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4.08K

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一)

各位來賓:

天一閣博物館位於寧波市月湖之濱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國務院列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天一閣博物館是一座由天一閣藏書樓爲核心,藏書文化爲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天一閣藏書樓自明代創建以來,至今已有440多年的歷史了。它以藏書文化爲特色,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約3.1萬平方米,環境優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總體佈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和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西大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天一閣的西大門,首先印入我們眼前的是一對清代的石獅子。這對石獅子是清代的時候,浙東工匠的作品。它們原本守護的是寺院,“下崗”後“再就業”,來到了這裏。後面的木門是清代的木結構建築單體,1980年遷建過來的。平面三開間,硬山式屋頂,五層馬頭牆。

請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國書城”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寧波寧海籍國畫大師潘天壽在1962年的時候所寫的。這個匾額所用的字體是隸書。由於寧波在中國的南方,故城“南國”。“紅豆生南國”,書乃讀書人的相思物,從這個角度來講,成爲南國也是十分恰當的。“書城”的意思是,一座以書築成的城,一座爲書的安全而築的城。

請大家看下面的這幅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這幅對聯是由當代版本目錄下泰斗,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顧廷龍先生,1981年78歲時專門爲天一閣書寫的。用的是“鐘鼎文”。所謂“鐘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時期的華夏先民刻在青銅器如鍾、鼎之類上的文字,說他是文字,其實說是符號似乎更確切一些。這幅對聯上聯說的是天一閣藏書時間悠久,藏書規矩、藏書精神可師可法。下聯說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後的感嘆心情。黃宗羲號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爲了第一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人,後來應天一閣傳人的請求寫國一篇專記《天一閣藏書記》,落筆就寫了四個“難”字:“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後面的一副對聯則爲近代文學家、原文化部部長郭沫若所書,上聯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聯是:良書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於1962年10月連訪天一閣兩日,高度評價了這座文化寶庫的重要價值。

請大家擡頭,上面還有一塊匾額,“天一閣”,這個匾額的字體是楷書,沒有落款。據天一閣人講,是從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字帖中一個字一個字挑出來,並做技術處理。

範欽銅像、溪山逸馬圖(這一段對範欽僅做簡單介紹,具體的可以選擇在車講完成)

進門後請大家往後看,這幅對聯: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是由寧波本地的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寫的。看完這幅對聯,請大家回過頭來看這個銅像。這個銅像就是天一閣的主人範欽。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寧波鄞縣人。他年幼時並不聰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誨和薰陶下,自幼苦讀四書五經及名家書籍。家族中沒有的書,他就到各藏書家那裏去翻、去借、去抄。由於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學,23歲時首次去杭州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27歲進京參加會試,中了貢士,在殿試中入選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範欽中進士後不久,就出任湖廣隋州知府,屬一級地方長官,在這等級制度森嚴的明朝是較少見到的。此後,範欽到處做官,足跡踏遍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辭去官職,回到寧波。範欽的官宦生涯,爲他的藏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銅像後面照壁上的這幅圖,叫做溪山逸馬圖。畫面高2米,長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寧海籍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據說這種堆塑是用蚌殼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畫出來的,非常繁瑣複雜,十分精巧。我們仔細看這幅作品,八匹駿馬在溪邊休息,形態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覺得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天一閣的堆塑作品,絕大多數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這幅溪山逸馬圖,一下子把人們的視線緊緊鎖定在這好似無意間安排的審美空間內,避免了南北兩側視線內高大建築對小庭院的壓迫感,構思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參觀天一閣時,大大誇讚了這個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還用自己帶的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張照片帶就去留作紀念。現在請大家往上看,跳鬥上還雕有“三國演義”等戲劇人物。參觀完這塊照壁後,我們從旁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參觀。門楣上的“春隨人意”四個字著名的紹興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題寫的。

東明草堂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說是四不像,有人說是麒麟,天一閣人說是“獬豸”。據史書記載,獬豸是頭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辯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麼的,就用角去頂壞人,是正義的象徵。古代各朝的執法官員的衣服上也繡有獬豸的圖案。

