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9W

關於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1

感恩常在,感動常在

關於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精選3篇)

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爲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讓學生對社會對環境及周圍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更多的幫助,從而走出大寫的人生之路。

一、問題行爲表現:

博文同學個性鮮明,從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他。他的舉止行爲與衆不同,與同學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經常發生矛盾,解決問題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課經常搞小動作,坐姿永遠是懶洋洋地攤在座位上,隨意說話,影響老師講課。而且在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時,也常表現出一幅桀驁不馴的樣子。對他的種種表現,我曾給予嚴厲的批評,但效果不是很好。

記得一次上課正上到激情澎湃處,咦,那邊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來就是他,我頓時火冒三丈我昨天剛剛跟他交流過,本想他在表現上會有一個哪怕是短暫的改變,而現在,他竟睡意朦朧!我努力壓抑自己的怒火,冷靜下來,放下音調,緩和語氣,儘可能平等地用心靈去對話。可他竟然仍是吊兒郎當地站在那裏,靠着椅子一言不發。回到辦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裏,內心卻如翻江倒海。

還有一次,他因爲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與同學發生了衝突,動起手來, 當問起他打架的原因時,竟然強詞奪理。我氣憤地問:“暴力能解決問題嗎?”他竟然理所當然地說:“當然。這樣同學纔會怕我,纔不敢招惹我。”

二、行爲原因剖析:

通過對博文的觀察我也發現他的個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他執拗、任性、自大,這些心理障礙直接損害了他本應和諧的人際關係,損傷了他與同學間的友誼,使得他在班集體中漸漸失去了朋友。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我也發現他的家庭環境很好,父母對他管教很嚴,但是隻重視對他的成績的管理約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質上比較放任。父親經常出差在外,他經常與母親獨自在家,母親對於孩子過於溺愛造成了他過於乖張的性格。他在母親的百般呵護,悉心照料下,無憂無慮的成長。他接受了太多的愛,漸漸的,連他自己也把這一切視爲理所當然。他習慣了索取,習慣了“說一不二”,即使父母親再苦再累也必須滿足他們自己的要求,而他們卻從不懂得去爲父母親做些什麼,分擔些什麼,稍有些不如意,便大發脾氣,缺乏感恩之心。漸漸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獨尊,恃寵而驕的性格。

博文雖然知識積累已經有一定程度,但是感恩意識淡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弱化,他對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憂少;對老師挑剔多,尊重理解少;關心同學少,對自己考慮多……這就折射出他本身最需要的內容就是感恩教育。作爲班主任,我會努力把“感恩教育”作爲教育他的切入點,對他實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讓他從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身邊人的開始,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過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當報涌泉”的情感在該生心目中生根、開花、結果。並以此增強他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努力提升他的思想道德

素質。當然博文並不是一個特例,他代表着現代孩子們的共性,新時代的孩子們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輔導策略:

(一)、積極開展宣傳動員,營造班級感恩濃烈氛圍,讓學生感受愛

首先,爲使感恩教育活動紮實有效地開展,組織全體學生學習有關公民道德的相關材料,充分認識培養學生自身感恩意識的重要意義。再結合實際,制訂詳細的活動方案,明確目標,落實任務。

其次,爲營造濃烈的教育氛圍,通過板報、宣傳欄等,用活潑的版面、立意鮮明的內容,刊出本班、身邊的、社會上的有關“感恩”的個案,使學生親眼目睹“感恩”的形象,體會感恩並不遙遠,就在身邊。向學生積極宣傳感恩活動的意義,並充分利用課餘時間教學生唱《感恩的心》、《燭光裏的媽媽》、《五星紅旗》等感恩歌曲,讓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還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偉人(如岳飛、朱德等)給學生做榜樣,因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級圖書角。“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國曆史上流傳着許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可以通過誦讀《弟子規 三字經 千字文》等經典,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且教育學生從愛父母做起,學會做人。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關於感恩教育的好書,如《英雄女孩》、《冠軍媽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故事》等等。讀後,還可以組織學生寫關於感恩的讀後感。

相信在這樣充滿感恩的濃烈氛圍中,一定會讓博文感受到愛,也會讓更多的同學感受到愛。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體驗愛

要讓豐富的感性認識轉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必須以活動爲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萌發真情。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引導、深化和推進感恩教育。營造以“感恩”爲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充分接受感恩意識的薰陶,逐步培養和形成感恩思維和習慣。

對於博文讓他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從計劃到策劃到執行,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體驗到愛。

