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2W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精選16篇)

五甲班50人,80%是外來農民工子女,學生流動性大,學習基礎較差。上學期班級班風有很大轉變,學生在短短的一個學期裏變得文明、上進了。表現出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與學習求知慾。上學期教學中學生對人際交往相關知識的學習尤其感興趣,對歷史類教材興趣相對弱。本期,我在教學時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更多的體驗活動,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爲五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分析如下:一單元

重點:讓學生通過了解,感受感受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我們的愛與關懷,喚醒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

難點:學生能珍愛生命,重視健康。

二單元:

重點:通過演示和了解,使學生懂得生活生活、學校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定規章和規則,人人都要遵守。

難點:學生能自己的用紀律約束自己。

三單元:

重點:通過演示,瞭解中國的近代史,激發顯示的愛國熱情。

難點:學生能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好好讀書。

四單元:

重點:收集了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難點:從小就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培養科學精神。

五單元:

重點:通過網上查詢,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流。

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世界發展的軌跡。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理解生命賦予我們的不同角色、特點,分別瞭解男孩、女孩的可愛之處,並且學會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尊重;

2、教育學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懂得健康的重要意義從而加強鍛鍊;

4、使學生知道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特別是學生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6、讓學生初步感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7、通過學習、交流,讓學生感受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舒適、多姿多彩;

8、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三、課改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爲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爲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啓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說、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五、課時及進度安排

時間

內容

措施

電教

第一週

生命多麼可貴

體驗、說教、討論

課件、圖片

第二週

成長日記ABC

回憶、詢問、交流

課件、圖片

第三週

健康生活每一天

小組學習、討論

課件、圖片

第四周

校園“紅綠燈”

體驗、觀察、發現

課件、圖片

第五週

社會生活有規律

發現、觀察、感受

課件、圖片

第六週

法律保護你我他

感受、瞭解、交流

課件、圖片

第七週

圓明園的訴說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

課件、圖片

第八週

在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

課件、圖片

第九周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觀看、網上查詢、交流音樂感受

課件、圖片

第十週

振興中華,我們的責任

感悟、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一週

新科技,新生活

體驗、感受、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二週

超越夢想

感受、想象、領悟

課件、圖片

第十三週

科技是把“雙刃劍

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四周

崇尚科學精神

感受、體驗、探究

課件、圖片

第十五週

商品的故事

瞭解、觀看

課件、圖片

第十六週

尋找商標的國籍

演示、觀看、交流、查看

課件、圖片

第十七週

中國製造

查找、詢問、交流

課件、圖片

第十八週

你好,WTO

瞭解、交流、查看

課件、圖片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基本情況:

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能積極完成學校交給的各種任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與同學友好相處。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得過且過。總之,引導本班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爲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內容

1、成長的快樂與煩惱;2、追根尋源;3、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4、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爲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爲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儘可能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五、教學進度表

周別 教學內容和課時

1 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1 生活中的快樂(3課時)

2 擁有好心情(3課時)

3 嚐嚐苦滋味(2課時)

4 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5 吃穿住話古今(一)(2課時)

6 吃穿住話古今(二)(2課時)

7 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3課時)

8 漢字和書的故事(4課時)

9 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0 偉大的先人(2課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學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爲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四、教學目標

本冊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五、教學措施

1、提高四個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診斷意識

2、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3、實現四個轉變:由過去的灌輸向積極地引導轉變;由問題的主考官向積極啓發轉變;由課堂的主宰者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合作伙伴、朋友轉變;由道德行爲的評判者向輔導者轉變。

4、體現四個互動:師生信息互動;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現實的互動;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互動;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合作的互動。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4

一、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和基礎性。《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即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在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這個面上選擇幾個主要因素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主要內容

第1、2周第一單元

第3、4、5周第二單元

第6、7、8周第三單元

第9、10、11周第四單元

第12、13周第五單元

第14、15、16周第五單元

第17、18周複習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半年的引導,感覺孩子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學習習慣也有好轉,學習自覺性提高了,期末筆試優秀率達100%,特別是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爲、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本期和學生共同制定的目標是筆試平均分達90分,將書本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落實到自己的行爲當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第二單元

