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72K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精選5篇)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20xx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2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8公里,是邛崍山脈的分支,獨特的地理位置、溼潤的氣候使青城山林木茂盛,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勝地。青城山也 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自東漢以來,青城山一直作爲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20xx年11月,它和都江堰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 遺產名錄》。

都江堰位於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干流上,距離成都市56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爲止留存下來的唯一一項古代無壩引水工程,堪稱我國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範。自建成以後,它就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專設堰官進行維護和管理,通過兩千多年來歷代堰官的不懈努力,它至今仍發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今天 的青城山、都江堰各守一方幽靜的天地,一個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一個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一個以幽的境界甲冠天下,一個以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成爲了人們尋古探幽時響亮的口號。

青城山風景優美,以幽靜著稱。這裏飲食美味與衆不同,並有“四絕”之稱,即一絕“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湯汁濃白, 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前山後山都能吃到。但後山多有山鄉風味菜館,加上醇厚的山鄉民俗,使人留連忘返。

都江堰的美食區域可分爲三個,一是城區;二是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及山區;三是虹口。都江堰城內的夜啤酒廣場一定要去,這裏的炒龍蝦,炒田螺及香辣蟹,特色火鍋都極有風味;城裏還有尤兔頭,重慶毛肚王火鍋及離堆公園的白果燉雞等 特色餐;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的農家小餐衆多,最有名的是羅雞肉,還有豆花飯,野生河魚等.青城山的名吃有鶴翔山莊的長生宴,天師洞的道家素宴,青城山農家院子的老臘肉,雪水泡菜及野菜.虹口的冷水三文鱒魚也是成都人追逐的美食,三文鱒刺身,魚頭湯,燒三文魚,烤三文魚完全可以做成一桌席。

白果燉雞:白果燉雞,白果即銀杏果實,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青城山盛產白果,採用 傳統方法以白果燉仔雞,再以豬肘相合加少許食鹽、冰糖即成,汁鮮味美,清香不膩,具有食療價值。 青城老泡菜,又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長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仔姜、大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洗、晾曬後,放入泉水、精鹽、花椒等 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製而成。泡菜保存十數年仍色鮮質堅,脆嫩酸甜,是一種開腸胃、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調寄憶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 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讚美青城老泡菜。

道家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 洗、晾曬後,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專室、專具存放,專人管理。青城泡菜脆嫩酸甜,保存數年仍色鮮質堅,是一種能解膩、開胃、 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食後賦《調寄憶江南》一首:"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這裏氣候溫和,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世稱天府。青城山的特產主要有:青城老泡菜、洞天乳酒、青城茶等。都江堰的特產主要有:青城絲毯、青城雪芽、獼猴桃等。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3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20xx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爲“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爲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爲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爲“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爲王,故而後人稱之爲“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裏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爲“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爲橋面,兩旁以竹索爲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爲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xx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4

我們從二王廟的後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鬆”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裏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裏多說,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傑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麼字?——這本來也不是字,是用來降魔鎮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字不識”。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後殿,現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於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後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係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拿破崙,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5

都江堰市(Dujiangyan Shi)地處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1988,國務院同意撤銷灌縣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轄,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轄縣級市,同年四川省確定由原上級行政單位省會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廳級待遇(20xx年降格至局級),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聞名於世。

汶川大地震對都江堰的影響

正作爲距離"5.12"地震震中距離最近的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傷,140人失蹤,城區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30多億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xx多年,經受住20xx年5月12日8級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僅危及震區人們的生命和生活,也嚴重威脅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內的世界遺產地及1000多處文物的安全。重災地區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廟、青城山道觀受損。

20xx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青城山與都江堰地處此次地震發生的中心地帶,四川省文物局有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當地餘震不斷,但處於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損的跡象,目前,僅有報告稱景區大門受到輕微損壞。已知的消息是,處於岷江中的這幾處設施,目前基本無恙,雖然近日餘震不斷,但因爲其設計具有相當的防震性,相信魚嘴、寶瓶口、飛沙堰這幾處重要設施應無大礙。這也是都江堰歷經20xx多年,仍能在今天發揮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處於都江堰市西門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廟是國內最大一處紀念李冰父子的祀廟,歷史上曾經過多次重建,二王廟已經垮塌。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的青城山屬於道教勝地。山上分佈大小道觀約百餘座,有數座道觀出現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觀寺廟,也出現牆體裂縫等多處受損跡象.

