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導遊詞(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79K

故居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

故居導遊詞(精選21篇)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導遊,今天就有我帶領大家參觀王羲之故居。來到王羲之的故居,當然要對王羲之有所瞭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王羲之的情況。

王羲之,字逸少,曾爲右軍將軍,又稱:右軍。公元320xx年出生於琅玡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臨沂市。他從小就特別酷愛書法,真、草、隸、篆都很有造詣,尤其擅長隸書。嗬嗬,只可惜書法上沒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了。

王羲之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我國的書法史上並稱:二王,被稱爲書聖。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曾經還有勞唐太宗親筆撰寫過一段專論,主要原因是由於他的書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賞,唐太宗稱讚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心目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晉永嘉元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來到了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歷經戰火的滄桑和興廢,爲劉豫時,改名爲普照寺,一直沿襲至今。爲紀念我國曆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89年,由當時的臨沂地區行政行署、臨沂市政府投資400餘萬修復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佔地面積20畝。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爲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進行中國書法傳統文化藝術尋根之旅的最佳去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門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額,是當時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啓功先生的手筆。我們面前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當年王羲之練字洗筆硯的:洗硯池。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王羲之幼年酷愛書法,每天習字之後,都會在這個水池裏洗刷筆硯,天長日久,吃水變黑,雖讓經歷的一千餘年,其顏色都沒有改變。

這一片就是國內外首屈一指的中國當代書法碑廊,裏面盛列着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的書法石刻80餘塊。這些石刻不僅是書法中的經典之作,同時也對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推崇備至,表達了後人對書聖的敬仰之情。大家看這幅楹聯寫得好:繼永和雅興集歐柳顏趙衆家風範衍祺裘勿忘先賢,續淳化遺韻匯蘇黃米蔡諸體精粹刊碑帖以昭後衆。

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曲橋了。此僑雖小,但兩邊橋欄上刻有中國古代24孝的故事。咱們世代中國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傳着24孝的故事,在這24孝之中,我們臨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頗爲熟悉的有:臥冰求鯉。相傳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喪母,其繼母對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吶,然王祥對其繼母非常孝順。有一年冬天繼母大病,想吃鯉魚,王祥便脫下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化開冰層求魚,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上天,有鯉魚便從冰洞裏跳上來滿足了他這一要求。從此呢,:臥冰求鯉的故事就廣爲流傳。

我們已經過了曲橋,現在已經到了鵝池了,我們可以看見幾只大白鵝在池中悠閒的游來游去。傳說王羲之當年非常愛鵝,至今還流傳着書換鵝羣的說法,據說書法創作中的五指執筆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觀察俄在水中的動作啓發而來的。當然,現在的這些俄都是21世紀的。以前的那些鵝早就進了古人的肚子了,現在看到的這個平臺就是王羲之習字曬書的曬書檯,這塊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親筆書寫的曬書檯三個大字。

在這個曬書檯的北側是享譽齊魯的琅玡書院,這個匾額:琅玡書院四個字是在王羲之《聖教序》中得來的。在書院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這裏陳列有王羲之的書法石刻,像這邊的《琅玡帖》、《喪亂帖》、《蘭亭序》、《樂毅論》《十七帖》等,爲王羲之書法作品的真實再現。此外還有大小蘭亭圖等。牆上掛着的是我們前面已經參觀過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曬書檯的西側,有一塊御碑高立於臺上,上面刻有當年乾隆皇帝南巡路過臨沂時爲琅玡五賢題的詩 詩曰:孝能竭力王祥攔,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所謂琅玡五賢指的是古代臨沂歷史名人王祥、王攬、顏真卿、顏杲卿、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遊覽到此結束,相信大家對王羲之有所瞭解,對臨沂的歷史有所瞭解。非常歡迎大家再次來臨沂,再次遊覽王羲之故居。

故居導遊詞 篇2

在中山市翠亨村,是一幢兩層樓的中西合壁式小樓房,爲孫中山於26歲時所親自設計和改建。上下並列着7個穹形門樓,莊重而大方。四周皆蒼松、翠竹、古榕和紅棉,環境清幽。在中山書房中,陳列着他用過的針筒和聽診器。他雖當過總統,竟沒有一件傢俱和擺設,房中僅有一張農家木牀,一張舊桌和兩把木椅,這是他在遺囑裏所說的“一生不治家”的最好證明。孫小山曾在此室寫過著名的《上李鴻章書》,和陸皓東等革命志士共商過革命大計。孫中山試製炸藥時被炸裂的石門,至今仍存痕跡;他在庭院中所親植的酸子樹,仍在生長。今故居完全按原樣陳列,故居前已闢爲公園,故居旁另建孫中山紀念館,收藏並陳列了許多珍貴文物,供人瞻仰。

中山故居是以翠亨孫中山故居爲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東南方17.6公里處,廣(州)珠(海)公路主幹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翠亨村傍山瀕海,氣候宜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於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的公園環境之中。

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並設有一道圍牆環繞着庭院。外表仿照西方建築。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環下雕繪一隻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牆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樑下對開。居屋內前後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正門上掛一副對聯,曰:'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據傳是樓宇落成後孫中山親筆撰寫的。庭院右邊設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圍(約32平方米)是孫中山誕生時的舊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此。

故居導遊詞 篇3

蔡元培 (1868一1940)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曾任光復會會長, 赴法留學,回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20xx年 起任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於科學與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他被毛澤東同志譽爲“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爲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

蔡元培故居位於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是一個頗具紹興特色的明清檯門建築;也是我國蔡元培故居目前唯一專門介紹蔡元培一生事蹟的名人紀念館。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諸暨遷至山陰。清道光間,蔡元培祖父嘉謨公在筆飛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廳三楹,後又在屋後加蓋五樓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寶煜居東首一樓一底加一騎樓,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誕生於此。座樓東次間爲其書房兼臥室,在他28歲前及在紹興中西學堂(現紹一中)任職時和歷次返鄉時均居於此。故居主要建築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佔地18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門廳三間,坐西朝東,門楣匾額“蔡元培故居”系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書。廳內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藹睿智,一派長者風範。大廳上方懸掛毛澤東褒譽先生“學界泰斗”匾額和周恩來撰、沈定庵書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對聯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輝歷程。

