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反思高中化學(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9W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

本月的教學任務是期中複習考試和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從期會考情況分析來看,學生對高一化學的學習還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會考制度造成學生在國中化學學習中產生基礎知識不夠紮實以及學習方法的缺乏。二,國中學習中靠記憶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較多。三,國中化學課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難度也相對較低,所以學生的學習也感到比較吃力。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精選22篇)

而在專題二的教學中,由於本專題屬化合物基本知識瞭解,所以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也較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高,在教學中運用實驗探究導學、歸納對比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收到比較令人滿意的教與學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學生在實驗時,動手能力較差,只對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感興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識中需要記的內容較多而學生又偏偏賴得去記,造成很多題目不會做,從而產生高中化學難唸的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學知識點稍微分散一點,而學生又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所以無法做到系統學習。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偏差。高中學習任務重,時間又緊,若不主動學習,那學習成績就無法保證。

總的說來,高一化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創出好成績來。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2

有時候,英語寫作課就像是匆匆過客,往往在高一的教學中,被忽視了,省略了,或者因爲不願意佔用一節課而簡化成作業過去了。而人教版必修1 Unit5的教學中一個寫作教學片段,忽然眼前一亮,讀過之後,更覺獲益匪淺。

在這節課中,老師將聽、讀、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先聽材料完成任務,再讀材料寫出有用的短語,然後根據讀的材料編寫的對話進行表演,最後塵埃落定,根據相關材料寫——卻不是單純地要求寫作,老師在佈置寫作任務時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結構進行寫作。寫前是準備階段,學生在讀過的材料中查找有用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其所寫內容,然後成文。這一教學案例的寫作訓練活動在多方面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非常值得借鑑。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也曾爲了兼顧聽說讀寫用過這種手法,覺得這節課還可以這樣,在寫的階段,加上口頭作文,學生可以用較爲隨意的英語表達寫作的基本思路,然後教師和學生一道分析、替換、轉換其遣詞造句,促進更多的個性化表達,也許會更好些。

寫作課,從高一抓起,我們不能漠視高一學生的寫作需要,倒是在方式,我們可以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對寫的渴望,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爲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爲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爲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着說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啓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爲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爲: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 ,實軸長爲 ,焦距爲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設計意圖】

運用圓錐曲線定義中的數量關係進行轉化,使問題化歸爲幾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幾何問題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也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類問題。例2的設置就是爲了方便學生的辨析。

【學情預設】

根據以往的經驗,多數學生看上去都能順利解答本題,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並不多。事實上,解決本題的關鍵在於能準確寫出點A的軌跡,有了練習題1的鋪墊,這個問題對學生們來講就顯得頗爲簡單,因此面對例2(1),多數學生應該能準確給出解答,但是對於例2(2)這樣相對比較陌生的問題,學生就無從下手。我提醒學生把3/5和離心率聯繫起來,這樣就容易和第二定義聯繫起來,從而找到解決本題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認識

如果時間允許,練習題將爲學生們提供一次數學猜想、試驗的機會——

練習:設點Q是圓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動點,點A(1,0)是圓內一點,AQ的垂直平分線與CQ交於點M,求點M的軌跡方程。

引申:若將點A移到圓C外,點M的軌跡會是什麼?

【設計意圖】 練習題設置的目的是爲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平臺,當然,如果課堂上時間允許的話,

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論進行驗證。

【知識鏈接】

(一)圓錐曲線的定義

1. 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

2. 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

(二)圓錐曲線定義的應用舉例

x2y2

1.雙曲線1的兩焦點爲F1、F2,P爲曲線上一點,若P到左焦點F1的距離爲12,求P169

到右準線的距離。

|PF1||PF2|2.P爲等軸雙曲線x2y2a2上一點, F1、F2爲兩焦點,O爲雙曲線的中心,求的|PO|

取值範圍。

3.在拋物線y22px上有一點A(4,m),A點到拋物線的焦點F的距離爲5,求拋物線的方程和點A的座標。

x2y2

4.(1)已知點F是橢圓1的右焦點,M是這橢圓上的動點,A(2,2)是一個定點,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爲一定點,F爲雙曲線1的右焦點,M在雙曲線右支上移動,當9272

