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86K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平等的關係,無論對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要注意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現在,就來看看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吧!

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非人爲因素的破壞,己經讓我們的環境傷痕累累,包括人文環境。是我們人類清醒的時候了。只有有力地杜絕人禍才能更有效地防範天災,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纔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而杜絕人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然而和諧不僅僅是不能丟垃圾、隨地吐痰、隨意砍樹……是需要人與人之間心靈與心靈的交流。

如果人人都想方設法保護着個人利益,而不畏去傷害和破壞美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在拯救生態危機的過程中就難以形成全人類的合力,生態危機終會由於人類內部的利益紛爭所產生的巨大消耗而愈演愈烈,誠然,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責任、正義、法律和道德的合法權的最終標誌是這樣的:你自己認爲可愛和寶貴的,你自己內心所滿意的,應認爲別人也一樣:你自己所不喜歡的,別人也一樣不喜歡。”誰能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快樂與悲傷,誰能真正地體諒和寬容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那麼他就會真正地體會心靈的力量。

十年一輪迴,十年前的20xx我們經歷的太多。無論是汶川地震那強烈的一擊,還是劉翔在起跑前的那遺憾而悲傷的背影,都對於我們來說,帶來了心靈的震撼。很多人流淚很多人慷慨陳詞,最後我們會發現“生命是同一的,痛苦的根源都一樣,誰也不會用自己的一隻手傷害另一隻手,那樣他自己會感到痛苦。”所以我們團結一心奔向災區,所以我們理解劉翔內心的痛苦抉擇。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都具有教導人類與他人和諧共處、平等對待、理解寬容、慈悲博愛的優秀品質。

正如亨利•赫胥黎早在1894年就已經指出:“致力於理想社會的人際關係的所有時代和所有宗教的道德學家都同意‘黃金法則’,就像你希望怎樣被對待的那樣去對待別人。”

這纔是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我很喜歡西德尼·詹姆斯·溫伯格的故事,他沒有什麼學歷,15歲開始在高盛做門房助理,給人洗痰盂,擦皮鞋。1930年,38歲的溫伯格成爲高盛最高管理者。當時,高盛沒有什麼像樣的客戶,但溫伯格卻做了一些令人矚目的事情。就是爲那些領導美國頂級企業的領導人提供無私的服務,滿足其需要。並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地爲其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即使有些人並不是(至少在當時不是)高盛的客戶或者業務量很小。

1947年,溫伯格結識了亨利·福特二世,在爲福特公司提供了9年免費諮詢之後,1956年,亨利·福特二世決定選擇高盛作爲福特公司股票發行承銷商,其市值高達6.5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新股生意,單就這一筆生意使得高盛一躍躋身於華爾街頂級投行之列。1958年,零售巨頭西爾斯·羅巴克找上門來,請高盛承擔同樣是有史以來美國金額最高的債券發行業務,使得高盛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爲了美國金融業的巨頭。

溫伯格的成長經歷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你想獲得什麼樣的成功,並不在於你有多麼大的理想和抱負,也不在於你有多麼高的學歷和能力,關鍵在於你能夠做什麼,以及能夠爲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或者說,你的付出值得什麼樣的人給你回報,這是關鍵。我們不妨把這稱之爲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1、你能爲他人做點什麼?

每當我們接受對方的恩惠時,我們都會在心裏有一種“負債”感,希望能夠以相同的方式,或者是對方喜歡的方式回報對方,即使是不能立時回報也會在以後尋找機會進行回報。這就是馬基雅維裏說的“授受恩惠使人產生義務感。”

亨利·福特二世爲什麼要請溫伯格作爲福特公司股票的發行承銷商?因爲9年的時間裏,溫伯格爲福特二世提供了不下50種關於“改組財務體制”的方案,卻從沒有向他提過“錢”的事,福特二世感覺虧欠他很多,這是回報他的最好方式了。

這就是關係的本質所在:當你的付出是他人所需要的,你就爲自己贏得了“索取”的籌碼。而籌碼的大小,決定你能爲他人做點什麼,能爲他人增加多大的價值。價值越大,對方回報的價值也越大。

2、你能爲什麼樣的人做點什麼?

每個人的成就、收入與他周圍的人是差不多的,或者說與你打交道的人決定了你的成就和收入水平。正如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的主要合作者羅伯特·清崎說到的:“你的收入將是離你最近的5個人的平均值。”

溫伯格最終由一個小門童成長爲美國金融之王,這一切與他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有關係。他接任高盛CEO後,他堅持爲美國頂級企業,而不是二流企業的領導人提供服務,並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數十年之後,他也終於成爲美國頂級企業的領導人。

這就是關係的價值所在:不在於你的付出有多麼的慷慨,而在於你是爲誰在付出。你是能夠爲有百萬收入的人做點什麼,還是能夠爲有千萬收入的人做點什麼,這決定了你能夠成爲什麼樣的人。

所以,很多人沒有成功,或者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功,並不在於他不夠聰明,也不在於他不夠努力,而是在於他沒有認識到:我們的成功來自於他人,特別是來自那些你內心所仰慕、所尊重的人的回報。沒有人願意回報你,即使你再聰明,再努力,也可能是白忙活一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