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育敘事(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9W

家庭的教育敘事 篇1

隨着孩子漸漸長大,7歲的女兒孩子開始喜歡溫暖的小動物了,毛絨玩具現在變得愛不釋手,最好的小夥伴。感,就如同面對青春期的的確,又豈是我們上班族能夠精家長與孩子在是否該餵養寵物上發生了意見分歧。

家庭的教育敘事(精選5篇)

於是,有一天,我捧回一個小金魚缸,裏面有七條金魚加一隻小烏龜。我對孩子說:“養狗狗很麻煩,毛亂飛,早上定時外出拉大小便。你現在還小還需要媽媽照顧,如果狗狗也要媽媽照顧的話,可辛苦了。媽媽認爲,既然你想養寵物,你先從會照料自己開始,從餵養小金魚開始。如果金魚能夠養好的話,以後再養寵物。現在,這八條

生命可就交給你嘍!”那天,孩子興奮地喊:“謝謝媽媽!”我告訴她要每天給魚兒換水和餵食,她滿口答應。我偷偷爲這個自認爲兩全其美的辦法沾沾自喜。

我試着讓孩子給小金魚取名字。這兩天,孩子喜歡逗留在金魚缸邊觀看。我說:“你可以和小金魚說說話,把你在外面的事情告訴她啊!金魚一整天只能呆在這小小的金魚缸裏遊走,而你能夠在那麼廣

孩子奇怪地問:吧。則而漂亮的冰晶。真令人討厭,臭。在歡樂的音樂聲中蔬菜會

此後連續幾天,金魚開始接二連三地死亡。至此,餵養寵物這個實踐,孩子在養金魚的過程中馬上就碰了壁,似乎勸住她不養寵物狗的預期目標已經達到,方法已然奏效。但是我深思着,難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結果嗎„„

繼金魚之接連死亡後,孩子傷心地反覆說:“我好失敗,四個生命死掉了!”這句話引起了我對這個事件的重視。面對突然而至的

失敗打擊,女兒一臉茫然,我也顯得有點措手不及。這結果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最初我想通過餵養金魚來轉移孩子欲餵養小狗的注意力,但是現在看來,新的我始料不及的狀況出現了。我覺得我的目標有必要進行修正,我必須幫她梳理一下思路,金魚到底因爲什麼而死?我問孩子:“金魚爲什麼會死的呢?是因爲投食不對而撐死、缺氧而窒息死還是因爲疾病而死的?”孩子苦悶着說:“我不知道啊?難道她們只是睡着了麼?”我說:讓我猜的麼?什麼動物坐也是行、示認同,麼多魚,孩子無意的感受。而魚缸裏的魚卻很如果孩子體驗無法正確歸因,這無疑會給孩子繼而將產生焦慮和無助感,探究事物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降低。這事情變得有些棘手!

天天喊着我愛你的金魚死掉了! 這是對我教導孩子餵養金魚事件的一個不小的諷刺!我反省自己。

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我遞給孩子一張紙,是百度裏搜索打印出來的《家庭如何科學養魚必備知識》。我一條條讀給孩子聽,並和

孩子一起反思我們所做的。讀完之後,孩子說:“我們都做錯了!”沒有科學的餵養知識,不對的愛的給予方式造成了金魚的死亡。魚缸一次換水只能換三分之一水,而我們晚上睡前直接用自來水給金魚缸徹底換水,犯了水溫變化大的大忌,魚兒不感冒纔怪;我催着孩子勤快地每天給金魚餵食,而金魚甚至是一至二週不餵食也可以耐餓的小動物!此外小魚缸宜養少不宜養多,最多養二至三條,還要有一定的日照,要定期給魚缸消毒、動,條生命,的。

