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6W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1

端午節快要到了,這對於炎黃子孫來說是個重要的節日,可這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期末考前的“光明”了。端午節,對於我來說,其實是這樣的: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精選9篇)

端午節,吃爽?

端午節吃糉子,這正如清明吃清明餅,中秋吃月餅一樣,是幾千年來永遠不變的傳統。

市場上糉子漸漸多了,因爲買的人多了。放眼望去,糉子什麼餡的都有,蛋黃、鮮肉、豆沙。但我對糉子不感興趣,於是見着了也像沒見着,可媽媽卻堅持每年都要買點放在家裏,或遇上朋友送的,家裏的糉子總能堆積如“山”。

端午節不像春節,在哪都能吃到大魚大肉;也不像中秋,懷着濃濃的故鄉情,閒暇時,迎着月光呡點小酒。唉,在我心裏,端午節無非就是那幾個糉子啃啃罷了。哪有什麼吃爽?

不過,我還真的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撞蛋。國小裏,我們總會帶上編制的紅色蛋帶套在脖子上,裏面放個鹹鴨蛋或水煮雞蛋。兩人一起用力,看誰的堅固些,勝者再去比較,就連平時比較嚴肅的老師也笑着加入了。這也悄悄的讓這個平時我不怎麼喜歡的水煮雞蛋,也變得好吃了。

端午節,玩爽?

端午節,又一個節假日,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對於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我總是打算在端午狠狠地把平時落下的覺給補回來。接下來,寫完了作業,哈哈——一切都自由了!

但想象總歸想象,現實又是這麼的骨感。作業多之又多,玩的時間只好少之又少。再加上要去鄉下看望爺爺奶奶,時間總是奔波在來回的路上。到了一處,空閒時,總是抽出大家玩的時間,去完成作業,被親戚表揚爲“愛學習”,殊不知,是作業沒寫完……

端午節,又象徵着期末考,誰還有心思玩?一個勁的也只是:複習,複習,複習……

玩,也只是個傳說!

個人牢騷還僅僅屬於個人,端午,也還是要過的!知道了韓國申請了端午節的權利,在這愛國的情感下,我們更要過好這端午,不讓這些傳統佳節失傳在我們的手裏。

又一個端午節,我可能會有點不一樣的行動……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2

先傳來陣陣響徹雲霄的吆喝聲,後飄來絲絲令人垂涎三尺的糉子的氣息,不禁使整個城市,都浸泡在端陽之中……古城溫州,也恰似如此。

——題記

箬葉飄香,一糉嘗來千古事;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端午,雖沒有過年那般熱鬧光景,但是,那別有一番的情趣,也不得不讓人留戀與盼望。

故鄉的端午,也亦是如此。在故鄉,每逢此時,家家戶戶都必然會準備一些箬葉,還有那泡過的白白的糯米,來包糉子。每家每戶的孩子們都喜歡吃糉子,大人們也總會多做些,來解解我們的饞。包糉子,當然也是一個相當細緻的活兒,不然,又怎的會這麼麻煩!往往在包糉子之前,大人們會先選材,這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糉子,因爲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所以,常常會選些圓糯米來。糉子,外加些自己的口味,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蛋黃肉餡的糉子,所以,大人們把鴨蛋中的蛋清取出,留下蛋黃,放在一個碗裏,然後在分一個碗,裏面放一些攪拌過的不是很鬆散的小肉塊,選材就算好了。但最麻煩的步驟還在下面,是包糉子,這也是最重要的。先選2-3片糉葉,把這些糉葉錯開摺疊,即上面的糉葉壓住下面糉葉一半,接着把糉葉摺疊成漏斗形狀。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糯米,再放一個蛋黃,附加着一些肉塊,然後再放點糯米把這些蓋住。糯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糉子很癟,太多了包不住。最後,摺疊糉葉使糉葉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線纏繞糉子4―5圈,繫上活釦,吃糉子的時候方便解開。糉子也就算是包好了,放在鍋裏蒸一下,馬上,一股清香便隨之飄然,瀰漫在空氣之中。

