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育案例(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K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

彼岸花開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精選22篇)

幸福,對於當下急功近利、慾壑難填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們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是不是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種對幸福的解讀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爲一個從教7年的年輕教師,一個對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輕教師,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這其中雖然伴隨着成長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堅信,我能成爲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樂在其中的老師,因爲彼岸花開,希望永在。

幸福來自彼此的喜歡。

20xx年秋天,我踏進了亞林一中的校門。我認真備課,我虛心求教。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認真做好筆記,回寢室後我就認真鑽研反思,我與前輩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裏成長。很快,我的勤奮務實有了回報。學生看見我,老遠就跑過來,問這問那,課堂上學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圓圓的,自然成績錯不了。有一個叫張浩的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張浩近一段時間特別願意學數學,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問我能不能幫她勸勸孩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應了。結果是皆大歡喜。所以,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想成爲一名幸福的老師,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學生身邊,又要走進學生的心裏,彼此喜歡,彼此不設防,幸福才能

悄然來臨。

幸福來自彼此的尊重。

學生尊重老師,理所當然。其實,老師尊重學生也是理當如此。20xx年,因爲我教學成績突出,我被調到高一年組承擔文科重點班的教學任務。說起這屆學生,就不得不說一個叫張紀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大學聯考中取得了數學141的高分,成爲松林管局文科狀元。對於剛接觸的這個年組第一卻選擇文科的優秀學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贏得他的尊重。我認真備課,做大量的大學聯考題,爲他量身選擇能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和動力的習題,哪怕是在我高三每週42節課的時候。如今已中國政法大學大三的他仍不時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不僅是張紀元如此,那屆學生見我都會很親切的喊我一聲“曉秋老師!”所以,這三年我成長最快,雖然是被學生攆着成長起來的。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要想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學會彼此尊重。

幸福來自彼此的認同。

我一直認爲林區的家長易於溝通,只要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家長就會認可你。20xx年春節,邵明洋的爸爸問了好多人之後,終於打通了我新換的電話,就是想表達一下感激之情。他說,孩子是花了8000元錢上的高中,國中數學倒數,如今成了數學成績年組第一的優等生,他很感激。放下電話,我的心中溢滿了幸福感。一個老師的價值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他就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我把這樣的認可當成我最高的榮譽,千金不換。

人往往因爲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難得。就如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實它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彼岸,在你思維的轉角處。感謝讓我成長,讓我感受到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的學生、家長、同仁。

看,彼岸花開,幸福常在。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2

摘要: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爲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開設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整合“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潛能。本文以“歐拉七橋”爲案例,闡釋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過程:教師提供原始問題

個人探究問題小組研討問題 探討了案例實施的收穫,同時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

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 數學建模

案例:

一. 教師提供原始問題

歐拉七橋是坐落在(18世紀)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現今叫加里寧格勒,在波羅的海南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居民中傳開了:“一個旅遊者在這裏逍遙漫步時想,能否從某個地方出發,穿過所有的橋各一次後再回到出發點?”

二.個人探究問題

問題1:分析數學家歐拉的解法,如何將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

解決方法:親自嘗試,查找書籍和網絡資料

學生自制了簡單的實物模型,嘗試走了幾次都失敗了。 如果一條一條的實驗,用數學方法算一下(7x6x5x4x3x2x1=5040次),這樣一種方法,一種方法試下去,很難找到問題的答案。雖然我們在研究時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但是我們應該用更簡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1.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

要找一條不重複地經過7座橋的路線,而4塊陸地無非是橋樑的連接點,那麼,不妨把4塊陸地看作是4個點,把7座橋畫成7條線。七橋問題就簡化爲能否一筆畫出這7條線段和4個交點組成的幾何圖形的問題了。

2.帶領學生結合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每經過一點,總有畫到那一點的一條線和從那一點畫出來的一條線。這就是說,除起點和終點以外,經過中間各點的線必然是偶數。像上面這個圖,因爲是一個封閉的曲線,因此,經過所有點的線都必須是偶數才行。而這個圖中,經過B點的線有五條,經過A、C、D三點的線都是三條,沒有一個是偶數如圖,從而說明,無論從那一點出發,最後總有一條線沒有畫到,也就是有一座橋沒有走到。

三.小組研討問題

問題2:七橋問題所滲透的數學內涵?

解決方法:分小組進行,藉助數學理論分析模型具有的特點。

從一點出發,最後又回到這一點,那麼連結這點的線一定有偶數條.經過中間的每一點也是如此,如果有劃到這點的一條線,就有劃離這點的一條線(即“一進一出”),因此經過這些點的線也是偶數條。

若一個點發出的弧的條數爲奇數時,稱爲奇點;發出的弧的條數爲偶數時,稱爲偶點,一筆畫一定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和一定數目的通過點,分兩種情況考慮:

第一種情況:起點和終點不是同一點,把集中在起點的所有弧畫完爲止,有進有出,最後一筆必須畫出去,所以起點必須是奇點;另一方面把集中在終點的所有弧線畫完爲止,最後一筆必須畫進來,因此,終點也必須是奇點;其它經過的點,有幾條弧畫進來,必有同樣多的弧畫出去,必是偶點。

第二種情況:起點和終點爲同一點,又畫出去,又畫進來,必爲偶點,其它點有進有出也都是偶點,

四.小組研討問題

問題3:滿足什麼條件的圖形可以一筆畫成?

解決辦法:將小組討論結果彙總潤色。

1.全是偶點的網絡可以一筆畫。

2.能一筆畫的網絡的奇點數必爲0或2。

3.如果一個網絡有兩個奇點,它就可以一筆畫,但最後不能回到原來的出發點,這時,必須從一個奇點出發,然後回到另一個奇點。

案例實施的收穫: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促成學生改變單一的繼承性的學習模式,向研究性學習的方向發展,強調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更加註意獲得體驗,經驗等內隱知識,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形成。這種教學既具有傳授性教學的特點,又具有探究性教學的特點,使學生能較多地進行自主探究,在研究探索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既保持接受性學習的優勢,又富含研究性學習的成分,在數學課堂上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而且還是研究者。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善於探究的品質,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較

多地帶有研究與創造的成分,是數學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大亮點.

