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評價體系(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8W

學生評價體系 篇1

摘 要:筆者立足於現代社會職業能力發展需要的方向,對於學生的學業評價體系做出分析,從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依據及影響三個方面來對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級體系進行說明與研究。

學生評價體系(精選22篇)

關鍵詞:指標構成;依據;影響

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又被稱爲“技術型”的教育,這是基於它的主要教育課程設置和最終評價體系所決定的。而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不同於其他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就是它的職業培養性,同時職業培養性也是學生評價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

1.職業的實踐能力。職業的實踐能力就是指學生對這個職業的適應度,即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以後,對於和本專業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進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儘快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這都是學生離開學校進入工作所必須歷經的階段。現在很多的高校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爲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而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則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或者說這種問題出現的頻率相對較少,這是學校課程設置的一大優勢。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主要培訓的就是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也就是技術性能力,相對於其他高校來說,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學校技術的專業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

2.社會的適應能力。進入社會就要有足夠的實踐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在學校,專業能力的高低並不能決定社會的適應能力,無論哪行哪業都是實踐出經驗,經驗就是在這個社會的重要“行駛證”。在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裏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學生今天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明天就在社會上進行實踐,而且最終期末考覈的時候,專業課和實踐課成績各佔一半,這都是職業能力導向高校的特點,也是這類高校對於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學生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是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

二、評價體系的依據

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的評價體系主要依據於這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社會上對緊缺人才的需要,就是這兩點決定了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對於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標準和評價設置。

1.學校的辦學宗旨。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的辦學宗旨就是要與現代社會的職業能力相掛鉤,實現人才向社會全面的輸送,體現學校的培養能力和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常說,有的學校是培養作家的地方,有的學校是培養建築設計師的地方,有的學校是培養機械製造師的地方,各個專業導向不同的學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這些就體現了學校不同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宗旨。

2.社會人才的需要。社會對於人才的需要總是不定時、不定期、不定量的,無法去預測對於人才需要的準確指標,只能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對人才需要重點做出基本趨勢的推斷,根據政策、法規、新聞,預測社會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這一方面就佔了絕對的優勢。高等教育是社會儲備人才的搖籃,國家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日俱增,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更是社會緊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較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相關職業理論的學習,並且在社會的實踐中可以將理論轉化爲實踐,所以這類高校的專業設置會經常更新,更新的主要來源就是社會人才的需要。依靠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認清社會人才需要的方向,結合國家大政方針的導向,對於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有精確地定位。專業人才對於社會的發展永遠是最重要,所以社會人才的需要成爲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評價體系的影響

1.爲學生的職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基於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生評價體系對於學生的主要影響就是爲學生的職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在這個評價體系裏,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專業能力成長的階段和程度,對於這個專業的適應能力,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是評價體系帶給學生的重要信息。學生可以根據這些重要信息,針對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夠的地方重新建構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這個評價體系也可以幫助學生對於自己的能力適應性做出判斷。

2.爲社會需要的人才儲備了資源。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人才儲備的重要場所,沒有人天生就對某一個專業有經驗,都是經過專業的培訓才實現的,那麼基於職業導向的高校就是爲社會上需要的人才進行培訓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通過學校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由原來的一無所知到最後的專業精英。一旦社會相關方面的人才出現緊缺,可以直接將學生由學校送到工作場所,不需要學生在人才招聘市場摸索,節省了學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時間精力和人力物力,實現了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直接人才輸送,也爲學生的工作和學校的評價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閆寧.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

學生評價體系 篇2

[摘要]通過分析目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並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對各項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析設計,給出了6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體系結構的模型,最後結合統計學,給出如何根據實際數據統計分析的幾種方法,還給出了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係數的計算方法。

[關鍵詞]社會實踐 評價指標 統計分析

一、現狀分析

1、背景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各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的一個好途徑。近年來國家要求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 規定學時和學分, 提供必要經費”, “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利用好寒暑假, 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

2、存在問題

結合相關實際案例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可知目前各高校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1)內容形式比較簡單,我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大多也侷限於社會調查、政策宣傳、紅色旅遊、參觀訪問等形式,我校不乏存在很多典型代表。

(2)注重表面現象,實效性較差。我校也可能存在部分宣傳多,實際卻做的很少的實踐隊伍。

(3)缺乏有效的考察,暑期很多社會實踐隊伍沒有按學校的規定以及起初的承諾,只做了2,3天的社會調查就結束了社會實踐,嚴重不符合社會實踐學分規定的要求,最後卻還可以拿到社會實踐學分。

(4)缺乏創新,我校大多學生只是爲了學分而社會實踐,並非爲了社會實踐而實踐,比如數學建模等專業實踐強的暑期社會實踐,很多學生只是混學分而已,以致競賽成績逐年下降,而且這些混學分的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5)對社會實踐認識不夠全面,對社會實踐的目的理解不夠,在我校很多學生中都認爲社會實踐只是一次集體旅遊,這不僅浪費時間、精力和財力,而且還給家長們造成了不良影響,以致有些家長不支持社會實踐,社會對社會實踐的認同感較低,有很多單位也會認爲大學生社會實踐會打亂正常工作,拒絕大學生到本單位實踐。

(6)缺乏科學考覈,大多實踐隊沒有將社會實踐與自己所學專業有效的結合,而且我校只根據實踐總結報告或實踐論文進行評定成績,而且成績的評定完全掌握在指導老師手中,如果指導老師把關不嚴格,比較善於交際的學生就很容易得到指導教師的關照,致使一部分工作優秀卻不善於交際的學生卻得不到優秀的成績,這就讓很多學生存在弄虛作假的可能,使得很多學生抄襲網絡上的相似文章卻沒有給出引用出處,根本分不清哪部分爲自己所得到的經驗總結。

(7)對自主性社會實踐不夠重視。

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學生在外社會實踐,分佈地廣、工作量大、管理不便、監管不易,只是單單的通過實踐總結報告是很難真正全面的反映社會實踐的成效。如果只是簡單的學生之間的互評、指導教師的意見更是無法對社會實踐工作者有激勵作用,當然也不能全面瞭解、掌握學生在外實踐過程中的實踐狀況。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我校合理規範暑期社會實踐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科學運用誠信評價指標體系,可以規範和提高社會實踐效果,表1給出了根據高校特點設計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評價指標體系。

1、實踐準備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實踐準備指標是反映學生是否有合理的計劃,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設定指標時候,對各項具體工作指標做了適當的分類和取捨。在實踐前期準備指標下設置了3個三級指標:

(1)接受學校實踐培訓情況,這項指標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提高學生在外的安全意識。

(2)前期實踐隊宣傳效果,這項指標關係到學生所在實踐隊會對社會的初步影響。

(3)實踐隊服規範,這項指標有助於提高實踐隊在外實踐的時候的形象,關係學校的校風是否良好。

2、大學生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在各類學校中,不可避免的是大學生誠信,如實踐報告剽竊行爲,實踐弄虛作假等等不誠信現象,不僅敗壞校風,而且還誘發道德上的墮落。對大家來說,誠信指標是必須引起學校的重視,成立專門小組建立一套可以量化考覈的學生誠信評價指標體系,研發不良文章檢測系統,可以檢測社會實踐中每天的總結、心得體會、實踐報告等一系列資料的自主性,完全杜絕正在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的網絡抄襲行爲。類似於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可以用來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爲全文比對數據庫,可檢測抄襲與剽竊、僞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文獻。

本文根據高校在校生的特點,對我校大學生實踐誠信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計,生活誠信和學習誠信這2個作爲二級指標,並給出相應6個三級指標:

(1)生活誠信:不隱瞞真實的健康狀況;人際交往中以誠待人;服從安排,遵守實踐規定;無故縮短原先規定的實踐時間。這部分與學生利益直接相關,反映學生在關係自身利益面前的態度和立場,反映學生的誠信品格,生活誠信也會對學生未來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2)實踐總結報告不剽竊;實踐每日心得體會不剽竊;無故不參加社會實踐。這部分直接反映學生的學術道德行爲,反映學校教育的收穫,學生的學術道德不佳,勢必會對我校產生極爲負面的影響。

3、日常管理評價指標體系

日常管理評價指標反映學生在外社會實踐期間的各種日常情況,在這個一級指標下分爲3個二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下分爲6個三級指標:

(1)每天所提交實踐工作報告,這項反映學生每天是否正常參加社會實踐,檢驗學生社會實踐所得到的成果。

(2)隊員給予的工作評價,由於考評的是學生社會實踐期間的工作現狀,而且隊員是實踐期間最熟悉的人,所以隊員給予的評價是一個重要指標。

(3)報告規範,這項指標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可以提高學校工作人員的效率。

(4)報告真實性,這項指標關係到學生的個人誠信,誠信是做人的基礎,這項重要指標的設立也爲培養誠信的大學生作出一定的影響。

(5)實踐隊每天的實踐記錄。

(6)宿舍衛生等個人生活習慣,這項指標反映學生的自理能力。

4、實踐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實踐能力評價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很難採用量化的方法評定學生的實際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的評估,由於創新能力界定爲創新主體在創新活動中內化而成的素質、精神和外顯出來的技能、成果的總和,它不僅是一種智力化特徵的能力,更是一種人格化特徵的能力,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如要要對創新能力做出量化的評價指標,必須在大量數據的情況下利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並得出之間的權重係數。

在這裏將給出3個二級指標,在這3個二級指標下給出了8個三級指標:

(1)理性懷疑精神,這項指標是指敢於指出前人、突破自我、曾被實踐證明的正確結論,及時糾正隊長所作出的錯誤決策,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

(2)團隊合作精神,這項指標體現的是顧全大局意識,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進而提高團隊間的高效運轉。

(3)社會責任感,這項指標是指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然保持着一種敢爲人先的精神品質。奉獻精神,

(4)信息加工處理能力,這項指標是指對各種信息技術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5)與陌生人之間的交際,這項指標反映學生的交際能力,良好的交際有助於提高學生社會關係。

(6)其他交際,這項指標包含除(5)之外的所有未考慮情況。

(7)突發事故處理以及緊急情況處理這2項指標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然其中有些指標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必須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之後纔可以合理、科學的給出權重係數以及評分規則。

5、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效果評價指標的設置,是反映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由於主要考評的是學生工作現狀,所以在指定體系時設立學生評價、獲獎情況、社會評價這3個二級指標。其中,學生評價指標包括學生自評情況、隊員給予的評價情況、教師給予的評價情況;獲獎情況指標包括各類競賽活動獲獎情況以及其他各類表彰情況,各種表彰按等級給予不同權重係數,按權重係數計算得分;社會評價指標只要是指新聞媒體報道情況,可按上述的方法,根據媒體等級和數量得出權重係數後計算得分。

6、特色項目評價指標體系

在這個指標體系中允許申報具有自身專業特色的實踐內容,不僅體現指標體系的開放性,也反映了對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創新性的拓展。

三、權重係數

由於筆者沒有完整的數據,無法採用統計的方法分析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由於權重計算方法已經比較成熟,目前有很多關於確定權重係數的方法,下面將在理論上給出其中2種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係數的大致計算方法。

1、模糊數學評價法

採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方法的步驟如下:

(1)確定影響因素及其層次。

(2)建立評價因素權重集。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每一個評價項目的單因素評價都是低一層次的多因素綜合評價的結果。根據表1的評價指標體系,先利用主觀賦權法對需要確定權重的各層次評價指標確定權重,再由低到高逐層進行評價。

(3)建立評價集。

(4)建立模糊評價矩陣。

(5)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根據模糊評價矩陣,計算出各個因素的模糊綜合評判集即可。

2、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運用多因素分級處理來確定因素權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決策方法。該方法可以對複雜的決策問題、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係進行深入分析,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爲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複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

一級指標的權重確定及一致性檢驗需要專家的參考指標體系,故需要設計專家調查表,參照給出Seaty相對重要性等級表後,對同一級別的指標進行比較,得到判斷矩陣和相對重要性成程度。最後計算確定權重後再進行一級指標的一致性檢驗,以保證應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結論基本合理。

四、結束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是一個複雜的體系結構,本文由於沒有得到實際數據,無法用統計學中模糊數學分析法或者層次分析法,也沒有考慮到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其他因素。如果要得到科學的評價指標權重係數矩陣,必須擁有大量的數據,因此本文只能通過理性分析給出評價指標體系,當然本文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針對我校的問題也沒有給出相應的對策。

