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範文五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86K

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那麼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着力提高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範文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我們黨對黨的建設的一貫要求。xxxx強調,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只要我們黨把自身建設好、建設強,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強調,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黨的十九大總結實踐經驗、順應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的重大課題。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既要堅持和發揚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又要根據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力推進改革創新,用新的思路、舉措、辦法解決新的矛盾和問題。

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要求,意義重大而深遠。

1.治國必先治黨,強國必先強黨

治國必先治黨,強國必先強黨。這是已經爲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富起來,迎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歷史進程所充分證明的真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把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作爲三大法寶,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黨建設成爲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武裝起來的、同人民羣衆有着血肉聯繫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20xx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鬥,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在戰勝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後,經過人民解放戰爭,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有了根本改變。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大大增強。正是由於黨中央領導堅強有力,我們黨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強烈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治國必先治黨,強國必先強黨。實現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安排和戰略部署,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努力把黨建設好、建設強。我們黨要始終成爲人民公僕、時代先鋒,始終成爲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必須始終過硬。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勇於直面問題,敢於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2.鞏固政治立黨、思想建黨、制度治黨三大基石

提高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戰略部署,特別是要進一步鞏固政治立黨、思想建黨、制度治黨這三大基石。

關於政治立黨。馬克思主義關於羣衆、階級、政黨的學說認爲,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有着共同政治綱領、政治路線、政治目標的政治組織。政治屬性是政黨第一位的屬性,政治建設是政黨建設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重大命題,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爲統領。

一個黨強大,主要是政治上強大。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證明,堅持政治立黨,是我們黨的根本優勢。抓住了政治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和靈魂,對黨的其他建設就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黨的政治建設決定黨的建設的方向和效果。由於堅定不移、一以貫之地堅持政治立黨,我們黨成爲政治上成熟和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新時代堅持政治立黨,一個特別關鍵的環節,是培養選拔幹部必須突出政治標準。要教育引導幹部堅定政治忠誠,增強政治定力,勇於政治擔當,提高政治能力,嚴格政治自律,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要教育引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築牢信仰之基,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嚴守紀律規矩、夯實廉政之基,健全基本知識體系、強化能力之基。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加強黨性鍛鍊,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爲黨分憂、爲黨盡職、爲民造福作爲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關於思想建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鬥力。也正是由於堅持了這一根本優勢,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和全黨理論水平的歷史性提高,創立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更高地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新時代的思想建黨,根本任務是要下功夫、花氣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要把理論武裝作爲黨的一項基本理論建設、基本政治建設來抓,作爲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中心環節和基礎工作來抓,學深悟透做實。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目標和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堅定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信心,進一步堅定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決心信心,進一步堅定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信心,進一步堅定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的決心信心,進一步堅定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決心信心。

新時代思想建黨的重中之重,是要抓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特別是高級幹部的學習。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點是學習貫穿其中的實事求是、羣衆路線、獨立自主的根本立場、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的革命氣概和革命風格。

關於制度治黨。這是新時代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障。主要是深化和做好三個層次的工作。

第一個層次,全黨要尊崇黨章,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等價值觀,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要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既充分發揚民主,又善於集中統一。

第二個層次,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加強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日常監督。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羣衆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

第三個層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3.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總目標來加強黨建

新時代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總目標來進行,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紮實做好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工作。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黨的建設總要求、總目標,繼承了我們黨通過推進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的優良傳統,堅持和發展了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關於黨的建設的總要求、總目標的基本精神,科學分析把握中國共產黨黨情的深刻變化、國情世情的深刻變化、我們黨新時代肩負歷史使命的深刻變化,科學分析把握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給黨的建設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圍繞新時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作出的總體設計和戰略安排。

新時代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必須緊緊圍繞和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總目標來進行。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作爲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奮鬥目標決定的。

人民衷心擁護。黨同人民羣衆的關係問題、對人民羣衆態度問題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首要問題。任何政黨的前途命運最終都取決於人心向背。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失去人民羣衆的信任和擁護。把人民衷心擁護作爲黨的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到突出位置,充分說明我們黨政治上的清醒。全黨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人民爲中心。

勇於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執政黨。我們黨領導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革命、富起來的偉大革命、強起來的偉大革命,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歷史進程。新時代,只有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始終保持和發揚黨的革命性,始終堅持用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的根本原則,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才能確保黨始終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承擔起領導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責任。

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羣衆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深刻認識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問題的長期性和嚴重性。