筆者的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問題解決的途徑有可能是教師始料不及的,只有具備較紮實的業務知識與專業涵養,多掌握一些橫向交叉學科知識,才能應付自如,這是對教師的能力的一種挑戰. 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素質進行的是潛移默化的培養,現有的考試的反饋功能不能凸顯出來,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及時地進行疏導和鼓勵.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3

作爲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雖經驗不足卻對於教育教學有諸多熱情,並視之爲終身使命。平時一直關注新教育的改革,身爲數學教師的我,力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新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學反思。

一、數學學習需要最佳心態

學習心態是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數學活動不僅是數學認知活動,而且也應是在情感心態的參與下進行的傳感活動。成功的數學活動往往是伴隨着最佳心態產生的。那麼怎樣構成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心態呢?我認爲,要構成數學學習最佳心態,就必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輕鬆感、愉悅感、嚴謹感和成功感。

二、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對於數學教師來說,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數爲例,函數概念主要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三要素,以及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特殊函數,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等,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函數的全部。

教師在教學生時,不能把他們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三、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是創新和繼承並存的過程,課程理念的創新來自於實踐,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信息技術與新教材的整合更能體現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高中數學新教材簡潔、實用,一改過去教材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結果輕過程”,對背景知識的關注和應用不夠;不注重實踐和應用。新教材中選取了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和學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動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結論及思想方法發生發展過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衝動,從而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

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不僅優化了教學效果,擴充了課堂容量,而且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

多媒體的應用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輕鬆感、愉悅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數學教學的苦燥無謂。因此,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4

我是從一名國中數學任課轉爲職業高中數學任課的教師,對於職業高中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感到很棘手。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數學學習優秀生”將學業成功更多地歸結爲積極原因,他們普遍認爲努力學習數學,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良好的數學思考習慣是取得好的數學學習成績的關鍵。而與“數學學習優秀生”相比,“數學學習困難生”所感覺到的數學學業失敗的原因大多是消極的。“數學學習困難生”的歸因傾向有哪些主要類型,針對具體類型,在轉化中有什麼注意事項,本文通過個案予以初步研究.

教學案例:

袁某,男,職高一年級學生。袁某的父親母親都是從事個體經商,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平常工作都很忙,幾乎無暇顧及袁某的學習。袁某爲家中獨生子,平時由姥姥和姥爺照顧,家人對其期望較高,但會考失利,最後決定就讀職業高中.上高中後,他的各科成績都不樂觀,在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測驗時,數學成績僅爲28分,爲名副其實的數學學習困難生。

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測驗後,我叫袁某到辦公室,很輕鬆地問袁某覺得自己數學學得怎麼樣,他說:“很爛,我什麼都不懂。”“那你願意學嗎? ”“還行吧,我以前數學很好的。”“那現在怎麼不好了?”“這個問題啊,”他遲疑地說,“我國中的數學老師可討厭了,她課講得不好,脾氣還大得很,整天只知道考試、分數,我看到她就煩。你說,她是不是到更年期啦。”我詫異他竟然對國中數學老師有這麼大成見,問他是否還有別的原因。他想了想說,“也有,比如說,考試時總有很多人作弊,老師也抓不住。他每次考試後都在全班點名批評不及格的同學,好幾次都有我。再比如,目前的數學教材各章節沒什麼聯繫,我對此不太適應。”“那你認爲自己能學好數學嗎?”“能,我稍微學一點,多做些題就比別人強,我只是不想學。”說這話時,滿臉的自信與得意。我微笑着說:“你很聰明,反應快,努力學學,這章單元測驗能超過某某嗎?”“沒問題,您看我的!”

期會考試結束後,我和袁某利用中午的時間在教室又一次溝通。我拿出試卷問他:“這次考試還是不理想,你覺得是哪方面的問題呢?”“噢,我沒寫完,有一道題我看錯題了,下次不會了。”他故作輕鬆地說。“爲什麼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不了試卷呢?”“我們考場有位同學不舒服,老師找同學送她去醫護室,我關心這些事情,耽誤了時間。”“這幾道平時做過的試題怎麼也出問題了呢?” “我都會,但一考試就錯,可能是太緊張了吧。”“前幾天的數學課怎麼都沒上呢?”“因爲與同學打架,被學校停課處理問題了。”“能答應老師以後儘量避免缺課現象嗎?”“我盡力吧。”最後,我鼓勵道:“希望你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能持之以恆地努力。”

針對一系列測試結果和袁某平時的表現,我發現袁某平時學習不努力、不主動,沒有興趣,卻經常怨天尤人,抱怨數學枯燥,高中數學課程知識凌亂,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斷定李某具有較明顯的外在歸因傾向,且表現欲較強,因此制定了以下轉化策略。

(1)客觀地分析數學成績差的原因:我建議袁某的母親以後儘量對他某一具體行爲進行表揚而不只是籠統地誇他聰明,否則很容易使他停留在問題表面,無法深入瞭解數學成績較差的原因。並且指出袁某在意志品質方面存在較大缺陷,應對他全面瞭解,不能一味指責,要耐心地引導他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客觀地分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袁某的母親表示以後會盡力配合。

(2)鼓勵多做努力不夠的歸因:袁某對體育頗感興趣,每天的體育新聞必看。我對他的執著大加讚賞,並很虛心地向他請教這方面的知識,同時暗示他數學學習也一樣,同樣需要下工夫,持之以恆。我告訴他數學成績不好,可能有老師甚至課程的原因,但爲什麼有許多同學能夠學好數學呢?所以,更應從自身找原因。

(3)充分搭建展示平臺,督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袁某外向型的性格特點,在課堂上儘可能地給袁某展示的機會,讓他時刻感覺到老師在關注他,增強其成就期望。對袁某的數學作業實行面批面改,遇到錯題,都先讓他自己分析原因,再給講解,並督促其訂正。及時與家長聯繫,杜絕袁某的曠課現象。

(4)重視每一次考試成敗歸因:每次測驗或一階段學習結束後,我要和袁某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對他這一階段的學習進行合理評價,從自身找原因,積極鼓勵他與班級同學相互合作,幫助他樹立新的目標,相互競爭。

經過努力,李某的數學成績開始出現及格,有了較高的數學學習熱情,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人也變得穩重多了。

分析:

