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前黃高級中下半年工作計劃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以人爲本 和諧發展 建設富有朝氣活力、廣有社會美譽的省五星級普通高中——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下半年工作計劃大綱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2005年下半年工作計劃

在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教育發展日新月異、大力推進新課程的今天,學校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驗,也遇到了夾縫生存中難得的機遇,瓶頸發展中難得的空間。我校近幾年發展始終保持着良好的態勢,但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我們不能裹足不前,必須銳意改革爲學校注入新的活力,必須倡導創新爲學校贏得發展機遇。爲此,我們要遵循鄧小平同志教育要“三個面向”和培養“四有”新人的方針,按照“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新課程理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爲富有朝氣活力、廣有社會美譽的省五星級普通高中。

一、以推進新課程爲契機,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創新學校工作,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學校自我突破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我校要以此爲契機,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學校管理等,創新學校制度,促使我校在根植於新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體制,優化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效。

(一)深化和改革學校德育

新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打好知識的基礎,而且要打好做人的基礎。我校要努力構建具有省前中特色的德育體系。

1、以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爲重點,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堅持以人爲本,育人爲先,加強校訓——“誠”的教育,發揚“勤學習、重誠信、敢拼搏、勇創業”的常州市民精神,加強法制教育,使學生成爲優秀的社會主義公民。

3、構建省前中德育課程體系。結合時代發展、學生實際,分年級,分類型,分專題進行研究,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能高瞻遠矚,防患於未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克服零散德育的弱點,圍繞德育內容,整合政治理論、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行爲規範、社會服務、文化建設、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德育着落點形成合力,構建德育課程體系。

4、完善德育隊伍,全員參與消除盲點。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讓每一個教職員工都參與德育,要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隊伍。切實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建立校長室、黨總支、工會、政治處、年級部、團委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領導體制。根據工作不同要求,充分發揮班主任、中層幹部、全體教職員工三支德育隊伍的作用,形成處處有人管的局面,消除德育的盲點。同時繼續加強“以家庭爲基礎,社會爲依託,學校爲主陣地,課堂爲主渠道”的德育網絡建設。

5、以爭創“周恩來班”爲契機,靈活開展德育活動。繼續開展以“學偉人風采,做世紀新人”爲主體的“周恩來班”爭創活動,積極開展“紅十字會”青年志願者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思想教育。同時充分利用重大節日,採取多種形式有效地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6、發揮學校網絡優勢,利用網絡開展德育。建立學校德育網站,設立德育法規、德育資源庫、德育成果展示和學校德育動態等欄目,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動形象,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輻射力。

7、充分發揮班級幹部和學生會成員的積極性,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深入開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活動,培養學生具有“學習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國家的主人、時代的主人”意識。

8、加強德育評價,優化評價方法。圍繞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計劃、具體措施、實施情況等,加強對學校、年級部、政治處、班級、班主任等不同層面德育工作的反思和總結,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利於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我們要優化評價方法,促進新課程的實施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二)構建靈活、彈性、個性化的課程體系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我校要努力構建具有我校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課程計劃》的制訂和實驗,探索實施新課程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開發和建設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內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創建校本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新經驗。

1、學校成立課程指導委員會,主要由校長、教務處和教科室的負責人、各年級部負責人、各學科負責人等組成。組建以本學科任課教師爲核心成員的學科課程小組。

2、實施具有個性化的學生課表。各學科課程小組提出開課方案,課程指導委員會應及時對各學科課程小組上交的開課方案進行彙總和調整,在此基礎上列出和公佈下一學期供學生選擇的所有課程的總清單,並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排出課程方案與課程表,爾後學生依據學校課表確認和調整自己所選的課程,制定自己的課表。

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小組要會同教務處、學術委員會編制課程設置說明和《學生選課指導手冊》,並在選課前供學生參考。班主任及其他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並採用“導師制”的方式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繫,爲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八大領域之一,是一個國家規定課名、課時和要求,地方統一協調和指導,由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領域,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三個方面的內容,共23個必修學分。我校將遵循“重結果,更注重過程”的原則,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評價標準和有關規定,對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和學分認定。同時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建立更多的綜合實踐基地,爲學生開展活動提供便利的條件。

4、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課程開設的安排,我校將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深度研究等幾個方面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1)興趣性活動課程:它包括科技活動、文化藝術活動、體育鍛煉活動、各學科興趣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性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陶冶學生的身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科學、熱愛體育、熱愛藝術、熱愛自然的熱情,促進學生形成完美的主體人格。

