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工作計劃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8W

紡織工業是浙江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工業發展和出口創匯的傳統支柱產業。長期以來,紡織工業在滿足人民衣着消費需求,增加出口創匯,積累建設資金,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間,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經濟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傳統紡織行業進一步高技術化,我省紡織工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是跨入新世紀我省紡織工業的主要任務。

紡織工業工作計劃大綱

一、紡織工業現狀

紡織工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XX年,全省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企業(以下稱"規模以上企業")3014家,職工總數83.3萬人,銷售收入1426.4萬元,出口創匯77.5億美元。紡織工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2%和19.8%,出口創匯佔全省出口創匯總額的39.8%。

(一)"九五"發展的主要成就

1、率先完成國有紡織企業的改革脫困任務。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紡織行業作爲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突破口,重點推進。在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國有紡織企業按照"壓錠、重組、減員、增效"的方針,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全省國有棉紡企業三年累計壓縮落後生產能力32.38萬錠,通過整合重組形成了一批優勢骨幹企業。1998年全省國有紡織企業利潤總額6665萬元,實現全行業扭虧爲盈;1999年利潤總額3.64億元,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壓錠、減員、扭虧三大任務;XX年利潤總額 億元,邁上新臺階。

2、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大。紡織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加快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九五"時期,全員勞動生產力從1.58萬元/人提高到3.13萬元/人,提高了近一倍。棉紡織行業在壓縮落後生產能力的同時,大面積採用國際先進的自動絡筒機、新型精梳機、無梭織機等關鍵設備,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與1995年相比,棉紡織品的無結頭紗比重從8.5%提高到30%,精梳紗比重從7.7%提高到25%;無梭織機從1.4萬臺增加到5.5萬臺,無梭織機比重達到40%,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服裝行業引進一大批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進一步發揮了品牌優勢,鞏固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一大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水剌法、紡粘法、針刺法無紡布生產線和土工布、汽車內飾面料生產線投產,拓展了紡織品在土木工程、醫藥衛生、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

3、形成一大批特色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基地。紡織工業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要紡織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印染布、純化纖布、簾子布、錦綸纖維、滌綸長絲、絲和絲織品、呢絨、針棉織品、針織服裝、襯衫、西服、領帶、襪子的市場佔有率居全國一、二位;服裝行業有26家企業入圍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服裝出口占紡織工業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62%。形成一大批具有專業特色的產業基地。主要有紹興、蕭山的化纖織造業,寧波、溫州的服裝業,諸暨、義烏的襯衫和織襪業,嵊州的領帶業,象山的針織業,海寧的經編業,餘杭、海寧的裝飾布業。

4、在全國同行的地位穩步提高。浙江發展成爲全國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省。XX年,我省紡織工業銷售收入佔全國同行的13.6%,居全國第二位;利潤總額佔全國同行的24.1%,居全國第一位;出口創匯佔全國同行的14.9%,居全國第三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新能力不強,設計水平較低。高技術高檔次的產品開發滯後,模仿多、獨創少,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中低檔產品偏多,過度競爭現象較普遍。我省是服裝面料生產大省,但面料的質量、品種不能滿足服裝業發展的要求,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僅55%,相當部分面料依賴進口。出口服裝大多沒有自創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據來樣加工,附加值較低。目前,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比重已佔化纖產品的50%,而我省僅佔25%,不僅影向了化纖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制約了下游產業的發展。

2、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棉紡行業,發達國家的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先進工藝設備佔有率分別達到50%和90%,而我省僅爲20%和30%;發達國家織機無梭化率達到90%以上,而我省僅爲40%,陳舊落後的有梭織機依然量大面廣。化纖行業,國際上普遍採用先進的滌綸熔體直接紡技術,如韓國、臺灣省採用率已達90%以上,而我省比重不到10%,工藝技術仍以傳統的切片紡爲主。由於技術裝備水平落後,我省紡織工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如我省棉紡行業萬錠用工水平爲250-300人/萬錠,而發達國家一般爲 60人/萬錠左右。

3、主要紡織原料的流通體制和出口體制尚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滯後,國內棉花價格往往背離國際市場,直接影響棉紡織行業的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化纖原料關稅較高,部分品種的進口實行配額和許可證管理,不利於紡織企業利用國外低價原料生產、降低製造成本。出口體制還不適應紡織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隔絕的現象仍很突出。

二、產業發展趨勢

(一)"十五"期間,紡織工業處於加入世貿組織的過渡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期,面臨許多有利條件