對於平時學習不努力、不主動,沒有興趣,卻經常怨天尤人,抱怨數學枯燥,數學課程教材編寫不好,教師教得也不好,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這類學生,教師既要肯定其能力,充分搭建展示平臺,更要幫助他們客觀地分析數學成績差的原因。教師可以通過每一次考試後與其單獨談話,逐題分析,有必要時還可以做備忘錄以便前後對比,勤而行之等教學行爲,讓他們逐漸丟掉“粗心”“教材體系混亂”“缺乏師長的關心”“學習環境不好”和“家長不督促學習”等泛泛的防禦性理由。同時教師還應聯合家長督促學生養成腳踏實地的數學學習態度,注重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落實。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5

一、 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臺;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高度概括地說,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是自主、合作、創新。

所謂自主就是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獨立性,即在學習的內容上、時間上、進度上,更多地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機會,給學生自主判斷、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的機會;合作就是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平等交流;創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來越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爲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驟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爲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作爲新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設計,轉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即是要以《數學新課程標準》界定的課程理念爲指導,逐步實現新課程標準設定的各項目標,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應用、學會創新。

二、融入新課程理念的設計原則

(1)建構性原則 學生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獲取知識,這是一個學習方式問題,新課程倡導建構性的學習,主張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應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使學生從“我要學”出發,樹立“我能學”的自信,最終尋找到適應學習的個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則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進行角色變換,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激勵者”和“促進者”,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從另一角度看,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斷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設計應體現交互原則。

(3)情境性原則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判斷。但這一思維過程離不開直觀感知、觀察發現 ,或用實際例子(即適當的形式化)來加以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守情境性原則。

(4)開放性原則 過去的教學設計,總是教師“牽”着學生走,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新課標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於是單一的師講生聽的學習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替代,表現出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體系的設計

應關注開放性原則。

(5)實踐性原則 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數學教育中開展“建模”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於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原則。

(6)創新性原則 新課標把“提高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能力”列爲課標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勇於用懷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數學,這樣纔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創新性原則。

三、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一則

新課標增加“探究性課題”這一版塊,這足以說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探究式教學就是以問題爲主線,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構知識,體驗數學發現和建構過程。情境性教學,引導學生體驗,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相呼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引起學生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更主動地學習。下面我將記述一節由問題探究與情境性教學交互使用的教學過程。

如“無窮遞縮等比數列求和”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及數列極限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與數列、方程、函數和極限等知識有內在的聯繫,能與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相結合,但是,學生對無窮數列各項和,有限到無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極限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還缺少思想基礎,因此,我在設計這一節課時,設計情景,提出問題,通過實際問題、具體問題,以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建構、探究,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一)設計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1:如果不停地往一隻空箱子內放東西,箱子會滿嗎?爲什麼?

這問題表面上看是一個遊戲,事實上,它隱含着無窮數列各項和知識,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言權,也不乏味,有能力發展點、個性和創新精神培養點,學生從實際背景出發,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說明,能經歷從抽象表示到符號變換和檢驗應用全過程,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二) 自主探究——感知問題

我提示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看上述問題,即將上述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然後讓學生展開討論。

(三) 合作交流——形成共識

(1)問題1的討論結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會滿,因爲,設第一次放入的量爲a1, 第二次放入的量爲a2,…設第n次放入的量爲an,…,則a1+a2+a3+…+an+…可能很大,總能放滿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會滿,因爲,設第一次放入的量爲a1, 第二次放入的量爲a2,…第n次放入的量爲an ,…,則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問題2:你能儘可能多地舉出箱子不會滿的例子嗎?

S3:把一支粉筆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筆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筆,不會滿,其數學模型是:a+a+a+…=a(a是粉筆的長)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會滿,其數學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問題3:你能否將S3與S4這類問題一般化?若設第一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爲a1,第二次放入空箱子中的量爲a2,…第n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爲an,…,數列{an}有何特點?

同學們得出結論:數列{an}是等比數列,也是遞減數列,且項數無窮的。

接着再讓學生自主研究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定義,並判定數列{an}是否爲無窮遞縮等比數列?再進一步思考無窮遞縮等比數列是否一定是遞減數列?總結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幾個特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3)Sn與S的關係

問題4:當|q|

請學生思考:若設數列{an}前n項和爲Sn,,所有項的和爲S,運用極限的思想,你能否發現Sn與S的關係?討論結果:S=limSn

(4) 求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和

問題5:怎樣求無窮遞縮等比數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 Sn=lim

因爲當|q|

我這時就說:好!我們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無窮遞縮等比

數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應用(略)

通過應用交流,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認識,體驗了數學模型化思想,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數學。

(四)總結反思——共同創新

本課我們運用情景化、問題形象化、探究化等數學方法,將遊戲問題轉化爲數學模型——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和。爲了概括

所學內容的邏輯結構,提煉思想觀點,引導學生創新,我將本課研究過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 應用

教學全過程概括爲:具體問題——————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改造 抽象概括

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現實問題————現實模型————數學模型——

數學方法 檢驗 探究、深化、拓展、

————數學模型的解————現實問題的解————————現實問題

是否符合實際?

由此課例,不難看出,問題式、情景式教學交互設計,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這種設計以培養興趣爲前提,以指導觀察思考爲基礎,以發展思維爲重點,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爲手段,讓學生在感情體驗中真正地用“心”去學習。

數學本身是爲人的,是開放的,是豐富多彩的,一句話,數學是爲人所用的。而這一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作爲數學老師,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思想方法會有不同的數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備好每一節課,設計得當的教學程序,我們的學生將會把數學掌握得更好,我們的數學教學將會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兩年來,我們學校的劉定華校長、姚文清副校長給我們不定期地做課改實驗報告,劉校長親自給我們上課改示範課,還想方設法地從外地引進A類人才給我們上研修課,所以,我們學校興起了一股課改的熱潮。現在的你們如果願意走進我們的課堂,那定會看到師生合作學習的情景。這兩年的課改,從我們的大學聯考取得較好的成績(20xx年理科數學大學聯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數學大學聯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見一斑。因此,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應試教育。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6

摘 要:隨着教學的深入,如何使學生接受複雜繁瑣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導入方法可以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不僅使學生成績更快地提高,也提高了老師的教學進度。以下是介紹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教學實際案例的解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導入;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xx)30-150-01

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過程,每一個關節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一個好的開端可以使學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從而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提高課堂效率和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下面通過介紹幾種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和具體的案例來進行詳細地闡述。