1|AM||MF|最小時,求M點的座標。 2

x2

(3)已知點P(-2,3)及焦點爲F的拋物線y,在拋物線上求一點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橢圓1內的點,M是橢圓上的動點,求|MA|+|MB|的最259

小值與最大值。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POWERPOINT課件”,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爲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爲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4

這一堂課主要是學習歌曲《問》讓學生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認識瞭解曲作者蕭友梅的生平及其主要貢獻。

本人通過聽與唱相結合,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和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和理解歌曲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歌譜,然後老師幫助,共同把歌詞學唱下來,同學們都接受得不錯。

在認識蕭友梅的生平及其貢獻時,本人鼓勵學生結合歷史知識,自主查閱資料,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學習質量。

這雖然是一唱歌課,但本人在教唱歌的同時,不忘借用歌詞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學習興趣深厚。

本人將繼續努力把音樂課上好。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5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爲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並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爲,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①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麼,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佈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爲之。

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着大學聯考採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採用活題作文題目,彷彿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大學聯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國中,甚至連國小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於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爲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於寫什麼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爲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④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於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大學聯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於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着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爲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纔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纔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並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於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瀰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鑽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於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爲,作文是爲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爲了促進人的發展。於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於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爲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爲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爲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爲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爲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爲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大學聯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大學聯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髮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於大學聯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衝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後者卻並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並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爲目的,立足於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着眼於實用,着眼於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纔是健全的作文教學。高中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於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於過程。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麼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論,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於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衝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衝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並非都是因衝動而生,並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蹟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爲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衝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於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衝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衝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爲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爲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併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爲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爲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爲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爲廣大教師所採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並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爲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大學聯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於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麼重要!願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爲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6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裏很矛盾,因爲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爲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但我覺得呢裏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7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8

音樂鑑賞在高中音樂課中佔有重要地位,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當前的高中音樂鑑賞教學中,怎樣才能使音樂鑑賞課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音樂課教學質量與學生的音樂素養,是當前高中音樂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高中音樂鑑賞課體現優質高效的特點,是當前高中音樂教師研究的重點。

一、引導學生充分想象

要想讓獲得音樂感知則必須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學生才能獲得音樂體驗。因此,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感知、領會音樂的過程。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是主體,教師具有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領會作品,進入作品所描繪的世界當中,受到音樂的感染,才能抓住音樂作品的本質。講通、講透音樂知識的教學方法已不再適用,在欣賞相同的音樂作品時,學生也會依據自身經歷與生活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受,呈現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師在音樂課中不宜過多講解音樂內容,而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與創造空間。

二、加強師生對話、交流,增強師生互動

創建科學高效的音樂課堂,常常以師生間的合理互動爲前提。應用對話式教學方法可以大量增加師生互動機會。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對話式教學方法,就是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教師利用設問和創設問題情境的辦法,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對話式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教師的角色由此發生了改變,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成爲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和主持者,學生則成爲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學生在寬鬆、民主的課堂氣氛中掌握課堂基礎理論知識,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促進學生個體間的交流與互動,共同享受同學間的音樂感悟,可以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自多個方面增加自己對音樂的認知。教師應用對話式教學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對那些存在顯著錯誤的、與科學道理相違背的看法要及時給予指導;而針對那些立意新、創造力強的意見,則要給予鼓勵和表揚,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