現故居大廳前廂房、大廳及兩邊間、座樓前西廂房及座樓西邊間均闢爲“蔡元培生平史蹟陳列室”,介紹蔡元培先生一生業績。蔡元培故居已列爲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紹興城區筆飛弄13號,爲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出身科舉,歷任民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

故居的主體建築是坐北朝南,爲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門廳坐西朝東,上懸劉海粟手書“蔡元培故居”匾額;第二進廳堂和第三進樓房均坐北朝南,三進分佈不在同一軸線上。由門廳通往堂廳的前天井特別開闊,差不多有籃球場那麼大,周邊的圍牆也特別高,高牆深院,顯得氣勢不凡。第二進一堂兩廳,已闢爲陳列室,堂廳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頗有學者風度。左壁懸有毛澤東撰、沙孟海書的“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聯語;右壁有周恩來撰、沈定庵書的“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對聯。後進爲坐樓,五樓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處,並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蔡元培故居已列爲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導遊詞 篇4

孫中山先生市政紀念公園位於澳門西北角馬路邊,原爲填海區,面積約有70000平方公尺,呈長條形西北走向,是近年來澳門市政廳投資興建面積最大的公園,也是澳門半島規模最大的公園。

公園的景觀分中、西兩部份:東北部爲中式設計、有人工湖、曲橋、涼亭、小樓;西南部爲西式設計,有體育設施及溫室。東北部的.涼亭建在人工小山上,可以眺望珠海的拱北;小樓紅牆綠瓦,幽雅恬靜;曲橋迂迴,景緻迷人。

公園中部建有一條山鐵架築成的兒童遊樂設施,由三座塔形鐵枝建成。開頭較爲有趣。中部還有一條長達500公尺的迴廊環繞,連接了園中大部分景觀,是澳門所有公園中最長的迴廊。公園裏有可容納幾百人的露天劇場、回力球場及溫室等。

在公園裏,新落成了一座名爲“永遠的握手”雕塑,是紀念中葡友誼的建築物之一。

故居導遊詞 篇5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紹興遊玩。我是快樂旅行社的導遊,我姓陳,大家可以叫我陳導。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築之一。

沿着長廊,向後走去,令人豁然開朗,你會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魯迅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園。百草園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雖然那裏沒有奇花異草,但是它是魯迅童年的樂園。大家看,這是一口小井,魯迅小時候經常和同學們在小井上跳上跳下。在冬天下雪時,他經常來這裏捕鳥……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爲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魯迅的座位在書房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桌面右邊有一個魯迅親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魯迅上課遲到,受到先生的嚴厲責備,他就在自己課桌的右邊桌沿上刻了這個“早”字,時時提醒自己,此後就再也沒有遲到過……

親愛的遊客們,由於時間關係。魯迅故里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你們能夠喜歡上紹興,歡迎大家以後帶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再來遊玩!

故居導遊詞 篇6

各位來賓,歡迎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我們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羣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兒時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家道中落。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20xx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爲“民族魂”。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遊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遊玩魯迅故里的導遊,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裏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菸悠然地抽着,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着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黴乾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着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鬆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着一個“早”字。這裏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後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着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牀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牀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牀。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竈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竈”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裏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彷彿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與魯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邊的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首建於1972年,後於20xx年重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爲展覽區、輔助區、辦公區、服務區和休閒區五個功能,它與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在這裏可以深深領略到魯迅當年的生活場景和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各位遊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故居導遊詞 篇7

各位來賓,歡迎大家參觀紹興魯迅故里。我們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羣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周家大院。他兒時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家道中落。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201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爲“民族魂”。

今天,非常榮幸能做大家的導遊陪您一同參觀。我是這次帶大家遊玩魯迅故里的導遊,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過愉快的一天。魯迅故里是魯迅先生兒時樂園,希望這裏能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一幅巨幅壁畫,畫中那位慈眉清目的老人就是魯迅先生,只見他身穿長袍,手執一根菸悠然地抽着,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壁畫塑着幾個小孩嬉戲玩耍的造型,一下子讓我們回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童年畫卷來。

魯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往前走,一陣陣香味迎面而來,原來是臭豆腐、黴乾菜、香糕等紹興特產香味四溢……靠左側走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了。走進細看,迎面中堂上方懸掛着一塊橫匾,上書“三味書屋”四個大字,下面則是一副鬆鹿圖。小屋角落是魯迅先生兒時讀書曾用過的桌子,桌子右上角清晰的刻着一個“早”字。這裏還有一段小故事:有一天先生有事,上學遲到了,被老師用戒尺批評。後來先生就刻了這個“早”字,時刻提醒着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穿過對面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牀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牀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牀。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竈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竈”繼續往前走,經過大堂左側,再往裏走,穿過小弄,就來到了曾給魯迅先生童年帶來無限歡樂的百草園。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彷彿讓我們穿越時空,看見了小魯迅在這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嬉戲的快樂場景!

與魯迅故居排成一字形的是旁邊的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首建於1972年,後於2019年重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分爲展覽區、輔助區、辦公區、服務區和休閒區五個功能,它與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在這裏可以深深領略到魯迅當年的生活場景和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各位遊客朋友,魯迅先生是一位馳名中外的文學巨匠,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今天他不僅是紹興人的驕傲,更是我們每位中國人的驕傲!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您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感謝大家的光臨,希望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期待您再次光臨!再見!