三、促進家校互動,引導自覺行爲,讓學生回報愛

感恩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調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積極性,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並促進三者之間的有效整合。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舉辦家長學校等活動形式,讓家長理解當前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引導家長密切配合學校開展此項活動,努力形成齊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動中,引導家長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樣,讓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過度呵護自己的孩子,超越愛的邊界,剝奪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表達感恩的機會。同時,要求家長善於將感恩教育與教師節、重陽節、勞動節、國慶節、春節等節慶活動結合起來。如:在教師節到來之際,提醒孩子給老師送一張自制的小賀卡,說聲:“老師辛苦了!”;在重陽節來臨時,讓孩子爲爺爺奶奶送上一份小禮物等,將感恩教育於細微之處。相信在於家長的不斷配合之下,肯定能讓博文具有一顆感恩之心,越來越懂得愛,能夠回報他人愛。

關於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2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知恩圖報”一直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人類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續。然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長輩的呵護、父母的溺愛,使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狀態,還有不少的學生令人遺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們身邊,這些現象比比皆是:在家裏,吃飯時最好的菜他一人獨享;電視遙控器他一人主宰;一點兒不如意就大吵大鬧,或時不時給父母臉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爲了把中華民族感恩的傳統美德一直延續下去;也爲了喚回學生回報愛心的良知,重新構築健全的人格,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所以,我設計了《學會感恩》這節課。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能夠體會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喚醒孩子們麻木的心靈,感受親情的溫暖,培養感恩意識。

2、引導學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中,認識到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3、通過體驗活動激發學生情感昇華,學會感恩,以充滿愛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二、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滲透話題。

上課時,我先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同時去見上帝,問上天堂的路怎麼走。上帝見兩人飢餓難忍,就給他們一人一份食物。一個人接過食物,甚是感激,連聲說:“謝謝,謝謝!”而另一個人接過食物,卻無動於衷,好像別人就應該給他似的。於是,上帝讓那個說“謝謝”的人進了天堂,另一個人則拒之門外。被拒之門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說句‘謝謝’嗎?”上帝說:“不是忘了,沒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說出謝謝的話;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愛別人且也得不到別人的愛”那個人還是不服:“那少說一句‘謝謝’差別也不能這麼大呀?”上帝說:“這沒有辦法,因爲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鋪成的,上天堂的門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開。”講完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上帝爲什麼讓那個說‘謝謝’的人進了天堂,另一個人則拒之門外呢?”這正是這節課要討論的要點,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感恩的理解,初步瞭解感恩就是感謝別人給予你的恩情。

(二)傾訴心聲,感受親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最應該感恩的人莫過於父母,因爲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享受到了人世間的親情和幸福,親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只有愛父母,纔會愛老師、愛學校、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才能永駐真愛,形成質樸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父母作爲切入點,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圖片(出示)這些圖片是孩子們生活的縮影,可以幫助他們打開記憶的大門,回憶一下過去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學生一邊看,我一邊敘述:“同學們,是媽媽冒着生命的危險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從我們呱呱墜地到啞啞學語,又到上學讀書,這期間少不了風風雨雨、磕磕碰碰,同學們在這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養大你,想想生日時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關懷,回憶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歡樂時刻,想想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再回憶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時刻。此時此刻你最想對父母說些什麼呢?”課堂上,我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說出他們的心聲,在感知、傾訴、明理之後,再引導學生對自己過去的行爲進行反思、檢查、評價,,讓學生髮現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懂得用實際行動關愛父母。

(三)感悟親情,學會感恩:

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正面事例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但是,反面事例運用好了更能給學生以警戒和啓迪。所以這個環節,我從生活中選取了一個典型的反面事例(白板顯示)。學生的情緒很容易激動,看了這則報道,可能會說出一些偏激的話,“小良真是太沒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頓!”面對這些情緒化的孩子我會及時引導他們:“小良確實太讓人生氣了,但是我們揍他一頓能解決問題嗎?假如小良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怎麼說?”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理智地面對現實,學會冷靜地處理問題,幫助小良改過自新,從小良身上汲取教訓。然後,我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會怎麼做呢?”讓學生在角色轉換中,體會到父母心靈深處對自己的期望,感悟親情,從而學會感恩。

接下來我準備了一個親情小測試(白板顯示),讓學生從這個小測試中懂得做子女的不僅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該懂得回報父母的愛。我及時捕捉教育時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閉上眼睛想像,假如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爲父母做些什麼呢?”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用

