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54K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爲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qq超拽分組殿後爲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qq大全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2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爲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爲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3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爲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爲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瞭解多少呢?不瞭解沒關係、這裏就有我爲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陝西、北接內蒙、南於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被稱爲是‘穆斯林之鄉’、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裏團結友愛、安居樂業、這裏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祕的西夏曆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光、在西部大開發後慢慢的被世人所瞭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爲寧夏創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xx多年、歷代皇帝都比較關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於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副產品也是獨佔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裏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於賀蘭山、因爲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裏沙漠的東移、成爲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後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裏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爲是南部的‘油盆’現爲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六盤山現在正在開發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着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士、爲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寧夏、由於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人口的1/3、佔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爲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於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着曾經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0xx年、党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於位於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爲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曆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爲‘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爲發生了什麼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由於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沙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位於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旅遊景區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書記的題字、沙湖名聲大震、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觀光遊覽、併爲寧夏創造可觀經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遊人每每的讚歎、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於騰格裏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裏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裏穿過、隨着沙坡頭的開發建設、這裏又被譽爲‘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着沙漠之舟、聽着駝鈴叮噹、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多次的地方!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5

中衛高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據傳中衛舊有9寺18廟之盛,唯高廟高聳、高峻、高超,故謂之高廟。1963年被批准開放爲佛教活動場所,僧衆常住,供奉銅鑄、玉刻、木雕、泥塑、聖像600餘尊,入選《中華佛教二千年》寶典名錄。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築全部傾圮。地震後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倒塌。之後,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築一時間全部焚燬,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於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衛高廟,即爲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後的定型。其建築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築爲主體。

高廟建築羣佔地4100多平方米,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重樓疊閣、260間建築物。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爲地藏宮,西側爲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爲“地獄輪迴洞”。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6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7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人來人往的遊客在高廟行走,欣賞高廟的建築風格。

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爲地藏宮,西側爲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高廟顯的更佳的壯觀。

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爲“地獄輪迴洞”。高廟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的廟宇,因此雨雪天氣不適合遊覽,主要是臺階樓梯都比較陡,太陽明媚之下、適合遊覽。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爲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爲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8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工作總結,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爲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爲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遊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裏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爲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爲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爲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爲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爲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爲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爲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爲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爲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爲“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爲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爲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爲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岩、輝綠岩、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爲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爲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爲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爲“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爲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爲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爲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爲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爲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爲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結構獨特。由於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人來人往的遊客在高廟行走,欣賞高廟的建築風格

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爲地藏宮,西側爲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裏,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下,高廟顯的更佳的壯觀

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爲“地獄輪迴洞”。高廟 顧名思義,比較挺拔陡峭的廟宇,因此雨雪天氣不適合遊覽,主要是臺階樓梯都比較陡,太陽明媚之下、適合遊覽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爲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爲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爲瑤池宮,東西兩側爲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北,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築與輔助建築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於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歎爲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划算的。

因爲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後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麼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麪食,個人以爲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中衛高廟之行令人失望,不是說高廟不值一看,而是高廟太精彩了,太值得細細看了,可我卻看不到。又是該死的淡季檢修,高廟正立面被一堵藍色彩鋼板牆遮擋,供施工人員進出的小門被一位保安老頭把控。我試着與其溝通,想以千里之外專程趕來的誠心感動其,結果被拒之餘還換來一堆聽不懂的零碎,從一旁幾位施工人員的訕笑中,我判斷,大致不是好話。鬱悶啊!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城正北,始建年代不詳,也有說是明永樂年間建造。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九月,因地震而傾圮,震後重修,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1739年1月),再次因地震致大部建築被毀。此後又逐年重建、增建,清咸豐八年(1858年)增建了部分建築後,改名爲“玉皇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農曆二月十五,因廟會中香火不慎,後半部建築包括正殿、鐘樓、東西文武樓、東西觀景臺等均被燒燬。翌年年再度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四年建成,更名爲“高廟”。所以,國七名錄中,中衛高廟的建造年代爲清至民國。(以上摘自網絡)

中衛高廟的建造風格與平羅玉皇閣差不多,都是南北向沿中軸線排列的層層升高的主建築輔以兩廂對稱的輔助建築,主輔建築之間以天橋迴廊相勾連。不過我個人感覺比平羅玉皇閣更高大,更復雜,更美觀,在此請平羅的博友不要生氣。網上查到的數據是輪高度,中衛高廟最高處距地面近30米,平羅玉皇閣26米,也有說29米的,這個差不多;論面積,平羅玉皇閣的導遊詞中說是4400平方米,而中衛高廟的相關資料中說有15000多平方米,這個可能不準確,從中衛高廟的45度角俯瞰圖來看,建築的確比平羅玉皇閣要多,要密,只是不見得建築面積能多出這個多。中衛高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衆多的屋頂式樣,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捲棚頂、攢尖頂、十字脊頂,依稀覺得正殿是廡殿頂,網上說還有盔頂。而且由於建築的互相勾連,這些屋頂也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混雜在一起,讓人難辨,比如東西文武樓和與其相連的東西鐘鼓樓,就是歇山頂與左右兩個十字脊頂的混合,而中樓(又稱“魁星樓”)的屋頂,我也說不清所屬了,像是數個歇山頂中間加了個塔頂。另外雖說中衛高廟的建築羣是由前半部分清建築和後半部分民國建築構成,但其建築風格基本一致,不像平羅玉皇閣,後半段的民國建築以及天橋一看就要粗糙不少,屋頂及外立面用色都不同。最後我照搬網上的形容詞來讚美中衛高廟:“層層緊扣,步步升高,左右對稱,上下呼應,重檐疊閣,翼角高翹,橋廊相連,迂迴曲折,氣勢雄偉,風格迥異”。

可惜了,這麼精彩的建築羣,我無緣入內一觀,只能是圍着高廟轉一圈,拍些外立面了。甚至連國保碑,我都是站在工地彩鋼板圍牆外的花壇上吊到的。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第~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爲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qq超拽分組殿後爲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qq大全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爲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爲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爲瑤池宮,東西兩側爲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寧夏中衛高廟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

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廟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

高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爲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爲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_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上高廟的最高層,又是一番景象。古人詠頌此景:“蘆花飛雪漲晴漪,煙雨冥檬望益奇。點點白鷗深處浴,扁舟遙動五湖思。”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雲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雲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雲、瀟湘雨、錢塘潮。廬山瀑布均生於此,催人遐思,感慨萬千。這時,從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又那麼深沉悅耳,遊人猶如沉浸在詩中畫內。

高廟最著名的體驗景地當屬高廟地獄。高廟地獄建造在高廟地基之下,爲中國四大古地獄之一。其結構爲一巨型宮殿,內設十殿閻羅、六曹判官、鋸解、鐵磨、鐵牀、油鍋、刀山、火海等地獄刑具及鬼吏塑像等。結合人間百態,表現人死後到陰間接受評判的過程,體現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