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1W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精選12篇)

1、瞭解小說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主題的。

2、瞭解小說的情節安排和環境描寫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3、瞭解作家當時的處境及思想。

【教學設想】

1、本文知識點較多,宜採用講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教法。

2、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分析本文的情節結構

提問:文章是以什麼爲主體安排結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在什麼地方?

明確:

本文的結構是以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爲主體安排的: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 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倒敘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不讓沾祭品)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見課文)。

二、分析第一部分“祝福”氣氛的描寫及其作用

提問:作者對年終祝福的氣氛是褒還是貶?從課文中找出語句加以說明。

明確:是厭惡、貶抑這種氣氛的。(語句見課文)

三、分析魯四老爺的形象

提問:魯四老爺是怎樣一個人?作者是怎樣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確:

1、直接描寫

⑴ 身份:老監生。

⑵ 思想:講理學,大罵新黨。

2、間接描寫:

⑴ 中堂:“壽”字。

⑵ 對聯:只剩一邊: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⑶ 書籍:凌亂,殘缺,陳舊(不學無術,裝點門面)。

魯四老爺,是一個面目可憎,思想頑固,非常虛僞的封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對革新;爲人自私僞善,冷酷無情,厭惡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四、分析祥林嫂肖像描寫的作用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祥林嫂的肖像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和“先前”對比,突出受遭遇之慘。

五、分析“我”的幾段心理描寫及作用

1、自我解剖 “我”的形象:“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 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的提問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辭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無力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的桎梏,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結構上,“我”起着線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2、針貶時弊:通過“我”的議論,抨擊了當時的社會。

六、分析祥林嫂死後的反映

1、魯四老爺:咒罵“謬種”──冷酷無情

2、“我”:不安──驚惶──輕鬆──內疚──悲憤:同情、激憤

3、短工:“簡捷地說”“說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關心

七、小結

提問: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1、交代環境,渲染氣氛,反襯祥林嫂死的悲涼。

2、引出主要人物魯四老爺和祥林嫂。

3、以“我”對魯四老爺作出評價。

4、設置懸念,引人思考。

八、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分析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二部分

1、學生默讀。

2、提問:祥林嫂初到魯家,魯四老爺和四嬸是何態度?

明確:

魯四老爺──皺眉,討厭。

四嬸────決定試工,僱傭。

3、提問: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態度如何?“可惡”“然而”是什麼意思?

明確:前一次“可惡”是說衛老婆子搶人的方式可惡;後一次是說衛老婆子可惡。前一次“然而”是說祥林嫂被搶回去又是理所應當的;後一次然而是說要再找一個像祥林嫂這樣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快速默讀。

2、提問:爲什麼只要四嬸也還提起祥林嫂?

明確見課文。

3、提問:強迫祥林嫂改嫁說明了什麼?

明確:說明婦女無地位,只能任人擺佈。

4、提問:從改嫁後嫁後的生活看,賀老六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是一個勤勞質樸的農民。

三、佈置作業

提問:怎樣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對祥林嫂的迫害?

明確:婆婆等人把她搶回去賣掉,這種勞動人民之間的踐踏,根子在封建剝削制度,在於封建禮教。舊社會,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禮教所給予的對婦女的人身支配權,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封建禮教對她的迫害。

第三課時

一、指名朗讀“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

要求畫出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 。

提問:四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再次僱傭祥林嬸的?魯四老爺的態度怎樣?

明確:在對僱傭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況下僱傭的。魯四老爺勉強收留了,但他又告誡四嬸:“雖然……但是……否則……”這番話說明他的同情是虛假的,維護封建禮教纔是他的本質。

二、指名朗讀或教師範讀“四叔家裏……煩厭得頭疼”。

注意讀出四嬸的慌亂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啓發學生認識這兩件事對祥林嫂是個極大的精神刺激。

三、學生快速默讀“我真傻……捐了門檻了”

講析祥林嫂重返魯鎮後受到的社會壓力和柳媽發對祥林嫂的影響。

祥林嫂反覆講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爲她愛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傾訴,發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卻是社會的冷遇。兩個由“但”字領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還妄想……”)寫出了人們對她的鄙薄態度。對於她的故事,人們開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厭煩,並進而嘲弄她。小說寫出了社會的無情壓力,也就是揭示了舊社會黑暗統治造成了羣衆之間的隔漠。(可聯繫契訶夫的《苦惱》)

柳媽是個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還用這一套來殘害祥林嫂。她的一番話,使祥林嫂受到進一步打擊。

四、分析文章的高潮段

提問:使祥林嫂陷入絕望境地的致命打擊是什麼?(指名朗讀“冬至的祭祖時節……忘卻了去淘米。”)

明確:祥林嫂捐了門檻後,自以爲已經贖了罪,特地告訴了四嬸。但是,祭祖時四嬸仍不讓她沾手。這使她感到絕望。四嬸的大聲斷喝,使她即刻縮手、變色、失神,造成她精神上的變化非常之大。(作者這裏描寫她的變化,接連使用了許多關聯詞語:不但……連……也……。而且……不獨……即使……雖是……也……;否則……。……也……,尤其……,甚而至於……“。這就深刻地寫出了祥林嫂陷入絕望後精神的巨大變化,顯示了她心靈深處的嚴重創傷。)

五、佈置作業

重點閱讀文中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尤其是寫眼睛處,並作出比較。

第四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寫

分析三次肖像描寫的作用。作者通過人物肖像的變化和對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慘遭遇的幾個發展階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推上死路的過程。

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國傳統戲劇也有“一身的戲在臉上,一臉的戲在眼上”的說法。魯迅在小說中,就着意畫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魯家時,“順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樸實的性格。第二次到魯家時,還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這是心靈飽受創傷的結果。聽了柳媽講故事後,第二天兩眼上“圍着大黑圈”,捐了門檻後,“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嬸大聲斷喝後,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後淪爲乞丐後,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間或一輪”才表示她是個活物。這一系列的描寫,既揭示了人物的心靈歷程,又是對黑暗社會、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它有助於中心思想的表達。當然,除畫眼睛外,作者描寫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初到魯家時

再到魯家時

淪爲乞丐後 服飾、用物 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一個圓籃,一個小鋪蓋。頭上仍扎着白頭繩,…… 竹籃,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開了裂。

面貌、外形 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臉色青黃,兩頰上消失了血色。 頭髮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

眼睛

只是順着眼 順着眼,眼角上帶着淚痕,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瞪着眼,只有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二、講析第五部分

這一段是結尾,由回想轉入現實,由過去回到現在。開頭寫“給……爆竹聲驚醒”,起過度作用,同時點明時間的推移,與第一段結尾處轉入回想互爲呼應。這段寫祝福景象,也是與第一段相互呼應的,但寫法不同,前面處處是實寫,這裏卻只要爆竹聲是實寫的。這樣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覺得天地聖衆……”),作者用反語進行諷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憤沉鬱的筆觸畫出了貧富對立的圖景:神明只賜福給富人,而窮人得到的只是無限的痛苦。

三、討論小說命題的深刻含義

提問:小說取名爲“祝福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由於勝利嫂是政治祝福聲中死去的,題爲“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時刻,並以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這種封建習俗正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魯四老爺說祥林嫂“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的時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於這種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來對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窮人的不幸基礎之上的。可見,作者多次描寫祝福,並把作品取名爲“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四、歸納人物形象

1、祥林嫂──勤勞、善良、堅強的勞動婦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她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犧牲品。一生屢遭打擊,雖也有反抗,但不明白應當反抗什麼,怎樣反抗,因而反抗顯得無力。她的死,是對吃人的黑暗社會的無聲的抗議。

2、魯四老爺──頑固、自私、懶散虛僞。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是維護封建禮教、迫害祥林嫂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

3、“我”──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對魯四老爺和魯鎮的惡濁環境十分不滿,反對封建主義,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軟弱性,無力幫助祥林嫂找到一條解放的道路,只能悲憤地離去。“我”是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見證人,是結構全篇的線索性人物。

五、處理課後練習

六、佈置作業

作文:祥林嫂小傳。

要求:

1、改倒敘爲順敘。

2、改爲第三人稱敘述。

3、不能任意增刪情節(可把文中間接敘述改爲直接描寫)。

【教學後記】

以往寫作的毛病:

1、未遵守記敘文的一般寫法,開頭未交代人物的姓氏、籍貫。

2、太拘泥於原文,對原文未作恰當地取捨。(有的只是改變了原文的寫作順序,未刪去不必要的內容;有的把魯四老爺書房陳設、與“我”的對話也寫上了;有的未作合理地補充,如祥林嫂從婆家逃出的原因等。

3、寫得太簡單。有的只是簡單列出了祥林嫂的生平事蹟,像篇“大事記”。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蘊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教學

重點 把握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會主題。

教學

難點 領悟魯迅先生冷峻的敘述之中所蘊涵的強烈的愛憎之情。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爲預見及對策等)

巧問激趣 循詞探旨

【教學理念】

《祝福》是中學語文教材的一篇傳統課文。這篇作品所述故事時空跨度大,情節轉換曲折,語言內涵豐富,感情飽滿深沉。許多老師都認爲《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讓教學流程更順暢,教學效果更令人滿意呢?經過對課文的反覆閱讀與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慘命運的關鍵動詞爲教學切入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深入鑽研文本,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討論答問,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蘊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得到應有收穫。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學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從設置切合文章關鍵的問題入手,讓關乎文章精要之點的問題推動學生閱讀、思考、合作與探究。

【課前預習】

學生預習,掌握本文情節結構,理清課文基本思路。並通過評點的方式詳讀課文,思考: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一、導入新課:

古人非常注重煉字。“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而煉字也是大學聯考詩歌鑑賞考查的重點之一。

不僅是詩歌要“煉字”,小說也是如此,魯迅先生的小說更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祝福》中動詞對展現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

二、循詞探旨

㈠速讀課文,思考並回答: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㈡交流探討

⒈拄

形象地寫出了祥林嫂從肉體到精神備受摧殘的事實。祥林嫂的年紀並不大,可是因爲受到的打擊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於才“四十上下”年紀走路卻要拄着竹竿。

⒉討

寫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討飯爲生了。

追問:文章說“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可事實上她並沒有來“討”啊,她只是來問“我”一些關於“魂靈”、“地獄”的事,怎麼解釋你所選定的這個“討”字?