學生評價體系 篇3

論文摘要:大學生信用作爲個人信用的組成部分,影響着我國社會信用休系的建設。本文通過構建大學生信用管理體系及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力圖改善大學生信用問題,建設和諧校園。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信用 信用管理體系 信用評價

作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順利建成並逐步發揮作用。20xx年12月央行、教育部聯合宣佈:大學生信用記錄已全部納入該個人誠信系統如實記錄大學生開立銀行賬戶、信用卡、借用和償還國家助學貸款這個系統對失信大學生髮揮懲戒作用。

然而在全國各大高校裏大學生仍然存在着較爲嚴重的信用問題主要表現在日常言行缺乏誠信,背信違約;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求職履歷弄虛作假就業簽約無故悔約抄襲成風瞞天過海信用卡欠款逾期現象並未改善。大學生信用作爲個人信用的一部分是社會信用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有責任幫助有關部門提供大學生信用採集的信息,擴大信息共享積極發揮個人信用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一、構建大學生信用管理體系

造成大學生信用危機的原因有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因素,大學生自身因素、內在因素的影響,還有高校誠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建立大學生信用管理體系成爲各高校的當務之急。

參照質量管理體系的構成表1給出了一個信用管理體系的輪廓這個管理體系是由五個信用保證體系組成的:

1組織架構的保證體系

包括最高層領導在這個組織架構中的作用全體學生參與的方式和參與的程度;專門信用管理人員的配備及相應的職責。

2.規章制度的保證體系

包括操作流程的規範制度和信息管理的規範制度。

3信用標準的保證體系

包括必須有量化的信用指標和必須有明確的信用要求。

4資源配置的保證體系

包括設備要素和人才要素確保信用管理體系的有效運作。

5持續改進活動的保證

持續改進活動可採取培訓、檢查、評比、問題分析、徵集建議等形式。

在上述的信用管理體系中建立信用檔案和建立可量化的信用評價指標成爲各高校既重要又緊迫的任務。

二、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

(1)全面性。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應該全面地反映所有影響大學生信用狀況的各項要素。

(2)科學性。各項指標必須有機配合形成體系相互之間既不重複,又無矛盾同時,指標的計算和評價方法必須科學要有一定的依據。

(3)公正性。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觀事實,能正確反映大學生信用的真實面貌,信用監管人員必須態度公正,評價客觀,以事實爲依據。

(4)層次性。指標選擇應儘可能的從不同層次、不同方位涵蓋大學生信用的評估要素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信用能力。所選指標應有充分的信息綜合能力。

(5)可操作性。所設指標要比較容易取得資料來源力求使指標設置在科學完整的基礎上,簡便易行。

2.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爲了充分反映大學生信用狀況,所構建的信用指標體系分別從學生個人基本情況,學校信譽體系和社會信譽體系三個角度來說明大學生個人的信用情況相應的建立了大學生個人信用評價模型的二級指標體系;第一層爲基準層第二層爲具體指標層,該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根據表2進行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確定各指標權重可採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或其他方法確定,在確定指標權重的基礎上即可進行信用綜合評價。

本文對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想法而且多集中在定性的討論上其指標還要進行具體的賦值才能應用於實踐中,量化研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分析以提出更有實踐意義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模型。各個高校通過對大學生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將有助於個人徵信系統的完善併爲社會誠信建設發揮作用.也將有助於和諧校園的建設。

學生評價體系 篇4

當前的對學生的評價還主要停留在成績上,以考分論高低,“以成敗論英雄”的現象較普遍,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評價方法過於簡單劃一,與創新教育形勢下的教學方式和人才標準不適應,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及實踐能力。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忽視學生的參與併發揮其主動性;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對學生激勵,導向、改進和調控功能。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而忽視評價過程,不利於發揮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髮展的功能。爲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必須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向發展。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

評價內答由單一評價學生成績改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評價內容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基礎性發展目標從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操作、交流與合作、探究)、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四項內容進行綜合評價,學科學習目標,按照學科課程標準評價。在評價內容上立足從全方位的角度評價學生,立足發展性評價。

二、評價方式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側重於對學生進行紙筆測試,這種評價方式把學生的學習及思維納入到一個固定僵化的模式中,有些同學在測試中爲

取得高分,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擇手段,這種做法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對其成長是有害的:因此,對學生評價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如行爲觀察、學生口頭表述、情景測試、項目合作、學習日記、成長記錄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種方式評價,能更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實際,認知水平及行爲實踐等多種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與需要選擇多種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評價機制發揮其更強大的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育。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主體是教師、是管理者,學生則處於被審視的地位,很容易產主消極、逆反心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由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完成,採取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家長參評相結合,被評價者成爲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在評價主體擴展的同時,重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學生可就對自己做出的評價結果發表不同意見或看法,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關注被評價者發展的需要。不同評價主體參與學生評價,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如學生自評可發展學生批判思維和評價技能,解決問題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互評,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這樣更易於學生接受,也有利於加深自己的認識,擴展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家長評價加強學校、家庭及學生三者之間的溝通,有利於促進教育教學。

四、評價過程動態化,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過程是靜態的,終結性評價關心的是最終目標達成與否,主要目的是確定不同學生各自能達到的不同水準或等級,並給予權威性的判斷證明,這種評價的判斷容易在師生間引起焦慮和牴觸情緒。採取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過程進行監控式評價,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的表現,可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終結性評價每學期末進行階段性評價,畢業時進行總評,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五、評價結果人性化、發展化

傳統評價採用嚴格的分數或評判式評語,不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評價結果實行等級制,分爲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個等級,綜合素質評價待合格者可在一定期限內複評,對學生評語樹立以人爲本的發展觀、堅持正向引導、肯定學生的優勢和特長,提倡個性化和鼓勵性評語,進行發展性評價,關注師生的情感交流。

實施以上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其關鍵是樹立正確的評價目的,改變評價的單純選拔與甄別功能,發揮其激勵、導向、改進功能。在這種評價目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施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學生評價體系 篇5

《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求針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了明確的改革要求。由此,高校探索新的創新機制與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意識的人才,是現階段高等學校面臨的戰略任務。而目前在全國的本科專業中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缺乏特色,構建出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創新直接關係到否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受到社會歡迎。

一、評價指標的構建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整個創新能力評價工作的核心和評價目標實現的關鍵。本文通過利用數據庫和大量書籍、雜誌、網站等資源,查閱了國內外有關學術文獻及資料,收集了一系列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接下來又通過專家訪談和查閱相關資料,首先確定了四個基本維度,並將以上指標進行分類整理,保證指標之間的相互關聯和邏輯聯繫。由此確定了以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四個基本維度作爲一級指標,以指標統計中出現頻率超過5次的創新思維等28個指標作爲二級指標的三級評價體系,初步構建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分析如下。

1、創新學習能力。

創新學習能力是評價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指標,該項指標可以用發現問題能力、信息檢索能力、知識更新能力、標新立異能力四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2、創新知識基礎。

創新知識基礎指標可以用基礎知識水平、專業知識水平、交叉知識水平、創新知識水平四個二級指標來反映,它是創新能力評價的保障條件指標。

3、創新思維能力。

該指標可以用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四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4、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由創新活動成果、課題獨特水平、課程設計質量、畢業論文質量四個二級指標來反應。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只有對各級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才能真正發揮指標體系的作用。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採用專家打分法對教育學、心理學、行爲學等專業領域內的十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兩兩比較和對結果彙總分析後得到以下判斷矩陣。依次得出以下四個矩陣判斷矩陣最大特徵根及其對應向量的求法,矩陣每一列歸一化,對歸一化的矩陣按行求和,再歸一化處理,計算特徵值。拿創新能力判斷矩陣爲例,其他的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都按此算法得出以下指標權重。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着我國社會需求、教育環境的不斷髮展變化,必定會出現一些新的情況,此時需要對一些評價指標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學生評價體系 篇6

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具有我鄉特點的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導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根據慶教發(《20xx》66號)文件精神關於中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有關要求,結合我鄉教育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從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引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國小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國小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綜合素質評價應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與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個性特長六個維度,共十二個評價要素爲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爲依據,以學校評價爲主體,以制度建設爲保障,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從而推動我鄉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辦學行爲的進一步規範。

二、基本原則

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應堅持如下基本原則:

1.發展性原則。評價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和全面發展爲根本目的。.

2.激勵性原則。評價中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使之強化,重視培養學生自信心,注意激勵學生。

3.差異性原則。評價既要體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又要關注學生個體間差異和個性特長的發展需求,充分體現評價對象的個體差異。

4.科學性原則。積極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注重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力求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公正、公開,努力提高評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保證評價工作的質量。

5.參與性原則。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要尊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評價活動變成被評價者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三、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標準

1.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中關於“對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確定我鄉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分爲基礎性發展目標、學科學習目標和個性特長髮展目標三個方面。

2.綜合素質評價要在國小學生綜合表現詳實紀錄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表現詳實紀錄是指能夠表明國小生在學校期間多方面素質及個性發展狀況的關鍵性材料。綜合表現詳實記錄一般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1)考試成績。

(2)社會實踐活動。

(3)個性特長與獲獎情況。

(4)道德品質。

四、組織領導

1.學區成立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指導、督查全鄉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查處評價過程中的違規行爲。

2.各校要成立以校長爲組長、各相關人員參與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各班級也要成立班級評價小組。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負責落實評價方案,制定實施細則,任免班級評價小組成員,組織並監督評價工作,認定評價結果。班級評價小組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評價小組人員需班級學生一半以上認可,方可入選。

綜合素質評價組織機構

主任:張政權

成員:楊旭鵬樑萬寶李玉平各校校長

五、工作程序

1.宣傳培訓。學校應就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內容、標準、程序、方法、過程、制度等內容,組織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學習並進行培訓,做好宣傳動員和培訓工作。

2.組織自評。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情況,整理並提供相關證據,確定六個維度的自評等級。所蒐集整理的有關材料要求提供完整的原始記錄,保證材料的真實性。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既是被評價的對象,又是參與評價活動的重要主體,所提交關鍵性材料和自我鑑定過程本身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

3、班級評價小組負責審覈學生的個人評價材料。

4.組織班級學生互評。各班分幾個小組開展互評。先由學生自我介紹自評意見,出示相關表現材料,然後同學集體評議,採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六個評價維度共十二個評價要素分別根據各要素的權重打出得分,得出互評等級建議。A等達6 0%以上的

記爲A等,A+B達6 O%以上的記爲B等,A+B+c達60%以上的記爲c等,否則記爲D等,對每個學生的互評情況應單獨形成評議記錄材料,供班級評價小組參考。

5.家長評價學生。家長對學生每學期和每學年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價,撰寫描述性評語,並以等級形式呈現評價結果。

6.班級評價小組評審。根據制定的評價標準,結合學生自評、互評和家長評價意見,以及各項客觀佐證材料,班級評價小組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後,初步確定學生的各項評價等級,並將評價結果報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審議後,對被評定爲A等的學生名單應及時在學校公示(公示時間不少於3天)接受監督;B、c、D等級的學生,由班級評價小組及時以通知單或其他形式告知學生本人和家長。

7.收集反饋意見,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進行復評。再次公佈複評結果。對有重大分歧的評議意見,應提交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集體審議裁定。

8.撰寫綜合性評語,填寫《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整理相關材料歸檔,待學生畢業時,一併歸入檔案。

9.總結上報。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每學期將評價情況寫出書面總結上交學區存檔。

六、評價結果的使用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是國小生在校綜合表現及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課程培養目標要求、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

七、實施要求

1.評定主體要多元化。要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學生自評、互評意見,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建立誠信協議書制度,教師和學生應簽定誠信協議,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爲依據,客觀公正評價學生。

2.確定等級應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實際水平,並與學生羣體綜合素質的實際分佈狀況基本相符。

3.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注意以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內容爲抓手,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應及時將相關數據和評語做好記錄,同時應充分參考學生和教師提供的關鍵表現記錄和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能力的發展過程狀況資料,從學生的整體表現入手把握所評價的等級。

