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2W

題目:培養小學生自主性作文能力的策略研究

國小教育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作文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個社會對個人能力的要求。“立人”始終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而“作文是‘立言——立人’的途徑。”但一直以來,作文教學方式基本處於無序狀態,老師們教得隨意,教學效果並不理想。不會寫作文、怕寫作文,幾乎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切身感受。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我們感覺到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的必要性。

我校在泗陽縣是第一批全面使用國家新課程標準國小語文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的學校。學校積極探索國小生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取得一定的成績和積累了不少的作文教學的經驗。自主管理、課外閱讀是我校的特色,我也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中着力展開研究,以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爲學生創設作文的空間等策略,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和水平,從而培養想學習會學習的學生,這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一致的。這也是我開展“培養國小生自主作文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校一直重視教師的科研。認識到教師科研是促進教師發展的最好途徑,是由教書匠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的重要途徑。課題組教師都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和從事科研的能力,希望通過教育科研提升自己並構建出有效的促進國小生作文的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淡化作文程式,讓學生自由、開放地選材、命題、構思、作文;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寫出兒童的語言、心理特點,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問題。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改革作文評價方案,讓學生享受作文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從而培養學生作文興趣,提高作文教學質量,解決作文水平差的問題。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的學生觀。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教學設計中來,和教師一起進行習作前的準備,一起設計教和學的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爲習作的主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轉變教師的教學觀。以往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樣的教學觀,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單項培養。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的這種觀點,使教學過程成爲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互幫互學的過程。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的角色,教師將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指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

(6)提高教師的教案編制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三、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主性作文教學”強調以學生爲中心,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和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而是着重於創造促進經驗學習的課堂氣氛,以真誠的情感對待學生,給學生以無條件的關注,並能設身處地爲學生着想,產生移情。隨之而來的便是學生自我指向的學習。“自主性”強調作文及作文教學應長期並始終關注、植根、攝取和提煉生活的現實與需求,尊重、理解、珍視並立足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作文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所謂"策略",就是指教師爲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爲方式。據此,我們對國小“自主性”作文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作如下的界定:就是從廣大教師在“自主性”作文教學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依據新課程理念與有效教學的理念、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特徵和教學實施要求,通過作文教學內容、形式、方法以及典型作文教學課例的設計、實踐和分析總結,對如何有效開展自主性作文教學進行研究,提出自主性作文教學有效實施的基本策略,爲教師開展作文教學提供指導和支持,提高教學實效。本課題着重國小“自主性”作文教學中有效實施策略的實踐研究。

四、支撐性理論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維果斯基;皮亞傑)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2)建構主義理論對於我國教育界的現狀特別有針對性——它所強調的“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對於多年來統治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課堂的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衝擊。除此以外,還因爲建構主義理論本身是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期,伴隨着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也就是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3)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學習環境的設計,另一部分是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 環境的設計實際上是要求設計出能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良好環境,例如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以及組織合作學習等。

2.行爲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華生;桑代克;斯金納;班杜拉)

(1)桑代克的“試誤說”:美國桑代克是聯結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爲學習在於形成一定的情景與反應的聯結。學習是一種漸進的、試探式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隨着錯誤的不斷減少,正確反映逐漸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應”,即形成刺激反映之間的聯結。

(2)斯金納的“操作條件說”,美國行爲主義學習理論家斯金納依據他創立的反射與強化的理論,提出了“操作條件說”,他認爲,一切行爲都有反射構成,學習在於形成條件反射。他把學習分成兩類,即反射學習與操作學習,反射學習是應答性行爲,它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操作學習是自發性行爲,它是由有機體發出的自發的反應。

3.認知學習理論(代表人物:苛勒;托爾曼;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

(1)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布魯納認爲,學習不是在於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在於通過主動發現來形成認知結構。他認爲學習過程就是在頭腦中形成“編碼系統”或“知識結構”的過程,編碼系統的形成主要依賴思維的概念化或類型化。布魯納提倡在教學中運用發現學習,他把學生的學習看作是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和不斷髮展知能的過程。他論述了四條學習原則:主動原則、結構原則、序列原則、反饋原則。

(2)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論:其理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意義接受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有意義接受學習必須滿足內、外部條件。內部條件指學習者須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同時,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發生聯繫。再有,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其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聯繫,使舊知識得到改造,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認知學習論在教育上的應用價值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在教育應用上有兩大貢獻:其一,發現學習理論爲啓發式教學法確立了理論基礎;其二,布魯納所強調的學習情景結構理念,引起以後教材編制重視結構的實踐。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論對學校教學提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教師對學生經驗能力的瞭解並給予清楚地講解引導,是形成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