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9W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1

賞析指導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通用5篇)

《西風頌》是雪萊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詩,它的篇幅較長,加之詩中的場景不斷變換,意象也十分密集,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所以講解時要注意抓住詩歌的展開線索。

這首詩是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裏構思的,雪萊自己曾解釋了它的緣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場暴風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奮的大風集合着常常傾瀉下滂沱秋雨的雲靄。不出所料,雨從日落下起,狂風暴雨裏夾帶着冰雹,並且伴有阿爾卑斯山南地區所特有的氣勢宏偉的電閃雷鳴。”書寫暴雨來臨之際大自然的偉力,成爲該詩的起點。

第一節,寫狂暴的西風如何摧枯拉朽,將落葉掃盡,又將種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來。詩中有兩處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點解釋:“有翼的種子”,指的是那些靠風力傳播到遠方的種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東風,詩人將東風稱爲西風的姊妹,爲了表明二者之間的聯繫。在這一節中,詩人運用了色彩對比的手法,在描寫西風掃蕩的秋天時,“黃的,黑的,灰的,紅的像患肺癆”一句,渲染出樹葉凋零時一片色彩斑斕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師”“疫癘”“死屍”“黑暗的冬牀”等詞彙、意象的出現,更突出了一種萬物肅殺的氣氛。但當寫到“春天”來臨,語言的色彩又趨於柔和、明媚──“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峯和平原”。詩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這幾行詩中大自然由枯到榮的變化過程,被形象地呈現。最後,詩人將無處不在的西風命名爲“破壞者兼保護者”,這裏包含了一種特定的認識,西風既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又創造了新的世界,這正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的辨證規律。

第二節,視角拉向了高空,寫西風怎樣吹破了烏雲,形成了暴風雨。這一節是全詩中想像最爲奇異、瑰麗的一部分。在一開始,被風吹散的流雲,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葉,在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轉換,混亂、撕扯、糾纏等詞的使用,也強化了一種動盪的感覺,破碎的雲朵也像落葉那樣,正在掙脫那些看不見的“枝幹”。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運用了一個更爲大膽的想像,將飄落在空中的雲氣,比喻成“狂女的飄揚的頭髮”。所謂“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在古代的繪畫中,她有着怒發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長髮,恰恰準確地表現了亂雲飛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祕和危險。在這一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詩人的想像雖然大膽,但事實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學常識,如暴雨的形成,來自水氣的蒸騰、凝結,伴隨着雲層之中“電”的作用等。作爲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對物理、化學、電學等自然科學,也有極大的興趣,在這首詩中,對自然偉力的讚頌是與對自然的認識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節,視角從高空回到了海洋,寫西風喚醒了海洋,也讓海底的植物戰慄不安。在形容西風到來之前海洋的平靜的時候,詩人設想“它曾經昏睡了一整個夏天”,而且在夢中它還見到了“古老的宮殿和樓閣”,讀者似乎能看到樓閣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盪漾形成一片波光瀲灩的美景。隨後,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風到來的時候主動劈開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這一段描寫十分奇異,似乎完全出自詩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種自然的規律。據說,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陸地植物一樣,對季節的改變有相同的反應,因而西風的到來當然對它們也會產生影響。

上面三節寫的是西風縱橫於天地之間,第四節回到了詩人自己,他呼喚西風將“我”帶走,像樹葉、浮雲、水波一樣,不羈地、自由地浮游於世界。爲了表現西風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詩人使用了一連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雲霧”,“假如我分有你的脈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時,凌風而舞”──形成一種鏗鏘、飛揚的節奏,“當我是水波、樹葉、浮雲”一句,更是模擬出西風的不斷激盪。後面的第五節,這種語言的氣勢愈發強勁,詩人改用一系列祈願的句式,表達了要與西風合爲一體的決心和勇氣。最後出現的那句著名格言,則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而且好像是直接對着讀者發問,彷彿西風剎住了腳步,詩歌的內涵一下子變得無比雋永。

從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與自然之間,詩人縱橫馳騁地展開了想像,將自然現象、科學觀念、宇宙的認識、生命的激情,融爲一體,充分展現了詩人擴大的心靈世界。在描繪西風的形象之外,詩人也多用感嘆詞與重疊的句式,特別在前三節都以“哦,你聽”來結尾,使五個詩節,雖可獨立成篇,但相互連綴,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捲的西風一般,一氣呵成。

西風頌關於此詩的主題,與上面講過的《老虎》一樣,也有不同的解釋。通常的說法,是將這首詩的寫作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運動相聯繫,雪萊借對西風的描繪表達了對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讚頌。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此詩的內涵更爲複雜,不一定要從政治層面解釋,季節輪換之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種自然中蘊涵的破壞與創造的激情,或許這纔是詩人讚頌的對象。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抒情詩中的名篇,但篇幅較長,意象密集,頭緒似乎有些紛亂,先讓學生各自默讀此詩,再大聲誦讀,嘗試把握詩歌展開的線索。

