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七夕吃什麼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很快就是家喻戶曉的七夕節了,這天青島人過節的習俗很特別,你知道青島七夕吃的食物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青島七夕吃的食物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青島七夕吃什麼
青島七夕吃的食物

青島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餑餑”,是用模具磕出來的觀賞兼食用的小麪食,多呈幾何圖形,上有各種精美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有蓮蓬、桃、虎、獅、貓、猴等。

據瞭解,人們在不同節日,選擇不同題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種類很多,常在一塊長約40釐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紋,諸如“福祿壽喜”形成一套。同時常用的還有壽桃模、蓮子模等,用於結婚、壽誕、年節宴會,寓意連生貴子,多福多壽等吉祥寓意。

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麪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裏,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麪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麪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麪。面和好後,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裏,然後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在鍋裏烙熟之後,用紅線加秸草支撐串起,下綴彩穗。十幾個巧果爲一串,掛壁間或兒童脖子上,作爲裝飾或零食,據說吃了巧果,孩子心靈手巧。有的地方這天生豆芽,稱“巧芽”。

青島七夕習俗

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帶有神祕色彩的習俗活動。每逢七月七夜,大人們都在仰望天河的時候,她們卻祕密串聯,揹着自己的父母,帶着野炊的工具和食物來到場院邊、草垛後等隱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誠地向織女姐姐敬獻,讓織女姐姐賜給她們一雙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許出門,尤其是夜間,但是七月七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許女兒結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們最愜意的一天。

晚上少女們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掛織女圖,擺上時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擊掌,唱着乞巧歌,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嶗山、即墨一帶的婦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的針線活,如針織、刺繡、花邊、繡鞋等,湊在一起過乞巧節(有炫耀和相互評比的意思)。

看天河

初夜,人們在村外或院內席地而臥,遙望天河,預測秋季作物收成如何。農諺說:“天河彎彎吃乾飯(收成好),天河直溜吃氣餾(歉收)。”當人們看到彎彎的天河時,便互相傳告,預慶豐收。

《昆新合志》中還稱:“七夕天河去,以河來日久速,卜米價貴賤。”天河即銀河,七夕時銀河最明亮壯觀,七夕後銀河有時明亮有時晦暗,農家的經驗是根據銀河明亮晦暗的先後來預測米價的貴賤,這裏有迷信的成分,但銀河的亮度與時間的關係也可能與自然災害有關,從而影響稻子的產量及大米的價格。

除了青島,每逢七夕節,各地不乏有趣且各具色彩的習俗。

七夕節的各地習俗

杭州

過去每年七夕,蕭山坎山鎮都會舉行“祭星乞巧”活動。庭院中擺放着八仙桌,上面放着精美的花邊、時令水果和擺成“心”形的祭酒。

姑娘們在祖母的帶領下,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敬酒,祈求織女多多給予心靈手巧的本領和美好的未來。接着,女孩子們開始賽巧,每人拿一針一線,看誰穿針引線最快。

台州

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爲“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孃媽(織女)爲未滿16歲的孩子祈願。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至今仍被民衆完好保留。

寧波

舊時婦女於此日採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髮,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髮烏黑。亦有相約去茄樹叢中臥地貼耳聽聲響,聽得鏘鏘聲音者以爲織女來臨,視爲得巧。也有以三條長凳搭橋,兩條相接,另一條擱於上端,少女相扶走過凳子,稱七女“走仙橋”。

溫州

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爲“得巧”。

嘉興

在塘匯鄉古竇涇村,每年都有七夕香橋會。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金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