朝氣蓬勃。這是對全黨精神狀態的要求。對於一個有近百年曆史、8900多萬黨員的大黨來說,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尤爲重要。朝氣蓬勃,就是凝聚而不渙散,振作而不萎靡,生機勃勃而不暮氣沉沉,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敢於面對一切困難,敢於迎接一切挑戰,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勇於變革、勇於創新,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思想宣傳範文】二

20xx年8月,xxxx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的重要論斷。同年11月,xxxx在山東考察期間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爲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爲條件。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以xx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堅定的文化定力,對於加深我們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引導人們從正確對待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xxxx在“四個講清楚”中,用“文化積澱”“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豐厚滋養”“突出優勢”“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沃土”“深厚歷史淵源”等詞彙,針對性地提出傳統文化具有永恆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在與未來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着內在關聯,強調中華文化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獨特價值,爲我們清醒認識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指明瞭方向,爲文化自信找到了源泉和動力。

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一夢想,也比任何時期都需要堅定文化自信。xxxx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爲條件。首先,走向民族復興需要文化引領和支撐。文化積澱着一個國家最深層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保持生機活力的源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充分發揮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指引力,才能把56個民族13億多人的思想和共識統一起來、力量彙集起來,推動中華兒女同心協力朝着民族復興的目標邁進。其次,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強大文化軟實力。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全面走向強盛,是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提升,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層面實現整體發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擁有雄厚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才能實現現代化,才能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變化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其他矛盾的集中體現,主要矛盾變化必然引起連鎖反應。解決這一矛盾,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更離不開文化自信和繁榮。一方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豐富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發達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爲美好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文化的塑造。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需要文化的滋養和引領。中華文化不僅塑造了社會的整體文明和精神風貌,也塑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個性和個人品格。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重視文化的強大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注入靈魂,提高生活質量。

文化自信關乎民族精神獨立、關乎文化安全、關乎國運興衰。隨着我們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一些國家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越來越把中國發展壯大視爲威脅,想盡一切辦法進行經濟壓制、軍事圍堵和文化滲透,壓縮我們和平發展的空間。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斷髮展壯大自己,纔能有效抵禦各種方式的文化滲透和價值理念侵蝕,粉碎各種意圖通過降低民衆的文化認同、最終在思想領域瓦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謀,維護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四個講清楚”就是讓世界明白,中國5020xx年文明積澱形成的“和合”文化基因,“以和爲貴”“天下太平”的和平理念,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和諧的優良傳統,已經深深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這種深厚的文化基因決定了我們必然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必然採取開放的姿態和行動,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體現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邏輯統一,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實踐自覺的要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等,以及改革開放40年輝煌歷程,都證明中國的發展和強大不僅不會給世界帶來威脅,還會給世界帶來發展的機遇。

xxxx提出“四個講清楚”,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聯繫起來,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華5020xx年文明貫通起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通起來,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根基與底氣,豐富了文化自信的內容。

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以孔子、老子爲代表的思想家、哲學家提出的思想觀念,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世界,支撐着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生生不息、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歷史上,中華民族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先哲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對化解當今世界難題具有重要啓示。譬如,“天人合一”觀念可以有效化解世界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協和萬邦”“親仁善鄰”觀念對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實踐的文化結晶。幾千年文化傳統積澱形成的天下爲公、愛國爲民、捨己爲人、殺身成仁、自強不息的價值追求,天然構成了革命者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成爲投身革命、不怕犧牲、無私奮鬥的精神動力,成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和高尚品格。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的“雷鋒精神”“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時代精神,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武裝下,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結合實踐進行的偉大創造。這些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鼓舞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要通過教育引導,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方向,也是“四個講清楚”的題中應有之義。離開了社會主義屬性,文化的先進性就無從談起,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就無以附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一脈相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偉大實踐,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凝聚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和創造實踐的生動體現。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把三者統一起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繼承革命文化,同時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xxxx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這是“兩創”的旗幟和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是否定馬克思主義,不是文化復古主義,相反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來傳承創新,通過轉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和定力。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思想保證。“四個講清楚”,究其本質就是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即通過全面的、客觀的視角分析傳統文化,將精華與糟粕區分開來,釐清什麼該繼承,什麼該拋棄;通過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弄懂怎樣結合時代擴展內涵,怎樣貼近羣衆創新形式。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土壤。要深入挖掘、重點講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重點揭示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契合之處;重點講清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已經成爲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記憶和心理積澱;重點講清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在凝聚民族精神、錘鍊民族意志、塑造公民品格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點講清核心價值觀要融入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使人們真正日用而不知;重點講清傳統美德是涵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重要源泉,在實踐養成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轉化爲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之力。

