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33K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拿破崙是歷史最富傳奇色彩也是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當教學完《法國大革命》這一課之後讓我得到了一個機會:如何讓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回顧本節課,針對九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我設計了三大板塊讓學生認識拿破崙:(一)拿破崙帝國的建立;(二)拿破崙法典;(三)拿破崙戰爭。在每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定的問題讓學生能很好地獲取有用信息。如:

1、拿破崙爲什麼能夠充當資產階級及手中的“寶劍”?

2、爲什麼拿破崙說:“永不湮沒的是我的法典”?

3、閱讀相關拿破崙的材料,說說他早期戰爭勝利的奧祕及後來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在整個質疑學生的同時,爲了張揚學生的個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運用了討論法,啓發學生感悟拿破崙。

一節課下來,當要求學生完成“如何評價拿破崙”。這一作業時,卻發現了問題:學生們往往對拿破崙的軍事成就津津有樂道,對拿破崙的評價也是心中自有一杆秤。但是,如何像歷史學家一樣,對拿破崙作“專業”的評價呢?經過反思,我就只挑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來講:

評價歷史人物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個人與時代的關係。任何偉大的歷史人物,歸根結底是時代的產兒。總和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相聯繫。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能正確分析當時的社會矛盾,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引領或緊抓時代的主題。評價歷史人物,就是要分析歷史人物的言行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影響歷史發展趨向所起的作用。在當時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之間的鬥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你死我活的鬥爭中,法國的資本主義迫切需要一把“寶劍”。

抓住這一主題,故而上課時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如拿破崙爲什麼能夠成爲“寶劍”(即傑出的個人才能,深受啓蒙思想啓迪)?拿破崙如何像“寶劍”一樣維護資產階級利益(頒佈法典,用法國革命的思想武裝軍隊,傳播法國革命的理想)?拿破崙這把“寶劍”如何又因爲背叛法國革命的原則而鋒芒不再?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明白,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然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歷史活動自然會受到人的天賦、性格、意志、品質的影響。但是經過教學卻發現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誤區正在於太感性,過分看重個人的天賦、性格、意志、品質等對於歷史人物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結局的影響,國中生更是如此。

具體到課文中的拿破崙,學生往往會將他的成功歸結爲他的天才。其實,這能部分解釋拿破崙爲何成功,卻根本無法解釋拿破崙爲何失敗。針對這個問題,我當時在課前或在課堂上精心設計一些環節,如拿破崙的學生生涯卡片、拿破崙的名言、拿破崙對法典的評價資料、拿破崙的演講影視資料等來凸現拿破崙的勤奮、堅強、博學、愛國、激情和遠見,展示出歷史發展的主動性、複雜性和豐富性;但與此同時,我還應注意不能過分誇大這些因素的作用,而應該處處強調拿破崙與時代關係這個更爲本質的問題。這樣對這節課加以修繕,就使這節課更是既有血有肉,也有筋骨,骨肉相連,富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上完此課,既教會學生,又使自我受益匪淺。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校引進了學案教學,在使用學案的學案的過程中,儘管有許多的困惑和不解,但我仍然在努力地學習,力求進步。

10月份學校組織了學案教學研討課,19日上午第二節課我在95班講了《法國大革命》這一課。現將自己對本節課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計劃用兩課時來完成,因爲本節課內容多,重難點不容易掌握,學案的題量比較大,所以用了一節課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小組探究。呈現給大家的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反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且突破重難點的一節課。所以在這節課上看到小組合作的比較少。

關於學案的設計,第一部分是要求自主完成的,就是學生自己看課本,完成預習要求。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中顯而易見,大部分同學可以很快的找到。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典例引領。就是通過小組學習得出答案,別且學會解決選擇題的方法。第三部分是材料分析,鞏固提升。是本節課重點的重複。 第四部分是表格填寫和分析,是突破難點的一個題。最後的知識框架是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的一個系統的梳理。課後小結,是對本節課學習的一個總結和質疑。

二、自我評課

我自己首先覺得自己的這一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理念是不符合課改的,只是盲目地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量,減少了自己的負擔。儘管學生在講臺上展示的很好,我也可以看出來有些知識他們確確實實掌握了。但模式確實如陝敏峯老師所說的,由教師的講授變成了學生的講授。由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的滿堂灌。也就是自己背離了再學案教學中反饋展示的本意。

其次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導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自己也像一個旁聽者,隻言片語,並沒有把整個課堂很好地串聯起來。

最後,兩節課的內容盡然沒有讓學生鞏固複習的時間,實在是自己的失誤。

三、今後努力方向

今後一定要首先搞清課改的思想和理念,不能盲目地去改。要知道這節課自己要做什麼,學生要做什麼,一節課結束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學生應該掌握多少知識,增加多少技能,學會集中階梯方法。