端午,也不僅僅是包糉子一種活動,它還有一個更振奮人心的比賽,那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的場地也不止一個,但是,人們往往會聚在南塘河一帶。每逢此時,大人們抱上孩子,匆匆跑到那兒,來準備觀看。坐在龍舟上的23個人(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個個都精神煥發,氣勢足足的。開始了,開始了!每一隻船都向箭一般的衝了出去,站着岸上的人,紛紛加油助興;船上的人也十分團結,一個個隊員動作一致,又快捷,船中打鼓的人,奮進全身力氣,邊打鼓,邊“一二一二”地吆喝着。這聲音,響徹雲霄,迎來了許多路人的駐足觀望。漸漸的,漸漸的,人越來越大,聲也越來越大,愈傳愈遠。大家在歡笑,吆喝聲中,歡樂度過。

故鄉的端陽,是那麼的令人留戀,每每想起,總是那麼的美好。端陽,盼你早點來到……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3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每每看到這個句子,心裏總想起了屈原和他的端午。

若是過節,我的記憶總在老家中徘徊,當回到老家時,又是那麼熟悉,老家感覺未怎麼變化過,而城市中卻常常煥然一新。新到令人不太熟悉,甚至無法適應。一切回到這裏,都返璞歸真了。

放下行李,打過招呼,我便發現空氣中飄蕩着一種特殊的味道——那是艾的味道!艾葉,好久不見了,我對艾葉並一陌生,曾經生過場大病,最張還是艾葉起了效果,我忽然發現各家門前都是掛着艾葉的,艾的香味飄蕩在風中,伴隨着艾葉被風吹斷的聲音,令人無比寧靜,城市中端午節似平沒人會掛艾葉到門口,不知是怕人偷拿去了,還是覺得房門緊閉的時候,放了艾葉也沒用,只不過是個植物罷了,又招不得什麼財。

回到了老家,自然是少不了吃的,更別說過節。過端午,吃得最多的肯定是糉子了,糉子與端午是無法分開的,就像屈原和他的《離騷》一樣,猶如一體。糉子是婆婆親手包的,雖不如買來的糉子美味,但吃着吃着,還是婆婆包的糉子,讓我知曉了有種味道叫做家。那是種無法形容的味道,令浪子回頭,令遊者歸家。令我爲之動容。於是空氣中除了股艾香外,還加一味糉香,一位母親的思念。

暮色慢慢降臨,是時候吃飯了。老家的佈局很特殊,廚房和房子並一在一起,而是隔了個過道,而我則喜歡搬個凳子,坐在過道上,看來來往往的人們穿行於此,絡繹不絕。大都是些不認識的人,但大家臉上都洋溢着幸福。是什麼使得人人都有股笑容?是這端午的一頓飯嗎?說實話,更喜歡待在自家吃飯,並不喜歡去飯店中吃,家裏吃飯更顯溫馨,而每逢過節更是如此,雖產在家中吃飯是上佳的,但卻要花上半個下午去準備,看着婆婆進進出出的身影,卻有些餘心不忍,家裏人多更需擺上兩、三桌菜餚來招待親人,可畢竟一年也就幾次。艾葉的香味依舊飄散風中,我依舊坐在過道上等着開飯。

若是開了飯,怎能少得了酒?酒是爲飯菜而生的,但我卻不覺得有多麼可口,我更喜於喝茶,老家找不到白開水,全都是茶,這茶可比不得《紅樓夢》裏妙玉那般講究,水須是冬日天上落下的雪水,也不是那蘇軾所說的“自在佳茗如佳人”般的好茶,它是世俗的,是柴米油鹽醋茶中的茶,但爺爺對茶也是很珍惜的,茶需配得自己的水,而茶水須有個配得上的人來品,而在城市中,有誰能定下心來細細品這佳茗,細細品着茶之香、茶之韻?這老家的茶水入口是淺淺淡淡的苦澀,直至漫過喉嚨,方能化去百味陳雜。漸漸的,苦味淡了,香味濃了,便如人一般,直至年過不惑,方能解開半輩子的羈絆,抱怨少了,享受多了。