4.班級評價小組要客觀公正的對待學生自評、互評意見,參考自評、互評所提供的信息,在集體評議的基礎上進行等級評定,撰寫綜合性評語並逐一簽名。如果出現經過討論後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應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得出結論;如有重大的原則性分歧,應提交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裁定,並逐一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上簽名。建立誠信責任追究制度,對不講誠信的教師和學生,實行責任追究。

5.評價結果應及時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如有異議,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應進行覈實與裁定。公示制度要得到保障,對評價的結果,被評定爲A級的學生名單應予公示,其他等級通知學生本人和家長,評價結果經公示後,校長應簽名並加蓋公章,存檔備查。

八、特殊情況的處理辦法

學生評價體系 篇7

學生素質發展狀況評價,在國小教育評價中處於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爲了適應新課改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思想及目標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神爲指導,全面貫徹黨決定》精神爲指南,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精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導向功能,通過評價來達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勵和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也是整體性原則。是指國小生素質發展的評估,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且要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和諧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潛能,關注終結性評價,而且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評價,關注學習態度、情感體驗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發展。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國小生素質發展評估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在同一階段層面,不同個體的發展水平也有差別,評估要注意這些發展變化。評估目標在保持基礎性、穩定性的同時,要體現素質發展的階段性、梯度性、獨特性,爲不同的學生提供相對的鼓勵性評價,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多元性原則

多元性原則,是指國小生評價主體與評價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終結性評價;既有定量評價,更注重定性評價;既有課內評價,又有課外評價。有教師、家長、學生多個評價主體共同參與評價活動,爲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得反饋信息的機會,形成促進學生髮展的合力。

4、過程性原則

過程性原則,是指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反饋、自我教育,及時發現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以便順利達到預期目標。在操作過程中,堅持周評、月評、學期總評的連續評價方法,形成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5、科學性原則

建立符合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探索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嚴格評價程序,開發簡便易行的評價工具,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素質。

6、激勵性原則

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評價真正發揮促進學生髮展的作用。要注重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反饋、自我矯正,堅持月評、學期評、學年評的連續評價方法,達到評價促進學生髮展和提高的目的。

7、民主性原則

要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開展有效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要及時溝通,增進了解,努力營造良好的民

主氛圍,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三、評價內容及依據

1、主要內容: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主要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見表一。

2、信息來源: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基於學校每學年對學生髮展狀況詳實的記錄與評價。包括日常表現、關鍵性材料、學生特長表現記錄等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材料。評價時,所依據的材料必須客觀、原始、真實,能充分證實該學生在評價項目中所達到的程度與發展的狀況。

3、關鍵材料:能夠表明學生多方面發展狀況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對於表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主要包括:

①關鍵考試的成績:一般指期末考試或統考成績,能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②關鍵的表現性作業:指學生在真實背景下所完成的任務,如探究報告、小論文寫作、網頁製作、實驗操作、小科技發明等,主要表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能力及創新能力;

③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社區服務):主要體現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爲他人、爲社區服務的精神品質,包括學生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描述、活動成果、學生的感悟反思等;

④特長與獲獎情況:包括學生在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和組織的各類比賽中獲得的獎勵或能夠證明自己特長與潛能的資料;

⑤自我描述:即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包括個性描述、學習反思、感悟以及發展計劃等;

⑥他人的評語:指對學生有重要影響或對學生非常瞭解的人給學生的評價。

4、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成長記錄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表明學生髮展狀況的關鍵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和學生的觀察與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

綜合素質評價要以實證性材料和數據爲依據,要在充分參考學生成長記錄和關鍵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作到客觀公正,避免以偏概全。

四、評價的方法與步驟

1、評價時間

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每學年進行一次,於6月底完成。

2、評價方法

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採用綜合評語加等級評價的方法進行。綜合評語主要對品德、情感、態度、日常表現以及學習情況進行定性描述,尤其要突出學生的素質特長和發展潛能,評語應準確、精練。等級評價主要根據表一中一級指標的六個項目分設四個等級(A爲優秀、B爲良好、C爲合格、D爲待合格)。

學生評價體系 篇8

隨着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程度不斷加劇,許多院校開始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角度,全面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率,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指標與權重都在發生着改變。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建立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重構指標權重顯得尤爲重要,基於上述背景,本文嘗試構建了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評價指標,並以本校12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爲例進行了實證檢驗,期望能夠對實際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鑑。

一、指標設計原則。

1、合理性原則。

課程改革背景下,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側重於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進行學生質量評價時,一方面依據國家關於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目標的相關規定和崗位需求對於大學生素質的客觀要求進行指標的選取,同時在人才質量評價時要根據教育專家、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多方的意見及大學生評價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指標權重的設計。

2、客觀性原則。

在市場營銷專業現有的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主要是由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幹部構成,評價主體的主觀性和不確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評價結果的失真,因此要儘量以學生的客觀表現爲依據,教師和輔導員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在這些考覈中獲得成績,並對成績進行客觀真實的記錄。

3、可獲取原則。

指標的選取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行爲,這些行爲要容易被監控,容易被記載,行爲轉化爲數據時也要有明確的方案,確保行爲對應到數據不會產生任何異議。同時在指標設計中既包括能夠量化的直觀數據指標,同時也要包括主觀評價標準,兩者有機結合確保測量結果的真實有效性。

二、評價指標的選取。

1、文化素質指標設計。

文化素質的衡量主要包括綜合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三部分構成,其中綜合基礎知識主要由英語AB級、四六級國家考試成績、計算機國家統考成績、基礎必修課考試成績構成。相關專業知識主要由市場調查、商務談判、銷售技巧等營銷專業課程考覈確定。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文化素質指標不能單純從學生的科目期末筆試成績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要本着結構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來確定學習課程最終的考覈成績。

2、能力指標設計。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於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力度和工學結合的契合度都在不斷提升,並且將學生專業能力的考覈列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能力不僅是指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還包括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內化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能較出色地從事專業工作的品質,更好地爲社會崗位需求服務。營銷專業學生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四個二級指標。溝通協作能力主要指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小組討論和小組任務完成中的溝通合作能力、在生活中與他人相處的表現、參加班級學院競賽及表現。創新能力主要考察在課程學習中和日常生活中不拘泥於已有理論和觀點,善於分析和研究問題,保持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隨機應變能力是考查學生對生活中課程學習中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崗位實踐能力主要考查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工作表現。

3、思想道德素質指標設計。

道德素質是指人經過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爲和道德品質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組合。大學生正處於思想逐步成熟,控制力漸進強化的階段,加強道德素質對於其成才具有重要激勵作用。思想道德素質指標:包含政治表現,公德表現,法紀表現,公共服務和身心健康五個二級指標。政治表現主要考察學生的政治狀態和政治傾向、是否擔任班級或者院級學生幹部、是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誠信道德表現主要考查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好人好事事蹟,在學期間考試和經濟方面的誠信狀況。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法紀表現主要考察是否遵守國家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公共服務則表現爲學生參與志願者服務的次數和參與社會服務實踐表現及獲獎情況。這樣設置既從思想政治上也從社會屬性上反映出學生的狀態和表現。

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評價指標選取和設計的原則,進行評價方法及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採用層次分析法(AHP),對不同層次的各個指標進行賦權,在建立判斷矩陣時,聘請了企業和營銷專業的相關專家學者,運用專家諮詢法對兩兩指標進行比較並賦值,計算各指標權數,並進行歸一化處理,確定出文化素質、能力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就業質量子系統中各指標的權數。

4實證分析

1、樣本選取。

隨機抽取本校市場營銷專業20名12級應屆畢業生作爲樣本,運用上述指標體系對樣本進行分析評價。請專業任課教師、輔導員、同學對其在學校的表現進行評價,並請企業相關經驗人士根據畢業生在簽約單位的表現等信息爲20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打分,以此作爲質量評估的數據基礎。

2、評價方法的選擇。

採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評價,模糊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爲基礎,應用模糊關係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進行量化、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從評價結果中能夠看出,雖然大多數營銷專業畢業生的綜合質量評價均在良好以上,但是在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中也反饋出一些問題:

首先在評價過程中,在進行專家訪談時,企業的專家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考評,因此對於該項賦值權重較高,而校內專家則對學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質比較看重。說明在以往的評價中,企業和學校對於畢業生綜合質量的衡量標準存在一定差異性,企業更加看重的是員工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能力,這就要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期間,增加去企業實習實踐的機會和校外兼職教師的授課比例,同時對於專任教師也要增加赴企業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與企業真實環境接軌,鍛鍊其職業品格和能力。

其次在評價結果中,從評價結果分佈上來看,35%的同學評價成績優秀爲85分以上,40%的同學評價成績良好爲75—85分之間,20%的同學評價成績中等爲60—75分之間,5%的同學成績較差評價成績在60分以下。35%質量評分優秀的畢業生,在能力素質的評分都在94分以上,說明在學生評價體系中,學生能力評價得分和權重對學生整體評價影響很大,而職業能力培養也正是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同時這些學生在就業質量和文化素質這兩項上的得分也是優秀,這說明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技能基本和用人單位的崗位技能接軌,學生在學校進行的知識學習爲其能夠勝任未來崗位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說明了基於工作過程的營銷專業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最後在一些評價指標上,如思想道德素質等多爲定性評價,而且人爲因素比較多,在抽樣的樣本中班級幹部、學生會幹部在思想道德這一項評價中,普遍高於普通同學,原因是評價者多是輔導員、學生會成員,因此班幹或班級學生會幹部有光環效應,因此評價結果存在一定偏差。

五、實施建議。

1、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側重結果性評價。

學生質量評價應該是個發展的過程,其中既包括其在學校期間的表現也涵蓋其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由用人單位給出的崗位評價,因此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不能以簡單的優良中差來判斷,要從學生能力不斷遷移和發展的角度來正確評價學生,課程改革主要針對學生能力培養,因此已經將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了平時課程訓練過程當中,主要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來培養人才,側重過程性評價,促進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提升。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的學生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評價客體,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包括教師、還有輔導員、小組內其他同學以及企業管理人員,評價主體多元化既保證了評價質量同時又爲互相監督提供了外部環境,進而給學生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爲了培養學生的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觀念,在課程學習中小組成員互評和自我評價也是必要的,這些評價方式完全可以在學生質量評價中進行借鑑,這樣既能夠從學習中也能從生活上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3、評價體系的保障措施。

學生質量評價的公平性,直接決定結果的可信性,可以採用靈活的可量化的保障措施進行評價學生質量,例如在課程改革中,任課老師可以通過不同的考覈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活躍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代表成果展示來探究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或者通過方案設計來考察學生的創新性。除了定性考察,定量考察也是必要的,因此進行階段測試,考察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學生評價體系 篇9

教學技能訓練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環節,其效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所培養的教師是否具備合格的教師素養。教學技能是師範生教師素養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教師教育師範性和示範性的具體體現。[1]教學技能訓練中的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對自己在教學技能訓練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動機、行爲和個性的自我評價,也包括學生(同班或跨年級)之間相互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已經全面展開培養使命的高師院校對此卻反應冷淡。[2]並且,許多涉及教師教育的高校在進行教學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普遍偏重於教師評價,通過教師對學生在教學技能訓練中所表現出的行爲、情感、態度傾向進行評價,以促進學生教學技能的提升。知識的形成是個體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將外在的社會互動結構內化爲個人的認知結構。互動的層次越深、範圍越廣、開放程度越大、互動模式越積極,個體吸納新經驗、新知識的效果就越好。[3]以教師爲主體的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自我評價的地位和作用,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技能訓練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充分關注。

1.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依據

1.1教育改革的需要

當前的教育改革,無論是在中國小還是在高校,教學改革都是重要環節,改革的重點就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價值及意義,把學生作爲課程的重要資源,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大理學院正在進行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也提出了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服務邊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理念。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技能訓練的開展,作爲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技能訓練要得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的變遷也告訴我們教育改革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關注服務社會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雙重需求,要把學生自我發展擺在重要位置。[4]

1.2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當前,多數高校教師教育專業所進行的教學技能訓練,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技能訓練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教師是評價的主體。當然,教師處於引導者的地位,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教學技能訓練中的主要評價方式,當以肯定。然而,在實際訓練中,一味以教師評價爲主,忽視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學生在技能訓練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積極性和主動性未被充分調動,自我激勵和教育效果不明顯。[5]因此,關注學生自我評價變得十分必要,它可以充分挖掘學生自身資源,增強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強大功能。有學者就提出注重實習小組的研討與信息交流作用,引導師範生對自己所學與所教進行反思,培養師範生反思性教學的意識。[6]這裏的實習小組就是學生自我評價模式的一種體現。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建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測評的促進、反饋功能。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原則和方法