一、創新教學模式

1、激發學習興趣

新鮮的事物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擺脫古板的教學方式,不斷地創新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真正的優秀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隨着教師的思維運轉,因爲面對着繁重的課業負擔的高中生很容易對數學這一課程產生厭煩甚至放棄學習,只有學生從自身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對數學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地融入到高中數學的學習中。而一個好的開端則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在喜歡上數學。面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用生動形象的直觀方法則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瞭然。例如在分析立體幾何時,不要單純地將一些計算公式或者規律直接告訴學生,應當畫出立體幾何的透視圖或者展出相關的實物模型,有條件的情況下要求學生親手製作一些模型,這樣既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

2、由淺入深的推導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誰可以“一口吃成大胖子”。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其中的內涵則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去挖掘。很多學生極易被表象所迷惑,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不會誤入歧途就是我們教師要求掌握的教學手法之一。當學生在接觸到一個新知識並對其有所瞭解後而沾沾自喜時,就需要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去探索,只有不斷前進纔能有所收穫。假設在學習“對數”這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假設用一塊厚度爲0.1毫米的金屬板連續對摺三次,計算其厚度,如果連續對摺五十次,其厚度能達到多少呢?如果在不借助計算工具的情況下,學生們通過乘法是很難在短時間算出正確的數值,這時學生們就需要一種新的算法來得到他們需要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大家暢所欲言的同時也使課堂氣氛更活躍。

3、課前溫習

在每天教授新知識前,應當先回顧一下上一堂課學習的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過的知識,同時還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爲新授知識做一個鋪墊,使學生更快地接受新內容,鞏固舊的知識,在教學上實現“雙贏”。

例如在學習證明立體幾何平行或垂直關係這堂課時,老師可以先引入平行關係:包括線面平行和麪面平行;垂直關係:線線垂直、線面垂直和麪面垂直。同時在黑板上寫下本堂課的關於四個判定和性質定理的學習內容,四個判斷定理:1、若平面外一條直線與此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平行2、如果一個平面內有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於一個平面,那麼兩個平面平行3、如果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麼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4、如果一個平面經過另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那麼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四個性質定理:1、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則過該直線的任一個平面與此平面的交線與該直線平行 2、兩個平面平行,則任一個平面與這兩個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線相互平行 3、垂直於同一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 4、兩個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垂直於交線的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垂直。

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同時列在黑板上,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繫,從而進行對比,不僅鞏固了之前的內容,也對新知識有了更多認識,此時教師讓學生再通過字面意思進行預習,將新舊知識相互聯繫後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4、聯繫實際

數學同其他課程相比更爲枯燥,所以如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則至關重要,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使用應用題的形式就要比單純的計算更富有趣味性,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舉行一些“誰最快最準確”的小比賽,使學生在做題時更有動力,活躍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

綜上所述導入的方法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育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二、課堂教學經典案例解析

1、隨着教育地不斷髮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在的教育了,以學習“數列”爲例,如果在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方式不得當,例如在上課剛剛開始時就提出一連串的關於“數列”的問題:什麼是數列?等差數列有什麼樣的性質?它有哪些計算公式?它與等比數列有何差別,又有何聯繫?當學生面臨老師一連串的提問時,就會產生煩躁的情緒,注意力下降,思想“開小差”。這就說明老師的教學抓不住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耐心。如果老師換一種方法,先在黑板上列出幾組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要求學生自己觀察並總結出其中的性質和異同點,當學生有參考目標時就會充滿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就會變得更加主動。優秀的教育方式不在於一堂課能講多少,而是能讓學生學會多少。

2、上課要做到“有始有終”,有一個好的開始就要有一個好的結束,如何利用好下課前的幾分鐘也是一種學問。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在教室提前休息,這樣不僅僅浪費了時間,也會擾亂課堂紀律,因此老師可以出一兩道簡單的題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或佈置下預習作業,但是切記佈置的任務不要太多,以免影響學生課間休息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7

說來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經幾年有餘了,談及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方法,自己感想頗多,現在的我比較注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協調,從而使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的目標。這一舉措的實施,使我的教學的效果獲得了全面的提升,並且我的課堂也朝氣洋溢,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

記得在一次上課時,那時是在講數列問題,是要求學生把握通過觀察法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課堂上我出了幾道題讓學生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前幾項的規律歸納總結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這些題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學生也冥思苦想,當時我感到很納悶。在課後,我做了仔細的思考和調查,發現學生遇到此類不懂的題目時就一籌莫展,真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就連優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學生到感到很有興趣,都能很認真的在思考。她們都以爲此題看似簡單解起來爲什麼卻如此之難。看到學生學習情感和立場,我由衷的感到開心。我給學生提示:數學題,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應用數學規律題,一類是發現數學規律題。應用數學規律題,指的是需要學生應用之前學習過的數學規律解釋回答的題目。發明數學規律題,指的是與學生之前學習的數學規律

沒有什麼關係,需要學生先從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才能夠解釋回答的題目。學生所做數學操練,絕大多數屬於頭類。找數學規律的題目,題目有關一個或幾個變化的量。所謂找規律,多數情況下,是指變量的變化規律。於是,捉住了變量,就等於捉住瞭解決不懂的題目的關鍵。 通過我的提示,更加激發了她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讓同學們彙集我們相關的習題和課外題,因爲有些同學們想“難爲一下老師”,也想準確展示一下自己。於是刻意查詢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她們以爲的難題,我也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打算用一節課的時間解決這個不懂的題目,併爲此做了充實的準備。

又一節課開始了,孩子們都很期待這節課,都挖空心思,彼此爭論着,終於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爲我着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着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並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一系列數列,讓他們去試着尋找規律,雖然在解決時不時的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問題終究讓學生解決了。此時,我從心裏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後,我又提出新的問題:自己試着從已經解決了的

問題中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公理”,學生們很樂意,也開始動手總結了。整個學習過程便得是那樣的輕鬆,活潑。經過大概十分鐘的歸納,學生有了自己的結論,然後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帶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於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

新的一節課開始了,一組同學首先提問,其它組同學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爭論着,終於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爲我着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着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並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函數規律題與圖形規律題,獲得規律式的題目有什麼特點,很快她們得出了結論:很多是二次函數關係,也有高次函數關係。這個結論很是準確,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時,我從心裏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後,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題目:那麼如何能判斷這個規律式是二次函數關係呢?帶着這一不懂的題目,同學們又踊躍摸索起來。從幾道二次函數規律式不懂的題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謎底:當因變量的差除以相應自變量是常數時,就是一次函數關係。那末,其它情況一般就是二次函數關係了。帶着同學自