因爲養金魚並不一定這是我要盡力家長和孩子有過意見分歧,但也有一定嘗試,有收穫同時也體驗到了失敗的滋味。媽媽對孩子的愛不能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就如孩子沒有科學地餵養金魚而是每天不恰當地給金魚換水餵食,最終這種強制性的單方面的給予施捨扼殺掉了金魚的生命。而更爲可怕的是這種單方面強制給對方做出的決定措施還被冠上了“愛”的名義。父母自認爲幫孩子所做的決定是對的,但又有誰敢

絕對保證我們所做的決定是對她今後發展真正有利的呢?不要幫孩子做太多的決定,就如我經常過問孩子料理金魚的事情反而加速了金魚死亡,這是我在這次金魚死亡事件中得到的最大感觸。

當然,在這整個餵養寵物事件中,我能蹲下身來,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共同體驗失敗的過程,共同探索,這一點還是值得慶幸的。也因此,我學會了深入反思自身的育兒經驗,並同時利用各種契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孩子的愛心、合理歸因等優良品質。

前幾天,降到了養花養草上,伴隨着孩子

家庭的教育敘事 篇2

人們常說“見其母,知其子”,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國外某教育機構,通過研究也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母親的素養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將直接決定着孩子的未來,乃至一生!以上是我在一本《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的書上看到的,所以我對兒子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要做到,就是嚴於律己,給孩子做好榜樣,兒子特別喜歡看書,我一有時間就陪兒子一起看,共同感受書中的樂趣。兒子天生是一個有點內向,膽小、怕羞的小男孩,但是他誠實、善良、真正、不跟人斤斤計較。以前我總是看到他的缺點,不懂得去欣賞他的優點,看了書以後,知道是我錯了。以後我會多鼓勵他激發他的閃光點,讓他多接觸別人,尤其是同齡人,家裏來了小客人,讓兒子當小主人,招待對方;會經常帶他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未來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習慣是一種巨大而持久的力量,許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兒子每天一放學回家就做作業,自覺地獨立完成,從不拖拉。每天自己整理書包,準備好第二天上學的資料,上學要戴的紅領巾他從沒拉下過。他還做到定時整理自己的房間、書房,從不需要我插手,這都是他幼小養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的功勞。

我主張學習要的是勞逸結合:不開“早車”、“夜車”,保證睡眠。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安排休息。每天晚上九點兒子都準時上牀睡覺。

我們大家都知道,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容易。教育成人,你只需要教給他技能和知識就夠了,而教育孩子首要的卻不是教給他技能和知識,而是要開發他的智能。教育孩子之難遠遠超過教育大學生的難度,而成功地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則需要教育者自身也要有良好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說,教育人的同時也需要接受教育,不僅僅要接受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培訓和指導,也需要從孩子的身上接受教育,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我相信,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長和老師

家庭的教育敘事 篇3

別讓“話尾巴”傷了孩子

我的孩子剛剛入學,是個很調皮的小惡魔。他喜歡吵鬧,有時候瘋的控制不住。他的爸爸在與他交流的時候常常會發脾氣,說話總是不“利索”。往往在對話結束時帶有一個傷害孩子的“話尾巴”。剛開始我也不是很在意,後來我意識到,“話尾巴”不僅會讓孩子難過、難堪,嚴重的還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認識的誤區。

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很容易受到家長說話和做事方式的影響,很容易有樣學樣。所以家長與孩子交流時,不管是表揚與批評,還是指導與激勵,用語要親切、清楚。這樣家長的話孩子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儘管孩子年齡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許還不能明白一些事情的嚴重性,但作爲家長對他們說的做的卻直接影響着他們的內心世界。

最近一段時間,我的孩子開始慢慢學着幫忙做事。吃飯時,孩子要給爸爸倒水,爸爸很開心,於是遞給孩子杯子,孩子勁兒不夠大,水剛倒一半,就晃晃悠悠的灑了。孩子見狀,立刻拿起抹布就擦了起來,爸爸很感動,誇獎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孩子一不小心,把抹布蹭到了爸爸的飯碗裏,爸爸立刻就變臉了,說:“你看你弄得,飯都吃不成,你怎麼這麼不穩當,毛手毛腳的,以後別幫忙了,越幫越忙!”本來好好的氣氛,被爸爸這突如其來的幾句話給破壞了,孩子立刻變得不安自責起來,小聲啜泣着不吭聲了。就這幾句“話尾巴”,大人說着無心,但是卻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人無完人,孩子固然有錯,但是也是在不斷成長