明確:祥林嫂最後還是以“討”爲生的。儘管當時她沒有向“我”討飯討錢,但我們從“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可以知道這一點。文章的倒數第二段也明確地說她後來成了乞丐。因此,用“討”來概括她人生的最後時光是恰當的。

⒊做

“做工”的“做”。這一詞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時候是靠爲別人做工而謀生活的。

師:“做”字的確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點。我們再仔細讀課文,看還有沒有比“做”更能說明祥林嫂需仰仗別人而活的詞呢?

⒋求

衛老婆子對魯四老爺魯四嬸說“她來求我薦地方”。祥林嫂有力氣,又勤勞,卻生活無門,還要求人介紹做工,可見其命運之慘。

師:“求”這個詞確實很能說明祥林嫂的生存狀態。她兩次來魯鎮做工,都是“求”人引薦,“求”人收納。她要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有時還不可得,多麼可悲!同學們再認真讀課文,看還有沒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

⒌抓

她婆婆帶人來抓她回去的“抓”。這個詞說明她沒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問:“抓”字充分說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沒有人身自由的。仔細讀課文,看還有哪個詞與“抓”字暗相照應,有同樣的表現力?

明確:“你自己薦她來,又合夥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現力,“劫”字更表現出一種暴力傾向。

提問:“劫”字同樣說明祥林嫂對其婆婆的淫威是無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這兩個詞用詞的角度有什麼不同?文章中還有哪些詞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確:“抓”這個詞是從祥林嫂的婆婆對“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這個詞則是魯四嬸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來“抓”祥林嫂,他們在魯老四爺魯四嬸等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當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幾個詞十分生動鮮明地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說明船中的人出來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詞說明他們的行動是帶有暴力性的,他們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選擇甚至辯解,這正是“劫”。

⒎逃、許、嫁

提問:祥林嫂的婆婆爲什麼要動用武力來“抓”她、“劫”她呢?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因爲她是“逃”出來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許”給別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社會地位極爲低下,她完全沒有人身自由。

提問:兩位同學的發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爲什麼要“逃”出來呢?我們能否根據課文作些推斷?

明確:得祥林嫂逃出來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沒有人身自由。從上文的敘述可知她的婆婆很嚴厲,那對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問:同學們說的都有理有據,這種發言方式非常好。現在要請大家思考的問題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

明確: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爲了錢,是爲了用“嫁”她的錢來給小兒子娶媳婦。

追問: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這就足見祥林嫂在那個家是沒有地位的,她在那個家不過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財產。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嗎?

⒏鬧

她婆婆要把她嫁給賀老六,她“不依”,“鬧得很出格”,這說明她對這樁婚事是不滿意的。

⒐撞

提問:我想問,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

⊙生讀課文後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來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來就要把她嫁出去換錢爲小兒子娶媳婦。我們從她逃到魯鎮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來。或者從“她從河邊淘米回來,忽而失了色,說剛纔遠遠的看見一個男人在對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個“家”,這應該是她“逃”的一個原因。

⊙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進行引導。

引導:試體味“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和“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達的意義有沒有什麼不同?

明確:“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說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則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問:祥林嫂爲什麼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確:因爲她不想嫁給賀老六,她想以死抗爭。

提問:那是因爲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嗎?

明確:從作品裏看不出來。她應該是受了舊時從一而終的觀念的影響。

⒑瞞

提問:其實,我們從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試試?

明確:祥林嫂在丈夫死後不久就“瞞”着婆婆逃出“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都說明她與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會解脫得這樣快。

⒒趕

追問:分析得有道理。還有無其他有表現力的動詞?

明確:“趕”字也表現出祥林嫂悲慘的人生。她的第二個丈夫死後,“大伯來收屋”,“趕”她,好像那個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問:我們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後,“逃”出婆家,“逃”到魯鎮後卻被“抓”,被“劫”回去,強嫁給賀老六;而在賀家,當丈夫和兒子都失去後,她又被“趕”,流離失所。她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後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麼問題?

明確:這說明她的“家”是依賴丈夫而存在的,沒有了丈夫她就沒有了“家”,這是封建的族權、夫權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權、夫權之害。

⒓捐、贖

“捐”字、“贖”字也有力地說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問:祥林嫂爲什麼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

明確:這都是迷信,還有封建的貞操觀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過錯,她是無罪的。她捐的錢根本贖不了她的所謂的罪。

提問: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一個動詞來描述。

明確:“打發”。她最後被魯家“打發”走了。

師:當祥林嫂失去利用的價值之後,她就成了社會的棄兒,她完全成了一個多餘人。在那個寒冷而熱鬧的祝福的時節,她走完了短暫而悲苦的人生,告別了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運是悲慘的。她的不幸遭際,是無數舊時代婦女的一個縮影。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體會到這兩種說法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三、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難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寫人之時,所用語言既極其簡省,又十分富有表現力。我們剛剛說到的這些動詞就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一生。透過這些冷峻的動詞,我們還能深切地體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師:其實,作者除了通過一系列的動詞展示了人物性格命運之外,他們的名字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沒有自己的名字,隨從丈夫叫了祥林嫂。說明她沒有人生自主權。也說明那個社會“男尊女卑”現象的嚴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運多舛,數遭閔凶,她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這個名字,表明了作者對她的悲憫與同情。

㈡魯四老爺

⑴他與魯鎮同姓,又被稱爲“老爺”,說明他是地方權威人物、最高統治者,掌控魯鎮。他的理學老監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魯鎮沉浸在他禮教陰霾的籠罩之中。

⑵他書房裏的對聯寫作“事理通達心氣平和”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爲他一見祥林嫂就“皺眉”的態度與他“可惡”“不乾不淨”“謬種”的語言都鮮明地表現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達”、他的心氣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聯已經脫落,說明他的附庸風雅。那脫落的一聯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可以暗示他是個不明品節、無品缺德的人。

魯四老爺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嘲諷與憎恨。

㈢柳媽

⑴柳,“無心插柳柳成蔭”,柳媽對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於她對迷信的執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無知的善良建議,使得祥林嫂最後一個精神堡壘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強,插在哪裏就在哪裏生長。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長、傳播、普及,當時的社會迷信面及廣。

柳媽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民衆愚昧無知的批判。

㈣賀老六

⑴俗話說“六六大順”,而他賀老六是大不順。花錢娶來的是寡婦,婚姻不順;死於傷寒,壽命不順;兒子夭折,家門不順。

⑵賀,有慶賀、慶祝之意。而賀老六的人生最終一無所有。大伯,即他的長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趕走了祥林嫂。賀老六無喜可賀,有悲可哀。

賀老六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衛家山人。只衛護自己的家,是個專橫貪婪的封建家長。“她應酬從容,說話也能幹,寒暄之後,就賠罪,說她特來叫她的兒媳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 堂而

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錢,並且“又取了衣服”。爲了獲得更多的彩禮,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當作奇貨賣給了深山野奧裏的賀老六,得了八十千錢。這就是她的從容和能幹!

⑵她沒有具體的名字,說明這種專橫貪婪之徒遠不是個別現象,這種利用宗法家族權威無所不爲的封建家長比比皆是,有一個廣大的羣體。

小結:小說《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別的含義,或寄寓美(祥林嫂、賀老六)的毀滅於其中,或寄寓諷刺(魯四老爺、柳媽)於其裏,作者的憐憫與憎惡,無奈與悲憤隱於人物姓名的深處。

五、作業

1、怎樣看待魯四嬸對祥林嫂的“懷念”?

2、文中多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你怎樣的感觸?

3、小說以“祝福”爲題,又反覆寫“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結,你覺得有何深意?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嘗試在作文中運用。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標: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1.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體會環境與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方法:提問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敘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國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寫作背景簡介: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的揭示與批判,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它們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傾聽課文示範錄音,積累字詞(注意正音)

1、字音積累

鈍(dùn)響 寒暄(xuān) 朱拓(tà) 間(jiàn)或

悚(sǒng)然 躊躕(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謬(miù)種 淡(dàn)然 儼(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聲 塵芥( jiè )堆 形骸(hái) 臉頰(jiá)

沸反盈(yíng)天 賀家墺(ào) 絮絮(xù) 嗚咽(yè)

馴(xùn)熟 桌幃 wéi) 訕訕(shàn) 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過 蹙(cù)縮

門檻(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shēng)(lǐ) 蹣跚(pán)(shān)

2、字形積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別)

寒暄 (喧譁) 煙靄(和藹) 走投無路 形骸 (驚駭 彈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義識記

儼然:形容莊重嚴肅。

訕訕:不好意思的樣子。

怔怔:呆愣的樣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對象。

沸反盈天: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四、快速閱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確本文的情節內容。(師生互動合作完成)

敘述順 序情節內容時間

倒 敘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悽然死去 (3—33)三個半月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34—53)兩年

發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約兩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66—110)五年

尾聲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敘的手法,回憶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說的整個思路是“現實——過去——現實”。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標誌作者思路轉換的句子。在結構上採取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師生討論,教師總結)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總結明確關鍵詞:造成懸念;形成對比,增添悲劇氣氛;突出主題。

