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2W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

您現在看到的是兩旁栽滿花木的花徑。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精選15篇)

杜甫草堂花徑就是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羣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在花徑的東端入口,上面掛有一塊匾,匾上是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所書的“花徑”二字。在門楹兩旁則是郭沫若先生撰書的對聯:“口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此聯巧妙地將花徑二字分別嵌入聯首,上聯意思是:草堂內迎風搖曳的似錦歡花,有如人們在歡跳紅綢舞;下聯意思是:此花徑可通向春色滿園的草堂。

正面影壁上有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個大字。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20xx年,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內牆上大書“草堂”二字,並用碎瓷砌好,但在後來被毀了。您看到的花徑照壁上嵌的“草堂”二字,是他的弟第周竺君所寫的。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着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爲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裏攝影留念。

在花徑的西端入口,也懸掛有一塊匾,上有書法家、畫家馮建吳先生所書“花徑”。其門兩旁楹柱上掛的是明人何宇度所撰的對聯:“背郭堂成,錦裏溪山千古在;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此聯上下聯的起句均是引用的杜甫詩句。上聯意爲:杜甫營建的草堂與錦城的山山水水仍千載同存;下聯意爲:沿着杜甫當年常走的江邊小路來遊草堂,舉目四望,郊野的景物清秀,花草樹木季季常新。走在花徑上,這裏還有盆景園、濟花祠兩處景點。盆景園展示的是造型各異的的盆景花卉,濟花祠內則塑有著名的雕塑家趙樹同先生1982年精心雕塑的洗花夫人像。

好了,花徑就給您介紹到這裏,請您繼續向前遊覽。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進大門往西北方前行約五六十米,便來到一小徑入口,入口牆上“草堂”兩個渾厚大字赫然醒目,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書的“草堂”影壁。進入小徑後五六米處,有一隔門,兩旁掛有郭沫若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原來,這條小徑就是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中提到的花徑。

獨自漫步於花徑,必能想象到當年這裏繁花錦簇、春滿小徑的景象。 作文

如今,紅牆外的幾叢翠竹,廕庇着彎彎的小道;輕風穿過竹梢,似在喃喃細語;偶爾幾聲鳥鳴,更添幾分愜意。雖沒有了錦裏花香,卻清雅勝似當年,的確可謂“青郊草木四時新”。穿過幽雅的花徑,右轉有座小橋,直達柴門。一聽就明白,當年杜甫草堂中此門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稱爲“柴門”,而今天卻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觀華麗的“石門”了。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3

杜甫當年營建草堂,爲美化環境,曾在堂前屋後遍植花果樹木。據其詩中名句“花徑不曾緣客掃”(《客至》)推想,其時定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路通向杜甫所居的草堂,此路即被詩人稱爲花徑。今天草堂的柴門之東,有一爲竹、樹掩映紅牆相夾的幽徑被命名爲花徑。花徑與毗鄰的草堂寺相通,人們如從今天的杜甫草堂博物館南大門進入,遊覽草堂寺後,可經此徑西行到達草堂。

在花徑的東端入口,上掛一匾,匾上有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所書“花徑”。而門楹兩旁,有郭沫若先生撰書的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此聯巧妙地將花徑二字分別嵌入聯首。上聯意指草堂內迎風搖曳的似錦繁花,有如人們在歡跳紅綢舞,下聯則謂此花徑可通向春色滿園的草堂。

一進花徑,映入眼簾的便是正面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大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內牆上大書“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以後被毀。今花徑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爲其弟周竺君所書。作爲草堂的標誌之一,此處被稱爲“草堂影壁”,來往遊人常在這裏攝影留念。

漫步花徑,其右側有盆景園、浣花祠兩景點。盆景園裏有多姿多彩的盆景花卉供人觀賞,浣花祠內有雕塑家趙樹同先生一九八二年精心雕塑的浣花夫人像供人瞻仰。至花徑西端道口,亦懸一匾,上有書法家、畫家馮建吳先生所書“花徑”。其門兩旁楹柱上掛有明人何宇度所撰的對聯:“背郭堂成,錦裏溪山千古在;緣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時新。”此聯上下聯的起句均用杜甫詩句。上聯意指杜甫營建的草堂與錦城的山山水水仍千載同存,下聯則說沿着杜甫當年常走的江邊小路來遊草堂,舉目四望,郊野的景物清秀,花草樹木季季常新。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爲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他是草堂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步入正門,將看到的便是大廨,他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

穿過大廨,徐行數十步,就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他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因爲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第四重建築——“柴門”迎面而開。步入柴門即可見草堂主體建築的最後一重——工部祠。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茅屋景區,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5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人們更真實地感受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1997年重建了這個“茅屋景區”。

故居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籬邊江岸回氣”、“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鬆”,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好了,請您在這裏休息一會,慢慢品味一下鄉間的淳樸。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經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聖杜甫的詩歌,瞭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濛,鮮花浪漫的感覺?現在正值早春時節,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麼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爲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在浣花溪畔的草屋裏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個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爲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個片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現在我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鬆”,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8

今天,爸爸帶我去了杜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杜甫草堂。

一進大門,便是“詩史堂”,“啊!”詩史堂裏面的東西可真多呀!我仔細欣賞着杜甫的作品,有《不見》、《贈李白》、《營屋》、《狂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江村》、《壯遊》、《望嶽》、《春夜喜雨》……在這裏,我瞭解到杜甫是河南鞏縣人,他在草堂生活了四年,一共作詩二百四十餘首。

接着,我又到了陳列室,我看到了杜甫的家世,有:杜預、杜耽、杜顧、杜遜、杜靈君、杜乾光、杜漸、杜叔毗、杜依藝、杜審言、杜閒、杜甫。我還看到了杜甫的雕象,他長着長長的鬍子,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不大不小的嘴巴,看起來還真有學者的味道,難怪人們稱他爲“詩聖”呢?