1、紡織品配額限制將逐步取消,爲紡織品更大規模佔有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目前,美國紡織產品消費量佔全球的20%,。衣着、家用紡織品年消費額達3000億美元,僅服裝每年的市場銷售總額就達到1800億美元左右,其中近40%需要進口,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消費市場。歐盟紡織品、服裝的進口總額達1400億美元,其中服裝進口840億美元。據有關專家預測,取消紡織品配額限制後,我國到XX年僅服裝對歐美出口就可增長110億美元左右。

2、紡織行業特別是服裝行業將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紡織工業作爲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成本。據1998年德國對58個國家和地區紡織行業的勞動力工資成本調查,我國的工資成本居第52位,相當於印度的水平,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較低的工資成本,使得我省紡織工業在較長時期的國際競爭中保持比較優勢。

3、國家增加投資、鼓勵消費、擴大內需的調控政策,將有效拉動產業用和裝飾用紡織品生產。據預測,全國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將由XX年的15%提高到2013年的20-25%,裝飾用紡織品比重將由XX年的20%提高到2013年的30%,紡織工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二)在全球性的紡織品總量過剩的大背景下,紡織工業面臨更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1、國際上區域經濟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對我紡織品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墨西哥等中南美國家正日益成爲美國主要的紡織品供應國;歐洲紡織品市場正逐步被東歐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中東和非洲擠入。隨着國際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擡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紡織品貿易配額限制將逐步取消,但主要紡織品進口國還會以反傾銷和提高環保標準等各種貿易、技術手段對我實行新的限制。

2、中亞、南亞地區憑藉棉花資源豐富和工資成本較低,對我形成競爭壓力。這些地區在資源、勞動成本方面比我國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巴基斯坦的工人小時平均工資只是我國的66%,目前兩紗兩布的競爭力已超過我國。這種競爭態勢在國際紡織品貿易進一步自由化後,將更趨激烈。

3、隨着加入世貿組織後紡織品進口關稅大幅降低,國內市場面臨更爲激烈的國際競爭。國內化纖行業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難以抵禦跨國公司的較大沖擊。大量的國外品牌服裝將進一步涌入國內服裝市場,對我省中高檔服裝生產企業構成較大壓力。

三、"十五"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

"十五"時期,全省紡織工業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爲主線,以鞏固發展區域經濟特色、培育優勢骨幹企業爲重點,加快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速產業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力推進從紡織大省向紡織強省的轉變,進一步形成國際上重要的紡織品生產出口基地。

(二)主要把握點

紡織工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整體素質和國際竟爭力。必須牢牢把握兩點:一是堅持以產業升級爲結構調整方向,着力於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着力於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從片面追求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二是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集中力量扶持發展重點行業和特色產品。從我省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壓縮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和產品。

(三)主要預期目標

1、"十五"期末,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2300億元,年均增長10%,進一步鞏固我省紡織工業總量和經濟效益在全國的領先水平。

2、"十五"期末,紡織品出口創匯達130億美元,年均增長12%。

3、"十五"期末,出口服裝的面料自給率提高到80%;服裝出口占紡織品出口總額比重提高到 70%以上;產業、裝飾用紡織品佔紡織品總量的比重達到40%。

4、"十五"期末,重點骨幹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部分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重點骨幹企業初步建立 起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設計、製造、管理、商務的信息網絡系統。

5、"十五"期末,紡織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5萬元/人,比"九五"期末提高50%。

四、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重點

(一)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產業

"十五"期間,以發展高檔紡織面料、產業和裝飾用紡織品及優勢品牌服裝爲重點,積極採用紡織新技術、新工藝及信息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1、發展高檔紡織面料。大力推進化學纖維、紡紗、織造及印染後整理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化學纖維,重點是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功能化纖維及氨綸等新型纖維材料,改造、發展熔體直接紡滌綸長絲;到XX年,化纖差別化纖維率達到40%,滌綸熔體直接紡比重達到50%。紡紗、織造業重點是發展精梳紗、無結頭紗、新型紡紗及無梭布;到XX年,精梳紗比重達到40%,無結頭紗比重達到 60%,無梭織機比重達到60%,部分先進地區織機無梭化率達到90%以上。印染後整理:積極採用新工藝、新技術,着力解決面料的色差、色牢度低、手感差、風格不對路等難題,提高化纖仿真面料、多種纖維混紡、複合、交織面料及天然纖維面料的印染後整理技術水平;到XX年,中高檔面料比重達到70%,出口服裝面料的自給率達到80%,形成一批與國內外著名品牌服裝配套的高檔面料生產企業。

2、發展產業、裝飾用紡織品。拓展產業用紡織品在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建設、環保工程、汽車工業、醫藥化工、醫療衛生、國防工業等領域的應用。重點發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簾子布、工業過濾材料、醫用衛生材料、高檔合成革等產業用紡織品以及相應的產業用化學纖維。裝飾用紡織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藝術化方向發展,提高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到 XX年,產業、裝飾用紡織品佔紡織品的比重達到40%。