三、加強體驗,促進學生課堂參與

體驗式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強調與教師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學生與教師處於平等地位,也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體驗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鞏固原有知識的過程中接受新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進行高中音樂教學時,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應用問題體驗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置於各種問題當中從而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善於創造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展示各種音樂問題,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對音樂學習產生強烈願望,進一步體驗學習過程;如教師可以反覆播放經典音樂,然後要求學生依據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如賞析《黃河大合唱》時,首先要求學生必須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具備對音樂作品的初步認識,才能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到那種戰火紛飛年代的意境,在具備一定的感情基調以後,教師可以展示設計的問題,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認識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與國中音樂教學目標相比,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關於學生體驗音樂情緒和情感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情緒和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要求學生自理解音樂主題開始,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點,然後結合音樂內容和創作背景親身感受作品的構成與體裁,感悟音樂作品中作者情感的變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賞析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它利用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感覺等多種器官的參與,在賞析作品時具有認知、強化、研究、評價等多種情感體驗與昇華。所以,要求學生加強體驗音樂情緒和情感的過程,在當前的審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五、有效引入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在音樂鑑賞教學中也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它可以豐富音樂鑑賞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更加多樣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到音樂課的學習當中,提高音樂鑑賞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因此,很多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捕捉到學習重點,有時還會出現偏差。有時教師也易將精力用於製作各種多媒體課件上,而用於鑽研教材的時間過少,不能進行認真的教材教法設計。做到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發揮這種教學手段的特點和長處,才能使高中音樂鑑賞課得到成功。

總之,高中音樂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隨着人們對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視,高中音樂教學質量也必須提到提高,因此廣大高中音樂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致力於研究課堂教學效果,總結經驗與發展創新,積極創造有利於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音樂鑑賞課水平。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9

教學反思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爲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爲,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爲。《學記》中也有“學然後之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回顧檢查自己教過的課,寫出教學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反思是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對這一環節,應與備課、上課一樣,一絲不苟,認真回憶該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有可能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對知識、技能、技巧等缺漏典禮演講稿情況瞭如指掌,有的放矢的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長期堅持,不僅能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還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爲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爲“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纔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爲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爲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爲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爲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爲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爲“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爲“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爲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爲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爲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爲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會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爲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儘快擺脫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爲重要。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0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二1、2兩個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主要工作舉措與成效、

1、精心備課,讓學生學有所得認真鑽研教材、教學參考,學習好新課標,虛心向同年組老師學習、請教,做到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備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儘量做到分層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加強自身業務理論學習,多研究精品教學設計,吃透教參,精心設計知識點,進一步促進課件製作的精良化。

2、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就其學習的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訓練,強化語言表達和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以週記和作文爲平臺,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側重思維品質訓練,積累語言和作文素材。

3、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爲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4、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的活動,強化語文積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因而,在抓住課堂這一主渠道的同時,還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我除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堂記錄聽好課外,還建立了《語文學習積累本》,做好語文的學習積累。

5、認真搞好培優輔差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在的在校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因而,做好培優輔差就顯得很重要了。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利用每一節的培(詳細定稿版)優輔差課分別對優生進行強化訓練,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加強基礎訓練。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講授佔用的時間多,學生自主探究和鞏固訓練的時間少,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處在較差水平,限於學生的能力,老師也不敢輕易把課堂交給學生。

2、鞏固練習的方式和質量需要變革。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語文的不多,作業預留也限於練習冊或週記、作文,針對性和系統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貼合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下功夫,多印發、收集一些習題作業,即貼近課堂,又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3、檢查力度需要加強。我的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落實抓得不夠,作業面批的數量少,懲戒力度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得過且過弄虛作假,學習不踏實。

4、作文和語言應用整體水平不高,對考察文采和創造性的題目解答不夠好,暴露出學生在語文的深層次能力方面還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進方向:

1、基礎字詞和課文背誦強調指導有餘,督促檢查不足,下期將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

2、平時練筆相對較自由,系統性和層次性不夠,要借鑑同組其他老師經驗,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訓練的方法,同時拓展信息閱讀量。

3、加強大學聯考意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瞄準大學聯考,根據教學實際,摻入大學聯考的相關要求和題型,讓學生在平時就熟悉大學聯考,不畏懼大學聯考,一方面在訓練中把握解題規律,一方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強化檢查,抓落實,抓優生,盡心輔導,尤其是在語文方面“瘸腿’的學生,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寬嚴相濟,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5、針對二班和一班末尾學生,強化基礎訓練,着力作文教學,提升整體語文學習水平,確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1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於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爲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爲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2

一、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在教學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學中,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主動合作的意識,大膽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內心世界,寶釵、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從而使學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學素養,培養了其語文閱讀、分析表達遷移多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對話教學

