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講話稿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6W
本文目錄心理健康講話稿心理健康講話稿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講話稿2篇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國小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爲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啓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

心理教育活動課(或稱心理素質培養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爲目的的專門課程.其總體目標是:協助學生建立起理性的價值觀念,良好的自我觀念,提高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質.

1.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價值觀念

(1)使學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學生對價值的察覺:讓學生理解價值如何影響人的抉擇和行爲.

(3)幫助學生學習多側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習和生活:學習正確歸因;進行積極思維方式訓練.

2.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

(1)增進自我體察:自我觀察並認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學習描述自我感受;認識思想,感受與反應之間的關係.

(2)學會自我接納:以己爲榮;認知自己的優,缺點.

(3)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發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爲獨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與周圍人交往的自信心;堅持自我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4)增強自我監控:敢於自我肯定,善於自我激勵;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反應適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以積極的態度處之.

3.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1)瞭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情心;學習非語言溝通技巧:眼神接觸,表情,體姿,聲調,手勢.學習語言溝通技巧:瞭解交往中開誠佈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選擇適當時機談論感情問題;談論感情問題時懂得傾聽和發問;勇於表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不卑不亢;不輕易責怪他人;面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避免消極的影響;能區別某人的真正言行與你,對他言行的反應或判斷是否相同.

(3)學會處理人際衝突:學習如何作不失理智的爭辯;學會互惠互利的協商技巧.(4)學習與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時挺身出來帶頭,何時追隨別人;學會正確地分析和對待自己的情緒變化.

4.幫助學生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

(l)瞭解體察情緒的多樣性情緒自覺: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辨別,傾聽內在的自我對話.

(2)學習分析不同情緒狀態的前因後果情緒監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貶抑的消極信息,瞭解情緒的真正原因.

(3)學習情緒狀態下的控制和疏導方法情緒管理:延遲滿足;衡量情緒的強度,剋制衝動,減輕壓力.

(4)學習分析情緒與行爲的差距情緒決策:瞭解別人的觀點;瞭解哪些行爲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

5.增強耐挫能力

增強耐挫意識.認識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學會耐挫方法.學習接受和適應遭到的反對和不成功;學會給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評;學會響應指示和接受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限制.

b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

我們把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具體化,即,以具體的心理或行爲特徵作爲心理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編排要遵循國小生的身心特點:

國小生大多處在6,7歲至11,12歲之間.跟幼兒期和青春期的快速變化相比,此時兒童生理方面的發展顯得年緩而穩固,身高體重穩步增長,各種組織和器官也進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腦重量逐步接近成人,興奮和抑制機能進一步增強.

伴隨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影響下,國小兒童的心理有了許多重大的變化:注意的有意性進一步增長,注意品質明顯提高;感知覺的各個方面繼續完善,觀察力水平不斷提高;記憶的有意性,意義性和記憶策略都有明顯發展;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爲主過渡,但思維的自覺性,獨立性和靈活性仍不夠高.

此時兒童的情緒情感更加豐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穩定性;需要,興趣,志向,價值觀體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識進一步複雜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顯發展;道德認識,道德行爲和意志品質也進一步發展.

國小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點,是大多數學生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一般水平,具體每個學生能否達到這種一般水平,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制約.發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髮展中通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每一位學生心理的最佳發展.

國小生心理髮展過程中常見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例如,有的學生身高,神經系統的發育均達到同年齡正常水平,但其智能卻處在常態之下.

(2)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要麼是認識過程的發展跟不上,使得行動的盲目和情感發展方向上偏離;要麼是情感的發展跟不上,使得知與行的發展失去生機和活力;要麼是意志過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與行的脫節.

(3)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如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得到發展,但卻沒有形成正確的動機和良好的志向.

(4)自我發展與外部要求不一致.有些兒童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其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會明顯高於一般學生,對常規教學條件和教育發展要求就會感到不適應,不滿足.相反,另一些人則由於自我發展和自我要求偏低,會感到外部要求過高.針對以上國小生心理髮展的特點及心理髮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選擇如下具體的心理或行爲特徵作爲心理教育活動課程的內容:

1.智能和創造性:(1)觀察力.(2)記憶力.(3)思維能力.(4)注意力.(5)想象力.(6)創造力.