(2)拓展性課程:它是以發展學生特長爲目的的課程,包括學科特長型課程和興趣特長型課程。拓展性課程的開設,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3)提高性課程:它是爲培養各學科的尖子人才,滿足學生“冒尖成才”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如數、理、化、生、信息學、英語等學科的競賽培訓。我校學科競賽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校要繼續鞏固學科競賽的優勢,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塑造具有個性特長的,對學科學、用科學具有高度熱情的學生。“領先江蘇,走向世界,摘取國際奧賽金牌”是我校學科競賽奮鬥目標。我們要積極創設條件,給予政策扶持,適當減輕競賽教練員的課務工作量,每年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要培養一批競賽教練員,形成一些特色學科;要創新培訓模式,提高競賽實效,採取分年級、分學科的主教練負責制;要完善競賽管理體制,制訂《省前中學科競賽管理辦法》,提高輔導效率。

高一年級以必修的基礎性課程爲主。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高一學年全體學生必修校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每週一課時,得2個學分。高一和高二學年四個學期開設由學生選修的校本課程,每門課程18課時教學內容,學生每學期選一門,得1個學分。

(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我校教育改革

1、建設國際部,爲學生成纔開闢新的途徑徵地40畝,融國外、民間、學校教師資金於一體,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同籌建省前中國際部。

2、繼續辦好SAM課程,辦學規模爭取能擴大到每屆4個班80名學生。繼續加強與國外著名大學聯繫,爲SAM班學生創造更多申請就讀的機會。

3、辦好國外學生(主要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學生)中文學習班。通過對外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和中文培訓擴大我校在國際上的影響。

4、學習西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鮮活的課程,從而促進我校教學內容、育人模式、教學手段和評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外籍教師的合作共事,爲我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四)建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制度

爲了讓新課程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實施,必須重建課堂教學評價制度。讓有效的評價引導、指導教師貫徹新課標。評價的標準應該體現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目標。

1、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能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實施教學,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課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活動客體、活動手段、活動方式的選擇,對活動目的、步驟和計劃的確定,活動諸環節之間的調節,活動過程的控制等,均需要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參與。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重視學習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爲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3、採取多種評價渠道。1)建立由校領導、學科帶頭人或骨幹教師及外聘專家組成的教師課堂教學評議小組。評議小組成員每學期至少聽10節課,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都要接受評議小組的評議,同時也必須接受同教研組教師的評議。2)建立學生對課堂教學評議反饋制度。每班設立班級、學校聯繫冊,聯繫冊每週上交一次,保證各班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要求和意見可以及時地反饋到學校,以瞭解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程度。3)建立學校領導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議制度。每學期期中和期末考試後,按不同年級、不同類型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及師德、師風方面的意見。

4、繼續實施階段性質量評估制度。實施考試與教學分離,每學期期末考試或調研考試由非本年級任課教師出卷,確保考試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學校進行階段性質量評估,對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給予獎勵,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以教師隊伍建設爲核心,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根不深則葉不茂。沒有一支熱愛學生、業務精湛、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師資隊伍,就不會有學生的成才、學校的發展。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沒有教師的“新”,就沒有“新”課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新教育觀念,激發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情,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強化以“愛生”爲核心的師德建設

1)師德的核心是“愛生”,廣大教師要確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不僅要發揚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等傳統的師德風尚,還要樹立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善於合作、講究效率、具有人格魅力的新時期教師形象。

2)積極開展“形象工程”,樹立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在廣大教師中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風氣;在教師中營造“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和“比業務、比奉獻、比實績”的輿論氛圍。

3)堅持依法治教和依德治教的有機統一,規範教學行爲,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4)制訂教師師德達標目標和考覈制度,每年評選和樹立一批師德高尚、學生愛戴的教師典型。制訂一系列規範教師行爲的規定,如“教育事故責任認定辦法”等,使師德建設進一步納入法治的軌道。

(二)確立以“學高”爲目標的教師專業發展

何謂“學高”,是指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精湛的教學水平、厚實的文化功底、過硬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研究能力以及準確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1)加強全體教師的理論學習,切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在教師中確立起以現代教育理念爲核心的教育教學思想,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上統一思想,真正行動起來。

