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5W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說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爲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說說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爲“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爲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說說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爲“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說,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敘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3

學習了《走馬燈的奧祕》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看走馬燈的圖片,以情景導入,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元宵節夜晚有觀燈的風俗,如今走馬燈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實物,我們南方元宵節很少有觀燈的風俗,如何讓學生理解走馬燈這一風俗?在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去探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道理。

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在講走馬燈的原理時,抓住走馬燈的“走”,讓學生領悟走馬燈是會轉動的,那麼會轉動肯定需要動力,走馬燈的動力從何而來呢?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大人說的話“是蠟燭的熱氣薰的”。如果蠟燭滅了以後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課文中寫到是“越跑越慢”,“最後停了下來”。從這裏就可以證明走馬燈轉動的奧祕就是“是蠟燭的熱氣薰的”,以此引導學生總結出仔細觀察和自己動手的重要性。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就是讓學生在讀課文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自己討論說一說茅以升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奧祕?讓學生互相討論。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是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從小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勇於探索科學的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在讀課文品好詞好句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掛”和“懸”的理解不大到位,不能完全理解,於是我利用教室裏牆壁上國旗和天花板上的吊扇,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對比,馬上明白了“掛”和“懸”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及其區別。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這兩個詞的運用能力。

我們班趙新麗同學提出“目不轉睛”和“轉動”的“轉”字讀音不一樣,是一個多音、多意字,一個是第三聲,一個是第四聲。我讓學生拿出字典,找到“轉”字的,查找到“轉”字在不同的讀音下的意思,並通過多組詞進行區別,使學生能理解“轉”字在不同讀音下的不同意思了。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在讀中感悟,在理解上加強運用,不失爲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爲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說說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爲“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說,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敘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5

學習了《走馬燈的奧祕》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看走馬燈的圖片,以情景導入,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元宵節夜晚有觀燈的風俗,如今走馬燈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實物,我們南方元宵節很少有觀燈的風俗,如何讓學生理解走馬燈這一風俗?在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去探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道理。

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在講走馬燈的原理時,抓住走馬燈的“走”,讓學生領悟走馬燈是會轉動的,那麼會轉動肯定需要動力,走馬燈的動力從何而來呢?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大人說的話“是蠟燭的熱氣薰的”。如果蠟燭滅了以後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課文中寫到是“越跑越慢”,“最後停了下來”。從這裏就可以證明走馬燈轉動的奧祕就是“是蠟燭的熱氣薰的”,以此引導學生總結出仔細觀察和自己動手的重要性。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就是讓學生在讀課文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自己討論說一說茅以升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奧祕?讓學生互相討論。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是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從小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勇於探索科學的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在讀課文品好詞好句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掛”和“懸”的理解不大到位,不能完全理解,於是我利用教室裏牆壁上國旗和天花板上的吊扇,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對比,馬上明白了“掛”和“懸”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及其區別。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這兩個詞的運用能力。

我們班趙新麗同學提出“目不轉睛”和“轉動”的“轉”字讀音不一樣,是一個多音、多意字,一個是第三聲,一個是第四聲。我讓學生拿出字典,找到“轉”字的,查找到“轉”字在不同的讀音下的意思,並通過多組詞進行區別,使學生能理解“轉”字在不同讀音下的不同意思了。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在讀中感悟,在理解上加強運用,不失爲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6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說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爲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說說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爲“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7

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並不陌生,但是,“求積的近似值”這節課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枯燥,我首先通過複習引出“四捨五入”法。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始終以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現在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多注意讓學生互相交流,歸納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練習的設計中,我注意了習題的形式多樣,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

不足之處是橫式中的“≈”號個別學生不會寫,還有答句中沒有用“大約”等詞。原因是我沒有指導學生書寫“≈”號答的時候只是例題點一下。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8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爲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律。

由於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現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符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爲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爲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範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9

有人說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詩歌。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詩化的語言更能讓他們體驗到美感,更能夠撥動起他們內心的情感。於是,在課堂上,我通過將《大樹媽媽》的兩段歌詞以詩歌的形式展現給孩子們,再一起來唱“詩歌”,表演詩歌,最後結束課堂。