現在我們轉過頭來看這個叫做東明草堂宅子,原是範氏司馬第前宅的中廳和主客廳,因範欽自號東明,所以稱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原建築是五開間,但是已經被毀。現在的建築是由清代道光年間的木結構房子於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闊三間,單層硬山式建築。東明草堂是範欽早年的藏書樓,後來藏書越來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閣寶書樓,這裏就成爲了會客廳,現在主要用來接待一些重要領導。

範氏故居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宅子,是範氏故居,是範欽宅地的東廳,是其後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現建築爲清道光九年重建。範氏故居處於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去相互隔離,這是範欽爲保護藏書而精心安排的。在進入故居之前,我們看到的這幅對聯“佳釀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是凡是後人範永祺所寫的,從這個對聯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樂、自我陶醉。現在請大家跟我進入範氏故居,左邊主要是一個藏書樓的“情景再現”,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右邊。這裏有三個人物,涉及到了一個典故。話說當時80歲高齡的範欽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彌留之際,他把大兒子範大沖和二媳婦叫到牀前,他把遺產分爲了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一座樓和一樓藏書,讓他們挑選。兒子範大沖善解父意,選擇了全部藏書,並表示願意再投入,以增加藏書並保護和修繕好天一閣。也是從範欽的這一次分家產開始,天一閣的藏書制度更加嚴格,制定了很多的規範,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菸酒切忌登樓;女子不得登樓等等。關於這個女子不得登樓,還有一段悽美的故事,我們稍後再講。

寶書樓(天一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書樓,天一閣,也叫做“寶書樓”,是範欽存放書籍的明代老房子。這是一座重檐硬山頂建築,坐北朝南,前後開窗空氣流通。六開間的西間安排上下行走的樓梯,東間樓下放雜物,樓上空着,用來隔潮,因爲寧波屬於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之際多東南方向來的颱風,溼度很大,對保存藏書非常不利。樓下其餘房間當初是用來會客的,現在中間放的是範欽的銅像。而樓上中間的四間便是真正的藏書之地。六開間的房屋格局比較少見,因爲中國傳統的房屋講究的是對稱,以中堂爲軸,兩邊對稱,因此間數爲奇數而不是偶數。

天一閣的這個“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時候,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庫全書的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等七處藏書樓,都要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和結構建造。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那麼爲什麼天一閣會叫做天一閣呢。關於天一閣的命名,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範欽在讀書時看到《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他認爲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受啓發而設置了這座樓,並取名天一閣。關於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天一閣的天花板的藻井圖案,都是古代的水紋和水獸,也象徵了以水克火。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爲天一閣,所以樓上書櫥編號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閣建成後,也經過幾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颱風刮塌天一閣東牆後,範氏無力維修。鄞縣文獻委員會發起組織了“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共計工作人員30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制定了簡章和辦事細則,向社會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維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萬多元。從這次修繕開始,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逐漸向公共藏書樓方向過渡、發展。1949年寧波解放,範氏後人將天一閣捐贈給國家。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下天一閣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這樣形容的:林泉雅潔多奇石。天一閣前的假山與水池佔地面積很少,但非常精緻,論年齡,水池比假山年紀大,因爲水池是範欽造天一閣的時候挖的,爲什麼要挖這個水池呢,還是那句話,寓意以水客火。水池邊上的假山石頭上有“天一池”三個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閣的時候刻的。

旁邊的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由範欽的後裔範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齡與假山旁邊的那顆三叉大樟樹差不多,因爲樟樹也是那個時候種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歲了。說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蘇州園林中,大多數取材於“皺透漏痩醜”的太湖石爲主,而這裏的假山則是就地取材,用的是產於寧波海濱和島礁上的海礁石。