2.自主堅強的意志特徵

(1)自信心一一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和堅信自己.

(2)目的選擇性一-能夠選定自己的目標,根據自己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

(3)獨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輕易接受他人幫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於挑戰,不膽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動機強一一敢於承擔責任,對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負責.

(6)堅持性一一做事徹底,有耐心.

3.愛的品格和社會適應性

(1)愛人-一同情,關心和幫助他人.

(2)愛環境一-愛護環境衛生,熱愛大自然,具有環保意識.

(3)愛集體和社會一-班級,學校,家鄉,祖國.

(4)社會交往技能一-傾聽,禮貌等等.

4.樂觀開朗的情緒情感特徵

(l)樂觀的人生態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樂於和善於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

c國小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與實施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

心理活動課有三種基本的活動途徑:

1.認知式

個人有什麼樣的行爲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於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麼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採取的相應行爲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

(1)故事聯想式

引入故事:教師在活動開始或活動中,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的心理,提供學生閱讀或傾聽的故事.

聯想活動.通過學生的觀念聯想活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內心的感受和經驗.

(2)討論一澄清式

專題討論:針對當前學生關心的敏感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展開討論.

辯論:就爭論性問題進行分組辯論,提出正反兩方面的不同意見.

配對討論:就一個題目,先兩個人討論,提出一個意見,然後再與另兩個人討論的意見協商,形成4個人的共同意見.再與另4個人一起協調,獲得8個人的結論.這種討論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參與感會比較高,討論的效果會比較好.

四四討論:分組進行,每組4人,在小組中每個人發言一分鐘,在發言之前要給出個人思考時間.

2.情境式

通過提供,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情境分爲氛圍式情境和情節式情境兩種類型.

(1)氛圍式

利用錄像,錄音,電影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某些生活場景,或感受之優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態起伏.利用音樂渲染,富有激情的語言描述,營造出與主題相映襯的生動氣氛.

人際氛圍是指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活動,增進相互溝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種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平等的關係.讓學生感到教師的真誠期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活動中教師能切實體驗學生的情感,引發情感共鳴,師生共同體驗活動之樂趣,活動之收益.

(2)角色一體驗式

根據活動需要,讓學生扮演活動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習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認識到其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及行爲,進而增進自我認識,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啞劇表演:輔導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場景,要求學生不用語言而用表情,動作表演出來.比如,讓學生表演與新同學見面的情景;表演讚美別人,喜歡別人或討厭別人的情景,以揭示內心活動,促進學生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

空椅子表演.一個人表演.將兩張椅子相對擺放,學生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另一張椅子雖空着,但假設坐着一個人(或是異性同學,或是另一位同學,或是老師,或是父母),讓該生先表演彼此間曾經發生過的對話,或心中所想的話,然後坐到對面去,扮演對方的角色以對方的立場說話,如此重複多次,增進學生對對方的瞭解,改善與對方的交往.

角色互換:與前者相似,但參與的人是兩個以上.比如,輔導教師讓一個學生扮演失敗者,一個學生扮演幫助者.兩人對話一段時間後,互換椅子或角色.

雙重扮演.兩個同學,一個是有問題的學生,一個是助理演員.有問題的學生表現什麼,助理演員就重複表現什麼,這樣表現,重複事實,幫助問題學生清楚認識自己.

(3)遊戲式

遊戲是最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虛構性,創造性,社會性(契約性,互動性)的特點.

①遊戲的趣味性

使學生能得以在緊張中放鬆,在不安中坦然,在競賽中找到觀點,充分放鬆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

②遊戲的自主性

表現在允許"自由選擇"和"自由加入與退出",讓參與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別人的好惡行事,當參與者在遊戲中興致很高時,他是忘我地技人,其自主性表現的最淋漓盡致.

