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講話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4W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講話稿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國小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爲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啓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

心理教育活動課(或稱心理素質培養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爲目的的專門課程.其總體目標是:協助學生建立起理性的價值觀念,良好的自我觀念,提高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質.

1.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價值觀念

(1)使學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學生對價值的察覺:讓學生理解價值如何影響人的抉擇和行爲.

(3)幫助學生學習多側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習和生活:學習正確歸因;進行積極思維方式訓練.

2.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

(1)增進自我體察:自我觀察並認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學習描述自我感受;認識思想,感受與反應之間的關係.

(2)學會自我接納:以己爲榮;認知自己的優,缺點.

(3)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發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爲獨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與周圍人交往的自信心;堅持自我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4)增強自我監控:敢於自我肯定,善於自我激勵;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反應適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以積極的態度處之.

3.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1)瞭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情心;學習非語言溝通技巧:眼神接觸,表情,體姿,聲調,手勢.學習語言溝通技巧:瞭解交往中開誠佈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選擇適當時機談論感情問題;談論感情問題時懂得傾聽和發問;勇於表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不卑不亢;不輕易責怪他人;面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避免消極的影響;能區別某人的真正言行與你,對他言行的反應或判斷是否相同.

(3)學會處理人際衝突:學習如何作不失理智的爭辯;學會互惠互利的協商技巧.(4)學習與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時挺身出來帶頭,何時追隨別人;學會正確地分析和對待自己的情緒變化.

4.幫助學生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

(l)瞭解體察情緒的多樣性情緒自覺: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辨別,傾聽內在的自我對話.

(2)學習分析不同情緒狀態的前因後果情緒監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貶抑的消極信息,瞭解情緒的真正原因.

(3)學習情緒狀態下的控制和疏導方法情緒管理:延遲滿足;衡量情緒的強度,剋制衝動,減輕壓力.

(4)學習分析情緒與行爲的差距情緒決策:瞭解別人的觀點;瞭解哪些行爲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

5.增強耐挫能力

增強耐挫意識.認識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學會耐挫方法.學習接受和適應遭到的反對和不成功;學會給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評;學會響應指示和接受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限制.

b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

我們把心理教育活動課的目標具體化,即,以具體的心理或行爲特徵作爲心理教育課程的具體目標,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編排要遵循國小生的身心特點:

國小生大多處在6,7歲至11,12歲之間.跟幼兒期和青春期的快速變化相比,此時兒童生理方面的發展顯得年緩而穩固,身高體重穩步增長,各種組織和器官也進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腦重量逐步接近成人,興奮和抑制機能進一步增強.

伴隨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影響下,國小兒童的心理有了許多重大的變化:注意的有意性進一步增長,注意品質明顯提高;感知覺的各個方面繼續完善,觀察力水平不斷提高;記憶的有意性,意義性和記憶策略都有明顯發展;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爲主過渡,但思維的自覺性,獨立性和靈活性仍不夠高.

此時兒童的情緒情感更加豐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穩定性;需要,興趣,志向,價值觀體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識進一步複雜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顯發展;道德認識,道德行爲和意志品質也進一步發展.

國小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點,是大多數學生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一般水平,具體每個學生能否達到這種一般水平,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制約.發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髮展中通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每一位學生心理的最佳發展.

國小生心理髮展過程中常見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例如,有的學生身高,神經系統的發育均達到同年齡正常水平,但其智能卻處在常態之下.

(2)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要麼是認識過程的發展跟不上,使得行動的盲目和情感發展方向上偏離;要麼是情感的發展跟不上,使得知與行的發展失去生機和活力;要麼是意志過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與行的脫節.

(3)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如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得到發展,但卻沒有形成正確的動機和良好的志向.

(4)自我發展與外部要求不一致.有些兒童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其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會明顯高於一般學生,對常規教學條件和教育發展要求就會感到不適應,不滿足.相反,另一些人則由於自我發展和自我要求偏低,會感到外部要求過高.針對以上國小生心理髮展的特點及心理髮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選擇如下具體的心理或行爲特徵作爲心理教育活動課程的內容:

1.智能和創造性:(1)觀察力.(2)記憶力.(3)思維能力.(4)注意力.(5)想象力.(6)創造力.

2.自主堅強的意志特徵

(1)自信心一一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和堅信自己.

(2)目的選擇性一-能夠選定自己的目標,根據自己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

(3)獨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輕易接受他人幫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於挑戰,不膽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動機強一一敢於承擔責任,對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負責.

(6)堅持性一一做事徹底,有耐心.

3.愛的品格和社會適應性

(1)愛人-一同情,關心和幫助他人.

(2)愛環境一-愛護環境衛生,熱愛大自然,具有環保意識.