(四)創設情境,體驗親情:

課堂上,無論多麼精彩、多麼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學生親身的體驗,只有體驗纔會讓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先讓同學們選一個最舒服的姿勢,然後閉上眼睛,想像此刻我們正坐在一架寬敞明亮的飛機裏,耳邊迴響着美妙的音樂,望着窗外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飛機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麼迷人,空氣是那麼清新,心情是那麼的愉快,我們陶醉其中。突然,飛機劇烈的抖動,甚至還發出刺耳的鳴叫,這時,揚聲器裏傳來機長的聲音:“各位乘客請注意!飛機發生故障無法排除,五分鐘之後將墜入大海,請在五分鐘之內寫下您最後的遺言!”遇到這樣突如起來的事件,也許會有同學大哭起來,也許會有同學不願接受這個現實,我會這樣引導他們:“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不願意離開你們的父母,但你們必須接受現實,只有五分鐘的時間,此刻,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呢?把它寫下來吧”也許他們會寫出平時想說卻沒有對父母說出的心理話;也許會寫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許他們想再聽聽媽媽的嘮叨,看看爸爸嚴厲的目光,此刻,他們會感到媽媽的嘮叨聲是那麼動聽,父親嚴厲的目光是那麼親切„„寫完後,我這樣引導:“同學們,飛機將要墜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讓父母聽到你的心聲就大聲的念出來了吧!”學生唸完後可能已經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我再次引導:“同學們,飛機就要墜入大海了,讓我們一起大聲喊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通過“寫遺言-念遺言” 使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很好的宣泄,這樣既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增強學生的心靈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去調整自己的某些觀念,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爲。我相信孩子們經歷了這樣一次“生死離別”之後,對感恩會有更深的體會,相信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對父母會多一份的理解和關懷,做一個懂父母愛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爲了引導學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應該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們的父母還有教我們知識的老師,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以及賜予我們萬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學們,如果你對他們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請,就儘快的表達出來吧!”(白板顯示)我感謝—(老師、同學、社會、大自然„„)我相信學生們興致一定會很高,一定會說出很多感謝的話。他們可能會感謝老師給予他們知識,感謝同學給予他們幫助,會感謝陽光給予他們溫暖,感謝醫生給予他們健康„„這時,孩子們每一句感謝的話,都是一顆顆純真的心,我相信一顆顆感恩的種子已經悄悄地播種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而且將生根、發芽。

同學們,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圍所有的人。感恩傷害你的人,是他們磨

練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勵你的人,是他們讓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識的人,是他們照亮了你前進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們讓你豐衣足食。感恩幫助你的人,是他們給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們激發了你的自尊。通過配樂朗誦創設情景,烘托氣氛,激發了學生讀詩的熱情,目的是引導學生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這樣才能對社會對他人長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結束語不僅僅是對這節課的總結昇華,更是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與啓迪。所以,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同學們,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這樣做並不難,只要我們有這份心,我們終會發現,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便會在我們的眼裏變得越來越美好!”下面請大家起立和老師一起唱《感恩的心》這首歌曲,請大家用歌聲用歌聲來唱出感激之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情感得到昇華,在歌聲中結束這節課。

關於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國小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似乎很有主見,但其思想又很幼稚;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片面、偏激,以偏概全;以自我爲中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講究享受舒適的生活,在消費上攀比;學習上缺乏刻苦精神,一旦學習成績不佳,缺乏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逃避困難,缺乏意志力;存在以說髒話、打架、爲代表的嚴重的行爲問題,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爲此,家長無法、學校無奈、社會抱怨。如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爲全社會密切關注的問題,也是學校班主任隊伍建設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我校在工作實踐中,針對上述問題,堅持培訓提高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了以班主任隊伍爲基礎的

二、主要做法

1.針對存在的問題,選擇專題。日本學者佐藤俊認爲,學校是學生通過學習燃起希望的地方。我們也分析認爲,很多學生之所以存在問題,難以教育、管理,其關鍵是在學習上喪失信心,因此應把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到學習上來,使學生通過學習,激活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和信念,樹立遠大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在選擇主題時,我們主要選擇了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惜時、感恩、自信、勤奮等,使學生從行爲上可以自我評價,便於實施。

2.對班主任進行專題培訓,統一思想和要求。每個專題的實施,都要召開班主任會議,落實實施的要點,並根據不同年級的情況分別作出要求,同時提醒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的特點,做得更有特色。