2.1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原則

2.1.1系統性原則

在教學技能訓練中,教師評價應該與學生自我評價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既發揮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同時,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應包含教師所須具備的能力素養要素。

2.1.2完整性原則

教師教育對學生的教學技能訓練有一系列素養的標準,應該依據標準制訂完整的測評學生教學技能的學生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各種量表等,以保證學生自我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1.3可操作性原則

微格教學評價指標的制定必須考慮參與評價的對象。因爲參與評價的對象是學生,他們缺乏評價的理論知識和評價的實踐經驗,所以評價指標要明確、具體,同時要注意不要過多、過細,要具有可操作性。[7]學生自我評價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構成,制訂符合學生水平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學生使用這些評價方式應該具有易操作性,這樣才能正確地開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2.1.4互動性原則

教學技能訓練是指導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一個過程,教師指導學生訓練,學生反饋自身訓練情況給教師,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包括直接自我評價和間接自我評價。直接的自我評價是學生通過自我參照和自我反思所進行的評價。間接的自我評價是學生通過參照他人的評價或通過與同伴的對照與比較進行的自我評價。[8]因此,在構建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時,應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自我評價的指標、量表等的設計,並把直接自我評價和間接自我評價貫穿始終,以保證指標、量表能充分反映學生的需求,保證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2.2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方法

2.2.1確立評價內容

在教學技能訓練中,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內容需根據具體專業加以確定。教師的教學技能總是由可觀察的、可操作的、可測量的各種外顯性的行爲表現構成,同時又是由教師既有的認知結構對知識的理解、對教學情景的把握、對教學行爲的選擇等認知活動構成的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9] 根據專業制訂評價內容,以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爲例,學生自我評價內容應緊扣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所涉及的主要知識、技能加以確定,主要圍繞語文學科的教學設計、教案撰寫、試講、說課、聽課記錄等環節設計教學技能訓練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目前,大理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向已由那茂菊教授編制了一套教學技能測評體系,主要通過《教學技能測評手冊》實施。該手冊通過教學語言和板書設計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漢字書寫測評評價、文本解讀評價、教案或說課稿評價、練習與試卷設計評價六項指標體系來進行測評。該測評系統以教師評價爲主,並結合學生互評,該手冊的漢字書寫測評及課堂教學評價(第一輪)由學生小組進行評價,充分關注到學生在技能訓練中的主體地位。另外,還應關注言語交往教學技能的自我評價。語文教學中言語交往的教學技能則是指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漢語言專業知識等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言語教學行爲方式。這些教學行爲方式(即教學技能)是影響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面。[10]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對言語交往技能進行評價也是重要內容之一。

2.2.2確定評價主體和方法

教學技能訓練中,學生自我評價應該以學生自身作爲評價主體,也就是學生自己對自身在教學技能訓練中所表現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層面進行評價,找到優點、發現問題,從而加以改進。確立了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就可以據此把學生評價分爲: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學生小組評價、集體評價等方式。

確定了教學技能訓練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和主體之後,就可以選擇針對此評價的方法。學生從認知自我評價學會自我評價主動參與自我評價掌握自我評價是一個改進自己原有學習方法、探索新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接受新的學習理論、更新學習觀,並獲取學習期望、發展個性特徵的過程。[11]遵循這一規律,學生自我評價採用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構建方法主要有比較法和實驗法。比較法是通過教學技能訓練中專業教師測評與學生自我評價的效果進行比較,找到教師測評與學生自我評價的契合點,構建有效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同時,結合當前中國小教育的實際,建立測評項目,實現高校教學技能訓練與中國小教育接軌。

實驗法是通過兩輪以上學生教學技能訓練的應用,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並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

3.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步驟

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的步驟主要有制訂量表、實驗評估、反饋修改三個環節。制訂量表依據前面所述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加以制訂,同時把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3.1制訂量表和建立成長紀錄袋

各種量表和成長紀錄袋從教學技能構成的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制訂量表。學生自我評價量表主要包括:(1)教學語言和板書設計自我評價量表;(2)漢字書寫自我評價量表;(3)課堂教學小組考評表;(4)課堂教學反思表;(5)教案(或說課稿)自我評價表;(6)小組討論記錄評價表;(7)小組聽課記錄表。量表中構成學生自我評價的欄目主要有原始記錄、同學評價(2-3名)、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學生通過這些記錄和評價就可以全面瞭解自己在各項教學技能訓練中所表現出的行爲、能力和態度等,通過全方位的評價來激勵、促進學生的進步。

建立成長記錄袋。教學技能訓練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成長記錄袋可以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過程,反映出學生自己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收集、保存學生從教學技能訓練中的各種資料,如學生所完成的各種教案、教學設計、討論紀錄、聽評課紀錄、日記、自我反思、同伴評價等。通過自評和互評體系的測評,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教學技能水平,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3.2實驗評估

構建完善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需要通過至少兩輪學生教學技能測評實驗(至少有兩學期時間開設《教學技能訓練與評價》課),在實驗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最後制訂出教學技能測評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

以大理學院文學院爲例。步驟一,選擇06、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方向開設的教學技能訓練與評價課上課學生作爲實驗對象,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步驟二,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和相關教學委員會專家的評估意見,修改、完善學生自我評價的各種量表和指標,最終確定切實可行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

3.3反饋修改

微格教學中的觀照和自我分析能幫助師範生很快進入教師角色,這樣能有效地提升師範生的從教能力,縮短師範生成爲準老師的時間,讓他們一出校門就能順利走上講臺。[12]通過兩輪的教學技能訓練,學生自我評價量表和成長紀錄袋在使用過程中體現出來其優點,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在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構建的實驗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互評打分偏高,區分度不夠明顯,很難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量表的得分分辨出學生訓練的等級差距。這個問題後來經過採用高年級學生中技能訓練成績優異者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測評的策略得以解決,避免了同級學生間礙於各種因素造成的評價失真的情況。

總之,教學技能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水平和教師的職業意識,增強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評分只是一種手段,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的不斷反思和進步纔是教學技能訓練的終極目的。

註釋:

[1]劉麗平.高師學生微格教學技能訓練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20xx,(8).

[2]楊四海.教師職前培養與現實需要的對接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茹榮芳、王淑霞.教師教育中教學技能訓練模式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xx,(3).

[4]付睿.改革開放30年來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及啓示[J].大理學院學報,20xx,(5).

[5]王斌華.教師評價模式:微格教學評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xx,(9).

[6]王雲霞.教師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xx,(12).

[7]高麗.微格教學中課堂教學技能評價的定量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xx,(10).

[8]王文靜.學生自我評價流程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xx,(3).

[9]雷紅梅.教師教學技能提高的策略與方法[J].中國成人教育,20xx,(9).

[10]歐陽芬.言語交往技能是語文教師的核心技能[J].中學語文教學,20xx,(11).

[11]侯新傑.課堂學習學生自我評價的涵義與形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10).

[12]張芹、沈錫瓊、顏蘭.論師範生在微格教學中觀照與自我分析的作用[J].昆明學院學報,20xx,(4).

學生評價體系 篇10

摘要:針對當前社會對高職人才規格的多樣化要求和高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期盼,提出了構建基於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的思路,分析了構建這一體系的必要性,介紹了構建這一體系的實踐探討,期望能對改革和創新高職學生評價現狀有所啓發。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職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構建

發展性評價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爲目的的評價。在高職教育中,建立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使學生評價不僅能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明確努力方向,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斷髮展。準確、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既是高職教育工作者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高職學生評價的現狀

長期以來,對於學生的評價大多是以鑑定爲目的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高職人才的多規格、多樣化要求,主要表現爲:一是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選拔、鑑定功能,忽視其教育、改進、反饋與激勵的功能;二是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的內容過多地限於學業成績,很少涉及學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道德、能力、思想等層面上;三是評價的主客體單一,始終呈現“他評”的特徵,忽視了被評者的作用;四是評價時效單一,過於強調終極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等。所以,這種評價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對學生的個體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評價,不能體現學生的動態發展變化。

二、構建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1.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探索和創新高職學生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建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其根本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激勵學生向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爲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具有促進性、激勵性的機制,使更多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不斷有機會反思自我、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拓展個性,使接受高職教育的每個學生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進而促進智力、體力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2.促進高職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改變傳統的評價尺度,不以學業成績爲唯一衡量標準,拓展學生評價的內容,在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提倡學生彰顯個性和發揮特長,以此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才。從小處看,它關係到學生在校期間的精神面貌和努力方向。從大處講,學生在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後,會更主動地保持優勢;學生在體驗成功之後,會更積極地爲下一次成功努力,爲追求被社會、被他人認可和尊敬的心理體驗,他們將在人生道路上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這必將爲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3.滿足高職學生張揚個性的需要。

高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在學生的智力發展、能力培養等方面既有許多共性之處,又有一些高職教育自身的個性特點。由於面對這特殊的生源主體,我們的教育應有與之相適應的學生評價內容、標準、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能型應用性專門人才,除要求掌握必

要的專業理論知識,更強調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更重視職業道德、兢業精神、團隊精神、創新創業等能力的培養。所以,對高職學生的評價,應當體現高職教育的這些特點,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的需求,滿足學生的多樣要求和個性發展的期盼,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張揚個性的需求,促使每個學生順利成才。

4.“以人爲本”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以人爲本的核心在於對人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對人的潛能與智慧的信任,從而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展示本色人生。以人爲本,就是要以學生爲中心,主動爲學生提供寬容、支持、和諧的人文環境,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發掘學生創造潛質,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培育學生具有完整人格。以人爲本,就是要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所以,倡導“以人爲本”的教育新理念,有助於滿足高職學生的精神需求,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構建基於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的實踐

1.構建基於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的基本思想和思路。

基於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基本思想是將對學生較爲單一的評價改爲綜合定性評價,調整學生評價中的不具科學性和實際操作性的定量評價內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校在學生綜合因素評價中的主導地位。基本操作思路是:

(1)通過建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指標體系及等級標準,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

(2)應用現代網絡技術將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習、素質、特長、能力、經歷等方面的典型行爲真實、完整、無評價地記錄下來,蒐集反映學生在這些方面發展的資料證據;

(3)將體現學生在校發展變化的典型行爲記錄,與事先設立的、要求達到的標準進行逐項比較,分析並判斷達到標準的程度與差距,確定相應等級。這裏,典型行爲記錄是學生評價的基礎,學生評價是學生典型行爲記錄過程的延伸,是對記錄結果的解釋與應用。

2.確定記錄與評價的基本目標和內容。

構建基於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的基本目標: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個學生的各個方面;二是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新能力;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本內容可設爲: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遵章守紀與文明習慣、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與技能素質、團隊精神與他人評價、特殊經歷與個性特長十個方面。

3.設計評價工具,構建網絡評價平臺。

學生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的十個方面的真實、典型的表現,通過網絡及時予以記錄,利用網絡的共享性和便捷性,爲學生、教師、家庭、社會等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近年來,我院與某軟件公司合作,設計開發了一套學生綜合素質的記錄與評價軟件。該軟件由各系記錄評價、學院監督引導、學生網上可查詢。軟件的使用分三級用戶,即院級、學生系部、學生本人,不同的用戶有着不同的權限,但最終目的是把學生在校的成長軌跡真實客觀地記錄下來。不僅讓學生本人清楚地瞭解到自己在綜合素質各個方面的長短項;也爲教育管理人員提供詳實可靠的數據,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發展狀況,給學生合理的評價和切實的建議。讓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都有可以測查的標準,幫助學生髮現優勢,發揮潛能,進而全面發展。

4.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及等級標準。

我們將社會對高職學生的人才規格要求以及高職學生自身發展規律的特點進行綜合,設計了高職學生髮展性評價指標體系及等級標準,該評價指標體系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把反映學生在校的發展變化分爲十個方面,每個方面只給出優秀的標準和不合格的行爲表現,旨在給每個學生設立一個努力的目標,同時及早提醒學生哪些行爲是不該發生的。中間的狀態我們視爲其努力的過程,不做過細的劃分,鼓勵學生在十個方面向着優秀的方向全面提高。評價的十個方面內容相互獨立,某一方面評價爲“不合格”並不影響學生在另一方面評價爲“優秀”。