首先我引導:“美麗的春姑娘來了,那麼比這春天更美麗的,還有些什麼呢?請小朋友們一起欣賞一副春天的畫卷。”緊接着,我將歌詞放映出來,讓孩子們用最甜美的聲音朗讀這首詩,同時用心去欣賞這幅“畫”,思考“畫”中講了什麼。孩子們很投入,特別是在朗讀的時候,情緒一層層高漲。在探討畫中表達的意境時,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大樹媽媽用自己的行動給予了小鳥孩子深深的愛。

通過唱詩歌的思路引導,孩子們興趣非常濃厚。在接下來的表演“詩歌”,我嘗試師用生對唱來讓孩子們學會歌曲,這也是我在課堂中的一種常用方法,孩子們也比較感興趣。另外我嘗試讓男孩女孩進行對唱,輪到男孩或女孩唱時,他們需要站起來演唱,通過這一表演方式,孩子們注意力也顯得格外集中,課堂的氣氛也因此非常活躍,每當一部分孩子起身一部分孩子坐下,就像琴鍵那樣起起伏伏,我自己也感到很激動。

在以前的課堂上,我時常和孩子們創編一些簡單的模仿動作,這堂課也不例外。部分孩子能很大方跟着旋律做動做,最後我稍作了調整,將動作進行了基本的統一。孩子們表演得津津有味。

在課堂上我仍有許多的不足。我不能帶動全班孩子的興趣。表演的時候仍有個別孩子不願同大家一起做動作,呆呆地坐在位置上,只動動嘴皮子。如何讓這些情緒過於平靜的孩子也能高興的參與進來,我要好好的思考和行動一番了。教育,要讓孩子更幸福。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2、能根據故事內容嘗試用“我餵奶牛吃______擠出______的牛奶”的句式進行大膽仿編。結合目標,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牛奶是什麼顏色的?那你們見過彩色的牛奶嗎?”通過幼兒生活經驗和故事內容的衝突,讓幼兒初步感受“神奇”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爲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爲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爲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

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說說,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由於我擔心幼兒不會說,自己說得比較多,以至於幼兒說的少了。其實,按照現場學習力來看,孩子們是能夠自己說出這個故事的。

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對部分蔬菜不認識,圖片也侷限於蔬菜,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1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重點介紹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經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題策略。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對策略的含義並不清楚。教學一開始,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故事《烏鴉喝水》引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但沒有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整理的方法,而是爲了講知識而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學生選擇方法受到限制,約束學生思維。不能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而親身體會列表法的好處,沒有做到新知識滲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初步設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將請填寫格式,已知條件和問題的位置。在預設時忽略了問題的存在。

對爲什麼要列表?列表有什麼好處?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感覺“清晰、簡潔”上,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時,注意充分引導學生分別觀察表格的每一行,體會既可以從條件出發想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想條件,初步明確地感受綜合法和分析法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從而形成對這一解題策略的體驗。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對於這一點我強調的較多,從左往右看,你發現了什麼?(本數與錢數對應,每本價錢不變)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買幾本,都要先算出什麼?觀察:從上往下看,又發現什麼?(本數增加,要付的總數增加)如果買10本,要付的錢跟42元比會怎樣?對數量關係進行重點引導。

很遺憾的是我的課堂教學時間掌握的不好,缺乏練習。

我應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列表整理題目中的信息,並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問題,這對學生進一步體驗策略是及時而有效的。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再次經歷對數量關係的完整認識,更清晰地體會分析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基本策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2

開始教學《那隻松鼠》認爲兩節課就綽綽有餘,結果花了兩天時間。文本不深奧,結構也簡單。只是覺得這篇課文對寫作很有指導意義。

文章的前三段採用了倒敘的方法,這在以前的課文中很少見,提出來讓孩子揣摩揣摩很有必要。

而文章第三自然段對小松鼠的描寫抓得很到位,緊緊圍繞“活潑伶俐”一詞進行刻畫。而對“我”是如何抓到松鼠的,卻是一筆了之。這一點對學生寫作時“如何抓重點”很有啓發。

更爲重要的是,要孩子們學課文,背課文有何意義?別說學生了,恐怕這一點連很多家長也茫然。於是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要求孩子能夠背誦,然後讓他們和我一起來描述一段“活潑伶俐”的事物。結果呢,仿寫出來的事物都具有這個鮮明的特點,寫作也覺着特容易了。自然地,孩子們也覺得讀課文,背課文有意思了!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3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爲學生創設多種情境,提供各種形式,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去。本課在教學中就是緊緊抓住了這點。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歌唱、歌舞、律動、朗誦等表演活動,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