倒敘的作用: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一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設置了一系列懸念吸引讀者: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爲什麼死去?爲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歷程。

2嘗試分析、歸納祥林嫂和魯四老爺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爲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請一個學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後再讓其他學生評析、補充。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譜”簡表。

祥林嫂年譜簡表

到魯鎮以前在衛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後來的一個春天沒有了丈夫。

到魯鎮一年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到魯鎮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魯鎮三年衛婆子說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到魯鎮四年第二任丈夫賀老六死。

到魯鎮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魯鎮。年底祭祀時很閒。

到魯鎮六年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到魯鎮七年秋天捐門檻。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許拿酒杯和筷子。

到魯鎮八年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反應遲鈍。

到魯鎮九年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淪爲乞丐。

到魯鎮十三年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

3.分析作者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部分,通過眼睛這一“窗戶”透視人物的心靈。

“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

——魯迅

先回顧:人物描寫的方法有 外貌 、 動作 、 語言 、 神態 、 心理 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小說出現的人物。魯迅說,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寫祥林嫂外貌(特別是眼睛)的地方,畫上橫線,大聲朗讀一遍,並想一想有什麼變化?分別表現了她怎樣的特點?然後師生對話、互動,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論 特 點

初到魯鎮——順着眼安分

再到魯鎮 ——順着眼,眼角帶着淚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門 檻後——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擊

行 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小結: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她眼睛的描寫可見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生動具體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形象。

其形象特徵如下:

①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②她勤勞、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勞動生存下去;

③但在舊社會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最終爲舊社會吞噬。

三、探索、簡析魯四老爺形象。同學們結合課文想一想,作者是通過什麼描寫手法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1.間接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

敬奉“陳摶老祖”:是把他當作衛道的護法神;

對聯:崇信理學,是封建衛道士的化身;

幾部書:是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這段書房環境描寫的作用是:點明瞭魯四老爺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礎,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從而揭示出他成爲殺害祥林嫂的主兇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寫:重點分析他的動作和語言。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保守、虛僞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暴露得淋漓盡致。

①一處是: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處是:罵祥林嫂是“謬種”,爲什麼?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爲。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罪惡深重”的女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死去,不是更顯得與這個社會作對嗎?所以罵她是“謬種”。(補充“貞節”,理學的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爲他守一輩子,甚至提出自殺殉死,併爲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滅絕人性。)

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方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僞善,冷酷無情。他通過不允許祥林嫂參加“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四、小寫作:請你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150左右。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分析四嬸、柳媽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學步驟:

一、魯四嬸形象分析

師生對話互動明確: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爲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躇”,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沒有把她當人來看。提問:四嬸前後兩次不讓祥林嫂動祭具,祥林嫂兩次反映大不相同,爲什麼?比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罷!”和“你放着罷,祥林嫂!”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師生對話互動歸納: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

兩句話的語氣很不一樣,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二、柳媽形象分析

柳媽和魯迅的許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樣,他們既是那個社會最底層的被壓迫被損害者,又不自覺地成了畸形的社會制度的維護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她成了殺害祥林嫂的幫兇,另一種角度來講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師補充解釋: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則是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爲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爲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羣像:

提問:“特意”“滿足”表現了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教師引導,明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迫害,造成民衆的愚昧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爲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

提問:作者對衆人們的思想感情怎樣?

明確:“大家咀嚼鑑賞”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襯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衆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憤激之情。

四、分析“我”這一形象: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爲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我”問三個問題時,“我”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裏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提問:對於祥林嫂的疑問,“我”是怎樣回答的?爲什麼這樣回答?

明確: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也許有”——自以爲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煩惱,而對於祥林嫂是一個似疑實斷的回答;“也未必”——意識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其實“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五、佈置作業:利用網絡蒐集資料,思考“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個問題,寫一份發言稿。下節課分小組研討交流。

第 四 課 時

教學要點:

1.研討“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2.本文爲什麼以“祝福”爲題目?

教學步驟:

一、祥林嫂死了,那麼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1.研討明確:大家(魯四老爺、四嬸、婆婆、大伯、衛老婆子、柳媽)都不是“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兇手,又都是兇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爲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丁鈴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據本文,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一談封建禮教、思想是怎樣殺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禮教與思想爲何能夠殺人?”

教師補充資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爲臣綱,父爲子綱,父爲妻綱”,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爲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說是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爲“謬種”。

(2)婦女的“三從”。 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爲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爲“罪人”。

封建禮教主要的內容:

(一)特權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血緣關係上的不平等,總是將一些人置於高位,讓他們擁有特權。在臣君關係中,君是特權者,在臣民關係中,臣是特權者,在夫婦關係中,夫是特權者;在父子關係中,父是特權者;在經濟生活中,地主是特權者。

(二)弱勢者單方面的義務。 封建禮教規定了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居於低位的弱勢者,應履行單方面的義務,從而維護着居於高位的強勢者的特權。在這裏,沒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強勢者享用弱勢者爲其提供的服務,但是,強勢者決不爲弱勢者履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強勢者的特權。弱勢者單方面履行義務,其結果是,弱勢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長強勢者的特權惡性膨脹。

(三)男尊女卑。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獨立的經濟權利,導致了婦女處於低位。封建禮教對此加以肯定和維護。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驕橫,另一方面造成了對女性的壓迫和侵奪,這是產生罪惡和悲劇的一大根源。

(四)親疏有別。 中國人生活在血緣家庭和宗教集團之中,親疏有別、內外有別成爲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專制主義。專制主義完全扼殺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人也就喪失了反省禮教的能力,陷入禮教操縱關係之中,這也是封建禮教的一大特色。人在這種探縱關係中,成爲別人的工具,成爲受害者和犧牲品,這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一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歸納,師生總結歸納明確:

①、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尤其是魯四老爺,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僞善,冷酷無情,是他通過不許祥林嫂參加“祝福”而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重要人物。

②、導致祥林嫂成爲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雖然封建禮教並不允許這樣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卻還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本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③、導致祥林嫂成爲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後,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裏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④、導致祥林嫂成爲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爲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後,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後在捐門檻無效之後,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小結:總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衆的病態靈魂。

二、作者以“祝福”爲題目的意義

師生研討總結明確:

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 魯四老爺家正是通過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祥林嫂又死於祝福歡笑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鮮明地擺到讀者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就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3.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爲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取名爲《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三、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後,你有什麼感想?請你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言。下節課我們一塊交流和分享。

四、板書設計: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快樂與幸福 苦難與不幸

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賣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兒子

胖了

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被魯鎮的人歧視(阿毛、額頭上的疤)

被魯四老爺鄙視

對地獄的恐懼

捐門檻贖罪

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

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

被趕出魯家,淪爲乞丐

帶着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3.瞭解古典小說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比較、鑑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紅樓夢》的反封建意義和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態度。

●重點、難點

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是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是難點。

●教學思考

1.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內容,教師可簡介《紅樓夢》開頭1—5回的內容。

2.作者介紹最好簡要些,切勿把學生引入對作者家世的考證中去。

3.講授中應把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作爲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

4.如有條件,讓學生看一次《紅樓夢》影視劇中的有關部分,或閱讀《紅樓夢》全書。

●教學工具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可用ppt課件及有關《紅樓夢》音像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播放《枉凝眉》歌曲: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珠穆朗瑪峯。今天,我們隨林黛玉一起進賈府,去見見賈府的人物,去看看賈府繁盛,並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

三、鋪墊

1.介紹曹雪芹和《紅樓夢》(ppt)

(在自學預習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學生介紹,教師再作些補充)。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康熙皇帝時,曹雪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後,曹雪芹的父親因與皇家派別鬥爭有牽連,被罷官抄家,曹家從此敗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曹家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早年過着豪華的公子生活,晚年卻窮愁潦倒,賣畫度日,生活於貧困之中。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經歷,對社會上種.種黑暗產生了不滿,這就爲創作《紅樓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爲中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腐朽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

2.簡要介紹《紅樓夢》開頭五回的內容。(ppt)

介紹時,無需細述情節。只講梗概,重要的是講清楚與課文有關的地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爲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爲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爲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爲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爲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說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爲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爲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爲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纔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爲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賈敷

寧國公 賈演-賈代化 賈珍——賈蓉

賈敬 (秦可卿)

賈惜春賈赦 賈璉 巧姐

(邢夫人) (王熙鳳)

賈迎春賈珠 賈蘭

榮國公 賈源-賈代善 賈政 (李紈)

(賈母) (王夫人) 賈元春

賈寶玉

賈探春(趙姨娘所生)

賈敏

(林如海) 林黛玉(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說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衆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說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四、認字解詞

認字解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古典小說中的一些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應當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課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詞,可以不作爲教學重點。

字詞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工具書查音、註釋,教師檢查訂正;也可以由教師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詞,學生拼讀講解。

字詞教學要利用課本的註解,還要注意解決課後練習中的有關問題。

字詞舉例:

(1)給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綰(wǎn)着 內幃(wéi)

盥(guàn)沐 兩靨(yè) 忖(cǔn)度 宮絛(tāo) 嗔視(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說話、屏住呼吸。斂,liǎ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樸實天真。

懵懂:糊塗,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說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說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爲不加約束檢點。

紈絝:wán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着,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說“東西”。

(3)課後練習題三

態度──神態

便宜──方便

偏僻──偏激,不端正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涎皮賴臉。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爲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衆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爲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爲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環境描寫

林黛玉進賈府,賈府便是她以後長期生活的地方。聽母親說過外婆家與別家不同,怎麼個不同,黛玉今來至外婆家當會細心觀察、判斷。作者就是以黛玉進府的行蹤爲線索,通過她的視線來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讀者展現小說的典型環境。作者怎樣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有何作用?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這一典型環境?