己得出的結論,我們展開了大討論活動,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於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

真正找規律,固然是找數學規律。而數學規律,多數是函數的解析式。函數的解析式裏常常包含着數學運算。因此,找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夠反映已知量的數學運算式子。於是,從運算着手,嘗試着做一些比較,也是解決回答找規律題的好途徑。經過此次教學經歷,我真正意識到學生的需求是頭位的,在此後的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引發學生的探求知識慾望與摸索慾望,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成長,爲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根基。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8

幸福,對於當下急功近利、慾壑難填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們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是不是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種對幸福的解讀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爲一個從教7年的年輕教師,一個對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輕教師,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這其中雖然伴隨着成長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堅信,我能成爲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樂在其中的老師,因爲彼岸花開,希望永在。

幸福來自彼此的喜歡。

20xx年秋天,我踏進了亞林一中的校門。我認真備課,我虛心求教。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認真做好筆記,回寢室後我就認真鑽研反思,我與前輩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裏成長。很快,我的勤奮務實有了回報。學生看見我,老遠就跑過來,問這問那,課堂上學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圓圓的,自然成績錯不了。有一個叫張浩的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張浩近一段時間特別願意學數學,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問我能不能幫她勸勸孩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應了。結果是皆大歡喜。所以,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想成爲一名幸福的老師,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學生身邊,又要走進學生的心裏,彼此喜歡,彼此不設防,幸福才能悄然來臨。

幸福來自彼此的尊重。

學生尊重老師,理所當然。其實,老師尊重學生也是理當如此。20xx年,因爲我教學成績突出,我被調到高一年組承擔文科重點班的教學任務。說起這屆學生,就不得不說一個叫張紀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大學聯考中取得了數學141的高分,成爲松林管局文科狀元。對於剛接觸的這個年組第一卻選擇文科的優秀學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贏得他的尊重。我認真備課,做大量的大學聯考題,爲他量身選擇能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和動力的習題,哪怕是在我高三每週42節課的時候。如今已中國政法大學大三的他仍不時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不僅是張紀元如此,那屆學生見我都會很親切的喊我一聲“曉秋老師!”所以,這三年我成長最快,雖然是被學生攆着成長起來的。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要想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學會彼此尊重。

幸福來自彼此的認同。

我一直認爲林區的家長易於溝通,只要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家長就會認可你。20xx年春節,邵明洋的爸爸問了好多人之後,終於打通了我新換的電話,就是想表達一下感激之情。他說,孩子是花了8000元錢上的高中,國中數學倒數,如今成了數學成績年組第一的優等生,他很感激。放下電話,我的心中溢滿了幸福感。一個老師的價值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他就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我把這樣的認可當成我最高的榮譽,千金不換。

人往往因爲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難得。就如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實它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彼岸,在你思維的轉角處。感謝讓我成長,讓我感受到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的學生、家長、同仁。

看,彼岸花開,幸福常在。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9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自於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教學方式大大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打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磨滅了自我體驗、自我創新的個性。因此,學生的思維被定向了,無法進行更好的建構,形成不了有效的認知結構,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爲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爲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2、以老師的無爲造就學生的有爲。

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爲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我在備課時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麼內容可以不講?

3、練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

只有在老師講解之前學生已經深入地鑽研了問題,他纔能有“資本”與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他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爲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學生必然在心裏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想法進行了對比、評價。 “練在講之前”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於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求知的無窮樂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現在進行時,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實踐,追求這樣的一種境界: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和合作中發現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素質。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0

高中數學新課標強調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我們高一上學期的數學教學內容又是高中的基礎內容,是在充分理解和掌握集合、函數的基礎上的延伸。我在教學中儘可能地充分聯繫生活,讓學生喜歡這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

對貫穿整個高中階段的函數內容要求學生對其理解並掌握,並能根據條件靈活運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在研究幾種學習過的特殊函數時,我們舉例讓學生對比它們的定義、圖像、性質,加深學生對這幾種函數進行理解和區別。比如現在全球關注的“人口的增長問題”,我先從資料上查到一組數據給學生,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組數據推測出以後的人口的大致數據情況。學生很快會根據數據分析繪製出大致圖像,然後根據學習過的幾種函數圖像選擇和人口問題的圖像近似的函數模型,這時學生由於圖像描繪的差異會選擇不同的函數模型,但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模型還是很近似的。由學生說出不同模型的計算結果,這時我再利用計算機幫助學生處理數據,顯示圖像,對比學生選擇的函數圖像與實際人口的圖像的差異,再分析這些結果哪個更符合數據事實,由學生自己選擇並分析出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通過對人口狀況的數據分析,培養了正確運算、處理數據的能力;通過描點、製表培養學生的畫圖以及繪製圖表等技能;通過建立人口預測的近似函數模型,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數學建模的能力;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研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通過對人口情況的調查研究,瞭解控制人口數量和保證人口質量的戰略意義,增強學生關注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意識。

從這個例子課中我想到了如何處理知識教學中直觀數據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由現實生活中具體實物的感知開始,通過觀察、操作、語言描述逐步建立問題與知識的聯繫,而教師在其中只要引導學生逐步去完成而要進行的步驟是什麼即可,這對學生把抽象的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中有很大的提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反思這例課,我認爲首先在設計上基本達到了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並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完善;其次,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建立函數模型的過程和方法,初步用函數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我相信,這樣的教學經常進行,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新課標的精髓更深入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內心,讓我們更快更有效的成長,從而更好地爲學生上好每一節課,學生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1

說來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經幾年有餘了,談及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方法,自己感想頗多,現在的我比較注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協調,從而使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的目標。這一舉措的實施,使我的教學的效果獲得了全面的提升,並且我的課堂也朝氣洋溢,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

記得在一次上課時,那時是在講數列問題,是要求學生把握通過觀察法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課堂上我出了幾道題讓學生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前幾項的規律歸納總結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這些題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學生也冥思苦想,當時我感到很納悶。在課後,我做了仔細的思考和調查,發現學生遇到此類不懂的題目時就一籌莫展,真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就連優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學生到感到很有興趣,都能很認真的在思考。她們都以爲此題看似簡單解起來爲什麼卻如此之難。看到學生學習情感和立場,我由衷的感到開心。我給學生提示:數學題,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應用數學規律題,一類是發明數學規律題。應用數學規律題,指的是需要學生應用之前學習過的數學規律解釋回答的題目。發明數學規律題,指的是與學生之前學習的數學規律沒有什麼關係,需要學生先從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才能夠解釋回答的題目。學生所做數學操練,絕大多數屬於頭類。找數學規律的題目,題目有關一個或幾個變化的量。所謂找規律,多數情況下,是指變量的變化規律。於是,捉住了變量,就等於捉住瞭解決不懂的題目的關鍵。 通過我的提示,更加激發了她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讓同學們彙集我們相關的習題和課外題,因爲有些同學們想“難爲一下老師”,也想準確展示一下自己。於是刻意查詢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她們以爲的難題,我也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打算用一節課的時間解決這個不懂的題目,併爲此做了充實的準備。