都江堰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並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衆多,旅遊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爲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於秦惠文王時,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佔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建於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20xx年的歷史。

很榮幸今天可以和三位老師一起前往都江堰觀光遊覽,這樣的交流機會一生只有一次,真心希望我們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都江堰源遠流長,萬古長存,在歷史上,它孕育了古蜀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1982年,國務院將其更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又被聯合國列爲世界文化遺產,還有什麼四A級風景名勝區等等頭銜,都太多太多,我都記得不太清了,這根本不算什麼,只是虛名,更不是我們遊覽它的目的。

都江堰由於開發很早,使川西平原的物產極爲豐富,加上航運的發達,經平原的城鎮帶來商業的繁榮。因此,早在漢唐時代就開始名聲遠揚了。古往今來,都江堰以它宏偉的工程,和他周圍壯麗的山川,優美的村園,動人的傳說,以及伏龍觀、二王廟和安瀾索橋等的建築藝術,招徠了無數的中外遊客。

溯自漢、唐以來,都江堰早就成爲了文人學士的旅遊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的秋天,司馬遷利用從長安出使四川,雲南的機緣,興致勃勃地遊覽了都江堰。這位大名鼎鼎的史學家,是古堰的第一位旅遊者。後來,他根據自身的見聞,在《史記~河渠書》裏,對戰國時傑出的水利專家李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的豐功偉績,作了熱枕的歌頌,並描繪了都江堰梓柏大竹,隨水漂流,風帆往來,灌溉萬傾良田,年豐人壽,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東晉時期,四川崇慶縣的常璩,是一位西南地方史的開創者,他曾幾度遊覽都江堰。後來,他撰寫《華陽國志》的時候,不僅讚揚了李冰治水的萬世之功,還對都江堰在防洪、航運、漂木、灌溉等四者兼備的綜合效益方面,也作了真實的記載。詩聖杜甫遊覽都江堰後,寫下了“錦江暮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的佳句。歷代詩人賈島、岑參、蘇軾、陸游、范成大、楊升庵等,曾在這裏把酒臨風,筆走龍蛇,留下了珍貴的詩文。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漫遊都江堰,他回國以後,在《東方見聞》中回述說:都江水系,川流甚廣,不類河流,竟似一海,號稱“陸海”。船舶往來甚多;稻香魚肥,民多殷實。在清代,德國地理學家李霍芬慕名而來,在參觀期中,讚不絕口。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經倫比,他還發表了著名論文,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隨着四川旅遊事業的大發展,都江堰賓至如歸。專家、學者、文學藝術家絡繹不絕。許多國際友人來到這裏,或一日遊或二日遊。他們到文物商店購買徐悲鴻的奔馬、天馬,當然是複製品。張大千的仕女、王母、麻姑和花蕊夫人等的拓片畫像,經及灌縣精緻的玉器。他們夜宿江油,暢飲茅梨酒,飽餐白果雞,白果就是銀杏果,所飩的雞鮮香四溢,令人垂涎。99年朱容基到此視查工作,品得此雞,潑墨提下“天下第一雞”破折號朱容基。由此可見一般。他們得到了一個共同的感愛“古堰好,灌縣美,川味濃,醇酒醉。

當然,我們也別把話題扯遠了,回過頭再來說說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戰國時期秦郡太守李冰率師修建的,2250多年來一直髮揮着巨大的功效,被譽爲“千古奇功”“鎮川之寶”。它是治理岷江的巨大水利工程。引岷江灌溉成都平原的農田,岷江自上而下,由於山高坡陡,夾帶大量泥沙流入平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災害。灌縣正處在岷江出山口涌入平原的過度地區,於是蜀郡太守李冰爲了變水害爲利,從前人治水的經驗中選擇利用灌縣城西的地形特點資源條件,於岷江就地取沙石修築“分水堤”將來熱兇狠的岷江水一分爲二,分爲了內、外兩江。它的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部份組成,三個部分結構嚴謹,佈局合理,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座完善的無壩引水工程。這座工程在修建時,還巧妙運用了大量的物理學知識,使其能夠科學地解決自動分流、自動排沙的施工,利用當代科學技術措施,使都江堰的灌區由以前的12個縣200餘萬畝,擴大到今天40餘縣近400萬餘畝。

