽下,在山上的“晚照亭”俯瞰華清池和整個臨潼,就是關中著名景色之一的“驪山晚照”。從驪山腳下坐“遊五”專線車到兵馬俑,約40分鐘。

西安導遊詞 篇6

朋友們,早上好!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踏上了陝西這片沃土,也就是過去的三秦大地。我代表關中人民真誠地歡迎大家。我是國旅西安分社的導遊。爲了讓大家對我印象深一些,我先自我分析一下。

大家看到我鼻樑兩側的深溝了吧,我一般喜歡朝南站着講解,所以左鼻溝顏色深一些,這兩條溝可以算是涇河和渭河吧。我的衆多的擡頭紋好像是關中的條條田壟,而我的眼睛長得比較橫,嘴脣又很厚,是典型的陝西人。我想20xx年前的秦代工匠就是依照我的祖先雕塑兵馬俑的吧!就是說,看到了我,就看到了活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

由活動的兵馬俑來給大家導遊,不僅幸運,而且安全。謝謝大家。

西安導遊詞 篇7

天下第八大事蹟 1974年,秦始皇陵戎馬俑坑的發明震驚天下。這一建在公元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羣以恢弘磅礴的氣魄,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傳神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光輝燦爛光輝,無論製作年月、構築侷限與藝術結果無不堪與“天下七大事蹟”媲美。於是,“天下第八大事蹟”之譽風行一時,成爲秦始皇陵戎馬俑的代名詞。

秦始皇戎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除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掩護陳列大廳外,尚有戎馬俑坑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

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

西楊村本是酈山北麓一個冷靜無聞的平凡墟落。1974年3月,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打一口井。這裏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經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混合充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地。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明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各人覺得碰上了老磚窯址。繼承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幽暗的光澤下終於暴露“瓦王爺”凝靜的面目面貌。村民們正驚訝間,剛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搜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細心調查,發明出上的磚塊與秦始皇陵四面發明的秦磚千篇一律,匆匆彙報各人停息打井,接着便倉皇趕往縣城陳訴縣文化館。湮沒2200年的“天下第八大事蹟”就這樣從頭回到人世。

這是一個值得眷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國雕塑藝術的岑嶺

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管釋教文化之後,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氣魄威風凜凜。它的特點是高度歸納綜合,線條簡捷,氣魄威風凜凜浪漫,注重裝飾,考究神似而失於寫實。然而,秦戎馬俑的發明使中外美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人們在這裏發明白20__年前東方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藝術的岑嶺,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恆久缺失的一頁!它嚴酷運用寫實主義創作伎倆,無論形體、佈局、比例、質感、量度都以精確的剖解結構爲依據.從秦俑的臉部,可以看出皮膚肌肉下顴骨、眉骨、頜骨的精確位置,五官的鉅細、比例、位置一絲不苟,形體的每一凸凹無不切合人體剖解結構。甚至可以從馬的造型判定其品種。非但云雲,這些藝術人人還留意 牢牢抓住人物性格,從人物的面部心情、心田勾當、精力狀態上追求變革,塑造出有聲有色、模樣外形各異,形神俱備,無一類似的 浩瀚藝術造型。

一號坑--宿衛軍主力聲勢

一號坑掩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戎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構築, 1979年10月建成開放。 在三個戎馬俑坑中,它發明得最早,侷限也最大。俑坑呈東西向長方形,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面 闊9間,周環繞以迴廊的名堂。局部掘客已出土陶俑1000餘尊,戰車8輛,戰車的陶馬32匹,各類青銅武器近萬件。按照出 土戎馬俑的分列密度,預計一號坑共埋藏戎馬俑6000餘件。

這是一個以步兵爲主,戰車、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設置有先鋒、主體、後衛和翼衛,步騎相間,車馬兼具,侷限複雜,機關精密。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先鋒;後頭接着戰車與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組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別離面南、面北和麪西的橫隊,那就是軍陣的翼衛和後衛了。