故居導遊詞 篇8

鄧小平同志誕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鎮牌坊村的一座普通農家三合院裏。鄧小平故居名曰“鄧家老院子”。鄧家老院子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傳統農家三合院。佔地800餘平方米,大小房屋17間,穿木鬥平房,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建築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特色,充滿濃郁的蜀鄉風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層層,夏日荷葉青青,稻花飄香。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裏。

鄧家老院子大門上方懸掛着xx1998年2月親筆題寫的“鄧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額。正堂屋是當年鄧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邊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邊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鄧墾、鄧先治的住房。室內分別存放着紅色柏木雕花牀和簡單的衣櫃桌凳。北轉角是鄧家飯廳,存放着一張普通的方桌和凳子,當年鄧家十幾口人在這裏用餐,飯廳後側是廚房和豬牛圈。東南轉角處是鄧家的作坊屋,很寬大,一分爲二,一半是粉坊,一半爲酒坊。粉坊內至今還存放着一副石磨。南北廂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

鄧小平故居內原設有三個圖片展室、七個文物展室。陳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國時期”、“動亂歲月”、“開創新時期”、“外事活動”、“休慼與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個部分,展現了偉人光輝的革命歷程。

故居導遊詞 篇9

在中山市翠亨村,是一幢兩層樓的中西合壁式小樓房,爲孫中山於26歲時所親自設計和改建。上下並列着7個穹形門樓,莊重而大方。四周皆蒼松、翠竹、古榕和紅棉,環境清幽。在中山書房中,陳列着他用過的針筒和聽診器。他雖當過總統,竟沒有一件傢俱和擺設,房中僅有一張農家木牀,一張舊桌和兩把木椅,這是他在遺囑裏所說的“一生不治家”的最好證明。孫小山曾在此室寫過著名的《上李鴻章書》,和陸皓東等革命志士共商過革命大計。孫中山試製炸藥時被炸裂的石門,至今仍存痕跡;他在庭院中所親植的酸子樹,仍在生長。今故居完全按原樣陳列,故居前已闢爲公園,故居旁另建孫中山紀念館,收藏並陳列了許多珍貴文物,供人瞻仰。

中山故居是以翠亨孫中山故居爲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東南方17.6公里處,廣(州)珠(海)公路主幹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翠亨村傍山瀕海,氣候宜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於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的公園環境之中。

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並設有一道圍牆環繞着庭院。外表仿照西方建築。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環下雕繪一隻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牆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樑下對開。居屋內前後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正門上掛一副對聯,曰:'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據傳是樓宇落成後孫中山親筆撰寫的。庭院右邊設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圍(約32平方米)是孫中山誕生時的舊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此。

故居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中山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環山,東臨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區20公里,距廣州城區90公里,距澳門30公里,隔珠江口與深圳、香港相望。本館成立於1956年,目前管理範圍2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35人,現爲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關於博物館徵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學研究的職能定位和本館業務情況,經上級批准,本館目前有三個機構名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開展對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與民俗風情展示,搶救與保護民俗文物、民俗文化,並以此保護和烘托孫中山及其故居的歷史文化氛圍。 "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主要業務包括:1、孫中山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孫中山生平經歷研究;3、孫中山的家世、親屬與後裔研究;4、孫中山與其同時代(特別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孫中山相關文物研究;6、孫中山思想研究;7、相關的博物館業務和觀衆服務項目研究;8、相關科研組織工作。

紀念館堅持"保護文物及其環境求發展"的宗旨,堅持"有特色纔有生命力"的理念,堅持"守舊"——守護價值、守護記憶、守護歷史文化,並以現代管理理念及技術手段開展業務和實施管理工作,積極創新。自20xx年2月起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現代系統理論和國際公認的標準體系實施對博物館業務、文物環境、自然生態的科學管理。

紀念館的展示體系堅持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爲主題,依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構成立體多元、與觀衆互動、獨具特色和豐富內涵的展示體系,具備了現代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要素。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組建於1998年12月28日,是一所以孫中山紀念館爲依託,以保護中山民俗文物、弘揚民俗文化爲己任,展覽與示範相結合的新型博物館,開館以來深受專家和觀衆的好評。

民俗博物館分爲兩大部分,一是民居展示區,它分爲民居展和民俗展兩部分,以文物展示爲主,使參觀者能身歷其境,對孫中山成長初期的社會狀況和風土民情有直觀的認識。農業展示區則以文物展示與耕作示範相結合爲特色,知識性、歷史感並重,對青少年一代特別有吸引力。

中山市民俗博物館的建立,不但爲民俗文物的保護作了大量的工作,也爲觀衆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奇妙旅程,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展覽陳列更豐富、更立體。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爲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於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蹟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xx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南朗鎮翠亨村,座東北向西南,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於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 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並設有一道圍牆環繞着庭院。圍牆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門南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築。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飾有光環的灰雕,環下雕繪一隻口銜錢環的飛鷹。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中間是正廳,左右分兩個耳房,四壁磚牆呈磚灰色勾出白色間線,窗戶在正樑下對開。該建築物門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內前後左右均有門通向街外,左旋右轉,均可回到原來的起步點。正門上有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樓宇落成後孫中山親筆撰寫的。庭院右邊設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圍(約32平方米)是孫中山誕生時的舊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此。 故居正廳擺設是孫中山親自佈置的。1883年,他從檀香山帶兩盞煤油燈回來,放置在條臺上。後座是孫中山母親臥室,正廳南側爲孫中山的大哥孫眉與夫人譚氏的臥室。北邊耳房是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的臥室,當年所用的大木牀、梳妝檯和凳等仍舊擺放着。1892~1895年和1920xx年,孫中山都曾在此住過。二樓南邊,是孫中山的書房,牆上掛着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室內有孫中山日常使用過的書桌、臺椅、鐵牀。1893年冬,孫中山曾在此書房研讀古今書籍,探索救國救民真理,並曾在這裏草擬《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1895年與陸皓東在此書房商討救國方略,還曾在這裏爲鄉親治病。 故居庭院南邊,栽植一株酸子樹,是孫中山1883年從檀香山帶回來種子親手栽種的,生勢茁壯茂盛,北邊是磚砌的花臺。 在故居周圍還有孫中山青少年時活動過的遺蹟。孫中山7至12歲時,常與他姐姐妙茜在金檳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經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孫中山也常在山下蘭溪的溪間捉魚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樹,是他童年時代常常聽參加過太平軍的馮觀爽老人講述太平天國將領反清故事的地方。[2-3] 據悉,孫中山故居項目總投資約130億元,通過對核心景區孫中山故居的打造,建設一個集現代與歷史的國際休閒度假旅遊名鎮,計劃在3年至5年內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辛亥革命紀念公園佔地19.8畝,總投資約3932萬元,目前已竣工。

