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風俗特點國小作文(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5W

中秋節風俗特點國小作文 篇1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風俗特點國小作文(通用3篇)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

中秋節風俗特點國小作文 篇2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舊曆秋天的7、8、9三個月,8月份處在當中,8月15日的滿月被稱爲“中秋明月”,日本又叫做“十五夜”,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

中秋賞月由來已久,大約在(公元710~1191年,中國唐、宋朝時期)作爲中國的宮廷行事流傳到了日本。

過去,在中秋節一個月之後的舊曆9月13日,還有“十三夜”、“後之月”的慶典活動。有這麼一種說法,賞月應當賞兩回,不能只賞一次。當然“十三夜”的風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國沒有。

賞月是依據“舊曆”進行的儀式,而“舊曆”根據月亮的滿虧贏缺來決定日曆,與現代的日曆大不相同,賞月的日子也隨年份不同而有所變化。在中秋節,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夏曆裏,一年分爲四序,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門,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中秋節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中秋節的習俗共同之處不外乎: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

中秋節習俗代代流傳。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節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都有責任繼承和發揚這種優秀傳統,讓親情永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

中秋節風俗特點國小作文 篇3

舞火龍

這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民間習俗。相傳19世紀,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四處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言於中秋佳節舞動火龍繞村*,便可將瘟疫祛除。

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它是用稻稈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香,由青壯年赤膊上陣,揮舞火龍穿梭在大街小巷,寓意幸福平安、風調雨順。

燒斗香

江浙一帶有燒斗香祀月的習俗,也稱“點天香”。斗香形似量鬥,因在香上加糊紙鬥,故稱“斗香”。鬥內實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或插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有些地方的鬥還會在其四周糊紗絹,寫有“月圓人壽”之類的剪紙金字。

中秋之夜,將斗香放在庭院的供桌上,可連續燒幾個時辰。這一古老美好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美滿、安寧順利的心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