③遊戲的虛構性

表現在它可以在一個虛構的情境下活動,在這個情境中,不同於現實中的生活,參與者拋棄了原來的生活角色,來扮演遊戲中的角色,大家無論平時課堂上學習好壞,高低卑賤,品德優劣,只要參與進來善於出謀獻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爲具有虛構性,在遊戲中的喜哭怒罵都不會太在意,參與者可以摘掉面具放鬆自己.

④遊戲的創造性

認知學派創始人皮亞傑認爲,遊戲是思考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遊戲中,參與者的身心是處於放鬆狀態的,由於是自主參與,積極性高漲,其思維也最活躍,他們可以自由地創造遊戲內容,形式,規則,最大限度地發掘,展示自我.同時,由於遊戲的團體性,團體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激發的火花成爲創造的又一源泉.

⑤遊戲的社會性

遊戲的組成是團體形態,因此,也要求成員之間協同,合作,配合.在遊戲過程中,成員之間會形成大家認可的各種規則,契約.這種不成文的規則,契約,約束和規範着成員的活動.成員有共同的目標,規則,契約及互動中產生的感情成爲凝聚團體的力量,在團體中能夠達到彼此互相信任,經驗分享.

一般遊戲輔導的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建立夥伴關係階段.創設開放接納的氣氛,學會表露自己和傾聽別人.共同承擔義務階段.學會與夥伴共同商議,執行任務,承擔責任.相互信任互助階段.在幫助別人和接受別人幫助中增進自我認識和建立尊重別人的態度.交流分享領悟階段.交流領悟合作的價值,分享成功的體驗和在遊戲中產生的友誼感,成功感等各種真實感受.正確認識自我階段.找到現實的我與自我概念的距離,萌發改變自我的願望,建立新目標.

3.行爲訓練式

行爲主義關於行爲強化的學習理論認爲:通過獎懲等強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爲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爲.

(1)示範

這是一種藉助模擬來習得或掌握新行爲的方法.輔導教師自己或選擇某方面行爲優秀的學生起示範作用,示範對象在學生中具有權威的形象,學生模仿他們的良好行爲從而獲得良好的行爲.比如用"大聲思維"法讓起示範作用的學生大聲陳述其思維過程,把對問題的分析,處理過程示範給其他人.注意力,想象力的訓練,學習處理矛盾衝突時的尋找解決方法等都可運用此法.

(2)獎賞

利用實物如糖果,文具,分數,獎章等強化物或語言肯定其某種行爲並增強該行爲,同時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這其中教師和同學之間的鼓勵尤爲重要,但也不要忽視學生的"自我獎賞",當自己某方面經過努力做得不錯時,自我鼓掌,喝彩或給自己一個放鬆機會,獎勵自己一個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懲罰

在心理教育活動課中這是要慎用的一項活動.但巧妙地運用懲罰有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遊戲犯規時可罰掉一次參與機會.

(4)契約

在活動中,師生雙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確,公正而可信的契約.在契約中,明確規定何種良好的行爲可以得幾個積分;何種不良的行爲表現,每次要扣掉幾個積分.多少積分就可換取何種強化物,或享受某種特權.這份契約使教師明確教育訓練各階段的重點,使學生明確知道訓練要達到具體的目標.

在活動中,上述幾種活動模式是交叉運用的,並且由此還可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動形式.無論哪種活動模式都在有機地服務於主旨,有助於實現活動目標.

(二)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實施

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實施要遵循以下六個原則:

1.全體性原則

這是基本要求.活動的設計和活動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避免僅一部分活躍學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學.

2.主體性原則

這是前提.在活動目標的確立,設計及實施中均可由學生參與,教師把學生擺在活動的主體地位,當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時,學生在活動中才能積極主動.

3.活動性原則

這是主導.它不同於純知識傳授課型,而是將知識融於活動中體現的,更適於學生特點和教育訓練內容及目標的實現.

4.情感性原則

這是核心.避免了概念化,以學生情感的激發,起伏,變化,發展爲核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情感的共鳴,以及共感技術的運用.