這裏的陶俑按兵種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4種。步兵源分列成縱隊或橫隊,各作差異的手持武器姿勢;弩兵俑作張弓待發姿勢並揹負箭;車兵俑手持武器跟從在戰車後頭; 騎兵俑站立在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武器。 嚴酷的軍階品級制度是組成部隊戰鬥力的重要擔保,從陶俑的差異穿戴、裝束和武器配備上可以清晰看得出來。級別最低的士兵俑束髮挽髯,只穿短褐,胸無錫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齊頭履;級別較高的士兵束髮或戴小圓帽,除短褐外還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齊頭履;初級軍吏源頭戴單版長冠,身穿戰袍外罩玄色長甲;高級軍吏俑頭戴雙版長冠,戰袍外罩彩色花邊胸甲或前後擺平齊的魚鱗甲;與衆差異的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挽結並下垂胸前。這種冠也叫“鶴冠”,冠上雙方原來堅插玄色的雞尾,聽說鶴是一種脾性勇猛善斗的鳥,“其鬥到死乃 止”。將軍身穿兩重戰袍,袍外罩有形制怪異的鋁甲,鋁甲前胸呈三角形由魚鱗甲片構成,雙肩及前後胸有效綵帶扎的花結。位於步兵俑羣間的將軍涌被一羣軍吏俑蜂擁,面部威嚴,絡腮髯毛,雙、足分隔,右手緊握左臂手腕,雙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劍姿勢。另一尊原先站在戰軍上的將軍俑額下長鬚,模樣外形莊重,左手按劍。軍階品級也從所持武器差異看得出來,將軍涌和高級軍吏僅有佩劍,用作批示與自衛;初級軍吏和士兵俑則各持襲擊性武器長矛、戈等。

二號坑--揭開古代軍陣之謎

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的二號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發明的,平面呈曲尺形,對象最優點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

二號坑由四個單位構成。第一單位即東邊突出部門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構成方陣;第二單位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構成車兵方陣;第三單位即俑坑中部車徒團結,由車、步、騎兵俑混淆體例生長方陣;第四單位即涌坑北半部由浩瀚騎兵構成 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地組合爲曲尺形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自作掩蓋,陣式調念頭動,首尾彼此接應,既 是摸索性襲擊的觸角,又是突擊性襲擊的先鋒。它是中國考古史上的獨一發明,爲熟悉秦代軍事體例和作戰要領提 供了可貴的直觀模子。據局部試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號坑埋藏戎馬俑數目約20__ 件,並會有大量青銅武器。與一、三號坑對比,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英華,其組陣之複雜,兵種之一切,姿式之多樣及生涯之完備都高出一、三號坑,其中鞍馬騎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號坑獨佔的,各式戰車之一切也是二號坑的特色。這裏的戰車可分爲批示車、副車、駟搭車和一樣平常戰車四種。批示車裝飾綺麗,通體擦黑漆,繪有精細的幾許形圖案,車頂有圓形華蓋,車內位立將軍俑、御手涌和戎右俑(保鑣員),批示器材是懸掛在車內的鐘和鼓,伐鼓時襲擊,敲鐘時撤退。副車也有華蓋和鐘鼓,車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將軍俑的空位,作戰時,副車緊跟批示車,以備批示車一旦產生意外實時遞補與救護。駟搭車上也有華蓋,但沒有鐘樓,車上有四名陶俑,一爲御手俑,一爲軍吏俑,別的兩名爲軍人俑,專家以爲,這種駟搭車供作前驅,行軍時在前引導,作戰時在前挑釁,向敵方投遞戰書,然後兩軍正式交手。一樣平常戰車上有一名御手俑和兩名軍人俑,位於御手兩側的軍人手持矛、戈等長武器,車上還備有弓箭。

二號坑陳列大廳建成於1994年,構築氣派雄偉,肅靜凝重,具有秦代氣魄威風凜凜,擁有展室及錄像廳、貴客迎接室、監控室、茶座、蘇息廳、文物庫等配套辦法,是今朝海內構築面積最大、最當代化、成果最一切完美的遺址掩護陳列大廳。

三號坑——統帥全軍的軍幕

三號坑與二號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察時發明,1987年建成掩護陳列大廳。 它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俑坑呈“品”字狀分列。

在三個俑坑中,三號坑是獨一所有掘客整理完成的一座,也 是侷限最小的一座。平面結 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從三號坑中掘客出1輛戰車,4匹陶馬,68尊軍人俑和34件青銅武器。除了與戰車配套的4尊車兵俑外,別的64尊軍人俑沿夾道以非戰鬥隊形環狀分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類實 戰武器,而是更多浮現儀仗威嚴的殳(音“書”)。專家們鑑定這裏是統帥全軍的“軍幕”,也就是整支行衛軍的批示體系。古代部隊雖有多種編列,但最根基的是左、中、右全軍。一號坑是左軍,二號坑是右軍,三號坑是批示部,那麼,尚有一支中軍在什麼處所呢?那就是隻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戎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樣平常很少說起,但它並非無關緊要,由於這四個坑同一構成了一個完備的軍事編列系統。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汗青缺憾。史籍記實:“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秦銅車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冢西側20米的地下7.8米深處發明一組車馬殉葬坑.這兩具銅車馬就是從中掘客出來的。

銅車馬原先安頓在木棺內,因年月長遠,木棺朽爛,填土下沉,被壓碎成千餘塊。爲便於修復,考昔職員把銅車頓時部積土作起源整理後,以鋼板插入地下,把銅車馬從坑內整體吊出裝箱,運回室內整理拼接修復,顛末8年全力,終於使它們從頭抖擻出昔時錦繡華貴的姿容。