1、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從對古代文化的探究與古今的對比中,知道歷史是如何記賬下來的,如何去了解歷史。讓學生學習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過去和未來。

3、瞭解和探索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第三單元

1、瞭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歷史人物,瞭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

2、瞭解我國主要的文化遺產,藉助文化遺產,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文物古蹟保護狀況,激發學生對文物古蹟受損的憂患意識和保護文物古蹟的責任意識。

第四單元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佈等常識。

2、瞭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瞭解人種和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係。懂得對差異持尊重和理解的態度。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並對這種探索精神產生崇敬之情,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興趣及爲此做出貢獻的願望。

4、學會使用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並能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蒐集知識的信息,不侷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3、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評價方式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後練習與評價”冊,信息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六、課時安排:32課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爲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範》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實際生活 。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同學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爲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需注重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爲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必需注重同學的實踐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學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同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衆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裏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佈置:

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 3課 10~14課時

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 3課 7~9課時

第三單元:不能忘記的歷史 4課 8~12課時

第四單元:科技發明新生活 4課 7~9課時

第五單元:商品帶你看世界 4課 9~12課時

總計: 41—— 56課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由

1、蔚藍色的地球

2、我們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組成。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佈等常識。

2、瞭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瞭解人種的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係。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並對這種精神產生崇敬之情。

三、教學建議

這一單元從人類生活的地球這角度出發,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本單元的設計思路:

1、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人們是怎樣一步步的認識它的。

2、我們的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體、語言等方面怎樣劃分的。

3、我們的地球村是什麼樣,大洲大洋及國家是怎樣劃分的。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 共計8課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8

一、學情分析

通過了解接觸,感覺五年級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爲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爲、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國小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材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綜合性。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性的。

2、開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識羅列的清單,知識教學的資源之一。

3、情感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潑。增強了可讀性、趣味性,力求活潑、富有童趣。

三、教學目標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會欣賞、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心胸寬廣、分享快樂的個性品質。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重視農村兒童的體驗、感受、嚮往和追求,幫助他們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瞭解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有的地區間還存在着文化差異。要從認識區域的差異,尊重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出發,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中祖國,增進對祖國的親近感,增強作爲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

5、瞭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教學措施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爲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爲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9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4、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5、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我們的民主生活”和“我愛祖國山和水”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對祖國山河瞭解,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 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安排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0

一、本冊教材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主要內容由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包括4個單元:《我是誰》、《我學會與人相處》、《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二、本冊教材總的教學要求:

通過本冊的教學逐步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通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各單元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我是誰》:着重展示“不錯”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並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引導他們去正確、全面、公正客觀地看待自己。

第二單元《我學會了與人相處》: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於其中的關係:個人之間的、羣體之中的、集體之中的,引導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關係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他與其他人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單元《我是班級的主人》:引導兒童從他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的是一種“我們感”——意識到我是我們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員,意識到我在我們中的權利與義務(崗位職責),傾聽到我在我們中的聲音,看得到我在我們中所塗上的那一筆,在我們中我實現了自我;同時使兒童能體會到“我們”的需要,能感受到“我們”的成功與快樂,能經驗到“我們”進步與成功,讓我們在永我的心中、行爲中,“我們”逐漸成爲我的一種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爲主題,通過這些主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國情和歷史,進而召喚起兒童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之情。

四、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通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五、學生基本情況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爲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啓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五年級一班共有50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很 高,基礎知識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多。

學生基本情況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爲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啓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54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六、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1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1、借鑑國內外綜合課程的成功經驗,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的六大主題,面對兒童生活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實際,我們採用主題板塊相對獨立,“同心圓”交叉遞進的方式建構教材體系。