5.開放性原則

這是方向.這是由學生心理髮展特點決定的.學生的心理髮展具有開放性,教材在活動中只起個引子或例子的作用.要讓學生由此及彼地散發開去,在一個主旨目標下,附帶着其他目標.重悟性的啓迪,思維方法的引導和情感的健康導向.整體活動設計結構上不拘泥於線條結構,而應體現色塊結構的特點,產生交融彌散的美感.活動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性,也是開放性原則的體現.

6.過程性原則

這是重心.心理教育活動課重在學生活動的過程及過程體驗,把握,優化好活動過程是活動課成敗的關鍵和學生的心理品質優化的關鍵.

d國小心理教育活動課的教法

明確心理教育課程的目標,能夠用心理教育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活動方法設計教育活動課,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組織好該課程,使之取得應有的效果,達到心理教育課程規定的目標.課程的組織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堂組織兩個方面.

(一)課前準備

在課程開始之前,有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工作不僅僅包括單元設計中所規定的事項,如課堂所需的教具和有關材料等等,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1.掌握學生心理和心理教育的有關知識技能

例如熟悉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瞭解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團體動力學和心理衛生學等方面的有關知識,會使用某些心理諮詢的技術,如處理抗拒的技術,沉默技術和情感轉移技術等等.

2.瞭解教學對象即學生的背景材料

包括學生的姓名,年齡,智力狀況,人格特點,家庭狀況,在校表現,老師評語,過去的記錄等等.充分了解學生的背景情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活動過程的掌握.這就是教師經常所說,課前準備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

3.先行接觸

在課程開始之前,有必要對參加心理教育課程的學生進行個別的面對面的接觸,嘗試建立初步的良好的關係,以利於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

4.設置助手

設置助理教師或在學生中找到助手,以幫助主持教師活躍團體氣氛,協助活動的開展,以及處理某些衝突事件.

(二)課堂組織

要上好一堂教育課,教師必須採用一些教學組織的方法處理好一堂課的開始,中間和結束等教學環節.

1.課堂開始

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要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確教學活動的目的,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一般可採用以下幾種組織方法:

(1)預熱方法

可通過唱唱跳跳等遊戲活動開始一堂課,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座位的安排上,可考慮圓形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面對面,平等交往,將會大大有利於課程開展.

(2)澄清方法

教師以生動有趣,簡潔有力的話作一個開場白,說明課程的目的和教學活動的大致安排,解除學生的困惑,增強活動的意識性和目的性.

(3)介紹方法

爲了充分利用團體的力量,促進學生之間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必要用多樣化的自我介紹方法,對於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尤爲重要.傳統的自我介紹方法比較死板,往往使學生不自然而有所保留.因此,可採用以下幾種介紹方式:①先分組兩兩配對,互相說出自己的基本情況,先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最得意的,最討厭的事物或人.然後,再回到團體介紹剛纔配對的朋友.②每人自問自答10次,每次都是"我是誰 ""我是……",說出別人不知道的特點,這種方法可訓練學生自我瞭解的能力.③由大家輪流向一個同學提出不重複的問題,被問者不能拒絕回答,這種方法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坦誠,訓練其機智.

2.教學過程

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

(1)引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使學生在問題上能尋求較好的答案,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前後,給予一些啓發性的話,如"你是說…""你覺得…"等等,引導學生思考並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進團體內開放性的溝通.引導方法可分爲間接引導和直接引導.

(2)反饋方法

這種方法要求教師把握學生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將其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知道教師是理解他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澄清自己的思想感情.反饋就像一面鏡子清楚地,真實地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來.這面"鏡子"給學生提供自覺,自動修改自己的機會.

(3)明朗化

這種方法是教師除複述學生所說的話或表明的感情外,再增添教師認爲學生想要說而沒說出的東西,即教師把學生模糊,隱含,未能明白表達的感覺說出來.這種方法有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進一步溝通.

(4)面質

學生有時會逃避自我應負的責任,或給予自己不當的行爲一些合理的藉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有必要面質學生,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對現實.在面質時,應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明確指出學生的缺點和存在的問題.

3.課程結束

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採用以下3種方法:

(1)回顧與檢討

教師與學生共同回顧進行過什麼活動,有什麼心得,有什麼意見.