然後,我又來到了草堂,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就是一個大大的石碑,上面寫着銀光閃閃的四個大字――“少陵草堂”。旁邊還雕刻着蟠龍花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挺拔。

最後,我們遊覽了杜甫曾經住過的茅屋,在這裏,我情不自禁的朗誦起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草堂真是一個具有文化色彩的地方。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經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聖杜甫的詩歌,瞭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濛,鮮花浪漫的感覺?現在正值早春時節,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麼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爲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在浣花溪畔的草屋裏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個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爲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個片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現在我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0

在那遙遠的四川成都,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杜甫草堂,一直吸引着我。今年春天,我終於可以一睹它的風采了。

杜甫草堂的美景真是名不虛傳。一進們,幾棵高大的柳樹像士兵似的站在門口,守衛着杜甫草堂。那翠綠翠綠的柳條,像是一道道綠色的飛流直下的瀑布,向下流去。微風一吹,柳條就會搖擺幾下,我知道這是它在和我們打招呼呢。那小巧玲瓏的柳葉,像是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好奇地看着我們呢!柳樹下有兩隻黃鸝鳥,黃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其中一隻身上有着許多黑色的小斑點,像穿了一件花衣裳,變得更神氣了。你看!它揚起那高傲的頭,不時的往草地遠處眺望,好像和我一樣也在欣賞風景。另一隻黃鸝鳥則悄無聲息地飛上樹梢,用那優美的歌聲吸引着我們的目光。黃鸝鳥,唱吧!小河爲你伴奏;黃鸝鳥,唱吧!柳樹爲你指揮;黃鸝鳥,唱吧!全世界爲你歡呼!美妙的旋律裏只有一個個優美的音符,一曲《杜甫草堂之歌》蕩氣迴腸。

黃鸝鳥的歌唱完了,我也從歌的世界中驚醒過來,更吸引眼球的景物又出現了:白鷺身體潔白如玉,嘴巴又尖又長,整整齊齊地排着隊,好像在給我們做列隊表演。有人認爲美中不足的是它們不會唱歌,可是他們自己本身不就是一首動聽的歌嗎?天空蔚藍蔚藍的,藍得發亮,就像一個大舞臺。白鷺展翅飛上藍天,在天空中形成了一道新的風景線:黃鸝在空中歌唱,白鷺在給他們伴舞……多麼美好的一幅景象啊!

“深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當我進入杜甫草堂,站在窗前往西嶺山望去,哇!西嶺山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山上的雪爲西嶺山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近看,那雪十分的潔白,像奶油一樣,讓人不由得想咬口。遠看,它就像一位穿着婚紗的美人,在雲端若隱若現。

門前那一葉葉小舟,是不是從東吳漂過來的呢?如果是的話,那東吳的人又去哪裏了呢?爲什麼只留下這一葉葉孤單的小舟?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天堂,是美麗的自然莊園,是黃鸝唱歌,白鷺伴舞的地方。杜甫草堂是一幅天然的畫卷,它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就把這處建築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爲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彷彿正向蒼天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於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於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並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

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爲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爲他的詩歌代表着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尊爲“詩聖”。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傑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衆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爲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雲壯志! 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着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

言外之意是同爲流寓,我的命運更爲不幸,什麼也沒留給後人,身後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可是作者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爲撰寫了這副對聯,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這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讚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七年級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

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迴,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3

杜甫,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詩歌千古流傳,至今爲人民所喜愛,因而他曾居住很久的草堂,自然成爲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中秋重遊草堂,雖不如古人讚美草堂春色“一夕輕雷落萬絲,霧光浮瓦碧參差”那樣動人,卻也有令人留戀之處。

進得草堂,只見遊人寥寥,一派幽靜·肅穆的氣氛:古木參天,松柏森森,秀竹鬱郁,芳草青青。一片綠的世界,綠的海洋。桂花香氣四溢,使人沉醉。這綠的浪潮中,擁有一座古色天香的庭院建築,這便是“工部祠”。進得一重門,迎面就是一座大殿,莊重而雄偉。殿門上方的門匾上,工工整整書寫着三個篆字“工部祠”。門的左右有一副對聯:“錦江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曰我歸來。”進入祠內,就見堂中杜甫塑像身着錦衣,正襟危坐,雙眼炯炯有神,顯示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杜甫塑像左右,有黃庭堅和陸游的塑像陪襯。塑像兩旁各有一塊石碑,介紹杜甫的生平。工部祠外左右各有一個展覽室,陳列着各朝杜詩的版本及許多國外譯作。吟詠着這些杜甫名詩,感人肺腑。杜詩沉雄·雄渾,以真摯·深沉的感情,凝重·質樸的語言,反映了一個複雜而動盪的年代。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的再現了當時社會矛盾尖銳的真實情況。人民吧他的詩稱爲“詩史”,吧他稱作“詩聖”詩很有道理的。

出了“工部祠”,過了“梅園”。便可見一座草亭。硃紅的柱子,深黑的亭蓋,古樸·自然而雅緻。草亭中豎立着一塊大碑,上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剛勁有力,它不僅是一件歷史文物,更是一件難得的書法珍品。

離別草堂,回首眺望,令人無限遐想。杜甫草堂千百年來爲世人稱頌,遊人如織,並不僅僅在於它景色宜人,真正的原因在於人們對這位“詩聖”有無限崇敬之情。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迴,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杜甫草堂花徑導遊詞 篇15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七年級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詩史堂。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因爲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裏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着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麼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着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 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爲“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爲“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讚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後人們仍然懷着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遊草堂。可見對聯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鬆”,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