總體來說這裏的假山造型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假山石頭堆成九獅一象等。我們重點把目光集中在這塊石頭上,這塊石頭叫做美女照鏡。關於這個石頭,就涉及到天一閣的其中一條規範“女子不得登樓”。話說當時有個美女叫做錢繡雲,是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據記載,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爲了能登上天一閣讀書,就託邱太守爲媚,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爲夫妻,婚後的繡雲以爲可以如願以償上樓看書了,但她萬萬沒想到成了範家的兒媳婦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爲族規不準婦女登樓。說是古代婦女的一大職責是下廚房做飯,跟火打交道,而書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婦女不得登樓。最後她含恨而死,就變成了這塊石頭,日夜守望者天一閣。

尊經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一閣的北面,眼前的這個建築叫做尊經閣。尊經閣原來是寧波府學(孔廟)的藏書樓。1935年,因建造體育場,寧波府學(孔廟)被拆掉,尊經閣也無處安身。而天一閣在那個時候,剛好在做大規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便徵購了天一閣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平後,將尊經閣移建到了這裏。

話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些媒體記者、遊客把尊經閣錯認爲天一閣,將尊經閣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報道說現在的天一閣如何如何啦,鬧出了好多笑話來。說到主要原因,還是得歸咎於天一閣是在太樸實,太不起眼了,而尊經閣飛檐翹角,巍峨壯觀,門前蹲了兩隻石獅子,還有一棵碩大的廣玉蘭,非常氣派,太符合他們心中想象的天一閣了,於是就張冠李戴了,天一閣人對於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哭笑不得。現在的尊經閣主要用來收藏天一閣內部用的工具書,延續了它的藏書功能,樓下通常用來接待貴賓觀賞館藏古籍和字畫。

明州碑林

現在我們看到的,尊經閣周圍的這些牆壁上的石碑,被統稱爲“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方是1953年從寧波府學、縣學等處遷移過來的。把出土的或被廢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來建成碑林,這是保護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半個多世紀來,寧波各地的碑石移到這裏纔得到有效的保護。碑文記載了寧波歷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情況,成爲了“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這個明州碑林的圍牆邊上,以前有一個北大門。民國時期一度作爲進出天一閣的大門。1949年3月12日下午,蔣先生第二次來天一閣,也是他最後一次來天一閣,由蔣經國、沙孟海等陪同,從這個大門進入了天一閣。他對當時的範氏後裔說,要好好保護天一閣,將來總有用。

千晉齋

各位遊客,誇過這道小門,我們就直接從明代跨進了中華民國時期。這三間平屋叫“千晉齋”。這塊“千晉齋”的匾額是寧波慈溪書法家錢罕在1935年所題。門前掛的是一幅竹刻對聯“石潭白魚自出沒,草屋老樹相因依”,是清代趙之謙所書。我們一般看到的楹聯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較少見,像這麼大的竹刻楹聯更是少之又少,這大概與寧波奉化盛產大毛竹有關。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進入千晉齋。它有三個展廳,首先看到的這間藏有樣式大小不一的晉磚的是真正的千晉齋。這個房子的由來,同樣得追溯到20世紀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寧波成的城牆被拆毀,出土了大量漢晉由來的古城磚,寧波的文化人士紛紛前往挑選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寧波度暑假的馬廉發現其中大量的漢晉古磚價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爲晉磚,故藏室命名爲千晉齋。1933年天一閣重修時,馬廉將自己收集的數百塊古磚全部捐贈給了天一閣。天一閣特別建造了一個屋子用來陳列,依然稱爲“千晉齋”。此後,凡有古磚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贈,都存放在這裏,這些古磚見證了寧波城市的發展。從此,“千晉齋”成了天一閣的一個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這是馬廉先生對寧波歷史文化的一大貢獻。

第二個展廳展示了寧波許多著名的藏書家捐獻給天一閣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馮真羣、張季言等藏書家的獻書詞,表達了他們將辛勤積累的藏書與天一閣並存和造福於後人的良苦用心。

最後一個展廳是歷代登上藏書樓的著名學者的事蹟介紹。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閣,範氏後代規定,非各方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所有藏書,並且還爲天一閣的藏書編制了目錄。其他這些都是後期有幸登上天一閣的學者的介紹。