從藝術觀賞角度看,銅車馬的造型無可挑剔。強壯肥碩的馬身佩色澤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線,鼻孔微微部張,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似乎正凝聽下令,只待長策一揮,便鋪開四蹄奔跑。一號銅車馬的御官站立車頭,兩腿並立,身材稍稍前傾,雙手攬住轡繩,目視車前,全神貫注。二號銅車馬的御官坐在車首。頭戴切雲冠,腰懸青鋒劍,身着長孺,圓領外翻,緊握轡繩,高舉長策,飽滿圓潤的臉 龐上透出既志滿足得又恭謹當真的神氣。 和秦俑一樣,銅車馬回收嚴酷的寫實伎倆,車、馬、人的造型隨處考究比例平均,形態傳神。馬的每塊肌腱都切合心理剖解佈局,乃至馬口腔上顎的皺紋和牙齒都鍛造了出來,連馬大腿兩側兩個附蟬黑斑及-括約肌都沒有忽略。御官的臉部、睫毛、頭髮以至手紋指甲到達惟妙惟肖的境地。與造型藝術嚴酷寫實形成光鮮比較的是銅車彩繪回收的高度浪漫伎倆,車蓋和車 廂上部的彩繪龍虎紋,團團簇簇,似雲騰霧卷,如金蛇狂舞,縱情揮灑,曠達浪漫;而一到底邊,畫筆一轉,氣魄威風凜凜陡變,絲絲縷縷,若即若離,筆意委婉,秀麗超逸;再配以鑄出的幾許形紋飾,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細與彩畫圖案的爛漫共熔一爐,相得益彰。

西安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光臨秦兵馬俑,我叫張俊偉,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遊,大家叫我張導就可以了。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

遊客們,我們現在已經在秦兵馬俑的三個俑坑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一號俑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0米,總面積竟有14260平方米,這簡直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兵馬俑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鶡冠,手握寶劍,久經沙場,重任在身。

請大家看這些大個子,請大家猜猜看這些是什麼俑?對了,這體格健壯,身穿戰袍,手持兵器,一看就知道是武士俑。

接着繼續來看騎兵俑,認真觀察,他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好像隨時上馬衝殺。

打仗時期,沒有馬可不行,請大家向前看,一匹匹形體健壯,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大家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爲統一天下而戰;有的緊握雙拳,待命出征。

遊客們,我的`介紹到此爲止,俑坑裏還有各種各樣的兵馬俑,請大家隨便觀賞,但不要亂扔垃圾,也不要拍攝照片。

謝謝大家的配合!

西安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來到古城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黃,叫我小黃或偉羣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很高興,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先帶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我們國家西安臨潼出土,今天我就帶領你們遊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歷史文物。

看!這就是將軍傭,它身體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着鎧甲,手裏還握着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象在考慮如何打退匈奴大軍呢!

瞧!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跟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鍵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象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檔案,先的景點不知這一關額,還有先古城牆,華清池等等,這些景點我都會帶你們去的,今天我們就先到這裏,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後有一個好的狀態再繼續我們明天的行程,希今晚能休息好,我們明天見。

西安導遊詞 篇10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鐘樓。鐘樓位於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會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鐘樓的位置並不在現在這個地方,那麼它在哪兒呢?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與鐘樓遙相呼應的樓就是鼓樓,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迎祥觀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觀,唐睿宗李旦爲了給自已的母親過壽,特製了一口鐘安放在迎祥觀內。隨着城市的發展,西安城不斷地擴建,鐘樓就偏於城西,不再居於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

鐘樓的主要作用就是擊鐘報時。每天清晨,當鐘聲響起,四個城門就打開,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傍晚鼓樓的鼓聲一響,人們就回到城裏關閉城門,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過去用來報時的鐘是唐睿宗李旦在景雲二年(711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雲鍾”。景雲鍾紋飾精美,線條流暢,聲音洪亮,充分表現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鑄鐘水平,原鐘現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景雲鐘的複製品,它的體態、大小、重量、紋飾與原景雲鍾都是相同的。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請看鐘紐部分:據傳海中有一種大獸叫蒲牢,它雖然兇猛,但是非常害怕鯨魚,每當鯨魚攻擊它,它就會拼命大叫,由於它的叫聲非常響亮,人們在鑄鐘的時候就將它縛在鐘上,以祈求鐘聲洪亮,我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鍾就像張着大嘴的蒲牢,撞鐘之木就像鯨魚,鯨魚咬一口,蒲牢叫一聲,鯨魚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響,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來試試。關於蒲牢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蒲牢”是龍王爺的第九個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這位蒲牢平素愛大聲喊叫,聲音非常洪亮,因此鐘紐常常做成蒲牢的樣子,希望能使鐘聲洪亮,總之有了蒲牢,鐘聲就會洪亮,這是無可置疑的事了。