3.實施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德育

(1)每個專題強化進行一週,利用這一週時間對全體學生進行簡短的教育動員,闡述開展活動的意義和要求。

(2)由班主任利用班會組織學生學習、討論,收看有關的電視節目,以班級爲單位組織學生開班會,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3)以班級爲單位開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加入到活動中來,以活動爲載體,在活動中接受教育,突出自我感悟和德育踐行,提高自己。

在各年級開展系列活動期間,涌現出很多好的典型和事例。如二年級着重抓了

三、活動片段

1.週一早晨升旗儀式。每週星期一早晨上課以前,全體學生在升旗場集合,由學校領導針對系列教育活動專題進行簡短的動員,提出活動的要求。

2.惜時教育行動。

(1)從惜時格言中參悟時間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再來;今天,也即將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很快過去。珍惜時間吧,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三天。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

(2)提倡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用在學習上,從而營造刻苦、勤奮的學習氛圍。

(3)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進入教室就是學習。

3.自信心教育行動

(1)主要通過班級誓詞,突出“我是學生,潛力無窮”的信念,使學生在對誓詞的認識與宣誓中,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通過提供一系列的資料,以成功的案例,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2)以自信心格言爲教育材料,利用格言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特點,強化學生自信心。

(3)以班級文化建設爲載體,在教室的佈置上,突出班級特色,對學生進行信心教育,營造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

(4)上下午的課間操,學生們排着整齊的隊伍,喊着響亮的口號,團結一致、步伐整齊,在校內鍛鍊,使“我是學生,潛力無窮,自強不息,我要成功”的信念,在一天一天的潛移默化中變爲現實。

4.感恩教育行動

(1)通過主題班會,用鮮明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讓學生感悟父母爲子女的成長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同齡人的孝心故事。討論三毛的《背影》,讓學生感受親情;學習討論顧欣絕筆《誰來拯救我的父母》;劉霆《十九歲的大學生:揹着母親上大學》;洪佔輝帶着妹妹上大學等,讓學生在接受和感悟中成長。

(2)給父母寫信,讓親子之間進行交流;召開家長座談會,探討學生的教育問題,並要求班主任在介紹學生情況時,每個學生至少要有三個優點,對孩子的問題個別交流。爲此,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多的感悟。學生寫給家長的信,對父母充滿了感激之情,暖融融的親情溢滿字裏行間,家長看了孩子的信,非常感動,感慨萬千,說

(3)把感恩對象由父母擴大到老師、學校、社會和自然環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爲了父母的希望而努力學習;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爲了老師的期待努力學習;感謝學校的培育之恩,爲了學校的榮譽努力學習;感謝祖國的培養之恩,爲了祖國的發展和富強努力學習;

感謝自然的賜予,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5.勤奮教育行動

(1)用勤奮格言和故事鼓勵學生。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必須通過勤奮學習,纔會發掘潛能、創造奇蹟。如

(2)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在活動中,各班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有很多舉措。例如四年級在教室裏建起了學生展臺,把每個人的目標、格言展出來。三年級在教室內佈置了各具特色的標語,營造出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二年級對學習優秀和進步明顯的學生進行了表揚,並展出學生的照片和目標等。

四、成效表現

1.全校勤奮學習的氛圍更加濃厚。從時間利用率來看,絕大多數學生主動的利用零星時間學習,課堂上學生更積極活躍,自習課學習態度更認真、主動。

2.和以前相比,學生每月的消費有明顯減少,家長對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普遍持贊成態度。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更加積極中肯,學校在社會的信譽度明顯提高。

3.學生違紀明顯減少。以困擾全國中學生教育的三大問題

學習成爲學生從認知到行動的核心任務的目標。

4.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縣裏組織的期末質量調研考試和會考中,各年級成績均上升幅度很大,進入了全縣上游水平,受到了縣教育局表彰。全縣掀起

團結友善、伴我成長

——論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

俗話說: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友善是一種美德,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珍貴的感情;友善是愛心的外化,是公民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因此,《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友善”作爲20字基本道德規範之一,十分必要。

團結友善,關愛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生活和學習中,處世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別人什麼態度,別人也會回以你什麼態度。你若孤高氣傲,那麼他人也會冷眼相對;你若惡語相向,他人也許會拳腳相對;但你若真誠友善,那麼他人就會笑臉相迎。因此,友善是光明與和平的使者。

國小生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位,可塑性很強。因此,我們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倡導“友善”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以下談談我在德育工作中進行“友善”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要培養學生懂得愛的付出