明確:外觀,佈局,陳設。

2.賈府地處街市繁華人煙阜盛之處,黛玉來到門前看到了什麼情況?

黛玉看到寧、榮二府相隔不遠,都是三間獸頭大門,兩邊蹲着兩個大石獅子,門上懸有“敕造”的匾額,門前有“華冠麗服”的侍役。這不僅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寵偉氣派,也顯示出貴族之家的威嚴和顯赫。

3.黛玉進入賈府到賈母處,她看到了什麼?

從榮府西角門進去,走“一射之地”,轉至垂花門,過穿堂,繞插屏,再經三間過廳,後面方是賈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樑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掛着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這樣穿堂過廳一路行來,僕役、婆子、丫環輪番更換,的確給人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然而賈母居處還不是正內室。

4.黛玉去拜見二舅舅時又看到什麼?

往東。“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堂屋中迎面“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着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屋內擺設有名貴的傢俱,珍貴的字畫、古玩。“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着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譏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由堂屋進入東耳房,這裏是起居室,另有一番佈置,再到東廊三間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別有擺設。真所謂“賈不假,白玉爲堂金作馬。”(見《紅樓夢》第四回)這宏偉豪華的府第,那皇帝御書大匾,郡王手題對聯,以及等級分明的禮儀,的確與別家不同。

5.黛玉在府內所見到的人,可分爲兩大類,他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在賈府裏聚居着兩類人:一類便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的少數主子,他們的榮華富貴依恃那握有“萬幾宸翰之寶”的皇帝;另一類則是人數衆多的爲主子服役的小廝、媳婦(此處指女僕)、婆子、嬤嬤以及等級不同的丫鬟,他們是受壓迫、被奴役的奴隸。

總結:透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那宏偉的外觀、講究的佈局,華貴的陳設,那皇帝御書的金匾、烏木鏨銀的對聯,那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別家不同。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階級對立、階級壓迫的社會現實,可以說賈府這個典型環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賈府榮華富貴的來源和社會地位。寧、榮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榮禧堂”的匾額又是皇帝御筆書賜,室內陳設的“待漏隨朝墨龍大畫”顯示着對君王的忠誠和尊敬,來往的賓客也都是“座上珠璣昭日月”的豪門貴族。作品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二、人物描寫

結合課後練習一,引導學生熟悉人物出場,瞭解詳寫、略寫的區別,爲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課文描寫人物很成功,尤其是寫人物的出場。作品中的人物是通過林黛玉進賈府的見聞來描寫的。按照封建貴族家庭的禮節和規矩,黛玉進賈府必定要去拜望長輩,同輩姊妹也都要見見面。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行文順理成章。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對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詳寫,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略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的人物實寫,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探春、惜春等則羣體介紹。有的是在人物出場之後再通過語言、行動等描寫來表現其性格特點,如王熙鳳;有的則是在人物出場之前就作了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在人物出場之後再作正面直接描寫,刻畫其性格特點,如賈寶玉。有的人物是隻見其形不聞其聲,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則是未見其形而先聞其聲,如王熙鳳。這樣寫,能夠突出描寫重點,且使筆法變化多姿。這其中,又與環境描寫穿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採用哪種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點等因素決定的。例如王熙風和賈寶玉這兩個主要人物,由於在賈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點不同,作者對他們的出場介紹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處理。王熙鳳是王夫人的內侄女,賈璉的妻子,年齡不大,又不識字,卻掌握着賈府的錢財大權。又因爲她極會察顏觀色、阿諛奉承,所以深受賈母寵愛。在賈府中她有着與衆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就憑這,她在府中欺上壓下,爲所欲爲。爲此,作者寫王熙鳳出場也採用了與衆不同的方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衆人都“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她卻又說又笑,“放誕無禮”。只有這樣寫,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現出她潑辣的性格。而對賈寶玉,作者則採用了人物出場前從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出場後再正面描寫,細緻刻畫的方法。這樣寫,是爲了通過前後對比來突出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也爲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作了鋪墊。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分析人物性格

1.王熙鳳

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幹、慣於玩弄權術的人。她爲人刁鑽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的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大權,成爲賈府的實際掌權者。課文從四個方面展示了王熙鳳的性格特徵:出場,肖像,會見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寫王熙鳳出場是《紅樓夢》中極其精彩的一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然後才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難怪林黛玉納罕,覺得與那些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人們相比,這張張狂狂的來者,實在是“放誕無禮”。而這“放誕無禮”正說明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從人物與衆不同的出場,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潑辣的性格。

賈母說“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作爲賈府裏的“老祖宗”能夠用這樣戲謔的語言與之談笑的人不多,這除了說明王熙鳳的性格潑辣以外,更說明她是深得賈母寵愛的特殊人物。

作品不但具體細膩地刻畫了王熙鳳的外貌,而且通過外貌的描寫,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寫包含服飾和容貌兩個內容。在服飾方面,選取頭飾、裙飾和服裝三個要點,極力鋪陳王熙鳳集珍珠寶玉於一身的妝扮,暗示她的貪婪與俗氣,從側面反映了她內心的空虛。在容貌方面,則着重寫她那一雙“三角眼”,兩彎“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啓先笑的“丹脣”,表現她美麗的外表隱藏着刁鑽和狡黠。

王熙鳳的內心世界,在她會見黛玉時的舉止言談中表現得很充分。她見黛玉先是恭維──因爲她知道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所以不惜恭維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明爲稱讚林黛玉,暗裏投合賈母的心意;繼而拭淚──因爲提到黛玉的母親,她想到賈母定會爲女兒去世而悲傷,所以便搶先“用帕拭淚”;最後轉悲爲喜──因爲她見賈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這個感情的轉變。王熙鳳在《紅樓夢》中初次露面,作者就這樣入木三分地描繪了她察顏觀色、機變逢迎的本領,揭露了她在賈府中得寵的原因。

課文寫王熙鳳回王夫人雖然是幾筆帶過,但表明王熙鳳能幹周到,機變欺人有術,進一步說明,由於王熙鳳的善於機變逢迎和果斷能幹,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歡心,成爲賈府中的實際掌權人。

2.賈寶玉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課文對賈寶玉的描寫,有三個重點:出場前的側面勾勒,出場後的肖像描寫,《西江月》兩首詞的總結。

在寶玉出場以前,作品首先通過側面描寫介紹了一般人對寶玉的看法和他在賈府的地位。賈府內外有許多人都對寶玉持貶斥的態度:王夫人說他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黛玉也曾聽母親說過,她這個“銜玉而誕”的表哥“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些貶斥說明賈寶玉的所作所爲是與封建的正統觀念相牴觸的,是與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但由於他是賈府核心人物王夫人的惟一的兒子,“自幼”受“老太太疼愛”,他在賈府便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

然而,賈寶玉出場後的肖像描寫,卻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觀觀察。在黛玉看來寶玉卻是一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麼憊懶與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產生了親切感。

後人的二首《西江月》似貶實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觀念批判賈寶玉,而實際上卻是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寫照。他不願受封建傳統的束縛,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因此,被人們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他要求獨立不羈、個性解放,因此被人們看作是“行爲偏僻性乖張”;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不安於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因此被人們看作是“富貴不知樂業”“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其實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對賈寶玉的讚頌。

摔玉的情節。在別人看來是他的“命根子”的通靈寶玉,賈寶玉自己卻全不放在心上,只要“發作起癡狂病來”,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話說,就是“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詞句,就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也是賈寶玉對封建思想不滿和反抗的一種形式。應該說,摔玉的情節也表現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

3.林黛玉

林黛玉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自從母親(賈敏)去世以後,林黛玉在家“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兄弟姊妹扶持”,於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過去就“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響。現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比如

邢夫人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這既表明了對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禮節,說明她待人接物處處留心。

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讓她東坐,因料定那是賈政之位,是絕不應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這看來事小,但她絕不輕易從事。

在賈母房中吃飯時,爲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做了解釋,她才肯入座。

賈母問黛玉讀什麼書時,黛玉規規矩矩,照實回答外祖母“只剛唸了《四書》”;當寶玉問她念什麼書時,她卻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這裏降調,是因爲前邊聽賈母說姊妹們“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而她不能超越她們。

林黛玉進賈府“步步留心,處處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的心態反映。這是課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至於課文中關於黛玉的外貌、神情、風韻的描寫,則反映了她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的特點。

二、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紅樓夢》部分章節,或者閱讀《紅樓夢》全書。 ●參考資料

一、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爲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爲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爲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爲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爲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說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爲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爲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爲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纔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爲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說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衆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說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二、關於人物的出場

從《紅樓夢》龐大而複雜的藝術結構來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稱之爲“楔子”,因爲它們在小說情節發展中,各自擔負着不同的任務。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應是“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程高本改成“託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從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這一回的情節是提供兩條線索:一條向社會政治生活方面擴展開去,介紹賈府的顯赫社會地位,即通過表現四大家族的賈、王二府併力把賈雨村起復爲金陵知府,以維護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和權益,揭露他們爲非作歹的罪惡;一條是向賈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紹這“風流富貴之家”的禮教習俗,揭示封建貴族的膏粱錦繡種.種,爲主人公們提供具體的生活環境,並藉助於小說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繪了榮國府幾個主要人物的出場。前者是虛寫,一帶而過,爲第四回的具體展開埋下伏筆;後者則是實寫。儘管這一回登場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賈寶玉以外,榮國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賈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爲人物出場的精彩描寫,作者在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點突出了榮國府的三個主要人物:

第一個是“詩禮簪纓之族”的寶塔尖兒,榮國府太夫人賈母。

第二個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榮府管家王熙鳳。

第三個是小說男主人公榮府繼承人賈寶玉。

這三個人的出場描寫,在作者的精心處理下,顯示了絕不相同的藝術特色。

這一回的開頭是寫由於林黛玉幼年喪母,孤苦無依,奉父命來投奔外祖母家,對於外祖母家的情況,在母親生前已有所聞。加之她又細心敏感,一到賈府,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因此,在賈府衆人前來迎接遠客之機,便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寫出了衆人的出場。她首先看到的是,圍繞着她外祖母的氣派和禮儀。《紅樓夢》無論是作爲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寶黛愛情的悲劇,都離不開榮寧二府這個生活舞臺。而作爲一個龐大複雜的貴族宗法之家,榮國府這個“老祖宗”──太夫人賈母,是祖輩碩果僅存的寶塔尖兒。從日常生活來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戲,觀花賞月,大筵小宴,有哪一個熱鬧場面,離得開這位老祖宗呢?榮寧二府上下男女幾百口,有兒子、侄子、媳婦、孫子、孫女、重孫媳婦一大羣,還有數不清的男女奴僕,一呼百應,環繞在她周圍。她雖不是賈府家政、財政大權的掌握者,但卻是這一貴族之家的無上威權的偶像。正是適應着賈母在榮府的地位,作者並無過分渲染,只是通過林黛玉的“感覺”,寫了圍繞她周圍的“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氛圍,而且僅僅吃飯的一個場面,就概括地描寫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樣的供奉:

王夫人遂攜黛玉穿過一個東西穿堂,便是賈母的後院了。於是,進入後房門,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桌椅。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裏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邊丫鬟執着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外間伺候之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寂然飯畢……

這氣勢,這氛圍,這禮儀,無一不在表現這個膏粱錦繡之家的繁文縟節,又無一不在渲染這位“老太君”無上威嚴的地位,爲此後圍繞着她在小說情節發展中的奢侈榮華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地鋪墊。

當然,從這一回情節發展需要來講,這樣寫賈母,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描寫榮國府的另外兩個“主兒”──王熙鳳和賈寶玉,因爲這兩個“主兒”都是她膝下承歡的寵孫。不過,賈母的這個出場描寫,從藝術上講,主要還是適應於情節發展的需要,並未突出地表現性格。而把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當作刻畫性格的藝術手段,王熙鳳的出場要算一個卓越的例證。對於她,作者採用的方法是,一開始就把光束集中在性格刻畫上,而且是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的多面的性格特性:

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衆姑娘不同……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衆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說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說着,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纔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纔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爲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在這裏不要想家,想要什麼吃的、什麼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

說話時,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爲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了不曾?”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纔剛帶着人到後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並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麼要緊。”因又說道:“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

這個出場之所以寫得好,首先就在於作者精心的藝術安排。如上所說,王熙鳳在賈府以至小說情節中既然如此重要,又要在一個場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鋒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場安置在賈母接見黛玉的場面上,因爲那樣不僅會由於賈母和黛玉骨肉相見的悲痛,騰不出場面來展開對她的刻畫,也不能單獨介紹她,而且不能通過黛玉的眼睛點示出她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當然也更難於充分描繪她的個性特徵在出場行動上的表現。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場,安排在黛玉已和賈府諸女眷都見過面、都在場的情境裏,黛玉對於賈府的家規已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時讓她出場,就有了她單獨活動的廣闊天地。而這個衆人都在的場面,也便於多面地表現她的性格,使讀者看見她活躍在場面上不以爲怪。

“未寫其形,先使聞聲”,她一出場,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覺,“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賈母這位“老祖宗”在這大家族中的威嚴,所有後輩,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況今天還有遠客到此,這大家禮儀是失不得的。而這“來者”,在這樣的場面裏,居然敢如此放肆,並且這“來者”一到,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還開起玩笑來,可見其平日更無拘無束了。

有了這第一次出場的描寫,以後再在日常生活中寫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所謂承歡應候,隨便說笑,隨意阿諛,就使讀者覺得很自然了。同時,也正是通過她這種放誕無禮的出場,才能表現出她深得這位賈府老祖宗的寵愛,正是這種寵愛給了她特殊的地位。正像“甲戌本”脂批所說:“第一筆,阿鳳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後文焉得不活跳紙上。”

緊接着是具體地展開了對她的出場行動的描寫。可以說,由於曹雪芹精湛的藝術表現能力,王熙鳳的每一個行動,幾乎都顯示了她性格的一個側面。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聯繫到“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短短几句話,表面上是稱讚了林黛玉的風姿,實際上卻是在阿諛賈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親的孫女兒,真是面面俱到,圓滑之至!提到黛玉母親的去世,立刻假哭起來,但一聽到賈母的責備,瞬即又轉悲爲喜,赤裸裸地表現了她的善於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問長問短,又詢問下人對黛玉的安置情況,一方面是爲了通過待客熱情的表白,來炫耀她在賈府中的地位和儀威;一方面又是爲了在賈母面前表現她對黛玉的關切。答覆王夫人給黛玉選料子裁衣服的話是爲了顯示她的精明能幹,早有準備,實際上也是在表現她的隨機應變。如脂批所說:“餘知此緞阿鳳並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語機變欺人處耳。”

王熙鳳的聲勢非凡的出場,雖然是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來的,卻是何等深刻地、全面地展現了她的性格特徵,使她的出場描寫,成了她整個性格的縮影。

如果說王熙鳳的出場描寫的特點是立即進入性格刻畫,沒有任何鋪墊,而賈寶玉的出場,作者在渲染氛圍、佈置局勢上,卻是下了相當的功夫。早在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就重點介紹了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裏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那年週歲時,政老爺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爺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悅。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說來又奇,如今長了七八歲,雖然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說起孩子話來也奇怪,他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在這第三回賈寶玉出場前,作者又通過王夫人對黛玉的囑咐,做了一番渲染,稱他作“孽根禍胎”,說他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親近他,理睬他。此所謂:“不寫黛玉眼中之寶玉,卻先寫黛玉心中早有一寶玉矣!”這一切給林黛玉造成了“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的印象。在這裏作者採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寶玉“極確”的那兩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爲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都是表面的貶,實質卻在褒。這一切都應當從正面理解賈寶玉的叛逆性格。當寶玉正式出場,林黛玉“吃一大驚”,原來這卻是一位“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這個寶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個寶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這奇異的互相廝認,雖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還淚宿債的神祕色彩,以掩護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內容,但這種佈局和氛圍的渲染,卻密切地聯繫着小說中心情節的發展線索。儘管它也在某些側面上展示了賈寶玉的某些性格特點,而它顯然又完全不同於王熙鳳出場的全面展開性格的寫法,它的重點是在爲寶黛愛情創造一個純真優美的藝術境界。

總之,從《紅樓夢》第三回賈母、王熙鳳、賈寶玉這三個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我們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筆下,他們都是在作者的創作構思中經過一番匠心經營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關聯着情節發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發揮了它們應有的作用。

(李希凡《談談〈紅樓夢〉第三回的人物出場描寫》)

《紅樓夢》中的人物,總計四百有餘,是一切說部中鮮有的。對主要人物的刻畫,各具情態,各有性格,無不栩栩如生。《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中,賈府主要人物就出現了十餘人之多,而曹雪芹的變化多端的手法,或虛、或實,或正、或側,或以環境襯托暗示,或以衣飾精刻細雕,或用比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動,或取個性化的語言來實現人物性格特徵。在人物描寫、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謂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鳳是賈府之中殺伐決斷,威重令行的鐵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鳳的塑造上,是不遺餘力的,僅在這第一次的出場中,王熙鳳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夫人、小姐、丫鬟、僕婦俱都屏聲斂息的時候,當賈府中最高權威者──賈母正和遠來的黛玉敘談的時候,王熙鳳就放誕無禮地揚聲說笑而來。人未到,聲先聞,只這一筆,就透露出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鳳是賈母膝前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只有王熙鳳的詼諧,能給老祖宗解頤。賈母也最需要這個孫子媳婦的湊趣,所以,王熙鳳才這樣無所顧忌地登上舞臺。

雪芹又不吝筆墨地描摹了貴族少婦王熙鳳的衣飾、容貌、體態、神情:頭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繡輝煌,吊眼揚眉,苗條風騷,春風滿面,笑裏藏刀。雪芹又借賈母的笑謔透露了熙鳳的爲人:潑辣刁狠。這還不夠,又借人物的語言、動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在,不是給讀者以抽象的意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熙鳳置於讀者之前,使讀者從鮮明的意象中,對人物做出判斷。

且看王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那讚美黛玉的話語,句句爲賈母而發;抽帕拭淚,轉悲爲喜,處處爲賈母而做。熙鳳之權謀機變,見風使舵,聲形現於紙上,令人可嘆可畏。接着是對黛玉的一串問話,又一連的囑咐,繼而又是分派僕婦打掃房屋,一邊分派,又一邊親手給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時回答王夫人的問話……雪芹筆下的王熙鳳真是光華四射,八面玲瓏。這位榮國府中庶務大權獨攬者的機敏與才幹,就在這裏已露出了崢嶸頭角。安富尊榮的賈母,是賈府中輩分最高,年齡最長的權威,是賈府中的塔尖,王熙鳳深知:要在這個大家庭中“揮霍指示,任其所爲”,就必須首先佔領這個塔尖。因此,熙鳳才以全副精神,討好賈母。王熙鳳又是王夫人的內侄女,鳳姐之得寵於賈母,正是王夫人深爲希冀的;鳳姐辦事的圓熟幹練,也正是王夫人極爲得意的。王熙鳳上有賈母的寵愛,內有王夫人的翼庇,居孀而恬淡的李紈和未出閣的迎春姐妹,又豈能與熙鳳媲美,因此,王熙鳳在賈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躍出羣,旁若無人。

雪芹寫賈寶玉的出場又和熙鳳全然不同:寓褒於貶,欲揚故抑。先借王夫人的傷心語評價寶玉:“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甚至以“蠢物”目之。及至相見,卻是“看其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然而,生他養他的母親,卻說他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這正是雪芹運用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並非只爲追求文筆的跌宕。

對於賈寶玉這個內在充滿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統”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顯像。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於衛道者與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觀、是非觀,決不能一致。

“摔玉”構成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寶玉性格鮮明的突出表現。摔玉的緣由是因黛玉的“與衆各別”的美所引起,在寶玉看來,神仙也似的黛玉應該有“通靈寶玉”,竟然沒有!於是寶玉頓時癡病發作,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寶玉”狠命摔去。摔玉寫出黛玉的美,寫出寶玉的“癡”。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後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種.種波瀾。“玉”是天命的象徵,寶玉的摔玉正表現出他對天命的反抗,對世俗的鄙棄,對禮教的蔑視,還有什麼比這一行動更能說明寶玉之叛逆性格呢?