5,依據標準進行分析與評價。

將學生的典型行爲網上記錄與既定的行爲標準相比較,以評價學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該標準。由於對學生評價的10項內容都有相應的具體評價依據,學生達到一定的要求就可評價爲相應的等級,且每一項內容都不必進行復雜的分數換算,無須量化統計,只要寫明具體評價依據,就可進行相應等級的評定,所以操作十分簡便。這種評價關心的不是學生能不能表現出最佳水平,而是要求學生按通常的習慣方式做出反映(即典型行爲)。

構建基於網絡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評價體系凸顯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強調評價主體的互動和參與、評價內容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過程的動態發展等。其鮮明特點是淡化了相對評價,重視了絕對評價。基於網絡的發展性評價倡導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的教育理念,更關心每個學生的發展,力求客觀地記錄和反映每個學生達到既定標準的程度,鼓勵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個個進步”的境界。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充分體現評價的反饋、指導功能,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基於網絡的發展性評價可以讓教師清楚、具體、準確、及時地瞭解和檢查學生各方面的狀況,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查看自己的行爲記錄,隨時與既定的標準進行自我對照,隨時瞭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從而及時調整和改進,實現不斷髮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孝玲.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田建國.以人爲本與全面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xx(1):23,

學生評價體系 篇11

現代教育理論及心理學發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識是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要用開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爲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臺。多元評價與以紙筆測驗方式爲主的評價方式性質各異,功能互補,都是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 但顯然多元評價更能全面的反應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趨於多元化。

一、發揚學生的優點需要多元評價

綜合評價從教師一元化轉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本人、同伴、家長等都成爲整個評價中的多元主體,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班主任評判的狀況。特別發揮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評中瞭解了自己的優缺點,更懂得了自己的“閃光點”,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以後的生活中會引以爲驕傲,不斷強化,使它成爲自己穩定的良好品質。同學互評,包括文化課學習、特長愛好、行爲習慣及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等方面,在同學之間產生一種良好的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找到促使自己進步的基點,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師、家長、社會能夠全面瞭解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從而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由於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放大了學生的優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社會發展需要多元化人才

多元化的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規格也是多元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只是學業成績優異,還需要有應對日趨競爭激烈社會挑戰的綜合素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創新人才往往並不是憑藉單一學科知識的作用,而是需要綜合素質的基礎,這種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態度等方面。基礎教育擔負着培養人才的任務,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爲重要的一環,對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有效的學生評價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人才培養標準的變革決定了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

三、新課程改革需要多元評價

評價在課程實施中起着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爲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必須建立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國務院在其所作出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的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國小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實驗能力考查。學校和教師不得公佈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結果公開排隊”。

20xx年12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教育部公佈了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方案,該方案指出:“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評價方法要多樣,探索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方法;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對現行學生評價制度進行反思與改革,多元評價符合新課程評價的理念,多元評價的實施有利於新課程的改革,是使評價真正成爲促進每個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多元評價來源於多元智力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 加德納於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它提出了一種對於智力的新的解釋,它的更重大的意義在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個人發展的模式,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發展,展開對學生的評價。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覈爲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多元智力理論所主張的教育評價是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的、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評價。

總之, 如何順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要求,改革我國現行的中學生評價制度;如何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如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爲當今深化素質教育和推行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

學生評價體系 篇12

一、 指導思想明確

中國小辦學水平評價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爲本,以促進師生髮展爲宗旨,遵循教育規律,規範辦學行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扭轉單純依據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爲主要標準評價、獎懲學校的現象,促進學校健康發展。堅持規範與創新相結合、導向與激勵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採用多種途徑,廣泛收集各方面的評價信息,對學校做出全面、科學、客觀評價。

二、 評價的主要內容比較全面

《評價體系》內容由辦學條件、辦學思想、學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學工作、素質教育、體育衛生、辦學特色、教育科研等指標組成。辦學條件是辦學水平的重要基礎。

1.教學工作。教學效果是辦學水平的具體體現。教學效果的評價要把育人質量作爲評價重點。國小重點考察在校生的鞏固率,要以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情況,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及格率、良好率、優秀率,學生視力不良率(近視新發病率)等爲重點,突出對中國小生運動與健康的評價。要把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和參與學校經常性的藝術、科技、等活動情況列入評價內容,符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加特長的人才。

2.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學校辦學水平的特色體現。辦學特色是指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澱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於其他學校的獨特風貌,要有鮮明的辦學理念和課程體系支撐,在校園文化、教育教學等方面充分體現,有運行機制、經費、設施等條件保障,得到師生的普遍認同和學生廣泛參與,取得一定成果並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

3、德育工作。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水平的重要保障。師資隊伍建設主要考察領導班子整體素質和治校理念;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教育教學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等專業發展情況;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骨幹教師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等。

4、教育科研。隨着人們對教育需求的提高,教育科研在教育中的作用便逐漸顯露出來,但如今的國小教育科研的現狀與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有着明顯的不協調。國小教育科研不是一個創新知識的過程,而是科研者的一個學習和進修的過程。 “科研”是國小教師的一個最好的學習和進修的形式。教師素質提高的最有效最能與時俱進的形式是“科研”,因此教師的“教育科研”成爲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瓶頸”。 因此,在我們研究和頒佈對中國小教師評價新體系時,真正考慮到了“科研”所佔的比重,比重應該佔多大等問題。 只有徹底認清教育科研在國小教育中的作用,擺正科研機構的位置,克服現存科研中的種種不良傾向,國小教育科研纔會有真正的希望,國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纔會有突破性進展。

三、評價原則科學、客觀

本次評價學校,督導評價是手段,促進發展是目的。在評價中能做到有章可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原則性。主要遵循下列原則:1.規範性原則

2、導向性原則3、科學性原則4、客觀性原則5、自主性原則6、發展性原則。這些原則有助於指導學校工作,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評價方法行之有效

上級領導來校評價時能採用多種手段和方法。1、聽取彙報2、隨機聽課3、察看現場4、抽樣測查5、座談問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全面瞭解學校的實際情況,保證各種信息的真實可靠。學校辦學水平的年度評價結果是對學校工作進行考覈、獎懲的主要依據,0 爲學校今後向更高、更好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五、存在問題與困惑

1.由於市級和縣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明顯差別,各項硬件建設不均衡。比如,育苗國小的學生計算機還是1980年購置的臺式電腦,由於年久,運行速度慢,出現故障率極高。且離上級要求的國小生機12:1的標準很遠很遠。

2、近年來由於部分鄉村學校的相繼倒閉,農村學生的涌入,學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生源的增加帶來了教室的短缺。國小班容量要求不超過45人,從目前來看難以實現。

3、從目前來看,學校圖書中,現存大量以前的圖書,主要以印刷書裝訂爲主。上級要求具有一定數量的電子圖書、電子閱讀計算機,希望上級加以資金上的扶持以滿足學校因暫時困難一時難以實現的需求。

學生評價體系 篇13

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多元評價旨在促進評價對象的發展爲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主體性。多元評價與以紙筆測驗方式爲主的評價方式性質各異,功能互補,都是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 但顯然多元評價更能全面的反應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趨於多元化。

一、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新的要求,成爲啓動多元評價的根本動因

多元化的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規格也是多元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只是學業成績優異,還需要有應對日趨競爭激烈社會挑戰的綜合素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創新人才往往並不是憑藉單一學科知識的作用,而是需要綜合素質的基礎,這種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質)、態度(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對事業的進取心,與他人的合作精神,對自己的超越態度)等方面。基礎教育擔負着培養人才的任務,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爲重要的一環,對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有效的學生評價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人才培養標準的變革決定了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

二、我國的教育方針與培養目標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實施多元評價的政策依據

我國教育方針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我們的培養目標;《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對全面發展的深化。《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則進一步全面揭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內涵。“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國教育方針所指的全面發展,是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能獲得正常、健全、和諧的發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做人與做事、繼承與創新、學習與實踐同樣不能偏廢。

三、綜合素質的多元化評價改革是對以往評價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的有力應對

近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界和一些學校在考試評價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和現行中、大學聯考制度的影響,我國考試評價制度還存在種種弊端: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的內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評價的方法仍以紙筆爲主;素質評價往往流於形式。總之,以往的評價的方式是一維的、單一的、終結性和刺激性的。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試分數作爲評價學生唯一標準,已異化爲束縛學生身心發展的“枷鎖”, 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四、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教育目標分類學等理論爲多元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元評價在美國、英國、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相繼興起,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多元評價更加註重評價的整體性,給學生以彈性化、人性化的發展空間;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實質是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的潛能、學業成績,以提供教學改進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多元評價來源於多元智力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 加德納於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它提出了一種對於智力的新的解釋,它的更重大的意義在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個人發展的模式,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發展,展開對學生的評價。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覈爲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多元智力理論所主張的教育評價是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的、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評價。

建構主義的理論主張在學生評價方法上強調採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認爲,傳統的學生評價只考查了學生的初級學習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級學習的成果。這種理論還主張,學習應着眼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效果在情境中評估。主張在真正的現場活動中獲取、發展和使用認知能力,提倡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來進行教學的真實性教育,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務上,提倡採用“真實性評量”和“操作評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教育、教學目標不僅是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指南,也是評價學生的基本依據。教育目標是評價學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制定教育目標是爲了便於客觀的評價。美國著名教育學者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爲三個領域,即認知領域(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接受、反應、價值評價、組織、由價值和價值複合形成的性格化)、動作技能領域(知覺、定勢、指導下的反應、機制、複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日本教育家和教育評價專家橋本重治等也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分類。不同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分類,分類的方面基本一致,一般都分成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類。總結我國教育評價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有以下思路。一種思路是按德、智、體、美、勞五育分類,把教育目標分爲思想政治、知識能力、體質健康、審美情趣和勞動技術五大類。另一種思路是以素質發展爲分類基礎,把教育目標分爲精神素質和身體素質。也有學者把教育目標在總體上分爲認知(知識、理解、運用、評價)、情感(意向、興趣、動機、價值取向)習慣(意志、習慣、自我調控)、技能(行動、操作、運動、技巧、藝術)四大領域。以上的幾種思路基本都涵蓋了我國教育方針所提出的德、智、體、美等幾個方面的培養目標,爲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參照。

五、新課程改革呼喚與之相配套的評價制度的改革,爲多元評價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評價在課程實施中起着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爲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必須建立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國務院在其所作出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的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國小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實驗能力考查。學校和教師不得公佈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結果公開排隊”。

20xx年12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教育部公佈了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方案,該方案指出:“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評價方法要多樣,探索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方法;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對現行學生評價制度進行反思與改革,多元評價符合新課程評價的理念,多元評價的實施有利於新課程的改革,是使評價真正成爲促進每個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紙筆測驗爲主的評價方式,有着其它評價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評價方式本質上是應對應試教育的,具有顯而易見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嚴重忽視了評價的激勵、導向等功能。評價的內容是不全面的,評價的方式方法是單一的,評價的標準是整齊劃一的,評價的主體是“錯位”的。

總之, 如何順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要求,改革我國現行的中學生評價制度;如何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如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爲當今深化素質教育和推行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

學生評價體系 篇14

目前我部教師的上課任務較重,人均在12節以上,而且有很多班主任還需要到新校區上課,而且大多是年輕教師,無論是從工作經驗還是工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足的,特別是對我校學生管理體系的理解不夠,就顯得手忙腳亂的,總感覺到累。基於以上情況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讓班主任瞭解學生的管理體系,很多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體系理解不夠,對學生的管理認識不夠,學生會的管理工作以及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與老師們共同探討我校學生的學生管理體系,瞭解學生的情況,我們要培養怎麼樣的學生,是在技能的培養,爲人處事的培養,還是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呢?通過討論大家有個瞭解學校的學生管理體系。與各位班主任有了相互的理解,大家都能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工作起來可能會好很多。

其次,加強對班主任對學生幹部的監督指導工作,班主任對班幹部的培養不夠,要麼自己全包,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要麼自己全部放手,造成班主任什麼事都給學生幹,也不知道學生做得怎樣,發現問題了就罵學生,怪學生,直接會造成學生對班主任有不好的印象,所以加強班主任對學生班幹部的監督工作,並且在挑選班幹部與培養班幹部這方面要下點功夫,總是覺得自己班級沒有好的班幹部,優秀的班幹部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抱怨出來的。

