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4W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大綱

本學期本人擔任五年級10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爲、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內容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個主題。

三、教學要求

1、第一單元初步讓學生了解世界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

2、第二單元讓生知道自然資源是地球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理解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3、第三單元是讓學生知道地球上各個國家的面積,人口是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但是這些國家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爲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評價的方式

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六、學生輔導

1、注重全班學生整體發展和提高,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

2、與潛能生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行自我轉化

3、採用個別輔導與小組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潛能生的輔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