又一節課開始了,孩子們都很期待這節課,都挖空心思,彼此爭論着,終於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爲我着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着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並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一系列數列,讓他們去試着尋找規律,雖然在解決時不時的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問題終究讓學生解決了。此時,我從心裏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後,我又提出新的問題:自己試着從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中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公理”,學生們很樂意,也開始動手總結了。整個學習過程便得是那樣的輕鬆,活潑。經過大概十分鐘的歸納,學生有了自己的結論,然後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帶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於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課後想了很久,這節是否是成功的呢?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2

不同的教育思想產生不同的教育。傳統的數學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爲主要目的、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以綱爲綱,以本爲本”,是這類傳授活動的金科玉律。在這類理念下,教師崇尚研究教材,視處理好教材、教好教材爲教學藝術,這類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目標經常超出教學進程本身,脫離學生的現實。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新課程更加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實施進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由數學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創造性地開發數學教學資源,大膽地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完全改變教學方法,多給學生髮揮的機會,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數學規律、自己去推論數學結論,要善於創設數學題目情形,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進程,讓學天生爲“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給他們講得應儘可能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儘可能多些,學生自己能夠自主解決的,教師決不和盤托出。這樣纔有益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由於過分預設和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煩悶,缺少生氣和樂趣,學生始終處於從屬地位,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課堂上倦怠應付,與創造的喜悅無緣,師生都沒法在課堂上煥發生命的活力。

教學進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進程,是爲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進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構成。

一、教師不但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增進者、引導者;學生不但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進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啓發引誘,點燃其思惟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構成進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二、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係,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係。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爲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同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增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益於進步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增進認知進程、情感進程和意志進程的同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發展。固然我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正確的應當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明顯這對我們教師本身進步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來源於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後教育之間的逾越!還來源於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弄好新課改。

總之,新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當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建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動身,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動身,讓他們學到的不單單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增養去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爲他們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3

我有幸搭上課改的這列快車,身爲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從課改理念的學習,到深入課堂進行課改實驗,我從中受益匪淺,可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從得與失兩方面來進行一下高二年級的教學反思如下:

成功的經驗:

1、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我是一名課改教師通過學習和實踐,基本上能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從生活中導入,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如:我在上等比數列一課時,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採取直接從概念導入,而是提前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有關細胞分裂若干次以後的細胞總數問題,獨立探索,由此知道細胞在整個分裂過程中不斷增加個數,而這一問題可以由等比數列來處理,再讓學生驗證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讓學生在活動中捂出等比數列數學模型與實際的細胞分裂問題的關係,建立了數學中等比數列的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明白了等比數列的重要性,產生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2、課改使我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通過學習課標,我意識到:“學習方式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成爲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課堂一味地採用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是踏着別人踩出來的路走,而新的學習是要學生自己去找路走。“課堂教學中我不僅能關注讓學生獲取知識,同時也能關注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

存在問題:

一是組織學習活動還不夠到位。由於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面不是很廣,往往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成爲“旁觀者”;二是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能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臺的主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但細細觀察會看到,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爲觀衆和聽衆,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根據兩點所想到的:要想改變上面的狀況,我認爲:首先要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並進行理論聯繫教學實踐的深入思考與研究。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再次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純粹追求活動數量的多少,而應以追求活動的質量爲宗旨,這樣纔可以保證各個學習活動都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還可以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力爭做到“好生吃得飽、後進生吃得了”,可提供各種層次的彈性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選擇、實踐和解決。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4

幸福,對於當下急功近利、慾壑難填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們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是不是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種對幸福的解讀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爲一個從教7年的年輕教師,一個對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輕教師,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這其中雖然伴隨着成長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堅信,我能成爲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樂在其中的老師,因爲彼岸花開,希望永在。

幸福來自彼此的喜歡。

20xx年秋天,我踏進了亞林一中的校門。我認真備課,我虛心求教。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認真做好筆記,回寢室後我就認真鑽研反思,我與前輩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裏成長。很快,我的勤奮務實有了回報。學生看見我,老遠就跑過來,問這問那,課堂上學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圓圓的,自然成績錯不了。有一個叫張浩的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張浩近一段時間特別願意學數學,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問我能不能幫她勸勸孩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應了。結果是皆大歡喜。所以,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想成爲一名幸福的老師,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學生身邊,又要走進學生的心裏,彼此喜歡,彼此不設防,幸福才能

悄然來臨。

幸福來自彼此的尊重。

學生尊重老師,理所當然。其實,老師尊重學生也是理當如此。20xx年,因爲我教學成績突出,我被調到高一年組承擔文科重點班的教學任務。說起這屆學生,就不得不說一個叫張紀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大學聯考中取得了數學141的高分,成爲松林管局文科狀元。對於剛接觸的這個年組第一卻選擇文科的優秀學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贏得他的尊重。我認真備課,做大量的大學聯考題,爲他量身選擇能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和動力的習題,哪怕是在我高三每週42節課的時候。如今已中國政法大學大三的他仍不時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不僅是張紀元如此,那屆學生見我都會很親切的喊我一聲“曉秋老師!”所以,這三年我成長最快,雖然是被學生攆着成長起來的。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要想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學會彼此尊重。

幸福來自彼此的認同。

我一直認爲林區的家長易於溝通,只要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家長就會認可你。20xx年春節,邵明洋的爸爸問了好多人之後,終於打通了我新換的電話,就是想表達一下感激之情。他說,孩子是花了8000元錢上的高中,國中數學倒數,如今成了數學成績年組第一的優等生,他很感激。放下電話,我的心中溢滿了幸福感。一個老師的價值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他就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我把這樣的認可當成我最高的榮譽,千金不換。