二、作品解讀

1.介紹此詩的一些背景,包括詩人情況、歷史條件、寫作緣起等,爲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鋪墊。

2.這雖是一首抒情詩歌,但上天入地,空間、場景不斷變化,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先讓學生分頭朗誦詩歌的各節,再細緻講授各節的內容,把握住詩歌展開的內在線索。

3.爲了表現西風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間自然的奇觀,詩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鮮明的意象,讓學生挑出相關的段落,分析詩人想像力的瑰麗之處。

4.此詩的句式和用詞非常有特點,多用重疊、復沓的句式,以及充滿力度的動詞,鏗鏘激昂,在語言的節奏上就體現了西風的強勁,要着重分析這些用句、用詞的特點。

5.關於這首詩,一般的解釋是認爲它表達了一種對革命力量的讚頌,但在此之外,還要爲學生講解詩人的自然觀,在衰敗與繁華的循環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現。

三、擴展與比較

1.《西風頌》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抒發強烈情感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想像,境界闊大,組織學生討論:它與我們一般熟悉的抒情詩歌有什麼不同?

2.這首詩在歌頌西風的同時,也描繪了很多自然的現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學的因素,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思考科學的知識經過詩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詩意”。

參考資料

讀雪萊的《西風頌》(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後,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卡斯辛叢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諾河走去,疾勁的秋風橫掃落葉的景象使他激動。他想到苦難重重的祖國,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離開祖國的個人身世。英國某些報刊對他的誣衊攻擊還在耳中響着。詩人不禁感嘆祖國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動政府一手製造的苦難中了;他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個有巨大威力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一個革命者的憤怒。眼前這一陣西風來得正巧:這不正是他所尋求的藝術形象嗎?

借西風橫掃落葉的威勢來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動政權;借西風吹送種子來比喻革命思想的傳播,寄託詩人對於未來的希望──這就是《西風頌》中歌詠西風是“破壞者兼保護者”這個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經過幾天的醞釀,雪萊進一步以西風自比,以西風比喻一切革命詩人和詩歌,大力闡發了詩人和詩歌的雙重作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這就更加豐富了這首著名抒情詩歌的進步內容。當然由於時代和世界觀的限制,雪萊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屬於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還帶有抽象和虛幻的性質。

這樣看來,爲了確切掌握《西風頌》的主題意義,瞭解一下當時英國的處境和雪萊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麼多餘的事了。這裏,簡明的歷史背景知識顯然能夠幫助我們欣賞具體的文學作品。

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締結和約以後,經濟恐慌立刻席捲全國。原來依靠戰爭維持的許多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市場蕭條,物價昂貴。當時的英國政府一方面用通貨膨脹的自殺政策來維持殘局,一方面採取血腥的鎮壓手段來對付工廠、農民的示威行動。其中與這個時期雪萊的詩歌創作有直接聯繫的是“彼得盧慘案”。1819年8月16日,英國國內的急進派和工人在曼徹斯特的聖彼得廣場舉行八萬人的羣衆大會,要求政府改革國會,取消目的在於維持高昂糧價的穀物法。英國政府派遣騎兵進行鎮壓,當場有11人死亡,傷者多達400餘人。消息傳到意大利,引起雪萊的強烈反應。他在給友人裏厄的信中寫道:“暴風雨一般的忿怒還在我心中沸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全國對這血腥殺人的罪行將作何種答覆──必須行動了。但做什麼呢?這一點我還不很清楚。”英國政府對工人羣衆的殘酷鎮壓使雪萊這一時期的政治詩歌變得特別鋒利、尖銳。詩人在《給英國人民的歌》中號召人民“鑄造武器,拿起來保衛自己”。《一八一九年的英國》一詩對英國的政治、法律、宗教、軍隊進行了全面的諷刺。

1817年英國的統治階級通過御用法官之手,剝奪了雪萊撫養已經離婚的第一個妻子海麗特所生孩子的權利,這給了雪萊極大的刺激。爲了預防反動政府對自己第二個妻子瑪麗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萊全家再一次離開祖國,遷居意大利,從此再也不回英國了。不幸他們所攜帶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這時期雪萊心中的悲憤是難以形容的。正是這種國難家仇所激發的強烈憤慨,使詩人在《西風頌》中怒吼:

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師,紛紛逃避:

《西風頌》開篇恰當地借秋風掃落葉的威勢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憤怒和清掃舊勢力的決心。雪萊是一個革命樂觀主義者,他不僅看到西風席捲落葉的破壞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種子的建設作用。《西風頌》全詩貫穿着這個又矛盾又統一的主題思想。第一節開門見山把它點明瞭,這就爲後面幾節詩的發展提供了中心線索,更爲詩篇結尾的著名預言:“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伏下一筆,使預言獲得落實的基礎。