故居導遊詞 篇11

嗨!大家好!我是北海市的楊翰霖導遊.就叫我楊導遊吧!今天我要帶大家去的地方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

我們的第一站已經到了,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上屋場.這是一棟普普通通的江南農舍,爲“一擔柴”式的房子,總建築面積472.92平方米,佔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瞧!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鄰,綠水瑩瑩,風吹過,蕩起縷縷漣漪.向青山遠眺,背依翠竹,綠水蒼松和翠竹把這棟普通的農舍映襯得生氣盎然.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來參觀第二站—毛澤東銅像.位於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大門前80米處,像區佔地5200平方米。毛澤東是我國以前的主席,他帶領我們趕走了在我國搗蛋的日本.

接下來我們來到我們的第三站—私塾的舊址—南岸.南岸位於毛澤東故居西側.藏有《三字經》、《百家姓》、《論語》、《詩經》和《孟子》等儒家經典.

我們的第四站是—毛主席紀念館.它位於韶山沖引鳳山下,坐南朝北.一共有因個展廳,四個展廳專題陳列: 《毛澤東遺物展》和《毛澤東一家六烈士》這兩個展廳.

今天,我們的旅遊結束了,解散!各自帶上隨身物品,帶好孩子,找個韶山賓館住下.明天八點準時在這集合,明天繼續介紹剩下沒講的四個景點.

故居導遊詞 篇12

魯迅故里主要由三味書屋、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和百草園組成的,我們先來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在這裏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課桌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早”字,這是先生小時候爲了提醒自己上學不遲到刻下的。

這裏還有一個後院,書院課程枯燥乏味,當先生講得入神時,學生們就會偷偷到這裏玩。

走完三味書屋,我們就來到魯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閨房臥室、少爺室等魯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這是先生小時候住的地方。

遊好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便會展現在我的面前,這裏有魯迅先生一生的紀錄和保留下來的書,還有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紀念館有二層,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玩的地方,裏面有一棵大樹,小時候的魯迅會在樹下和小夥伴嬉戲,晚上在大樹下乘涼……,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得就是這裏的事情。

魯迅故里已經游完了,一天也結束了,謝謝大家!

故居導遊詞 篇13

魯迅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三條衚衕21號,從1920xx年5月到1920xx年8月,魯迅先生一直居住在這裏。

推開兩扇黑色的院門,穿過短短的門道,眼前就出現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裏有兩棵枝葉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陽光。這是魯迅先生1920xx年4月5日親手栽種的。

小院裏的南房是魯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時魯迅自己也在這裏休息。

東房曾經是女工的住室,以後用來堆雜物。

西房當年是廚房,現在是“故居”管理人員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間。西頭一間是魯迅先生的工作室兼臥室,魯迅自己稱它爲“綠林書屋”,人們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爲它是擴建時展接出來的。東頭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間,室內放着一個老式的三屜桌。桌上擺着一盞煤油燈,它使我們想起當年還沒有電燈的情景。油燈旁邊放着一個普通的木製筆架,一隻裝在硬木盒裏的硯臺,還有一箇舊馬蹄表和一個菸灰缸。一隻蓋碗像不久前剛用過的一樣擺在桌上。桌子一邊是個牛皮紙箱,另一邊是個什物櫃。桌前一把藤椅,牆上掛着一幅炭畫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側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掛着一幅題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鴃之先鳴。”

北房西側的小門,通過後面和室內的陳設,都是極簡樸的。就在這裏,魯迅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魯迅故居,北京這座簡樸的四合院,是人們永遠敬仰的地方。

故居導遊詞 篇14

戴笠故居爲國民黨軍統頭目於1943年親自審定設計圖紙建造。外表看是一座粉牆黛瓦、木結構的普通民宅。走進去看,這是一座前二層後三屋的建築,最下層設有一個小暗室。有人說,這屋裏機關重重,可藏暗器,設伏兵,也便於逃命。屋裏有一明一暗兩條樓梯,明梯在前,暗梯在後,呈螺旋狀,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設在壁櫃、布幔之後,不易察覺。樓上房間窗多、門多,間間相通,好似九連環 石凳,在這裏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閒和寧靜。

戴笠故居這道暗梯,當年藏在壁櫃、佛龕、布幔之後,呈螺旋形,僅容一人通過,直通地下室。這個設計有兩個妙處:一是節省許多空間;二是逃跑時不易受到追兵槍彈傷害。戴笠這個人顧慮重重,害怕有人暗殺,連住在自己老家也不能睡個囫圇覺。

慕仙橋建於民國十三年,爲當地橋會捐資而成。橋側不老鬆雖歷盡滄桑,猶挺拔葳蕤,遠遠望去,炊煙裊裊;橋上古藤纏繞,橋下流水潺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好似世外桃源。