第三,在執行學校“軍事化管理”上,我們可能要多花點心思去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理解“軍事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是被逼的,是我們自己願意這麼做得,可能效果要好點。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建議,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學生評價體系 篇15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創新教育理論對學生的評價,着重考慮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創新品格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評價。不僅應關注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應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以促其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二、多元化評價思路

1、確立評價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魂。

2、圍繞評價的發展性、形成性功能。

3、新課程理念與校本實際相結合。

4、從評價目的、內容、主體、標準、方法、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設計。

三、多元化評價原則

1、主體性原則: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採取自評、互評相結合。

2、全面性原則:評價內容應具有三緯度特徵,必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3、民主性原則:把學生當作平等合作的夥伴來對待,可以評自己、評他人、評教師、評教材。

4、個性化原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多用一把尺子多一批學生。

5、發展性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功能。

四、多元化評價的實施

1、多元化評價實施維度

(1)評價目的激勵、導向、改進化

多元智力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多種智力,只是這些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各俱特色。因此儘量用激勵性的評語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他們確立目標,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被評價者一起分析、發現存在的優點和缺點,進出合理性建議,發揮評價的改進功能。

(2)評價內容多元化

①學業內容的評價。學業內容基本上以各學科所應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爲主,基本實現了分項考與綜合考相結合、學科抽測與定期驗收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小組評與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測評內容以新課標爲指導,以細化的評價目標和標準爲依據,在命題上力求體現趣味性、靈活性、交際性、實踐性。

②非學業內容的評價。也就是常說的非智力因素評價。非智力因素對於一個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非學業內容的評價過程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願望、興趣、主動性、合作與交流的意識,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學習心理等。通過學生自評、教師點評、談話、家長參評,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爲。

(3)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方式,通常是以教師爲評價主體。這樣的評價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因素,帶有片面性,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此,要使評價主體多元化,並注重學生評價的自主性。評價主體多元化,使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全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教師點評。各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相結合,定期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自評,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情感和對所學知識等的自我評價。 3、家長參評。請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一方面是爲了讓家長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讓家長及時瞭解學校的課程改革情況,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4、小組互評。小組互評有利於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提高。

(4)評價標準多元化

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但不承認存在絕對意義的差生。他們缺乏的只是關愛、自信與成功感。因此用多把尺子來評價學生,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培養一批人才。

①在書面考試中設臵梯度,以體現評價對不同個體發展的需求;

②要對特殊個體採取特別的辦法進行評價。如一位學生今天的作業比昨天的作業有進步,即使尚不如書寫優秀學生寫得工整、漂亮,也給他個“激勵卡”。我們強化進步就是100分,淡化分數意識,突出特長表現,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閃光點,都有成功的機會。學校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成長環境,讓學生盡情享受成功的喜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擡起頭來走路。

(5)評價方法多元化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觀念決定行爲,行爲決定方法,方法決定呈現。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①、百分制的評價方法:在選拔式的考試中,我們繼續採用百分制的手段,以發揮考試的選拔功能。如會考和期末考試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科

②、百分綜合分制的評價方法:公式:A(X,Y,Z),A代表綜合分;X代表卷面分;Y代表平時學習情感態度和進步分;Z代表實踐分。如素質報告冊成績語、數、英科目填寫,要求寫百分綜合分制。

③、等級綜合分制的評價方法:公式:等級(X,Y,Z),等級爲綜合分折算成的等級,X代表卷面分,Y代表平時學習情感態度和進步分;Z代表實踐分。如素質報告冊成績政治、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科目填寫,要求寫等級綜合分制。

④、等級制的評價方法: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採用這種方法。

⑤、學分制的評價方法:校本課程採用學分記錄。

⑥、“暫緩結論式”評價方法。這方法是指學生在某一次考試或考查中沒有得到滿意的成績,教師可暫不評價,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或作出了相應的努力以後,經個人申請老師可以給予重新的評價,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夠體驗成功,從而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⑦、“浮動式”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指學生的某一次作業或考試有缺陷,教師已給予了一定的評價,經學生彌補後,教師在原有評價基礎上,給予補充性評價,可進行二次評價、三次評價。

⑧、成長記錄袋成果展示。“學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人”,因此,有些評價的內容就需要經過一段時踐之後,再予以階段評價。爲了避免以往過分強調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造成評價的片面性,導致評價導向功能出現偏差,我們對這類內容的評價嘗試了以“成果展示”來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向學生明確評價的內容、標準、形式、時間,使之成爲學生學習的目標,從而增強評價的透明度。

⑨、階段性分項考試。分項考試是指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分散到日常學習活動中,設立月階段性單項能力考覈制度,加強形成性評價力度。

⑩、隨堂評價。課堂是獲得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因此,課堂學習效果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爲此,建立“隨堂評價機制”,對學生隨堂表現予以評價。設立“隨堂評價表”,內容包括:提問題、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合作交流等。每週進行一次小結,每月累計一次,由教師給出描述性評語,下發至家長手中。

⑾、綜合素質評定:每學期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畢業評定以三年的平均等級。

(6)評價過程動態化

評價的過程應由過分注重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形成性評價。即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形成過程進行監控式評價,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表現成績及學習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爲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

(7)評價結果的處理多元化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自信、自尊、自愛、自強,滿懷信心地迎接明天”是“我能行”教育思想的宗旨。評價的目的是強化激勵,而不在於甄別優良。評價結果的真正意義應在於能夠促進學生的不斷髮展,對他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①、採取“浮動式”或“暫緩結論式”的處理形式。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時,可以申請多次測試或補充評價,以促進學生的進步。

②、設“激勵表揚欄”。學生將其在各科學習和各項活動中所得的進步張貼在表揚欄中。

③、採取單項評價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

A、評選班級、年級、校級“十佳之星”;B、頒發升旗手榮譽卡;C、“我能行”留影;D、頒發鼓勵卡及時表揚;E、小主人廣播站事蹟介紹;F、評選“進步生”;G、在升旗儀式、校會上頒發獎狀;H、向家長髮喜報;I、評選頒發雛鷹獎章等。

④、特長展示。學校定期舉行“特長展示”活動,並命名一批“特長星”以此種處理形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如環保之星、體育之星等等。

五、多元化評價管理

1、管理模式與流程

說明:領導小組以校長爲組長,副校長爲副組長,教研室規劃設計多元化評價方案體系,教研組,備課組設計學科多元化評價方案,教務處、政教處組織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科任教師、全體學生執行多元化評價方案,家長、科任教師、學生把執行意見和建議反饋到領導小組,促進多元化評價體系趨於完善,便於執行。

2、遵循設計——實驗——反思——改進——推廣的流程。20xx年-20xx年爲實驗階段,即部分教師,部分學科帶頭實驗,總結經驗,形成指導性意見,20xx年全部學科參與實行多元化評價。

3、教務處、政教處、教研室督促、檢查各科課程、各科任教師、各班的實施情況,期末把積累材料交教務處或教研室存檔。

4、素質報告單必須是按規定的評定結果。

學生評價體系 篇16

說真的,新課程實施已經多年,但我並沒有認真地去研讀過新《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教學上也是渾渾霍霍,憑着十幾年的老經驗不知誤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個學期以來,我擺正了心態,揮手告別過去,認認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學,以求自我專業的發展。我開始學習其他教師的論文,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些教師的論文中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新的《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因此,帶着疑問,我認真地學習了這個新課標,再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 、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新的《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爲橫座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爲縱座標,作爲內容整合的邏輯。

2、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爲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因此,爲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誌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總而言之,教師一定要通過學習後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3、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爲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課程中要開設思品綜合實踐活動課,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的知識的內容很廣,有信息技術、各種專業知識、科研方法等。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爲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讚歎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麼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爲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爲思品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四、 以學生爲主體,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我們知道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內驅力非常重要,以學生爲主體是獲得好的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任何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徵的教學行爲都是事與願違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五、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爲核心的評價標準,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爲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僅提供一些簡單的素材,因此,還要我們教師細心揣摩發現與思品教學背景相關的素材,挖掘思品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日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髮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用聰明智慧的火花點燃每一位學生”。

學生評價體系 篇17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受到的啓示很大。新課改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在語文學科中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不論是思想觀念,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在發生着巨大的轉變。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緻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強調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更注重語文課的人文性,注重語文學科的文化內涵。作爲國中語文教師我覺得須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樹立新型的教學觀、課程觀

教學是師生合作、探究的過程,自主、合作、探究是教學的根本方法。教學中,應重視語感、發展語感,讓學生有話說、放心說、開心地說、有時間說,應以討論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去說,而不是加以限制,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回答問題;應關注師生互動,尤其是學生的動,不是一二個或淺層次的回答,而是大多數學生的深層次的思維的動,並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討論,對於答案,求同的時候,更要求異,不可強求統一標準;應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應經常性地開展活動,努力實現學科的三維目標。

2、樹立全面的學生觀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特的人,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能只關心“優等生”,冷落“後進生”,而是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後進生”身上也有特長,問題是老師能不能發現這些學生的特長,並指導他們發揮特長,逐步成才。總之,學生是有情感的、有潛能的、有個性的、獨立發展的人,而不是被管的、不懂事的、任意擺佈的人。老師是學生的夥伴,師生是平等的,老師應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

3、樹立現代的教師觀

要搞好素質教育,教師要樹立現代的教師觀。首先更要重視改善師生關係。因爲教師的勞動最終是要通過學生體現出來,而作爲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如果與教師有一定的隔閡,或者配合的不好,其主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那麼他學習的效果一定不會太好。因此樹立現代教師觀,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教師的職責,是任何一名教師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民主和諧,是師生關係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揚民主作風,要經常徵求學生的意見;一些班團活動、文體活動,要讓學生自己設計組織,多給他們一些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同時,我們要注意在教學中注意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關係,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只有擯棄過時的師生觀,樹立新型的師生觀,才能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4、樹立科學的評價觀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正確的評價觀需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立足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新課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只責怪學生。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爲、熱情、存在問題、學習效果,教師都要做出有效的評價,予以認可、鼓勵、給予希望,激勵奮進,爲學生的發展服務。同時,評價主體要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要改變教師包辦評價的狀況,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於學習效果,教師應以激勵其更加努力爲出發點。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道遠。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學生評價體系 篇18

在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評價學生、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怎樣定位新課標要求下的學生?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逐步凸顯出來。我校吸收借鑑以往教改成功經驗,摒棄以往不合理的評價方法,爲了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學生評價進行的更具科學、合理,特制定此項工作實施方案。

一、適應教育發展需要 構建多元評價機制

建立新的評價體制適應時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傳統的評價過分強調學科知識體系,以測試爲評價的唯一形式,忽視人文性,嚴重製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運用。而教育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不斷髮展的活動過程,需要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作出判斷和決定,由此產生相應的教育評價。傳統的評價體制必然被現代的教育體制所淘汰,必須建立一個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體制,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誘發廣泛的興趣、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我校經過不斷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項評價內容;有學生、教師、家長等多方面人員參加;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定期評與不定期評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學生評價機制。基本實現了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手段與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據學生生活實際 體現多元評價特點

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環節,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集中體現了“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的教育理念。學生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引導,需要激勵。在實施多元性評價的過程中,我們認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多元性評價必須貼近學生實際。只有明確學生髮展的目標和方不是檢查和評比。多元性評價將着眼點放在學生的未來,所以,瞭解學生現在的狀態不是爲了給學生下一個結論或是給學生排隊,而是用於分析學生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多元性評價基於一定的培養目標,這些目標顯示了學生髮展的方向,構成了評價的基本依據,我們確定的目標主要來自於國家法律法規和新課程標準,並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填寫好學生《素質報告書》,建好《學生成長記錄冊》。通過兩項評價,把學生的表現和成長過程記錄下來,使評價更具有真實性。

2.多元性評價必須注重評價過程。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成長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一個過程。多元性評價強調收集並保存表明學生髮展狀況的關鍵資料,對這些資料的呈現和分析能夠形成對學生髮展變化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給予學生激勵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認識更爲重要。他們在自評、互評和他評的過程中不斷髮揚長處,糾正不足,實現了發展、進步和提高的目標。