西風的威武形象貫串全詩,起着決定作用。但各節又有和西風相聯繫的輔助形象,以擴大藝術效果。與全詩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呼應,第一節中既寫到秋之呼吸的西風,也寫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風);既寫到鬼魅似的落葉,也寫到“像羊羣一樣,覓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詩人既用“重染疫癘”等字眼來咒詛垂死的秋葉,也瞻望春天“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峯和平原”。對現實的鞭撻和對未來的幻想──也即是對西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雙重作用的謳歌──主題思想中這兩個部分通過並列對比的描寫,不斷地在交叉中發展。

《西風頌》的第二節除了繼續描寫爲“瀕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風的威力以外,還從上節枯葉的形象聯想到天上的流雲。狂風席捲流雲和橫掃落葉本來異曲同工,這裏的聯繫既密切又自然。這麼一聯繫,詩的意境隨之擴大:我們的視線從地面移到空中。這裏吸引我們注意的,仍是西風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流雲所將帶來的雷電、風暴,革命的風暴:

那是你的渾然之氣,從它會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聽:

《西風頌》的前三節都是以“哦,你聽”結束的,只是第一節的措辭略有不同。雪萊要我們聽的當然不僅是勁急的風聲,而且是發自詩人衷心的革命號角。我們知道,雪萊對於革命採用暴力的問題始終搖擺不定,成爲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點,只是在1819年英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情勢下,他才明確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儘管某些西方資產階級評論家還持不同意見(如1956年出版的《雪萊在工作中》一書的作者),《西風頌》對於暴力的歌頌是確定無疑的。雪萊明白地說:“啊,但願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啊,讓我們合一!”(第五節)也正是這一點,使《西風頌》明顯地超過雪萊大部分抒情詩的思想高度。

前兩節裏,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上天入地,到第三節詩人引導我們進入海洋。地中海的驚濤駭浪成爲突出的輔助形象,正如枯葉、流雲分別是第一、二節的輔助形象。雪萊着力描繪被秋風喚醒的波濤洶涌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威力進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爲西風讓路,“向兩邊劈開”;深植淵底的草木被西風“嚇得發青”,“一邊顫慄,一邊自動萎縮”。

到此爲止,雪萊抒寫了西風橫掃落葉、席捲流雲、掀起波濤三種自然現象。讀者固然也感到詩人寄託在西風這個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確點出西風與自己的關係還在第四、五節。第四節是本詩結構上的轉折點:開始向詩人的主觀方向發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雲霧,/是一個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雪萊在引導“我”進入詩篇的時候仍然重複運用了前三節中的輔助形象。這個巧妙的重複總結了上文,啓引了下文,使全詩結構立刻嚴密起來,而且使描寫對象的轉變──從西風到詩人──來得妥貼而自然。這裏雪萊的意思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爲西風掃除的對象,而是希望獲得和西風一樣的威力,起到和西風一樣的作用。他說“這被歲月的重軛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樣的:驕傲、輕捷而不馴”。

《西風頌》最後一節,雪萊表示了希望獲得“狂暴的精神”以後,深刻而簡明地指出了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使命。詩歌應當像西風一樣,促成新世界的誕生,向人間播送“火星”,像預言的喇叭──與第一節春天的喇叭相呼應──“把昏睡的大地喚醒”。這正是雪萊作爲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所一貫強調的東西。他在沒有完成的長篇論文《詩辯》中指出:詩人首先應當是戰士,社會的立法者,生活的導師。

《西風頌》的主題思想經過上述發展以後,最後以出色地表現了雪萊革命樂觀主義的預言結束:“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不少讀者背得出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於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義,同時也由於它出現在全詩的末尾,非常恰當有力地總結了歷經曲折的思想情緒。假如它在開篇就出現,效果就會大爲削弱。從這個巧妙的安排上,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雪萊優秀的詩歌藝術。

雪萊的抒情詩有兩大類:一類以鮮明的政論性爲特色,詩句簡明有力,如《給英國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類以輝煌的想像和優美的情致取勝,如《雲》《雲雀》等篇章。它們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異的色彩。《西風頌》兼有兩類的長處。詩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並不過分渲染;所用形象具體明確,而且前後連貫,不像《雲》中的形象豐富得叫人眼花繚亂。詩人的想像雖然與流雲、碧濤一同馳騁,他的腳跟卻是牢牢地站在現實的土地上的。

《西風頌》結構的嚴密是它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題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主要形象和輔助形象的配合和發展。全詩始終以抒寫西風的威勢爲中心,同時又不斷地從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來豐富詩篇的藝術感染力量;詩篇突出地表現了西風的雷霆萬鈞之力,同時又提供了色彩絢爛的畫面;既顯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於單調枯燥。詩人處處以內心的感情來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來反映內心的情緒,確實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動人境地。我們不能忘記,雪萊曾經以讚揚的心情抄錄過一位同時代詩人的話:“化自然景象爲思想,化思想爲自然景象──這是藝術天才的祕密。”