其次,要再學案設計上下功夫,題不在多貴在精,把功夫用在平時。

以上是自己對本次學案研討課的一些反思,希望在自己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能取得一點一滴的進步。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3

上完一節《法國大革命》,有一些感想:

1.教材的變化:雖然都是新教材,但今年和去年的比少了很多內容:

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從被刪除。(原因?涉及到對雅各賓派的客觀評價?還需加強認識。)

2.對學生反饋的處理,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研究還應做的再細一些:學前注意了學生對知識的可接受程度,從風光片導入,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說達到了目的。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能夠做到相互呼應,但是課上完之後每名同學具體掌握了什麼,還有什麼需求,我並不能確切的知道。所以還應讓學生有一個自評:這節課我表現的怎麼樣?(積極回答老師問題、對老師的問題作了思考但未回答)從這節課我感受到了什麼?我還想知道些什麼?

3.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教材內容的處理。本節課的重點是是學生對《人權宣言》內容的理解,和拿破崙戰爭的評價。而革命的過程又不得不說,如何使學生對革命的過程有所瞭解,又要節省時間,同時學生能夠觀察出大革命中三次人民起義所起的作用,在課堂處理中我先把大革命的過程給學生串了一遍,加進雅各賓派改革措施,之後讓學生看材料“法國大革命大事年表”,思考:“每到革命的關鍵時刻,推動革命前進的是什麼力量?你想到了什麼?”顯得很倉促,欲省反廢。課後趙春蘭老師提出用一張大事年表進行說明,我覺得說的很對。我的做法顯得重複,倉促,而趙老師的處理簡潔,一目瞭然,且時時能提醒學生大革命的進程,有整體感,所以在對原課件的演示文稿中進行改進。

4.對《人權宣言》內容的處理。和學生逐條分析內容所體現的原則,有利於幫助學生的理解人權宣言的進步性與侷限性。

5.整節課注意與學生的溝通,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理解:

“假設你是路易十六,你會如何解決財政危機?”學生提出許多民主的做法,如改革等,講課中注意引導學生聯繫當時的歷史階段理解路易十六的做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歐洲封建君主爲什麼組成發法聯軍?”用學生熟悉的多米諾骨牌連鎖反應,遷移理解歐洲封建君主組成反法聯軍的原因。

6.對拿破崙帝國內容的處理,課程標準規定評價拿破崙,能初步做到學生結合史實一分爲二的評價。現在覺得光讓學生評價拿破崙戰爭,有失全面,應把拿破崙的內外政策綜合歸納,(《拿破崙法典》對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作用應突出一些)得出結論,所以我最後一張演示文稿所出示的問題應讓學生整體評價拿破崙,而不應僅侷限在僅僅讓學生評價拿破崙戰爭的性質。

(這些現在的思考,演示文稿中並未體現出來,在這一點上,有待雕琢。)

人總有對未知的恐懼與害怕,記得趙老師曾經講過一個“穿過那扇門”的故事,一羣犯人被圈在一起,等待審判,要求必須經過一扇門,有的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心情,走過那扇門,等待他的是自由。“必先熬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方增益其所不能。”大汗淋漓之後,曾經經歷的很多事情和這件事,都告訴我堅強是通向勝利的唯一鎖匙。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4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古詩教學爲何物?直教人寢食難安!

我個人認爲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爲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爲了保護“詩”作爲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爲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爲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見到”與“見不到”後,我及時挑疑:讓詩人朝思暮想的家鄉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帶着好奇之心細讀詩人另外兩首詩《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南歸》的部分詩句:“楊柳閶門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骨肉待我歡,鄉里望我榮。…… ”學生認真細讀後,我馬上問:“你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回答:家鄉景美;親人對詩人很好,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這樣,就引發了學生對詩人思鄉的深層解讀。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不足之處,希望多提寶貴意見。你們的意見將是我久旱的甘露。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爲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於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麼?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爲一種語言存在的。對於國小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紮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靈感,負載着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薰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纔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於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薰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啓發。如果說有“閃光點”,我自認爲有以下 幾點:

一、 以誦讀爲主。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有一定的難 度,誦讀是最好的方法。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註釋,通過多次的“ 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瞭解詞的思想感情。

二、質疑探究。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先在小組裏提 出,小組探究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究。學生 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 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討論延伸。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 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裏,品 味這首詞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誦和背誦課文。

根據新課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實行民主、開放 、以生爲本的教學,讓學生“走出灌注”。以上幾點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勁頭高漲,與老師配合得較好 ,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的學習目 標是:1、朗誦、背誦。2、感知、品味)。