2)強調教師基於學科教學的研究與探討,鼓勵教師結合我校教育理念和學校特點,用現代教育思想去分析總結教育中的問題,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要在備課組、教研組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每年至少上一節示範課,命一份試卷,開一門選修課,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一篇教育教學論文;能主編或參與編寫校本課程,並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3)繼續實施“名師工程”。對教師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從職業道德、課堂教學、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學校要創造更多的條件,提供教師接受繼續學習的機會,不斷輸送中青年教師到高校進修研究生課程或報考研究生。繼續實施《省前中骨幹教師學術性津貼制度》,以制度促進骨幹教師不斷自我提高。

4)設立特級教師工作室,爲特級教師自身發展創造條件,使“名師”早日成爲“名家”。發揮特級教師專長,加大教育科研和培養青年教師工作的力度,重點開展校本培訓,帶動一批教師早日成爲“名師”,並儘快生成一流的學科教學思想。

5)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能儘快完善課程能力。執行新課程的能力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決策能力。教師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實事求是地結合我校課程管理和開發的情況,積極參與我校課程改革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決策,參與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二是課程整合能力。能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採取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整合各種課程資源;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三是課程實施能力。能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自主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四是課程評價能力。要學會對各種課程進行評鑑,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對課程實施結果進行評定。五是課程開發能力。要充分利用並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資源,包括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提升課程開發能力,提高課程活動質量。六是課程研究能力。能開拓多維的研究視野,逐步形成研究型的教師工作習慣和職業生活方式,成爲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和研究者。

(三)加快中青年教師培養的進程

1)建立青年教師校本培訓系統,進一步落實“青藍工程”的各項措施。每位青年教師進校後每學年至少開兩次公開課,第一次爲彙報交流課,第二次爲教學評比課,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

2)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促進教師發展。學校舉行比武課和對外大型公開課,並且舉行專業知識考查,高一、高二教師要參加同年級的同步考試,成績載入教師成長檔案袋。每位教師每一學年應至少撰寫一份教學反思報告,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3)加強教研組和備課組建設。弘揚合作、互助、交流的和諧的教師關係。備課組內繼續執行每週一次集體備課、每週一次組內公開課制度,加強學科專題研究,平時要統一進度,統一講義,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四)以課題爲重點,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研究

學校理念創新、方法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等需要以科研爲依託,教育科研可以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深化學校發展內涵,提升辦學品位。我校要積極開展教科研工作,達到“以質立教”、“以質立校”的目標。

1、制訂和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教育科學研究管理制度和優秀科研成果評選及獎勵辦法,加大對優秀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支持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

2、以省級“十五”課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爲學校主幹課題,以備課組爲單位,認真改進學科教學,創新教學方式,積累教學經驗,從而形成適合我校學生髮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並以此帶動其他課題的研究。重視省級課題“新課程下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研究與實踐實施方案”的研究,積極探索新的學生學業成就評價方式,學校要遵循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構建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服務。

3、積極開展校本教研。新課程的實施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到底怎麼改,沒有現成的答案,要靠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摸索解決。教師只有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爲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加強校本教研,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4、加強對課題研究的指導。聘請專家,加強對本校進行科研指導,及時瞭解教育科研的動態,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吸取其中的精華,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深入課題組指導課題研究活動,不斷提高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水平,推動課題充分有效的實施。根據各級課題的階段安排,做好跟蹤、檢查、指導、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課題研究及考覈工作。組織協調各級課題的階段彙報及終結性鑑定等工作。

三、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爲龍頭,加強學校資源建設

挖掘、創造、整合、利用資源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有了豐富的人才、學習、文化、信息、管理、社會資源等,學校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我校要依據新課程的理念,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爲龍頭,進一步加強資源建設,促進學校發展。

(一)、建設數字校園,構建教育信息化發展平臺

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已經成爲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校要進一步發揮優勢,走信息化之路。

1、我校數字校園的發展目標

建成數字化的學習環境,通過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將知識、資源、信息彙集成各種數字學習內容,爲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務,並形成相應的信息規則、信息習慣與信息氛圍,促進中國小教育教學和管理方式的變革。

2、數字校園的整體規劃

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共分爲五個層次:即網絡層、基本服務層、應用層、分析決策層、個性化門戶等。主要工作是:

1)完成一校兩區的網絡結構模型,加強網絡中心的數據存儲能力建設,通過無線網絡,彌補現有有線網絡的不足,形成覆蓋全校區的網絡覆蓋。

2)加強教室、學生宿舍、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場所的終端配置,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