品味這茶,也該品出了些道理,品出了些許人生的開端。就像早些年看到的一幅對聯:爲名忙、爲利忙、忙裏偷閒,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酒來,酒使人沉醉,茶卻使人清醒了。而我便忙裏偷閒,品了一天的人生百味,看了一天的世態炎涼。

若是有一天,城中人也能如此般度過端午,那時端午便不只在口中,更在心中了,希望下次的端午,莫要只要吃出來的罷。剛好,回來時是第二天中午,而各大酒店中,依舊是桌桌爆滿,今天請客,想必都是請些同事、上級吧!這飯局,大多都是弄不清的,而他們卻陶醉其中,我還不能一味就厭惡這飯局,說不定將來某時,我也需請人吃飯,那時,只望能“出淤泥而不染了。”

吃出一個端午,吃出一種精神。風中,飄來一陣香味,是艾葉?是糉香?是茶?已是分不清了,但總是印在我心中了。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4

端午節快到了,窗外遠遠的聽見有擂鼓的聲音。一定是划龍舟的選手們在練習了,我的眼前閃現出一幅恍惚的圖畫來。一條黑色的龍舟如蛟龍般在賽道上穿梭。船頭一人穿着金黃色的衣服,使勁敲打着大鼓。船上的漢子們和着鼓聲,口中吶喊着雄渾有力的號子。

窗外的鼓聲漸漸近了,我聽見了那種釋放身心的吶喊。卻漸漸的,又越來越遠……

國小時候,端午節到了。總是會在放學後,站在離學校不遠的河邊觀望一陣。一條條龍舟如龍一般遊動在平緩的河流中,激開的河水向兩岸平鋪開去,一波接着一波,龍舟彷彿添上了尾巴。

到端午,那條河上的橋的扶手處,勢必會插上十來杆旗。那時的我不知道這旗意味着什麼,只擡頭望着各色的旗上張牙舞爪的長龍,在橋下找着相對應的龍舟。我隱約覺得,那些旗是龍舟的象徵,一杆旗便是一條龍舟。

至於爲什麼要划龍舟,我也只能解釋爲比賽,一個傳統的比賽。直至有一天,我真正明白了只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與龍舟的故事也銷聲匿跡了。

這樣每年都會在端午節前後在橋上停留一陣,看着那些豪邁的漢子們汗流浹背,在河心喊着號子,乘風破浪。

但漸漸長大了,就不再那麼輕鬆了。只能匆匆而過,而不像從前那樣可以停留一會兒,站在岸上吶喊助威。

今天,龍舟上的那大鼓又敲響了。我又想起了曾經的端午節——吃糉子,看龍舟賽。

似乎已經淡忘了,就像淡忘一個似曾相識的朋友。但它的確仍在我的身邊,而我,卻只能坐在家中冥想一陣。淡淡的回味上學時路過的製作龍舟的作坊,曾經擺在岸邊的嶄新的龍舟,曾經站在上面跳來蹦去的一情一景……

像是看到了那龍舟上的一片片碩大的龍鱗,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無限金光,卻又被煙雲繚繞,隱沒在稀落的記憶中……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5

炙熱的陽光,帶着金黃的翅膀,撲簌簌的飛濺下來。窗外的世界,那份從芳菲的四月裏一直延續下來的溫婉和清爽,顯然一日日的淡遠了。隨之而來的,是掩在婆娑之中的那些藤藤蔓蔓和枝枝丫丫罅隙裏的光和影,在午後青白的陽光下,閃爍的有些耀眼。

那日,外出辦事,聞到一股子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糉子的飄香撲鼻而來,忽而曉得,一年一年的端午不知不覺悄然而至了。

就在昨日,母親打電話一再叮囑我端午節那天一定不能忘記“懸艾葉、掛菖蒲、吃糉子”的端午習慣。聽筒的那頭,母親一遍遍絮絮叨叨不厭其煩的叮嚀着;聽筒這頭,我一聲聲歡快平靜的答應着,仿若彼此間要把所有的惦記和牽掛融在這年年如約而來的端午中。

記憶裏,每一個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母親會帶着我河塘或水渠邊有露水的地方採集一大把艾葉,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爲“三種武器”。她母親說,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還可以保佑一家人無論漂泊在何處都能平安吉祥的生活下去。這種念想一直在心頭溫暖了好多年,直到今日還依舊!