在蜀國的土地上,最值得千秋萬代紀念的治水英雄是李冰,四川有了李冰,真是天大的幸運。當我們看到咆哮而來的狂野不拘的岷江水,乖乖地聽從堤堰的馴導,按照指揮各得其通,從此改惡從良,造福百姓。你不得不對李冰佩服崇敬。怎麼也難想象,在20xx多年前,竟然想出了這麼科學的方法,讓以後20xx多年人們的所有聰明才智都無法企及。李冰超人的智慧來自哪裏?看到都江堰,有時真的寧願相信有神的力量存在。

也許,對於大多數的遊客朋友來說,站在都江堰上,沒什麼可以讓他激動的,因爲他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堤壩而已。與其說花費時間和腦力去追尋那些遙遠的歷史,倒不如坐在茶館裏面自我娛樂一番來得逍遙自在。確實,人文景觀對人的要求太高,站在它的面前去追問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這不能不說是一件苦差事。相比之下,自然景觀是直觀的,它的美是赤裸裸地展現在你的面前,可是能夠值得回味的東西卻並不多。

李冰只是戰國時期由秦國派往蜀國的郡守,是典型的北方人,可以說他們開始對蜀國的情況並不瞭解。到了成都以後,爲了治理都江堰,他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考察,然後選擇了最佳的科學方案。其實,李冰的聰明之處就是在地大量吸取了蜀國人千百年來治理洪水的經驗。從魚鳧、大禹、鱉靈以來,蜀國人長期與水抗爭,特別是氐羌民族幾千年來有一整套對付洪水的辦法,這些都爲李冰治水的成功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你去看一下蜀國人因洪水所受的共苦難,你就理解爲什麼在20xx多年前,在都江堰會誕生一項這麼偉大的工程。 ? ? 剛纔提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關鍵是魚嘴分水、飛沙堰分洪排沙、寶瓶口引水灌溉。那麼這三大工程都是李冰系統完成的。至今爲止,雖歷代有所整修,但其治水的要旨一直沒變。比如魚嘴的位置幾經變遷,魚嘴工程從竹籠到鐵牛,再到鋼筋,材料越來越現代化,但治水的原理卻自古未變。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這建立起了一個分洪、排沙、引水、防洪的科學體系,在世界科學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人類最古老的、至今你在發揮着效益的、治水的科學原理一直沿襲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中國三大古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西門渠”只有都江堰衝破了歷史的重圍,沿伸至未來,旁者,都被歷史大浪所淹埋。其實原於都江堰合理的解決了排沙,原於都江堰的六字要訣!李冰將他治理都江堰的經驗濃縮成六字要訣“深淘灘、低作堰”並告訴人們這是整治都江堰的最高準則,要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所謂“深淘灘”就是每年都要淘淤積在飛沙堰壩前的沙石,以保證寶瓶口正常進水灌溉成都平原,但淘

灘深度又不能過低,在飛沙堰遠壩對面的鳳棲山腳下的河牀邊,李冰當年在此埋有石馬作標記,歲修前,淘見石馬就行了。但是,石馬早已消專聲匿跡了。同在淘灘的標準,是依照明、清時代埋下的三根臥鐵,每年淘見臥鐵就行了。

而“低作堰”是指飛沙堰在維修時,堰頂宜低作,便於排洪排沙,低到什麼程度呢?這要根據寶瓶口的“水則”與“灌區的用水量來決定。現在堰頂平於水則十五劃,每劃等於一尺,就夠了。如果水量高出”水則“十五劃。灌區就要鬧水災,低於十五劃,灌區就要缺水,這就是六字僱最珍貴的科學性。把握了這個準則,都江堰水利工程就穩如泰山,堅如磐石。

一個完美的、科學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這樣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以它孜孜不倦的灌溉滋潤着成都平原。本來“天府之國“的美譽屬於關中平原,自從有了都江堰,這一美名不得不讓位給成都平原。故有句俗語道“天府美自古堰來”。

好了,我們也到此走完了這條全長40公里的成灌高速,源於1920xx年建成的成都到灌縣的成灌馬路,也是行至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青城山等世界大腕景區的必經之路,承載着四川旅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就象都江堰的水一樣。回過頭去,百感交積,若有所思--這,就是我的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