故居導遊詞 篇15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雙峯縣荷葉鎮(舊屬湘鄉),始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個建築像北京四合院結構,包括門前的半月塘、門樓、八本堂主樓和公記、樸記、方記3座藏書樓、荷花池、後山的鳥鶴樓、棋亭、存樸亭,還有咸豐七年曾國藩親手在家營建的思雲館等等,頗具園林風格,總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富厚堂的精華部分是藏書樓,曾藏書達30多萬卷,系我國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之一。是典型的沿中軸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羣體。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代表性建築,主要有“白玉堂”、“黃金堂”、“萬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恆堂”爲曾國荃故居)。

富厚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瀟湘八景之一。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整個建築包括門前的半月塘、門樓、八本堂主樓、公記、樸記、方記3座藏書樓、荷花池、後山的鳥鶴樓、棋亭、存樸亭,還有咸豐七年曾國藩親手在家營建的思雲館等等。

曾國藩故里旅遊區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黃金堂、大夫第(敦德堂、獎善堂)、萬宜堂、修善堂、有恆堂、華祝堂、文吉堂等曾氏十堂曾氏祖墳之外,還有秋瑾故居及蔡暢故居光甲堂。旅遊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富厚堂,是曾國藩故里旅遊區的核心景區,是全國保存無幾的“鄉間侯府”。

故居導遊詞 篇16

魯迅是我國的大人物,我夢寐以求都想去去他的家,聽說他的家在紹興,我的求知慾越來越高了,這不,上個星期 的3。8婦女節,我如願以償了。

一下車,我就直蹦魯迅的故居,一進裏面,就是大堂,瞧!他們以前坐過的桌椅還在呢,我跑過去,正準備一屁股做下去,突然,媽咪一把拉住我,對我說:“這不能坐的!”我點點頭。唉聲嘆氣的低下頭。繞過書房,就來到的一個房間。以前他們家的牀,蓋過的被子都還在哩!我好想躺上去睡上美美的一覺,可是這裏外面圍了欄杆。一擡頭,彷彿空氣裏都瀰漫着名人的氣息。最後,我們來到百草園,這裏種着許多新鮮的蔬菜,還有幾棵以前就有的大樹。那裏有口古井被封鎖了,我迫不及待的跑過去往下敲了敲,呀!有垃圾。我十分生氣,心裏憤憤不平:魯迅是一個多人好的人啊,他爲社會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居然有人不尊敬他,太可惡了。

你們有時間也要去那裏轉轉哦,記住:不要亂丟垃圾。

故居導遊詞 篇17

豐鎬房是蔣氏祖宅,位於溪口鎮的剡溪之濱武嶺路下街,房子背北面南,臨街而建,房號“豐鎬”,宅名“素居”。房前是終年長流不息的剡溪,正對面是聞名的“筆架山”。房子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劃分爲49個大小房間。建築格局爲前後堂、兩廂四廊,樓軒相接,廊廡迴環,屬傳統的世家府第住宅。從“豐鎬房”的來歷、構建、裝飾及應用可以看出蔣氏留下許多人情世故和生活情趣。

豐鎬房的定名、構造、內部設置以及蔣氏在豐鎬房裏的活動,給人們留下許多有趣軼事。

其一,豐鎬房名稱來歷。奉化溪口帶有個習慣,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號。蔣介石的大伯房名爲“夏房”;蔣介石父親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蔣介石十歲那年,他的哥哥蔣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蔣介卿是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的,沿用“夏房”。蔣介石和他的弟弟蔣瑞青屬“周”字輩。王採玉請族人給兒子蔣介石和蔣瑞青分別起房號。按輩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國歷史東周和西周,皇帝在陝西省“豐邑”和“鎬京”建都。便從“豐邑”和“鎬京”各取第一個字,作爲蔣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豐房”和“鎬房”。不久,蔣瑞青病死.只留“豐房”蔣介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生蔣經國,取乳名“建豐”:領來的小兒子蔣緯國取乳名“建鎬”,都由房號起名。然後,將房號合二爲一,統稱“豐鎬房”。因蔣介石一家信佛,經常燒香,吃素唸經。豐鎬房又名“素居”。

其二.豐鎬房構建過程。豐鎬房地處溪口街頭中心地段,與剡溪僅一街之隔,房子朝溪南“筆架山”,是蔣介石祖上傳下的三間破舊樓房。到了清光緒十四年,蔣介石只有兩歲,因玉泰鹽鋪失火,一家人只好搬到破舊房裏暫住,即“報本堂”西邊兩層樓房位置。到了光緒二十一年,蔣介石的父親蔣肅庵病故。翌年,蔣氏兄弟分家,蔣介石與他的弟弟蔣瑞青除分到三間祖傳破房外,還有24畝田地和一爿竹山。孤兒寡母悽苦生活,飽嘗艱辛。母子相依爲命,蔣介石也自小養成頑劣強硬性格。1920xx年冬,蔣介石身居高位,着手拆舊房,擴建如今這樣規模的樓房。形成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佈局。

其三.豐鎬房裝飾應用。樓房前廳,下面爲接待室和賬房先生辦公地方。樓上中間房是佛堂,王採玉、毛福梅常在這裏燒香唸佛,修行積德,亦叫“唸經堂”。唸經堂兩側是居住房間。

後進房子中爲“報本堂”,用來祭祖、拜天地、供放蔣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牌。屋頂正中堆塑“福祿壽三星高照”,兩旁“雙龍搶珠”。牆頭“五馬對天長嘯”。走廊兩端壁上是兩幅彩畫,東首是“八仙過海”,西首是“渭水垂釣”。走廊、壁上雕刻着取材於西周歷史故事中的 “子牙拜相”、“文王拖車”等圖像。柱頭兩側在建築上稱爲“牛腿”(因爲形似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歷史故事,有子牙犯釣魚,太子邀請,文王拖車,登壇拜帥等一系列畫面。四個柱頭的雕刻是《三國演義》故事中的“甘露寺”、“回荊州”、“夜戰馬超”、“關公戰長沙”等。雕刻手技高超而精緻,人物栩栩如生。“報本堂”三字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吳敬恆於1 948年手書。兩邊柱上楹聯:“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是沙孟海所撰,蔣介石親手題寫。報本堂上方紅底金字“寓裏帥氣”和跋文,是蔣介石爲他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手書。跋文內容爲:“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三年未曾或間,自覺於此略有領悟,嘗以‘寓裏帥氣’自銘.尤以‘寓裏’之‘寓’字認深切,引以爲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經兒四十生辰,特書此以代私祝,並期其能切記己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望耳。”