(3)愛集體和社會一-班級,學校,家鄉,祖國.

(4)社會交往技能一-傾聽,禮貌等等.

4.樂觀開朗的情緒情感特徵

(l)樂觀的人生態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樂於和善於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

c國小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與實施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

心理活動課有三種基本的活動途徑:

1.認知式

個人有什麼樣的行爲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於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麼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採取的相應行爲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

(1)故事聯想式

引入故事:教師在活動開始或活動中,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途徑的心理,提供學生閱讀或傾聽的故事.

聯想活動.通過學生的觀念聯想活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達內心的感受和經驗.

(2)討論一澄清式

專題討論:針對當前學生關心的敏感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展開討論.

辯論:就爭論性問題進行分組辯論,提出正反兩方面的不同意見.

配對討論:就一個題目,先兩個人討論,提出一個意見,然後再與另兩個人討論的意見協商,形成4個人的共同意見.再與另4個人一起協調,獲得8個人的結論.這種討論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參與感會比較高,討論的效果會比較好.

四四討論:分組進行,每組4人,在小組中每個人發言一分鐘,在發言之前要給出個人思考時間.

2.情境式

通過提供,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情境分爲氛圍式情境和情節式情境兩種類型.

(1)氛圍式

利用錄像,錄音,電影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某些生活場景,或感受之優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態起伏.利用音樂渲染,富有激情的語言描述,營造出與主題相映襯的生動氣氛.

人際氛圍是指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活動,增進相互溝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種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平等的關係.讓學生感到教師的真誠期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活動中教師能切實體驗學生的情感,引發情感共鳴,師生共同體驗活動之樂趣,活動之收益.

(2)角色一體驗式

根據活動需要,讓學生扮演活動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習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認識到其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及行爲,進而增進自我認識,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啞劇表演:輔導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場景,要求學生不用語言而用表情,動作表演出來.比如,讓學生表演與新同學見面的情景;表演讚美別人,喜歡別人或討厭別人的情景,以揭示內心活動,促進學生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

空椅子表演.一個人表演.將兩張椅子相對擺放,學生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另一張椅子雖空着,但假設坐着一個人(或是異性同學,或是另一位同學,或是老師,或是父母),讓該生先表演彼此間曾經發生過的對話,或心中所想的話,然後坐到對面去,扮演對方的角色以對方的立場說話,如此重複多次,增進學生對對方的瞭解,改善與對方的交往.

角色互換:與前者相似,但參與的人是兩個以上.比如,輔導教師讓一個學生扮演失敗者,一個學生扮演幫助者.兩人對話一段時間後,互換椅子或角色.

雙重扮演.兩個同學,一個是有問題的學生,一個是助理演員.有問題的學生表現什麼,助理演員就重複表現什麼,這樣表現,重複事實,幫助問題學生清楚認識自己.

(3)遊戲式

遊戲是最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虛構性,創造性,社會性(契約性,互動性)的特點.

①遊戲的趣味性

使學生能得以在緊張中放鬆,在不安中坦然,在競賽中找到觀點,充分放鬆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

②遊戲的自主性

表現在允許"自由選擇"和"自由加入與退出",讓參與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別人的好惡行事,當參與者在遊戲中興致很高時,他是忘我地技人,其自主性表現的最淋漓盡致.

③遊戲的虛構性

表現在它可以在一個虛構的情境下活動,在這個情境中,不同於現實中的生活,參與者拋棄了原來的生活角色,來扮演遊戲中的角色,大家無論平時課堂上學習好壞,高低卑賤,品德優劣,只要參與進來善於出謀獻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爲具有虛構性,在遊戲中的喜哭怒罵都不會太在意,參與者可以摘掉面具放鬆自己.

④遊戲的創造性

認知學派創始人皮亞傑認爲,遊戲是思考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遊戲中,參與者的身心是處於放鬆狀態的,由於是自主參與,積極性高漲,其思維也最活躍,他們可以自由地創造遊戲內容,形式,規則,最大限度地發掘,展示自我.同時,由於遊戲的團體性,團體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激發的火花成爲創造的又一源泉.

⑤遊戲的社會性

遊戲的組成是團體形態,因此,也要求成員之間協同,合作,配合.在遊戲過程中,成員之間會形成大家認可的各種規則,契約.這種不成文的規則,契約,約束和規範着成員的活動.成員有共同的目標,規則,契約及互動中產生的感情成爲凝聚團體的力量,在團體中能夠達到彼此互相信任,經驗分享.