至於林黛玉給讀者的印象,除了在她進賈府的活動中表現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細、嫺於辭令外,又從衆人的眼裏介紹了黛玉: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怯弱。至於寶玉所見的黛玉比熙鳳所見更精細,由表及裏,由概寫到特寫,而且突出點明瞭黛玉的“眉尖若蹙”,四個字預伏下黛玉的結局:長愁何能卻病?怯弱安得永年!

(胡梅君《傳神文筆足千秋──析〈林黛玉進賈府〉》)

三、課文的結構與寫法

以榮寧二府爲代表的典型環境,是十分錯綜的,人事紛雜,頭緒繁冗,究竟怎樣寫才能體現出環境的意義,並且便於讀者把握,是值得仔細斟酌的問題。

《紅樓夢》的作者安排了一個特定的情節:“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通過賈雨村、冷子興的村肆閒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榮寧二府的大致輪廓,……

經過冷子興的演說,榮寧二府的輪廓已在讀者心中有了影像,接下去即可全面描繪這個貴族大家庭。但作者沒有這樣寫,而是把筆鋒一轉,敘述賈府的外戚,詳細地交代林黛玉、薛寶釵的家世、出身。這種交代是斷不可少的。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貴族,祖上雖然襲過列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不得不憑科第出身了,加上“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門庭便有些荒涼冷落,現出衰敗的模樣。……從黛玉的家裏,我們看到廉潔、純樸,覺得黛玉的高潔同“祖風”有關係,而且幼年喪母,父親“愛女如珍”,當作子養,也使她少受一些傳統的封建教育,爲後來的叛逆準備下一個條件……

同時,這種交代也顯示了兩位女主人公進入賈府的必然性──那裏是《紅樓夢》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黛玉進賈府是必然的。她年小多病,上無母親教育,下無兄弟姐妹扶持,父親林如海又不肯續室,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曹雪芹敘賈府先寫外戚完全是出於思想內容的要求。

當然也有技巧上的原因。如果先寫賈府,然後一一敘及外戚,文章勢必拮据呆板,毫無生氣;惟如此從遠及近、由小及大的寫法,才顯得有變化、有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金聖嘆有一段話說得很好。他說:“文章最妙,是目注此處,卻不便寫,卻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便且住。卻重去遠遠處更端再發來,再迤邐又寫到將至時,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數番,皆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即便住,更不復寫出目所注處,使人自於文外瞥然親見。”《紅樓夢》純是此一方法。寫賈府先敘外戚,則爲其中一例。

林黛玉進賈府,作者運用的是平敘筆法,對黛玉本人及其父林如海只做概括介紹,更多的筆墨都用在黛玉的觀感上,即通過黛玉的所見所聞所感,把冷子興演說過的榮、寧二府加以具體的圖畫化。因此,“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這一回,與其說是寫林黛玉,不如說是通過林黛玉來寫賈府。

(劉夢溪《〈林黛玉進賈府〉在〈紅樓夢〉結構上的意義》)

文章有拉來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謂拉來推去之法,好比一個姑娘想捉一隻蝴蝶作耍,走進花園卻不見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見一隻蝴蝶飛來,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但蝶兒卻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地飛舞,就是不落在花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兒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飛而去。折騰好久才捉住,因爲費盡了力氣,便分外高興,心滿意足。爲看寶黛二人的姻緣而展開此書,又何異於爲捉蝴蝶走進花園?一直讀至本回,何異於等待蝶兒飛來?(林黛玉)進了榮國府,想這次可要見到寶玉出場了,不料又從賈母說起,寫了邢王二夫人、李紈、鳳姐、迎春三姊妹,還有賈赦、賈政,寶玉仍不出場,這又何異於巴望蝶兒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時上時下地飛來飛去,就是不落在花上?忍性等到寶玉出場,急着要看寶黛相會,不料寶玉卻轉身而去,這與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兒高飛而去,又有何異?使讀者急不可耐,然後再出場,才能使他們高興非常,心花怒放。啊,作者的筆是神是鬼?爲何如此細膩工巧?

(哈斯寶《〈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筆墨技巧》)

四、濃妝淡抹各相宜──王熙鳳、林黛玉肖像描寫比較談(張超)

肖像描寫是文學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說中最困難的一部分。”(馬卡連柯語)《紅樓夢》中的肖像描寫極富特色,繪形傳神,富有創新意義。中學課本所選《林黛玉進賈府》一回,是衆多主要人物亮相登場的重頭戲。作者調動多種手段,進行大量精彩紛呈的肖像描寫,或工筆雕琢,或虛筆寫意,濃妝淡抹,各具佳妙,給文學畫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羣芳譜”。

王熙鳳出場時的肖像描寫,可謂工筆,作者濃墨重彩,爲大管家璉二奶奶畫“行樂圖”:

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衆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色宮絛,雙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啓笑先聞。

這是透過黛玉之目,讓王熙鳳第一次與讀者照面。對其服飾、姿容進行了靜態寫生式描繪,從頭到腳,精細入微,直至“最後的鈕釦”(易卜生語)。傳統上,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肖像描寫,是以“白描”擅長,不事渲染雕琢,用筆簡練傳神,是有別於西方文學的一大傳統藝術特色。譬如《詩經》中對美女的描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言兩語;《聊齋》中對美女的描寫,甚至簡練得只須一字──美。《紅樓夢》繼承這一傳統,但又不囿於這一傳統,更多的是創新。對王熙鳳這等窮形盡相至謹至細的肖像描寫,此之前實爲罕見,無怪乎脂硯齋也慨嘆道:“試問諸公,從來小說中可有寫形追象至此者?”可以說,這是曹雪芹的創舉,是對中國文學表現手法的豐富和發展。何其芳說:“《紅樓夢》與其他古典小說不同,具有一種近於油畫的色彩。”魯迅也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我想這“打破”之中,也該含有對王熙鳳肖像描寫的讚歎吧!

此處作者不惜重墨,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決非泛筆閒文,而是寓意頗深。作者寫賈氏姊妹,只簡筆勾勒,而林黛玉這樣的主角,卻用了“虛筆”(當然,黛玉之虛筆與次要人物減筆,手法用意皆不同)。按說,像黛玉這樣的萃曹公畢生心血凝鑄而成的主角,本應不惜筆墨詳寫精繪,可果真那樣,不僅與寫鳳姐的肖像(包括後文的寶玉)之手法雷同單調,也不會起到理想效果。寫黛玉這樣,“與衆各別”的人物,須有與衆不同的手法。作者抓住其最生動典型的氣韻神情:“煙眉”,清、淡、秀;“合情目”,性靈之光;“愁、嬌、淚”,暗示其悲劇命運,並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頓生愛憐。全書都很少寫其服飾,對黛玉的肖像是“虛多實少,絕去形摹”,此處更是“穿戴竟無一字提及”,這是爲什麼呢?想黛玉身爲大家閨秀,又是出門在外,去“鐘鳴鼎食”“與別家不同”的賈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動言語尚恐被人恥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但真要像寫王熙鳳那樣,重彩詳繪其服飾,勢必喧賓奪主,減少人物寄人籬下的辛酸感,削弱其淒涼的悲劇色彩。因此,寫黛玉衣飾不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當然,人們可以根據作者對其形象的塑造,想像着給黛玉着裝,那須也是類似“翠竹臨風的瀟湘館”的環境之於林黛玉,應是淡而不俗,清麗高雅,合其“瀟湘妃子”自然灑脫的“風流態度”,而決非王熙鳳式的珠光寶氣。再者,作者用虛筆寫意展示黛玉的肖像,還爲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塵拔俗的空靈感:那種脈脈之情嫋娜之態,那種欲說還休的柔媚,“嬌羞默默同誰訴”的眉目,那聰明靈慧的談吐,都從這獨具匠心的肖像描寫中顯示出來。黛玉是集中國三千年文化於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僅在外貌,更在精神氣質──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她有的是才,而絕少世俗的所謂“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顯其神而略其形,正是爲免落俗臼,使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浪漫富有魅力。誰說“意態由來畫不成”呢?在曹氏筆下,林黛玉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嗎?另外,如此筆法寫黛玉不僅是表現人物獨具特色的美,也是情理的需要。因爲此處的黛玉是寶玉眼中的黛玉,作爲錦衣玉食的貴家公子,且“最喜在內幃廝混”,見慣了膩紅肥綠,華衣豔飾,兼其與生俱來的“怪癖”,他怎會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與衆各別”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寶玉眼裏,她那“弱柳扶風”的身姿就顯得脫俗飄逸,“風露清愁”的眉目就顯得崇高深刻,通身的“靈淑之氣”能使他的靈魂清爽、淨化,難怪他要發出“女兒是水做成的骨肉”之類的奇論。此處的肖像描寫,在表現黛玉性格的同時,不忘展示寶玉的性情。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林黛玉進賈府》一回中,黛玉的肖像實際上是分三次描寫來完成的:一次通過衆人之目,客觀地介紹黛玉的不俗氣質和病弱身體;二次借熙鳳之目,用對賈母的奉承心理去發現、感受黛玉的自然美;而第三次是通過與黛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寶玉之目,方是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還是脂硯齋見得透闢:“不寫衣裙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知黛玉終是何等品貌。”脂硯齋不愧是曹雪芹的知音。