東廂房。樓上爲宋美齡臥室,房內放着西式傢俱。1945年抗戰結束,蔣、宋到溪口,大多住在這個房間。樓下爲傭人餐廳。東廂走廊、牆壁雕刻着岳飛故事,有“湯陰遇難”、“拜師周侗”、“校場練武”、“岳母刺字”等畫面;中間兩根柱頭雕刻着《三國演義》故事中的“送皇嫂”、“古城會”。東邊樓房,即報本堂東邊的三間水泥結構兩層樓房,給傭人居住和堆放雜物。

西廂房。樓上是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臥室。1920xx年蔣介石與毛福梅解除婚約,毛福梅以蔣介石義姐身份住在這裏,仍操持家務。每當蔣介石回溪口時,毛福梅命人用刷子將地板、門堂洗刷得乾乾淨淨,蔣介石看後,十分滿意,說毛福梅主持家務有方。所以,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婚,但一直沒離開豐鎬房。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來,蔣介石要蔣經國補辦婚禮,新房間就做在西廂房樓上,即毛福梅居住的房間。西廂房樓下是餐廳,走廊柱、壁上雕刻着八洞神仙羣像,有“鐵柺李”、“呂洞賓”、“韓湘子”等;中間兩柱頭雕刻着《三國演義》故事“曹操獻金”、“斬顏良”等畫面。西廂房西邊有幢獨立兩層樓房,是豐鎬房內僅存的祖傳房子。蔣介石兩歲時,玉泰鹽鋪焚燬,其母王採玉把他帶到豐鎬房,住的就是這所樓房。北伐以後,蔣介石當上國民政府主席,光耀門庭,興建新宅,唯大門與此屋仍保持原狀,而且擴建的新宅,高度不超過它,據說這是爲了尊重祖宗、保留風水。爲了孝敬母親,蔣介石在這幢樓裏造了一部僅容一人上下雙手可扶的窄樓梯,便於王採玉上下樓扶手。西邊還有六間水泥結構平房,每當蔣、宋回溪口,專供近身人員和憲兵住宿。毛福梅晚年雙腿患血絲蟲病,行動不便,曾住在西平房東邊一間。

其四,豐鎬房笑話傳說。蔣氏父子在豐鎬裏演繹了許多故事。鬧出了許多笑話,一直流傳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次婚禮”、“遊子認母”、“吃年夜飯”。

“兩次婚禮”。一次,即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鬧了一場笑話。蔣介石還是黃毛孩子,1 5歲就要他做新郎官,而新娘毛福梅已經是20歲的大姑娘。新婚晚上,豐鎬房裏女主人王採玉最爲忙碌,儘管住房破舊,但場面十分熱鬧。賓客濟濟,鞭炮陣陣,笑語聲聲,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可是,新郎官蔣介石卻跟小朋友一起在門外搶炮仗蒂頭。主事人見新郎不在,告訴了王採玉。氣得王採玉到處找兒子。找到後,揪着蔣介石的耳朵,硬是要他拜堂。拜堂畢,蔣介石不願跟新娘“洞房”,要跟母親睡覺。新房間裏新娘焦急地等着。卻不見新郎,新娘很尷尬。到了夜深人靜,王採玉揹着已沉睡的蔣介石走進新房。另一次婚禮,也令人啼笑皆非。即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帶來蘇聯妻子蔣方良以及兒子蔣孝文。蔣介石要按中國男女婚禮給兒子補辦一次儀式。洋媳婦蔣方良不懂中國禮節,在參拜天地時。蔣方良抱着兒子蔣孝文摘掉頭上婚紗,到報本堂拜天地,弄得滿座賓客鬨然大笑。不懂事的蔣孝文,也學着他的父親蔣經國的樣子,捧起雙手,跟着亂拜,又引起人們大笑。

“遊子認母”。l 937年4月27日下午兩時,一輛“雪佛萊”轎車開到豐鎬房大門口。在鞭炮聲、笑聲和吶喊聲中,車裏走下蔣經國、蔣方良、蔣孝文和陪同人員毛慶祥等人。蔣經國的親戚毛懋卿、宋周運、竺芝姍及友人江翊民等上前與蔣經國施禮。毛福梅、姚冶誠、蔣瑞春、蔣瑞蓮及親戚毛意鳳、張定根、孫薇梅、張月娥、陳志堅、任富娥等人坐在西廂房等待離家已經1 3年的蔣經國歸來。有人提議讓毛福梅坐在不顯眼的角落裏,測試一下她兒子認母眼力。當蔣經國走進房間,一眼認出他的母親毛福梅。他急忙跑到毛福梅跟前喊聲“姆媽”,跪在地上放聲大哭。毛福梅抱着兒子,也放聲痛哭起來。邊上人連忙勸阻,蔣方良抱着蔣孝文走過來見過婆婆,毛福梅接過孫子,悲喜交加,收住淚笑道:“我們母子團圓是喜事,是喜淚。”

“吃年夜飯”。江南一帶有個習慣,每逢除夕最後一餐飯,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吃喝,稱爲吃“年夜飯”,喝“團圓酒”。l948年除夕。蔣介石預感到形勢不妙,交代兒子蔣經國準備,他要親自主持全家人吃這餐“年夜飯”,一家人聽說後都很高興。以往,別說跟蔣介石在一起吃餐“年夜飯”辦不到,就是坐一起吃餐飯也不容易。那天,飯菜準備就緒,蔣介石吩咐桌椅搬到“報本堂”,他帶頭向祖宗行禮,破天荒第一次向全家人敬酒,對傭人、長工也敬了酒。他喝了一小杯酒後,坐下吃點飯,當即離開。回臥室路上,他長嘆一聲.忙用手帕擦自己眼睛。