東園、明池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東園,它原本不屬於範家範圍,是政府爲了適應旅遊需要而擴建的。從1959年開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知道1986年纔算是正式完工。由於在天一閣的東面,古稱東園。東園以假山、水池、樹木、亭閣爲主題,環境優美。寶書樓、尊經閣是天一閣博物館的藏書文化區,這裏便是博物館的園林休閒區。這裏的假山和天一池邊的假山一樣,也是用寧波產的海礁石堆砌起來的,石頭上還完整地粘了牡蠣殼。東園中的這個池子,叫做“明池”,東園與明池的名字合起來,剛好是天一閣主人範欽的號——東明。

百鵝亭

現在請大家跟我過來看一下這座亭子,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鵝亭,原來位於寧波南郊的祖關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遷移到這裏。之所以叫做“百鵝亭”,並非亭子上鐫刻了100只鵝,而是因爲寧波富家大戶祭拜先人的一種排場和闊氣,清明做羹飯的時候,要殺100只鵝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現在寧波還有道叫做“清明鵝”的時令佳餚。這是座石頭仿木頭建築的亭子,呈四方形,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四角樑柱及頂棚、邊沿刻有魚躍龍門,麒麟招寶、雙獅戲球等傳統吉祥圖案,遷移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頂蓋,現在也無法復原,因爲誰都不知道它原先頂蓋的模樣。亭子裏的石桌子,據說是以爲老太太送來的,舊城改造,老太太離開了原先的一樓院子搬到樓上,石桌子無處安身,贈送給了天一閣,於是它便成爲了天一閣東園百鵝亭的一分子。

凝暉堂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房子。這座飛檐翹角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叫做凝暉堂。原是建於清代同治年間的張公祠,1986年從江北槐樹路原寧波機械工業學校內搬遷過來,改名凝暉堂。凝暉堂是專門用來陳列天一閣館藏的貼石的。

天一閣藏書豐富,天下皆知,除了藏書之外,收藏碑帖的數量之豐富,在業內來說,也是享譽全國。範欽除了收集書籍之外,也收藏書法、貼石。只是範欽後人重書輕“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學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閣,爲天一閣整理碑帖,並作《天一閣碑目記》,天一閣的碑帖、拓本纔開始引起世人的重視。

天一閣現藏宋代開始的拓片4000多件。陳列貼石最多最好的當數西安碑林,但天一閣的凝暉堂裏,也有很多好的貼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龍本《蘭亭序》,據說刻石的時間要比紹興蘭亭的那塊《蘭亭序》還早。

我們經常聽到碑石和貼石合稱爲“碑帖”,但實際上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要區別有六個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內容不同,碑石大多數是銘、志、傳、記及文學作品之類,貼石則以手稿或名家書稿爲主,如詩文等,內容比碑石豐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實用爲主,記述人物或事蹟用來流傳後世,貼石作爲書法藝術摹本,將書法藝術流播後世。第三,字體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莊重的篆書、隸書、楷書爲主,貼石則各種字體都有。第四,形狀不同。碑石大多數是高大的豎石,而貼石多爲橫向。碑石大多數是單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內容,也屬於次要的。貼石正反面沒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書丹直接上石,而貼石則爲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貼石需要忠實於原作,反映書法家真實的墨跡,而碑石則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摹刻。說簡單點,所謂貼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來就可以做臨摹的字帖。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個房子是德和(HU)堂。此館主要陳列的是各種麻將牌,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不同產地、不同質地的麻將牌。

說起麻將,不得不提到的是,寧波是麻將的發源地。現代麻將最早起源於古代的葉子戲,後來發展成爲馬吊,到清代中期,馬吊又發展成麻雀紙牌,就是現代麻將的雛形。紙牌玩起來不方便,於是麻將發明人陳魚門在清朝的時候,將紙牌改良成了竹牌,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包括東南西北四風在內的16張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這種麻將一經問世,便迅速盛行於大江南北,後來相繼傳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在1998年的時候,麻將被正式批准爲一種體育競技項目。由於陳魚門“發明”了麻將牌,給人們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副作用及負面影響,因此當時和後來的有些寧波人罵他是“屙老爺”。