3.多元性評價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學生的差異不僅指考試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徵、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不同特點。這使得每一個學生髮展的速度和軌跡不同,發展的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個體性。多元性評價要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爲每一個學生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認真把握學生多元性評價的每一個環節。

4.多元性評價必須重視學生主體作用。多元性評價提倡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在評價資料的收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通過“協商”達成評價結論,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爲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不斷完善多元化評價

開放式的多元化評價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爲,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學習並不是簡單的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新、舊經驗的衝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並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再由學生自己思考、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達到這種新舊知識的整合。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根據多元性評價體系要求設計課堂教學。

1.在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應用在讓學生自己講,合作討論、辯論等活動上,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角色由過去的課堂獨裁者,變爲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

2.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講授要生活化,情境化。過去灌輸書本知識的“空對空”模式應轉變爲設置合理的情境,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爲具體生動的情境。從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生纔有話好講。

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情境,身邊的社會情景在課堂上重現,引發學生“說”的慾望。把抽象的知識拉到身邊的現實生活中,這無形中爲學生搭建一個“梯子”,解決了學生的“困難”。

3.儘量消除人爲設定的框框,發散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儘可能設計靈活性問題,少給學生的思維設定框框,避免阻礙學生思維的發散。良好的設疑,加之教師的及時引導,給學生思維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課堂就會呈現出絢麗的亮點,學生的回答也會凸顯出個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們平時上課時也儘量不要人爲地給學生設定框框,在學生髮表意見時,教師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場,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才能講出個性化的思想和語言來,從而體現出學生作爲個體的獨特性。

總之,從新課程的評價標準可以看出,學生評價更加關注問題解決能力、個人效率、思維技能及接受變革的意願。學生評價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解放學生,將支持理念“工具理性”變“解放理性”,賦予學生真正的主體性,凸現學生在評價中的地位。全國各地在中國小課程價值方面達到共識——學習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發展,符合了時代的要求。評價的目的不再是以甄別學生爲主,而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教育教學評價,在目的及根本上產生質的變化,有效地爲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

學生評價體系 篇19

一、指導思想

學校圍繞社會、行業、企業需求和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從學生學業、德育素質、技能實踐、企業實習等方面探索和構建全面、綜合、立體的學生評價模式。以學生爲立足點,學校、社會和行業共同參與,按照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要求進行全面評價,同時體現學生個性特長髮展,通過多評價主體的互動,構建評價內容立體、評價主體多元、發展式評價形式的“多元立體發展式”學生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方式,規範、完善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加強公示、監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確保學生評價工作的實效和公正。以職業素質爲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嚴格實行“雙證書”制度,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的銜接統一,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建立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形成學生綜合有效的評價長效機制。

二、基本原則

現代教育評價觀指出,教育評價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爲了證明,而是爲了改進,是對教育主體的綜合性描述。基於學校對建築工程施工、護理學、機械加工技術三個專業評價體系的調研結果分析,以適用本校教學特點的評價模式改革爲總原則,我校學生評價體系應通過多層面、多方位的描述,反映評價對象在各個方面的狀態,並能通過多維立體的指標構建以及多元、交互評價過程,實現學生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因此,我校“多元立體發展式”學生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須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 科學性原則。關注學生成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體現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的多元性,科學反映學生在中等職業教育學習成長期間的各個階段、不同場所的表現情況,充分展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長,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2) 職業性原則。圍繞職業崗位要求和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遵循職業教育基本特徵和發展規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評價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綜合反映學生工學活動情況和職業素質水平。

3) 創新性原則。充分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深化評價模式改革,創新評價體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企業、家庭、社會的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4) 操作性原則。根據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科學制定評價 標準和評價工具,易於學校、學生和社會各界理解接受。實現評價過程與管理的信息化,評價實施簡便、易操作。

三、評價模式改革框架

六、組織實施 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發展式”評價由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管理,教務科牽頭組織實施,綜合運用《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儲蓄”實施辦法》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記載等工具,以紙質記載和網絡管理的方式建立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檔案。

(一)組織評價培訓。學生科、教導科每學期組織班主任、任課教師等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學習評價方案、領會指標體系、掌握評價工具。

(二)學期過程評價。班主任、任課教師、企業指導教師等使用學生學習表現過程性記載工具對學生德育、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記載。

(三)學期終結評價。每學期末,班主任、任課教師、企業指導教師等對學生德育操行考覈、課程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形成學生德育操行成績和課程總評成績;班主任、家長、社區人員等對學生參與各類活動和取得的效果進行學期終結評價,形成學生基本素質表現、專業技能表現等成績。

(四)評價結果審定。每學期末,班主任按照《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儲蓄”實施辦法》對學生當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彙總,撰寫學生綜合素質評語,評價結果在班級內公示,並提交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審覈、認定。

(五)評價結果反饋。審定的評價結果生成《X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並通知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同時接受學生及其家長對評價結果的查詢或申訴,並在申訴辦理 10個工作日內給予書面答覆。

七、評價方法

(一)學生德育評價

1、評價方法:

德育評價標準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採用學生科、班主任、教學部、教務科、學科教師等多主體評價的方式,根據對本班學生的日常考察與記錄,由班主任、教師提供實證材料等對學生的德育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要根據德育的不同內容,採取適當的方法。德育評價按月進行評價,每個學期末以各月的平均成績做爲學生的學期德育成績,學期最終成績按百分制記列。

(二)學生學業評價

1、公共課

(1)評價方法:

公共課評價是對學生所學公共課進行的理論和素質兩方面的進行綜合評價,兩項考覈全部合格,單科成績才准予合格,評價方法採用過程性與總結性考覈結合的方法,並採用課堂理論考試、素質考覈、大型作業、案例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期末考試由教務科統一組織,安排在該課程結束後或學期末,集中時間考試。

理論評價由多方過程評價(佔30%)、過程測試(佔30%)和期末考試(佔40%)評價項組成,對三項考覈後得出公共課理論綜合評價結果。

素質評價由過程考覈(佔40%)和素質測評(佔60%)評價項組成,對二項考覈後得出公共課素質綜合評價結果。

學生評價體系 篇20

學生評價是評價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環節,也是新型教育評價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評價是廣大教師歷來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經過多次反覆,不斷創新,不斷昇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佈施行,爲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爲如何進行學生評價指明瞭方向。

一、 評價觀的改革

傳統的評價體系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評價內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忽視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當更新評價理念,改革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觀念的轉變就是要構建嶄新的教育教學評價觀,筆者認爲應完成六方面的轉變:1.教育評價目的從“選拔”轉移到“發展”;2.教育評價方式從“他評”轉移到“自評”;3.教育評價的客體從“智育”轉向“五育”;4.教育評價的標準從“相對標準”轉移到“絕對標準”與“個體標準”相結合;5.教育評價的方法與手段從定性與定量的分離走向兩者的結合;6.教育評價結果的解釋從“武斷”走向“靈活”。

評價學生的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鬥志與進取心,培養學習興趣和調動積極性,激活個體,喚醒創新。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水平的提高,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其特長,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其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生評價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學生是評價的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師應發揮學生在學生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

二.學生評價的方法

(一)發展性學生評價

學生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與完善,學生評價的目的也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新課程倡導的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必然要重視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

1.按照評價的目的不同可分爲: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或教育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準備。教師應藉助於以前的成績記錄、摸底考試、智力測試、觀察、訪談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爲教學活動提供設計依據,診斷個別學生在發展上的特殊障礙,以作爲採取補救措施的依據。

形成性評價是教育過程中爲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引導教育過程正確而高效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育效果所採取的評價。教師應藉助於平常作業、日常觀察和形成性測驗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強化學生的學習,及時發現問題並提供矯正處方。

在教學中,應建立開放、寬鬆的評價氛圍。採用課程學習活動評比、學習小組評價、全班集體評價、學生互評、作業評價、建立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等非測試型課堂評價方式和平時測驗等測試型課堂評價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內容要關注學業成績,還要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評價標準既要體現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又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與發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終結性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後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做出的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內容比較廣,概括性水平比較高。它可以考察學生羣體或每個學生整體的發展水平,爲各種評優、

選拔提供參考依據;也可以總體把握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爲教師和學生確定後續教學提供依據。

終結性評價通常與區別優劣,分出等級聯繫在一起,容易引起評價對象的焦慮。但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學習質量的動機。終結性評價也是檢測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較好地反映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2.按照評價的參照標準的不同可分爲: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相對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羣體中,爲了對每個個體在羣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作出區分而進行的評價。它有利於在羣體內作出橫向比較,可作爲選拔和甄別的依據;也有利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習動力。

絕對評價是以教育目標爲基準,對每一個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作出的判斷。它有一個共同的客觀的標準作參照,從而作出合格與不合格的結論,明確學生髮展狀態與教育目標之間有無差別。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評價對象自身狀況爲基準,就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而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比較充分地照顧到了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增強自信心,強化學習動力。

3.按照評價主體的不同可分爲: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被評價者自己參照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活動狀況或發展狀況進行自我鑑定,也就是評價對象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過程。

他人評價是指由其他有關方面的人員對評價對象所實施的評價。外來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指教師、家長和社會。

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實施要有一定的培養目標,並在實施中制定明確而具體的階段性發展目標,要以促進學生達到目標爲根本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以各級課程目標爲依據,明確各級評價內容,用清楚、簡練、可測量的目標術語表述出來,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設計評價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和數據,制定改進計劃,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個體差異,注重過程,注重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對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的重視,意味着學生評價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着眼於學生的未來。

(二)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它能克服傳統學業成就檢測上的種種弊端,重新迴歸於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整而真實的生活,強調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來評價學生的發展,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創新、實踐、與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

在課堂教學中,表現性評價可以給學生評分,也可以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診斷,但重點在其後。課堂上的評價領域應是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要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允許追求多樣性的答案。教師對要評價的行爲表現應自己先實際表現一下,評價的標準數量不宜太多,表現評價的工具可以直接借用也可自行編制。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學生知識結構的廣度和寬度適當選擇表現性任務的類型,設計表現性任務的條件、情景和觀察的次數。

(三)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

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是一種新興的質性評價方式,在課程評價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是當前中國小教育評價改革的亮點。它根據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他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並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用於收集學生作業,通常爲學生的較好作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從所完成的作業中,選出較優秀的幾份,並且對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加以反思。檔案袋內還可收集課前預習筆記、優秀作業及優秀試卷和作品、學習小結或反思、探究活動中最深刻的解題方法。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能夠促進教學與評價的有機結合,能記錄學生的成長曆程,提供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證據,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評價材料,開放地、多層面地、全面地評價學生, 個性化地關注學生的成長,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成長與進步。

三.現行評價方法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

(一)現行學生評價方法的問題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然而我們現行的評價體系還不能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趨勢,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有一定的 差距,筆者認爲應該重視如下幾點:

1.激勵的導向性與實效性不強

現在不少教師開始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1)只重形式,不重實質,激勵有表面化、形式化傾向;(2)只談表揚,不談批評,評價走上了另一極端;(3)獎勵方式一味求新,學生產生浮躁情緒。

2. “成長記錄袋”操作困難重重

使用成長記錄袋也帶來一些困惑:(1)袋中成長記錄沒有很好的與學科相結合,缺乏目標和針對性,缺乏對學生髮展的指導和促進作用。(2)個性化與標準化的衝突 。袋中的材料五花八門,使用範圍較大,但由於個人喜好不一,易產生分歧,影響了它的使用。(3)

時間、精力的加倍投入,讓教師、學生負擔加重。(4)成長記錄袋的管理困難。一所學校也有近上百成千份記錄袋,在哪保存,誰來管理,如何管理,還缺乏通盤考慮。許多學校甚至棄之不用。

3.學生、家長參與評價過程中的不足

家長、學生對新課程理念還很陌生。教師對新課程的瞭解而家長、學生的不理解。在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同時,卻忽視了對家長和學生參與評價的必要指導,從而影響到家長和學生參與評價的質量。農村裏還有許多學生是留守孩子,家長不可能參與學生評價活動。新課程實施後,允許學生多次參加考試,並以好的分數作爲成績記載。於是,好學生常會埋怨成績不好的學生經過幾次考試後成績與他們差不多,或超過他們。不少學校怕麻煩,沒有組織多次的同類型的考試。