這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教好古詩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課標的精神 ,指導教學活動,利用最佳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的主人 ,對古詩文的教學纔有促進作用。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上課時情緒比較緊張,普通話不夠標準,對 這首詞還理解得不夠透切等。比如,一學生提問:“爲什麼文題用“密州 出獵”而不用“密州打獵”?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爲作者當時想到“出”,沒有 想到“打”;另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爲他們打獵要走出城裏的原因。我的補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說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打獵”是口頭語, 而“出獵”是書面語。這顯然是不到位的牽強的回答。造成這原因是因爲 對古詩文知識積累不多,理解不夠透切。這警示我趕快廣泛閱讀古詩文 ,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前鼻韻母aneninunvn這一課的學習,在學習發音時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幼兒園已初步學習了發音,把其中的單個韻母拿出來讀有困難,特別是unvn的發音,特別容易混,爲了糾正這一現象,教給學生口訣v上戴帽暈暈暈,摘了帽子溫溫溫。爲了更好的記住這幾個字母的樣子,教給學生;它們字母后面都有n,它的前面的字母排列順序是按單韻母順序排列,只有o不聽話沒有排上隊,然後利用遊戲的形式讓學生頭上帶字母標識,排排隊,吃果果aneninunvn去上學,這樣既形象又好記方法又簡單。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8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說:“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爲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爲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說:“那是因爲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爲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說“因爲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爲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說說這又說明什麼呢?”“這還是說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爲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說:“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9

本單元的文章展現了文壇泰斗、文化巨人,教育家、學者的思想風采,將學生引向更爲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傅雷家書》兩則是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蘊含着深刻的哲理。細細品味,將使學生對人生,對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教學本文時,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準備課件,設計問題,教法學法上,都進行了斟酌。具體表現爲:

一、教學準備:充分有理有序,趣與新與效和諧統一

爲每天都能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受,仔細翻閱了《傅雷家書》,上網查閱了許多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許多材料,並下載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的樂趣。同時新穎的教學設計程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設計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九年級學生真正接觸的說理性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沒有羅列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考慮到這一因素,在教學層次的設計上,以字詞的掌握入手,以《一封家書》爲導引,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指導學生學會寫信,注意書信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後將兩篇文章進行比照朗讀,發現兩文的內在的共同精神,理出文章的主題,最後以其中一封家書爲實例,引導學生篩選信息,組織相關要點,並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學會精選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突出重點,循循善導難點。

“堅強”含義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朗讀後學會篩選信息,組織了三個問題的討論,設計講究層次性。第一個問題:貫穿兩則書信中的主線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堅強在兩則書信中的含義分別該怎麼理解?第三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堅強”的人?選取兩三個,說說他們的事蹟。

難點是:“孤獨”“赤子之心”的理解。將書本知識,文本價值巧妙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糧。

四、教學方法:比較閱讀法,批註閱讀法。

關注細節,關注文本,關注學生,關注互動,關注價值意義.

在課前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閱讀,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篇文章,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會學生賞析文本,賞析詞句,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於向權威、經典問難的勇氣。

其次,考慮到兩則家書的異同,引導學生進行比照朗讀,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種求異,異中求同,理解教材選材之精之妙。

五、教學效果:積極調動學生思辨激情

整個教學流程如同山間溪水,自然而流暢,實實能聽見叮咚響。由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學生積極發言,展示個體的慾望高。特別是在拓展過程中,將學生自己與父母的交流融入課堂,讓學生有話說,很想說,不吐不快。結果幾乎是搶着發言,學生整體的感受是,語文課關注我們的心靈發展,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學生將生活中碰到的困惑,與父母交流的絆腳石,一一呈現出來,大家獻計獻策,兩節語文課下來,學生積極思辨,感覺心裏痛快了不少,內心的苦惱畢竟需要宣泄。

六、教學體會:珍視學生的思維火花。

教學中特別應該關注細節。這個班級學生很善於思考,幾乎每節課都能提出許多問題。比如本文,學生在自主閱讀,並做了批註之後,有一個學生就問:“《傅雷家書》裏這麼多書信,爲什麼就唯獨選這兩篇呢?”多好的問題啊!我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幾份鍾後答案赫然出現:兩則家書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變化,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教育的立竿見影,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正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教學瑕疵:

多媒體教學的普遍毛病,課堂反應轟轟烈烈,學生內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喚起,但知識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導致知識點不夠落實;另外,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但沒能個個都主動發言,特別是一些不善言談的男生,聽的入神但沒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儘管聽課老師共同反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比較好,但我覺得,大多人主動參與的地課程還不是好課,只有讓每個人都有話說,都有躍躍欲試的衝動,都有非說不可的憋勁,都能酣暢淋漓的來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纔是一堂優美的課程。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老師覺得你長得一副誠實的樣子,你能讀讀這句話嗎?我發現一個小男孩表情嚴肅地坐在那裏。“我了孃的話,沒有理會大毛。”“你讀的真不錯,讓我聽出了你的誠實與正直,你能再讀一遍嗎?”他認真地點點頭。“很好,你是一個誠實和正直的人嗎?面對蠱惑你會怎麼做?”“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我不會做。”他拿着話筒認真地說了一遍。“了不起,你能當做全場這麼多人的面大聲說一遍嗎?”他清了清嗓子大聲地說:“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當他說完的時候,底下聽課的老師們給與了熱烈的掌聲。我請他坐下去,我知道在這個孩子的心中,他已經懂得了人生的開關怎麼去操控了,按好人生的開關需要我們內心的那份力量。課堂上我的每一句評價的話,都想給學生他一份力量一份鼓舞,課堂上我也努力地嘗試着。正如姜寧老師評價的:“老師的評價語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既有鼓勵的,又有針對問題巧妙提出建議的,形式多樣語言豐富。”也許我沒有做得這麼好,但是我在極力地實踐着。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從來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之間交融促進,螺旋上升的。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學習了大毛對我說的話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毛的話對我來說是什麼呢?”“我覺得是誘惑。”“你說的很對,能用文中的一個詞嗎?和誘惑的意思差不多。”“是蠱惑。”“很好啊,老師把它寫到黑板上。”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誒,這個蠱怎麼寫啊?有誰能提醒我一下。”“上面試個蟲,下面是器皿的皿。”班上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起來。“很好,那你們知道蠱是什麼意思嗎?”我轉頭問學生們。這個時候學生有點迷惑了,我笑着說:“大家剛纔說的很對,把蟲子放到器皿裏。古時候人們把許多毒蟲子放在一個器皿裏讓他們互相撕咬,最後沒死的就是蠱,可想而知是多麼毒了吧,你們知道這蠱惑的厲害了吧。”學生們聽了點點頭。“孩子們,大毛的話對於我來說不僅是誘惑,更是什麼?”“蠱惑”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隨後請大家再讀讀大毛說的那幾句話,再體會別人華麗的“勸告”有時是蠱惑,是危險的。“那面對這樣的蠱惑,作者是怎麼樣對待的呢?他心裏怎麼想的呢……

課結束了,永遠沒有完美的課,課堂上留下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留下許多的遺憾。這節課希望給老師們能留下一些思考和印象是我的期望,更是我的目的之所在。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會一直思索下去,努力做一個勤奮的行者。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爲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繫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着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裏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爲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裏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着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繫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着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繫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爲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歷史法國大革命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從現在開始》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富有兒童情趣,語言活潑、情節耐人尋味。講的是獅子大王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每個動物輪流當一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裏的新首領。貓頭鷹讓大家白天休息夜裏做事,小動物們叫苦連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動物們聽了直搖頭。可愛的小猴子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擁戴,成爲森林裏的新“萬獸之王”。

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編寫的意圖以及學生髮展的實際,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抓關鍵詞感悟,以悟促讀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在教學本課時我以重點詞語爲抓手,例如:“神氣極了”、 “激動”、“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等,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深入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同時藉助課件的直觀感受與語言描述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想象童話人物的神態、動作,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體會童話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學定教,巧計情境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作用,爲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巧計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適當的探究學習。

不足之仍存在於課堂教學的很多環節中:

1、學生蒐集的資料能力不強,所以當一上課拋出問題:誰知道森林裏都有哪些動物?它們習慣怎樣生活?時,學生的回答很凌亂,有的說不完,大有不吐不快的意思,但時間關係我只能控制學生的發言,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2、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合作意識弱,在完成老師給的討論題時,有時同學沒有動腦筋,在旁邊玩。

3、課堂組織教學還不夠,有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

努力和改進方向:

1、優化課前準備,首先“吃透”教材,現行的語文教材是以人文性、文學性、時代性、基礎性、興趣性爲原則編寫的,內容非常豐富,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當地把握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才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其次“吃透”學生,只有對學生有了透徹的瞭解,才能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2、優化師生關係,營造和諧學習氛圍。努力創設出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3、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景,巧設提問等。

4、優化教學策略,探究最佳教學途徑。例如根據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不同的情況可採用分組教學、分層教學等等。

5、優化教學反思,改進提升教學水平。實踐證明,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僅可以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還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的新問題,並通過改進或創新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進而實現自我超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