在格式方面,《西風頌》也別開生面。全詩系以五首十四行詩組成。一般的十四行體適宜於表現一個完整、單純的觀念或情緒,因此往往單獨存在,或者構成組詩,但各部分仍有相當鮮明的獨立性。像《西風頌》這樣把五首十四行體緊密地組成一首抒情詩,各部分密切依賴而不可分割的例子並不多見。根據對當時雪萊所用幾個筆記本的研究,最初他所採用的是無韻素體詩,幾經修改,才成爲目前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因爲無韻素體詩雖然宜於表現雄渾的感情,卻一般比較鬆散,不符合結構嚴密的要求,而十四行體正以結構上的嚴密完整著稱。但一首十四行體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現雪萊的宏大氣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幾首十四行體組合起來。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內容與形式的密切聯繫。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及成爲千古名篇的原因;欣賞《滕王閣序》的美景與真情;掌握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讀註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接受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和“居卑位而有爲”的蓬勃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用富麗的詞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事、景、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指導背誦。

教學時數 4課時。

一、認識作者文體

1、導語設計。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澱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臺樓閣比比皆是。在衆多的人文景觀中,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四大名樓”,你們能說出寫這些名樓及其相關詩句嗎?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該文集音韻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於一體,渾然天成,實爲千古駢儷絕調,今天我們進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

2、簡介滕王閣:滕王閣面臨贛江,處於贛江和撫河交匯處。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都督時,於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號爲名。

滕王閣始建於唐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爲: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此樓在歷史上迭廢迭興達28次。現在的滕王閣樓於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樓九層,高57.5米,背城臨江,距唐代遺址百餘米。今重修後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 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

滕王閣爲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燬。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重建後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如今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爲“三王文章“。

2、解讀《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高高的滕王閣正對着江心小洲,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着鸞鈴馬車,掛着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閣內畫棟珠簾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爲伴。悠閒的白雲,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經過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3、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4、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5、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王勃才華早露,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明,援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侍讀,兩年後因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因擅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爲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徑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閻某在滕王客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兩個月後,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二、感知文本結構

1、放課文錄音,注意讀準字音。

2、生字正音。

棨戟 懿範 襜帷 箋 翼軫 襟三江 鶴汀 鳧渚 川澤紆 孤鶩 潦水 驂騑 繡闥 雕甍 舸 蠡 遄飛 睢 鄴 睇眄 南溟 閽 舛 賒 樽 迥 慤 簪笏

3、指定7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4、初步感知課文,思考: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爲幾部分?

明確: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三、還原宴會場景

1、教師配樂範讀第一段(播放《漁舟唱晚》的背景音樂)。

2、根據課文的第一段找到王勃與主人閻公與賓客的關係。

3、思考,如果是自己,會寫些什麼?(王勃,過客、失意,潦倒)

4、作者又是怎麼來寫的?

概寫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突出人傑地靈,扣標題中的“洪府”來寫: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歷史久遠。(時)

星分地接,襟帶控引——由天及地,宏偉遼闊。(空)

地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由物及人,資源寶貴。(物)

人傑:主賓尊貴,俊採星馳——由文及武,盛會空前。(人)

5、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也緊扣照應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四、賞析秋季美景

1、指名朗讀2-3段,分男女生讀(播放《漁舟唱晚》的背景音樂)。

2、你從中看到了哪些景緻?

請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並稍作概括。比如:清澈的寒潭、縈繞的煙光、蒼翠的層巒、流丹的飛閣、縈迴的島嶼、壯麗的樓閣、遼闊的山原、迂迴的川澤、閭閻舸艦、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漁舟雁陣。

3、再請放聲誦讀文段,男生齊讀第二段,女生齊讀第三段。

4、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色彩變化之美——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 “流丹”“聳翠”“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着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寫盡九月之景”。這句是因果性的推論。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兩個有代表性的特徵來寫秋天,寫水寫山,動靜結合,如詩如畫。

遠近變化之美——作者用電影手法,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爲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

上下渾成之美——“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爲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絕唱。

補充介紹:“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二十六。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爲之,已宿構矣。乃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 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而罷。”(《唐摭言》卷五)

這兩句動靜結合,境界開闊,意蘊深遠,對比鮮明。 (播放圖片)

虛實相襯之美——“漁舟唱晚”四句,寫的是生活之樂和自然之樂。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5、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爲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6、總結:《滕王閣序》一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爲第一。”

五、領悟人物心境

1、師生配合配樂朗誦第4、5段,課代表第4段,老師第5段。

2、過渡:賞如此佳景作者心情如何呢?第四段哪句呈現出來了?(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老師提示:令作者高興還有管絃之盛,歌聲之美,盛會之豪華,嘉賓之高雅。

3、這種快樂的心情到哪裏戛然而止了呢?(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王勃的興致盎然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很快就”興盡悲來”,作者抒發了哪幾種“悲”?