請各位回過頭來看地上,這個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將牌。寧波是個靠海的城市,航海業發達,所以麻將中的許多術語於航海有關:索(北方念條),象徵船的纜繩和漁網;“筒”(北方唸作餅),象徵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徵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爲出海的風向等等。

現在我們看到的三個銅像,講的是陳魚門和一個英國人,一個日本人在打麻將,不管是不是麻將愛好者,應該都能看出這是一個三缺一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坐下來跟他們拍個合照。旁邊有一幅對聯“筒來索去尤半日,參橫月落不曾知”。非常詼諧的刻畫了打麻將者的模樣和心態。

花轎廳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展廳,主要陳列的是寧波獨有的、專供浙東姑娘出嫁用的花轎——萬工轎。所謂“萬工轎”,就是說要花一萬工勞動力才能做成的轎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絕對算得上勞動力密集、精雕細琢,甚至可以說是奢華了。關於寧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級的轎子的原因,還涉及到一個故事。據說南宋小康王趙構逃難時路過寧波,寧波西鄉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趙構跟姑娘說,等我過了這個難關,回到宮裏,我就派人來迎娶你。後來趙構安定下來後,命人來寧波找這位姑娘,可是怎麼都找不到。於是,他便下令說,凡是浙東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鳳冠霞帔、坐公主纔可享受的花轎,所以寧波的新娘花轎,纔有瞭如此的奢華。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這萬工轎並不是家裏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製作的,如果是這樣,這花轎可要氾濫成災了。有商人看好花轎的市場行情和經濟效益,於是專門製作並用來出租賺錢,就跟現在的婚慶公司出租高檔車子做婚車有異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閣的這個萬工轎,被國家博物館借去作專門的展出,爲此,還給花轎買了不少的保險。現在的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所陳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轎也都是寧波產。

秦氏支祠

給爲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這個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於一體,具有與衆不同的寧波地方風格。爲什麼要稱爲支祠呢?那是因爲建這個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視,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無法提高,於是他賭氣,召集了寧波的能工巧匠,花費20餘萬兩姻緣,建造了這個祠堂,命名爲“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這個戲臺,是整幢建築最華麗的部分。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託,戲臺的藻井由千百塊經過精雕細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讓整座戲臺變得金碧輝煌,被行家推爲浙東第一。請大家擡頭看一下戲臺的頂部,是盤旋上升的,就像個大號的擴音喇叭,這就是演員在戲臺唱戲不需要麥克風,也能讓大家清晰的聽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時候人的聰明才智和獨具匠心。

南園、水北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天一閣藏書樓之南的南園,該園佔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一期擴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裏我們主要看的是水北閣。水北閣原是清代寧波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西門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書散掉後,徐氏後裔住在裏面。1993年,因寧波舊城改造,爲更好地保護水北閣,寧波市政府決定將水北閣遷移至天一閣博物館內。在天一閣古建築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閣及徐氏舊居於1996年在天一閣南園按原貌恢復。1999年開始,稱爲專門收藏新編地方誌的“中國地方誌珍藏館”。

司馬第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司馬第。這裏原來是範家最早的大門,因此上面懸掛了“司馬第”的匾額。司馬是古代時的官名,是兵事類的,範欽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馬代稱,他的府第也就稱作司馬第了。範家原先的“司馬第”大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這個,是在1996年於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門口的8根旗杆石是明代的原物。門前的這個對聯,是清代嘉興人,曾任寧波府教授的馮登府所寫。

