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爲什麼掛葫蘆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1W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大家除了知道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佩香囊、懸艾葉的習俗外,還知不知道每逢端午節還有在門口掛葫蘆的習俗呢?你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掛葫蘆嗎?

端午節爲什麼掛葫蘆

端午節爲什麼掛葫蘆 掛葫蘆有什麼寓意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掛葫蘆有什麼寓意

在古代先民們認爲五月爲“惡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爲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爲“腰舟”。

由於葫蘆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後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的習俗。在北方即是家裏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爲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爲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端午節掛葫蘆的傳說

傳說一

關於門上掛葫蘆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在古代有一位賣油的老翁走村串鄉賣油,他這樣喊:“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注:在過去一斤爲十六兩,半斤爲八兩),於是,很多人爲討便宜都打四葫蘆。

這時唯獨一村童只打一葫蘆,老人問他爲什麼不打四葫蘆,村童說出了其中的原由,賣油老翁認爲這孩子誠實,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將有大災大難,如在自家門上掛個葫蘆便可免災。

村童回家將其賣油老翁的話告母親,並如此照辦,果然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避免了一場災難,從此在民間便有了五月端午門上掛葫蘆的習俗。

傳說二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着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

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七年級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

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消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消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

傳說三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七年級,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衆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傳說四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用柳枝紮成葫蘆狀,糊以紅紙,掛在門口。此俗相傳由黃巢起義演變而來。

黃巢舉兵起義的時候,傳說黃巢的兵就象當年日本鬼子進村一樣,殺人放火,啥壞事都幹,特別是見小孩就殺。就在端午節這天,黃巢帶隊伍行軍路過一個村莊,見到一個村婦身上揹着一個大孩子,手上領着一個小孩子,非常驚慌地往外跑,就象逃命一樣的。

黃巢見此情景很是蹊蹺就下馬問村婦:“老夫人你跑啥啊?”“聽說黃巢的兵殺小孩啊!”村婦喘着粗氣回答,但腳步並沒有停下,黃巢又接着問:“那你怎麼還揹着大的,領着小的啊?”村婦說:“小的是我親生的,大的是別人家的。”

黃巢聞聽此言很受感動,就對這個村婦說:“你不要跑了,回去在你家的房檐下掛個黃葫蘆,黃巢的兵就不會殺你家人了。”隨後又叫衛兵給村婦一袋米。端午節掛葫蘆就是這樣來的,這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端午系列】掛葫蘆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神仙厭倦了神仙的生活,隻身來到人間,想要看看人間的百姓們是怎樣生活的。

他喬裝成賣油郎,挑着擔子,來到一座偏僻山村,高聲叫喊賣油。村民聽到吆喝,相繼提瓶前來買油。平日裏賣油郎做生意,都是按斤計價,收錢打油。可呂洞賓與衆不同,撇下油擔,閃坐一旁,一邊吆喝,一邊打量着四周光景,既不看稱,又不數錢。全憑買油人自覺稱油,隨意付錢。村裏有些貪圖小利之人見狀,喜出望外,便都趁機多稱油,而少付錢。

而後一些村民聞訊,也都紛紛效仿,不一而足。 村裏有個老實本分的後生見衆人都是多打油少付錢,隨後揚長而去。便也照此辦理,拎着多打的油,興致勃勃地趕回家中。見到母親後,將衆人和自己取巧買油之事,當作笑談,說給了母親。誰知母親聽罷,面帶不悅,厲聲訓斥兒子攫取不當之利。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如數退還,並向賣油郎當面賠罪、致歉。兒子遵囑,退還了多打的油,補足了虧欠銀兩,還當面向賣油郎道了歉。

其實,神仙對此早已明察秋毫。但見全村百姓只有後生一人前來退油致歉,便連連誇獎其厚道誠實,善良孝順。感慨之餘,還伏身後生耳邊,告知其一件祕事:“五月七年級,將有大禍降臨山村,在門前掛上一個葫蘆,便可消災避禍,太平無事。”

善良質樸的母親聽到兒子訴說,忙囑其趕快把此消息告知衆鄉親。聽到消息的村民,紛紛在各自家中門楣之上掛起了葫蘆。數日之後,果然烏雲翻滾,大雨滂沱,山洪爆發。湍急的洪水沖走了村裏沒掛葫蘆人家的房屋、傢俱和耕牛。而掛葫蘆人家,則毫髮未損,安然無恙。

此後,每年五月七年級,全村人都會在此之前就早早地掛起葫蘆,以祈保全家平安康泰。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黃河以北的山野鄉村,商市集鎮。這裏的人們一到端午節,就開始置備和懸掛各式大小葫蘆。可是在北方地區適宜種植葫蘆的地方並不普遍。於是,人們就請擅長扎紙活的畫匠們用彩紙粘成葫蘆狀,掛在自家門上已消災祈福,驅禍避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