中進步的,我們應該以一種鼓勵的態度去幫助支持他們,而不是在不斷地指責和批評中讓他改變。

孩子的眼睛不是很好,我和他爸爸總是不希望孩子玩手機看電視。孩子一旦看了會動畫片,爸爸就會嚴厲的苛責他,大聲的批評他不要這麼做。這種教育方式一開始還有用,後來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只要爸爸批評他,他就會生悶氣,自己難過。有的時候,我們應該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評他,讓他有挫敗感,讓他感到自卑或者爸爸媽媽不愛他。

作爲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而不是批評與指責。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和品質,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衆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他的一點點進步,肯定他,堅持鼓勵他,耐心引導他,平和看待他,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別讓我們不以爲然的“話尾巴”傷了孩子。

家庭的教育敘事 篇4

今天是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班的第三天的課程。今天馬教授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皮亞傑、弗洛伊德、埃裏克森、班杜拉、維果茨基、洛倫茲的理論、依戀類型和成人的人際關係、

說實話,翻翻今天的講義內容,一下子還真接受不了,感覺大腦有些濛濛的感覺,特別是針對那些理論類的知識點,我需要時間消化消化才行啊,嘿嘿……

我覺得今天學習的內容中,感受比較深的內容是(0——12歲)孩子的心理特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非常實用,因爲通過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瞭解他們在各個階段的思維特點,我們纔能有針對性的、科學的、有效的去指導教育孩子。我的女兒快四歲了,所以我也在網上找到了比較詳細的四歲幼兒的心理特徵:

4歲兒童的心理特徵

這是一個出軌的,不守規矩的年齡:

一、體力——非常好動、嘈吵,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假如說“我不相信你會做”,他會真的做出來。小肌肉活動發達,剪貼、繫帶、畫圖都很技巧地做到。

二、情緒——很玩固及會發脾氣,不大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 ,情緒之起伏可能影響以至成年。

三、智慧——對自己開始有一個整體的觀念,以前認爲手是手,腳是腳,並非自己的一部分,現在覺得除了手腳以外體驗到整個身體,甚至會有“心”的存在。例如:兩三歲時不知道母的意向,不管母親心裏想什麼,但現在會察言觀色。4歲有驚人的想象力,有時根據他所編成的故事,使成人覺得他在說謊話,其實他對於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分不清楚。

四、社交——非常健談,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達。

五、行爲上應注意之點:由於豐富的想象力,對事實與虛構分不清。因此別以爲他是存心說謊的壞孩子,假如處理不當,會因爲傷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應瞭解其心理現象,別加上莫須有之罪名,應耐心地解釋及提醒,到4歲半以後這種真實與虛構分不清的現象慢慢消失,不再認爲自己是一個飛人、一隻怪獸,電視上的真假動作亦慢慢學習把真實和虛構分開。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被人稱讚是這個年齡最顯著之心理現象。成人應有堅定的原則去照顧及引導,應耐心地滿足其因爲好奇所引起的發問,並多做戶外活動,以發泄其旺盛的精力。

我將以上內容對女兒進行對照後,覺得還真是相差不多,比較吻合。原來我在網上也曾經搜過相關的內容,但看了總是沒感覺,直到今天聽了馬教授現場的授課,通過馬教授列舉的一個個鮮活有針對性的例子,才體會到爲什麼看大片一定要去影院看,而不能在家裏看電視!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啊,專家就是專家啊,嘎嘎!

