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蓬萊閣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篇1

人間仙境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它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爲“中國四大名樓”,我們早已把它列爲煙臺之行必到的景點,當我們登上這千年名閣,在享受仙風海韻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神奇、神祕和神勇。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精選5篇)

說到它的神奇,總是讓人讚不絕口。在山腳下欣賞蓬萊閣,丹崖山拔海而起,與浩茫的碧水相映,閣樓高居頂峯,彷彿鑲嵌在綠蔭叢中一顆璨燦的明珠,旁邊的燈塔居高臨下,雄偉壯觀,就好象是守護蓬萊閣的士兵,巍然矗立在峭壁上。周圍有一道城牆雄踞峻嶺,氣勢磅礴,真是一幅絕美的仙閣凌空圖。從蓬萊閣向下望,山崖下波濤澎湃,驚濤拍岸,極目遠眺,煙波浩渺,不僅能讓人深感大海浩瀚,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海市蜃樓的天下奇觀。導遊告訴我們,蓬萊海市蜃樓大多出現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有時也出現在夏秋之交,持續的時間長則幾個小時,短則幾分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遺憾的是我們沒能目睹到這樣的奇景。

讓人稱奇的還有避風亭,它在蓬萊閣西側,三面無窗、臨海一面大門敞開。導遊告訴我們,外面海風再大,室內也是紋風不動,因爲它的北面是的城牆高至亭的半腰,城牆的外壁呈弧形,當北風吹到弧形牆壁時便會急劇上升,飛越屋脊向南而去。同樣遺憾地是我們沒有事先準備一盒火柴來試試。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篇2

大家都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這故事發生在哪呀?對就發生在這裏。相傳當年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越喝越高興不知不覺的就喝醉了。鐵柺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並言定要憑個自的寶物渡海,不得乘舟。正所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鐵柺李用的是他的寶葫蘆,漢鍾離用的是他的芭蕉扇,呂洞賓用的是寶劍,荷仙姑用的是荷花,蘭採合用的是花籃,韓湘子用的是瀟,曹國舅用的是手中的護板,張果老和他的神驢用的是笙。都知道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着一頭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牠折迭起來,放在皮囊裏。還有一首詩來說明此舉,“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來教世人做事要常回頭看,便於總結經驗。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蓬萊小城不大卻與八位神仙有緣。

蓬萊另一個原因是跟“海市蜃樓”有關。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常常出現一些怪異的影像,當時,人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這種現象,剛開始以爲是妖怪,把他說成海中的達蛤蜊精吐出的氣,稱蛤蜊爲“蜃”,非常害怕,燒香磕頭,祈禱“蜃”不要危害人間,久而久之,人們發現“蜃”並沒有威害人類,又把他說成是神山現世,傳說海中有仙山,山上的房屋是金銀修砌,樹上滿是玉石瑪瑙,還有仙人來回走動,最主要的是山上有長生不死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裏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三座山非比尋常,還在不斷的變,其實他當時正是趕上了海市蜃樓,他驚奇的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麼,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山。”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山叫什麼名。方士說一座叫“瀛洲”因爲秦始皇又叫秦“嬴政”,一座叫“方丈”,還有一座一時無法應答, 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蓬萊”者, “蓬草蒿萊”也。就這樣“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神山就這樣傳開了。

蓬萊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像秦始皇一樣聽說大海中有三座仙山,也來到這裏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他爲了能尋到仙山,在此專門修築了一座小城,在這裏住了很久,每日登上丹崖山眺望大海,但是,他沒有秦始皇幸運,沒看到海市蜃樓,也沒找到長生不老之藥,就下令將他在海邊望神山而修築的小城賜名爲蓬萊,聊以安慰。從此,這座小城就叫做蓬萊了。