一般遊戲輔導的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建立夥伴關係階段.創設開放接納的氣氛,學會表露自己和傾聽別人.共同承擔義務階段.學會與夥伴共同商議,執行任務,承擔責任.相互信任互助階段.在幫助別人和接受別人幫助中增進自我認識和建立尊重別人的態度.交流分享領悟階段.交流領悟合作的價值,分享成功的體驗和在遊戲中產生的友誼感,成功感等各種真實感受.正確認識自我階段.找到現實的我與自我概念的距離,萌發改變自我的願望,建立新目標.

3.行爲訓練式

行爲主義關於行爲強化的學習理論認爲:通過獎懲等強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爲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爲.

(1)示範

這是一種藉助模擬來習得或掌握新行爲的方法.輔導教師自己或選擇某方面行爲優秀的學生起示範作用,示範對象在學生中具有權威的形象,學生模仿他們的良好行爲從而獲得良好的行爲.比如用"大聲思維"法讓起示範作用的學生大聲陳述其思維過程,把對問題的分析,處理過程示範給其他人.注意力,想象力的訓練,學習處理矛盾衝突時的尋找解決方法等都可運用此法.

(2)獎賞

利用實物如糖果,文具,分數,獎章等強化物或語言肯定其某種行爲並增強該行爲,同時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這其中教師和同學之間的鼓勵尤爲重要,但也不要忽視學生的"自我獎賞",當自己某方面經過努力做得不錯時,自我鼓掌,喝彩或給自己一個放鬆機會,獎勵自己一個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懲罰

在心理教育活動課中這是要慎用的一項活動.但巧妙地運用懲罰有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遊戲犯規時可罰掉一次參與機會.

(4)契約

在活動中,師生雙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確,公正而可信的契約.在契約中,明確規定何種良好的行爲可以得幾個積分;何種不良的行爲表現,每次要扣掉幾個積分.多少積分就可換取何種強化物,或享受某種特權.這份契約使教師明確教育訓練各階段的重點,使學生明確知道訓練要達到具體的目標.

在活動中,上述幾種活動模式是交叉運用的,並且由此還可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動形式.無論哪種活動模式都在有機地服務於主旨,有助於實現活動目標.

(二)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實施

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實施要遵循以下六個原則:

1.全體性原則

這是基本要求.活動的設計和活動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避免僅一部分活躍學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學.

2.主體性原則

這是前提.在活動目標的確立,設計及實施中均可由學生參與,教師把學生擺在活動的主體地位,當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時,學生在活動中才能積極主動.

3.活動性原則

這是主導.它不同於純知識傳授課型,而是將知識融於活動中體現的,更適於學生特點和教育訓練內容及目標的實現.

4.情感性原則

這是核心.避免了概念化,以學生情感的激發,起伏,變化,發展爲核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情感的共鳴,以及共感技術的運用.

5.開放性原則

這是方向.這是由學生心理髮展特點決定的.學生的心理髮展具有開放性,教材在活動中只起個引子或例子的作用.要讓學生由此及彼地散發開去,在一個主旨目標下,附帶着其他目標.重悟性的啓迪,思維方法的引導和情感的健康導向.整體活動設計結構上不拘泥於線條結構,而應體現色塊結構的特點,產生交融彌散的美感.活動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性,也是開放性原則的體現.

6.過程性原則

這是重心.心理教育活動課重在學生活動的過程及過程體驗,把握,優化好活動過程是活動課成敗的關鍵和學生的心理品質優化的關鍵.

d國小心理教育活動課的教法

明確心理教育課程的目標,能夠用心理教育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活動方法設計教育活動課,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組織好該課程,使之取得應有的效果,達到心理教育課程規定的目標.課程的組織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堂組織兩個方面.

(一)課前準備

在課程開始之前,有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工作不僅僅包括單元設計中所規定的事項,如課堂所需的教具和有關材料等等,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1.掌握學生心理和心理教育的有關知識技能

例如熟悉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瞭解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團體動力學和心理衛生學等方面的有關知識,會使用某些心理諮詢的技術,如處理抗拒的技術,沉默技術和情感轉移技術等等.

2.瞭解教學對象即學生的背景材料

包括學生的姓名,年齡,智力狀況,人格特點,家庭狀況,在校表現,老師評語,過去的記錄等等.充分了解學生的背景情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活動過程的掌握.這就是教師經常所說,課前準備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

3.先行接觸

在課程開始之前,有必要對參加心理教育課程的學生進行個別的面對面的接觸,嘗試建立初步的良好的關係,以利於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

4.設置助手

設置助理教師或在學生中找到助手,以幫助主持教師活躍團體氣氛,協助活動的開展,以及處理某些衝突事件.

(二)課堂組織

要上好一堂教育課,教師必須採用一些教學組織的方法處理好一堂課的開始,中間和結束等教學環節.