(2)計劃與展望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今後應該作些什麼,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或工作有什麼打算,以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目標和具體措施.

(3)祝福與道別

教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用小卡片或小禮物彼此祝福,道別,以維持和發展相互間的友誼.

4.注意事項

在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輔導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紀律,組織好教學,除了具備一般的上課技能和態度還應注意:

(1)客觀地處理事件,對學生不能有偏心,或持不公平的態度.

(2)以溫暖,尊重,同情和接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和班級是溫暖的和安全的,能夠了解他們,因而願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內心話和感情表露出來.

(3)不要採取權威的態度壓制學生,而要儘量使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能充分發表意見.

(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儘量表現出幽默,使班級的活動能輕鬆活潑地進行,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和投入.

(5)具有教學的機智,能隨時處理突發事件.例如,在上課時有學生搗蛋,抱怨,不專心,吵着要上廁所,擅自離開課堂等等,教師要能夠迅速瞭解其原因,作出即時的和適當的反應.

(6)在團體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要適當.因爲教師指導少,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太多,又可能養成學生的依賴性.

(二)學生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針對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習問題,適應問題,人格成長和身心發展問題,運用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個別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預防和矯正.

班主任要學習心理輔導方法和操作,在上好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同時要做好本班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三)遊戲輔導

遊戲輔導是班級心理輔導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的形式新穎,生動活潑,參與面廣,操作性強.我校要通過遊戲中心的活動對學生開展遊戲輔導,通過遊戲輔導促進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合羣性和競爭與合作的精神,同時通過遊戲讓學生認識規則,遵守規則.

1, 選擇遊戲.遊戲輔導老師必須收集和積累適合本年級學生的各種遊戲,然後根據輔導主題,輔導對象和場地等具體情況選出合適的遊戲.

2, 學習規則.遊戲之前,老師必須詳細,具體地說明本遊戲的規則,活動時的各項注意事項.學生必須學習規則,掌握規則,直至在遊戲中遵守規則.

3, 觀察行爲.學生在遊戲中表現出的行爲和情緒是比較真實地,也反映出其心理是否健康.教師在遊戲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各種行爲表現.

4, 調節情緒.遊戲是孩子表達感情,描述經驗,表達期望的"語言",教師要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情緒表達還有一個目標適宜,反應適度的問題.教師要輔導學生在遊戲中調控自己的情緒,促使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講話稿心理健康講話稿(2) | 返回目錄