豐鎬房從上代傳下來有許多老習慣:一是每年清明都要給祖宗上墳;二是祁增以下四代先祖死亡日期都要做忌;三是每年立春辰時,都要敬天迎春;四是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都要祭祖送年;五是農曆正月七年級開門關門都要放三個爆竹,名曰“開門炮”“關門炮”。除夕在大門、屋柱上都要帖上春聯,據原豐鎬房帳房唐瑞福回憶,一九四七年蔣經國在家鄉過年,一切都按舊俗辦事。那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二十五日天下大雪,晚上八時,唐瑞福已經上牀睡覺,蔣經國特派長工苗勞茂來頭號:明天立春,接春的事準備了嗎?唐瑞福一聽,糟了,怎麼把這件大事忘了呢?他趕忙起牀,走店訪戶,買來一隻雄雞,一條魚,一刀肉,一張太歲 。辦好之後,趕到小洋房向蔣經國彙報。第二天一清早,蔣經國就到了豐鎬房,辰時一到,即放炮迎春,拜了天地。平時蔣家傭工,都回家吃飯。這一年,蔣經國在家過年,親自把盞,給大家敬酒。

蔣介石喜歡花木和彩燈,豐鎬房周圍栽有七株銀杏,“素居”門外栽有兩棵紫玉蘭,院子中間有兩株桂花,房子和圍牆之間闢有兩隻花壇,四周走廊掛有古式宮燈,把房子點綴得古樸幽雅。

故居導遊詞 篇18

彭德懷故居位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鎮烏石村石峯下。故居始建於1920xx年,座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粉牆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風味的普通農舍。故居一直由其胞弟金華、榮華居住,故名“三華堂”。

1958年1961年,彭德懷曾兩次回鄉,1961年回鄉調查時在此居住34天,接待來訪的幹部、羣衆20xx多人次,並在此擬寫5份農村調查材料供中共湖南省委參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彭德懷平反昭雪,湘潭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故居進行維修,並闢西南端爲輔助陳列室。1982年鄧小平爲故居題名,1983年故居被列爲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彭德懷百年華誕之際,故居全面維修、復原,並按彭德懷1961年回鄉時原貌陳列。同年正式對外開放,前來瞻仰的觀衆絡繹不絕。

紀念館與故居相依,靠山而建,與彭德懷銅像遙相呼應,總面積3100平方米。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馬頭牆門廊、青灰瓦屋頂以及灰白牆鑲着的仿宋窗櫺,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韻,又有較強的時代感。紀念館採用中國傳統庭院式佈局,圍繞序廳,疏密有致地設立了4大展廳共8個展室。序廳爲一個寬敞的八邊形,正牆由三組紅色高浮雕組成,分別表現的是:血戰羅霄、百團大戰、抗美援朝。正中一座半身圓雕,塑造瞭解放戰爭中的彭德懷。側面是兩幅壁畫,主題爲“致力於軍隊革命化、正規化建設”、“和人民羣衆心連心”。整個序廳以極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高度濃縮再現了彭德懷史詩般的英雄業績和偉大的人格魅力。紀念館陳列分4個部分,共20個章節,用了300多張照片和一大批珍貴藝術展品,採用了聲、光、電等多種表現手段,生動、藝術地再現了彭德懷偉大、光輝、戰鬥的一生。

故居導遊詞 篇19

閻錫山舊居始建於1931年前後,陸陸續續,時建時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才建成現在這樣的規模(因抗戰爆發,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在此期間,先後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樓(又名昌春樓)、上將軍府、二老太爺府、穿心院、新南院、東花園、西花園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個院落,近千間房屋(現存七百餘間),總佔地面積33000多平方米。

這裏最爲恢弘的是東西花園。從石溝街往南一拐彎兒,一條九米寬五十米長的大巷裏,有一座頗爲闊綽的東門廳,就是東花園。這個門廳當年曾懸掛着一塊巨大的門匾,上書“文沱草廬”四個遒勁的顏體大字。所謂“文沱”,即文山沱水。

進了大門,是東花園的一院。這是閻居里最大的一個院子,四面均建廳堂,中間是花壇、假山和噴水池(假山、噴水池已毀,與在原假山處建一影壁,正面鐫刻有當年孫中山先生書贈閻錫山的“博愛”二字手跡),周圍則是用條石、鵝卵石和青磚鋪漫雕砌成的帶有裝飾圖案的車馬環行便道。在這個院子的東北角,還有一個噴水池,直徑丈餘,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圍欄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欄杆頂部蹲有姿態各異的小石獅。自來水通過中間一根高達四米的盤龍石柱(整塊巨石雕成),讓頂部蓮花座上一隻維妙維肖的頑皮小石猴尿出來,與建在院子中心的噴水池、假山相映成趣。可惜這些石雕在“文革”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損壞。(這個院子據說爲閻錫山的副官、衛兵等人居住辦公的地方)。

穿過一院東廳中間的過道,便是東花園的二院。這個院子比一院面積要小一些,但建築上豪華莊重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磚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飛檐、斗拱,層層疊疊、刻刻縷縷,均爲典型的晚清宮殿式的建築風格(據傳,此院建好後,閻父書堂,繼母陳秀卿即在此院正廳小住)。

閻錫山舊居的建築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以東爲上,每個院子的東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這主要是因爲有河邊鎮東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鎮上的風水與象徵,又是鄉民們的倚靠與榮耀,所謂“背靠文山,而對沱河”或者叫“文山鍾秀,沱水環流”,均寄託着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表達了他們的一種滿足與自得。