人生苦短,盈虛有數的命運之悲;

知音難覓的孤獨之悲;

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身世之悲。

4、登高望遠,人們都不免感嘆人生短暫,渺小,孤獨.你還能聯想起了哪些類似的詩句?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等,都是用永恆不變的自然與短暫多變的人生相比照。

5、作者爲什麼有如此之悲呢?他的人生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補充:王勃自幼聰穎,十七歲未及弱冠,便應舉及第,在沛王府做侍讀。然而正當這位青年才俊做着經緯天地的美夢時,出其不意的打擊降臨到了他的頭上。當時的宮廷風行鬥雞遊戲,諸王們常以鬥雞爲樂。一次,適逢沛王與英王鬥雞,年輕的王勃本打算爲沛王雞助興,便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討伐英王的那隻雞。不料這篇遊戲之作被高宗看到後,大爲不滿,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斥出沛王府。而給他第二次更沉重打擊的是在虢州參軍任上,因與同僚的關係搞得很僵,又先藏匿後殺害官奴被判死刑,後雖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被貶爲交趾令。

6、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悲,不是也不應該是生命的全部。儘管作者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他有沉淪嗎?文中第五段哪幾句表現了作者態度?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未晚。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信念堅定,節操不改,自信樂觀,奮鬥不止。

教師小結:本文是作者交趾探父途中適逢滕王閣盛會的即興之作,在大開大闔的的筆勢下,在大起大落的情感裏,蘊涵了王勃內心的困惑與追求,孤獨與堅守,彰顯着一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卻又不甘平庸的年輕而高貴的魂靈。他在困厄中自救,在痛苦中自勵,在逆境中自強,讓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怦然心動、肅然起敬!

7、總結本部分: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扣標題中的“宴會”。寫作方法——用典:

“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馬援”(窮、老)→不因年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北海”“東隅”→不甘沉淪

“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明確:典故使課文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六、答謝閒主嘉賓

1、學生齊讀本部分。

2、鑑賞提示。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是自謙之詞,如此簡單地給自己定位,其複雜心情一言難盡。

“等終軍之弱冠”兩個四六句,又避開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寫懷。先以終軍自比,表示請纓無路;再以班超、宗愨自許,表示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這兩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的決心。

“路出名區”的四個六字句,以平穩的語氣,含蓄地敘述了自己棄官事父,得以結識各位嘉賓的人生際遇。然後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親的教誨和今日拜謁閻公,都是值得高興的事。

“楊意”“鍾期”兩個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嘆懷才難用和知己難遇。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寥寥數語,寫盡古今盛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淒涼。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羣公”,歸結到寫詩做序的本事上來,從對宇宙人生的無限感慨中回到現實情境。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是說自己不避淺近,先寫了序和詩;“請灑潘江,各傾陸海”是期望在坐的嘉賓各展文才,各賦所懷。全文在這種禮讓中結束,不失分寸,非常得體。

3、小結:述自己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扣“餞別”。其中第六段在繼續慨嘆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峯迴路轉之筆,抒發了作者運舛志不衰、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第七段除繼續抒發自己抑鬱情感、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七、提升人生境界

1、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鋪敘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着態度。“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爲全篇警策。

2、拓展練習。

生命之花凋謝在二十八歲的年少有爲之時,未嘗不是一種遺憾與傷痛。流星般劃過文學的天空,卻留下永恆的光芒,這又未嘗不是一種生命的奇蹟。

讀文,我們可能會手不釋卷,可能會嘖嘖稱讚,雖天妒英才,王勃已遠離了他的時代,那個朝代也遠離了我們,但此刻我相信我們與詩人心靈相通.他是會彈琴的俞伯牙,我們是砍柴的鐘子期。下面請同學們以《我想對你說,王勃 》爲題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並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並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學習難點]

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爲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爲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繫,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鑑史實、古爲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爲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爲文見解精闢,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爲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註》。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解題:

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 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國七雄地圖 (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爲兩種:(1)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爲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

《六國論》屬於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後,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着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後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後患,而實際上並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 )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與( )嬴

洎( )牧以讒誅 爲( )國者無使爲( )積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容,並梳理結構脈絡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提出論點,並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 兵器 )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 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爲原因) 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爲 )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爲)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本部分從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 用 )攻取之外 其實( 它的實際數目 )百倍 固( )不在戰

思厥( 其 )先祖父( 祖輩父輩 ) 暴( )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 )之不甚惜 舉( )以( )予人 然後( )得一夕安寢 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 )彌繁,侵之( )愈急 至於( )顛覆,理固( 本來 )宜( 應該 )然 ( ) 以地事( )秦 此言得 ( )之( )

終繼( )五國遷滅( ) 與( )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 始( )速(招致,動詞)禍焉 後秦擊趙者再( )

李牧連卻( )之 洎( )牧以讒誅 革滅( )殆( )盡

智力( )孤危 誠( )不得已 向使( )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 )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 ) 當( )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一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後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 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後,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後果。 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爲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七、作業: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並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背誦