相反,作者獨讓王熙鳳濃妝豔飾,遍體錦繡,用當時關於美女的標準來衡量,此等筆墨明有微旨,與其說是褒讚,勿寧說是貶謫。清代言婦女美,在嬌羞媚態,服飾“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李漁語)。着極奢極麗之服,滿頭翡翠,環鬢金珠,過事修飾,過事刻畫,是俗氣,不是美麗。老舍先生說得好,“真正美麗的人,是絕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王熙鳳把自己“包裝”得如此妖豔凌人,氣勢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對榮華富貴無饜的追求嗎?如此等精心設計的“與衆姑娘不同”的裝束,出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嘗不是爲了在黛玉面前表現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賈府中顯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擁有華貴的服飾呢?應該說她的目的還是基本上達到了,就連並非少見多怪的侯門金貴黛玉,都對其衣飾驚詫不已,可見其輝煌華豔的程度,熱烈的“色調”折射出鳳姐志得意滿的心態,又和處於鼎盛時期的賈府“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氣氛相協調。真是“物帶世情”。不過,王熙鳳的文化修養太低了,雖然聰明能幹,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調的薰陶,不諳高雅爲何物,她除了衣食享受和權力之爭外,並無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風度氣質,與出身書香、受過教育特別是經古典文學陶冶的林黛玉的詩人氣質,大相徑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位的,顯得俗不可耐。可見穿戴服飾與人格、志趣、情操、修養是密切相關的。曹雪芹深知這一點,他如此描寫王熙鳳的肖像,正是欲藉此揭示這一反派角色風騷庸俗的性格和空虛貪婪的靈魂。

作者還一再着力描寫王熙鳳的眉形目態,此回借黛玉所見,告訴讀者,王熙鳳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在後文王熙鳳素服賺尤二姐入大觀園時,又一次寫到她的眉眼“眉彎柳葉,高吊兩梢,目橫丹鳳,神凝三角。”兩次描寫,同中見異。第二次不僅寫其形,更寫其神。丹鳳眼、柳葉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卻偏偏把美麗的丹鳳眼配以三角,讓秀氣的柳葉眉高吊兩梢,這就不盡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決非溫柔敦厚之形象。我們翻開麻衣相法,便會發現,“三角眼”“吊梢眉”乃爲狡黠、狠毒、性巧、通變、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鳳眉目寫成這般形狀,似乎在依循這種普遍流行的唯心主義哲理,藉以揭示王熙鳳這“胭脂虎”的性格爲人:美豔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顆醜惡的靈魂,奸詐、冷酷、陰毒。“心較比干多一竅”的林黛玉,初與王熙鳳相見,就一眼看穿了這一點。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此二人的肖像,皆非由作者代爲旁述,都是透過他人之目(寶玉或黛玉),由一個特定的視角完成的。這樣用他人的感受寫人的外貌,不僅富有感情色彩,而且有利於雙方性格的表現──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筆墨經濟,一舉兩得。寫二人肖像,異中見同,手法巧妙。

果戈裏說:“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肖像描寫之所以顯得“重要”和“困難”,是因爲它必須巧妙地傳達人物的性格內涵,不是爲外形而外形,須是爲性格而外形。沒有個性特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肖像,是不能起“鑰匙”作用的。曹雪芹正是依據這一原則,揮動巨如大椽、細似金針的妙筆,寫熙鳳側重於“與衆姑娘不同”的“打扮”;繪黛玉着眼於“與衆各別”的“形容”。一實一虛,或濃或淡,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繪出個性鮮明的肖像。王朝聞先生說:“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寫這一藝術手段,服從於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可謂語切肯綮。

《紅樓夢》博大精深,其藝術匠心,管窺蠡測不足道萬一。由此二人的肖像描寫之一斑,可窺見天才藝術家曹雪芹丹青妙手的高明。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瞭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 瞭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 作者的寫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爲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着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衛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鬥。周朝,要抗擊西戎;戰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爲了保衛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徵發數十萬人民修築了長城,衛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範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後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說南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党懷英一起讀書,党懷英後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起了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於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說後率領着五十名騎兵衝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着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於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佔區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後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後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於各地,戰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爲爲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冑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爲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冑任命爲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後,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冑並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並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於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冑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於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提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麼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於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那麼,究竟作者認爲誰是保衛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並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於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爲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後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着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爲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於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爲“楚”。公元404年二月七年級,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爲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爲了類似於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爲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後,大權在握的劉裕終於代晉稱帝。

提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說“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說明了什麼?

明確:說明了當初儘管劉裕那麼英武非凡,軍隊那麼威猛、武器那麼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着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嚮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麼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再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1、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學生在課前作充分的預習,掌握一定的資料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註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冑北伐的一種勸誡。

提問:此時,作者提到如果倉促北伐,必將會導致失敗。其中隱含了作者的一個意思,是什麼?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纔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那麼,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並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悽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提問: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敗的典故影射張浚北伐的失敗,那麼用宋文帝北伐的失敗後果來影射誰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後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註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麼感想?

明確: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慘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於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提問:此處作者回憶當初揚州遭到金兵劫掠的悽慘景象,本來是不堪回首的。此處爲什麼要寫作“可堪回首呢”?

明確:爲了讓統治者知道,用人不當導致戰略失誤,會造成多麼大的損失!因此,就更應該慎重,那麼朝廷應該用什麼樣的人才呢?

最後,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爲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後,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出生地 所處時代 經歷 做官 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 四川眉縣 北宋中期 冤獄、坎坷 文官,頗有政績 47歲

辛棄疾 山東濟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業,不得重用 武官,戰功卓著 66歲

然後再從作品來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環境: 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聯想,景在一起 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狸祠下

聯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想到的虛景多於實景

人物 周瑜 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狸、廉頗

情節 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 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狸、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首先蘇軾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氣風發,就算是建功立業爲國效力,也只是作爲文官的地位,所以蘇軾的詞中我們看不到像辛棄疾那樣的金戈鐵馬之聲,更多的是一種胸懷的曠達。

而辛棄疾則是北方民族,我們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較兇悍。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南方能夠打敗北方而統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從南方建立政權,但是政權最終的穩定卻還是在北方。出身于軍隊將領,他的詩詞中自然有一種軍人的堅毅、果斷,兵甲之聲充塞於耳。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鬱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願老去的思想。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6

作爲一名教師,擔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應該在成長的歷程中,爲自己規劃未來,我相信“勤能補拙”,我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勤奮的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如何儘快的走向成熟,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使自己在進行教育事業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來前進和發展,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巨大任務。特做分析計劃如下:

優勢分析:

1)熱衷教師職業,熱愛思品教學,有較強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2)能靜下心,積極地閱讀一些教學的相關雜誌,關注最新的課改動態。

3)謙虛好學,能自覺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4)通過13年課堂教學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夠勝任國中各階段教學工作

不足之處:

1)十幾年來,我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缺乏規劃,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專業的培訓,在理論學習和教科研方面發展得不夠,沒有很好地把實際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師的路上步子邁得還較慢。

3)在學科教學中,很大程度依賴於教材,缺乏自己對於文本的深入解讀,自己的教學缺乏創新和研究,對於教材開發的力度不夠,沒有很好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整理、積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強。

4)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方面,自己平日的課堂教學缺乏親和力,與學生的接觸太少,沒有深入走進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不瞭解學生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師形象,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一年目標

爲了更好地實現專業的成長,我將立足崗位,以學校大局和學生的發展爲重,認真踏實工作。

二年目標

我計劃通過二年的時間,達到有對教育理想的執着追求,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較高科研工作能力,專項特長突出,學生、家長滿意的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把自己教師的愛平等的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每一個學生思品素養的提高,讓自己真正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走進學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爲學生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爲接近學生,超越教材的課堂教學,研究教材,立足於學生的角度研究教學,備出高質量的課,同時上出精彩的語文課。

(3)研究教學,對於自己的教學行爲進行分析,寫好自己的教學總結和反思,對於自己的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充分的研究,探尋適合自己教學風格,記錄自己和學生成長的足跡,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做一名研究型、發展型教師。

(4)勤於研究,勇於實踐,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多學別人之長,多讀書,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自己的思品教學既有工具性又閃耀人文的光輝。

(5)練好過硬的基本功,豐富自己的教育機智,同時注重自己的修養和教態。吸收他人修養中的元素,使自己的修養更加立體。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併爲自己的職業理想持之以恆的努力。

三年目標

1、轉變教師角色,樹立服務不同種類學生意識

專業工作是爲人類謀求福利的社會公益事業。教師這一職業必須以教育爲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以爲只有樹立爲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和學習真正完整地還給學生。特別是針對新的招生況,我們如何面對。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反思、盤點等一系列內省性活動來完善自己的角色行爲,獲得創新和超越的活力。

2、實施行動研究,深刻領會課程理念

專業理論研究要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因此,我將立足於新課程課堂教學,力爭每年進行一項行動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3、明確專業研修方向,建設專業發展強勢領域

