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七事變大學生思想彙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8W

尊敬的黨組織:

紀念七七事變大學生思想彙報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軍以失蹤一名士兵爲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在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後,日軍悍然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盧溝橋畔響起的日本侵略者的槍聲,就這樣喚起了一個民族的覺醒和奮起,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日戰爭,亦由此開始。

戰爭的結局大家都已知道,就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國軍民最終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但少爲人知的是,1400萬人受傷,2100萬人被殺或戰死,歷史上沒有哪一次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讓中華民族付出如此重大的代價;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等日寇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成爲了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慘痛記憶。76年後的今天,在重溫勝利喜悅的同時,我們更應反思七七事變帶來的沉痛教訓。

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強大。正所謂弱肉強食,相信這個道理中國人都懂。日本面積不及中國三分之一,竟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所倚仗的無非就是當時明顯強於中國的經濟、軍事、科技等優勢。這也不是無稽之談,1937年日本年產鋼580萬噸,中國僅爲4萬噸;日本生產飛機1580架、坦克330輛,中國爲零等等,都是明顯的例證。由此上溯到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之後我國的百年屈辱史,全都揭示了一個客觀事實:落後就要捱打。

團結就是力量,民族團結才能抵禦強虜。1937年前的中國,軍閥割據,戰亂頻繁,人心渙散麻木,這就給日本侵略者趁虛而入創造了條件。而隨着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面旗幟指引下,中華兒女,不分民族宗教、男女老幼、海內海外,開始共赴國難。從一盤散沙到萬衆一心,巨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已經決定了戰爭的過程和結局,也成爲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標誌。

維護國家安全,就必須提高對日本軍國主義傾向的警惕。日本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從1874年進犯臺灣開始,其每隔幾年就要發動一次對外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是侵華戰爭。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近代歷史上的日本主要就是靠侵略中國發戰爭橫財而致富。近年來日本在侵略中國的歷史問題上一直沒有正視自己,反而幻想通過教科書事件和修改戰後日本憲法等爲軍國主義招魂,甚至還大玩“購島”鬧劇,都足以引起我們警惕。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眨眼間,整整77年便已過去。仇恨不曾生長,記憶同樣無法泯滅,如今在舉國紀念七七事變之時,於國恥日刺耳淒厲的警報聲中,我們更應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徹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運,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凝聚成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無論一小撮xx、疆獨、xx分子如何鬧騰,我們維護領土完整、民族團結的決心都不能動搖,無論日本軍國主義如何折騰,我們粉碎、打擊其卑鄙企圖也不能鬆懈。

彙報人:xx

XX-07-0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