雖然,這首歌曲很多學生在幼兒園是就已經聽過,有的已經會唱,但由於教師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仍然學得津津有味。在表演時,很多男孩子扮演的小星特別明亮,每個動作都做得相當到爲。那是因爲教師爲學生創設了優美的環境,五彩的小燈,一閃一閃的星星。學生在表演時猶如身臨其境,誘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學生動情的歌唱,激情的舞蹈,角色化的表演,他們的感情得以抒發,音樂的表現能力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4

對於小班,我可以說是不熟悉的,我不知道自己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面對他們,第一次上小班的課,心中緊張極了。

本次活動我猶豫了很久,一遍一遍地聽着《小狗圓舞曲》的音樂,卻不知從何處下手。後來通過尋找相關資料、請教老教師,最後就出現了大家所看到的這堂課。原本,我想讓孩子坐在墊子上上課的,這樣便於孩子的活動,但何老師說小班是孩子形成生活常規的重要時期,坐墊子不合適,因此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原本的遊戲導入,也因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而取消,改爲開門見山,直搗主題。

這是一堂欣賞課,我卻將重心偏向了遊戲上,忽略了讓孩子安靜地欣賞音樂的重要性(一般需安靜地完整欣賞三遍),以至於雖然孩子的表現、課堂的氣氛十分活躍,但對於音樂的理解以及所表達的內容的掌握就比較欠缺,與欣賞課的目標背道而馳,這是我將在以後內容定位時所要注意的。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5

成功之處: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活體材料,這對學生來說還是第一次。孩子們經過動手嘗試獲得的真實體驗尤爲珍貴,是其他任何學習過程無法替代的。成功嘗試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成爲不斷推動學生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的原動力。課堂上學生從最感興趣的觀察實驗入手,不斷的遇到問題,進而主動尋找證據,尋求解決辦法。這樣的學習過程體現了探究活動波浪前進、螺旋上升的特點,也使得科學方法的滲透做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不足之處:

學生使用顯微鏡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熟才能生巧。在高倍鏡下跟蹤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若要做到得心應手,還需假以時日。實驗中,學生多次不無遺憾的說:“丟了,又跟丟了。”學生的眼睛久久的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顯微鏡視野,在課堂上沒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反覆嘗試,的確是個遺憾。但好在可以通過課後探究活動來彌補。與時間有限的課堂相比,課後探究更具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在課後探究草履蟲應激性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仍然選擇了用顯微鏡觀察,顯然這也與課堂上觀察時間不足有關係。學生一邊用低倍物鏡觀察草履蟲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一邊時不時的切換到高倍鏡,對草履蟲繼續跟蹤,嚴謹、專注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走馬燈的奧祕教學反思 篇16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爲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兩班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感情朗讀,讀懂詩歌內容,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2、讀寫結合,模仿課文仿編詩歌。

教學中主要體現兩個理念: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臺,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爲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爲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 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例如這首小詩: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嚮導。

小鳥在清晨鳴叫,

不就是像在議論天氣,

大自然在雲彩上寫着:

今天風清氣爽。

蜘蛛如果編了個網,

一天你會發現網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氣越好,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讓美麗的荷花,

長在強烈的酷暑中。

這是在告訴令人們:

夏天已經來到。

詩中每一小節的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是生活中常見到的,可見孩子觀察的非常仔細,創作的也十分具有兒童性和趣味性。我將孩子們創作的小詩進行了裝訂整合成爲了一本《大自然語言小詩集》並讓孩子們自己配上喜歡的插圖和封面進行保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到位。這是一首知識性詩歌,內容又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多讀、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課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講解顯得有點多餘,還應該在朗讀上下工夫。

2、備課不夠充分。該課如果能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將圖文並茂結合起來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是由於時間倉促,沒有能在多媒體下進行教學,對於詩中提到的“三葉蟲”“漂礫”學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過我的直觀描述一番,可還不能達到形象具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