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6W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爲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我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噸的認識”是新課程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 ,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爲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於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鬆,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纔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數量的轉換,例如談到幾乎能吃一輩子的20000只雞蛋的問題,從數量的多,吃的時間長兩方面來感知一噸雞蛋。其中也滲透了數感的培養,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來說說“形”這個方面吧,在可樂引人的環節,我出示了擺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樂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這麼一大堆可樂怎麼能一下裝到肚子裏去呢?還出示了1缸的飲料,這些都從體積的角度,在視覺上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換,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學生的有效數學學習應具有強烈的生活性,讓數學真正貼近學生生活,讓理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碰撞、交融。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猜一猜

一上課,我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不合理,勇於大膽猜測的,老師予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重,引起孩子們對“噸”的懸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探究得知,一張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噸。50個20千克的桌子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揹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老師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在一起纔會有1噸。

總之,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同時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從而實現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2位同學約重1噸,並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 的感覺;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

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爲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成長》這篇課文通過小約翰送報買香腸的故事,告訴學生從小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

爲了讓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上課之前我沒有像以前那樣讓學生直接打開課本,聽老師範讀,我而是把課文內容改成了一個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認真。然後我也拋出一個問題:你喜歡文中的主人公嗎?爲什麼?讓學生進行了幾輪發言後,我詢問:你們願意近距離了解他嗎?請打開課本,今天我們學習《成長》這一課。

緊接着讓學生充分自讀後,我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成長》教學反思《成長》教學反思。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情境,從而走近約翰。

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說說“你認爲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什麼啓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爲哪些事有利於自己的成長?用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

人們常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爲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特別是對於我校學生來說,意義更加重大。他們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在家裏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由家長包辦的生活,所以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能把藏在他們骨子裏的一些東西去加以雕琢與塑造,我是多麼的幸福啊!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這堂課如期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學生總體反應非常好。我認爲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學示範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實驗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氣壓幫忙把雞蛋壓入瓶內。

二、教學設計有效:教學理念新穎、教學設計合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依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從大氣壓強的存在到大氣壓強的測量再到大氣壓強的應用。特別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

三、提問有效:不再是簡單的設問,學生不是簡單的用“是”或“不是”來回答。例如:大氣壓怎麼把雞蛋壓入瓶內?讓學生體會瓶內氣壓小於瓶外氣壓大氣壓強起作用。這樣提問有較強的啓發性與針對性,教給學生的不是簡單的知識,而是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活動實在有效:課堂氣氛活躍,互動有效,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例如:學生上講臺親自拉馬德堡半球、學生做覆杯實驗親自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學生上來喝飲料,一位同學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理解平時吸飲料如何利用大氣壓強的。

“實驗也有失敗,請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說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說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說。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爲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爲“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爲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爲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爲本”“以學定教”,“以讀爲本”“以讀促情”,“以情爲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情感爲主線,以教材爲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在閱讀中有所悟,在閱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一、激情導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信息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爲‘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毀滅’了。”感嘆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本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衆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衆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爲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峯夕照”“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西洋樓”……

爲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頻,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爲“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爲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本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裏。這是爲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爲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着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裏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裏,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爲主體,以文本爲依託,以情感爲紐帶,以現代技術爲手段,以學生髮展爲目的,力求着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閱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蘊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閱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置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閱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閱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啓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爲:基於文本,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爲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纔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說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說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裏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纔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爲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於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爲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爲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於一般的展示彙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涌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說是基於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爲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爲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佈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於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爲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環節佔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節的主要做法尚停留於“生談師說”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說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爲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嫺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

20xx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穫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報刊發表2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xx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xx年歲末的這堂課並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裏,我會通過網絡、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開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2、讓學生自己歸納對比得出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過程中各部分作用的相似之處,使學生明確了電路各部分的作用,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師演示電壓表的使用之後,暫且不講解電壓表的讀數,先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在實驗中就會暴露出不會讀數或讀數錯誤等問題

本節課設計的不足之處: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具有侷限性,是否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2、從鞏固練習6反應出來的問題是:由於教師總是從正面介紹電壓表或電流表的使用,沒有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學生對這類問題不易識別。所以,我認爲,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儘量多的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在保證儀器不被損壞的前提下,多給自己探索的機會,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哪怕是先不講解,提供每一個學生儀表使用說明書,讓學生自己對照說明書去使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化簡與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簡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它是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多種解題思路爲突破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互通的,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學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還是需要自己不斷的思考和提升的。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比可以化簡,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繫。在學生通過複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後,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繫後,讓學生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裏,教材並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學生更能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分不清)進行鍼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說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纔會信任老師,纔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爲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熱門標籤