1.課堂開始

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要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確教學活動的目的,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一般可採用以下幾種組織方法:

(1)預熱方法

可通過唱唱跳跳等遊戲活動開始一堂課,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座位的安排上,可考慮圓形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面對面,平等交往,將會大大有利於課程開展.

(2)澄清方法

教師以生動有趣,簡潔有力的話作一個開場白,說明課程的目的和教學活動的大致安排,解除學生的困惑,增強活動的意識性和目的性.

(3)介紹方法

爲了充分利用團體的力量,促進學生之間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必要用多樣化的自我介紹方法,對於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尤爲重要.傳統的自我介紹方法比較死板,往往使學生不自然而有所保留.因此,可採用以下幾種介紹方式:①先分組兩兩配對,互相說出自己的基本情況,先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最得意的,最討厭的事物或人.然後,再回到團體介紹剛纔配對的朋友.②每人自問自答10次,每次都是"我是誰 ""我是……",說出別人不知道的特點,這種方法可訓練學生自我瞭解的能力.③由大家輪流向一個同學提出不重複的問題,被問者不能拒絕回答,這種方法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坦誠,訓練其機智.

2.教學過程

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

(1)引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使學生在問題上能尋求較好的答案,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前後,給予一些啓發性的話,如"你是說…""你覺得…"等等,引導學生思考並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進團體內開放性的溝通.引導方法可分爲間接引導和直接引導.

(2)反饋方法

這種方法要求教師把握學生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將其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知道教師是理解他的,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澄清自己的思想感情.反饋就像一面鏡子清楚地,真實地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來.這面"鏡子"給學生提供自覺,自動修改自己的機會.

(3)明朗化

這種方法是教師除複述學生所說的話或表明的感情外,再增添教師認爲學生想要說而沒說出的東西,即教師把學生模糊,隱含,未能明白表達的感覺說出來.這種方法有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進一步溝通.

(4)面質

學生有時會逃避自我應負的責任,或給予自己不當的行爲一些合理的藉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有必要面質學生,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對現實.在面質時,應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明確指出學生的缺點和存在的問題.

3.課程結束

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採用以下3種方法:

(1)回顧與檢討

教師與學生共同回顧進行過什麼活動,有什麼心得,有什麼意見.

(2)計劃與展望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今後應該作些什麼,對未來的學習,生活或工作有什麼打算,以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目標和具體措施.

(3)祝福與道別

教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用小卡片或小禮物彼此祝福,道別,以維持和發展相互間的友誼.

4.注意事項

在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輔導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紀律,組織好教學,除了具備一般的上課技能和態度還應注意:

(1)客觀地處理事件,對學生不能有偏心,或持不公平的態度.

(2)以溫暖,尊重,同情和接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和班級是溫暖的和安全的,能夠了解他們,因而願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內心話和感情表露出來.

(3)不要採取權威的態度壓制學生,而要儘量使用鼓勵的方式使學生能充分發表意見.

(4)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儘量表現出幽默,使班級的活動能輕鬆活潑地進行,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和投入.

(5)具有教學的機智,能隨時處理突發事件.例如,在上課時有學生搗蛋,抱怨,不專心,吵着要上廁所,擅自離開課堂等等,教師要能夠迅速瞭解其原因,作出即時的和適當的反應.

(6)在團體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要適當.因爲教師指導少,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太多,又可能養成學生的依賴性.

(二)學生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針對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習問題,適應問題,人格成長和身心發展問題,運用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個別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預防和矯正.

班主任要學習心理輔導方法和操作,在上好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同時要做好本班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三)遊戲輔導

遊戲輔導是班級心理輔導的一種主要形式,它的形式新穎,生動活潑,參與面廣,操作性強.我校要通過遊戲中心的活動對學生開展遊戲輔導,通過遊戲輔導促進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合羣性和競爭與合作的精神,同時通過遊戲讓學生認識規則,遵守規則.

1, 選擇遊戲.遊戲輔導老師必須收集和積累適合本年級學生的各種遊戲,然後根據輔導主題,輔導對象和場地等具體情況選出合適的遊戲.

2, 學習規則.遊戲之前,老師必須詳細,具體地說明本遊戲的規則,活動時的各項注意事項.學生必須學習規則,掌握規則,直至在遊戲中遵守規則.

3, 觀察行爲.學生在遊戲中表現出的行爲和情緒是比較真實地,也反映出其心理是否健康.教師在遊戲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各種行爲表現.

4, 調節情緒.遊戲是孩子表達感情,描述經驗,表達期望的"語言",教師要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情緒表達還有一個目標適宜,反應適度的問題.教師要輔導學生在遊戲中調控自己的情緒,促使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