其實秦皇漢武也好,普通百姓也好,之所以不遠萬里來到蓬萊,都是來訪仙蹤、尋仙藥的,都盼望能象仙人一樣自由自在、長生不老。把蓬萊奉之爲“仙境”,實際上都是海市蜃樓給鬧得。其實海市蜃樓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介質時發生的折射或反射的現象。而作爲介質大氣,它的密度是不完全相同的,通常是隨着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溫度越高密度越小,溫度越低密度越大。蓬萊海市一般出現在春夏兩季,要海中有霧,還要刮東南風一到二級,這些條件具備後好要有最佳的觀賞角度才能看到。爲什麼蓬萊這邊經常出現海市現象呢?這同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蓬萊地處渤、黃海的分界線,而渤海的氣溫偏低,尤其是在春夏、夏秋之交,海面氣溫容易較大的低於高層氣溫,這就形成了下層空氣密度大於上層空氣密度的逆溫現象。

八仙”的來歷在我國民間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光臨蓬萊。中國有句古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便有好客的傳統,蓬萊人更以熱情著稱。今天,由我爲大家做導遊服務。大家可以叫我小牛。希望通過我的認真努力和您的友好合作,我們共同度過一段愉快、美好的時光!蓬萊市位於山東半島最北端,屬於煙臺的一個縣級市,是煙臺蘋果的主要產地之一,水產品產量居煙臺市第一,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五。蓬萊是"山海名幫",千百年來一直被譽爲"仙境"。這可能與"海市蜃樓"有直接關係。"海市蜃樓"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當地人俗稱"神山現世",一般出現在春夏兩季,不知道各位是否有這份幸運?!

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她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和江西的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名樓。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軾的手跡,我們遊覽的路線 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這裏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麪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裏是彌陀寺的東、西廂。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爲關公。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六根清靜"的佛家之地,世俗的關公怎會在此,成爲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身居當陽玉泉寺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爲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遂伏法做了佛門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宋代以後,統治者爲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在北方更被尊爲"武財神"。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殿中設西方三聖,中間爲阿彌陀佛,左爲觀世音菩薩,右爲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出了彌陀寺沿丹崖山上行,首先看到的便是"丹崖仙境坊"。"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爲何稱作"丹崖"?那是因爲蓬萊閣所坐落的丹崖山上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文山李啓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爲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就意味着我們已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遊覽吧。

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裏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我們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唐貞觀年間在山頂建有龍王廟,宋嘉佑六年移至現在的地方,現在大家看到的龍王宮是1984年重建的。走進龍王宮的前殿,大家看到的呢東爲定海神,西爲靖海神。他們可是龍王的左右護法。

我們一起去看看龍王宮正殿吧!請看中間端坐就是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龍王敖廣。幾乎所有的龍王宮都供奉東海龍王敖廣,爲什麼呢?呆會告訴大家。我們先來看看兩邊的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在海上巡邏,發現情況,就及時向龍王彙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向後依次是千里眼、雷公、電母;西邊分別是趕漁郎、順風耳、風神婆、雨神。後面是龍王宮的後寢宮。正中供奉的就是龍王和他的兩個妃子。大家是否注意到龍王手中的火種?衆所周知,龍王雖然可以興風作浪卻最怕火,因此他所擁有的這個火種就成了他成爲四海龍王之首的原因。古人求雨說來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屢求不應,人們便把龍王擡到烈日下曝曬。據說,曬到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興雲佈雨了,所以時間久了連龍王都曬黑了!

出了龍王殿,左轉,就到了子孫殿。裏面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她身邊供奉的是保佑孩子心明眼亮、身體健康的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大家一定對這座木石結構的戲樓興趣大增!每年正月十六日爲天后宮廟會,相傳這天是天后娘娘的生日,人們會聚戲樓唱戲爲天后娘娘祝壽。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后宮的前殿,這兩位分別是嘉應、嘉佑。傳說他們都是天后降伏的妖怪,後改邪歸正成爲保護天后的神將。

請看這棵千年古槐——唐槐。雖說她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樹齡了,但仍然枝繁葉茂,只是樹幹已經中空。傳說是當年鐵柺李與呂洞賓在此下棋爲遮陽而種。看完唐槐,我們去天后宮正殿去看看。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福建、中國臺灣稱其"媽祖",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由於她生下後從未啼哭過,父親給她取名"林默娘"。默娘自幼聰明過人,襁褓中見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2歲時對海事感應非常靈驗;16歲得"天書"於枯井中,因而通曉變化,妙用玄機,並常能"乘席渡海",多次在海上保護遇難漁民和商船。28歲在海上遇難,人們爲紀念她遂在海邊修建廟宇。