3、發展優勢品牌服裝。以發展優勢品牌服裝爲重點,提高服裝設計能力和加工製作水平,加快服裝行業的技術進步。適應服裝向時裝化、職業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提高名牌襯衫、西服的市場佔有率,提高服裝的質量和檔次,提升服裝品牌,培育一批休閒服、時裝、女裝、童裝的著名品牌,保持我省品牌服裝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到XX年,爭取有35家企業進入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其中5家企業進入全國"十強"。進一步擴大服裝出口,提高出口服裝的附加值,鼓勵自創名牌服裝出口,努力實現創國際知名品牌的突破。

4、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用信息技術帶動紡織工業的調整、發展,實現產業升級。一是大力實施企業上網工程,到XX年重點骨幹企業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內聯網和外聯網。二是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生產集散控制系統(dcs)、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等,提高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工藝、管理、銷售等各環節的應用水平。三是建設以企業信息網絡系統爲基本單元的行業信息網絡,逐步建成具有行業特色、彙集主要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通過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行業信息化建設,促進紡織工業跨越式發展。

(二)培育優勢骨幹企業

爲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挑戰,着力培育50家優勢骨幹企業,使之成爲帶動全省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龍頭企業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力量。到XX年,1)形成10家年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以上的大公司大集團,其中5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2)形成10家主導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的"小型巨人"企業;3)形成10家擁有全國知名品牌的生產企業;4)形成20家自營出口3000萬美元以上的基地型企業。

(三)提升區域特色經濟

以建設特色工業園區、鄉鎮工業專業區及培育龍頭骨幹企業爲主要手段,加快產業集聚,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推進區域特色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到XX年,形成10個產品特色明顯、技術水平領先、主導產品年銷售額收入200億元以上或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的紡織特色產業基地。重點培育發展:紹興、蕭山的化纖及化纖面料業,寧波、溫州的服裝業,嵊州的領帶業,諸暨、義烏的織襪業,海寧的經編業,餘杭、海寧的裝飾布業和象山的針織業。努力將特色產業基地建成全國乃至國際上知名的生產中心、貿易中心和技術信息中心。

五、促進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產業指導和規劃實施工作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從部門管理向行業管理的轉變,爲紡織工業發展做好規劃、協調、管理、監督工作。進一步減少對經濟事務的行政性審批,以實行投資項目登記備案製爲重點改革現行審批制度。努力運用經濟、法律、信息等手段,加強行業管理和產業引導,爲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圍繞紡織工業"十五"發展重點,制定專項發展規劃,進一步細化發展目標,抓好一批重大項目,把"十五"規劃落到實處。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在利用好金融機構貸款的同時,廣開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一是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優勢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上市,向社會募集資金。在現有7家紡織上市公司的基礎上,爭取再發展10家左右的企業進入上市公司行列。二是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引導外商在新型化學纖維、印染後整理、產業用紡織品、新型紡機等領域合資合作,實現外力推動型的產業升級。三是引導民間資金投入紡織工業,充分發揮民間資金對行業調整與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以企業爲主體,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一是積極推行技術、管理、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力度,通過技術參股等方式,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良好機制。 二是進一步健全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發展產學研聯合。鼓勵重點骨幹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到XX年90%以上的重點骨幹企業都建立起力量較強、作用較明顯的技術開發機構;在紡織工業集中的產業基地建立起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引導中小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建立穩定、有效的技術支持。三是注重引進國外智力。特別是引進紡織面料開發、印染後整理工藝、服裝設計等關鍵技術專家,儘快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擴大紡織品出口

抓住加入世貿組織的難得機遇,努力擴大紡織品出口規模,把浙江建成國際上重要的紡織品出口基地。

一是優化出口紡織品結構。提高服裝、家用紡織品、紡織面料等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創匯水平。到XX年,出口紡織品噸纖維創匯達到18000美元。二是優化出口市場結構。鞏固和發展歐美、亞洲等傳統出口市場,拓展俄羅斯、東歐、拉美及非洲等新興出口市場,研究應對區域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利用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正當權益。三是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企業,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四是進一步發展紡織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到XX年,紡織生產企業自營出口達到紡織品出口總額的50%以上。

(五)積極抓好紡織原料發展,穩定紡織工業生產

切實解決好紡織工業加快發展與主要原料供給不相適應的矛盾。一是加快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推進建立棉花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促使棉花的價格、標準、銷售形式與國際接軌。二是引導紡織企業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積極"西進",建立原料基地。在西部發展棉花、羊絨、兔毛、亞麻、蠶繭等原料基地,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又爲我省紡織工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原料。三是針對我省化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積極推進上游原料特別是pta、eg等產品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