4.配套機制的落後

中、大學聯考制度的存在讓老師們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做。到目前爲止,中、大學聯考從內容到形式較以前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一卷定終身,一分之差就會名落孫山,是完完全全的甄別功能,真真切切的結果評價,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評價體系與高中階段的舊評價體系之間有着極大的矛盾。

學生評價改革與教師、學校評價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很多地區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仍然沿用舊有的評價體系,教師和學校評價改革已經滯後於學生評價改革。嚴重阻礙了

評價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因此穿新鞋(教材改革)走老路(觀念陳舊、分數第一)還在嚴重影響學生評價改革的順利實施。

(二) 學生評價的建議

如此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爲此,筆者有如下思考與建議:

1.努力做到啓發性與針對性相統一

教師要確定明確的目標,積累對學生觀察的資料,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進步和不足。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優缺點運用啓發性原則,給以適當巧妙提示。委婉評價,點撥提醒,指點迷津,都可以讓學生受到啓發。學生評價要有針對性原則,教學評語要依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徵、心理需要、興趣愛好、個人習慣等給予不同的評語。

2.進一步完善“等級制”與“成長記錄袋”

針對等級制實際內涵不穩定的情況,教師自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並幫助家長、學生認識等級制內涵的多變性,在編制試卷時力求試卷難度穩定,保持平衡,並可根據各次試卷的實際狀況靈活劃分等級。針對教師擔心學生不適應分數制的情況,國家可以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統一使用等級制,教育部門的各種檢測試卷也應爲等級製作好榜樣。

進一步細化成長記錄袋,將其分爲這樣三類:作品成長記錄袋、過程成長記錄袋和進步成長記錄袋。作品主要取自學生平常的作業而

非額外的作業。評價時可以結合班隊課、家長會,儘量不佔用額外時間。成長記錄袋的管理,現在可由家長、學生來管理,平常放在家中,評價和展示時帶進學校。教師要做好學科記錄袋的指導、檢查工作。今後,學校應有專人管理,闢出專門場地放置,要增加班與班之間,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儘快普及成長記錄袋。

3.家長參評學生自評,切實兌現多元化評價

要讓家長、學生真正參與評價,發揮評價的實效,教師應該進行必要的指導。鑑於當前實施方法有限的情況,筆者建議:

家長參與評價的方式有:(1)建立家庭學習檔案 家長可以在家中給學生準備成長記錄袋,讓家長在家中看到顯示的進步,也讓家長和學校聯繫交流有了具體依據。(2)家長批語 即家長把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寫在作品上,增加對孩子的瞭解,學生會感到自己作品的價值在增長。

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有:(1)調查表 教師設計的針對學生某方面情況,採用問卷的形式,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達到反思的目的。

(2)信件 讓學生通過交筆友或與父母通信的方式(特別是農村留守學生)來提高自評能力。

4.加快完善配套機制,優化學生評價改革環境中、大學聯考應該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進行改革,改革考試本身和考試製度。高等學校、高級中學招收新生時除依據考生成績,還應考察學生成長記錄袋、其他必要的輔助考試,建立或完善優秀生特長生推薦制度。

開展對教師和學校評價改革的研究和實驗,優化學生評價改革環境,推進新課程各項評價改革工作,讓教師們覺得課程改革是他們職業發展和體現生命價值的一次重要機遇。還要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增加教師改革動力,廣泛宣傳評價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使改革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

學生評價體系 篇21

時間像發動的車輪一樣永不停息地向前滾動着,轉眼間本次培訓將接近尾聲。雖然學習的時間短暫,但卻學到了許多新知識、新理論,自參加國培以來,我認真聆聽多位教育專家生動、形象而有精彩的講座,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積極參加班級交流和互評,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值得我參考和借鑑的經驗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受到教育和啓發,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決定細品所學,總結所得,把此次培訓的所學、所得用於現實教學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爲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啓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樣備好課、備好學生,怎樣去評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都爲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爲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動力。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堅信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與時俱進,隨時用新理論、新方法來指導自己,提高自己,要認真學習新《新課程標準》,把握教學要求,對要求濫熟於心,然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時主動的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樹立以學生爲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採用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啓迪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訓中專家講的很透徹到位,這應該都是我平時先做的,只是比較粗略,可以說是略知一二罷了。讓我明白了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怎樣實現自我發展,成長爲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應當具備的智慧。作爲教師首先應當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取捨和增減,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教學目的。同時我們應當對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愛,這種熱愛體現在對工作充滿激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業業。要有自強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你所面對的學生,並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爲學生做出榜樣。

總之,這次培訓我收穫的不單單是專家們講解的內容,更是一種理念,一股動力。在今後教育道路上我會不斷地用新理論、新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帶着收穫、帶着感悟、帶着滿腔的熱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去,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

學生評價體系 篇22

新課程提倡發展的、動態的、人性化的評價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佳發展,這不僅要改革評價體系,尤其重要的是要變革評價理念、主體、標準、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的發展,教育評價應該爲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服務,真正發揮評價的診斷、改進、導向、激勵和教育的功能。

一、整體化的評價理念:讓評價更全面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當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教育要關注人的整體發展,除了要考查學生學到了什麼,還要綜合評價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方面。傳統的課程評價的功能注重甄別和選拔,新課程評價的功能更加註重發展,即評價不僅要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而且更應該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當前世界基礎教育課程的功能己發生改變,從傳授知識爲主轉向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身心品質、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等,爲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新課程的評價觀注重評價對學生髮展的促進作用,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課程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評價是爲了創造適合於兒童的教育,即如何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功能,關注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幫助學生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評價不再是爲了甄別和選拔,不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班級教育中的評價要把開設的所有課程都納入評價範疇。如英語課的口語會話、情景表演;微機課的電腦操作和技能比賽;音樂課的舞蹈訓練和電子琴的風采展示;體育課的基本知識和動作表演;美術課的現場作畫、沙畫展示等。

要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融入評價中,從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評價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按照不同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通過評價記錄孩子們的成長曆程,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任何活動都應該從表現單一的認知評價擴展到認知、過程與方法、情感目標評價三者的有機整合,由此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例如有的班級組織學生到苗圃基地進行除草澆水活動,到戶外舉行“綠色教育主題中隊會”,在校內開展特色班級學生特長展示活動等。

二、個性化的評價標準:讓評價更準確

學生之間存在着諸如智力水平、學習自覺性、活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個性發展,用唯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學生片面發展,大量的學生被淘汰。例如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定,只注重學生寫在試卷上的答案,學生思維的推理過程、形成假設、論證論點、運用論據等卻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而這些對學生髮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定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最終被格式化在唯一數據和標準答案上,既不能體驗到智慧火花和學習過程帶給他們的愉悅,也不利於形成獨立思考和批判創新的精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和獨特價值,對所有的學生都採取同樣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在確定學生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時,應充分考慮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以最大程度的個別化方式,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個體價值的最大程度的實現。新課程評價承認學生髮展維度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注重用個性化的標準來評價學生,重視學生的實際發展,允許學生在目己的興趣和特長上有發揮的空間,實質上是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爲廣闊的舞臺,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個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關涉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的內容,都應成爲教師教育教學的關注點,不管它是隱性的、難以客觀測評的內容,還是顯性的、可客觀測評的內容。

一個班級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感、意志等每一方面的評價都應分設不同層次,力求使所有的評價都最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評價時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中達到最優的發展水平,認爲自己具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還有更高的標準在前方召喚他們,激勵他們向下一個目標奮進。具體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也是這樣,都因爲評價標準的不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體驗到各自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和希望,進而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和發展。

例如,在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時,有老師把它分爲如下幾個層次:一是能夠按照課程表獨立整理課本,準備學習用具;二是能按時、規範、獨立地完成作業,不需他人督促;三是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能做到敢於和善於提問;四是主動查找作業和試卷中的錯誤的原因,並及時改正;五是自覺做好預習和複習工作。

三、動態化的評價過程:讓評價更合理

新課程的評價觀把評價看作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手段,傾向於採用一些自我參照的評價方式,即通過對比評價結果與學生先前的表現,發現學生的進步和不足,及時進行指導和鼓勵,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補救措施。這種評價是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不是試圖爲學生在羣體中確定一個位置,因此,評價的重心應該從結果轉向過程。單一的終結性評價不能對學生的發展過程進行全面評價,應該在對評價對象各方面的現有發展水平作出診斷性評價的基礎上,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學習方法、態度等方面的評價,通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知識的活動、課堂筆記、家庭作業、個性設計等第一手的資料,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同時結合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與學生自身的自我評價來做好形成性評價,最後在此基礎上對評價對象的各方面發展作一個終結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

教育的多元化評價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歸根結底是重視學生各種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例如,有的班級,教師設置了奪星比賽,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分爲不同的類別:積極動腦、認真思考的學生可以拿到黃星,專心聽講的學生可以得到一顆紅星,團結協作的學生可以獲得一顆綠星,作業工整的學生可以得到藍星,只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進步就獎給一顆金星,得滿十顆星就能夠換一面楓葉。目的是使學生熱心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樣的評價使每個孩子的個性都得到良好的發展,照顧到各種層次的學生。

四、多樣化的評價方法:讓評價更人性

量化評價重視客觀公正性,減少了主觀隨意性,相對於過去的主觀評定是一種進步。但是量化評價把複雜多樣的教育活動簡化爲一組組統計數據,使得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發展淹沒於數據之中,也丟失了教育中最根本、最有意義的內容。新的評價觀更多地採取質性評價全面考察學生的整體素質,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身心發展。質性評價是當前教育評價領域關注的焦點,是一種新的評價理念和評價範式。它倡導的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情景測驗、課堂行爲記錄、學習日記、成長檔案袋等等評價方式,已開始被教育工作者關注並付諸實施,這將有助於人們在評價過程中更加註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真實而完整的表現。

質性評價並不是對量化評價的簡單遺棄和全盤否定,教育評價要 實現問卷調查、觀察、交談等定性分析的方法與測量、統計分析等定量方法的恰當地整合,有效地發揮兩種評價方法各自的優勢,以便更準確地反映評價對象,更有效地實現教育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班級中沒有差生的觀念,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表彰和鼓勵。在實施多元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激勵每一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堅持多一把尺子量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到“我能行,我快樂”;真誠關愛每一個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陽光和雨露”„„如採用小組評價法、活動評價法、鼓勵評價法、形象評價法、模糊評價法、無級評價法、個案評價法、參與評價法、反饋評價法等評價的方法和策略。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以形象化爲主導,形象評價法比較生動、活潑、具體,學生較易接受,印象深刻,所產生的效果能持續很長時間。

例如,表現好的學生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一朵小紅花、一個笑眯眯的太陽、一朵會下雨的雲彩、一個小動物、一顆小植物、一個兒童卡通人物形象等獎品,學生從這些圖形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又如,當學生取得某一項成績時,被允許在教室的某一面牆紙上沾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粉,按上一個手印,並簽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漸漸地,教室的牆上出現了許許多多色彩斑斕的小手印,每一個手印的背後都有着一個生動的故事,一個關於自己成長的記錄。

五、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讓評價更公正

傳統評價由外部評價者來實施,並且各種外部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互不溝通,被評價者通常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事實證明,無論什麼評價如果沒有被評者的主動參與,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家長、學生、教師、校長以及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評價模式,特別注重評價對象對評價過程的積極參與。強調被評價者的主體作用,不僅可以使他們積極配合,保證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還能吸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利於進一步完善自我。

學生成長檔案袋的使用就把教育評價變爲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通過學生自己、夥伴、教師、家長四方面的評價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例如,有的老師設置了個性化的學生成長檔案袋,其中有學生的自我介紹和每月的奪星記錄,有記錄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等成長足跡的電子相冊,在每一階段都穿插老師、家長、夥伴、自己以贈言的方式所做的評價。學生成長檔案袋從多角度(包括學生所接觸到的每一方面的人)、全方位(涉及到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個性和特長得到最有效的張揚和發展,使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意識和評價能力在評價過程中不斷髮展。

總之,有效的評價使學生的思維更爲活躍,學習行爲的自覺性大大增強,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個性的發展。班級教育中的多元評價,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真正成爲反饋教育質量、進行教育調控的直接根據,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自主發展,更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