二、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 )天下之謀臣 禮( )天下之奇才 併力西向( )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嚥( )也 日( )削月( )割

爲(治理)國者無( 不要 )使爲( 被 )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 )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歷史教訓,過渡到規勸北宋統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裏層。嗚呼以趨於亡是承上,繼續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並且爲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併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力作戰,那麼,他們就不至於滅亡。現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於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爲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治者,暗指北宋的統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啓下引出第六節,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餘年的事爲什麼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並論呢?因爲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採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爲借鑑,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爲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爲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背誦全文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4

【課前預習】

1.學生在課外認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識記理解生字詞。

2.有條件的從網上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教師查閱有關作家孫犁作品的資料。

【相關課程標準】

1.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主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評價任務】

1.通過各種形式的演、讀,能品味出“話裏有話”。

2.通過揣摩人物心理,能歸納出人物性格。

3.通過對比閱讀,創意表達訓練,能深入理解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目標】

1.感悟親密無間的軍民關係、美好溫馨的軍民魚水情。

2.探討女孩子任性、調侃的話語,品味“話裏有話”。

【教學重點】

探討“襪子”問題這部分經典對話的藝術。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作者,積累字詞

屏示:

關於孫犁:

孫犁(1913-20__),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創始人。《荷花澱》、《囑咐》是其代表作。孫犁的小說秀雅、雋永,富有詩意,有“詩人型和音樂型的小說家”的美稱。1977年開始,致力於散文創作,間有評論和小說發表。新時期,孫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從20世紀40年代起,孫犁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蘆花蕩》、《荷花澱》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等。

積累字詞:

指名學生給以下加點字注音,其他同學糾正其錯誤的地方。

土靛(diàn) 阜(fù)平藍 玉黍(shǔ) 水漚(òu) 襖襟(jīn)

刨(páo)抓 癟(biě)着嘴 販(fàn)賣 盈(yíng)餘 破綻(zhàn)

板書課題:山地回憶 孫犁

二、回溯“山地” 再現“回憶

指導語: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並在課本上標畫批註,理清情節。

屏示:

引子憶故事

襪表魚水情

互助一家親

失襪深懷念

送布心連心

教師總結過度:本文是小說,採用倒敘的敘述方式,環境勾勒簡要、人物形象鮮活、結構層次明晰,表現軍民魚水情的美好溫馨,但作者卻是用衝突的語言表現深厚的感情,寫法別具一格。

板書設計:我 互助

三、聚焦“衝突”,聆聽“對話”

指導語:本文趣味醇厚,主要通過對話表現出來的,全文主旨是表現軍民關係的美好,但一開頭,恰恰不是表現美好,而是表現衝突,細寫女孩子對八路軍的無理。細讀文章第一部分,品味人物對話,揣摩人物心理和性格,挖掘潛臺詞。

片段一:河邊偶遇,衝突口角

活動一:填寫表格,再識男女主人公

對話

事件

女孩感情變化

戰士感情變化

第一回合

洗臉

嚴厲 惱冷冷地

掛火 憤怒

第二回合

論“真假衛生”

心平氣和

第三回合

巧送襪子

強調:

女孩情感:嚴厲 惱 冷冷地 笑 笑

戰士情感:掛火 憤怒 心平氣和 笑

情感起伏: ↗ → →

活動二:請兩位同學進行“洗臉”情景模擬表演,再現語言魅力。然後請同學們看屏幕,在括號裏寫出潛臺詞。

“你看不見我在這裏洗菜嗎?洗臉到下邊洗去!” (潛臺詞:抗日軍隊我們老百姓的保護神,我很想幫他做些什麼,但我一個女孩子怎麼好意思主動跟他打招呼呢?我就用找茬跟他說話。)

這聲音是那麼嚴厲,我聽了很不高興。這樣冷天,我來砸冰洗臉,反倒妨礙了人。心裏一時掛火,就也大聲說:

“離着這麼遠,會弄髒你的菜!”

我站在上風頭,狂風吹送着我的憤怒,我聽見洗菜的人也惱了,那人說:

“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爲什麼不髒?” (潛臺詞:我就是故意無理,跟他吵架)

“你怎麼罵人?”我站立起來轉過身去,纔看見洗菜的是個女孩子,也不過十六七歲。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蔔。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

十月嚴冬的河灘上,敵人往返燒燬過幾次的村莊的邊沿,在寒風裏,她抱着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這該是早飯的食糧。

不知道爲什麼,我一時心平氣和下來。我說:

“我錯了,我不洗了,你在這塊石頭上來洗吧!” (潛臺詞:羣衆在戰爭中遭受巨大苦難,還支持我們,在民族苦難面前,我不能和着個頑皮任性的小姑娘意氣用事,讓步承認錯誤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過了一會才說:

“你剛在那石頭上洗了臉,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潛臺詞:他不跟我吵了?說話中斷了?不行,我還得堅持下去)

我笑着說:

“你看你這人,我在上水洗,你說下水髒,這麼一條大河,哪裏就能把我臉上的泥土衝到你的菜上去?現在叫你到上水來,我到下水去,你還說不行,那怎麼辦哩?”

