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1W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2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爲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3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通過教師啓發,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爲何這樣說?”她追問。“因爲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爲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纔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爲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意義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4

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導朗讀不到位;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說、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5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邊實驗邊不禁說:“升了,升了,真的漸漸升高了,跟課文講的一樣。”實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導朗讀不到位;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說、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6

《灰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 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讓學生動筆寫寫,做到讀寫結合,效果可能更好。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的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於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讓課堂的時間做到合理的運用。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7

一、心態決定一切

當接到學校的任務,知道要上評比課時,我感覺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帶語文課的時間不長。上評比課,對很多老師而言是件大事,都會高度重視。但是同時又會因爲過於重視,會有緊張、焦慮、擔心等情緒產生,而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評比課的質量。

二、以學生爲中心

我拿到課題之後,分別找了不同程度的幾個孩子來讀一讀這篇課文。

《夕陽真美》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夕陽下山時的瑰麗景色,抒發了人們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寫得十分的美!可是學生在不能讀通、讀順課文的時候,這篇課文的美就會大打折扣。這篇課文是積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十分流暢。第一自然段較簡單,學生讀過兩遍就能夠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也是全文的亮點。

如果語文第一課時僅僅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認認生字,很單調。這不僅會讓課堂變得很“程式化”、沒有“生機與活力”,最終會導致一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對語文第一課時缺乏應有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課時”的癥結在哪裏?我認爲主要是在關注“第一課時”目標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因素。具體表現在“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上。無論怎樣好的課堂引入和教學的整體策劃,一旦進入這兩個教學時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課堂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三、優化 “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的教學

“生字教學”不僅要研究識字教學的方法,最終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生字、生詞,還要把握生字詞教學的時機。依據每個生 字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起點”,進行教學策劃。語文第一課時無疑是要把生字的讀音讀準確,提醒和指導難寫的字,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同時有些特殊的字詞可能要到徹底理解了文本之後纔有可能基本理解。

“讀通課文”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通過反覆閱讀,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陽真美》這節課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我自制了幻燈片輔助教學。用直觀、漂亮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夕陽、刺眼、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餘暉”等詞語和句子。教學中我試着隨文學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別是對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學生沒能真正感受到夕陽的美。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種尋求美的過程和體驗,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享受。我應該因文而宜,讓每一個讀書環節有明確的問題思考,讓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賞、可品之處。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會品賞的人都會使其鑑賞價值大打折扣。同時有了對問題的思考纔會有興趣,反之,沒有思考的讀書是不會讓學生有興趣的。

四、願讀樂讀 形式多樣

張田若先生曾說過:“一課書教完後,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是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低段的孩子熱情活潑,極易被新鮮的事物所感染。他們有着豐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強烈的表現慾望。讀的形式可以有領讀、範讀、看圖讀、引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

五、反思和總結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才能使自己進步的更快、更穩、更好。

總結我這次上課的整個過程,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問題,我會努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及時改正,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有語文味、有人情味和有書卷味的老師。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8

這堂課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們的氣氛太活躍了,我在某些環節上不能收放自如,這畢竟是我第一次嘗試這樣的課由於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達還不夠豐富,還有就是我太着急了、在探究合作兩篇課文的異同點與體會兩篇課文不同的語言風格 時,小組彙報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沒有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體會、去思考。難度係數較高,有拔高教學的程度,沒有考慮四年級的孩子對語言風格的理解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與理解。

這堂課我讓孩子們成爲課堂的主體,讓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本該3課時的學習內容。雖難度較高但是還是達到了我所預設的要求,以後像類似的教學設計還是需要改進,期待我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送元二史安西》的對比教學。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9

學習課文後,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爲家裏人做了什麼事”?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可他們感興趣的卻是老師在生活中的事。

新課改開始後,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大膽地問,可我卻很少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以至於面對學生的發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細細想來,這兩年,我結婚後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塊兒,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裏忙工作,回家還得做家務,哪裏還有心想父母,照顧父母。我已想不出“爲老人做了什麼”?

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可怕啊!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老師爲人師表,應率先垂範,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薰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課該怎麼上,更明白了生活該怎麼去做……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0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着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悽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爲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後,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淒厲,景中無不帶着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迴盪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覆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說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遊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着,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說“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說:“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說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着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着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於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藉着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裏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着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着,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着淒涼,但是鐘聲是複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並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裏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後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着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後,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麼,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始以複習引入,做摘松果的遊戲,每個孩子的識字基礎、識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摒棄常用的反覆齊讀等方法,讓他們自由識記、自由交流各自的方法,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歡快的氣氛,鮮明的畫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喚醒對松果的認知積累,自然地進入學習情境中。學習課文時以讀促悟,以悟激qing,在一遍遍的朗讀中體會小松鼠高興的心情。評議的過程既是學生交流自己對語言的體驗,又是在培養他們傾聽、讚美、交流的好習慣。同時,語言的感悟到積累、運用,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但又不拘泥於課文中的句式,努力體現“實”而“活”。

鼓勵學生做松鼠的朋友,以角色活動爲紐帶,以思維爲核心,以朗讀爲主旋律,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逐步加深感悟,使他們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小松鼠的聰明可愛。想象創造美。又通過貼圖,在此想象讓孩子們看到了懂得回報自然帶來的美好未來,直接感悟文本的主旨。同時,想象的帶領學生進入口語實踐的情境。改變一味依賴教科書的傾向,積極利用、拓展一切課程資源,構建開放的語文課程。廣闊的生活天地是語文的源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2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四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紮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爲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爲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爲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爲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並努力實現。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於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徵(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徵後,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繫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課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上也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並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範文五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纔是最有用的方法。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3

《師恩難忘》一課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啓蒙老師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培養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裏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和敬佩之情。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爲何難忘師恩”這個問題並讓“師恩”植入學生的心靈呢?

一、抓關鍵詞。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二、抓關鍵句。

抓句子和抓詞語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一個重點句:“我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這個唯美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這點;然後,讓學生通過句子理解老師對作者影響之大後。學生談了很多,也表現出了對文中老師的敬佩。這時的學生便與課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更明白這也是令作者難忘的“恩情”。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4

《我們的田野》原是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於它的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優美動聽,易於上口,多年來廣爲流傳,成爲一首獨立的兒童抒情性合唱歌曲。歌詞精彩,富有詩意旋律優美、動聽,襯托出了祖國江山多嬌的美麗畫卷。

在教學中, 我讓學生先了解歌詞的內容,感受詩歌描述的美景,通過朗誦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歌詞含義。然後再欣賞旋律,首先感受情緒。在流動的旋律上反過來再次感受歌詞的含義,體驗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因爲“唱”是學生把音樂的音響轉化成自己內部音響後再外化出來的一個必要步驟,使學生通過“聽”的活動將自己頭腦中所建立的印象保持、再現和加強的過程。通過正確的“唱”再現了“聽”的信號。學生在演唱中將會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接受歌曲感性刺激的同時誘發情感上的反映,從而加深對歌曲作品的理解,這樣能提高歌曲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5

《我是什麼》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三方面內容:

1、水的不同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6

一、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讀哪些。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全文性的朗讀訓練?是不是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都要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認爲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準確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日月潭的傳說》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3、4小節。這樣,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能得到有效保證和落實。

二、讓學生充分地用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還體現在讓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內化語言。教學《日月潭的傳說》,完全可以讓學生實踐語言,將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將給別人聽。爲了能把故事講好,講得生動吸引人,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模擬講故事。先同桌合作,練一練。指名說時,其他同學隨時站起來進行幫助。創設交際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說得主動,聽得有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