一、何爲健康?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了個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的殘 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體健 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無疑表明,人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 要珍視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解釋“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一般適應能力、自我滿 足能力、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指揮能力、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創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對 自己有利的態度、情緒與動機的自我控制方面達到正常水平。身體健康標準大家比較瞭解,它可 以用數據加以量化,心理健康無法用數來表示,那麼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教育部在 1999 年 8 月 13 日頒佈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 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 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 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素質不僅是 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它素質(如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有重要影 響。“因此,對中國小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 工作者新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心理疾病挑戰全球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 心理疾患已成爲社會熟知的疾病。 在美國每年 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 的行列(紐約:每年精神病發病率平均爲 8.3%),30%的人曾經接受心理治療。近 5000 萬患有不 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經歷過沉重的心理壓抑。據研究估計,每年由於心理壓抑給美國 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3050 億美元。在法國,健康投資在 20 年中增加了 10 倍,費用超過購 買食品的費用。鎮靜藥每年使用 1 億多盒,平均每人每年兩盒。因此法國人自稱是世界上最“鎮 定”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說:全世界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 2 億人,已經成了世紀病;有 30%至 40%求醫 者有精神衛生問題;20%人口存在心理衛生問題和精神障礙;據聯合國統計,自殺居意外死亡之 首。 科學研究發現,有很多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冠心病、高血壓、心絞痛等,統稱爲心身 疾病。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 年,一日本青年報考一家大公司,公 布考試結果,名落孫山。得知這一消息,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搶救及時,自殺未遂。忽 傳來消息,他被錄用了。原來統計出了差錯,實際是名列榜首。還沒來得及高興,很快又傳來消 息,說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的人生打擊都承受不起, 曲折的奮鬥之路上 建功立業呢?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調查了各界許多名人之後認爲,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 15% 來自於學士和專業技術,85%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1976 年奧運十項全能冠軍 詹納說: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運動員來說,20%是身體方面的競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戰。 心理健康不僅與疾病、事業的成功有關,還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杭州有個 9 歲的孩子, 張毅,國小三年級,學習優秀,班長少先隊中隊長,1989 年 2 月 2 日上午,被全票通過評爲“三 好學生”。當天中午,姐姐張萍(小雪年級)把茶話會上的 4 塊糖果帶回家,分給張毅兩塊,留 第 1 頁 共 8 頁 給媽媽兩塊,可張毅不幹,堅持全要,並大發脾氣,踢姐姐,然後跑到樓上,反鎖在屋內,用紅 領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女大學生,在國小和中學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學後,發現 自己很難再拔尖,無法面對現實,痛苦萬分,無力自拔,留下了遺書,匆匆就走了。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心理疾病已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1992 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 危機干預自殺研討會”上,中科院一項調查批露:中國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 14 至 16 萬,平均每 天 400 人(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殺意圖的)。1989 年國家教委的一份報告:對全 國 12.6 萬大學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達 20.23%。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34%的中 學生有心理問題; 本人曾經對西部五個省市 20 個地區的中學生做過調查, 發現有 77.9%的中學生 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反應, 5.2%的中學生存在着各種明顯的心理障礙。 有 深圳市中國小生心理健 康狀況調查表明, 中國小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爲 13.2%,但如果把心理問題達到臨界程度的考慮爲需 要心理干預,則需要個別心理指導的學生達到 32%。 三、心理健康條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 10 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我們認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爲表現,言談舉止和 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 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 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情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 第 2 頁 共 8 頁 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的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 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 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爲的 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關於青少年心理, 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着我: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的病人?他們怎麼了?” 那些企圖自殺的高中學生;害怕筆尖的中學生;不敢看人的九年級學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 留的高一男學生;自殺未遂的中專生;能力不足的大學高材生;不會與人交往,無法工作的大學 畢業生…… 中學生,一般爲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階段總的可成爲青春發育期,或青少年期。 我們都知道, 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身心都正處在急劇的發展、 變化和成熟時期。 如果這是其發展 (尤 其是心理方面)出現問題,這種不良影響極可能伴隨他一生。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行了調查研究。有關調查表明, 有心理和行爲問題的國中生約爲 15%,高中生約爲 19%,大學生約爲 25%,這些枯燥的數反映出 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幾年,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中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 疾病者,其比例在 10~20%左右。應該說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爾存在心理問 題,但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學生是爲數不多的。當然,不同年齡段的 學生有不同的集中反應。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爲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 幾類: (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 所產生的感受能力。適應不良即對刺激的持續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 理,是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適應不良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七年級和高一年級,尤其是七年級。 因爲,進入中學後,他們會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國小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 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其二,生活上,進入中學後大多數學生纔開 始住校生活,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和保護,很多事都要自己親歷親爲,重新學習去做。對於那些在 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來說,獨立生活也很困難。其三,中學的學習內容明顯大增,課業負擔重,難 度也加大了,而且學習方式肯定與前一階段的不同,所以,剛上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在這方面也可 能不適應。其四,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 感到困難。