《香菱學詩》一文的教學,基礎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體體現在對話上,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交流,使其語文的能力得到張揚,成功的喜悅得到飛揚。

三、注重閱讀創新,放手讓學生學習

在本次教學中,能把課文當作例子,讓學生遷移,甚至讓學生悟出了學語文的祕訣,多讀、勤記、勤奮、刻苦、大膽創作等,這些都還次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敢思、敢說、敢於走進課文,又能跳出課文,毫無拘束,放膽直言,這正是做學問之要義,也正是我們應該倡導的語文精神。

四、不足點

在教學中,發現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紅樓夢》,學生全書讀過的寥寥無幾。這給我很大的觸動,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多品佳作,提高語文水平。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3

送走繁忙充實的__年,又迎來充滿希望的虎年,回顧過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上都有所收穫。現將20____年的個人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加強學習,堅定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作爲一名中年教師,我自覺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平時,我認真學習了xx大精神,學習教育戰線中先進人物的事蹟,時刻鞭策激勵自己。

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我的學生。在工作中能夠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樂於奉獻,努力教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次訓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我能夠師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學生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還能夠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

二、深鑽教材,認真教學,圓滿完成任務。

體育課教、學、練三者之間的統一。俗話說: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導水平的體現。只有教師正確而巧妙的引導,才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爆”作用,實現認知、情感、行爲三者的統一,獲得教學最佳效果。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區優質課比賽中,我動腦筋、想辦法,將教材進行分段教學,每段之間都是遞進關係。同時,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按能力分組,教學因人而異,是每位學生各需所求,各揮其能,各展其才。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這節課上的有聲有色,效果很好,獲區優質課一等獎。

學生普遍都害怕長跑50m__8這個項目。爲了讓學生達標,必須樹立他們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我給他們講“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讓他們認識到凡事在於人爲,堅持就是勝利。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課課練,學生每節課準備活動中沿操場跑三圈,每位學生每週有兩次練習的機會,一學期結束時,五、六年級的學生達標合格率爲98%,效果明顯,從而達到了鍛鍊身體,磨練意志,提高素質的目的。

三、發揮特長,刻苦訓練,辦好女子田徑隊。

我是田徑運動員出身,訓練田徑是我的特長之一。圍繞着把我校田徑隊保住全區領先指導思想,組建田徑隊要從長計議,長要有規劃,近要有打算。在選材時,我要求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有學生參加,不僅要考慮眼前隊伍的適用構成,而且要考慮隊伍的後繼有人。在訓練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素質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狠抓隊員的基本功訓練,要求每個隊員動作規範,從小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在訓練中,我不僅對隊員們嚴格要求,而且對自己也嚴於律己,要求隊員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無論是冰冷的寒冬,還是炎熱的夏季,我都能堅持訓練,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爲隊員們做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此外,我還經常找隊員們談心,增加師生之間的瞭解,關心她們,愛護她們,爲她們排憂解難,讓每位隊員都能感受到田徑隊就是自己的家。

在訓練中,我給予了誠摯的愛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採取了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工作方法。正因爲如此,在參加區組織的田徑運動會中獲團體總分第四名好成績,受到了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的好評。同時,爲在周邊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以上是我一年多工作的小結和體會,如果說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那也是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愛護分不開的,再次,我要真心真意地感謝他們。作爲一名跨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勇攀教育事業的高峯,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4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5

《雲雀的心願》是四年級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從而讓學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亂砍濫伐。表達了要保護環境的心聲,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李華嬌老師上的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1、直奔主題。在引入課文後,讓學生說說小云雀的心願是什麼這樣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學生帶進文本,激起了學生內在的需要,從而我想讀書成爲每個孩子的心聲。

2、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重點進行教學,每個環節的教學都進行小結,讓學生歸納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點,突出主題。

3、理解森林爲什麼會轉成水庫,學生不但明白了有關森林對環境的作用,還提高了學生的說話潛力。

經過聽課,我想提出一些推薦:

1、朗讀的訓練缺乏有效指導。朗讀的有效是這一堂課做得比較不到位的,個性是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對話,因爲這些對話既是文章資料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是人物情感的寄託之處。我推薦,李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能夠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如抓住重點詞品讀,創設情境引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讀x同時,引導學生在評價朗讀時關注語言的資料、關鍵詞、提示語,甚至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或自身體驗,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自讀自評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推敲。

2、本文能夠進行兩個比較重要的句式訓練。在學習森林是水庫時能夠讓學生以“x能夠x,x能夠x,x能夠x”的句式進行說話;在學習森林是空調器部份時,能夠進行“森林是個巨大的空調器,夏天x,冬天x”的說話訓練。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出示這兩個句式,讓學生的小組學習後以這樣的句式來彙報學習的結果。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6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7

不經意,擡頭望見父母前額悄然爬上的皺紋,越發清晰;不經意,轉身看見門前不知何時高過頭頂的小樹,越發茂盛;不經意,翻開存放小時候照片的相冊,看着那一張張純真稚氣的笑臉,覺得有些陌生;不經意,發現媽媽從衣櫃裏疊出的我的那些早已短小的衣服,裝滿了好幾袋……驀然回首,飛逝度過的歲月,卻被我忽略。

似乎漫長的國小6年,我有過歡笑,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有過迷茫,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可能是我骨子裏有着一股傲氣,決不允許我失敗。任何時候都在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優秀的!”伴着努力,在班上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說是一直保持第一名。沉浸在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中,我終於面臨了“滑鐵盧”,畢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我竟被擠出了前三名。沒有了誇獎,沒有了羨慕,我第一次被老師叫去談話,第一次相遇了同學們詫異的眼神。我選擇了逃避,寧願相信這只是幻覺。看見那些超過我的同學臉上輕鬆滿足的笑容,我第一次覺得是那樣“刺眼”,心中竟有了一絲“嫉妒”!我皺緊眉頭,捏緊拳頭,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微笑。可就是那麼一次,我不管怎樣告訴自己,一定要拿回只屬於我的第一名。可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帶着一絲無奈,我面對了,鬆開捏緊的拳頭,不再逃避。遇上失敗又怎樣呢?我要接受,微笑着接受。

即將步入國中,我會脫去了那層傲氣?不管發生什麼,是好,是壞,我都不那樣在乎了。只要盡力做了,就夠了。儘管我現在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年級前茅。可我在乎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它們是那麼美麗,那麼詩意……猛然間,我發現自己脫去了無知和稚氣,換上了成熟和深沉。雖然沒有了與哥哥姐姐到農村玩耍于田間溪澗的隨心,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歲月,失去了孩子般整天在大人面前撒嬌的童真。但是我卻擁有了更多,擁有了更廣闊的一片天,只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天,它等待着我張開翅膀去翱翔……

突然,我發現,我在長大……

不再是孩子了?我在長大……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8

在2______-2______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 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啓發”,慢慢改掉以往爲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爲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爲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爲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爲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爲他們認爲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爲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爲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纔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19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爲“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爲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爲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一、“學爲人師,行爲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爲人師,行爲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爲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纔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纔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爲爲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爲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爲中學歷史教師,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爲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 勵志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20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爲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爲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爲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爲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爲主體,以語言爲中心,而不是相反。脫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爲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說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說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爲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21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爲其中包含着太過複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於學生完整的瞭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後關聯、人物關係,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着採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佈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並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爲課後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爲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着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於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同時儘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爲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並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爲作爲作爲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麼主題,歷來衆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着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爲、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複雜多變。那麼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於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後,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瞭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繫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爲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週記,準備在最後一課時拋磚引玉。

爲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爲預習作業,即閱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僞、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爲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僞、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鑑賞作品不能滿足於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爲什麼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僞”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麼呢?他是在努力維護着什麼。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爲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瞭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後,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裏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爲什麼還要苦苦維繫呢?我認爲: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爲了所屬於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爲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藉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後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爲作爲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於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裏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爲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覆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着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說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於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本中尋找相關內容,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

課後反思高中化學 篇22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誌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

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敘手法,還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着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爲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