人往往因爲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難得。就如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實它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彼岸,在你思維的轉角處。感謝讓我成長,讓我感受到作爲一名教師的幸福的學生、家長、同仁。

看,彼岸花開,幸福常在。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5

數列求通項中的問題給我的啓示

說來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經幾年有餘了,談及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方法,自己感想頗多,現在的我比較注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協調,從而使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的目標。這一舉措的實施,使我的教學的效果獲得了全面的提升,並且我的課堂也朝氣洋溢,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

記得在一次上課時,那時是在講數列問題,是要求學生把握通過觀察法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課堂上我出了幾道題讓學生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前幾項的規律歸納總結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這些題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學生也冥思苦想,當時我感到很納悶。在課後,我做了仔細的思考和調查,發現學生遇到此類不懂的題目時就一籌莫展,真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就連優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學生到感到很有興趣,都能很認真的在思考。她們都以爲此題看似簡單解起來爲什麼卻如此之難。看到學生學習情感和立場,我由衷的感到開心。我給學生提示:數學題,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應用數學規律題,一類是發明數學規律題。應用數學規律題,指的是需要學生應用之前學習過的數學規律解釋回答的題目。發明數學規律題,指的是與學生之前學習的數學規律沒有什麼關係,需要學生先從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才能夠解釋回答的題目。學生所做數學操

練,絕大多數屬於頭類。找數學規律的題目,題目有關一個或幾個變化的量。所謂找規律,多數情況下,是指變量的變化規律。於是,捉住了變量,就等於捉住瞭解決不懂的題目的關鍵。 通過我的提示,更加激發了她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讓同學們彙集我們相關的習題和課外題,因爲有些同學們想“難爲一下老師”,也想準確展示一下自己。於是刻意查詢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她們以爲的難題,我也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打算用一節課的時間解決這個不懂的題目,併爲此做了充實的準備。

又一節課開始了,孩子們都很期待這節課,都挖空心思,彼此爭論着,終於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爲我着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着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並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一系列數列,讓他們去試着尋找規律,雖然在解決時不時的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問題終究讓學生解決了。此時,我從心裏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後,我又提出新的問題:自己試着從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中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公理”,學生們很樂意,也開始動手總結了。整個學習過程便得是那樣的輕鬆,活潑。經過大概十分鐘的歸納,學生有了自己的結論,然後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帶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於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課後想了很久,這節是否是成功的呢?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6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重視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下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以函數爲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着種種實質性的聯繫,函數與其它內容也有聯繫。方程的根可以作爲函數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座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2、學生學數學的自我反思

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最大的區別是從實際的算到理論的思。當國中學生第一次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已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使他們感到數學中的問題所在,思路的矯正,以及對數學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師對教數學的反思。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圍繞着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爲主動,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學習的領路人。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已的講解並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7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只要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相信學生會向着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的。因爲“教育是植根於愛的”。“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後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契訶夫曾說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慾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爲“羣言堂”。當然,教師作爲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爲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本人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中認真聽取專家講課,對於新課標有一定的心得體會彙報如下。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爲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國小而言,大致可分爲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聖於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爲表裏,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爲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就中國小數學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種:變換與轉化,分解與組合,映射與反映,模型與構造,概括與抽象,觀察與實驗,比較與分類,類比與猜想,演繹與歸納,假說與證明等。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着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繫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爲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觀察與實驗,比較,分類與系統化,歸納演繹與教學歸納法,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一般化與特殊化,模型化與具體化,類比與映射,聯想與猜想等。思維品質是評價和衡量學生思維優劣的重要標誌,主要表現爲: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批判性,獨創性。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爲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爲"理論聯繫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爲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啓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IT"、學會創新,這隻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8

作爲高中的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要上習題課,但有一節習題課始終讓我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爲這節習題課讓我感受到了教師的艱辛,快樂以及衆多的反思和感悟!

那節習題課是學生學完均值不等式以後的一節習題課.上課前一天,已經把有關的習題印刷好以後發給每個同學,給學生課前充分思考的時間.原本節課計劃是把所發的習題都講完,結果只講到第四題,關鍵就在這個第四題上.題目是這樣的:”已知正數,滿足,則的最小值是 “.當時作爲青年教師,我對這道題目的處理計劃是:事先看看同學做的結果,如果基本都做出正確答案,那就輕描淡寫地說說思路就想講下一道題目.結果學生大部分都得出了正確答案,所以我就按原來的計劃把這個題目的一種解題思路大致說了以下.結果意外發生了!班級的很多同學舉手提出質疑,他們對我的解題思路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其中大部分同學的想法是覺得我的解法不簡練,個別的同學對我的解法沒理解上去,說白了就是沒聽懂.針對這樣的狀況,我也只能暫時把講課的進程停下來,要聽聽同學們的不同想法.

我當時給出的解法是這樣的:因爲,都是正數,所以,進而得出,故答案爲:4

下面是當時的學生給出的幾種典型的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解法四:

解法五:可令則

解法六:

解法七:因爲已知條件和要求最小值的表達式都是對稱輪換式,所以只有當時候取最小值,故最小值爲4.

對這些不同解法,學生口述,我在板書的過程中,我內心裏是慚愧和欣慰交融在一起.慚愧的是自己對本節課的準備還很不充分,也感受到自己的業務功底還不夠厚實.欣慰的是自己的學生並不僅僅把自己的學業看做是一種無奈地要去完成的任務,有個答案就完事大吉,而是要把結果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而且不少的學生還有那種對方法的求簡,求優的意識,這個是非常難得的!由於同學們提供的解法太多,在還有幾分鐘時間下課的時候,才把這個題目真正地講完.回顧當時後來幾分鐘的時間裏我的做法,說句心裏話,我現在還很佩服我自己的.首先歸納了前五種解法的各自特點,然後我說明了自己的解法與解法六是本質上是一類做法,但自己的思路顯得不夠流暢,思路就象折線那樣,感覺不舒服,不自然,但同學們給出的第六種解法,簡明扼要,思路流暢,自然和巧妙!感覺很美!第七種解法更是從填空題的特殊性和這個題目的特殊性,即對稱性,針對這個題目,整個解法中是最好方法,而且告訴學生,第七種解法是我開始沒有想到的.作爲教師,在學生面前敢於承認自己的問題.我覺得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教師的誠實,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做人不但要誠實,還有敢於面對自己的短處.有短處並不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短處或看到短處後不敢於面對它,因爲人是在不斷髮現短處並直面自己的這些弊端而改掉自身的短處中成長起來的.