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國小的學習方 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 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而這個 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爲心理疾病。 第 3 頁 共 8 頁 (二)情感問題。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較高級而穩定的體驗。對於中學生而 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親子溝通和異性交往。 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這個年齡段正是主觀需求慾望比較多、比較強烈的時期,而家 庭、學校和社會又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慾望和要求,於是必然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鬱、暴躁 等。他們的這種不滿往往直接指向父母。進入中學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得 以發展,自認爲自己已長大成人了,不向父母過多地管教,最易產生逆反心理,往往採取與積極 向上相對獨立的行爲方式,帶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極端方式發泄,久而久之與父母在感情 上出現裂痕,不願與父母溝通等,這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苦惱,帶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在情感上, 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 14 歲的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時期, 13、 他們對情愛都充滿美好的嚮往。因此,這個時期,尤其是國中生,容易出現令老師和家長害怕的 “早戀”問題。其實異性吸引以致的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 是真的在戀愛, 都會遭到教師、 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 而他們自己也面臨着以學業爲重, 還是以感情爲重的選擇,於是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們稚嫩的雙肩怎能擔負這 些呢?於是,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高中生在這一問題上要比國中生好。因爲他們的身心發展相對 成熟,由於知識的積累對性也有了較爲正確的認識,不會因爲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舉 動。 (三)學習問題。這是作爲一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中都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學習刻苦, 態度端正,智力發展正常,可學習效率低下,他們要麼是學習技能障礙,要麼是方法欠缺,長期 失敗使學習自信心喪失。對中學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況。但九年級、高三的學生,承受着巨大的 升學壓力,心理問題尤爲嚴重。據調查,九年級、高三學生中,相當部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 考試焦慮,甚者會失眠、患神經衰弱症。這對他們考試時正常水平的發揮,乃至今後的成長都是 不良的影響。 (四)行爲和人格偏離 1.行爲障礙,或稱不良行爲。中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爲有:多動症,攻擊行爲,破壞行爲, 懶散,對抗行爲等。這些多見於國中低年級學生羣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浪潮 下,追求虛榮,追星族心態和迷戀電腦遊戲的不良行爲快速上揚。 2.人格偏離。人格也叫個性,是一個人具有的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綜合。人格偏離主 要是個體人格發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中學生中常見的人格偏離有:(1) 自我意識偏差,國中生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認識和評價不全面、不準確,因而抑鬱、閉鎖。 (2) 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只考慮自己,較少考慮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這 種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好表現的。這些不良心理品質不僅會讓自己生活無樂趣,還會阻礙 自己健康成長,面對不容樂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是分析原因,尋找出路的時候了。 五、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上述四大類,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應當從生 理、家庭、學校、社會等生物的、環境的、教育的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生物學因素 第 4 頁 共 8 頁 衆所周知人的發展是指身心健康、平衡發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的。在成長過程中,任 何生物、化學、物理因素影響了腦的健康發展都可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1.遺傳因素。遺傳素質對於人體的成長髮育及性格、智力的形成與發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通過家譜分析研究,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家族中患有各種精神病、發育遲滯等病史者明 顯多於正常學生。這說明遺傳因素在心理髮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認。 2.母孕期及分娩因素。遺傳因素是通過母親懷孕來完成的。因此,在母親懷孕時,其營養、 情緒及身體健康狀況都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母親營養不良可使兒童智力低下,失去 好奇心等,母孕期若遭受嚴重外傷,或分娩時發生諸如早產、難產,新生兒窒息等都會影響孩子 心理功能的健康發展。 3.生產發育及營養因素的影響。出生後至成熟期(16 歲左右)的一段時間,孩子的生長髮 育與營養對孩子心理髮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生長髮育遲緩、 營養不足在幼年時可表現爲說話晚、 走路晚、運動不協調、環境適應能力差等。這類兒童長大後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機率明顯高於正 常發育兒童。 4.其他生物學因素。諸如在成長過程中的外傷、軀體疾病、中毒等直接影響腦功能而造成 心理障礙的意外情況。 (二)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 接受什麼樣的教養, 對他們的心理髮展具有直接影響。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類: 1.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應該包括住房環境、家庭成員組成、經濟條件等自然結構。住 房環境擁擠、嘈雜、經濟落後、信息閉塞會阻礙孩子們的心理髮展。從小環境來說,若夫妻不和 睦、經常吵架、打架對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遺棄、死亡 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違法犯罪多源於此。 2.家庭教養態度。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有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而其中 以民主的教養態度最好。家庭成員對子女教養態度一致,以平等的態度、民主的方式對待子女, 嚴而不厲、寬而不嬌、愛而不溺、放而不縱,注意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啓發孩子的自覺性,培 養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奮好強的品質。反之,其他教養態度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家長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只有良好心願,沒有科學的方法仍然不能擔當起“全面 的素質教育”的職責。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要求過於嚴厲,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 簡單、粗暴,犯了過錯就罰,考試沒達到要求則打,除了學習,什麼都可以讓孩子不做。這樣培 養出的子女怎麼會學習輕鬆,怎麼會不產生逆反心理,又怎麼能獨立生活,適應新環境呢? (三)社會因素 1.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是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其成 長的場所。學校作爲社會中的一部分,是中學生長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如果學校的教育方針 正確,方法得當,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針、方法上 存在問題(具體可表現在教學水平、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方法、教師素質、教育態度、學 第 5 頁 共 8 頁 校人際關係、校風等方面),就會阻礙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甚至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 2.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 社會經濟地位、風俗習慣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中學階段正是個體的理想、信 念、價值觀等心理品質形成時期,若受社會不良風氣,像金錢至上、追求享受、“走後門”、吃 喝送禮、黃色刊物等的影響,對學生健康向上的品質的塑造百害而無一利。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 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難不受影響,因此,良好社會風氣,健康社會文化纔是有利於青少年健康 成長的“營養品”。 (四)簡析當今中學生的幾種心理矛盾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着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 尊重的作家、 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 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 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 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 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 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 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 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 際”,加上一 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 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 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 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 人在:女生中講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 生還隨身帶着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 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 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爲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 可以說對勞動採 取消極態度、 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 因此, 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 動 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爲。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 想、情感和其 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 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心 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 內心的祕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 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 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 。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 學生把心裏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祕密。由於 他們把內心的感 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等來表現內心的苦 悶 和孤獨感。 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 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爲老師 “不理解自己” 和“不太 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爲表示理解,並幫助 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 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第 6 頁 共 8 頁 隨着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 “大人”了,並開始從“聽 話道德”向 “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 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 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 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 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爲學校 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爲傳統的 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 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 事都可以不管”, 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 現 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 有意識地培 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 由於他們思考 問題不周密,往往帶着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 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 ,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 制自己,憑衝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 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 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 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 第六,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爲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也能積極爲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 困難的時候, 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但 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 ,他們靠偷竊來捐款,通過打架鬥毆來爲弱小同學鳴不平,利用 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這很 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爲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對 這一矛盾,老師要巧於引導,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 足之處,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 義上的助人。 在大部分的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由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大。2.偏 執、敵對。認爲他人不可信,自以爲是,偏於固執。3.人際關係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 善。4.抑鬱。表現出對學業、前途、未來沒有希望,精神苦悶、情緒低落。5.焦慮、心裏煩躁 不安。6.適應能力差。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 各項活動。7.情緒忽高忽低極不穩定。8.心理不平衡。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於自己的榮 譽後,總感到不平。其中,學習壓力感,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 時期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爲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認 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對社會和家庭的高度依賴等,使得他們比成年 人有更多的焦慮,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若暫時性的心理障礙得不到 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很可能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 心理疾病。所以許多心理學者認爲,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牀期。 (五)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第 7 頁 共 8 頁 中學生由於學習壓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殺或傷人的案例很多,但卻很少有家長認爲這 是一種心理問題,更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每個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這方面的知 識,並且努力培養引導,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可見,父母行爲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 是厭惡、鄙視,而是更深的內心創傷。 作爲家長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家庭民主權。做父母的應該既注 重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也注重培養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積極鼓勵孩子平等地交換意見。而不是 將自己的觀點和行爲準則強加給孩子。若必須行使父母權利時,也應向孩子說明爲什麼必須這樣 做的理由。這一點對青少年非常重要。 面向全體學生爲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 容。具體而言,包括 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 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 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 法的指導等; 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 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 人際關係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係的本質,並 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衝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 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 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自我心理修 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 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 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 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性交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 等。 今天的中學生是 21 世紀的主人,他們不僅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他們應該具有勇於參與競爭的良好心態。可是他們中的不少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弱,也缺乏社 會交往能力,而許多心理障礙與疾病都與適應能力差及人際關係緊張而產生的焦慮有關。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爲主要目標。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於中學生心理潛能的發揮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助於學生人格 的健康發展,有助於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