不過,讓秋雨難忘的還是掛香包和拴五色絲線了。小時候,對端午三寶不太懂,也就嚮往着那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香包和手腕花線了。清晰記得無論再忙再累,母親總要在這一天抽出時間和精力,用好看的絲線和花布給我們姊妹三個做飄着艾葉香味的香包。

老屋的小院,是解放前那種又窄又深的小庭院,母親搬來幾隻咯吱響的木椅子,坐在靠牆角的那棵粗壯的棗樹下,六月的風輕輕揚揚的拂過母親年輕娟秀的臉龐。一片片鵝黃柔軟的棗花飛舞着,簌簌而下,跌落在母親眉間和髮絲上,不一會兒,那一片片碎花布就在母親手裏跟變戲法似的成了一隻只活潑乖巧的花鳥蟲草,母親再用繡花線繡出溜圓眼,紅紅的脣,彩色的羽毛或尾巴,好看極了。

裝香包的原料當時在農村真的不常見,還好,村西頭的老中醫和爺爺是至交,他平日裏捻藥材剩下的蒼朮、白芷、菖蒲、麝香、牛黃、香附等餘物會讓爺爺拿回來一些,母親小心放在碗裏,攪拌在一起,用勺子一點點裝進做好的香包裏,用鮮紅的絲線鎖邊,最後,縫在我們的鞋子尖頭上、衣服肩下五六公分處。至今還記得,我的身上跳躍的小豬頭撅着嘴巴俏皮而活泛的跳躍着,同伴眼饞和羨慕的眼光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公主!

花絲線不是現成的,母親做起來並不容易,她要把紅黃綠藍等不同顏色的線拆成一股股,相互錯開,搭配成看的花色,然後一點點在腿上捻成一整條,截成合適的尺寸,兩頭紮成蝴蝶結掛在脖子上,手腕上,腳踝上,一圈圈的,好看之極!偶爾,慧心的母親會從箱子最底層拿出自己當年的嫁妝,從上面取下幾個彩色珠子,栓在花線繩的兩頭,走起路來,叮噹悅耳。

小時侯是早產,體弱,這種香包和花線繩在我身上直到十二歲,有一年實在有些不好意思,母親還是箍着給我帶上,還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你這瘦猴丫,乖乖戴上,省的病怏怏的,讓我一次次的揪心!

後來,生活越來越好,北方也有了吃糉子的習俗了,這一天,母親和奶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很多。有蜜棗的,豆沙的,水果的,還沒出鍋,已經香飄滿院了,而我站在竈臺前流口水的讒相一直讓大人們忍俊不禁。

包糉子,江米,粘而香氣濃郁。然而,那個時候,生活在北方的我們,想要吃到南方的大米,除非狠下心來奢侈一回。讓我感動的是,每每端午的前幾日裏,母親就留心那些走村串鄉的大米商販,但凡聽到村子裏有叫賣聲傳來,母親總會撂下手邊的活兒,急忙跑出去瞅瞅。碰上了,一斤大米,要用好幾斤玉米或麥子才能換到,那白白透亮珍珠般的糯米,生生換走了父母沉甸甸的辛勞和艱辛,而母親心滿意足的抱着換來的三五斤大米,臉上美滋滋的笑容卻一直沉澱在我心底。

北方少水,糉葉也是很難得的,多是用葦葉代替。蘆葦葉,窄窄的面,很脆,一不小心,會包爛的,所以一般只能包一次,不過,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河塘水渠邊到處都是。母親會將蘆葦葉子採回家洗乾淨,小心地疊在一起,舀上一勺糯米,一雙靈巧的手隨意翻轉着卷幾下,一隻只棱角分明的菱形糉子就出來了。爾後,再用一根棉線纏繞起來捆紮結實,下到鍋裏,大火旺燒半小時,隨後小火慢慢溫着,過一會兒,就有一股子清甜的香味,慢慢的滲出來。