2、我們採用跨學科,融匯綜合的教材編寫模式。

3、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了三條原則:一是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爲選材的直接依據,適當拓展;二是在標準的框架的選取相應的兒童生活事件,使內容標準生活化、情景化;三是內容選擇上並不是將兒童生活簡單翻版,具有既源於,又高於生活(引導生活)的特點。

4、針對學習對象從童年中期向少年期過渡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教材內容的呈現,通常採取小切口,層層深入的方式,給學生親切自然的感受。

5、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個單元前面設置了單元頁,對該單元學習內容,以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的形式進行概括與提示。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1——3)課,我是陽光少年;第二單元(4——6課),我和長輩之間;第三單元(7——8)課,我愛你,中國;第四單元(11——13)課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共41課時。

二、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共有5個班,其中大多數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能孝親、敬長、關心他人,積極向上,自主參與品德課教學活動,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等,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學習習慣還不能適應品德課的教學,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能與大家很好地交流與往等等,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予以指導和糾正。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樹立自信心,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祖國寶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爲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菸、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爲。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爲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知道人民解放軍是保衛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分分割的一部分,我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4、初步瞭解我們祖先的生活,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和勞動者創造的成果。

四、培優、促中、轉差目標:

1、對於優生,鼓勵他們敢於創新,全面發展。

2、對於中等生,要多引導,多鼓勵,引導他們敢於與大家合作交流,逐步提高。

3、對於學困生,要及時發現和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有自主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吸菸、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遠離毒品,感受長輩對自己的呵護,有家庭責任感;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熱愛、學習中華文化。

2、教學難點:瞭解自己的特點,學習反省自己的行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初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熱愛、學習中華文化。

六、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轉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優化教學過程。

3、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指導學生選擇更優的學習方法。

4、根據學生實際,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加強專題研究。

整合課程資源,提高課堂實效。

七、教學進度表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2

一、指導思想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在下冊相應編制了“愛美麗的生命、“規矩與方圓”、“不能忘記的歷史”、“科技創造新生活”、“商品帶你看世界”五個單元,共17課。較好地滲透了科技、歷史、規則及生命教育的知識。

二、工作目標

1、通過追蹤生命誕生和成長的過程,感受父母、親人、學校、社會對我們的愛與關懷,喚醒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認識天生我材必有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耐挫能力,勇敢地追求屬於自已的人生價值。

2、通過學習“規矩與方圓”,使學生願意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強化規則意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規則對一個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3、本單元從現實生活的視角出發,以感嘆圓明園的廢墟和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的憑弔活動等爲切入點,激發學生關注歷追溯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4、通過引導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學要爲爲類造福。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5、從《商品帶你看世界》單元,讓學生了解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知道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後取得的成就,知道我國加入一些國際組織和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在教法設計上,要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適當體驗,把品德知識的學習上升到一種情感的體驗和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三、具體工作

1、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

由於教材綜合性和情感性較強,考慮在引導學生學習品德和社會知識的同時,應該建立一種開放性。

讓教材的“話題引子”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儘可能讓學生深入到社會,通過實地調查、參觀、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課內外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不斷補充課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轉化爲知識積累和行爲變化。

3、教學措施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遊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爲,爲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願意自覺地遵守規則。

3、通過歷史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強不落志,爲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爲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3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爲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範》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實際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同學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爲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需注重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爲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必需注重同學的實踐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學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同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衆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裏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佈置: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4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爲主線來統領相關學科的學習內容。

(四)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爲學生創造更爲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啓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勞動,尊重農民、勤儉節約的情感態度;認識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的;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能力:能夠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分析複雜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及培養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初步瞭解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技的發展對工業的重要影響;瞭解信的種類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禮儀和法規,懂得利用現代傳媒安全、有效獲取知識;瞭解 科技的發展,瞭解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知道科學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的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特點:

教材。用單元編排、主題統。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的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爲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爲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的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爲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的,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的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的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爲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爲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聯繫學生的生活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篇16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簡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年級品社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有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

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

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

爲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爲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

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策略

因爲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爲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爲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三、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一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四、教學進度安排:

(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