這節課上完當天,我對自己的這節課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其中最值得自己反思的是:對課堂教學的課前備課的認識不足,再就是對數學教師最基本的一個能力要求,即解題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到位.如果當時上課前,多思考和研究本節課中第四題裏所蘊涵的豐富的數學和思維素材,我想也不至於出現讓我感到意外的情況發生!在教師主動的狀態下,自如地講好本節課的話,不論是數學能力的培養角度,還是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角度,能使學生能有更大的收益.還有就是對解題理論的研究還很不到位.首先,這個題目要讓學生徹底地弄明白,實際需要向學生明確:一個題目有這麼多的解法的本質原因,即形成這麼多解法的根源就是不同角度地觀察這個題目所蘊涵的知識或題目結構特徵後形成不同的解題思路的結果;其次本題所體現的不同解法體現瞭解答這個題目的通法的多樣性,但其中解法七本身有明顯的侷限性.如果題目不是填空題,而是個解答題,這個通法是不可用的.

作爲中年教師,今後的教學之路還很漫長,但憑藉本人現在對待教學的態度和良好的工作習慣以及今後的更加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19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重視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下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以函數爲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着種種實質性的聯繫,函數與其它內容也有聯繫。方程的根可以作爲函數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座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2、學生學數學的自我反思

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最大的區別是從實際的算到理論的思。當國中學生第一次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已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使他們感到數學中的問題所在,思路的矯正,以及對數學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師對教數學的反思。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圍繞着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爲主動,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學習的領路人。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已的講解並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20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可怕的是,到後來連學數學的信心也沒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從20xx年後,有個學習理論強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之於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爲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爲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至於淡化課堂筆記,是源於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爲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學應該怎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放下權威,變以前的“教師中心”爲“學生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學目標的設置也改變一貫的用詞:“使學生……”,體現三級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的心中應時時、處處裝着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選擇例題,成爲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人文精神,培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爲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爲什麼?這還可以從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談起。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如何?我們的老師現在都會這樣說: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等等。但問題是我們的教師是否真的讀懂了這個“導”字?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成爲了學習的主體?

3反思教學勢在必行

教學中能否取得以上滿意的效果,關鍵在於教師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本人有極大的責任心、耐心與勇氣,跟自己習以爲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爲挑戰,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培訓,更重要的是加強反思性教學,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經驗理論化的過程;促進教學觀念(特別是自身存在的內隱理論)改變的強有力的途徑。

4學生也要反思

如果說老師去反思是爲了更好的教,那麼學生去反思是爲了更好的學,並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麼,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着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前人、專家哪裏吸取精華,特別是有關教學反思與教師反思給了我許多零星的想法,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否定與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進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麼?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到底要反思什麼?我認爲大體上可分爲: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與效率;其次要求學生對活動所涉及的知識及形成過程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再次要求學生對活動中有聯繫的問題、題意的理解過程、解題思路、推理運算過程以及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最後還要求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結果進行反思。特別做完題後要及時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題過程作爲自己研究思考的對象,並從中得出某個結論。

4.2怎樣反思?

有些學生,一上完課,就忙於做數學作業,對於上課內容沒有整體把握或沒真正理解透,做起題來只會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題思路受阻,方法欠優等。極易挫傷學生的解題信心及學習效率。因而,學生應作解題前的反思。還可對學習態度、情緒、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怎樣?失敗了能堅持嗎?碰到難、繁題能靜下心嗎?自己有能力、信心解決它嗎?以前見過它嗎?或者是否有類似問題?哪些知識、技能還需回顧、請教等;其次要不斷地自我監控。最重要的是解題後的反思。主要包括檢驗解題結果,回顧解題過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還需對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聯繫的問題進行反思等。

4.3反思習慣的養成

要提高學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這些,還必須講究科學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學生寫反思性日記就是一種不錯的形式:

首先,每節課後要求學生寫反思性學習日記,使學生超越認知層面,對本節數學知識的再認知,促使學生形成反思習慣,檢查自我認知結構,補救薄弱環節。由於時間問題,不可能把上課的精華全都及時記下或理解,通過筆記可以彌補,做好善後工作。做好錯題分析、訂正工作,完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

其次,寫反思日記是一回事,怎樣達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師當初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認識到寫反思日記的重要性,注重隨時翻閱,最好每天抽5—10分鐘瀏覽一下。一個階段後,老師應做好督查工作,當作一份作業,瞭解學生存在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對學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監督的作用,直到養成自覺的習慣。

總之,作爲一線教師只有積極投入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探索、嘗試新理念的內涵,才能更好的挑戰的新教材的實施。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21

我有幸搭上課改的這列快車,身爲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從課改理念的學習,到深入課堂進行課改實驗,我從中受益匪淺,可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從得與失兩方面來進行一下高二年級的教學反思如下:

成功的經驗:

1、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我是一名課改教師通過學習和實踐,基本上能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從生活中導入,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如:我在上等比數列一課時,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採取直接從概念導入,而是提前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有關細胞分裂若干次以後的細胞總數問題,獨立探索,由此知道細胞在整個分裂過程中不斷增加個數,而這一問題可以由等比數列來處理,再讓學生驗證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讓學生在活動中捂出等比數列數學模型與實際的細胞分裂問題的關係,建立了數學中等比數列的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明白了等比數列的重要性,產生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2、課改使我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通過學習課標,我意識到:“學習方式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成爲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課堂一味地採用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是踏着別人踩出來的路走,而新的學習是要學生自己去找路走。“課堂教學中我不僅能關注讓學生獲取知識,同時也能關注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

存在問題:

一是組織學習活動還不夠到位。由於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面不是很廣,往往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成爲“旁觀者”;二是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能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臺的主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但細細觀察會看到,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爲觀衆和聽衆,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根據兩點所想到的:要想改變上面的狀況,我認爲:首先要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並進行理論聯繫教學實踐的深入思考與研究。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再次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純粹追求活動數量的多少,而應以追求活動的質量爲宗旨,這樣纔可以保證各個學習活動都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還可以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力爭做到“好生吃得飽、後進生吃得了”,可提供各種層次的彈性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選擇、實踐和解決。

高中數學教育案例 篇22

高中數學課程是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是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爲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爲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國小而言,大致可分爲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聖於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爲表裏、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爲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着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繫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爲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爲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爲“理論聯繫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爲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啓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爲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