學會與同伴合作,向更多的前輩、專家、同行學習,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寬廣,進而來擴充自己的專業實踐內涵,形成自己的專業發展優勢領域。

4、加強理論學習,加快專業成長步伐

理論是實踐的嚮導,是專業發展的基礎。近三年,我計劃每年讀3-4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7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纔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爲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臺。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1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爲,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閱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纔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爲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合格老師。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鑑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 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 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着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着金兵南下的鐵蹄,嘆息着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着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爲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臺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 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爲己私利, 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 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 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 普通。

金戈鐵馬 精銳部隊

元嘉草草 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爲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瞭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說、明說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註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範: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儘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 人 古 事

孫 權 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 裕 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 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 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 頗 一飯鬥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註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爲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讚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千古”,照應題目“懷古”,富於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無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風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儘管物換星移,滄桑鉅變,舞榭歌臺,遺蹟淪湮,然後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勳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 嘆爲英雄後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於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於“尋常巷陌”,以京口爲基地,先後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爲尋,倍尋爲常,形容窄狹。引申爲普通、平常。巷、陌,這裏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裏指代精銳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着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爲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勳。

劉裕:敬仰讚美(情感態度) 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爲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後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並不佔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於事功而輕啓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資治通鑑》裏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後,評價說:“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爲草率馬虎。 贏得:落得,剩得。 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現實,借古諷今,藉此事詠歎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鑑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爲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鑑。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於“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後就得到了驗證:韓侂冑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塗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隆:不屑諷刺(情感態度) 勸爲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後改爲祠廟,稱佛狸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繫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 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 望:四十三年後,一片神鴉社鼓。 悲:百姓鬥志鬆懈,擔憂百姓安於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爲渡江基地,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狸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徵,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徵。歷代文人詠“佛狸”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狸”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 血污,風雨佛狸愁”。在佛狸這個稱呼裏,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 諫爲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爲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爲“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冑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歎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着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嘆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後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嘆(情感態度) 望爲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爲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於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鑑賞最後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一、導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並不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着累累屍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的複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讀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飢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騤騤(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爲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麼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爲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啓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爲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敘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爲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爲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三、析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說說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 採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四、探

1、播放余光中的《鄉愁》,爲詩歌情境作鋪墊。

2、齊聲誦讀,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品讀,把全詩的內容梳理分爲三個階段,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重新回顧全詩內容。

引用渲染: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徵》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3、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請談談你的理解。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前人賞析佳句: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景而情與之俱。徵役之況,歲月之感,胥在言外。——錢鍾書

⑵參考賞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裏,微風吹拂,楊柳輕柔飛揚。——依依惜別之情

寒冬時節,雨雪飄飛,紛紛揚揚。——傷感哀痛之情

②以樂景寫哀情(反襯):

"焦慮不堪的家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③對比

時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來”

活動小結,畫面再現 :讀到這裏,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4、背誦比拼

齊讀詩歌。

教師提示要點,鼓勵學生個人背誦。

齊背詩歌。

五、拓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參考賞析: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2、有感而發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師生互相點評。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瞭解作者渴望爲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爲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爲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爲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爲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爲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爲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爲狹隘,習慣於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爲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羣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學法指導

採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剛纔我所播放的歌曲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在前奏部分,我們首先聽到的是戰爭前的鼓角爭鳴,這樣的歌曲我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三國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是個亂世。但亂世容易產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蹟可以讓後來人來品評。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開講以來最爲火熱的,也是對三國人物的一個品評——《易中天品三國》。那麼大家來讀一下這幾個詩句,看一下這些詩句所品評的具體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寫弛馬射虎的孫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足智多謀的周瑜)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雲:忠肝義膽、武藝超羣;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爲、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涌現出這麼多的英雄人物,爲什麼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鍾呢?(板書:爲何獨愛周瑜?)

現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節】

1、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麼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意思就是說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2、名家範讀。

節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過剛纔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後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爲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 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容的?我們接着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問:我們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感受到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來,這完全得益於作者用詞的藝術。你覺得上闕中哪些詞用得很有味道,爲什麼?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淘、穿、卷。

( 1 )淘。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的氣勢,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歷史的推進。爲我們創造了一個曠遠、深邃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個“淘”字,一下了如過電影般推到了我們的眼前。讀到這樣詩句,讓我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三國演義》中的那首捲簾詞。(一起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以這樣說滾滾東流的江水已經超脫了物理意義上水的概念,它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2 )穿。寫出了山岩高聳入雲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古戰場到如今也算是一個旅遊景點了,根據作者的介紹,如果讓你們爲之拍一個宣傳片,你們會怎樣安排鏡頭呢?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涌奔騰,然後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着江岸,滔滔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於是整張圖景明瞭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爲之配上臺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如畫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氣勢,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臺佈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裏啊?(豪傑。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麼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稱呼:公瑾、周郎 (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着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說“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教師總結:蘇軾記周瑜,主要是記起赤壁之戰,但在此卻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細節,“小喬剛剛出嫁”,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如果按實際情況選擇了“出嫁”這個詞語的話,小喬已爲老喬,那麼便不夠美了,而周瑜同樣的也在變化,所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剛出嫁”這點更襯出周瑜的年輕有爲、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豔羨。藝術嘛,爲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爲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爭有着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對於東吳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3萬對10萬。而作爲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地從容、沉着。談笑間,藉着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船。“檣櫓”點出了水戰,“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的戰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後流連的去處。面對着這樣的周瑜,蘇軾心裏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周瑜24歲被授予“建威中郎將”,並娶了江東美女小喬,34歲爲孫劉聯盟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而蘇軾呢?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很有才華的,詩歌方面與江西詩派的核心人物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方面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蘇辛”;書法方面與米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於“唐宋八大家”。可見他是十分有才華的,但是他的仕途卻頗爲坎坷。蘇東坡來黃州之前,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在文化圈裏,也倍受非議與妒忌,他是帶着疲憊,滿心僥倖而又滿心絕望地,傷痕累累地來到黃州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這時的他已47歲,老之將至,卻功業無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難怪蘇軾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可以說是壯志未酬,心中涌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着大江而東去,洗滌盪盡了嗎!那麼又何必去執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後來的惆悵失意,最後趨於平靜。

【誦讀體驗】

【歸納總結】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在作者的人生態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佈置作業】

背誦全詞。

預習《定風波》,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亂石穿空 雄姿英發

驚濤拍岸 羽扇綸巾

捲起千堆雪 檣櫓灰飛煙滅

(二)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爲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爲,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爲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啓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爲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爲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爲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爲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2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都承擔着更重要的責任,尤其應該不斷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我相信“勤能補拙”,我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勤奮的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如何儘快的走向更成熟,成爲一名模範的人民教師,使自己在進行教育事業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來前進和發展,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巨大任務。特做分析計劃如下:

優勢分析:

1)熱衷教師職業,熱愛教育事業,有較強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2)能靜下心,積極地閱讀一些教學的相關雜誌,關注最新的課改動態。

3)謙虛好學,能自覺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4)通過23年課堂教學實踐,已經帶過10屆高三畢業生,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夠勝任高中各階段教學工作。

不足之處:

1)二十幾年來,我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缺乏規劃,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專業的培訓,在理論學習和教科研方面發展得不夠,沒有很好地把實際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師的路上步子邁得還較慢。

3)在學科教學中,很大程度依賴於教材,缺乏自己對於文本的深入解讀,自己的教學缺乏創新和研究,對於教材開發的拓展度不夠,未能完全超越教材,整理、積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強。

4)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方面,自己平日的課堂教學缺乏親和力,與學生的接觸太少,沒有深入走進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不瞭解學生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師形象,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一年目標

爲了更好地實現專業的成長,我將立足崗位,以學校大局和學生的發展爲重,認真踏實工作。二年目標

我計劃通過二年的時間,達到有對教育理想的執着追求,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較高科研工作能力,專項特長突出,學生、家長滿意的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把自己教師的愛平等的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每一個學生思品素養的提高,讓自己真正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走進學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爲學生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爲接近學生,超越教材的課堂教學,研究教材,立足於學生的角度研究教學,備出高質量的課,同時上出精彩的語文課。

(3)研究教學,對於自己的教學行爲進行分析,寫好自己的教學總結和反思,對於自己的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充分的研究,探尋適合自己教學風格,記錄自己和學生成長的足跡,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做一名研究型、發展型教師。

(4)勤於研究,勇於實踐,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多學別人之長,多讀書,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自己的思品教學既有工具性又閃耀人文的光輝。

(5)練好過硬的基本功,豐富自己的教育機智,同時注重自己的修養和教態。吸收他人修養中的元素,使自己的修養更加立體。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併爲自己的職業理想持之以恆的努力。

三年目標

1、轉變教師角色,樹立服務不同種類學生意。

專業工作是爲人類謀求福利的社會公益事業。教師這一職業必須以教育爲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以爲只有樹立爲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和學習真正完整地還給學生。特別是針對新的招生況,我們如何面對。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反思、盤點等一系列內省性活動來完善自己的角色行爲,獲得創新和超越的活力。

2、實施行動研究,深刻領會課程理念

專業理論研究要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因此,我將立足於新課程課堂教學,力爭每年進行一項行動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3、明確專業研修方向,建設專業發展強勢領域

學會與同伴合作,向更多的前輩、專家、同行學習,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寬廣,進而來擴充自己的專業實踐內涵,形成自己的專業發展優勢領域。

4、加強理論學習,加快專業成長步伐

理論是實踐的嚮導,是專業發展的基礎。近三年,我計劃每年讀3-4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纔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爲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臺。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2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爲,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閱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纔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爲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模範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