愛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類憧憬愛,只有人人都自覺地爲他人着想,爲社會出力,世界纔會充滿愛。愛是一種理解,一種真情的傳遞,

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更是一種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只有通過教師的愛培養出學生的愛,才能讓學生學會懂得愛、理解愛,從而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引發學生愛的行爲,並懂得愛的付出,自覺去關愛他人,友善待人。學生只有從善良的願望出發,才能達到團結的目的。應該肯定,目前學校大部分學生都能與人爲善,互助互愛。同學之間能夠團結友善,進行合作學習;在學校裏能尊師愛友,講文明、懂禮貌,並能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各種關係。但毋庸質疑,還存在着個別學生對“友善”的認識不到位,凡事惟我獨尊,自私自利。

例如:有的學生常爲自己的錯誤行爲找藉口、推卸責任,總想怪罪別人;有的常爲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與同學爭個臉紅耳赤;有的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生矛盾時,贊成“先利已後利人”;有的甚至認爲“當班幹部”是“影響學習、浪費時間”。在團結友善方面,有的學生認爲“別人對我講團結,我才能與他講團結,別人關心我,我纔會關心別人”等。這些偏激的行爲,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在於: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獨霸習慣,加上有些家長無原則的寵愛,使孩子逐漸養成了自私自利,他人爲我,我不爲他人的壞習慣。因此,我們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更顯得任重而道遠。

在開展“友善”教育過程中,我常常真誠地教育學生要與人爲善。凡事要懂得先反思、檢討自己,要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被選“當班幹部”是老師和同學對你的信任,你應該感到光榮和自豪纔是。誠然,“當班幹部”經常要爲班級和同學做這做那,有時確實會比較辛苦。但這是老師給你一個鍛鍊組織和管理能力的最佳舞臺,是施展你的聰明才智的最佳時機,你應該感到榮幸纔是。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體驗到“給予的快樂”,學生纔會像雷鋒那樣發自內心地爲他人做好事。只有讓學生出於自覺行爲,甘願從

小事做起,並逐漸養成與同學、鄰里、親友之間相互尊重、坦誠相待的習慣,學會將心比心,與同學互助互愛,才能使整個班集形成合力,整個校園才能和諧發展。

二、要培養學生學會共處

團結友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共處。學會共處,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也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懂得仁愛。團結友善是學會共處的核心。學會共處本身就要求學生學會平等交流;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去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但在校園內外,我們卻經常看到一些與我們時代的文明發展方向相悖的行爲。如:有的學生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便惡語相向,甚至動起手來;有的對旁人的困難漠不關心,認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看到同學取得成功,不願祝賀,卻在旁邊冷嘲熱諷……這種種不良的言行舉止,都是缺乏友善之心,心胸狹窄,不會與人共處的表現。

一個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這就是人際交往成功的祕訣,也是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因此,友善是一個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前提;愛羣、利羣、樂羣,是社會風氣良好的重要標誌。

而團結友善,學會共處,就是要學會凡事不苛求於人,不強加於人,進而有助於人。這在人們遇到困難時,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讓學生學會共處的主要途徑並不是從書本中學習,而是讓學生參與各種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與同學互相“磨合”,學會在各種矛盾和分歧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定新的共識,才能從中體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幸福感。因此,學會共處,友善待人,就是要使學生了解人類的多樣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間的依賴性。只有讓學

生學會與同學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纔會使我們學校大家庭變得更加溫馨和快樂。

三、要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相結合

團結友善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潤滑劑,是心與心溝通的橋樑,是學生的基本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團結友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因此,友善教育要與行爲規範的養成教育相結合。我們知道,行爲規範的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求我們常抓不懈。我們學校以《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和《國小生守則》爲準則,認真抓好學生行爲規範的養成教育。注重從多方面完善道德建設的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班級早會、班隊活動、紅領巾廣播站、校園宣傳欄、黑板報、德育牆、家長會、《家校之窗》、《課改動態》等爲載體,開展聲勢浩大的“友善”學習宣傳活動,讓“團結友善、關愛他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還結合學校“陽光之旅”的心理健康教育,舉辦專題講座,把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講道理”與“講心理”有機結合起來,以增強“友善”教育的實效性。只有結合道德規範的具體要求,制定一些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規章制度和評價制度,並付諸實施,反覆訓練,使學生將“友善”教育的道德要求化爲實際行動,才能最終形成習慣、共同進步、和諧發展。

願團結友善,像和煦的春風一樣伴我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