今晚下課後我回到家,因爲上課的緣故一天沒見到女兒了。不知道是聽課真的悟出點什麼,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看着女兒在家裏調皮搗蛋我居然沒發火,居然相當有耐心的看着她,那種感覺好像、似乎、大概、也許有些理解一個四歲孩子的世界了。

我不敢保證自己一定就是一個成功的媽媽,我不敢保證在我的教育下女兒一定要多麼優秀,但是我會用自己一顆最真的心,朝着最高的目標去努力,把馬教授講授的知識逐步消化吸收,讓我的女兒快樂、健康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無限的可能。父母的責任就是要精心呵護好這株幼苗,使它能夠自然茁壯地成長。這個時期特別需要“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

家庭的教育敘事 篇5

接納

接納應該成爲每位家長教育子女必須擁有的一種能力。所謂接納,通俗的講,就是在與人接觸、溝通、互動時,注意接收、解讀、容納對方傳達出的各種信息,轉換角色和看問題的角度,客觀、具體地利用這些信息,做出妥當、有效、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迴應。接納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學叫“同理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

經常聽許多家長說,現在的孩子難帶,很難溝通。究其原因,不排除孩子自身的問題,但家長能不能以“同理心”將心比心的對待、接納孩子的情緒、想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錯誤地“定位”: 有的孩子被當成是父母的“下級”,因此他們必須聽從父母的一切命令,讓好好讀書就好好讀書,不許亂說亂動,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財產,可以隨便處臵。無論是冷漠還是溺愛,都會對他們貽害終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當作“商業夥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質刺激來展開,這回你考了100分,我獎你100元錢,下回沒有考好,就打屁股,這種唯成功論往往導致孩子們的智力畸形發展,使他們的品格無法與智力同步成長髮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儲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給未來“種”福利,父母常常告誡子女,“我們待你這麼好,將來你怎麼報答?”這樣的家長認爲,孩子長大了可以給自己光耀門楣,否則就白養了。這種教育方式在本質上也是一

班級:八年級五班

姓名:王勇翔同學

種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對待的財產型教育方式,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很壓抑,難以舒張個性。

而有些孩子則淪爲父母的“出氣筒”,甚至是許多心靈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發泄、虐待的對象,這樣的孩子是最悲慘的,他們往往身心備受摧殘以至於無法成爲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有的由於難以獲得全部的父母之愛而情感人格殘缺,導致自卑、自閉,心靈無法健康成長。

日常生活中經常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做作業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說:這道題太難了!媽媽接過來說:“肯定上課你沒注意聽講,否則怎麼會覺得難呢?” 這種反應就不是同理心,就沒有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何想法,給孩子的感受是指責。這種做法使本來就有些焦慮的孩子越發焦慮,產生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果對媽媽的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討厭媽媽,媽媽和孩子的溝通一定會出現梗阻。讓我們再看兩個案例:案例一、孩子考試沒考好,作爲家長,你面對這一事實,應該怎樣迴應呢?家長甲;又沒考好,你怎麼這麼笨?這麼讓我失望啊! 家長乙:你能不能說一說這次考試爲什麼沒考好?家長丙:沒事兒,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媽媽以前也怕考試。家長丁:我知道沒考好你很難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別想考出好成績。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媽媽相信你,也願意爲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

四種不同的迴應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第一位家長的迴應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把孩子沒考好歸因於笨,給孩子種下了負面的種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緒,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心理壓力。第二位家長以問題開始迴應,雖然不會孩子已負面影響,但往往是孩子覺得你不瞭解她,感覺不到同頻,對你產生懷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長的迴應並不是接納,而是贊同。接納並不等於贊同,接納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恢復積極正面情緒和想法,然後推動他成長、進步和提高。單純的安慰和縱容不是目的,會讓孩子產生什麼都無所謂、不思進取的思想苗頭。第四位家長的迴應,語氣中充滿了接納,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別想考出好成績”這句話既深入對方內心深處,又巧妙地激勵、推動對方去爭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