好了,各位遊客,天一閣博物館的遊覽,到這裏就結束了,我們從這個門出去就又回到了東明草堂,旁邊便是剛纔我們進來的西大門。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二)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要去參觀的這個景點就是在全內外都非常有名的藏書樓,浙江寧波天一閣了。浙江寧波天一閣是國內現在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歷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經有44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一家國家4A級的風景名勝區,向來都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是目前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那麼爲什麼要取名爲浙江寧波天一閣呢?那是因爲浙江寧波天一閣的主人範欽在古書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而書最怕火,爲了讓自己的藏書樓有個好的將來,於是就取名爲了浙江寧波天一閣。但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天一閣已經不在是原來的幾間小房子了,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是藏書文化區,主要是收藏古籍爲主的,一個是園林休閒區,主要以園林,假山等爲主,還有一個就是陳列展覽區了,主要陳列以前留下來的一些磚塊,書籍、書法繪畫及地方誌等。規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西大門了。我們先來看一下門外的這對石獅,任何動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腳下踩球的這個是雄獅,而腳下踩下小獅子的這個就是雌獅了。

我們再往前看,這個西大門呢是清代的木結構建築,請大家擡頭,在上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南國書城四個字,這四個字呢看起來非常的蒼勁有力,這四個字是誰寫的呢?它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寫的。那麼下面的柱子上呢還有兩幅對聯,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寫了什麼東西,其實這些字呢是鐘鼎文,讀作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這幅對聯是由顧庭龍寫的。浙江寧波天一閣在以前的時候有許多深嚴的族規,其中有一個族規就是規定外姓人不能上樓看書,但是再嚴的族規總有破例的時候,第一個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看書的是誰呢?就是黃宗羲了,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這邊,這邊有黃宗羲的圖像,黃宗羲號南雷,他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好了,看完了這裏我們再來看下後面這幅對聯,我們可以看書這幅對聯的字也是寫的非常好的。這幅對聯呢是由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寫的。上聯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聯是:良書播惠九洲。郭沫若先生曾經在浙江寧波天一閣訪問了兩天。同時對浙江寧波天一閣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好了,下面呢就請大家跟我到裏面去參觀一下。

浙江天一閣博物館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大家好,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於浙江寧波市月湖之濱,是一座由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爲核心、藏書文化爲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景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佔地面積爲3.1萬平方米,因館內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而享譽海內外,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成爲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人文旅遊勝地,成爲浙江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雄踞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清代石獅。木結構大門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古建築,門廳外側有一匾,書?南國書城?四個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大門兩旁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猶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於1981年到訪浙江寧波天一閣時留下的墨寶。此對聯書體爲鐘鼎文,上聯意爲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歷史悠久,以後還將長久的留存下去,下聯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之後的感慨。

黃宗羲,字梨洲,號南雷。被後人譽爲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登上浙江寧波天一閣之後便發出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的感嘆。從他的感嘆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書樓建立和保護過程的艱辛以及範氏子孫堅守藏書護書長久不衰的操守、氣節和意志。進入浙江寧波天一閣,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銅像,他就是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創始人------範欽。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歲的他考上進士後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陝西、河南,南至兩廣、雲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據文獻記載,他敢於冒犯權殲,勇於抗擊倭寇,於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爲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職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冊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辭官歸裏後修建的一座藏書樓。範欽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蒐集當地的公私刻本,他所蒐藏的書大都以宋元以來刊本、抄本與稿本爲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範欽藏書與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他比較重視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誌、政書、實錄、詩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錄和地方誌的收藏成爲閣藏特色。其中明代方誌原藏有435種,超出《明志》著錄,現存明代方誌有271種佔全國明代方誌的80%以上,有65%是海內外孤本,近年已陸續影印出版,現代文獻學家趙萬里先生曾這樣評說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的歷史功勳:?浙江寧波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範欽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於藏書,經史百家兼收幷蓄,但是較有規模地進行收藏應該是在他致仕回鄉之後,範欽號東明山人,故此歸裏後初建的藏書樓以他的號命名爲?東明草堂?,這只是早期的雛形,收藏有限,規模和保管條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書樓作爲自己解職歸裏後的第一要務來考慮。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最豐時達到7萬餘卷,爲了防止藏書的失散,範欽和他的後代是頗費苦心的,藏書樓建成後,範欽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便引以爲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災。他去世前,又囑咐子孫:?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遵從他的遺訓,後代曾制定過嚴格的藏書樓族規。

