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故居導遊詞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8W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齊國古都蒲松齡的故鄉-----淄博。我是這次淄博之行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蒲松齡紀念館,就坐落於我們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村。他始建於1989年,由蒲家村先後投資2100多萬元建成,總佔地面積24公頃。請各位朋友跟隨我一起去領略蒲文化的深厚內涵吧!

蒲松齡故居導遊詞大綱

沿着青石鋪成的小路,走過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築商業街,就會來到一座青磚灰瓦的大宅院前,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調的四合院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這門楣上的匾額,是由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提寫的“蒲松齡故居”。

走進大門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這尊漢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齡先生了。他正在捻鬚沉思,似乎在構思聊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塊太湖石,他們是四個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個字。對--------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請大家跟隨我往後面走,進入我們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齡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齡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19年),享年76歲。

蒲松齡先生出生在一個日趨沒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書香門第呀)。蒲松齡先生的父親蒲磐原是讀書人,但因困於屋場連個秀才也沒中,遂去經商多年,家中稱“素封”,到四十歲還沒有孩子,對家業也不怎麼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單四十歲以後連生四子,蒲松齡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從此後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趨貧困了。因家中請不起塾師,蒲磐就親自教孩子門讀書,蒲松齡先生自幼聰明過人,經史過目輒了,父親非常鍾愛他。

蒲松齡先生18歲時應父母之命完婚,19歲時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當時的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並收爲門生。說到這位施大人呢,看過電視劇《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劇中有位斷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齡先生對恩師感激之情的演義了。20歲時蒲松齡先生與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但是蒲松齡先生在此後三年一次的鄉試中,卻屢試不第。

25歲時,因妯娌之間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別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間”,生活陷入困境。31歲時迫於生計,應淄川進士孫蕙之聘,去江蘇省寶應縣爲其做幕賓。當走到了青不關時,看到兩岸的山勢險要由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詩,其中四句是這樣寫的:“山在甕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千株萬株樹”。在這期間蒲松齡先生目睹宦海風雲,飽嘗遊子之苦,再加上臨近科考,僅做了九畢府個月的幕賓,即返回了故里。歸來後的蒲松齡先生仍舊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家,四處奔波

蒲松齡先生四十歲時,受本縣王村鎮西鋪村畢際友的聘請,去做了畢府的私塾先生,設帳卓然堂,自次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舌耕筆耘。只到71歲時才撤帳回家,開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鄉里舉行“鄉飲酒禮”,蒲松齡先生與昔日好友李希梅、張歷友被推舉爲鄉飲介賓。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上的榮耀。蒲松齡先生72歲依例成爲歲貢生

74歲時妻子劉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絕,倍感人生苦短。就這樣過了兩年,於公元172019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齋與世長辭了。一代文學大師就這樣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二、第二展室----聊齋正房

瞭解了蒲松齡先生的一生,請大家隨我到我們將要參觀的第二展室,蒲松齡先生當年生活、居住並寫下《聊齋志異》的地方-----聊齋正房。這座農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三間正房就是著名的“聊齋”,東西各有兩間廂房。這是1954年重新修復的。

來到正房門口,大家迎面看到的這幅畫像,是蒲松齡先生74歲生日時,他的兒子蒲筠,請當時居住在濟南的著名畫師朱湘鱗所畫的。在畫像上還有兩道蒲松齡先生的親筆題跋,第一道是:“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題。”這句話是說:我相貌平平,身體修長,今年74歲了,共計25000多天,什麼事也沒有做成,頭髮也白了,面對自己的子孫,感覺很羞愧。。第二道跋寫到:“癸巳九月,筠囑朱湘鱗爲餘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爲百世後所怪笑也。鬆齡又志。”這道跋是說:癸巳年九月,蒲筠請朱湘鱗爲我做此畫,身上穿着貢生衣服,並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後被後人所恥笑。

在這幅畫象的下面條几上,擺放着的這塊石頭,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大家說象什麼?似的,就像一隻正在鳴叫的青蛙,據說是蒲松齡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齡先生在畢府教書時的舊物,名爲蛙鳴石。此石在年譜中有首詩記載爲證:“我與蛙鳴兼明月,儼然鼓吹小山邊”。

再看房間的西側,是當年蒲松齡先生盤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邊還有蒲蒲松齡先生鬆齡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和硯臺,他們看上去簡樸而平凡,卻彷彿能告訴我們先生滿腹的才華和懷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與執着。東邊的有炕的這間就是蒲松齡先生的臥室,當年蒲松齡先生就是坐在這個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頭上這盞錫燈是從蒲松齡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請跟隨我繼續往前走。進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齡先生由於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動盪年代,他體察封建社會統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審視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種種齷齪現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經歷,自然就激起他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託手法,寫成了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孤憤之作------《聊齋志異》。蒲松齡先生一生著書豐厚,除了《聊齋志異》外還有詩、詞、歌、賦、俚曲、雜著等近二百萬言。

由於蒲松齡先生生前家境貧寒,所以《聊齋志異》沒有刊行,最七年級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比較完整的手抄本有“鑄雪齋抄本”、“黃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齋志異》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時蒲松齡先生已經去世五十七年了。《聊齋志異》後來被改成諸多的戲曲、影視作品,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胭脂》、《畫皮》、《古墓荒齋》,以及評劇《花爲媒》、呂劇《姊妹易嫁》、五音戲《竇女》、山東梆子《牆頭記》。等等

四、第四展室------書畫展室

大家一走進了外文展室,就會深深的感受到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沒有國界的。到目前爲止,《聊齋志異》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文字20多種,版本60多種。《聊齋志異》最早的譯本是1880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聊齋志異》已經成爲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蒲松齡先生也因此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五、第五展室-----書畫展室

蒲松齡先生紀念館建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有關蒲松齡先生的字畫的收藏,現在以收藏的當代文化名人、著名書法家、著名畫家的作品一千餘幅,這些書畫都體現了後人對蒲松齡先生的敬仰之情,《聊齋志異》對後人的深遠影響。

走到這裏,很多不瞭解《聊齋志異》的朋友會問了:《聊齋志異》到底是寫什麼的?怎麼會有那麼大魅力呢?那就請大家隨我進入我們參觀的最後一個展室吧,去更近距離的瞭解蒲文化帶給我們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這裏,我們精選了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將其主要情節立體、形象的展示出來。更好的幫助朋友們瞭解《聊齋志異》的故事情節。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