再來看看鐘面,這裏有龍、鳳、鶴、獅、獨角牛,以及飛天、彩雲、蔓草等,花紋線條流暢、首尾相接,它們分別代表着道教法規、富貴權勢、天上人間,以及現世未來,是一幅集福、權、貴爲一體的宗教紋飾畫,特別珍貴的是這篇唐睿宗李旦親筆所書的銘文。李旦的真跡共有三處:孔子廟堂碑、順陵碑以及景雲鍾銘文。因孔子廟堂碑和順陵碑都己被毀,所以現在李旦的真跡就僅存景雲鍾銘文一處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講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雲鐘的製作,無論是從書法的角度,還是從文章的內容來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座坐落於四條大街交會處己600多年的鐘樓吧,我們先從屋檐講起,大家站在這裏可以看到鐘樓有三層屋檐,其實它只有兩層,也就是說在二樓是一層樓兩層檐,那麼爲什麼要把屋檐做得這麼複雜呢?因爲在封建社會裏屋檐有着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檐就是統治階級爲了提高自己的尊嚴和權威而獨佔的一種形式,就是同樣的重檐屋頂也有着最尊與次之的區別,重檐廡殿爲最尊,比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門。鐘樓採用的四角攢尖頂形式,這種形式最早出現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樓、臺、亭、閣採用這種形式,到了明清這種形式就更加興盛起來。大家站在這裏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築都很漂亮,可這在過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蓋房子只能蓋單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築裏才能出現。也許有的朋友已經注意到了,在屋頂的四翼角戧脊上有一排動物形狀的構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仙人、走獸。我們依次來看一下:第一個是仙人,在它後邊分別是行龍、飛鳳、行獅、天馬、海馬、飛魚、押魚,這幾種走獸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龍風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獅子是獸中之王、鎮山之王;天馬、海馬象徵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飛魚、押魚是海中異獸,據說可興雲作雨、鎮火防災。建築工匠們巧妙地將政治象徵、藝術裝飾和實用構件統一在一起,充分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我們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樑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可以看到有一層用小塊木料拼合成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佈在樑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稱爲斗拱,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爲什麼叫斗拱呢?在柱子與樑枋上因爲要挑出屋頂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種構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從柱子和樑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弓形短木稱爲拱;在兩層拱之間用方木塊相墊,小方木形如鬥,所以這種用多層拱與鬥結合成的構件即稱爲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樑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樑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確是一種很奇特的構件,一塊塊小木料組合起來居然可以挑托起那麼沉重、那樣深遠的屋檐,這是我國古代工匠一項了不起的創造。

建築首先作爲一種物質財富,也和其他物質一樣,在人類創造的過程中,不但產生了物質的軀體,同時也產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體和房屋各種構件的製作中,人們都對它進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裝飾就是這樣開始在建築上出現的。古建築的門窗是與人接觸最多的部分,在它們身上自然集中地進行了多種裝飾處理。大家現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容有生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若朋友們感興趣,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對多少。

進入鐘樓一樓大廳。首先請大家擡興看:頂部一個個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圓形的叫藻井。爲了不露出建築的樑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樑的下方用天花枋組成一個一個的木方框,上面貼有彩色圖案的紙,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繪。鐘樓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繪的,共184塊,有豔麗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紅梅,有清幽的蘭花,一年四季就在這小小的四方之間爭嬌鬥奇。在講藻井之前,我想先請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一個什麼圖案呢?有朋友說這是城市的中心點,還有朋友說是雲彩,我給大家講一個民間流傳的故事,聽完後大家就會明白了:傳說關中地區過去常鬧水災,每一年都會發生一次,有位道十看過風水後說:鐘樓東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裏有一條大鰲魚,每一年這條大鰲魚都會按時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它這一露頭,關中地區便會汪_一片,知縣得知這一消息後,便命工匠將原鐘樓拆除,在它的東半里,一個十字交叉路口處重新建了一座鐘樓,鐘樓建好後,果然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繪的時候,就做了這樣一幅“霞光萬道”圖,大家看這幅圖案像不像太陽照在井眼裏泛出的七色波紋呢?這正是:鍾號景雲鳴綵鳳,樓雄川口鎖金鰲。

西安導遊詞範文5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爲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爲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爲西安,意爲“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啓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爲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着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爲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爲60米,爲“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爲“女兒牆”,是爲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着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爲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爲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啓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爲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爲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爲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爲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爲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爲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爲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爲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爲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爲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