然而,四百年間,浙江寧波天一閣歷經浩劫。幾經浩劫至1949年已減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萬七千卷。1949年以後,浙江寧波天一閣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人民政府設立了管理機構,多次撥款維修繕飾,使浙江寧波天一閣百廢待興,生機勃發,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如今,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藏書已增至30萬卷,成爲以藏書文化爲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

範欽銅像後面是氣勢非凡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力作,館內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圖上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栩栩如生,有很強烈的立體感。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複雜,曲線明朗、立體,泥土中摻雜環氧樹脂又起到堅固的作用。可惜,這樣的傳世佳作現在已不多見了。

這座清代建築,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處。之所以取名爲東明草堂,是因爲範欽號?東明?。 據說當時隨着藏書量的增加,東明草堂已容納不下更多的書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區引起火災要涉及只一牆之隔的草堂,於是範欽決定重新建造藏書樓,使書籍得到永久的保護。此後,東明草堂便作爲範欽的私人會客室

正對東明草堂的圍牆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獬豸?。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辯明善惡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它是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範氏故居原系範宅東廳,是其家族的生活區域,故居處於高牆圍繞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外,讓生活區域和藏書區隔離是範欽爲保護藏書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進範氏故居,我們看到的是範欽70壽辰的畫像,根據他所穿官袍補服的圖案斷定爲三品武官的着裝。這是範氏世系表。範宗尹爲遷甬落戶的第一代,範欽是範氏的第十六世子孫,生有兩個兒子:範大沖和範大潛。範欽臨終前立下遺囑:代不分書。於是將遺產分爲兩份:白銀萬兩和一樓藏書。大兒子範大沖繼承了所有藏書,並繼續完善藏書制度。致使藏書歷經十三代相傳保存至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範欽曾立下許多嚴格的家規制度,如?菸酒切忌登樓?,?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外放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這種互相制約的做法,防止了個人佔有和輕易許諾外人入閣,避免了書籍的分散和流失。也是藏書能歷經四百餘年的重要原因。

爲使遊客對藏書樓有直觀的印象,利用範氏故居的狹小空間我們將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佈局恢復至此。書樓的中上方懸掛一匾,?寶書樓?三字爲明代浙江寧波郡守王原相所書。整個房間以書櫥的形式相隔成六開間。書櫥前後都有門,起到通風祛黴的作用。?寶書樓?匾下方的書櫥與衆不同,不但體積比衆多的書櫥大,且外觀繪有兩條龍紋,原來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編四庫全書,範氏八世孫範懋柱進呈了638種珍貴的典籍,乾隆帝爲嘉獎浙江寧波天一閣,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又賜銅版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不但如此,爲庋藏四庫全書,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織寅著來察看浙江寧波天一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仿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形制建造了七閣。由此,使浙江寧波天一閣名滿天下,盛譽海內。

範欽辭官歸裏後全力投入到藏書的蒐集和整理,隨着藏書的不斷增多,也爲了遠離火源,使藏書得以永久保存,範欽曾動了不少腦筋。他總結並借鑑了歷代藏書樓的經驗教訓。尤其是離他家不遠處的豐坊萬卷樓不慎失火,觸目驚心,教訓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於是便有了獨立收藏書籍的樓閣—浙江寧波天一閣。浙江寧波天一閣的建造約從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開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歷時五年左右。

有關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命名的由來,雖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從衆多文人的傳記及乾隆皇帝的御筆中,得以知曉浙江寧波天一閣命名的由來及藏書樓格局的獨特之處。據說範欽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跋》影響,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說在我國最早的占卜學說《周易》(又稱《易經》鄭康成注)裏便有註解:?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這陽五行之說頗爲玄奧,一般人不易理解。後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此種說法最早見於高宗弘曆的《文源閣記》,其記雲: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範氏浙江寧波天一閣爲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明嘉靖末,至於今二百一十餘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樑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從《文源閣記》中不難看出乾隆皇帝爲庋藏《四庫全書》對二百餘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大加讚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