我們終於到了蓬萊閣的主閣。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極頂,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龍王宮舊址。始建於宋嘉佑六年,是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有人稱蓬萊閣爲"江北第一閣",並題有:"登上北方第一閣,身在蓬萊即是仙"的詩句。正門上懸"蓬萊閣"的巨匾,爲清代書法家鐵保手跡。一樓是蓬萊風景圖片展,二樓則是"八仙醉酒"的蠟像,大家可以隨意參觀,半小時後在閣外集合。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今天的仙境故遊就要接近尾聲了,不知道各位有啥感慨?希望我的服務您還滿意,不周之處敬請指出。感謝大家的積極合作,期待您的再次光臨!再見!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篇4

人道仙境在蓬萊,我們在去蓬萊的路上。蓬萊尚是遠景。而車窗外的藍天、白雲、以及飄搖的大海、靜泊的輪船纔是我們眼中的近景;還有一座座跨野橋樑、陽光下的山村、美麗的山包、蘋果園、葡萄園、秋意綿綿的田野、褐色臉膛的果農、粉紅燈籠的蘋果,如一幅長軸畫卷隨我們的臨近慢慢舒展,又快速移去。

當一片片烏雲被我們丟在身後,藍天越來越浩瀚,大地越來越遼遠,此時,大海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當我們終於看到了那高高舉在空中的——蓬萊閣,八仙過海口,戚繼光故里,三仙山,韓菲樂園,海洋極地世界,東方瀚時,我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此時,太陽已穩居藍天正中了。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蓬萊這個中學時就從李白的詩文中知道的地方,一直如一個美麗的夢地,讓我神往。而一旦真的身臨其境,就希望真的看到一兩個神仙,或者逢一處海市也好。可是,可是我們過仙人橋,登蓬萊閣,上田橫山,一路連神仙的影子都不見,那麼大的海風哪裏會有海市蜃樓,飄渺的仙境更是與真實淡淡疏離,無緣一遇。不知道神仙們都躲到哪座島上演繹新的傳奇去了。那些美麗的傳說又寫在哪裏呢?我站在獵獵風中,看不到千年前訪仙尋藥的秦始皇,也看不到明朝威武如儀的戚家軍,所見的都是熙來攘往來此憑弔的俗世大衆,和一座在浩海藍天之間巍峨聳立的尚未散盡硝煙的蓬萊水城。

但是,可極目遠望。站在蓬萊水城,你想看出多遠,海空就有多遠,這同樣得力於你尚好的視野;當你的眼睛模糊不清,天空的色彩更有一層人爲的認識。何況還有描述上的差異。遙望大海,不禁要爲大海的浩闊蒼茫而暗自興嘆。也時常低頭細思,我們所追思的遺蹟,我們所探尋的事例到底是真是假呢?那些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那些筆墨記載的歷史,哪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歷史總被無情戲說了,許多東西來到我們面前早已似是而非,人爲杜撰的成份太多。

但是,蓬萊仙閣尚在,蓬萊水城尚在,那麼人們所想往的仙境也是存在的,海市蜃樓是存在的,海上仙山也在。站在蒼松翠柏間和巍峨的蓬萊閣上遠望大海,串串島嶼如美麗耀眼的珍珠,在碧波盪漾之中若隱若現。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軾的手跡,我們遊覽的路線 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爲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裏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麪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裏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爲慧遠法師,左邊爲劉遺民、桓伊,右邊爲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爲關公,右爲關平、王甫,左爲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麼會到佛寺裏,成爲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爲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聞法後,願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己發揮)宋代以後,統治者爲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爲帝,由帝升爲大帝,成爲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爲“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爲西方三聖,中間爲阿彌陀佛,左爲觀世音菩薩,右爲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起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聖,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後來爲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現在寺廟裏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裏說觀世音可以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衆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爲羅漢,羅漢後來有多少,說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說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稅,地方官員爲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爲木石結構,式樣爲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爲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繫着。方士們很早就從事着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爲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爲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裏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爲“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啓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爲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我們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遊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