“怎麼辦,我還得往上走!” (潛臺詞:故意氣氣你,不管我怎麼氣你,我都拿穩了,你就是奈何我不得。)

她說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塊尖石上,把菜籃浸進水裏,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潛臺詞:開玩笑,逗你玩兒罷了,你緊張個什麼勁呀,像小孩一樣。)

片段二:論真假衛生,笑解寒冰。

活動三:做評點批註,賞析“話裏有話”。

示例:

“你真講衛生呀!”

“我們是真衛生,你們是裝衛生!你們盡笑話我們,說我們山溝裏的人不講衛生,住在我們家裏,吃了我們的飯,還刷嘴刷牙,我們的菜飯再不乾淨,難道還會弄髒了你們的嘴?爲什麼不連腸子肚子都刷刷乾淨!”說着就笑的彎下腰去。

(批註: 明明自己落後,卻把文明說得可笑,但自己“笑的彎下腰去”,顯示只是說說笑笑而已,與其說時嘲笑人家,不如說充滿着自嘲自娛的充分。)

我覺得好笑。可也看見,在她笑着的時候,她的整齊的牙齒潔白的放光。

(批註:對於農民,孫犁避免醜化,基本上是詩化的。“她的整齊的牙齒潔白的放光。”讚美小姑娘潔淨美麗。)

“對,你衛生,我們不衛生。”我說。

“那是假話嗎?你們一個飯缸子,也盛飯,也盛菜,也洗臉,也洗腳,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講衛生嗎?”她笑着用兩手在冷水裏刨抓。

(批註:總是在進攻中,總是以山區農民固有的生活習慣爲準則,來評價八路軍的生活條件,感到有趣,好奇,不解,但在不無野氣、蠻氣的嘲諷打趣中,隱藏着特別關切。)

片段三:巧送襪子,委婉的豪爽

活動四:小組分角色朗讀,感悟語言藝術,然後討論:對話中女孩的行爲特點、心理特點和表達方式的特點。

學生展示感悟:

“我問你爲什麼不穿襪子,腳不冷嗎?也是衛生嗎?”

(“不穿襪子”和“衛生”強拉聯繫,有趣又可愛,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咳!”我也笑了,“這是沒有法子麼,什麼衛生!從九月裏就反‘掃蕩’,可是我們八路軍,是非到十月底不發襪子的。 這時候,正在打仗,哪裏去找襪子穿呀?”

“不會買一雙?”女孩子低聲說。

“哪裏去買呀,盡住小村,不過鎮店。”我說。

“不會求人做一雙?”

(兩個“不會” ,明知故問,引出想聽的話,靈慧又豪爽。)

“哪裏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誰做去呀?”

“我給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來,“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裏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

(豪爽、直率)

師生探討:

行爲:熱心細心,善於體察,善表情意。

心理:有心幫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表達:巧妙轉移話題,運用反問把主動關切變爲戰士的主動求助。

教師總結:女孩子很聰明,拐彎抹角把戰士引到她預設的話題,化總結的主動爲被動,以層層緊逼的啓發,逼得戰士說出迫切無助的話來,充滿農村女性的委婉,雖然軍民一家親,但畢竟第一次見到陌生的男戰士,流露出豪爽之氣,兩個陌生人的心理距離大大縮短了。“我”的形象也生動感人,面對潑辣野蠻的少女,我表現出子弟兵應有的憨厚誠懇、理解包容。通過對這段經典對話的分析領悟,我們可以知道,孫犁的戰爭小說少有血腥慘烈的場面,他的故事建立在現實主義的牢固基礎上的,是生活的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但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浪漫的色彩。不論是寫孩子、婦女,還是幹部、戰士,都始終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現爲在濃厚時代氣氛下人民大衆與革命者之間的血肉情誼。孫犁理解這些,熱愛這些,歌頌這些,他總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間,與他的形象共度艱辛,共享勝利。

板書:靈慧 豪爽 直率 可愛 憨厚 誠懇 理解 包容 詩意 浪漫

第二課時

四、再讀課文,探究性格

活動五:請同學們默讀全文,品味重要語句,如 :“你這人倒實在,叫你來你就來了。”等句,並思考歸納小姑娘性格特點,用類似“我從 句中,讀出了女孩子 的性格”的句式說話。

示例:

·我從“你這人倒實在,叫你來就來了”句中,讀出了女孩子美好的心靈和矯羞的情態,真是回味無窮。

·文中還多次寫到女孩子的笑:

“把菜籃浸進水裏,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說着就笑的彎下腰去”

“她笑着用兩手在冷水裏刨抓”

“‘佔了北平,我們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齊備!’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從這些語言我讀出了她的笑是那樣的開朗天真淘氣、無遮無擋,就像開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燦爛、自然。