堅持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和文化服務親和力。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國智慧、反映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要強化文藝創作生產,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精神寓於其中。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堅持文明交流互鑑。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通過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把國外優秀文化引進來,吸收其他文明的長處和營養,增強中華文化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和魅力。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通過博鰲亞洲論壇、上合組織峯會、中非合作論壇、進博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和載體,主動發聲,講好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製度,講好中國歷史、中國傳統、中國國情,講好中國人民團結奮鬥、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講好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行動和貢獻,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思想宣傳範文】三

xxxx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爲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在全國教育大會上,xxxx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我們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發揚光大優良傳統基礎上,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和感召力具有重要啓示意義。

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以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伴隨着黨的誕生、成長和發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重要的“生命線”。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廣大共產黨人在血與火的戰鬥中經受了精神上的洗禮,並充分地認識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大革命失敗後,在創建人民軍隊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成爲重中之重。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只能是烏合之衆。古田會議根據“九月來信”精神,回答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爲生命線,這是人民軍隊在血與火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遵義會議開始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同時黨和紅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斷加強,取得了萬里長征的勝利。延安整風運動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強使全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抗日戰爭勝利後,黨又通過廣泛宣傳比較中國面臨的兩條道路、兩種命運,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人民羣衆認識到中國應該往何處去的重要性,使越來越多的人民羣衆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正是人民羣衆的廣泛支持保證了黨領導人民軍隊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曾深刻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爲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鬆,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爲實現“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目標,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凝萬衆於一心,發揮了巨大的凝聚、感召和動員作用。全黨全國人民不僅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爲發展和進步做了重要準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成就,爲我們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1978年開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巨大洪流,賦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內容和使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全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創新發展,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黨的xx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了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深入開展了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xxxx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有機結合,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匯聚起了無限的希望,成爲激勵全體中國人民爲之奮鬥的共同目標和美好願景。

xxxx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結合實踐引導羣衆,而且要結合實踐贏得羣衆,纔能有效擔當起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歷史轉折,也是前進道路中一場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新的偉大革命。只有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的動力和保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一項項惠及民生的具體措施先後落地生根,黨風爲之清朗,民心爲之提振,全面深化改革成爲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實踐告訴我們,把黨的奮鬥目標和人民期盼結合起來,就會贏得空前的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xxxx指出,“我們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我們的奮鬥目標,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我們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爲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今後,我們要更加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選拔信念堅定、爲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擔任思想政治工作戰線的主力,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樹牢,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爲展現黨的政治優勢、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思想宣傳範文】四

40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開啓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開啓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一偉大實踐是全方位的,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在這一實踐進程中,我們在着力推進經濟、政治等方面新建設的同時,也推進着文化的新建設;我們在創造了物質文明的中國奇蹟的同時,也書寫了中華文化的嶄新篇章。40年的風雨歷程,展開了有着厚重歷史、獨特神韻的中華文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精彩畫卷,有力增進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站在新時代的發展起點上,回望歷史,展望前路,時刻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深刻認識並自覺堅持40年的創造性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建設寶貴經驗,是我們更加從容自信地推進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

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

改革開放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重新確立而起步的,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中開闢自己的發展新路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鮮明的本質特徵,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高揚的思想旗幟。

在改革開放帷幕拉開之際,我們黨便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黨的xx大專題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並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始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40年來,我們黨始終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精神文明,馬克思主義決定着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引領,是事關文化改革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

xxxx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內容和最大增量。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大衆化,大力弘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並結合社會發展新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將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貫穿文化改革發展的具體進程之中,融入當代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實際構建之中。在新時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需要我們更加自覺地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自覺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新發展,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爲中華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開創新格局。

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

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爲了人民,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信念和追求。以人民爲中心,貫穿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將“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規定的重要方面,“民族的”“大衆的”表達的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性。

基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人民性的自覺把握,40年來,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始終是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牢牢把握的基本點。在依靠人民方面,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主體,始終強調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在服務人民方面,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將文化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強調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羣衆滿意作爲評價作品最高標準,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4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日益壯大,文化產業日趨繁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各種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實施,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這些具體的建設實踐,使得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具體地轉化爲制度、展開爲行動、貫穿於文化改革發展全過程。在新時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需要我們更加自覺地將文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進力度、完善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機制,在積極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始終堅持以創新創造爲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改革開放正是以解放思想爲號角,展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革命、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40年來,我們黨在創造性引領改革開放的整體進程中,自覺發揮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的作用。