3)基本服務層,除升級、完善現有的服務系統外,全面建設基於windows2003下的系統服務支持。

4)建設真正的一卡通系統服務,集門禁、考勤、圖書、售飯、洗浴、上機等於一體的管理系統,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

3、積累教學資源,實施知識管理

1)學校制制訂資源的分類體系與歸類標準,資源建設的流程、權限等,形成清晰的教學資源結構圖,便於教師、學生按分類組織相關數據。

2)網絡中心提供相關網絡服務,滿足資源的存儲、交流、共享與發佈,形成“存貯用共享文件夾,交流用郵件、發佈用校內網站”的行爲習慣。

3)教務部門、教研組、備課組作爲資源建設的主體,要按照教學要求,對所屬資源分門別類地進行集中管理,形成完整的學科資源庫體系。

4)注重對學校隱性知識的挖掘與整理,形成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專題資源,如名師課堂、校本課程、精品課、專題講座等,充分挖掘我校許多名特教師的隱性資源,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並爭取結集出版發行。

5)形成一系列相關的激勵機制與政策,對優秀資源與成果進行獎勵,促進教學資源的合理共享與健康生態發展。

4、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促進管理革新

1)加強系統的開發研究,針對學校具有情況,開發相關的管理平臺,如學生管理系統、教職工管理系統、教務系統、教科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學生體質心理系統等,做到互容互通,能互操作,使之成爲我校的管理平臺。

2)及時推進無紙化辦公,提倡使用無線化辦公,通知、文件、信息、公告等信息都要雙公開,即紙質文本與電子文檔同時公佈,電子檔案的存檔率要達到90%以上,網站、郵件、共享文件夾的會使用率要達到100%,經常使用率要達到80%以上。

3)機制建設,重視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儘量減少因信息源不明、信息交流不暢、共用信息重複建設等給管理和教師帶來的不便,形成與信息化相應的辦學機制,工作流程、存取習慣和激勵機制。

4)建設班級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班級管理的評價機制,開發與之相應的管理平臺,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班級活動內容、學期評語、平時表現、學業成績表現等,逐步取代現行的班主任工作手冊和學生成績報告單,形成班級管理的信息化。

5、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探索新型教學模式

1)進一步完善學校現有的多媒體設施與設備,加強維護和管理,使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課時比例達到20%。

2)積極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的探索。通過舉辦活動,進一步研究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的模式,繼續完善基於工具的科學探究模式和基於資源的社會探究模式,開展第三輪的行動研究,繼續舉辦校網絡教學評比活動,推動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此項研究中來。

3)推進與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的整合,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大力提倡信息資源和信息工具的應用,推出研究性學習平臺,便於學生跨班級跨學科開展研究性活動,同時對學習活動進行信息化的加工、處理和發佈。提供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結合,使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都能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從而提升校本課程的質量。

四、採取嚴密措施,促進新課程的實施

1)統一認識,加強宣傳。要進一步加強對全體教師新課程理念和實施策略等輔導講座,提高全體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對學生、家長和社區的宣傳發動,適時召開家長會議、學生座談會,激發學生和家長參與課程改革、課程開發的熱情。

2)深入調研,加強科研。學校將一如既往地重視和加強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進行項目研究和專題研究,爲課程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設立項目研究和專題研究成果獎,激勵研究人員。

3)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的設備、器材、場地、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的分析評估,有機整合,統一調配,保障利用。投入一定的經費,切實加強學校實驗室、圖書館(室)、計算機房、活動室、校史官、動物標本館的建設,建立和改善共享的課程資源體系。一是2006年完成1.2萬平方米的體育館和學生活動中心的建設。在三年內建設好“科技活動中心”、“人文活動中心”和“體藝活動中心”,爲促進高中部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二是按照省標準化實驗室的標準,在硬件、軟件管理方面紮實開展工作,對學校現有的教學儀器、設備和各科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逐步充實、更新、升級換代,在一年內建設好創新實驗室和理、化、生學科競賽實驗室。三是學校將進一步建立資料豐富、設施完備的校史室,使之成爲教育學生、激勵教師的重要基地;進一步完善動物標本館的動物標本,同時爭取把動物標本館遷移到湖塘校區,充分發揮其示範輻射作用。

2005年9月1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