·我從她給“我”做襪子(使她的父親沒有襪子穿了),給“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親跟着“沾光”的議論)句中讀出出她的質樸善良。

·從“她不會說話” “她很會說話!”句中,我讀出他們從不同角度分別讚賞女孩子:坦率任性、不懂得婉轉、沒有世故的性格;靈慧心好、善於創造融洽交流的氛圍的性格。

教師小結:孫犁的小說,不論是寫孩子、婦女,還是幹部、戰士,都始終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現爲在濃厚時代氣氛下人民大衆與革命者之間的血肉情誼。本文他通過對妞兒的語言動作行爲描寫,我們讀出她對革命者不見外,任性調侃,有自家人的親密,體現深厚的軍民魚水情這一主題。

板書設計: 魚水情深

五、回扣單元,比探“話裏有話”

比探一:女孩的伶牙俐齒與賈芸的伶俐乖巧區別何在?

明確:一是所涉及的思想品質不同。賈芸是巴結奉承他人,隨機應變保護自己;女孩子全無此類動機,而只是一種可愛的天性。二是表現出的形式不同。賈芸的伶俐乖巧包括言論還包括其他行爲,言論方面用於討好他人和表情達意。女孩子的伶牙俐齒是指言論,用於調侃。

比探二:女孩豪爽直率與李逵的豪爽俠氣有什麼不同?

提示:靈慧與魯莽。

六、走進電影,鑑賞“話裏有話”

活動六:開展文藝鑑賞與口語交際相結合的活動。

屏放電影《永別了,武器》結尾,結合課文《海明威的對話藝術》一文,師生交流,與《山地回憶》的對話有何異同。

屏示對話:

在房外長廊上,我對醫生說,“今天夜裏,有什麼事要我做嗎?”

“沒什麼,沒什麼可做地。我送你回旅館吧!”

“不,謝謝你。我在這裏再待一會兒。”

“我知道沒有什麼可以說。我說不出——”

“夜安。”他說,“我不能送你回旅館嗎?”

“不,謝謝你。”

“手術是唯一的辦法。”

“我不想談這件事。”我說。

“我很想送你回旅館去。”

“不,謝謝你。”

他走下長廊,我往房間走去。

“你現在不可以進來。”護士中的一個說。

“不,我可以的。”我說。

“目前你不可以進來。”

“你出去,”我說,“那位也出去。”

但是我趕了她們出去,關了門、滅了燈,也沒有什麼好處。那簡直是跟石像告別。過了一會兒,我走了出去,離開醫院,冒雨走向旅館。

提示:

共同之處:都有潛臺詞、前對話,或叫心口不一、話裏有話、言外之意。

不同之處:

1.《永別了,武器》結尾對話全有潛臺詞,《山地回憶》不少對話沒有潛臺詞;

2.《永別了,武器》結尾沒有提示人物心情,沒有附加的外在動作,對話的暗示性很強。而《山地回憶》中心情的提示,附加的外在動作隨處可見。

3.《永別了,武器》結尾平靜的對話下面是內心的強烈的大幅度動作,而《山地回憶》總體上不如其強烈,但也有幾處重要的、關鍵的地方,掩藏着較大幅度的內心波瀾。

板書設計

山地回憶

孫犁

互助

妞兒↔“我”

靈慧 豪爽 憨厚 誠懇

淳樸 可愛 理解包容

話裏有話 詩意浪漫

↘ ↙

魚水情深

反思

高中必修一《西風頌》優質教案 篇5

1、高一上半學期是一個國中走入高中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積極適應各科老師的教學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識,同時穩住腳跟,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所以我這個學期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適應、穩定。

2、高一下半學期是一個適應後的尋求及養成期期。這個時期由於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因此對各學科特點有了一定掌握。這個時期的主要目標是:重點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循序漸進地、有規律地學習,全面發展,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簡單來說就是:養成、規律。

3、高二上半學期是一個定位起飛期。此時,高中生活早已適應,學習方法、習慣已經成熟,所以,這個時期就要開始有所突破。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進入一本梯隊。

4、高二下半學期是一個穩步發展期。有了高二上半學期的起飛和突破之後,又要開始穩住腳跟了,這時要全面地、客觀地看待自我和他人,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穩定自我水平,基本確定自己在年級的學習地位。

5、高三上半學期是一個紮實複習期。經過高二的認知後,自己的學習地位也穩定下來,不再輕易後退。就要完全靜下心來穩紮穩打地複習。此時也要注意調整心態,擺正主觀態度。時刻保持新鮮的自信心、堅韌的性格。不要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履行自己的計劃,做到步步爲營。

6、高三下半學期是一個加速衝刺期。可以適當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查缺補漏,掃除殘敵,不留後患。還有此時心理素質也很重要。時刻擺正心態,注意情緒的變化,做到自我及時調整,自我鼓勵和認定。就如愛迪生所說:“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