在全黨全社會着力倡導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思想文化。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對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創新創造精神的堅定倡揚,始終貫穿在40年來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的堅定推進之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xxxx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這種倡導和要求,本身即是在建設一種有利於改革開放的文化、一種創新創造的文化。

敏銳把握時代脈搏,創造性地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文化發展新課題。4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改革的全面深化、以信息技術爲標誌的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等,都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新推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和新考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是在直面這些課題、挑戰和考驗中一路前行的。理性地直面問題,創造性地回答問題,推動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推動了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新發展,也爲文化的改革發展確立了有力思想引領和理論前提。

以創新性舉措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其中包括,不斷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積極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以我爲主、爲我所用,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等等。

對創新創造旗幟鮮明地倡導和積極推動,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也爲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思想文化環境。在新時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需要我們更加自覺地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爲中心環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激活創新這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文化創造源泉的充分涌流、持續迸發中成就文化發展的新氣象。

始終堅持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紮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將文化建設放在改革開放的整體格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之中籌劃思考、系統推進,是社會有機體發展變化規律和改革開放整體性協同性的內在要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

xxxx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40年來,我們黨深刻認識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發展之於我們事業的意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爲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爲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40年來,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始終是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致力於文化與經濟政治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共同進步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黨自覺迴應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強調我們所要推進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繼承發揚優良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文化,要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充分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構建、強化精神文明建設最廣泛的合力,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各條戰線和一切部門的任務,是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愛國者的共同的長期的任務。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始終堅持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推進,準確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進步的本質要求,推動了我們的文化發展始終植根於改革開放的鮮活實踐、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動進程。

在新時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需要我們更加自覺地把握文化與經濟、政治深層交融及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等時代特徵,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提出的文化發展新要求,更好地把文化改革發展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改革開放有機銜接起來,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推動文化的發展、發揮好文化的作用。

始終堅持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改革開放堅持正確方向、立場、原則並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所在,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關鍵所在。

40年來,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注重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改革開放起步之初,鄧小平同志強調,“各級黨委都要領導好文藝工作”,並明確指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於我們偉大人民、偉大時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這一論述,確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黨領導文藝工作以及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在推進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這些基本原則,並就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的領導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和制度安排。黨的xx大以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思想文化領域的一系列座談會上,xxxx系統闡明瞭加強黨對文化工作領導的意義、根本原則、重點內容、方式方法等,確立了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工作的科學方法論。

在新時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需要我們黨更加自覺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始終成爲時代先鋒、民族脊樑,成爲先進思想文化的引領者和實踐者;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進一步增強黨在文化領域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增強黨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硬本領。

【思想宣傳範文】五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無論與哪個經濟體相比,無論拿什麼尺度來衡量,這些成就都是輝煌的,值得大書特書。需要引起注意和思考的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個案是否就證明: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呢?恐怕未必如此。從世界歷史來看,不管是在過去420xx年裏還是在過去40年裏,很多國家、地區都進行過改革或開放,但事實上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那種認爲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必然會帶來繁榮昌盛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缺乏依據

這裏只以兩個時期爲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臨西方列強強大的軍事與經濟擠壓,很多國家都曾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希望實現現代化。在埃及,19世紀中葉總督薩義德開始進行土地、稅收、法律方面的改革,他創辦了埃及銀行,興建了第一條準軌鐵路。在奧斯曼帝國崩潰之前,它進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改革。在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締造者禮薩·汗曾仿效西方,對伊朗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興建伊朗縱貫鐵路,創辦德克蘭大學、進行國會改革等。在中國,清王朝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後,又推出清末新政,改革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教等各個領域。上述改革都沒有成功。只有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日漸強盛,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在過去40年,1980年土耳其宣佈開始經濟改革。同樣在1980年,數個東歐國家已經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喀麥隆、岡比亞、加納、幾內亞、馬拉維、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爾、坦桑尼亞、扎伊爾)開始改革;印度也開始改革。1983年,印度尼西亞開始經濟自由化的改革。1986年,越南開始革新開放。1986年,戈爾巴喬夫開始“新思維”導向的全方位改革。上世紀80年代末,一批拉美與加勒比地區國家開始結構改革。到1989年、1990年,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以及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徹底按西方模式轉型。上述這些改革有的比較成功(如越南);有的經過多番試錯,才慢慢走上正軌(如印度);大多數失敗了,有些還敗得很慘,比如東歐的某些國家。

