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發展家長評價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7W

一、評價目標多元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個性發展家長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人的智力各有特色,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多用幾把尺子去衡量學生,從備課、講課到練習、作業的佈置,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可以爲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目標,提供不同選擇,力求使每一位學生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1.課堂教學分層設計。即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設計教學環節和不同層次的問題。這種設計使能力稍差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能力較強的學生產生興趣,發展思維。結果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上都得到滿足,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2.作業自主選擇。作業不宜整齊劃一,應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實現所有學生的共同提高。可以分爲基礎性作業和難度不等的選做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不同程度地落實新知,提高學習興趣。

3.能力考覈人盡其才。爲了培養學生能力,讓更多的學生有展示才能的機會,檢查或考試的內容也可以分層設計,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

4.特長各顯神通。全校各班每月開展一次“我能行”展示活動,並利用本班“展才華天地”展示學生各方面的特長。在特長展示活動中,學生們各施所長,涌現出一批“閱讀之星”“體育之星”“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等等。以前“僅以成績論高低”而靠邊站的學生現在高興得樂開了花,自信的風帆也在多元評價體系中紛紛起航。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促進學生自我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評價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改變了由教師爲評價主體的單一模式,建立了教師、家長、學生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評價模式,加強了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既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將評價變成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形成了積極、平等、民主的評價關係。

如,有的班級建立的學生成長記錄卡,從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努力學習、堅持鍛鍊、團結互助、孝敬父母、自理自立等多個方面來記錄每個學生的進步與收穫。每月一評,以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通過自評和他評能夠對自己有全面的認識,能準確地瞭解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某項品質或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家長、教師也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幫助學生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深入學習和實踐我們改變了評價內容過分倚重學科知識的現象,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改變了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努力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識、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在每週一評的學習評價表格中,我們設計的內容十分豐富,分爲“課上參與”“作業情況”“動手實踐”“習慣素養”四方面內容。其中“課上參與”又分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創新火花”三項;“作業情況”分爲“能完成基礎題”“能完成靈活題”“收集整理相關信息”三項;“動手實踐”則分爲“能根據老師要求完成既定任務”“能和其他同學合作完成既定任務”“運用所學知識有創意地實踐”三項;“習慣素養”分爲“帶齊學習用品”“書寫整潔美觀”“團結協作互助”“正確評價自己”“吸取他人長處”“勇於改正錯誤”等六項內容。這樣,既發揮了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四、評價方式多元化,

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在期末評價中,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給予二次評價的機會。目的是把進步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重新測試的過程就是一種複習鞏固、提高和發展的過程。經過二次測試,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超越,也能擁有自信。

一個學期結束,我們將綜合學生多方面的表現進行質性的評價。以樸實、生動、飽含激情的評語描述學生髮展的狀況,提出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爲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

通過實踐使我們感悟到。評價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套印模子”,而是引導和培養個性的“催化劑”;不再是分數等級的“篩子”,而是激勵學生前進的“泵”。多元評價爲每一個學生找回自信,使每一個學生享有成功,促進了每一個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我經常使用多元評價。近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真正實現中國小由傳統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軌道。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觀念更新、課程改革、考試評價改革等都只有通過學校,真正轉化爲學校的內在追求,才能得到貫徹落實。學校評價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具有統領全局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長一個時期來,升學率高低成爲社會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片面追求升學率成爲中國小的唯一追求。在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潮流面前,“片追”已演變成一場深刻的民族素質危機。爲什麼素質教育的正確理念和要求在學校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執行?爲什麼我們搞的學校評價在升學率面前總是顯得蒼白無力,不被社會和學校所認可?如果說這種狀況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還情有可原、無可奈何的話,那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普九和普高已逐步實現,高等教育也日益大衆化的今天,就不能不從我們教育本身來深刻地反思。我們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過去搞的大一統的學校評價模式已不能適應多樣化發展的教育需求,沒有建立一套既能完整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又能兼顧家庭和社會實際需要;既能體現國家統一規範,又能體現學校自主發展個性特色的科學的學校評價指標體系,以及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上下互動開放的評價方法體系和強有力的獎懲機制,來鞏固改革成果,推動改革的深入發展。基於這樣一些認識和思考,我們以多元開放作爲學校評價改革的着力點,初步構建起了與新課改相適應的以促進學生和學校共同成長爲目標的中國小評價體系。

(一)在評價的內容上具體分成逐級提升的四個板塊

第一板塊爲基礎性指標。所謂基礎性指標,是對學校常規工作的標準要求,也是學校必須做到的規範性工作,這是評價的主體。如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工作等。這部分指標體現了辦學的基礎需要和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保障。通過規範性評價,來判定這所學校是否合格,是否按教育規律辦事,是否依法辦學。從而引導學校紮紮實實地從規範化抓起,爲今後的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板塊爲發展性指標。根據學校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在實行基本水平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年度發展評價,形成基礎與發展兩條線的評價制度。如果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校,不僅使原先基礎較好的學校失去前進動力,更嚴重的是挫傷了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主動發展的積極性。具體分爲兩個層面設置:一是必選指標,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年度工作要點,確定一兩個統一要求必須發展的項目作爲必選指標,以保證區域教育發展方向的協調一致性。例如,教育局把今年定爲“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年”,當年的評價就應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研究”列入必選指標,保證發展目標的實現。二是自選指標,目的在於給學校自主發展的空間和自主權,主要體現在設施建設和學校管理方面,把這些內容分別列出菜單,提供給學校自主選擇。儘管辦學條件中的人、財、物多屬政府行爲,不是單靠學校自主能辦到的,但是對於學校自籌或能自主支配的資金,卻要引導學校結合本單位的基礎和發展的需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則,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把握好資金投向和進行資源配置,自主選擇,自主發展,不斷辦出特色。

第三板塊是“學校個性化發展”指標。該指標的設置是爲了促使學校在達到常規要求的基礎上,立足自身發展實際,藉助某一方面的傳統和優勢,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教育創新爲宗旨,以個性特色爲切入點和發展的增長點,積極探索,厚積薄發,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化的、穩定的教育特徵、風格和校園文化,引導和促進學校不斷向更高境界發展攀升。

第四板塊爲“教育效益”指標。基本思路是把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引入教育,按照教育投入與教育產出之間的比值來評價學校。這部分指標既有體現面向全體、促進全面發展的質量評價(如普及程度及德、智、體、美質量指標),也有體現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衡量學生個性張揚的個性化評價(如學生個性特長髮展),以此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狀況進行全面衡量。以上評價內容的四個部分緊密聯繫,相輔相成,逐級提升。基礎性指標是辦好學校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發展的必備條件和制度保障,是衡量學校是否按教育規律辦事,合格與否的重要標誌;選擇性發展指標是在學校規範性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重在衡量外顯的努力和變化;學校個性化發展指標是從校園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着眼,重在衡量學校內隱的精神追求和長期發展的厚重積澱;而教育效益指標則是對前三者實際效用的價值判斷,是衡量一所學校質量效益水平的主要客觀依據。

我們力圖通過對中國小學校的基礎性、發展性、個性化和效益性評價,構建起從規範看合格、從起點看變化、從傳統看創新、從投入看產出的全面多元的學校評價新格局,形成所有學校參與創建規範化學校、特色學校和個性化學校,校校有目標,不斷提升辦學水平的激勵機制,使學校評價真正成爲社會和學校的共同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