瞭解了當地這種建築上的習俗,就不難理解二院東大廳爲何會建得那麼巍峨壯觀了,這座大廳分上下兩層,正面大廳是當年閻氏家族議事和接待賓客、舉行宴會的場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閻錫山的父親閻書堂病逝,靈堂就設在這裏,整整一個月的祭奠活動,滿院金人銀馬、雪山素海,終日香火燎繞,笙管長鳴,十分排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代表、軍政部長何應欽都來此致祭盡哀。我們從現在遺存的一些歷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獻資料上,可以看到閻府當年的赫赫威勢。通過東大廳一側的過道,便是東花園的三院了。它比起前兩個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築藝術而言,卻更是精雕細鏤,格外的考究。不說其它,單說四面廳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縷成蓮花狀石基(即須彌座),可見其是多麼地不惜錢財工本,經求至善至美。在正廳門楣處,現在還依稀能辯出“當仁堂”三個磚雕大字,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於斯人,吾當仁不讓之意,主人躊躇滿志之態溢於言表。

在東花園三院正廳的後面,還有一個比較隱祕的偏小院,也是閻錫山經常居信辦公的地方。據說,他每次乘車從外面回來,不需要經過外面的大院,即可將汽車停在後面的車道上,人可以從旁門進來,直接進入這個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見,他亦無需繞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轉到前面正廳(即當仁堂),便可會客辦公。他父親治喪期間,他就住在這個院子裏。另外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馮玉祥在馮閻倒蔣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閻錫山軟禁在五臺建安村(閻錫山嶽父村)期間,曾來這個小院住過,經初步考證,可能是傳說。

在三吉院的偏東南方向,現在聳立着一座三層大樓,底層是十分寬敞的三眼窯洞和一條通樓上的石通道,上面兩層由青磚砌成。樓頂方磚平鋪,可供遊人登高眺望,近山遠水,一覽無餘。但從這座樓的用材、風格來看卻有點不倫不類。經考證,這座樓的樓頂過去跟周圍的建築物一樣,也是插飛挑檐、通瓦板結構,人是上不到樓頂的。當年閻錫山也曾在上面住過。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進犯山西,兩個月後太原淪陷,河邊閻錫山舊居也駐紮了一批日本軍隊,使這座大樓遭到了嚴重破壞。現存樓房的上兩層,是解放後由設在這裏的忻州地區療養院重建的。據當地老百姓講,過去這樓叫“紅樓”,又叫“七星樓”。

在東花園的對面,是西花園。比起東花園,西花園的規模要小得多,破壞也較爲嚴重。據說,這裏原本是閻錫山的二公子閻志寬(20歲夭亡,其妻趙繡錦、子樹楹、又樹榕現均僑居美國)結婚用的。現存建築除南窯和建在西側的雙層電影放映廳還算保存完整外,其餘均已逐年毀了。其中較爲有價值的西花園門廳和東廳竟然毀於一九八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頒佈的前幾個月,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惜。

遊客來到東花園南窯外壁,三院大樓外壁,每每駐足忘返。原來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閻府家訓石刻,其內容或談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學,均爲閻錫山言論。人們奇怪這些遺蹟爲何能躲過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來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寫滿了領袖語錄,自然無人敢造次了。就這樣,這些石刻就奇蹟般地留存下來了。

縱觀閻錫山舊居這組氣勢恢宏堂皇,格局變幻譎奇的近代建築羣,它不僅是研究閻氏家族繁衍興衰的珍貴實物,也是閻錫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歷史遺蹟。同時它又以鮮明的民間民俗色彩和中西結合的建築藝術風格顯示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其中尢以一組組精湛絕倫的石雕、磚雕、木雕而使中外遊人流連忘返。遍佈各主要建築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將這座舊居罩上了一塊神奇詭祕的面紗。

1988年秋,山西省有關部門在這裏籌建民俗博物館,陸續建起了民間刺繡、剪紙、雕刻、編結、競技、繪畫、紡織、造紙、飲食、服飾、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條街等90餘個展室,生動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獨特豐厚的民俗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另外,這裏還特邀享譽天下的天津“泥人張”雕塑研究所的工藝師們精心雕刻了朱德、蔣介石、宋美齡、馮玉祥、閻錫山、邵力子、閻慧卿(五姑娘)等一批歷史名人的蠟像,形象地再現了當年在這座樓高院深、洞奇徑幽的古宅裏所發生的一幕幕歷史話劇。

故居導遊詞 篇20

葉劍英元帥紀念館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虎形山下,葉劍英故居右側,1989年10月改建落成,20xx年6月,獲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稱號,是廣東省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20xx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十三家單位把紀念館定爲全國百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20xx年5月5日隆重舉行了葉劍英紀念園工程奠基儀式,之後,各項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計劃在20xx年5月葉帥誕辰110週年之際建成開放。紀念園建設規劃佔地482畝,投資1.2億元,分人文秀區、紀念景區、旅遊休閒服務區、生態林區進行建設。紀念園規劃設計定位爲展現葉劍英元帥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體現梅州客家文化特色,建成集展現偉人風範、弘揚客家文化、發展生態旅遊於一體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已投入資金8000萬元,陳列館等各項建設順利進行。

在葉劍英紀念園建設的帶動下,雁上村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拆遷安置工作結合起來,在客家風情街和雁洋新村新建了130多套新房,採用統一設計、統一外觀,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農民新村。大力發展餐飲業、土特產經營、農家樂等旅遊的相關行業。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20xx年,雁上村集體經濟收入62萬元,人均純收入5160元,雁上村連續20xx年被市委評爲"五好村黨支部";榮獲"梅州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村"和區"旅遊專業村"稱號,被定爲市級"新農村示範點"。

故居導遊詞 篇21

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爲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矗。

書屋正中懸掛着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樑同書所寫。何爲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着一幅《鬆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着匾和圖行禮,然後纔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這裏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爲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爲業,他的爲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裏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