由此可見,進行改革開放的案例很多,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太多。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爲,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必然會帶來繁榮昌盛。這種想法其實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缺乏依據。僅僅有所謂的改革開放,未必能夠達到富國富民的目的。

除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外,還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飛躍

在我看來,改革開放要成功,必須具備兩類前提。

第一類前提條件是堅實的基礎,包括政治基礎(獨立自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消除“分利集團”)、社會基礎(社會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質基礎(水利設施、農田基本建設、齊全完整的產業體系)。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爲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這種奠基的重要性,不管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第二類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個有效政府,即具備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政府。因爲每一項改革都必然導致利益重組;越是激烈的改革,利益重組的廣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要應付這種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個有效政府,能夠掌控全局,調動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緩和、減輕隨利益重組而來的衝擊,克服各種各樣的抵制和阻礙;這樣改革開放才能成功。換句話說,經濟實現增長,除了改革開放以外還需要一個因素,就是具備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有效政府。所謂國家能力,就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變爲行動、化爲現實的能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意志,即想辦成的事,但是要把意志變爲行動、化爲現實絕非易事。我認爲,基礎性國家能力中以下七個方面至關重要:強制能力,即國家要掌握暴力、壟斷使用暴力的權力;汲取能力,即國家要能夠從社會與經濟中收取一部分資源,如財政稅收;濡化能力,即國家使得人民有共同的民族國家認同感,有內化於心的一套核心價值;此外,還有認證能力,規管能力、統領能力、再分配能力等。

從東方與西方的“大分流”看改革開放、國家能力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改革開放、國家能力與經濟增長是什麼關係?從東方與西方的“大分流”中也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東西大分流”是指東方與西方在很長時間裏沒有什麼差別,但後來西方逐漸崛起,最後稱霸世界(有人稱之爲“歐洲奇蹟”),而東方卻一蹶不振,遠遠落到後面。而發生在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就是分水嶺。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是否發生過其它一些什麼事情,而在東方卻還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也許與工業革命有關聯,時間上的先後預示着邏輯上的因果。

在工業革命(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之前,歐洲已經發生了五件大事:軍事革命(16-17世紀)、財政-軍事國家的出現(17-18世紀)、大規模殖民主義(16-19世紀)、大規模奴隸貿易(16-19世紀)、稅收增長(17-20世紀)。這五件大事都反映國家能力的變化,而國家能力的增強很可能與工業革命的出現有關。

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事實,在歐洲出現近現代國家(即具有一定的強制能力與汲取能力的國家)之前,世界各個地區的狀況差不太多:經濟長期停滯,幾乎沒有什麼增長。歐洲近現代國家開始出現以後(1520xx年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開始提速。起初的增長提速並不明顯。不過,西歐那些國家的基礎性能力提高後,它們的經濟增速就逐漸加快了;二戰以後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中國在整個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人均GDP的增速很低,甚至是負數。兩相對比,“大分流”的態勢十分清楚。

關於這一點,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思想家霍布斯看得很透徹。“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下。這種戰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在這種狀況下,產業是無法存在的,因爲其成果不穩定……” 他的意思很明白:一個有效國家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亞當·斯密生活的時代比霍布斯晚了一個多世紀。流行的觀點認爲,亞當·斯密只強調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而強烈反對國家干預。其實,這是對他極大的誤讀。如果認真仔細閱讀他的著作(如《國富論》第三篇與《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就會發現,暴力始終是其關注的一個重點。在他看來,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之所以經濟停滯,是因爲暴力盛行。換句話說,有效國家是斯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效國家的保障下,市場才能運作;沒有一個有效國家,市場主體根本無法正常運作。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大分流”的時點,或更具體地說,英國工業革命的時點恰好與中西軍事大分流的時點吻合。這絕不是因爲巧合,而是因爲軍事革命造就了強制能力更加強大的現代國家,而具備強制能力的現代國家爲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強制能力具體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呢?從歐洲的歷史看,其作用表現在對內、對外兩方面。對內,強制能力可以爲當時的“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創造一個霍布斯、斯密期盼的和平內部環境。對外,強制能力可以用來做三件事情:一是掠奪海外資源,其方式是殖民主義與奴隸貿易;二是打開海外市場;三是培養管理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