記憶猶新的是,那時的我,踮着腳尖,站在鍋臺邊,流着口水急切的等着糉子出鍋的驚喜和饞香,惹得母親憐愛的摸着我的頭:“丫兒,馬上就熟了!”然後,就是從廚房裏溢出的朗朗笑聲,和着四下彌散而出的糉子清香,化作一縷縷炊煙,嫋嫋升騰而去。

如今,又是端午了,由於笨拙,不會象母親那樣穿針引線的繡出活潑可愛的蟲草鳥獸香包,也沒學會母親包糉子的嫺熟和靈巧,但兒時的葦葉糉子裏裹着母親沉沉的愛,捆紮着歲月匆匆消逝時悄悄永駐的溫暖,卻一直在我心底,永不褪色。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6

今晨起得很早,想去早市買些菜蔬,隨手關門的時候,竟在門楣上方發現了一束繫着紅繩的艾草,哦,我恍然想到,又是一個糉葉飄香的端午來了。也不知是哪位善意的友鄰,給我在門前掛了驅邪的艾草,滿心的感激又不知和誰道謝。

細細想來,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都充滿了厚重的人情味,互贈禮物,互表心意,已成爲每個節日的潛則,這些叫人心生溫暖的小舉動,串連起了國人傳統美德的延續,禮儀之邦的盛名也遠播海外,這也是許多外國人神往炎黃文化的所在。

每逢端午節來臨,孩童們的手腕上都繫着五彩繩,有的胸前還佩着香囊,等端午節過後,便把五彩繩扔進河裏,大人們說:“這樣做可以驅避邪氣,帶走百病,讓人健康好運。”這樣的說法雖有些迷信,但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特色,把節日氛圍營造得更加濃烈。端午節的清早,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插上了碧綠的艾草,忘了插艾草的人家,總有好心的鄰居給插上,這時,悠長悠長的巷子裏飄起了濃濃的糉香。

東北的糉子不像南方那般精緻。我小的時候,包糉子的材料也只有江米和黃米兩種,條件好的用江米,而農村用的基本都是黃米,糉子包的雖然簡單,但蘸着甜甜的白糖,吃起來還是口齒留香,餘味難忘。如今,糉子已經是中國傳統美食的經典,大江南北,口味繁多的糉子,誘惑着我們的味蕾,但是卻再也吃不出兒時的心情和味道了。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種,我只記得其中的一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他抱着忠於故國的玉碎之心,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實現了“士當以死報國”的未了夙願。後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爲深遠。

另一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乃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助吳伐楚,五戰而破楚都,楚平王雖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終報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子胥佐夫差百戰百勝,吳國攻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徹底滅越,吳王不聽,後吳國大宰,受越王賄賂陷害子胥,夫差聽讒言,賜劍與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挖出懸於吳京之門,以看越國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聽說大怒,令取子胥之身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民間便有了端午節爲紀念伍子胥之日的傳說。

無論是哪一種傳說,其實都是在謳歌一種氣節,紀念一種品格,自古以來中國人崇敬“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忠誠報國”,有民族氣節的名士和英雄,所以每個節日都有一個或悲壯,或美麗的傳說故事,讓我們在美好的節日裏,既能享用美食,又能經歷一次人性品格的陶冶和昇華,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妙處所在吧。

在這糉子飄香,艾草青青的夏日,在我們品嚐美味與家人團聚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浮沉在歷史星河中的英靈們,敬上一盞淡淡的雄黃酒,奉上一枚甜甜的糯米糉,他們那些美好的傳說故事,似一座豐碑,永遠銘刻在世人的心裏,正所謂:“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7

端午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

一方面,是因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另一方面,也因爲這是我們祖先傳承已久的歷史傳統。端午節的習俗,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各地不盡相同,但大體上不外乎:吃糉子、插艾草、賽龍舟等等。其中糉子這一項可以算是端午節的標誌性食品。

對於鄉下的外婆來說,端午節包糉子那可是一件大事。從春節前她就開始着手準備材料了:準備包甜糉子的紅豆、紅棗和蜜棗;準備包鹹糉子的鹹鴨蛋、鹹肉。雖然春節前的過節準備讓人忙的千頭萬緒、手忙腳亂,但外婆從來都不會忘記早早備下端午節的材料。

春節一過,天氣就慢慢的暖和起來,冰雪融化了,柳樹發芽了,桃花開了,樹葉兒變綠了,這時候外婆便開始關注小池塘邊的蘆葦是不是長高了,葉子是否長齊整了。待到農曆4月底的時候,外婆便對她早就看中的蘆葦下手了:挑那些長勢的蘆葦,選最上面的又嫩又寬的蘆葦葉子,很小心地把它完整地撕下來,整理好備用。這時候的葉子很脆,一不小心就會撕破。這個時候,它們只是很普通的蘆葦葉子。

真正神奇的變化是在下一道工序,就像毛毛蟲的蝶變過程一樣,是點石成金、化腐朽爲神奇的過程——加水煮。隨着水溫的升高,篛葉的清香在空氣裏瀰漫,由淡到濃,漸漸地濃到化不開,滿鼻子都是糉葉的清香,滿村子都是濃濃的香氣,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多呼吸幾口這樣清香的空氣。現在一場精彩的比賽開始了。

一羣衣着光鮮的女人們,圍坐在一個大大的木盆周圍,盆裏堆着高高的瑩白如雪的糯米;人面前一個小盆,盆裏鋪滿了碧綠如玉的糉葉;周散落着紅的大棗、黃的鹹蛋、棕的鮮肉,好一個活色生香的場景,讓人看看就垂涎欲滴了。女人們一邊是家長西家短地閒聊着,一邊是手腕翻飛,一會兒就是一隻四角尖尖的糉子出現了,一會兒功夫,米堆漸漸的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碧綠的小山坡,三角的、四角的,各是各的包法,但個個都是飽滿挺拔,像整裝待發的戰士,準備去衝鋒陷陣。

最後一道程序就是上鍋蒸煮了。這是最考驗小孩子耐心的時候了,聞着滿屋的香氣,恨不得立刻就抓一個來吃。所謂心急吃不得熱豆腐,不一下子煮透了,是會夾生的,那一鍋糉子就報廢了。所以總有那饞嘴的孩子被家長先關半天的禁閉,等熟透了,纔會給放出來,給一隻晶瑩剔透、鮮香美味的糉子作爲補償。

美味當前的時候,孩子也會忘記他無端所受的懲罰。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8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題記

陰曆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如今,又是一年的端午節,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的過法也有所改變,但最基本的習俗,我相信它會永存。

端午的這天傾盆大雨,本來想陪家人去看賽龍舟的,可惜不能去了,這時媽媽爲了解悶就來考驗我:“你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賽龍舟嗎?”

我思考了一會兒,說:“是紀念屈原吧!”

“對,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體身。竟渡的習俗,在吳、越、楚時期非常盛行。”

經媽媽這麼一說,我才知道,這賽龍舟裏還是大有文章啊!我果然是孤陋寡聞喲!

之後,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去奶奶家和外婆家過端午。到了之後見外婆仍在包糉子,而且快包完了。上次本來說好讓我包的,沒包成,這次一定要包一個好看的。於是。我求了外婆好半天,她才肯讓我包,然後她一步步的教我。

“先取一張葉子,分清正反面,光面挨着米,對疊,彎成勺狀。注意底部要折點葉子進去,否則又要和上次那樣漏了哈。”我認真聽着,並照做了,一下子就好了,這次的手感和上次的就是不一樣!

“你就包肉糉吧,反正也是你最喜歡的,把一勺半糯米放入,輕輕抖動糉葉,讓米資實,再放入香菇絲,兩顆蓮子和一段香腸,蓋上一勺半糯米,在輕輕抖動糉葉,讓米資實,”這一步我最愛了,於是我放了一大段香腸,到最後糯米都不能完全把香腸埋沒,外婆說讓我別貪心,又讓我把它們全部倒出來重做,我那時可鬱悶死了!

“接着,折起糉葉蓋住米,注意折成三角形,兩邊一定要把米蓋住,並留出多餘的糉葉,這樣纔不會漏用繩紮好,繩子一定要緊。”這一步我認爲最難了,我把糉葉子蓋了好久,啥形狀都被我蓋出來了。就差沒包成三角形。最後在外婆的幫助下,我才成功包成了三角形糉子。包完後的我有一種成就感,這下有了我,這門傳統可不會失傳了!

到了晚上,大家一家人團聚吃飯的時候,舅媽突然對我們說:“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

旁邊的妹妹又插話了:“我知道,因爲屈原不小心掉到河裏了,所以大家要扔糉子下去,不讓魚把屈原吃掉,讓魚吃糉子了。”

頓時飯桌上鬨堂大笑,舅媽笑着說:“這也算是吧,至少別人想不到。”這答案太讓人“吐血”了。

舅舅又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者》與《端午的歷史教育》提出來的。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呢。”

外公看這,說的這麼激烈,也來插了兩句:“我聽說端午節又稱‘沐蘭節’,原來在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之前就出發,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其實在我們的孩童時代,有的習俗是在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若是藥用效果更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成碎末,拌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以喝了,不知現在還流行波?”

舅舅又說:“在古時候,人們便認爲,蛇蠍蜈蚣等毒蟲可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我在一邊聽着,似乎沒我說話的份兒,我剛想說些什麼,其他的人馬上又幫我說掉了,害得我在那兒盡吃啞巴虧,但我感覺今天比以往格外的熱鬧,每個家庭似乎都是這樣,門前點着香,掛着菖蒲,每個人都在與家人團聚,享受着端午的芳香,享受着端午的幸福時光,讓人意猶未盡……

這,就是端午;這,就是端午的味道!快樂的節日,節日便可以合理說。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000字 篇9

乍看這個題目。“吃,出,一,個,端,午”。我一字一頓地吐出來。不禁在內心裏感嘆到:端午,的確是吃出來的!我頗有同感。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每家每戶便都開始準備這樣端午的必吃食物——糉子。想吃糉子,就必須經過幾樣必不可少的步驟。

包糉子

金黃色的糯米,沾上點水,再嫺熟地用糉葉把它們包在一起,紮成三角形錐體或其它形狀,最後用繩子結實地捆住。把它們放進鍋中。經過一段緩慢而漫長的等待後,把鍋蓋一拿開,香味撲鼻,不禁讓人垂涎三尺。

剝糉子

剪開繩子,蘊含着淡淡糉葉香的香氣愈來愈沁入人心,剝開糉葉,只見金黃色的糉子在墨綠的糉葉的陪襯下變得色澤鮮豔,色調強烈,但又不失優雅。沾上白糖,糉子,彷彿笑了。

品糉子

前戲是爲了託襯後戲的美。前頭準備了這麼多,爲的,就是現在的吃。

輕輕地咬上一口,先不去嚼,含在嘴裏,一種綠葉伴隨着大地的味道緩緩地滲入千萬個味蕾中,一種甘甜徘徊在我的嘴中,久久不能散去;徘徊在我的心頭,久久不肯離去。淡淡的,淡淡的,優雅的淡。糯米的那種柔滑,那種順溜,那種黏糊,那種細膩。那味道,不甜不膩不油,恰逢這三種之間。再一咬,糯米的味道完全滲出了,多麼高雅。抿一下嘴,接着,我的嘴脣彷彿頃刻間被感染了似的,竟然忘了鬆弛,一直緊抿着。大地、糉葉的味道又順着舌尖慢慢地移了過去。一種吃在嘴中都伴着幽香的味道。品着它,我恍惚之中有如置身於一片碧綠的、無垠的原野。

一咽,清香被這口糉子給帶走了,雖說被帶走了,但還是有些被“遺忘”在了我的口中。呼一口氣,整個嘴巴充盈着清涼。但只是那種並不強烈的涼爽。很是怡人。

再輕咬一口。但並不像上口那麼甘甜了。有微微的苦澀。這種苦澀,不細細品味是吃不出來的。雖說是苦澀,但苦完之後仍舊是甘甜。這,苦得有滋有味。

慢慢的,一口一口將糉子吃完了。甜,仍充斥着嘴巴。

糉子的那種特有的,伴着綠葉,伴着甘霖,伴着陽光的味道,久久不能退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